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脸娃娃三年后毁容:湘教版地理学业水平考试要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21:59:53
湖南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要点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1、天体系统(由低到高):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2、太阳系:中心天体为太阳,有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八大行星。火、木星之间有一小行星带。
3、地球普通而特殊(有生命的条件):
①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
②日地距离适中(合适温度、水);质量体积适中(形成大气层)
4、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5、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6、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层和色球层,活动周期为11年。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①影响地球气候:、②扰乱地球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③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和两极的极光。
1.3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1、自传线速度变化: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相同,线速度大小相同;赤道1670Km/h,两极为0(60度纬线为赤道线速度的一半)
2、自传角速度变化:各地相等,每小时15º(两极为0)
3、公转速度:1月初,地球公转至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地球公转至远日点,速度慢;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
2、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不同经线上,地方时不同,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º或写作23°26′。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昼夜长短的变化:
1)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 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12小时;
4) 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直射点所在纬度正午太阳高度为90°且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夏至日(6.22)、冬至日(12.22)、春秋分日(3.21,9.23)正午太阳高度分别由北回归线、南回归线赤道、向两南北侧递减,
3)夏至日这天,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最小值。冬至日这天,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最大值,北半球达最小值。
4) 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
3 、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
五: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4)判断昼夜长短: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六: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1 区时:确定两地所在时区,计算两地区时相差多少个小时,东加西减。T1一T2=N1一N2   (东时区为正,西时区为负),T为区时,N为时区序号。
2 地方时与区时的关系:区时=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3 国际日期变更线:在日期的换算上,从东向西经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从西向东经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
七:地球运动相关内容整合
1、北半球冬至日(12.22)地球公转至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昼长夜短,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最大值,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北印度洋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亚洲高压强盛,湘吹西北风;
2、北半球夏至日(6.22)地球公转至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慢,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北印度洋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亚洲低压强盛,湘吹东南风
1.4地球的结构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由内向外依次为:地核-古登堡面-地幔-莫霍面-地壳
2、地壳的物质组成: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化学元素是氧。
A、花岗岩是岩浆岩
B、页岩、砂岩、是沉积岩常具有层理构造和化石、大理岩是变质岩,它由石灰岩变质而成,丹霞地貌是红色砂岩(沉积岩)受外力作用侵蚀而成。
岩石相互转化:①冷却凝固②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③变质作用④重融再生。
2.2地球表面形态
一: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边界类型
地区
交界处板块
生长边界
(板块张裂)
东非大裂谷
非洲板块内部
红海
印度洋-非洲
大西洋
亚欧、非洲-美洲
消亡边界
(板块碰撞)
喜马拉雅山脉
印度-亚欧
阿尔卑斯山脉、地中海
非洲-亚欧
西太平洋海沟-岛弧链
太平洋-亚欧
2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变形一褶皱(背斜、向斜),变位一断层(地垒、地堑))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1、背斜上拱成山,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建隧道储油气构造。
2、向斜下弯成谷,槽部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储存地下水。
3、断层地垒成山(华山、庐山、泰山),地堑成谷(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工程建设遇断层须加固或避开。
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 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2 外力作用与地貌
流水侵蚀地貌:黄土高原沟壑,峡谷,瀑布,桂林山水等;流水沉积(堆积)地貌: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多见于我国南方地区。
风力侵蚀地貌: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雅丹地貌等,风力沉积(堆积)地貌: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等,多见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
2.3 大气环境
一、大气垂直分层
1、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大气上下对流运动为主,天气现象复杂多变风霜雨雪,打雷闪电都在对流层
2、平流层大气水平运动为主,天气稳定,有利于高空飞行。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易被散射。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②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第二天有霜,说明前一天晚上大气保温作用弱)
三、全球大气环流
(一)热力环流:空气受热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冷却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近地面空气由冷处(高压)吹向热处(低压)。
地面间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风向 (北半球右偏,北半球左偏)
近地面风:受摩擦力影响,风向斜穿等压线,指向低气压。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大气水平运动形成的直接原因。
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在风向右侧,北半球在左侧),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
摩擦力:与风向方向相反,既减小风速,又改变风向(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夹角越大)
风力(风速):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风(力)速越大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与位置,注意各风带的风向,气压带成因(热力或动力原因)。
(四)气压和风带的移动: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四、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五)季风环流
1、冬季,亚洲高压(或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强盛;夏季,亚洲低压(或印度低压)影响大。
2、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季风环流最典型,其中,东亚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南亚夏季盛行西南风,冬季盛行东北风。
3、东亚季风气候形成的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地差异;南亚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除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以外还有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如南亚的夏季风就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夏季北移越过赤道然后向右偏转而形成的)。
8、常见的天气系统
(1)常见天气系统:
①锋面系统(冷锋、暖锋);②气压系统(低压,也叫气旋;高压,也叫反气旋)
(2)会判断锋面、气旋、反气旋(高压、低压)图以及天气状况
A图:冷锋的天气:
过境前:温暖晴朗;
过境时:雨雪、大风、降温天气  降水主要在锋后
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好。
(如我国冬季的寒潮、冬春季北方的的沙尘天气及北方夏季暴雨)
B图:暖锋的天气:
过境前:低温晴朗
过境时:阴雨天气降水主要在锋前
过境后: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如南方的春雨,一场春雨一场暖)
A为北半球反气旋,晴朗天气(如湖南7、8月的伏旱和秋高气爽的晴朗天气)
B为北半球气旋,阴雨天气(如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及湖南的台风)
9、几种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和特点。)
气候类型
分布地区
成  因
气候特点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地区如亚马孙河流域
赤道低压控制
全年高温多雨
亚热带季风气候
大陆东岸如我国秦岭-淮河以南
海陆热力差异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和少雨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度30°-40°间大陆西岸
夏季受副高控制
冬季受西风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温和多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西欧
终年盛行西风,暖流影响
全年温和湿润
注:(我国)湖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所以多水旱灾害。
我省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北京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2.4水循环和洋流
一: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包括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内循环
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分地表和地下径流)等。
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对地表径流,及对小范围的蒸发、降水环节进行影响,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和人工降雨等是常见的形式。
二:洋流
1、由赤道流向高纬度地区的洋流一般为暖流,由高纬度流向赤道的洋流为寒流。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西欧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
②海洋生物:寒暖流交汇处形成的渔场: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
③海洋环境污染: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的速度,但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④航海事业:顺风顺流可以提高航速,节省燃料
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环境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人类圈组成的有机整体。
2、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气候、地貌(地形)、水文、土壤、生物(植被)。
3.3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 自然带的分布:以气候类型定自然带。
森林自然带—湿润、半湿润
草原自然带—半湿润半干旱
荒漠自然带—干旱地区
2、湖南省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红壤
3 、分布规律,
纬度地带分异,主要分异因素:热量。由赤道向两极变化,如: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热带雨林→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经度地带分异,主要分异因素:水分。由沿海向内陆变化,如:温带森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
4.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 聚落:落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
2 分布特点:
我国北方平原,村落的规模一般比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聚居人数比较多;
北方丘陵地区,村落规模一般比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聚居人数少;河网密度大的平原地区,村落多呈带状。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布  局
形  态
走  向
平  原
密度高
网状
限制少,造价低
山  区
密度低
线状(山区呈“之”字形)
多沿河谷延伸
科技进步使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的限制不断降低。
总之: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形,尽量降低工程造价,少占好地,注意保护生态。
4.3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1 自然资源分类: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除矿产资源为非可再生资源外,其余均为可再生资源。
4.4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1、自然灾害:按成因和过程,可将自然灾害划分为: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气象灾害(洪涝、干旱、暴雨、寒潮、台风等)、生物灾害(病虫害等)、海洋灾害(海啸等)。
※中国的洪涝灾害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的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包括洪水和雨涝两大类型,往往同时发生。
(二)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1、气候原因:季节性的区域强降水、
2、地形地貌特征:东部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3、河流水文特征:江河洪枯流量变化大,河道弯曲、淤塞。
4、植被破坏以及人类的不合理活动。
(三)我国东部锋面雨推移规律(正常年份):
四、五月(春夏之交),北部沿海进入雨季;六月,长江中下游“梅雨”;七、八月,华北、东北多雨,长江中下游伏旱,西北地区暴雨;八、九月,东北沿海受热带气旋(台风)影响。
(四)治理措施:植树造林、恢复天然植被、修建水库、整治河道、加固大堤、退田还湖、建设分洪蓄洪工程;加强洪泛区管理、建立灾情预警系统、实行防洪保险等。
必修二
一、人口、城市
1、人口增长模式:
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传统型),
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
发展中国家多为过渡型(以非洲地区最典型:尼日利亚、赞比亚、坦桑尼亚等)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
发达国家、少数发展中国家(如韩国和新加坡)
(中国是由高-低-高型向低-低-低型过渡)
【负增长】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德国
2、人口合理容量:最适宜的人口数
人口容量:最大的人口数
影响因素:资源(最主要)、科技、对外开放程度、消费水平(负相关)
3、人口迁移
概念:把握两点:①变更居住地 ②时间较长     ▲ 出差、旅行、考察不是人口迁徙
国际迁移:跨越国界(如国际难民、永久移民、外籍工人流动)
国内迁移:改革开放后:中西部→东部;欠发达→发达地区;农村→城市,内地→沿海
影响因素:自然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说明】1999年后我国西部大开发,一部分人向西迁移,但主流还是向东。
4、城 市
(1)城市区位:
自然地理区位:地形,气候,河流
(两河交汇处武汉重庆宜宾、过河点南京、河运起点终点赣州、河口上海天津广州)
经济地理区位:交通,矿产,旅游,商贸
政治文化区位:政策,宗教,军事,科技
(2)功能分区:三大基本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分布及特点)
(3)中心地理论:
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大,数量越少,间距远,提供职能级别高,理想状态下中心地位于正六边形中央
(4)城市化标志:
①城市人口比重持续上升
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产业升级) 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5)城市化主要动力:社会经济发展
(6)两类国家城市化特点:发达国家起步早,发展中国家起步晚;
发达国家水平高,发展中国家水平低;
发达国家速度慢,发展中国家速度快;
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不合理
(7)城市化问题: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地面下沉、耕地减少等
措施:建立卫星城镇,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合理规划);
治理环境污染,扩大绿化面积。
五、区位分析
(一)、农业区位:
1、区位因素:自然条件: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市场,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生产技术
2、举例: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区位分析:
自然条件因素:地势平坦(美国中央大平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
社会经济条件:工业发达,技术装备精良(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地广人
稀(人均耕地多)
拓展:洞庭湖商品粮基地区位分析:
自然条件因素:地势平坦 (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降水多,洞庭湖、长江和湘江水灌溉),雨热同期(亚热带季风气候)
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充足,交通便利,粮食需求量大,政策扶持
3、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按生产对象:种植业、畜牧业和混合农业;按投入状况:集约型农业和粗放型农业;
按产品用途:自给型农业和商品化农业。
※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大牧场放牧业(区位:优良的天然草场、地广人稀、交通便利),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珠江三角洲:蔗基渔塘、桑基渔塘)
(二)、工业区位:
1、区位因素: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地形、气候、水文
人文条件: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资金、政策、基础状况、环境
2、工业与环境区位:
有水污染的工厂(化工厂、印染厂、电镀厂)---布局在河流的下游
有大气污染的工厂(钢铁厂、火电厂、化工厂)---布局在主导风的下风向或垂直风向的郊外
有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工厂(钢铁厂、火电厂)---远离居民区或城区
3、举例:德国鲁尔区:水路交通便利,丰富的煤炭资源,离铁矿区近,
水源(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充足,市场广阔
拓展:辽中南地区:交通便利,丰富的煤和铁,市场广阔
4、工业类型(根据主导因素):原料指向型(制糖、水产加工、水果罐头、鲜奶)
市场指向型(食品如啤酒厂、家具、印刷、石化)
动力指向型(冶金、化学)
技术指向型(电子技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或箱包、玩具)
5、工业联系:生产上的投入-产出联系
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共同利用基础设施和廉价劳动力);信息上的联系。
6、工业的集聚:目的---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7.工业转移: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土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开拓市场
六、人地关系
1、人地思想演变:  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
(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化时期)
3、可持续发展基本内涵:发展的观念、公平的观念、环境的观念、权利的观念
4、协调人地关系的途径:
①控制人口规模---实行计划生育
②转变发展模式---改“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模式
③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伏季休渔制,水土流失治理
④政府干预、公众参与、从我做起---自备购物袋、垃圾分类、购买带环境标志产品
5、湖南省可持续发展的一些问题与对策:
①问题:乱砍滥伐、毁林开荒导致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洪涝灾害
对策: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植树造林、调整产业结构、水利工程建设(如水库)
②问题:水土流失形成泥沙淤积和围湖造田而导致的湿地破坏(洞庭湖面积缩小、淤积、
水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
对策:退田(耕)还湖、保护植被,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调整产业结构、防治水污
染、建立法规、增强保护意识
③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问题:湘江水污染、大气污染(如酸雨)、城市化问题、产业结构性问题
对策:关停并转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合理规划城市和工业、加强交通建设(公交优先、长沙修地铁、错开上下班上下学时间、使用清洁能源等)、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长沙经开区的装备制造业、麓谷电子产业、湘潭汽车、株洲车辆)、加强交流协作、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严格法律、加强教育
区域地理
1.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意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环境的影响: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例,对调入和调出区及沿线地区都会产生一些生态环境问题。
1)南水北调:人类影响水循环环节中的地表径流
2)西气东输:主体工程从新疆塔里木盆地到长三角地区。
意义:该工程的建设,有利于促进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紧张状况,改善能源结构,有效治理环境污染。
3)西电东送:
意义:保证东部地区能源供应,加快西部资源开发,拉动相关产业。
1.2、产业转移
原因:①降低成本:原材料价格、工资和地价水平、公用事业费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导致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②开拓市场③降低内部交易成本(基础设施与投资环境)。
影响: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差异。同时也会带来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
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南方的水土流失、石漠化、红色荒漠化可参考)
1、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植被稀疏,风蚀作用强烈。
人为原因:人口增长过快,环境生态压力过大;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滥垦滥伐、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加剧了荒漠化趋势。
2、危害:1.风沙危害2.沙尘暴沙源3.植被破坏4.地形破坏
3、治理措施:①营造防护林(三北防护林)③封沙禁牧、禁樵禁采④生态移民⑤控制人口数量(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2.2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1、湿地的功能:涵养水源、提供水资源、调蓄洪水、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净化水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航运、旅游观光、提供农副产品及矿产、能源等。有“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鸟类的乐园”等美称。
2、湿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突出问题:湿地减少,功能退化,水质污染问题突出,生物多样性锐减
治理措施:退耕还湖,恢复和重建湿地;植树造林,保持水土。防治水污染
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
2.3田纳西河流域(长江或湘江流域可参考):
问题:水土流失、洪涝灾害、环境污染
对策:水资源综合开发为核心---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旅游、养殖
其它---高耗能工业(充足的电能)、因地制宜的农业、旅游业
【经验:设立专门机构、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加大开发力度、提高开放度】
2.4美国农业带(中国东北农业带):
问题:土地荒漠化(黑风暴)、环境污染
对策: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处方农业;制定环保政策、法规;推广新技术(灌溉技术、良种技术);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
2.5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
1、鲁尔区兴起的主要区位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②水陆交通便利③水源充足④市场广阔等。
2、鲁尔区衰落的原因:①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②新技术革命的冲击③环境污染严重④工业结构单一。
3、鲁尔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对原有企业进行集中化改造③治理环境污染④完善基础设施建设⑤发展科技和高等教育。(辽中南工业基地改造可参考)
2.6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1、珠江三角洲发展的区位因素:①优越的地理位置: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②水陆交通便利③对外开放政策④海外侨胞众多,便于引进资金和技术⑤地势低平,水源充足
2、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阶  段
城市化进程形成原因
城市化进程特点
改革开放初期
以发展小城镇为主导,工业企业发展迅速,分布具有广泛性,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
城乡融合,农业与非农产业相混杂的城乡一体化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区域中心城市(广州、深圳)的辐射带动作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以核心城市(广州)为中心的城市群体系
3、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1.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2.工业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3.工业化加速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4、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与对策
工业化问题:①产业结构层次偏低②发展空间不足③工业资源不足④环境污染严重
城市化问题:1.基础设施欠完善2.占用耕地多3.水污染突出4.城市酸雨严重5.固体污染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