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松镇 第三季:陶行知教育名篇—— 中国大众教育问题(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12:33:19
陶行知教育名篇

—— 中国大众教育问题(下) 

   九大众的文字11

    中国已经到了生死关头,我们必须教育大众组织起来解决国难。但是这教育大众的工作,一开始就遇着一个绝大的难关。这个难关,就是方块汉字。方块汉字难认难写难学。每一个人必得花费几年功夫几十几百块钱才能学得一点皮毛。一个每天做十二三点钟苦工的大众是没有这些空闲时间,也花不起这许多钱来玩这套把戏。手头字、简字是方块汉字的化身不是根本的解决。注音字母是为方块汉字注音的工具,不过是方块汉字的附属品。国语罗马字崇奉jE平话为国语,名为提倡国语统一,实际上是来它一个北平话独裁。在有闲有钱的人看来,学了一口北平话再用罗马字读读写写,是不费什么事。但是叫一个上海的、福州的或广州的苦人同时学北平话又学罗马字,那几乎是和学外国话一样的难。国语罗马字又注重声调的符号,把初学的人弄得头昏脑黑。简单地说,中国大众所需要的新文字是拼音的新文字,是没有四声符号麻烦的新文字,是解脱一个地方言的独裁的新文字,这种新文字,现在是已经出现了。当初是在海参崴的华侨制造了拉丁化新文字,实验结果很好。他们的经验学理的结晶便是北方话新文字方案。但是我们不要误会,海参崴的华侨也是中国人。所以这个方案虽是在外国产生,但还是中国人的作品,是和别的中国留学生华侨的作品一样的不容歧视。现在上海话新文字方案也已经由上海的专家造成发表出来,征求大家批评。厦门和客话方案已经编成正在这儿审查。广州、福州、徽州各处方案也正在编制。这些工作是由中国新文字研究会主持进行。

    根据上海话新文字方案实验结果,平常人每天费一小时只需半个月功夫,即可写新文字的信,看新文字的报,读新文字的书。聪明些的人两个星期就行;笨一点的人,只需一个月,成绩也不错了。每人所花的,只要三分钱。义务教育培养一个小孩每年平均要花八块九毛钱。民众教育培养一个成人要花一块八毛钱。上海一带运用小先生教汉字每人也要花三毛钱;三万万人的普及最粗浅的初步汉字教育至少就得九千万元。去年教育部筹款办义务教育,努尽了力只筹得三百多万,相差是太大了。倘若推行新文字,每人三分钱,连黄包车夫也出得起。所以就时间金钱两方面来看,新文字是普及大众教育的最经济的文字工具。

    有人怕各地方言新文字起来之后会阻碍中国统一。我们详细的把它考察一下,知道这是一种过虑。第一,中国各地方言之不同,不像我们平常所想的那样厉害。因为国内各地方言是汉话与各处土话互相同化克服的结果。它们的不同是有规律的。我们只须把它们彼此不同的规律指出来,大部分是很容易相通的。第二,汉字在名义上是中国统一的文字,但是认得汉字的只是少数人,而多数人是没有文字的。多数人没有文字,除了谈话之外,便不能彼此相通也不能与认识汉字的小众相通。如果各区的方言新文字传给了各该区的大众,那么区以内的大众便可以彼此相通;该区的知识分子精通几区新文字甚至于几国文字的总能找出好几位来,搭一个桥,使各区的大众彼此相通并与全国的知识分子相通,与现代世界文化相通。各区的小事只用本区的新文字记载,至于关系国家的大事都可以由知识分子翻译广播出去。所谓知识分子并不限定是高等华人。大众得了新文字的培养,也必然的会在自己的队伍里产生出知识分子,并且运用各区新文字对照的读物也可以把自己造成沟通各区文化的铁桥。这样一来,新文字不但不至于阻碍中国的统一,而且有力量促进文化的沟通,帮助中国的统一。第三,我们所需要的统一不是抽象的统一,不是幻想的统一,不是制造的统一,而是从实际生活酝酿出来的统一。我们所要的是各区不同生活的血脉流通,而不是勉强各区过同一的生活,说同一的话语,写同一的文字。同一文字的范围是跟着同一生活需要而扩大,绝不可以心急。提倡国语的先生们往往幻想出一个公共的需要来推进北平话。他们说:“到了需要的公共场合就自然非学国语不可。”我们知道这个公共场合是幻想起来的。在上海大众的公共场合是要用上海话才来得有效。同样,福州大众的公共场合要用福州话,广州大众的公共场合要用广州话,否则,你就得请人翻译,或者是听众听不懂,等于没有说。可见这“公共场合”四个字只适用于少数的知识分子,只适用于有钱有闲学它几年北平话的小众。要想把小众的公共场合的需要当作大众的公共场合的需要,勉强的要把它们赶快统一起来,并且把这种统一看成天经地义,这只是提倡者的偏爱的幻想。拥护汉字的统一的先生们对于这同样的幻想更是强烈得很。这种幻想,自然用不着新文字来阻碍它,就会叫他们失望。第四,现在中国是遇着空前的国难,只有大家一齐起来抵抗,才有生路。中国文化界现阶段最重要的工作是普及民族自救的教育,我们要动员一切工具来进行这个工作。但是在选择工具的时候,我们是必得指出新文字的特大效力。文字好比是交通媒介,汉字好比是独轮车,国语罗马字好比是火轮船,新文字好比是飞机。坐上新文字的飞机里传播民族自救的教育的时候,就可以知道新文字是不但不阻碍中国统一,而且确有力量帮助唤起大众挽救我们的垂危的祖国。

    照以上观点看来,我们觉得这种新文字是值得向全国介绍了,我们深望大家一齐来研究它,推行它,使它成为大众文化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工具。以下是我们所要建议的具:体办法。   

   

    (一)每一个方言的新文字方案成立后,我们首先要跟据这方案编辑最廉价的课文、指导书。  

    (二)课本编成后即着手运用各级学校:民众学校、识字学校、夜学校、补习学校、讲习会培养新文字教师,凡学会新文字的人都有教人的义务。

    (三)为着要使学过新文字的人继续学习起见,我们要出版:高级课本、报纸、杂志、小说、诗歌、各科小丛书、新文字连环画、新文字字典、北方话与其他方言对照读物。

    (四)根据新文字方案创制新文字速写并创制新文字打字机。

    (五)对于用汉字编印的书报,我们主张:

    1.文字大众化。

    2.横排。

    3.采用新文字报头。

    4.新文字汉字对照的读物另开一栏。

    (六)除了现在已经发表的北方话与上海话新文字方案之外,我们要继续进行其他各区及少数民族方言的调查,以着手其他各区及少数民族方案之建立。

    十  怎样写大众文12

    我们要知道怎样写大众文,先要知道白话文的毛病在哪儿。

    白话文,

    教人聋;

    读起来,

    听不懂。

    谁听不懂?大众听不懂。它写的不是大众的事,所以听不懂。它写的句语不合大众说话的口气,所以听不懂。因为听不懂,也就看不懂。白话文不但大众昕不懂,就是读书人也很难听得懂。

    我们知道了自话文失败的原因,就可以明白大众文应该怎样的写法。大众文应该写大众需要知道的事。大众文应当照大众说话的口气写。

    我们的眼睛看惯了古文、白话文,容易引我们走错路.比较起来,还是耳朵靠得住。我们的耳朵是和大众接近些。所以写大众文的一/卜好方法是请我们的耳朵出来指导我们。凡是耳朵听得懂,高兴听的才把它写下来。

    根据大众语,

    来写大众文。

    文章和说话,

    不能随便分。

    一面动笔写,

    一面用嘴哼。

    好听不好听,

    耳朵做先生。

    这位先生,人人随身带着,很方便。只要我们肯虚心问它,它总是愿意指教我们的。大家还要记着,它是一个钱学费也不要。

    从前有一个人家床上生臭虫,懒得捉,愈弄愈多,正愁着没得办法,看见报上广告说到~家药材铺有臭虫药出卖,他欢喜极了,连忙去买。花了三个铜板,得了一个白纸包。回家打开一看,没有药,只有一小块纸上面写着一个字:

“捉!”

    有些人看见商务印书馆的《出版周刊》,说我编的《老少通千字课》是根据大众语写的,就来问我大众文是怎样写法。我也学那药材铺的榜样送他一个纸包,里面写的是:“请你的耳朵教你。”

    我们的耳朵虽是顶方便的先生,但不是顶靠得住的先生。因为我们听得懂的文章,大众有时听不懂,所以顶靠得住的先生是大众的耳朵。工人、农人、车夫、老妈子、小孩子的耳朵都靠得住。你做好一篇文章,读给他们听听,如果他们听不懂,你要努力的修改,改到他们听懂了,才能写成大众文。小众听得懂,而大众听不懂的文章,决不能冒充大众文。好的大众文还要大众高兴听。如果小众高兴听而大众不高兴听,决不能算为好的大众文。

    文章好不好,

    要问老妈子。

    老妈高兴听,

    可以卖稿子。

    老妈听不懂,

    就算是废纸。

    废纸哪个要?

    送给书呆子。

    我们要想写大众文,把大众文写得好,必定要请大众的耳朵做我们的先生。上面的两首诗是一位工人学生张妹给我改的。在《耳朵先生》的一篇里,中间一段原来的稿子写的是:

    语文要合一.

    不能随便分;

    笔儿没有动,

    先用嘴儿哼。

    我自己的耳朵是给它及格了,但是大众的耳朵听不懂。我得到张妹的帮助才改成:

    文章和说话.

    不能随便分:

    一面动笔写,

    一面用嘴哼。

    《老妈子先生》一首的末尾两句,原来写的是:

    废纸有谁要,

    只有书呆子。

    也是因为张妹的耳朵的帮助,我才改成:废纸哪个要,送给书呆子。看了上面所举的两个例子,我们对于大众的耳朵纠正我们写文章的力量是无可怀疑了。

    当然,一般大众对于新名词也是听不懂。这里我们是要解释明白,使他们能懂,才算是对大众的解释。有些知识分子是越解释越叫人糊涂。要教大众前进,新名词是不得不用,但是大众所需要的新名词,是必须努力在可能范围内根据大众语来创造或改造,例如科学上的“草履虫”为什么

不改作草鞋虫呢?

    十一大众画报13

    识字运动展开了,普及教育的呼声是得到全国的响应了,读完《千字课》的成人儿童是一天比一天多了,“我们再读什么?…‘我们有什么报可以看?”这是大众时常问的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比较容易答复,因为几家大书局里都出了高级民众用读本及民众用丛书,尽可选择介绍;但是第二个问题就把我们难倒了,有什么报可以给粗识字义的大众看?大报写的是文言,又无标点符号,依大众看来,真是漆黑一团,除了知识分子及中等以上的商人谁也不懂。小报、周刊、半月刊多数是用白话文写,也有标点符号,但因西化语法太多,大众也不能看得十分明白。画报是有资格受大众欢迎的,但是有些画报,编排复杂,说明难寻,有时也是文绉绉的,使得大众只是看画而不知道画中的意义,并且价钱太贵,一般大众决不能把两天的饭钱省下来买一份画报看。大家要看报,而中国现在是没有一个报能给大众看得懂。因此我想向作家及出版界提出一个建议:

    “编辑出版一种真正的大众画报。”

    这种大众画报性质采取日报、三日报、周报、半月报、  月报,都有需要,但应当符合下列五种条件:

    (一)灌输现代知识,培养前进思想;

    (二)用大众语写,要趣味胜过正经;

    (三)用连环图画写,要图画多于文字;

    (四)编排清楚;

    (五)价钱便宜。

  如果能合上面所说的五种条件,这种画报必可成为普及教育的一种最重要的工具。大众得了它必是如同大旱得了大雨一样的快乐。我是天天望着这样有意义的画报出现啊!

    十二  大众的流通图书馆14

    流通图书馆的意义,只要看一看它的名字就能明白一个大概。从藏书到看书,从看书到借书出去看,这过程是代表了图书馆发展之三阶段,也就代表了普及教育发展之三步骤。让人借书出去看是流通图书馆的特性。但是借给谁看,怎么借法是成了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弄明白,则流通图书馆不免要做成知识分子及有暇阶级的高等听差,负不起普及教育之使命。

    (一)借给谁看?对于这个问题,我毫不迟疑地说:·‘借给大众看。”识字的借深一点的给他们看。不识字的借图画书给他们看。图画书不够用,就赶紧的要求作者和书店赶紧的编。流通图书馆的对象是大众,它必须为劳苦大众充分地服务,才算是一个真正的流通图书馆。

    (二)怎样借法?现在穷人借书最大的困难有两点:一是没有钱,一是空闲少。我们必须根据这两点来修改借书手续。平常流通图书馆要保证金,少则五毛,多则一元二元只是这个条件,已经把穷光蛋赶到门外去了。我提议只要介绍人,不要保证金。有些图书馆还要借书人亲自来借,这在有闲的少爷小姐看来并没有多大困难,但一天忙到晚的大众.就觉得为难,这当然要允许别人代借。干这件事最觉得便利的那是无过于小先生了。小先生代替学生借书是一件应当鼓励的事。

    现在各省市提倡识字运动,成千成万的大众继续不断的加入到读书的队伍里来。“哪里找书看”是成了一个迫切的问题。若不赶紧提倡流通图书馆,这些人将因没有继续读书的机会而把从前读过的书都荒疏了。我心目中的流通图书馆是小规模的,它在拯救文化饥荒的地位看来是一个小饭馆。这种文化小饭馆要普遍的设起来:一镇一个,一村一个,一街一个,一弄堂一个!当然,一县、一市、一乡设一较大规模之流通图书馆,更能收指导、沟通之效。但我所怕的是有了高级的流通图书网,就忘了低级的流通图书馆,最合理的办法是敷设流通图书馆。但与其等待大规模的敷设,不如从小做起。花一二十块钱办一个弄堂或乡村流通图书馆是轻而易举。这是每一位热心提高大众文化水准的人都能做得到的一件事。这样的小小流通图书馆,大众自己就能约几个人凑几块钱办它一个。如果有这样的流通图书馆产生,那是更有意义了。

    一九三六年

    (原载1943年4月《行知教育论文选集》)

                                                                                                                                                            

    ①本篇为《大众教育丛书》之一,由上海大众文化社1936年8月出版。书内12个部分,曾作为12篇文章先后在多种报刊上发表过,后编辑成为这一《中国大众教育问题》单行本,只在个别标题或字句上略有改动。

    ②此题在《大众教育》创刊号(1936年5月lo日)发表时为《大众教育与民族解放运动》。文字内容也略有不同。

    ③此题在《生活教育》第2卷第22期(1936年1月16日)发表时为《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国难教育方案》。此方案于1936年1月6日获E海文化界救国会通过。

    ④阿比西尼亚:即现今的埃塞俄比亚,在非洲东部。

    ⑤此题在《生活教育》第3卷第7期(1936年3月1日)发表时为《国难教育方案之特质》。

    ⑥此题在《生活教育》第3卷第7期(1936年6月1日)发表时为《新大学》。

    ⑦此题在《生活教育》第3卷第3期(1936年4月1日)发表时为《儿童节对全国教师谈话》,文字内容略有不同。

    ⑧此题在《生活日报·星期增刊》第1卷第5期(1936年7月5日)发表时为《树下谈话记——怎样才可以做一个前进的青年》。

    ⑨这部分曾以同一标题在《生活日报·星期增刊》第1卷第2期(1936年6月14日)上发表过。

    ⑩此题在《生活教育·星期增刊》第l卷第4期(1936年6月28日)上发表时为《从大众歌曲讲到民众歌咏团》。其内容只包括本篇的前半部分。

    11题在《生活教育》第3卷第5期(1936年5月1日)发表时为《我们对于推行新文字的意见》。文末还附有蔡元培等人的签名。

    12这部分曾在《生活教育》第2卷第18期刊出.当时分成两篇:《怎样写大众文》和《再谈怎样写作大众文》。

    13这部分在《生活教育》第2卷第19期(1935年12月1日)上发表时,题为《大众画报——一个需要,一个建议》。

           14这部分在《生活教育》第2卷第19期(1935年12月1日)上发表时,题为《流通图书馆与普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