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鼎记2国语土豆在线:鲜血染红异国土地:中国知青游击队魂断金三角(邓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2:14:20
鲜血染红异国土地:中国知青游击队魂断金三角



作者:邓贤


三十多年前,我离开四川家乡来到云南边疆当知青。

我们刚下乡时农场不称农场,全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上级交给我们的任务是白天上山劳动,“砍荒”种地,夜晚站岗放哨,保卫祖国。

我们下乡的边疆地区俗称“外五县”,即与外国接壤的五个县,国境对面就是世界闻名的金三角。我们被告知,国境对面形势很复杂,既有政府军占领区,也有山官土司封建奴隶主的世袭领地;有贩毒武装和国民党残军活动出没,也有外国革命党领导的红色游击队活跃其间。不久我们果真看见一支“扁哒兵”在界碑对面巡逻,“扁哒兵”是边民对外国政府军的称呼,听说他们是红色游击队的主要敌人。

与我国领土畹町仅一河之隔有座外国小城,我们叫B城,B城是政府军的边境口岸和军事要塞,驻扎许多“扁哒兵”。我们下乡那个旱季,一场激战忽然爆发,谁也没有想到,这场看似与我们毫不相干的战争彻底改变了许多知青包括我的同学曾二杜的人生命运。

红色游击队大举围攻B城,隆隆炮声彻夜不息震动大地。枪炮声吸引了许多边疆知青。要知道这是一场真正的革命战争,不是军事演习。一时间外五县知青闻风而动,远至数百里外的知青都纷纷赶来了,畹町镇人头攒动,像过盛大节日一般。红色游击队在界河对面开战,知青隔河观战,时有子弹炮弹飞过河来,但是人们根本不为危险所动。

战斗进行到白热化的攻坚阶段,游击队派出精锐之师“知青旅”,消息传出,群情振奋欢声雷动。当一面猎猎飘扬的红旗出现在河谷对面时,观众情绪达到顶点,他们欢欣鼓舞,疯狂挥动手臂,掀起阵阵狂浪,发出山呼海啸一般的呼喊声,为“知青旅”喝彩加油。敌人垂死顽抗,机枪哒哒,许多知青战士倒下了,他们的鲜血染红异国土地。这时候有人唱起《国际歌》,悲壮激昂的歌声经久不息,直到最后“知青旅”的红旗插上敌人要塞。这个领头唱歌的人就是我的同学曾二杜。

战争如同一场山火,火星溅过国境,落进山坡上那些跃跃欲试的年轻观众心中。因此枪声未息,就有许多男女知青被点燃了,他们成群结队地趟过界河,迫不及待地跳上异国土地去参军。我的同学曾二杜扔下一句豪言壮语是:妈的!要是世界革命成功,想打仗都没有机会……你们到底去不去?

据说当天越过边境的中国知青超过数百人。

B城之战结束,边疆恢复平静,直到下一个旱季到来,我们都没有曾二杜的消息。他一去不复返,音讯全无。

知青游击队

这天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我在界碑一侧的甘蔗林劳动,山谷对面忽然出现一支行军队伍。不久我就看清他们身着草绿色军装,军帽上缀着五角星,全副武装,队伍里还有一架电台。不用说他们是金三角游击队。我的心跳起来,紧紧盯住他们,希望从队伍中间意外地发现我的同学曾二杜。

但是我很快失望了,因为队伍里没有熟悉面孔。

队伍停下来休息,很快有个战士向我跑过来。他个子比较高,佝着背,肩上压着一挺沉甸甸的机关枪,也就是说他是个机枪手。我看见机枪手气喘吁吁地跑到界碑跟前,他对我说:同学,能帮帮忙吗?

我连忙问他:什么事?

他答:寄一封信。

在云南边疆,类似事情并不鲜见,游击队路过国境,战士们就赶紧把事先写好的家信或者什么事情托付给这边知青。我猜想金三角肯定没有邮局。我听见这个机枪手说一口好听的普通话,有一种广播电台的味道,他的口音立即赢得我的尊敬。我认为他是个北京知青,因为我们这些南方知青对于普通话和北京话一概分辨不清,我们很笼统很骄傲地管普通话一律叫“北京话”,以为北京人那种口水音很重的粘乎乎的胡同话就是普通话。这是我第一次与游击队知青相遇,所以我忙不迭地回答:那当然……交给我吧,向毛主席保证。

他小心地掏出一封信来,信封皱巴巴的,看得出带在身上有很长时间。信封上用钢笔写着地址:北京市××胡同××号××母亲收。这足以证明他是个北京知青。

我看见他扛机枪的样子并不轻松,甚至还有一点吃力,就有些敬佩地问他:你当兵多久了?

他答:两年。

我不由地对这个娃娃脸刮目相看,原来他还是个老兵。我自豪地说:我有个同学也在你们那边,他叫曾二杜,你认识他么?

他认真想想,然后摇头说:游击队有很多部队,你知道他在哪支部队吗?因为许多知青过来就改了名字,也许你同学现在根本不叫这个名字。

山坡上有人叫他,队伍要行动了,北京知青忽然被惊醒了,他扔掉烟头,重新将机枪扛在肩头上。这个机枪手和他的战友就要走上炮声隆隆的战场。我心中猛然涌出一股依依不舍之情,好像我们已经是老朋友,已经认识很久一样。我忽然想起还不知道他的名字,就朝那个远去的人影大声喊道:你叫———什么———名字?

海浪把几朵破碎的浪花溅进我的耳朵里:路……路、大……路(或大陆或大树)。

第二天我步行去到县城,亲手将那封信投进邮箱。在以后像流水一样长长的知青岁月里,我再也没有遇见那支步履沉重的队伍,还有那个名字叫做大路或者大树的北京知青。


摘自《中国知青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