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贾诩新技能台词:怎样凸现教学生成的三根主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8:27:08
怎样凸现教学生成的三根主轴

何谓生成?生成就是创生、建构或生长。所谓的生成性教学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景,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生成教学给老师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任何语文教师必须拥有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清醒意识,才能上好每一堂语文课。

首先,要注重教学理念的生成。中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一般是感性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能照本宣科,而应提高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因为,教师决不可能通晓一切。尤其是在信息传媒手段飞速发展的社会里,教师再也不可能像古代和近代社会那样,垄断知识和信息。尽管教师由于阅读经验相对来说或许比学生要丰富一点,涉猎较广一点,而且善于表达,有时在解答学生的问题往往会十分“圆润”“妥帖”地将学生的疑虑化解,其实并未真正解决问题。如果学生出于对教师的崇拜,在这种似是而非的回答面前,中止了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那么一些颇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就会被束之高阁。教师一定要尊重并认真思考学生的提问,鼓励创造特性的表现,要引导学生运用思考,采取批判的态度,去理解和汲取知识和解决问题。开辟学习的新途径,谋求更丰富的知识。教学中可分别运用推理、概括、表述、转述、提问、审问、答辩、演说、写作等形式来诱发和调动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思维能力。教师的作用在于先让学生了解事物的表象,进而分析本质,使学生提高认识。如人教版八上中的《台阶》中有关父亲脚的的描写,可以生成出许多个辛劳父亲的脚,甚至可以生成出许多个辛劳母亲的手。如《喂----出来》主要讲人类破坏环境所产生的后果,可以生成出各种人类破坏环境的现象。《老王》中的老王,生成出了我们身边众多的底层老百姓。讲《口技》和《核舟记》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古代劳动人民技艺的高超。语文课堂上的认识生成能使学生了解社会,明白道理,也能使学生感情得以升华,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其次,要注重情感上的生成。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是教师教学理念中“价值观的转变问题”,是教师对学生体验的态度转变问题。在学生对课文进行阅读,感悟思考的过程中,每个人因为自己的情感经验不同,由此所引起的情感反映自然不同,教师应对学生个性化的有差异的体验给予认同、尊重、珍视,而不应该以“权威”或“理性”来排斥。这样珍视的态度,可以促使学生乐于去体验,为独特的体验而快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语文课堂应重视情感教育,它具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价值和人文功用。教学中,教师要储情于胸,以激情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进入文中情境,达到情景交融。语文教学是师情、学情、文情的统一,它是一个不断流动的、变化的、起伏的过程。教师应在课堂上情动而辞发,激起学生的情感,并将学生的激情升华,生成出新的情感。如人教版八上第一单元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谴责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可以使学生生发出热爱祖国的情怀。《蝈蝈与蛐蛐》和《夜》两首均为赞美大自然永恒之美的田园诗,可以生发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背影》和《我的母亲》让学生领略到了亲情的无价。

第三,还要注重美学生成。美是人类生命本原性的追求。在人类生命的自我意识中,有一种对自由的、美好的、超越现实的向往与追求,而美正是这种向往与追求的最好、最集中的体现。语文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性活动,自然应遵循美的规律、美的法则。《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课要进行审美教育,美学的生成自然是不可缺少的。审美教育的方法从根本上说应是感性的、心灵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教育者要以情感人,点化学生,使之产生审美感悟与体验,从而达到陶冶其心灵的目的。教师要善于挖掘和生成,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对于课文中的古诗文,更应该进行美学生成。这些作品的语言像醇酒那样甜美浓烈、耐人寻味。古人读书讲究“美读”,“披文人情”,于“得意”处则“忘情”。教师应该不断生成,让学生感受到古诗文中道德之高尚、自然之纯美、文化之深沉。目的是促使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了解,充实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杜甫的《望岳》中雄伟神奇的泰山,让学生领略了年轻杜甫写诗时的豪放,《春望》则让学生领略了杜诗的沉郁之美,更让学生领略了古代诗歌的凝练之美。至于一些说明文,虽有些枯燥乏味,却也可以生成出相类似的自然美和艺术美,如《苏州园林.》和《故宫博物院》分别让学生欣赏到了园林的图画美和故宫的对称美。

课堂的现场生成是彰显学生探究悟性、思维灵性、丰满人性的独特学习生命态的真实反映,是学生自觉凸现课堂主体地位的有力例证。在课堂教学双边参与的动态过程中,师生之间处于一种平等互动的生态关系,因此,作为教师理应尊重并珍视鲜活灵动的课堂生成,把它作为推进课堂进程的重要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