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皮书迅雷下载:论生成性教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7:01:03
作者: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764    更新时间:2008-9-24     【字体:小大】选择视力保护色: 【
新课程倡导生成性教学。所谓的生成性教学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景,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首先,生成是在教学过程中的生成。传统教学中的预设一般先发生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并且贯穿于教学活动始终。而生成则主要发生在教学活动之中,虽然它也需要教学之前的宏观设计,但是教学前的设计只是生成的一般指导,具体怎样生成,生成的结果怎样等需要在教学过程之中得以体现。其次,生成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生成不是教师一个人所能完成的,它需要教师和学生一道共同建构。再次,生成需要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生成不是只有教师和学生两极主体就可以了,它必须由诸多因素相互作用才能完成,还需要生成的情境、相互传递的信息、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情感等因素的积极配合才能得以实现。最后,生成的过程是动态的。生成需要师生以及影响教学的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作用的过程必然是动态的。
一、 生成的起点——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
生成并不是盲目地生成,它需要教师科学地分析,灵活地引导。如前文所述生成需要多种条件,但是一个最为基本的、前提性的条件就是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这是生成的基点,也是生长点。生成是在学生已有基础上的生成,如果超过了这个基点就可能生成不了,若低过了这个生长点生成也就无所谓生成了。出现这两种情况师生都不可能得到发展,生成也就无从谈起。对于如何了解学生现有发展水平,本文提供几点建议:
1、 教学前了解学生
备课,教师不仅仅要钻研教材,了解课程标准,还必须充分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在教学前了解学生能够使教师在进行本节课宏观设计的时候更具有可行性。了解学生包括要了解学生的方方面面,本班学生的整体发展特点、学生的个体差异等。
2、 教学中观察学生
教学过程中也能够了解学生的水平。在目前大班额的教学条件下很多教师抱怨无法了解学生,其实,一个有心的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走下讲台,看学生是怎样做的,学生们的行为表现能够为教师提供最真实的材料,以便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大班额带来的困难。
3、教学后反思学生
教学之后要想了解学生的水平,教师还必须继续工作,反思学生课上的种种表现,看看能否从中得到一些共性的普遍的东西,以便于下一次上课时能够更充分的了解学生。教学后反思学生教师可以对学生课堂上的表现进行反思,学生的作业也可以为教师提供一定的反思材料。
二、生成的动力——交往互动
生成是一个动态的可持续的发展过程,生成的可持续性取决于生成的动力,生成的动力来源于师生间以及生生间的交往互动,教学即交往,交往是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教学交往即人与人本质力量的相互关系。通过交往分享彼此的思考和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彼此的智慧和修养、达到彼此的共识、共享、共进。在只有预设的课堂里也有交往,但只限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并且是以教师和全班同学交往为主的单向交往。在充满生成的课堂里交往不仅仅有师生间的交往,而且还有生生间的交往,不仅仅是教师向学生发出信息,学生在接受来自其他人信息的同时也向外人发出信息,整个课堂是一个多层次的交往网络,并且信息的流动方向也不是固定的,整个课堂是一个动态的交往过程。

三、生成的目标——共同发展
生成追求的目标是师生的共同发展,发展包括两方面,一是指过程,过程的可持续性,处于向上的阶段;二是指结果,结果的发展,这两种情况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是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处于生成的教学情境之中,师生对将要出现的情况不能确定,教学的进行需要教师和学生一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建构,踊跃参与,因此在这样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不是被动的,而是自己的真实意愿的表达,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所生成的东西才会对人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这样的课堂才可能弥漫着人的味道而充满了生命力!但是并不能因此就得出结论:生成的教学会使教室中的每一个人都得到相同程度的发展。这是因为每个人的原有水平不一样,并且参与程度也必然存在着差别,还因为目前大班额教学条件下不可能给每个同学相同的参与机会。但是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的人——教师和学生或多或少地会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生成的教学会使教师、学生多少获得一定的发展,因此发展的结果就会很复杂,存在着教师获得了较好的发展而学生的发展程度并不是很好,或者是学生发展得较好而教师却没有获得多大的发展,即便是学生获得了较好的发展也存在着有些学生发展的很好而另外一些学生相对发展得不好的情况,当然最理想的情况就是教师和学生都获得较好程度的发展,并且每一个人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向上的发展,这是生成的理想目标,也正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
另外,教学相长不是凭空产生的,要想达到此目标需要一定的条件,其中包括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教师对教学情境的调控能力等,除此之外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师生的共同发展是以知识的生成为根本条件的。强调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并不是就不要知识了,恰恰相反,师生的共同成长是以知识的生成为条件的,正是在生成知识的过程中师生的主体性得以体现,在得到了充分的尊重的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情感以及意志品质得以发展。
四、生成性教学的主要实施策略
关于策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不管人们从哪个层面上来使用策略,有一点是肯定的:无论它是一种具体的方法,亦或是一种操作模式,策略总是有助于人们解决问题。本文所指的策略既不是一种具体的方法,也称不上是操作模式,如同本文所讨论的论题一样,它旨在给出教师一个宏观的设计,至于在这个设计下面的具体东西则需要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去生成,而且不同的教师生成的具体策略会有所不同,这也是此文的操作策略之用意所在,给教师放开手脚的空间。另外需说明的一点是由于教师在教学预设和生成中所独有的重要地位,因此本文选取了从教师的角度加以论述。
(一)创设情境准备生成
生成需要一定的情境,在适宜的情境之下,学生会很自然地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情境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热情。在创设情境时教师有多种方式,教师可以通过抛出问题来设置情境,当然问题一定要适当,不可过难或者过易,而且问题要有生成的空间,一定不要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问题,否则就没有意义了。教师也可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来创设情境,教师可以叙述一段材料或者口述一段故事让学生们提问题等方式。当然创设情境并不只限于问题的方式,教师可以灵活创设,不拘一格。
(二)反馈互动有效生成
师生在进入了情境之后,必然要发生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所谓的有效生成是相对于虚假生成而言的,在很多情况下存在着貌似生成而非实质性生成的情况,这里有效生成的含义是真正的真实的生成。
1.教师要注意营造平等交流的氛围
在此阶段教师有与学生不平等的特权,或者某些学习好的学生独霸了话语权,那么就无法生成。平等包括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平等,不仅有人格上的平等还有行为上的平等。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师生才能共同发展。
2.教师要注意与学生之间的反馈
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并不等于学生至上,笔者反对走极端地强调某一方面的重要性的做法。学生有和教师交流的需要,教师同样需要和学生交流,教师通过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也能更清楚地掌握学生的情况,因此教师要注意和学生之间的反馈,在获得来自学生的信息的同时,向学生提供自己的看法、意见等,由于年幼学生在很多方面的不成熟,因此,作为成人的教师在学习方法以及情感生成等方面必须给与学生积极的反扩
3.教师要注意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反馈
学生与学生之间由于年龄相近,心理发展程度相仿,并且由于同龄团体所特有的文化,在交流时会产生与教师交流不同的效果。因此,教师决不能忽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互动的形式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生成,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性角色以及情感等。
(三)引导总结升华生成
教学是一个永远没有终结的过程,教与学相依相伴,永远没有穷尽的时候。但是每一节课是一个相对的时间单位。如果拿一节课作为时间单位的话,那么创设情境一般发生的一节课之始,而反馈互动则发生在一节课之中,诚然引导总结就处于一节课之末了。但是这个时间顺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且每一个阶段又可能同时包含着这三个方面,本文只是为了阐述的方便而加以划分的。
生成的教学由于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而且处于信息化时代的学生们总是掌握着大量的信息,所以,在很多时候,生成一些教师闻所未闻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有些教师为了不暴露自己的无知而不加以引导总结就匆匆结课,这样就使生成缺少升华的机会。一节课生成的知识、情感会很多,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会很复杂,并且有的时候学生不清楚生成的结果,这些都需要引导总结这一阶段,以使生成的东西再一次升华。引导总结的方式是多样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生成的东西加以系统化,也可以引导学生对已经生成的东西作进一步的生成以求得生成的深刻性,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中值得借鉴的方法、存在的不足等,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反面去批判已生成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