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珍珠樱桃种植:《名士济南》解说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0 09:14:19

名 士 济 南

  

许多年以后有一句老话仍然没有被人遗忘:“泰安山上神全,济南府里人全。”

生命(的)源头(同时)也是文化的源头。一座城市的开始,从传说的尽头,和神话一起起程。

【欧阳中石先生心语:在寂静的亮光中,我只是另一个儒生游走在历史的驿道中(要严格按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来衡量,这应该是一个“前后牵连”的病句),用两千岁的汉字寻找和书写着城市文化的黎明。】

《鹊华秋色图》。

济南最早的繁荣,应当见之于这幅国宝级的旷世名画。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济南风俗画《鹊华秋色图》(《鹊华秋色图》是“风俗画”么?),是元代大画家赵孟绘制的。树绕村庄,水满湖塘,画图当中的隐逸之气和泉城烟水,一结就是七百年,但济南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却比这早了许多。

山岩站立起来,比风雨还高大舜择地依山而耕,依水而居,他该是神话传说里最早的济南人了。

先秦时期,中华文化的发展形成了两大代表。(此处的“。”改为“:”是否更恰当些)其一是春秋时期孔子在鲁国创立了中华最大的学派——儒家;其二是战国时期齐国成立了稷下学宫,导致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文化大繁荣。

济南地区处于儒家中心(何为“儒家中心”?)的鲁国曲阜和稷下学宫所在的齐国临淄之间,是勾连半岛和内陆中原的要地。济南崇鲁礼而尚齐风,不仅有了孔门弟子闵子骞“鞭打芦花”感天动地的孝行、还诞生了思想家、阴阳五行学派大师邹衍,并且出现了祖国医学史上的“神医扁鹊。”

生命的亮洁,灼灼地开放(“生命的亮洁”如何“开放”?),渐渐凝结成一座城市的风骨。此时(“此时”是何时?)的济南,汇聚出中国古代北方“城市文化”的雏形。

济南,作为北方“城市文化”的代表,在一代英豪曹操和他的儿子曹植身上也得到了印证(“济南,作为北方‘城市文化’的代表”,怎么“在一代英豪曹操和他的儿子曹植身上也得到了印证”的?)。公元184年,曹操出任济南相;公元229年,曹植被封济南境内的东阿王。

曹操与曹植是“建安文学”的倡导者,著名的“建安七子”也多是诞生在济南周围,正是因为他们,济南才成为魏晋时期文学的鼎盛之地(是这样吗?济南曾成为过“魏晋时期文学的鼎盛之地”吗?)。

“好男儿,看担当。”人们常用“请缨”来表现报国的决心和行动,

它出自西汉时期的一位少壮英雄——终军。《汉书·终军传》里“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的故事,折射出济南人最鲜明的性格特征。

门神, 老习俗里用来驱除妖邪,它源于(“门神”如何“源于”,应该是“贴门神这种习俗源于……”吧?)另一位济南人秦琼。

在李渊父子推翻隋炀帝的战争中,好汉秦琼立下汗马功劳,唐朝建立后,唐太宗李世民念秦琼忠勇双全,令其为自己守寝护门,遂被(前面的主语是“唐太宗李世民”,按语法规律,这儿“被”字的主语也应是承前而省的“唐太宗李世民”,可被封为“护国公”的应该是秦琼吧?从语法角度看,这应该是一个病句吧?)封为“护国公。”

当年的(护)国公府,就建在现在的五龙潭边。

忠、孝、义、勇、信,涵盖了秦琼的一生,也成就了“山东好汉”的美名。唐代之后,民间百姓将好汉秦琼奉为“门神”,以求驱鬼避邪、国泰民安。

做(“做”应当“作”)为府城,济南具备了一个城市足以雄视百代千年的文化蕴涵,这种蕴涵来自于泉水。唐朝“诗仙”李白面对济南泉水,发出这样的感叹:“含笑凌倒景,欣然愿相从。” (李白的这两句诗是面对“济南泉水”时发出的么?当时是在华不注山上,面对鹊山湖水而作的吧?)

“诗圣”杜甫则感奋于济南的人文气息,“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李杜二人,都曾在济南饮酒、赋诗。“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宁静安恬、河街并列的生活图景勾勒出了一种自然环境,一种天地间本真的幽静与深邃。济南老城里,只要有柳树,便能看到明月别枝(阴天、没有月亮时,也是“只要有柳树,便能看到明月别枝”么?呵呵!);只要有荷塘,便可听取蛙声一片(春、秋、冬三季时也是“只要有荷塘,便可听取蛙声一片”么?)。

 历史长河流到了宋元时期,流到了济南这一段,便更加地开阔和文雅起来。那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由京师到济南(苏辙是从“京师到济南”的么?)出任吏掌书记,吸引他前来的原因是“济南多甘泉。”

被泉城烟水吸引前来的名士可不止苏辙一人,唐宋八大家中还另有苏轼、欧阳修、曾巩来到济南。在这里,他们把最壮丽的诗文(是“最壮丽的诗文”么)写进泉池,辞章与泉水平行,与永恒押韵(“辞章”如何“与泉水平行”,如何“与永恒押韵”?)。

【欧阳中石先生心语:他们都操作着同一种笔墨(“操作”“笔墨”?动宾搭配么?),写着一种在世界上独有的毛笔字。不管是官居高位还是民间布衣(“不管是……还是……”所跟的词组一般是同一结构的,而“官居高位”是一个动词性(动宾结构)的短语,而“民间布衣”是一个名词性(偏正结构)的短语哦),泉城,在他们的笔下被书写的(“的”应为“得”吧?)端端正正……】

“将家须向习池游,难放西湖十顷秋。从此七桥风与月,梦魂长到木兰舟。”

曾巩也确实是文章好手,他用与济南泉水差不多的清澈,把这段文字(“这段文字”?这首诗?)收拾得明明净净(曾巩这几句诗“明明净净”?)。诗中既有对大明湖内“七桥风月”的真诚咏叹(“真诚咏叹”?“真诚”),也有对济南难以割舍的缱绻之情……

曾巩在济南任职期间,主修了大明湖的北水门、百花堤和“七桥风月。”(“七桥风月”如何“主修”?)考察认定了济南泉水的源头在南部山区。趵突泉经过开渠引泉(“趵突泉经过开渠引泉”?“开渠引泉”这一动作是主语“趵突泉”干的?),泉溪相连,整个城市因泉溪的环绕而变成一座“水城。”同时,他还重新振兴了济南地区的《尚书》之学,推动了济南文化教育的发展。

“文章太守”曾巩开了风气之先,紧随其后的是元代四大家之一的赵孟(“紧随其后的是元代四大家之一的赵孟睢泵矗勘彼沃难Ъ摇ⅰ八彰潘难俊敝坏摹⑿垂侗变就じ场返摹瓣瞬怪北徊氐侥亩チ耍浚。1292年,他莅任济南。

赵孟博学多才,在当时就有书画冠绝天下。他在济南留下许多诗篇,尤以《趵突泉》诗影响最为深远,楹联“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为传世名句。

堪与济南泉湖同辉的,便是这幅著名的《鹊华秋色图》了。

泉城烟水,在赵孟的心里折射成一幅水墨丹青,氤氲出久远的年代(“氤氲出久远的年代”?)。他用一支又轻又重地笔,生动地表现了那一时期天清地宁、齐烟九点的济南特色(“天清地宁、齐烟九点的济南特色”?)。

清朝乾隆皇帝对此画倍加喜爱,“鹊华秋色”四个字就是他的御笔,非但如此,乾隆帝还在画面提(“提”?)了四跋,记录他曾站在济南府的城墙上,对照着此图眺望鹊华景色。

济南,一定埋藏着什么诱惑,如果没有,乾隆怎么就这样认定(“认定”?)了你呢?

题跋和印章浩浩荡荡(用“浩浩荡荡”来形容“题跋和印章”之多合适么?),裹着墨香,展示着济南的文化驿道源远流长(“文化”可以说“源远流长”,“(文化)驿道”也可以说“源远流长”么?)。

旖旎风光,也引来了北宋词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黄庭坚(黄庭坚终生没有到过济南哦,尽管他写过“济南潇洒似江南”这句脍炙人口的诗)。 “济南潇洒似江南,” 这其实更是对一种生命状态的由衷喜悦。

与黄庭坚同样是外地人的元好问,则用另一种方式表达了对济南的喜爱。那一年,大诗人元好问乘船济南游(为什么要说“乘船济南游”而不说“乘船游济南”呢?后者是不是更顺畅一些),一路上,他水面赏荷,水底看山,不禁诗性勃发,吟唱着“羡煞济南山水好,”激情表达(“激情表达”?)“有心常作济南人。”

【欧阳中石先生心语:“唐诗宋词,像一串串鲜活的音符,唱出了万古不竭的歌吟。可曾知道,济南有过两双手,它们共同推出了宋词的收获之秋……”】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084年,一位小千金降生在济南府一位名士的门弟(“门弟”?)。十几年后,她词领婉约,绝代风华,成为中国千年一遇的大才女,她是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字幼安。他也在济南出生长大,这位民族英雄、军事家,(在)词艺上与苏轼齐名。

李清照与辛弃疾被后人誉为婉约词派和豪放词派的代表,在中国文学史上并称“济南二安。” 他们在词坛上双峰并峙,使得一座城市,在不经意间开出(“开出”?)一片诗意的天空。

“二安”更像是济南城市性格的两极。可是,在豪放派这里,却也有“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的闲雅之风,婉约派人物,竟也唱出“九万里风鹏正举”的动地壮歌。

“二安”之后,济南文风日渐兴盛。仅著名者就有宋、辽、金三部正史的总裁官张起岩、元杂剧作家武汉臣、散曲家张养浩等。

张养浩曾做过元朝礼部尚书,为官方正,敢于直言犯谏。他的散曲造诣极高,在隐居济南老家8年期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

元代散曲,在济南北园这个十里荷塘的地方传扬出去, 传出了中国文学史上远古至今的绿色箴言(张养浩的散曲和“绿色箴言”有何相干?)。

 万竹园,这儿的一切,都还记着当年主人们“顺逆一视、欣戚两忘”的优雅琴声。园内的望水泉在七十二名泉中列第二十四位,清代大诗人王苹居住在此,自称“二十四泉草堂主人。”他一生赋诗3000多首,传世诗集为《二十四泉草堂集》12卷。(既然提到“万竹园”,为何只提到“王苹”,而只字不提明代的济南大名士“殷士儋”?)

万竹园里木石依旧,斯人已去,而这里的诗文却常留人间。

 “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

有“一代诗宗”之称的清代著名诗人王渔洋,与诗友会饮于大明湖南岸水面亭,即景挥毫赋《秋柳》诗四章,诗中句句写柳,通篇却不见一个柳(“柳”字应该加引号吧?)字,境界高远,震动了当时文坛。

于是,历下文人在此成立“秋柳诗社”,观柳赏荷,即兴赋诗,想风就风了,想雨就雨了(什么叫“想风就风了,想雨就雨了”?神经病了么?),人和诗风雨同行,在吞吐着一个精神道场(“清神道场”如何“吞吐”?)的同时,享受着生命的大快乐。

然而,济南的柳树,在清代文学家刘鹗笔下却被称做了“垂杨。”(这儿为什么要用“然而”“却”这样的转折词呢?)

1890年,刘鹗客居济南,他把扑面而来的景致写进了《老残游记》。

“进得城来,但见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比那江南风景,觉得更为有趣……”

家家泉水,户户垂杨。对济南的传神写照,当然会以纯粹经典的方式被保存下来。除了这八个字,刘鹗还用大段的篇幅,生动状写了“明湖居里白妞、黑妞唱大鼓。”

济南有“曲山艺海”之称,即使在最动荡的年月,济南的曲艺也未曾停歇。 

“在北京学艺,在天津练活儿,在济南踢门槛儿,”中国曲艺界人士这样说。

近代济南,其文化的包容更像一个磁场,不仅吸引着美国哲学家杜威在胡适的陪同下三次来到济南(杜威来济南,只有第一次是由胡适陪同的),也吸引着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在徐志摩和林徽因的伴陪下到了济南。

 离开济南后的泰戈尔,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我怀念满城的泉池,它们在光芒下大声地说着光芒。”(泰戈尔离济后写过这样的诗么?)

【欧阳中石先生心语:济南,诗人们冥思苦索的家园,架着岁月,扶着光阴。但凡灵魂落脚的地方,总能开出些不一定深奥、却一定传世的文化经典……】

在济南,徐志摩、林微因走过了小巷,共一把油纸伞,遮住了左边,遮不住右边。

清末民初,济南,这座中国最早“自开商埠”的城市,成了许多汉语言使用者为之神往的地方。被古老的泉城文化深深感动(“感动”?)的,还有康有为,胡适之、梁淑溟、梁启超、黄炎培……在这里,他们经天纬地,谋划科学未来的窗口(“谋划”“窗口”?“科学未来”的“窗口”?)、雕刻民主启蒙的格言(“雕刻”“格言”?)。

年轮已化做淋漓酣甜的畅想,一切清泉静池所应该有的,济南都有了。公元1930年,现代大作家老舍就职于齐鲁大学。在济南生活四年多,写下许多咏诵济南的散文,并出版了以济南为背景的《大明湖》等三部长篇小说(《大明湖》出版了没?关心济南历史文化的人差不多都知道吧?老舍的《大明湖》书稿交到商务印书馆,刚出了清样,还没来得及出版,“一·二八”战火把商务的印刷厂烧得精光,《大明湖》连手稿带排好的底版,全部都葬身火海了。)。

话剧《茶馆》是先生的传世之作,早于此作十几年,先生便在济南煮一壶泉水,沏一杯香茗,文章里弥漫出这样的词句:“哪儿的水能比济南?”

穿越时空,一种历史的沉殇。2009年7月11日,98岁的文化巨匠季羡林走了……

家乡,最能叩开心灵的窗口,济南的寻常巷陌,复活了先贤一个世纪的童心。“我6岁到济南,19岁离开,一口气住了13年之久,济南的每一寸土地都会有我的足迹。”

当年不爱读课本的乡村儿童,后来成了驰名中外的学界泰斗。命运的拐点就发生(此处应该用“出现”还是“发生”?“拐点”如何“发生”?)在他的高中求学期间(季羡林“命运的拐点”是出现在他6岁多被接到济南时,还是“发生在他的高中求学期间”呢?),是济南开埠后领风气之先的教育环境,让季羡林有了受用一生的读书习惯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从而奠定了他的国学基础和做人的高尚品格。

风吹来,把济南的老歌吹远,也把文脉,深深吹进了济南人的血脉。崇尚文化、尊师重教、名士精神、儒雅风度一一成为济南抹不掉的胎记。天下名士汇济南,更激发了这座城市笑迎八方客的海纳情怀(什么叫“海纳情怀”?有这个词么?)。

泉水滋润着,文化滋生着,文人雅士的辞章滋养着,泉脉与文脉同生共长,这是——

天下泉城、名士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