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枸杞价格:鲁迅散文《淡淡的血痕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7 02:03:41

  ——纪念几个死者和生者和未生者

  目前的造物主,还是一个怯弱者。

  他暗暗地使天地变异,却不敢毁灭一个这地球;暗暗地使生物衰亡,却不敢长存一切尸体;暗暗地使人类流血,却不敢使血色永远鲜?暗暗地使人类受苦,却不敢使人类永远记得。

  他专为他的同类——人类中的怯弱者——设想,用废墟荒坟来衬托华屋,用时光来冲淡苦痛和血痕;日日斟出一杯微甘的苦酒,不太少,不太多,以能微醉为度,递给人间,使饮者可以哭,可以歌,也如醒,也如醉,若有知,若无知,也欲死,也欲生。他必须使一切也欲生;他还没有灭尽人类的勇气。

  几片废墟和几个荒坟散在地上,映以淡淡的血痕,人们都在其间咀嚼着人我的渺茫的悲苦。但是不肯吐弃,以为究竟胜于空虚,各各自称为“天之民”,以作咀嚼着人我的渺茫的悲苦的辩解,而且悚息着静待新的悲苦的到来。新的,这就使他们恐惧,而又渴欲相遇。

  这都是造物主的良民。他就需要这样。

  叛逆的猛士出于人间;他屹立着,洞见一切已改和现有的废墟和荒坟,记得一切深广和久远的苦痛,正视一切重叠淤积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将生和未生。他看透了造化的把戏;他将要起来使人类苏生,或者使人类灭尽,这些造物主的良民们。

  造物主,怯弱者,羞惭了,于是伏藏。天地在猛士的眼中于是变色。

  一九二六年四月八日。

  解读

  《野草》是战斗的诗篇。它不仅仅记录了鲁迅内心所经历的一段复杂的斗争过程,而且也向人们展示出了一种顽强的战斗精神。它和鲁迅的其他作品一样,是同社会现实紧密联系着的。

  《淡淡的血痕中》据鲁迅说是“段祺瑞政府枪击徒手民众后”所作,鲁迅的学生刘和珍、杨德群在“三•一八”惨案中遇难。针对这一事件,鲁迅在“三•一八”事件发生的当晚,就写了《无花的蔷薇之二》。鲁迅举起如椽的大笔,揭露了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和法西斯暴行。他说:“如此残虐险狠的行为,不但在禽兽中所未曾见,便是在人类中也极少有的,除却俄皇尼古拉二世使歌萨克兵击杀民众的事,仅有一点相象。”散文诗《淡淡的血痕中》则是以较为含蓄和曲折的手法来揭示同一主题的。诗篇以洞察一切的眼光,以极大的愤怒和蔑视的态度,揭露了暴君“造物主”的“暗暗的使人类流血,却不敢使人类永远记得”的虚伪而又残酷的本质,指出他们为了维护其“造物主”的地位,“还没有灭尽人类的勇气”的懦怯心理,表达了鲁迅对这伙“造物主”的“神圣的憎恨”的感情。然而对于这“淡淡的血痕”,人们却表现为不同的态度。一种是“造物主的良民们”,他们怀着“天之民”的苟且心理,在淡红的血色中暂得偷生,维持着一种不死不活、如醉如醒的现状,满足于“咀嚼着自我的渺茫的悲苦”的似人非人的生活。鲁迅以“衷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批判了这种“良民们”的懦弱性格和恐惧心理,期待着他们能够觉醒,不要再去做“造物主的良民”了。另一种却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叛逆的猛士”。他深知过去、现在和将来,既“看透了造化的把戏”,也懂得那些“良民们”的心理,以一种大勇者的姿态屹立于人间,为结束那欲死欲生的现状,使天地变色,他在血泊中继续向那些“造物主”进行决死的斗争。鲁迅写这一诗篇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纪念几个死者”,同时也是为了唤醒当前的“生者和未生者”,号召人们不要做“人类中的怯弱者”,都来做使天地变色的“叛逆的猛士”。

  ——范业本《试论〈野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