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枭txt全集下载:脾胃病文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7:00:23

脾胃病文集

(2010-06-23 06:48:05)转载 标签:

脾胃病

杂谈

分类: 糖尿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医所说的脾胃

来源:网摘  

“脾胃”是中医学上的名称,一般泛指人体的整个消化系统,其中主要包括胃肠道等重要器官。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有受纳食物、消化和运输水谷,化出五味营养,以养全身和统摄血液等功能。人出生后有赖于脾胃功能的健全,食入的营养才能消化、吸收,输运全身,才能保证机体的正常发育和能量的需要。因此,脾胃功能的强弱,就直接关系到人体生命的盛衰。脾胃功能好,则人体营养充足,气血旺盛,体格健壮;脾胃虚弱,则受纳运输水谷失职,人体所需营养不足,以至身体赢弱,疾病丛生,影响健康和长寿。

 

-------------------------------------------------------------------------------------

 

脾胃保养四要诀

来源:网摘  

人到老年,脾胃功能日渐衰退。中医学认为,胃、脾是脏腑气化升降的枢纽,为气血生化之源。而“动为纲,素为常,酒少量,莫愁肠”则是保养脾胃的四大要诀。

动为纲

指适当的运动可促进消化,增进食欲,使气血充足,精、气、神旺盛,脏腑功能不衰。老年人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锻炼方式。

素为常

少吃油腻的食物,多吃蔬菜。日常饮食应以清淡为主,以便清理肠胃。进食要温凉适当,以免热伤粘膜,寒伤脾胃。

酒少量

不要嗜酒无度,以免损伤脾胃。

莫愁肠

中医认为,思虑过度易伤脾胃。久之会气血生化不足,使精神疲乏、心悸气短、健忘失眠、形体消瘦,从而导致神经衰弱、肠胃神经官能症、溃疡病等。所以,必须注意性格、情操及道德的修养,做到心胸豁达,待人和善。遇事不要斤斤计较、苦思冥想,更不要对身外之物多费心思。

 

-----------------------------------------------------------------------------------

 

如何保养脾胃?

来源:网摘  

脾胃病的发生主要是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寒积于中,使脾胃之阳不振;其次是郁怒优思,肝气失调,横逆犯胃乘脾。要预防脾胃疾病,关键在于保护脾胃正常功能的运转。因此平时应注意保养脾胃:(l)情感因素对食欲、消化、吸收都有很大影响。因此保养脾胃,首先要保持良好的情绪。据研究,不良情绪可导致食欲下降、腹部胀满、暖气、消化不良等,而良好的情绪则有益于胃肠系统的正常活动。(2)饮食调摄是保养脾胃的关键。因此,饮食应有规律,三餐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素食为主、荤索搭配。要常吃蔬菜和水果,以满足机体需求和保持大便通畅。少吃有刺激性和难于消化的食物,如酸辣、油炸、干硬和粘性大的食物,生冷的食物也要尽量少吃。(3)注意冷暖。俗话说“十个胃病九个寒”。这确是经验之谈。因此注意冷暖—卜分重要。在春秋气候变化无常时,有虚寒胃痛的病人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冷;有脾虚泄泻的,可在脐中贴暖脐膏药,同时还应少吃生冷瓜果等,如感到胃脘部发冷,可及时服用生姜茶。(4)要坚持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做气功等。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增加人体的胃肠功能,使胃肠蠕动加强,消化液分泌增加,促进食物的消化和营养成分的吸收,并能改善胃肠道本身的血液循环,促进其新陈代谢,推迟消化系统的老化。还可在晚间睡觉之前,躺在床上用两手按摩上下腹部,来回往复约40一;0遍,可以助脾运,去积滞,通秽气,对脾胃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

 

调理脾胃治厌食

中国中医药报  

□ 张奇文 山东省卫生厅

厌食以长期食欲不振,厌恶进食为特点,是小儿常见的脾胃病,由喂养不当,饮食失节而致脾胃运化不健所引起。本病以1~6岁为多见,城市儿童发病率较高。长期厌食者,可导致气血化生不足,抗病力减弱,易患他病,甚至发展为疳证。

治疗该病应先辨明证候。若仅见食欲不振,其他症状不明显者,多为脾胃不和证;若伴精神不振,面色萎黄,大便溏薄者,为脾胃气虚证;若伴口干,舌红苔少,食少饮多,大便偏干者,为脾胃阴虚证。在治疗上以调理脾胃为总则,脾胃不和者运脾和胃,脾胃气虚者健脾益气,脾胃阴虚者滋脾养胃阴。

脾胃不和

症见食欲不振,甚则厌恶进食,食少而不香,多食或强迫进食可见脘腹饱胀,形体略瘦,面色欠华,精神良好,舌苔薄白或薄白腻,脉象细滑。此为胃失和降,脾失健运所致。为厌食病中常见证候。治法:运脾和胃。方用调脾散:苍术6克,陈皮5克,炒神曲10克,炒鸡内金9克,佩兰6克。若腹胀明显者,可加木香6克,炒莱菔子6克以消积理气。若舌苔黄腻者,可加藿香6克,薏苡仁15克以化湿醒胃。本证也可用以下验方:苍术10克,山楂10克,陈皮6克,鸡内金6克。

脾胃气虚

症见食欲不振,少食懒言,精神不振,面色萎黄,大便溏薄,夹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舌淡、苔薄,脉细弱。此为脾胃虚弱,运化无力,中气不足所致。治法:健脾益气。方用参苓白术散:人参6克,白术6克,茯苓6克,薏苡仁15克,桔梗4克,山药9克,扁豆12克,莲子肉9克,砂仁5克,甘草3克,大枣2枚。若舌苔薄腻者,可加苍术7克以运脾燥湿。若腹胀者,可去甘草,加木香6克,香附6克以理气宽中。若易汗出者,可加黄芪12克,防风3克,牡蛎15克以顾护卫表。若口吐清涎,大便溏薄者,可加煨姜5克,肉豆蔻6克以温运脾阳。

脾胃阴虚

症见不欲饮食,口舌干燥,食少饮多,面色少华,皮肤不润,小便黄赤,大便偏干,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象细数。此为素体阴虚或热病伤阴,致脾胃阴液受损所致。治法:滋脾养胃。方用养胃增液汤:石斛6克,乌梅5克,沙参7克,玉竹9克,白芍7克,甘草3克。若脾气虚者,可加山药9克,扁豆12克以补气健运。若手足心热,口干舌红者,可加胡黄连6克,丹皮5克,莲子心2克以清热养阴,宁心安神。若口渴引饮者,可加芦根15克,天花粉9克以生津止渴。若大便秘结者,可加火麻仁9克、瓜蒌仁6克以润肠通便。D4

 

------------------------------------------------------------------------------------

 

情志对脾胃病的影响

中国中医药报  

□ 苏敏 山东中医药大学

脾胃病是人类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它的发生多与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因素、素体脾胃虚弱等密切相关,而情志因素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致病因素。

《素问·天元纪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情志活动依赖脏腑精气的充盛及气血运行的畅达,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情志失调则脾胃气机升降失常,运化失职出现相应的临床病证。

情志致病的病机

“思则气结”,思虑过度伤脾,气机结滞,升降失常,运化失职。《素问·举痛论》“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归,故气结矣。”忧思伤脾,脾气受损,运化不力,胃腑失和,气机不畅,发为痞满,《景岳全书·痞满》“怒气暴伤,肝气未平而痞”,脾失健运,食停难化,胃失和降,发生呕吐,气机不利,则津液失布而滋生痰浊,痰气交阻于食道,渐生噎膈,气机郁滞,不能宣达,通降失常,传导失职,糟粕内停,不得下行,而致大便秘结,思虑过度,日久甚则既耗心血,又损脾气,可形成心脾两虚之证。

“怒则气上”,过怒导致肝气疏泄太过,气机上逆,甚则血随气逆,并走于上。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和调节气血运行,从而调节情志活动。恼怒伤肝,而肝病最先传脾土,肝失疏泄,则横逆犯胃,脾失健运,胃气阻滞,胃失和降而为痛。《沈氏尊生书·胃痛》“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情志失调,肝失条达,气机阻滞而腹痛。《证治汇补·腹痛》“暴触怒气,则两胁先痛而后入腹。”脾胃素虚,复因情志影响,忧思恼怒,精神紧张,以致肝气郁结,横逆乘脾,运化失常,小肠无以分清泌浊,而成泄泻,《景岳全书·泄泻》“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挟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情志不遂,肝气郁滞,失于疏泄,气机不畅为痞满,气机不畅,则津液失布而滋生痰浊,若肝气逆乘肺胃,导致胃气挟痰上逆,亦能动膈发生呃逆。《古今医统大全·咳逆门》“凡有忍气郁结积怒之人,并不得行其志者,多有咳逆之证。”气滞日久,血行不畅,瘀血内生,病情至此则每每缠绵难愈。

此外,“悲则气消”,“肺为主气之枢,脾为生气之源”,悲忧伤肺而致肺虚,肺气虚累及脾(子病犯母),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虚,肺失肃降,津液不能下达,推动无力,则大便艰涩无力。“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惊恐伤肾而致肾虚,肾虚蒸化失司,水湿内蕴,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又因脾肾先后天相互资生,肾阴阳精气的损伤,可累及于脾产生病变。

临床辨证用药

辨证处方:思虑过度,暗耗阴血,又损脾气,归脾汤加减;脾虚肝郁,郁怒疏泄不及,土失木疏气壅而滞,逍遥散加减;暴怒疏泄太过,横逆脾胃,肝脾(胃)不和,柴胡疏肝散加减;肝气不舒,横逆犯脾,脾失健运之泄泻,痛泻要方加减;肝气久郁,可化火伤阴,化肝煎或丹栀逍遥散加减。

药物运用:甘松,《本草纲目》中记载:“甘松芳香,甚开脾郁,少加入脾胃药中,甚醒脾气”。合欢皮,解郁安神,《本草备要》中记载:荔枝核“散滞气,辟寒邪,治胃脘痛,妇人气血痛。”柴胡、香附疏肝解郁,青皮行气止痛,薄荷、川楝子既散肝郁又清所郁之热。肝体阴用阳,疏肝理气药多为辛温香燥,为防耗伤肝阴,可用香橼、佛手等理气而不伤阴的疏肝解郁药,亦可配以白芍养血柔肝,固护肝阴。此外,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可选用郁金、玫瑰花、川芎,疏肝解郁,行气活血。

然而病情复杂,情志致病,肝失疏泄,气机失常,疏泄太过与不及均可影响脾胃气机及运化,所以从肝论治应护肝之体,调肝之用,可以疏肝解郁与敛肝柔肝两法先后或同时运用。疏敛并用的组方原则,体现调肝之法在病态下的双向性调节作用。肝疏泄功能正常,气顺则通,胃自安和,即所谓“治肝可以安胃”。当然,并不都是情志不遂伤肝、肝气疏泄异常导致脾胃病,若素体脾胃虚弱,情志失调,中焦运化失职,气机壅滞,亦可影响肝之疏泄,即“土壅木郁”,此时又当培土以泄木。

注意以情制情

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理论,以情制性,以情制情,“以怒胜思,以喜解忧”,然而具体运用时,需要注意情绪刺激的强度和条件。此外,根据病人不同的情志因素,给予指导、安慰和科学的解释,肝胆疏泄正常,有利于病情的好转乃至痊愈。因此,脾胃病一定要重视情志因素,治疗需调节情志,舒畅气机,从而使脾胃升降有序,气血生化运行如常,则病自祛矣。

 

---------------------------------------------------------------------------------------

 

十宝粥最益补脾胃

来源:网摘  

十宝粥的组方原料既是药品又是食品,可以补脾胃、益肺肾、强身体、抗病毒、抗衰老及延年益寿。 材料:茯苓一两,枸杞子四钱,党参五钱,松子仁四钱,葛根一两,玉米两根,山药一两,冬菇六个,银耳四钱,粳米四两。做法:1. 将山药先用水浸透,葛根用水洗净,取出沥干。2. 茯苓、党参用水冲洗后,把党参横切成小段。3. 银耳用水泡发,去蒂后撕成瓣状。4.玉米洗净,每根横切成五段(煮熟后剥玉米粒六段,备用)。5. 冬菇泡发后,去蒂切薄片。6. 枸杞子、松子仁用水冲洗、沥干。7.粳米浸泡后洗净,备用。8. 将葛根、茯苓、党参三味药先放入药袋,取砂锅一个,加适量水(约十五碗),放入药袋、山药、玉米于砂锅内用大火煮开。水沸后,用文火熬一小时,拿出药袋(去药渣不用)及玉米。再放入银耳、枸杞子、冬菇、粳米。等水开后,用文火熬一小时(期间适当搅动,防止煮焦粘底)。煮至粥浓稠,放入玉米粒、松子仁,再煮沸5-10分钟,加盐调味,即可。

 

-----------------------------------------------------------------------------

 

秋日进补小心伤脾胃

来源:网摘  

一到秋天,气温逐渐下降,人们便习惯地想到要补身。因为人们经过炎热的夏天,机体耗损大,当天气转凉时,调补一下身体,是有必要的。不过,该怎样调补才有益健康,确实要有点讲究。  有人认为,补就是吃补药补品,不管自己身体情况,把许多补药补品,如人参、鹿茸、鸡肉、猪肉等等集中,突击食用,称之为“大补”。有人则认为,夏天天气热,不想吃,现在应该好好地吃几顿,把夏天的损失补回来,称之为“贴秋膘”。其实,这些补法不一定是科学的,不但对健康无益,而且,浪费财力物力,甚至可能有损身体。  大家知道,夏天气温高,人们胃肠功能相对不好,多不思饮食,因此,日常中吃的大多是瓜果、粥类、汤类等清淡和易消化食品,脾胃活动功能亦减弱,秋凉后如马上吃进大量猪、牛、羊、鸡等炖品,或其他一些难以消化的补品,势必加重脾胃的负担,甚至损害其正常消化功能。这正如跑步,必须先经过慢跑后才能逐渐加快一样。如一下吃进大量难以消化的补品,胃肠势必马上加紧工作,才能赶上这突然的需要。结果就会造成胃肠功能紊乱,无法消化,营养物质不能被人体所吸收利用,甚至还会引起疾病。

 

-----------------------------------------------------------------------

 

秋季进补宜调理脾胃

王增 着《四季养生保健宜忌全书》  

秋季进补的原则是:先调理脾胃,调理到能“干重活”的状态后,再行进补。下面就介绍一套简单的补前调理术,供读者参考。

第一,清热化湿——萝卜茶。

秋季白萝卜配茶饮用,能清肺热、化痰湿。其方法为:白萝卜100克,茶叶5克,将白萝卜清洗干净,切成薄片,煮烂,略加食盐调味(放味精),再将茶叶冲泡5分钟后倒入萝卜汁内服用,每天两次,不拘时限。此茶具有祛除夏季余热、理气开胃的功效。

第二,补脾润燥——芝麻栗子粥。

其方法为:芝麻50克,栗子50克,粳米100克,先将芝麻炒熟,研成细末,待栗子、粳米煮熟后,拌入芝麻同食。芝麻性滋润、味甘淡,既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可防治秋燥带来的肺及胃津液不足。栗子味道甘美,而且具有良好的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的作用。

第三,滋养脾肾——芡实羹。

芡实含碳水化合物极为丰富,而含脂肪少,因而极易被人体吸收。其做法为:芡实60克,红枣10克,花生30克,加入适量红糖,制成芡实羹食用。此羹易消化、营养高,具有调补脾胃、益气养血等功效。

 

----------------------------------------------------------------

 

脾胃虚的人怎么调理营养

来源:网摘  

网友:脾胃虚的人得了慢性肠胃炎,在饮食上应怎样调理,应注意什么?

专家:要注意两个原则:

原则1:

1、止泻;具体的方法有:吃炒面,把面粉炒到棕黄色,然后兑水喝。

2、焦米粥;具体方法:将大米在锅上炒到焦黄,熬成开花粥。

3、吃米油;具体方法:大锅熬得小米粥上的粥油。

4、肉茸;具体方法:将鸡胸肉或者是里脊肉用刀背剁成茸状,放在粥或者蛋羹里面。炒面炒米都是去除食物中的水分,剩余的碳具有收敛的作用。

原则2:

避免粗纤维的食物,比如说像豆芽、咸菜等;还要避免油质的食物。

 

----------------------------------------------------------------------------

 

脾胃虚寒呕吐宜温热养气

来源:网摘  

脾胃虚寒的患者,多为久病重病之后,中阳虚衰,中气不足,导致脾胃虚弱、脾胃阳亏。

护理此型呕吐病人需注意以下几点:

1.患者阴虚内寒,多喜温喜暖,故室温宜偏高,阳光充足,空气新鲜。

2.此证型患者呕吐时作而不剧烈,但久病易伤正气,故应多休息以颐养正气,但又不宜终日卧床不起,反致气血不畅,精神不振,故活动量以不感劳累为度。

3.饮食以营养丰富、细软的半流质或软食为主,少量多餐。可适当选用山药、桂圆、生姜、扁豆、大枣、荔枝等有健脾益胃作用的食品。

4.可用温热疗法缓解症状,如胃部热敷,以温热姜汤送服丸药等。

 

------------------------------------------------------------------------------

 

夏季脾胃虚寒者忌食冬瓜

王增 着《四季养生保健宜忌全书》  

冬瓜是夏季的食疗佳品。但是,冬瓜性寒伤阳损胃,如果脾胃虚寒者多食用冬瓜,会导致脾胃虚寒更甚,消化功能减弱,产生食欲不振、腹胀、便溏或泄泻等症状。所以,夏季脾胃虚寒者忌食冬瓜。

 

-----------------------------------------------------------------------

 

健脾胃补气阴冬天女人来几味

来源:网摘  

冬令是进补好时机,吃美味与进补一同进行,口福享了,身体也补了,两全其美!中医师推荐了几味冬令特别适合女性补身的日常和名贵方:

☆一些材料简单,价格不贵的补方,简单实在,日常食用最好!

日常第一味:黄芪10g、麦冬(或玉竹)10g

份量:单人量

功效:健脾胃补气阴

日常第二味:太子参10g、茯苓10g

份量:单人量

功效:益气健脾胃

日常第三味:党参10g、山药10g

份量:单人量

功效:健脾胃,可加枸杞10g来平补肝肾

☆材料名贵点的方,适合偶尔一味,与日常方无孰好孰坏之分,只有喜好不同之别而已。

名贵第一味:冬虫草5条

份量:单人量

功效:补之佳品,能舒缓疲劳,调理内脏功能

名贵第二味:西洋参5g

份量:单人量

功效:与鸡、鸭、瘦肉、鸽、鹌鹑共炖补身益气

名贵第三味:灵芝10g

份量:单人量

功效:一年四季都适合食用,尤其对补身有益,扶正固本

 

------------------------------------------------------------------

 

脾胃气虚食疗方-茯苓大枣山药粥

来源:网摘  

〖 原 料 〗: 获苓20克,大枣10克,山药20克,粳米50克,红糖适量。

〖 做 法 〗: 大枣去核,与茯苓、山药、粳米同煮成粥,加适量红糖调味即可。

〖 用 法 〗: 分3次佐餐食用。

〖 作 用 〗: 健运脾胃,渗湿止泻。小儿脾胃气虚、食少便溏、体倦乏力者可经常食用。

〖 评 注 〗: 茯苓甘平,淡渗利水去湿,补脾益胃,与山药、大枣佐用,药性平和,滋补脾胃,除湿止泻之功更著。

附:其他相关食疗方

1、治脾胃气虚、术后体弱、饮食欠佳:胡萝卜500克,生鱼1条 (约300克),猪瘦肉100克,红枣10枚,陈皮1片。将全部用料放入锅内,武火煮沸后,文火煲半小时,调味佐膳。

2、参枣糯米饭:糯米250克加适量水,蒸成饭,倒扣盘中;党参、大枣铺在糯米饭上面,药汁中加入白糖50克煎浓汁倒在糯米饭上即可食用。有健脾益气作用,适用于体虚气弱,乏力倦怠,心悸失眠,食欲不振,便溏浮肿等症。

-------------------------------------------------------------------------

脾胃虚弱儿童入秋要防胃肠道疾病

来源:网摘  

本报讯 (记者杨凤立)今日立秋,在中医理论中,人的五脏和四季是相对应的,而立秋是所谓“长夏”的开始,中医专家提醒市民,时节要注意脾脏的保健,尤其是年幼体弱的孩子要注意脾胃虚弱可能带来的胃肠道疾病。  北京中医医院王国玮副主任医师指出,发育还不完全的小孩本身脏腑就比较娇嫩,“脾常不足”;加上经过“苦夏”的消耗,昼长夜短的情况下睡眠时间短,小孩子又喜欢吃冷饮等寒凉食物,更易脾虚。因此,立秋后很多孩子会有厌食、腹泻、腹胀、大便没规律、乏力等情况,小儿秋季腹泻以及各种胃肠道疾病发病人数也明显上升。  因此,从立秋起家长要注意小儿保健,如要让孩子生活有规律,按时吃饭按时睡觉。少让孩子吃雪糕等冷饮。早晚偏凉的时候要注意别让孩子受凉,睡觉一定要为孩子盖好肚子。还可以让孩子多吃些健脾食物,如莲子、薏米、山药熬成粥,让孩子多喝水,多吃水分足的水果(如梨、苹果、西瓜),也可以把水果榨成汁。饭前还可以先喝碗清汤,稀释菜的盐分,保持体内水分。

 

------------------------------------------------------------------------

 

重脾胃升降治验

中国中医药报  

□ 王金亮 侯红霞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

案1

赵某,女,43岁,2008年3月7日初诊。

患者自诉头晕头痛3年余,日渐加重,每日发作2~3次,头晕时伴恶心胸闷,呕吐清水,食少便溏,观其面色萎黄,四肢无力,畏寒肢冷,近几年曾服中、西药多种无效。曾住院治疗,诊断为神经性头痛,椎间动脉供血不足等。诊其六脉沉细,关脉微弦,舌淡苔薄白,此证乃忧思劳倦损伤中气,清阳不升,故血不上荣,脑失清灵,治以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30克,柴胡6克,焦白术15克,茯苓12克,升麻6克,砂仁6克,半夏10克,天麻10,枳壳6克,当归15克,红枣5枚,甘草5克。10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药后头晕头痛减缓,食欲增进,但劳累或情志变化头重加重,胸闷欲吐。宗前方加竹茹9克,陈皮6克,6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诸症好转,饮食如常,嘱其早上服补中益气丸2丸,以补中气,晚上服六味地黄丸2丸,以补肾气,坚持服药一月后再无头痛头晕发作,体已康复。

案2

李某,女,42岁,2009年5月8日初诊。

自诉少腹疼痛一年余,常有带下伴腰酸乏力,月经先期,量少色淡,延日不止。曾经医院妇产科诊断为慢性盆腔炎,经输液服中、西药,效不佳,望其面色萎黄,精神萎顿,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细弱无力。辨证为脾气不足,清气不升,浊阴不降,冲任不畅,治以升阳除湿汤加减:生黄芪18克,焦白术15克,柴胡6克,升麻5克,木香6克,香附6克,白果仁5克,桂枝5克,炒苡仁12克,元胡9克,乌药5克,厚朴9克,车前子12克(包),甘草3克。5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药后腹痛少有发作,白带减,精神欠佳,食纳有增,以补中益气汤加木香6克,枳壳6克,乌药6克,炒苡仁15克。5剂,水煎服,日1剂。并嘱其调养性情,增加营养。药后随访,诸症悉平。

按:升降出入是人体气化功能的基本形式,是脏腑经络之阴阳气血运动的基本过程,故《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脾胃居于中州,为升降出入之枢纽。唐容川说:“其气上输心肺,下达肝肾,而灌溉四旁,充溢肌肤,所谓居中央畅四旁如是。”临床上要维持机体阴阳平衡,就必须维持脾胃功能正常,故前贤李东垣著《脾胃论》,临证注重脾阳,立补中益气汤等名方,为后世所遵从。清代叶天士则倡导养胃阴,也即是指“胃气降则和”的道理。培补后天气血生化之源,调畅脾胃升降出入之机,在临床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纠治脾胃虚弱,

来源:网摘  

纠治脾胃虚弱,除了接受医生的治疗,服用药物、注意饮食保养之外,运动也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且疗效明显,效果巩固。

多蹲少站

对于脾胃虚弱者来讲,多做些蹲的运动,尤其是在进食时蹲着,可使食物通过胃的速度减慢,并使胃下方的脏器对胃起垫托作用。本方法对治疗中气下陷引起的内脏下垂尤其是胃下垂的疗效显着。

上下楼梯

利用年下楼开展锻炼,开始时一步一阶上,然后逐渐过度到一步两阶,上下往返,做10分钟左右,每日3次。速度则由慢到快,运动量达到心率每分钟120次左右。

仰卧起坐

此法能使腹肌的力量增强。方法:仰卧床上,两臂伸平,下肢不动,靠腹肌的收缩力量坐起,然后躺下,再重复进行。每天进行3次,每次10分钟。注意的是,饭后的30分钟内不宜做这项运动,以免影响消化。

健脾体操

(1)屈腿运动:仰卧位,两腿同时屈膝提起,使大腿贴腹,然后还原,重复10次;

(2)举腿运动:仰卧位,两腿同时举起(膝关节保持伸直),然后缓慢放下,重复10次;

(3)踏车运动:仰卧位,轮流屈伸两腿,模仿踏自行车动作,快而灵活,屈伸范围尽量大,每次30秒。

腹部按摩

早晨起床或晚上睡觉前,仰卧床上,双手掌重叠,置于肚脐部位,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按揉60次或至腹部觉热为止。结束后,再用手指点按足三里穴(膝关节外侧膝眼下3寸两骨间)。此法有补脾健胃之功,宜经常习之。

 

--------------------------------------------------------------------------------------

 

捏脊治疗脾胃虚弱

来源:网摘  

脾胃虚弱并非指某一种疾病,而是指由于人体脾胃功能失调所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如:食欲不振、胃院腹胀满、消化不良、大便稀塘等多种病理表现。老年人由于脏腑功能的减退,常出现上述脾胃虚弱症状。这里介绍一种调治脾胃虚弱征有效的方法-捏脊。

具体手法:让老人脱去上衣,使脊背袒露,松解腰带后伏卧在床或沙发上,两腿自然平伸,使全身充分放松。施术者先用双手掌在老人背部自上而下地轻轻揉按两遍,使肌肉松弛,为下一步捏脊治疗做好准备。这时,施术者双手握半拳,拇指伸直,其余四指半屈状,以双手食指的第二节(即中节)贴紧老人骶尾骨脊柱的两侧,一齐向上推移,在推移过程中,用大拇指捏住推起的皮肤,再松开。如此,沿脊柱两侧由下向上边推边捏,一直到颈部为止,往复进行3次即可。

捏脊的手法要掌握适度,由轻渐重,以老年人不感觉过分疼痛为标准。捏脊疗法最好在晚上临睡前进行,这样有利于老年人的休息,每日一次,每次10至15分钟,10次为一个疗程。

另外,捏脊疗法时不必拘泥于穴位,脊柱两侧是膀胱,人体督脉和足太阳、膀胱走行的路线,捏脊时使两条经脉都均匀受力,可起到和脏腑、理气血、通经络的作用。久之,便可收到健运脾骨、补益中气的功效。

 

-----------------------------------------------------------------------------

 

 

 

 

分享

0

阅读(102)评论 (0) 收藏(0)转载(0) 打印举报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

转载列表:

转载 前一篇:郁证病在三阳 冯世纶临证实录 后一篇:脾胃病文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