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狗头:全国新课堂教学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04:06:35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新课标新理念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了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成了许多课前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决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必须独具慧眼,善于捕捉并即时纳入于临场设计之中,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间,使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在互动生成中得到完善。 一、在互动生成中及时“变奏”教学流程       直至今日,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仍有许多教师以“教案”为本,照本宣科。我们无法否认他们在课前对教材研究所付出的艰辛,也许他们曾为了一个环节是否通顺而冥思苦想多日;为了一个问题的提问学生能否顺利回答而绞尽脑汁多时。但就因为如此,他们往往对教学中的每个过程、每个细节都了如指掌,于是就无法放开自己,常常被教案这只“无形的手” 所牵制,始终挣脱不了它的束缚。实际上随着学生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已大大增多。教师应该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在倾听过程中及时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针对其中有价值的“意外”合理打乱教学节奏,演绎不曾预约的课堂精彩。      比如在教“年、月、日”时,我正按照教案一步步地往下教:一年12个月,1、3、5、7、8、10、12是大月,4、6、9、11月为小月……却发现学生或做小动作、开小差,或无精打采。这一异常反应引起了我的注意,从学生的眼神中我找到了学生无兴趣的原因:“这些我早就知道了。”根据这一反馈情况,我果断调整教学计划,删去了一系列琐碎的小问题,提出“关于年、月、日,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这样一个概括性问题,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所知、所获,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千万不要小看学生,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是那么强,他们的知识面是那么宽。有的说:“我知道一年就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是365日5小时48分46秒。”有的说:“我从书上看到,古时候的人判断一年是根据天气变化,由冷变热,这就是一年。”有的说:“我知道为什么7、8两个月连着都是大月。本来1、3、5、7等单数月是大月,后来有一个恺撒大帝,他的生日是8月,8月是小月,他不乐意了,于是改成了上半年单数月是大月,下半年双数月是大月,所以就变成了7月和8月都是大月了。”……说的人绘声绘色,听的人津津有味。对学生的关注,带来了这次出色的展示,灵活的应变,让“一潭死水”变成了“奔腾的小溪” ! 二、在互动生成中适时“更新”学习方式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而时下课堂上屡见不鲜的有关活动,如让学生“做一做”、“说一说”等时髦做法正呈愈演愈烈之势,似乎哪个堂课不这么做就意味着学生没有动起来,意味着某些理念没有落实到位。其实这里大部分只是一种单纯的外在控制行为,而不是学生内在的自觉需要。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多给予学生探究的方法;给予学生合作的机会;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给予学生成功的喜悦。 1、聊天式的课堂氛围     如教学“24时计时法”时,我一开始就播放“新闻联播”的片头音乐让学生猜是中央电视台的什么节目。猜出后接着问:“谁知道这个节目每天什么时候播出呢?”有的说是7点,也有的说是晚上7点。“那么电视上究竟是怎样标出的呢?”我播放“新闻联播”的片头,学生发现电视右角上标的是“19:00”。这时有学生说:“这是24时计时法。我喜欢看的动画片《蓝猫》就是在18:30开始的。”就此我灵机一动,问道:“那还有谁最喜欢看哪一个电视节目呢?”于是学生兴奋了起来,他们以聊天的方式和心情说出了不少电视节目,我也因此板书了许多电视节目的播出时间。教学显得那么自然、流畅。 2、结伴式的探究活动     乐于交朋友,与朋友一起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教学中需要学生合作完成一项探究任务时,我们时常会听到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老师,我可以和XXX合作吗?”……面对这样的请求,我们教师应该适时“改变”预先的合作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要求,让他们自由选择合作伙伴,进行“结伴式”的探究活动。因为只要这样的合作群体才能在一个心理愉悦的自由空间里大胆思考、互相交流,不断完善和修正自己的想法。 三、在互动生成中随机“升降”预设目标       预设的目标并不是不可调整的唯一行为方向、也不是行为检测的唯一标准。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目标需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随着课堂的推进,预设目标会显出它的不合理、不完善,教学就要合理地删补、升降预设目标,从而即时生成目标。       如在教学《8的减法》时我先用图片出示7只小鸟,嘴里分别叨着以下算式:8-6,8-2,8-3,8-4,8-5,8-1,8-7,再出示几间标有门排号的房子问道:“这些小鸟想回家,你们能帮它们找到家吗?”最后的结果是还有一只小鸟没有“家”。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少出示了一所房子,我刚想出示这所房子时,一个孩子举起了手说道:“老师,这只小鸟怎么没有家呀,是不是它没有爸爸妈妈呀?”这时我灵机一动,问道:“小朋友们,你们有办法帮助这只小鸟吗?”生1:帮它找回爸爸、妈妈;生2:我们给它也造个家吧!于是我就号召小朋友们为这可怜的小鸟也造个家。说完,小朋友们纷纷拿出彩笔画了起来,而且还有不少孩子还给新画的房子标上门排号……预设目标就这样在生成中添入了灵活、创新的成分,提升了水平,实现了超越! 四、在互动生成中相机“变更”教学环节        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但是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往往喜欢环环相扣。        如在教学“质数、合数”的内容时,新授课程结束后,我常规性地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在研究过程中,还有哪些新的发现或有什么疑问?有一名学生站起来说:“我发现奇数都是质数。”这是在我意料之外的。此时,我不急着下结论,只是微笑着望着其他学生:“是这样吗?”就这么一句简短的问话,引发了一场精彩的辩论。生1:“我不同意他的观点,你看,9也是奇数,但9却是合数。”生2:“我同意他的观点,像15、21、35等都是奇数,但也都是合数。我认为,如果这样改就对了,质数都是奇数。”大部分学生点头,表示同意。我却只是微笑,不发表意见。这时,生3站起来:‘我认为这样说也不对,2也是质数,但却是偶数。”生4:“应该这样说,质数中,除了2都是奇数。”这个结论得到了大家一致认同。辩论已结束,可学生还沉浸在思考中,沐浴在兴奋里。从这次“意外”的辩论中,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投入到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活动中,获得思想启迪,加深知识理解,促进思维拓展,真正感受自身的价值,感受享受知识的甜蜜,感受心灵成长的幸福。 五、在互动生成中灵活“开放”教学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往往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重要标准,那样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数学新课程理念则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评价的主体多元化,评价的形式多样化。其中生成性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因素,它可以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1、鼓励性评价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往往会产生一些与众不同的、奇特的想法,这时候,教师如果给以严厉的批评、指责,那么将会压抑学生的思想,从而会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允许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想法或独到的见解,允许他们在寻找答案时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也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有义务给他们自我纠正的时间,让学生发现错误,学会从错误中学习;而不要随意打断、急于纠正,更不要挖苦、讽刺和嘲笑。 2、赏识性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十分有必要的。教师赞赏的目光及言语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从而使他们不知不觉地融入到数学学习中。事实上我们经常会表扬那些思维敏捷,成绩突出的优秀生,而忽略了中间生和后进生这两个群体。其实比着优秀生,他们更需要老师的赏识,更需要老师对他们多一份关心和耐心,哪怕只是一点,他们也会快乐无比。所以,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只要取得点滴的进步,教师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以促使他们产生学习动力,感受心理上真正的愉悦,同时激发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总之,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在随机互动生成中走向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生成性的教学观将使我们的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动、互促,教学相长的过程,成为激发师生的生命潜力、焕发生命激情的过程。不久的将来,对于临场的尴尬,我们能够镇静排除;对于瞬间的顿悟,我们能够相机采撷;对于始料的不及,我们能够灵活处理;对于意外的碰壁,我们能够改弦易辙;对于外来的干扰,我们能够因势利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