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车小故事动态图:教师教学效能的生成机制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0:31:50

教师教学效能的生成机制研究

【作者】 刘光余

【导师】 杨昌勇

【作者基本信息】 西南大学, 教育学原理, 2009, 博士

【副题名】县中的另一种模式引发的思考

【摘要】 本文的题目是“教师教学效能的生成机制研究——县中的另一种模式引发的思考”,主要运用叙事的方法研究教师教学效能形成机制问题。本研究中的“县中”指的是,处于农村地区的、在生源质量、办学资源和师资水平等方面都处于不利地位的县一级行政区域内的中学,所谓“县中模式”是指江苏省部分区县的高中采用应试教学的模式取得高考丰收的做法。我选做这样一个题目的原因有:其一,对我个人的成长经历的思考。在从学生到教师,又从教师到学生的几次反复中,笔者深感提升教师教学效能的重要性;其二,对我国当下教育现实的思考。在我国农村教育落后的情况下,某些(甚至很多)农村地区的学校要么屈服于场域的力量,对落后的教育现实听之任之,要么把师生的吃苦耐劳、刻苦用功等特点“发挥”到极致,依靠拉长教师的教学时间和学生的学习时间来获取所谓的“高质量”,教学的低效能导致了县中的师生生活质量的低下和生命意义的贬损。本文的基本观点是:虽然影响教师教学效能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又多向度地相互作用使得教学效能非常复杂。但是,教师教学效能研究的历史和实践证明,教师提升教学效能的过程就是教师基于一定的哲学观综合运用科学和艺术手段的过程。本研究通过对白斌老师和雷鸣老师在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理念的形成、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和教学策略的运用等几个方面的叙事,描述了教师在一定哲学观指导下,综合运用科学和艺术的手段来提升教学效能的过程。教育质量是教育永恒的主题。目前,改进教学、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水平的学生,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呼声。教师在教育革新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的教学效能对教育质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本研究认为,教师教学效能的理论与教育者实践只是研究者假定的两极,教师的教学既不是像理性主义所建议的那样由理论派生出实践,也不是像行为主义所建议的那样将理论付诸实践。对教师的教学起作用理论必须根植于教育者的实践,并通过与教师的实践共生共长,被教师涵化在教学行动中。当代中国社会相对稳定,由体制变化引发的社会结构变动和社会流动明显地减少,社会流动变得越来越常规化,农民把升学作为子女实现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于是,县中就成为农村的孩子实现梦想的地方。几年来,县中模式在取得了高考的辉煌的同时,它所采取的“死揪政策”和“魔鬼教育”也导致了师生生活质量的下降和生命意义的贬损,发生了许多为了今天而失去明天的人间悲剧。人们在口诛笔伐的同时,也开始探寻突破县中模式重围之路。笔者带着这个问题考察了西南农村地区的重庆市A中学和广西壮族自治区B中学。从笔者考查的情况来看,这两所学校也同其它县中一样,与许多城区学校相比,他们在生源、经费等方面都不占优势,但是他们采取足够的教师专业发展措施,提升教师的教学效能,由此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探索出了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的另一种县中模式。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是提升教学效能,在白斌和雷鸣的专业发展历程中,他们采取了分析现状、制定目标、选择策略、评价结果和系统反思等目标导向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白斌老师和雷鸣老师这些令人难以忘怀的成长历程诉说着他们教师知识的生成历程及其对他们教学效能产生影响的过程。学生在“百日誓师”活动上的发言引发了白斌老师心灵的触动,使白斌老师认识到每位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天赋。基于这些认识和他对教学实践的体会,白斌老师逐渐形成了为主动学习而教的教育理念,并把这一理念建立在教师思想深处的服务意识、契约意识、信息意识、自主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等六个方面的教师意识之上。白斌老师形成了为主动学习而教的教育理念后,他用一系列的行动诠释了为主动学习而教这一教育理念的特征,并以此为基础来建构学习的意义,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师生共同的目标不但是教师教学效能的显著特点,而且对教学效能产生重要的影响。不自信的“优秀学生”使雷鸣老师认识到自主发展已经成为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培养学生自主发展意识应该是他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于是,在学生“匿名建议”的启发下,雷鸣老师开始了从寻求共同的情感归属、建立内化的行为标准、确立互惠的合作关系、达成双赢的发展目标和实现动态的持续发展等几个方面进行建立课堂学习共同体,提升教学效能的尝试。在新课改之处,白斌老师在筹划教改中遭遇到一系列的尴尬,也由此导致了他“失败的课”和“落后的教学成绩”的出现。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白斌和雷鸣开始探寻高效能的教学策略,白斌老师尝试直接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雷鸣尝试开展学法指导和白斌实行小组批改作业,这些教学策略的探询有效地提升了他们的教学效能。正如费孝通先生在回答有关“在中国这样广大的国家,个别社区的微型研究能否概括中国国情”时说的那样:“如果我们用比较方法将中国农村的各种类型一个一个的描述出来,那么不需要将千千万万个农村一一地加以观察而接近于了解中国所有的农村了”。本研究对白斌和雷鸣教学行为和经验的描述和诠释虽然不会在教师的现实生活中完全复现,但每个人又都觉得它就在身边,并且是经常发生的,从而让读者产生经验的共鸣,影响他们的课堂教学行为,促进教师教学效能的提升。经过读者们无数体验的“接力”,本研究所描述的教师教学效能的几个关键方面将会形成教师教学效能的机制。 更多还原

【Abstract】 The paper is entitled "A Research on the Formulation Mechanism of Teachers’ TeachingEffectiveness--Thinking on Another Model of the Rural Senior High School", The main purposeof this paper is to research the formulation mechanism of teachers’ teaching effectiveness using the narrative method. In this research, the "Rural Senior High School"refers to the senior high school in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of the county in rural areas who is in a disadvantageous position of matriculate quality, school ... 更多还原

【关键词】 教学效能生成机制县中县中模式叙事研究

  教师教学效能的生成机制研究

摘要 6-8 ABSTRACT 8-10 导论 11-41     一、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11-17         (一) 研究的缘起 11-15         (二) 研究的意义 15-17     二、研究内容 17-25         (一) 研究目标 17-18         (二) 概念界定 18-25     三、教师教学效能研究述评 25-34         (一) 国外已有的教师教学效能研究 25-33         (二) 教师教学效能研究的不足 33-34     四、本研究的方法论 34-38         (一) 本研究的方法论思考 35-36         (二) 本研究所采用的方法 36-38     五、研究框架及研究路径 38-41         (一) 考查学校现场并分析相关文献 39         (二) 通过调查访谈观察确定研究目标 39         (三) 收集教师教学效能故事 39-40         (四) 对资料进行阅读、理解整理与分析 40         (五) 建构意义 40-41 第一章 迷途的县中模式 41-59     一、读书改变命运 41-45         (一) 艰苦的环境 41-44         (二) 现实的选择 44-45     二、“辉煌”的县中模式 45-48         (一) 南京高考的“滑铁卢” 45         (二) 县中模式显灵了 45-46         (三) 县中“攻陷”南京 46-48         (四) 县中模式由农村“包围”城市 48     三、透析县中模式 48-59         (一) 县中模式引发的激辩 48-55         (二) 历史地来看县中 55-56         (三) 为了今天而失去明天 56-58         (四) 再也不能这样过 58-59 第二章 地处西南地区的两所县中 59-73     一、学校概况 60-63         (一) 走进黑石山 60-62         (二) 走进“秀林书院” 62-63     二、一周只上五天 63-65         (一) 不约而同的选择 63-64         (二) 减负增效的思考 64-65     三、令人满意的教学质量 65-66         (一) 川东名校 65         (二) 优质高中 65-66     四、保证教学质量的措施 66-73         (一) 优质的师资队伍 67-68         (二) 提升教师教学效能的措施 68-73 第三章 教师知识的生成历程 73-89     一、成长历程追忆 73-78         (一) 大山深处的眷恋——白斌老师的成长历程 73-75         (二) 走出围墙——雷鸣老师的成长历程 75-78     二、望山之巅的登山之路 78-81         (一) 从哪里出发? 78         (二) 走向哪里? 78-80         (三) 如何走向终点? 80         (四) 是否达到了终点? 80-81         (五) 方法是否有效? 81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旨归 81-89         (一) 教师专业发展的境遇 81-82         (二) 为了提升教学效能 82-83         (三) 知识的转换机制 83-89 第四章 为主动学习而教 89-105     一、让学生成为他自己 89-92         (一) 发言引发的触动 89-90         (二) 天生其材必有用 90-92     二、建构学习的意义 92-98         (一) 为主动学习而教的特征 93-94         (二) 教学生学会学习 94-98     三、用意识影响理念 98-105         (一) 教育就是服务 99-100         (二) 契约规范行为 100-101         (三) 他山之石 101-102         (四) 自主的意识 102         (五) 坚持创新 102-103         (六) 学会合作 103-105 第五章 为了共同的目标 105-123     一、培养学生自主意识的思考 105-108         (一) 不自信的优秀学生 105-106         (二) 学生内在发展的需求 106-107         (三) 课堂教学的任务 107-108     二、培养学生自主意识的尝试 108-123         (一) 匿名的建议 108-109         (二) 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 109-123 第六章 教学策略的探寻 123-147     一、教改的筹划 123-128         (一) 尝试创设情景 123-124         (二) 一堂失败的课 124-127         (三) 落后的教学成绩 127-128     二、迷茫中的回归 128-147         (一) 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 128-139         (二) 开展学法指导 139-142         (三) 探寻作业批改方式 142-147 结束语 147-155     一、教师教学效能的形成机制 147-151     二、几点说明需要说明的问题 151-155 参考文献 155-165 附录 165-185     附录一 165-168     附录二 168-169     附录三 169-170     附录四 170-173     附录五 173-185 后记 185-186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