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猫警长主题歌 原唱:遭遇“鸡肋”工作,食之?弃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13:31:40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有多少人在抱怨自己的工作俨如鸡肋?

在这种抱怨与不满中,有人日复一日地浑浑噩噩,也有人无谓徒然地彷徨与挣扎。

然而,有多少人真正认真思考过,你的工作,“鸡肋”度到底有多高?它是否也曾经是“鸡腿”?或者,哪怕它就彻底是“鸡肋”了,该依旧抱着无精打采地啃,还是索性弃之,又或者千方百计把“鸡肋”变成“鸡腿”?

 

故事一:珍视“鸡肋”,迎来“鸡腿”

人物档案:涂文开,“开心课堂”创始人,12年知名企业人力资源、销售、生产管理、培训与企业文化工作经历,江西人,长驻北京

我一直对人力资源工作情有独衷,视其为职业理想,并不顾一切地去学习、探索,向周围人请教。终于,我在喜欢的公司得到了这份喜欢的工作。之后,上司几次建议我尝试做些行政工作,但由于我对行政工作没什么兴趣,都婉言拒绝了。

一天,上司把我叫进办公室说:“现在有一个机会,你想不想接受挑战?是一项全新的任务,敢试试吗?”我是一个很喜欢挑战的人,激将法对我总是非常有效,我一下子就来了兴致。原来是总部要举行全国经销商大会,以前会务组织工作都是由行政部负责,现在却要把这项任务交给我。我大失所望,几次三番地以各种借口想推脱。但怎奈上司言之凿凿,没有任何回旋余地,最后干脆不耐烦了。“你以前那些工作对你还不都是小菜一碟?干好这项新工作吧。”上司说,“行政主管的经验很丰富,她全程协助你。”说完就再也不理我了。

我心想,既然逃不了,就干脆凡事都听那位行政主管的,我协助她好了,省事省心。

在和行政主管的沟通中,我向她坦白了自己对行政方面“没兴趣、不擅长”。她看着我为难的样子,却温和地笑了:“能和你一起做事,我很高兴。”这让我有点不好意思。

“你不觉得多体验一下其他工作对你自身会很有帮助吗?你曾经说过,真正的人力资源是没有边界的。”她的话激励着我,“而且,你一向喜欢挑战,这次,你就把它当作一种特别的自我挑战,怎么样?”

我突然意识到,原来自己太执着于一件事,而给自我设限,为什么不能尝试一项新工作呢?既然消极应对也得做,为什么不积极地尝试一下?这种想法让我激情大增。此后,从策划到执行,我事无巨细地全程参与,终于成功主办了公司最隆重的一届经销商大会,公司总部上下都很满意,并专门举办了庆功宴。

到了年底,我被调往公司总部全面负责人力资源与行政工作。而这次能被破格提拔,原因之一其实就是得益于我在筹划和组织经销商大会中的出色表现。

我想提醒正在遭遇鸡肋型工作的朋友:若能突破鸡肋的困扰,很可能发掘出潜在的潜能和机会呢!

 

故事二:放弃“鸡肋”

是为了得到更多

人物档案:毕云龙,君隆鼎源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从事企业管理工作16年,长驻北京

每个人心中对工作的判断标准是不一样的。所谓鸡肋工作,完全是个人心中的一种感受。“心情愉快,事业有成,薪酬颇丰”,是我根据多年管理实践总结的员工三大需求,很多十分复杂的需求都可以归类于此。心情愉快是上级、同级和谐的体现;事业有成是工作能产生可持续性成果,取得社会认可;薪酬颇丰是自我价值的标志。如果其中有一部分偏离了自己的期望值,或其中有一点离期望值差距较大,就足以令人对工作产生鸡肋感。

1980年代,我大学毕业,因为学的是机械专业,被分配到洛阳的一家设计院,那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炼油设计院,有2000多名一线设计人员,陆续分配来的大学生就有400多人。度过了工作新鲜期,我就天天琢磨,如何能在这么多大学生中脱颖而出?其实这是一个相当困难的命题,因为设计院不是科研单位,设计任务通常是谁都能完成的,不存在惟你才行的情况。更何况,分配在设计院的大学生基本都属于人精,能力都在一个档次上,很难拉开太大的差距。我凭着自己英语和计算机的长项,混得还算可以。不过我很快发现,我的努力难以改变现状,长此以往,我会和我的父辈一样,每天重复没有挑战性的工作,那不是我想要的。当时的感觉就是工作没意思,现在明白那是“事业有成”这一条离我的期望值偏离较大,对别人可能是“鸡腿”的工作,对我来说却是“鸡肋”。

判定工作属于鸡肋后,我决定放弃。可是当时调动工作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单位基本上不放人,没人可以跨过单位不要档案一走了之,我想要调到父母所在的北京,还有户口这道不可逾越的坎,于是我惟一可走的路就是考研了。但即使考研,我也面临着两道难关:一是要考上,二是单位得肯放我走。第一道难关我自信能攻克,一边工作一边复习,苦读了三个月。第二道难关得“设计”。我的方案是动员我的哥们儿,一个院领导的亲属和我报考同一个大学,同一个专业。因为我知道,当录取通知书发下来时,院里会开会研究决定同意哪些人读研去。而院领导在座,有谁能表态不让院领导的亲属上呢?他能上我也就顺理成章地能上了,现在叫作捆绑式销售,“投鼠忌器”嘛,我愿意做那只聪明的老鼠。

我的小算盘真的实现了!我和哥们一起来到北京读研,而后就留在北京工作至今。至于院里开会如何确定的读研名单就不得而知了,反正那年设计院有12名考上研究生的,有一半人没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