黑道教父的虐恋txt: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新授课课例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0:18:24
----高中物理选修3-1第一章第七节电容器电容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岛区)致远中学/吴兴龙
摘自:《2008年山东省高中教师新课程全员培训网》
一、设置情景,导入课题
电容器是高中阶段重点学习的三大电子元件之一,但学生对其比较陌生,该课题的导入的情景设置可以这样考虑:
(一)教师活动:设置情景,巧妙导入。
1、情景设置:(1)出示“常用电容器示教板”。
(2)你能说明怎样描述电容器容纳电荷的本领吗?
(3)电容器的电容有哪些因素决定?
2、导入要点:(1)通过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导入本节。
电容器在电子线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为了认识电容器。
(2)简要说明本节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
三大电子原件:电阻、电容、电感
(3)指出本节课的研究内容。
电容器、电容、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
(二)学生活动:接受课题,进入状态。
1、明确为什么要学习该节内容,本节主要研究的是哪些内容。
2、以积极进取的心态投入新课学习。
评析:
明确进一步学习的必要性,有利于学生提高对该部分知识的重视程度,课题导入就是要让学生明确进一步学习什么内容,为什么必须学习该部分内容,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激情。导入课题要简洁,要有激情,时间不能超过3分钟。
二、投放学案,认定目标
(一)教师活动:投放学案,展示目标。
1、投放教学目标,提醒学生认定目标。
2、在学生认定目标后提出希望和进行必要的鼓励。
(二)学生活动:认定目标,树立信心。
1、明确本节课将要学习哪些知识或方法。
2、知道本节课学习重点和难点、明确学习的关键。
3、在老师的鼓励下,以必胜的心态,带着学习目标投入学习。
说明:教学目标的投放一般是随着学案一起投放,如果是课前投放(比如,利用临沂市教研室编制的学案),课上只需提出希望和进行鼓励;如果是上课时投放,需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认定,但时间一般在2分钟左右为宜。
评析:
目标是教和学要达到的境界,一切教和学的活动都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主线,明确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学到什么程度,是为了减小教与学的随意性、盲目性,以提高教和学的实效性。
三、回顾知识,强化基础
(一)教师活动:依据学案,诊断补偿。
启发学生回答诊断补偿问题。
(二)学生活动:主动回顾,反馈信息。
思考、讨论完成学案上的诊断补偿题,并把信息反馈给老师。
(三)教师活动:加工信息,精讲释疑。
1、对学生回答正确的问题,不要再重复。
2、如果少数学生回答不完善的问题,可让其他同学补充。
3、对于绝大多数学生都掌握不好的问题,要适当引导点拨。
例如,通过反馈,发现大多数学生对此问题掌握不好,可以考虑这样处理。
我们前面学习物理量有电场强度E、静电力F、电势、电势能Ep等,它们的表达式可分别为:E=F/q、F=Eq……,其中电场强度E= F/q、电势与静电力F、电势能Ep和q有没有关系?而在公式F=Eq、中F与Ep呢?
重在引导思考,绝不直接告知。
(四)学生活动:接受释疑,完善认识
在老师进行释疑教学的过程中,积极思考,调整完善自己的认识,做好新知识学习的准备。
评析:
要完成某一件事,就必须具备完成这件事的条件和能力。要让学生达到新课内容的目标,就必须让学生具备学好该部分内容所必须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同时要注意消除学生的前概念错误和思维定势,因为它是学生形成新概念的“天敌”。
四、师生互动,达成目标
(一)关于电容器(达成目标1的部分内容、达成目标2的内容)
﹤一﹥教师活动:依据学案,落实问题。
1、通过出示常见电容器,从功能上和结构上导入电容器的学习。
2、指定学生完成学案上关于电容器概念的部分。
﹤二﹥学生活动:主动自学,展示思路。
1、学习教材前三段,解决学案一部分问题。
2、反馈自己的结果和思路。正确的反馈内容应该是:
能够容纳电荷的电子元件,由两个彼此绝缘且相距很近的导体构成。在两个相距很近的平行金属板中间夹上一层绝缘物质----电解质,就组成一个最简单的电容器。电场能,每个极板所带电荷量的绝对值。
﹤三﹥教师活动,加工信息,精讲释疑。
1、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解析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中能量的转化过程。
2、导入电容的学习。
﹤四﹥学生活动:接受释疑,完善认识。
1、根据老师的解析,认定在充、放电过程中能量的转化过程。
2、以进一步追求的心态投入下一步的学习。
评析:
本环节意在让学生明确电容器及其有关的概念,为理解下面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关于电容(达成目标1的相关内容和目标3的内容)
﹤一﹥教师活动:依据学案,落实问题。
1、提出问题。
2、进行实验演示。
3、指定学生完成学案上关于电容部分知识。
﹤二﹥学生活动:主动自学,展示思路。
1、接受问题并主动思考。
2、观察老师的实验演示并主动思考和类比。
3、反馈自己的理解结果。正确的内容应是:
电容器所带电荷量Q与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势差U的比值,,法拉、法(F)1,,表示电容器容纳电荷的本领。
﹤三﹥教师活动,加工信息,精讲释疑。
1、进行矫正,着重分析比值定义法。
2、探讨电容器的绝定因素导入对平行板电容器的学习。
﹤四﹥学生活动:接受释疑,完善认识。
1、根据老师的矫正和解析,进一步明确比值定义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及特点。
2、以进一步追求的心态投入下一步的学习。
(三)关于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达成目标4的内容)
﹤一﹥教师活动:依据学案,提出问题。
1、提出问题:电容器的电容由哪些因素决定呢?
2、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猜测可能影响电容的因素并进行预测。
3、引导学生制定实验探究方案。
4、进行实验演示。
5、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总结。
﹤二﹥学生活动:主动探究,展示思路。
1、接受问题并主动思考。
2、在师生相互启发中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
3、观察老师的实验演示并记录实验现象。
4、对实验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反馈自己的理解结果。
﹤三﹥教师活动:加工信息,精讲释疑。
1、对学生反馈的结果进行肯定性评价。
2、进一步明确决定平板电容器的因素,并写出其决定式。
﹤四﹥学生活动:接受释疑,完善认识。
1、根据老师的评价,进一步明确决定平行板电容器的因素,理解并记住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决定式。
2、以进一步追求的心态投入下一步的学习。
评析:
这一环节是本节的中心内容,先放手让学生去猜测可能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因素,并进行方案设计,要保证投入充足的精力和时间,让学生充分体验“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通过这一环节努力让学生“认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了解“控制变量法”、“归纳法”等典型的探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四)关于常用电容器(达成目标1的部分内容)
﹤一﹥教师活动:依据学案,落实问题。
1、再次出示常用电容器示教板,对常见电容器进行分类。
2、指定学生完成学案上关于常见电容器的部分。
﹤二﹥学生活动:主动自学,展示思路。
1、学习教材常用电容器部分,完成学案上对应的部分。
2、反馈自己的结果。
﹤三﹥教师活动:加工信息,精讲释疑。
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重点讲解并演示可变电容器的工作原理。
﹤四﹥学生活动:接受释疑,完善认识。
根据老师的讲解并演示,明确相关内容。
评析:
本环节意在让学生认识常用电容器,教材上图文并茂,可完全让学生自学,教师只出示有关实物。
(五)关于两类典型问题讨论(达成目标4的部分内容)
﹤一﹥教师活动:依据学案,讨论问题。
1、点明两类典型问题。
2、引导学生分析典型问题。
﹤二﹥学生活动:主动自学,展示思路。
1、接受问题。
2、分析两类问题并完成例题。
﹤三﹥教师活动:加工信息,精讲释疑。
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对出错较多的题进行重点讲评。
﹤四﹥学生活动:接受释疑,完善认识。
根据老师的讲解,理顺解题思路。
评析:
本环节意在让学生抓住两类典型问题的解题思路,紧跟高考要求。
五、强化应用,形成能力
(一)教师活动:依据目标,设置练习。
投放自我检测题,限定做题时间。
(二)学生活动:扎实训练,掌握应用。
集中精力研究检测题,领会所学知识。
(三)教师活动:采集信息,针对补救。
1、采集学生对检测题的作答情况。
2、针对错误,点拨思路,指导纠错。
(四)学生活动:反馈信息,主动补偿。
1、反馈作答情况,展示思路。
2、针对自己的错误,接受补救教学。
评析:
教学效果的跟踪检测意在检查新课教与学的成功与不足,发现问题及时补救,不留“夹生饭”,避免知识与能力的“负积累”,确保新课学习的知识与能力的完整性,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六、归纳总结,构建网络。
(一)教师活动:抓住联系,归纳知识。
1、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知识主干,形成知识网络。
2、举例电容器在技术中的应用(如电容器在照相机闪光灯的作用)激发学生进一步进行探讨的积极性。
(二)学生活动:归纳知识,强化记忆。
1、针对目标,积极回顾知识,记下知识网络。
2、针对网络,强化记忆,实现知识的转化。
评析:
归纳总结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是以知识点单个呈现为主的,新课结束时,应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利于能力的形成便于将新知识编入已有的知识信息库中。归纳总结要体现主干知识体系,从物理知识的内涵、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进行纵横联系,要做到结而不散,避免简单的复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