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童话:健身气功五禽戏教学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2:50:21
东汉名医华佗根据古代导引、吐纳、熊经、鸟伸之术,研究了虎、鹿、熊、猿、鸟五禽的活动特点,并结合人体脏腑、经络和气血的功能,编创了一套具有民族传统文化风格特色的导引术——五禽戏。五禽戏寓医理于动作之中,寓保健康复效益于生动形象的“戏”之中,这是五禽戏区别于其它导引术的显著特征。
在传统“五禽戏”基础上编创的“健身气功?五禽戏”,作为一种防治结合的传统保健导引术,其锻炼要求是比较严格的。每一禽戏的神态运用要形象,不仅要求形似,更重视神似,要做到心静体松、刚柔相济、以形导气、气贯周身、呼吸柔和、引伸肢体。健身气功?五禽戏的动作全面周到,可以弥补锻炼日常活动中锻炼活动不到的部位,使之改善机体各部分功能,达到疏畅通经络、调和气血、活动筋骨、滑利关节的作用。
在教授健身气功五禽戏过程中,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的关键。首先,习练“健身气功?五禽戏”,必须把握好“形、神、意、气”四个环节。
形,即练功时的形体姿势。开始练功时,头身正直,含胸垂肩,体态自然,使身体各部位放松、舒适。开始习练每戏时,要根据动作的名称含义,做出与之相适应的动作造型,动作要到位,要合乎规范。特别对动作的起落、高低、轻重、缓急、虚实要分辨清楚,要不僵不滞,柔和灵活自然。
神,即神态、神韵。所谓“戏”,有玩耍、游戏之意,这也是与其他他健身气功功法不同之处。只有领悟掌握“五禽”的神态,进入玩耍、游戏的意境,神韵方能显现出来,动作形象才可能逼真。如:虎戏要仿效虎的威猛气势,虎视眈眈;鹿戏要仿效鹿的轻捷舒展,自由奔放;熊戏要仿效熊的憨厚刚直,步履沉稳;猿戏要仿效猿的灵活敏捷,轻松活泼;鸟戏要仿效鹤的昂首挺立,轻盈潇洒。
意,即意念、意境,也就是人的思维活动和情绪变化,这些都能影响到五脏六腑的功能。习练每戏时,要逐步体悟进入“五禽”的意境,模仿不同动物的不同动作。练“虎戏”时,要意想自己是深山中的猛虎,伸展肢体,抓捕食物;练“鹿戏”时,要意想自己是原野上的梅花鹿,众鹿戏抵,伸足迈步;练“熊戏”时,要意想自己是山林中的黑熊,转腰运腹,自由慢行;练“猿戏”时,要意想自己是置身于花果山中的灵猴,活泼灵巧,摘桃献果;练“鸟戏”时,要意想自己是江边仙鹤,伸筋拔骨,展翅飞翔。意随形动,气随意行,意、气、形合一,进而达到疏通经络、调节畅气血的目的。
气,这里指练功时对呼吸的锻炼。对于初学者,应先学会动作,明确其含义,使姿势舒适准确。待身体放松,情绪安宁后,逐渐注意调整呼吸。习练“健身气功?五禽戏”时,呼吸和动作的配合有以下规律:即起吸落呼,开吸合呼,先吸后呼,蓄吸发呼。其主要呼吸形式有自然呼吸、腹式呼吸、提肛呼吸等,可根据姿势变化或劲力要求而选用。
其次另外,在习练功法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由浅入深。初学者必须先掌握动作的姿势变化和运行路线,弄搞清来龙去脉,边模仿边练习,尽快融入集体习练中。随后,在习练中要注意动作的细节,可采取上、下肢分解练习,再过渡到以腰为轴的完整动作习练。此时,就要注意动作和呼吸、意识、神韵的结合,充分理解动作的内涵和意境。练功过程应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掌握。只有这样,才能打好保证把基础打好,防止出现偏差。
2.因人而异。习练时,每个人要需要根据自身体质状况来进行。动作的速度、步姿的高低、幅度的大小、锻炼的时间、习练的遍次数、运动量的大小都应很好把握。其原则是练功后精神愉快,心情舒畅,肌肉略感酸胀,但不觉得太疲劳,以不妨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为佳。。下面就五禽戏各戏的教学分述如下:
一、虎戏
(一)意境、神韵的表现
虎戏包括虎举和虎扑两个动作。在神韵的体现上要表现出作为百兽之王——虎的威猛:神发于目,虎视眈眈;威生于爪,伸缩有力;神威并重,气势凌人。酣睡中醒来的猛虎,虎目圆睁,伸展肢体,长长地伸个懒腰,活动利爪,振作精神。随后开始了一天的生活,沿着山路奔跑,忽而引腰前伸,忽而前扑下按,神威之中包含无限柔情,娱乐之余体现如山气势。
(二)功法动作学习
1.教学三阶段
(1)掌握动作姿势变化。这个阶段力求掌握每一个动作的正确姿势和过程细节。虎举动作要掌握手型的变化以及变化之间的衔接和动作的运行路线;虎扑动作要体会脊柱的折叠伸展变化以及上下肢和腰腹动作之间的连贯和变化节奏,最后还要把握好下扑用力的顺序和方向。
(2)突出劲力、意识。在动作规范、准确的基础上,要强调动作的内劲和精神。这也是从调身向调息、调心发展的高级阶段。
“虎戏”要体现出虎的充沛劲力和动作意识。劲力和意识主要通过发力、气韵、眼神及个人的意念表现出来。如虎举时,手掌贯注劲力,双手上举擎天,凛凛生威,目往上视,如猛虎伸腰试力;虎扑时,双手前伸下按,全神贯注,精神饱满,气韵生动,如猛虎扑食,投足举爪,威风无限。
(3)内外兼修,精益求精。虎戏动作大巧若拙,大智若愚朴,蕴含着中医学、气功学、文化学理论,需要通过长期的理论修养和坚持不懈的实践体验,才能领悟其深刻的哲理内涵,不断提高和完善技术水平,取得良好的健身功效。
2.教学步骤
(1)虎举
1)动作姿势
手形变化。首先五指充分展开;再再手指第一、二关节弯曲,掌心外凸,成虎爪;随后手臂内旋,小指先弯曲,其余四指依次弯屈握紧拳。三个环节变化要先后分明,变化清晰。握拳要紧,松开要慢,反复体会(图1)。
运行路线。两手在体前上下反复举起落下,运行路线基本上保持在同一垂直线上。握拳由下向上至肩前时,松开变掌,举至头顶,掌指充分展开上撑;再握拳下落至肩前时,松开变掌,按至腹前,掌指充分展开下按。可以单独动体会两手上下沿垂直线运行,同时按照上(头顶)、中(肩前)、下(腹前)三个运行位置运行,进行拳掌的手形转换(图2、3、4、5)。
头部、胸腹的配合。眼神跟随双手,上下注视,牵动头部向上抬起和向前低落;双手上举至头顶时,胸腹充分展开向上,下按至腹前时,含胸松腹。动作在人体基本直立的前提下完成,才能体会到胸腹前后肌肉的收紧与放松。
2)意念转换
两手运行路线劲力意念转换可以分成四个阶段:由下向上至肩前,如双手提起铁桶,用内劲缓缓向上;至头顶上方,如托举千斤之鼎,用内劲缓缓上托;由头顶落至肩前,如紧握双环下拉,有引体向上之势;由肩前下落至腹前,如按水中浮球,用内劲缓缓向下。
3)呼吸配合
各人根据自身呼吸的长短程度和完成动作速度的快慢,呼吸和动作的配合可以自选,采用一口气或二口气的两种呼吸方法式。一口气呼吸法适用呼吸频率深长、动作速度相对较快者,双手上举过程配合吸气,下落过程配合呼气;二口气呼吸法适用呼吸频率较快、动作速度相对较慢者,双手由下向上至肩前配合吸气,举至头顶上方配合呼气,双手下落至肩前时配合吸气,下按至腹前配合呼气。
(2)虎扑
1)动作姿势
手形变化。虎扑的手形主要有握空拳和虎爪。当双手上提或在体前划弧时,一般都是手握空拳,这时五指弯曲,大拇指指腹压在食指上;而而当手臂充分向前伸出或下扑到尽点时,展开空拳,手指第一、二关节弯曲,掌心外凸,成虎爪。可以反复在体前划弧练习,体会手形在运行过程中的转换(图6、7、8)。
上肢运行路线。双手运行是由腰部带动进行的,通过手臂屈伸,双手在体前划二次立圆。第一次立圆,双手上提至胸前,向前上方伸出,手臂伸直,要与地面平行,此时双手尽量前伸,稍停片刻,然后下按于两膝外侧,掌心朝下。第二次立圆,双手运行要求连贯圆活,最后下扑置于前腿的膝部两侧,虎爪刚劲有力,力达指尖。为了尽快掌握运行路线,在学习正确动作之前,双手可以在体前反复学划立圆,直至熟练(图9、10、11、12、13、14)。
下肢步型变换。虎扑的步型主要有马步和虚步。双手向前上方伸出时,两膝伸直,感觉大腿后群肌肉有牵拉的紧张感;双手下按,两腿屈膝成马步;双手上提,带动两膝伸直;身体重心移向一腿,屈膝,另一腿前伸,后脚跟轻轻着地,成虚步。要注意身体重心的移动变化,只有身体重心完全移向一腿时,另一腿方可提起前伸,两腿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可以增加动作的稳定性(图15、16、17、18、19、20、21)。
身体躯干轴心作用。以身体躯干的伸展、折叠、收放为轴,带动上下肢的运行,是完成动作好坏的关键。两臂向前水平伸出,上体前俯,与地面平行,手、肩、臀要在一直线上,抬头,目视前方,双手尽量前伸,臀部后引,塌腰,使整个身体充分伸展,形成“长引腰”的动作;屈膝下蹲,收腹含胸,再伸膝,送髋,挺腹,后仰,动作连贯流畅,使脊柱形成由折叠到展开的蠕动,同时双手下按上提与之配合协调。
2)意念转换
双手体前划弧,为脊柱所牵动。第一次划立圆时,双手前伸,臀部后引,意念注于腰部。随后双手下按,上提,再前伸,实际上是由脊柱折叠和展开的变化所带动的。此时双手下按,意念拱背,收腹,牵拉督脉,双手上提,伸背挺腹,伸展任脉,有利于气血沿任督两脉运行。双手下按,意想猛虎抓扑猎物,力大无穷,气势恢宏。
3)呼吸配合
呼吸和动作配合,可以遵循提吸落呼的方式进行,整个动作共为二次呼吸。每划一次立圆,就配合一次呼吸。当双手沿体前上提时,配合吸气,前伸引腰时,配合呼气,双手收回再沿体前上提时,配合吸气,虚步下扑时,配合快速深呼气,气由丹田发出,以气催力,力达指尖,表现出虎的威猛。
二、鹿戏
(一)教学递进阶层
(1)掌握动作姿势变化
首先要求掌握动作的正确姿势和变化过程。鹿戏动作相对比较复杂,上下肢有立圆、平圆的交叉运行路线,腰腹、胸背有拧转、侧屈、内收、后拱的变化,肢体还要和眼神、呼吸等协调配合。鹿抵要掌握手臂的运行路线和手指的相应变化,还要顾及手臂运动和迈步出脚的运动方位;鹿奔要掌握提腿前迈的步幅大小,以及握拳扣腕的手型变化,尤其要注意重心后坐,上体形成的背部“横弓”和脊柱“竖弓”,还要把握好换步时,脚掌富有弹性,不僵不滞的交替着地动作。
(2)把握意境、神韵、气息的变化
待动作基本掌握后,需要提高内在意境、神韵和气息的修炼。演练时要意想旭日东升,原野之上,青草朝露,静谧怡人,群鹿沐浴在清晨的阳光之中,悠闲自在,举头四顾,低头相向,嬉戏相抵,你退我进,乐意无穷;忽而发足奔跑,迅驰而又优雅,腾挪之际,轻盈灵活。神韵上要体现出鹿的和善、喜悦、轻灵、敏捷。
鹿抵时,两臂犹如鹿角,迈步拧腰,转头角抵,后腿撑直,似两鹿较力,全神贯注,气息鼓荡;鹿奔时,犹如鹿举手投足,轻盈前奔,屈体回收,蓄势待发,舒展还原,放松肢体,收脚换步,发力疾奔。
鹿戏取自于模仿鹿的角抵和奔跑动作,因此在呼吸的配合上,要与力的蓄发相配合。转头角抵和迈步前落时,可以配合呼气,其它动作时,大都可以配合吸气。但是,呼吸和动作的配合,还是要遵循顺其自然的原则,逐步形成,不能勉强,以免出偏。
(二)教学步骤
1.鹿抵
(1)动作姿势
手型变化。鹿角是鹿戏的一个基本手型。做鹿角时,要求五指伸直展开,然后将中指和无名指弯曲扣紧,拇指用力外张,食指和小指伸直。鹿抵演练时,手型交替变换,先握空拳,再变鹿角,握空拳时要松,变鹿角时要紧,变换过程不能突然加速,要逐渐握拢和展开。
上肢运行路线
两手运行路线是弧形的,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即:摆起与肩高时,划立圆;转腰下视时,划平圆;还原时,划立圆返回。
以左式为例,完整的上肢运行动作是:两手空握拳,两臂向身体右侧立圆摆起,摆至与肩同高,此时右臂伸直,拳心向下,左臂屈肘,拳心向里,置于右肩前;随着出步转体下视,空拳逐渐松开变鹿角,两臂随之划平圆,向左后方摆出,左臂屈肘后摆,肘抵左腰侧,左腕背伸向后,右臂微屈向右后方摆出,横于头前,右腕背伸,手指朝后。两小臂在身体右侧保持上下平行。两臂再在体前直臂向上、向右划弧回摆,与肩同高时,鹿角变握空拳,继续划弧下落还原,换做右式。为了尽快掌握运行路线,在学习完整动作之前,两手可以反复学练左右划弧转腰和手型变换,体会以腰带臂的动作要领,注意手型变换的位置,直至熟练(图1、2、3、4、5、6、7)。
下肢步型变换
首先两膝微屈,重心移至右腿,此时左腿提起,向左前方划弧迈出,落在原左脚位置的前方,随着身体重心的前移,左腿脚尖外撇踏实,膝弯屈前顶,右膝伸直,脚跟蹬地;再左脚按原路线轻轻收回还原,换做右式。下肢步型变换可以单独反复练习,体察身体重心的移动变化,脚的迈步和收回要轻灵,只有当身体重心完全移向一腿时,另一腿方可提起前迈,有助于动作稳定性的提高,并可有效地锻炼下肢力量和平衡能力。
以腰为轴带动
身体的转动、屈伸带动上下肢的运行是否顺畅协调,是动作完成质量好坏的关键。两手右摆时,身体顺势右转,左脚划弧迈步,脚跟着地,再向左后转体,两臂随之,转至极点,向左侧屈,左腰侧压紧,右腰侧充分伸展,并眼视后腿脚跟,以加大上体旋转侧屈的幅度。
(2)意念运用
两臂摆动,意在两手,两眼随之;拧腰转体侧屈,腰部一侧压紧,意在挤压按摩脏腑,另一侧伸展,意在拔长肩背。意想两鹿犄角相抵,斗智较力,互不相让。
(3)呼吸配合
呼吸和动作配合,可以按照蓄吸发呼、提吸落呼的方式进行,一次鹿抵可以配合两次呼吸。双手侧摆至肩高时,配合吸气,拧腰转体侧屈时,配合呼气,这叫蓄吸发呼;双手上摆划弧时,配合吸气,下落还原时,配合呼气,这叫提吸落呼。角抵后伸时,气由丹田而发,以气催力,力达指尖。
2.鹿奔
(1)动作姿势
上肢运行路线
首先可以练习两手同时向前划立圆,模仿鹿向前奔跑的动作;然后手握空拳,两臂前平举,反复练习两臂内旋动作,要求做到两臂伸直,掌背相对,拳变鹿角,手指向前,然后还原。上述两个分解动作练习熟练后,可以进行上肢动作的完整练习:两手握空拳上提,向前上方划半个立圆,两臂平举,扣腕(即握空拳快速向下屈腕),然后两臂内旋前伸,拳变鹿角,再鹿角变握空拳,两臂下落,完成向下的半个立圆,还原。上肢动作要做得好,需要掌握运行过程中的松紧变化。两臂向前划立圆时,在腰腹的带动下,松柔连贯;两臂内旋前伸时,要尽力转肩内夹;最后松肩下落于体侧。动作要做到刚柔相济,才能韵味显现(图8、9、10、11、12、13、14、15、16、17、18)。
下肢步型变换
鹿奔是模仿鹿奋力奔跑的姿势,要求轻快灵活。提腿时,大腿略高于水平后,再伸膝前迈,落步要小,不宜太大,后跟着地要轻,两脚之间与肩同宽;重心前移,前腿屈膝,后腿蹬直,成弓步,重心落在两腿之间;再重心后移,前腿伸直,脚掌不离地,后腿弯曲支持体重;然后重心前移,成弓步;待身体重心移至后腿,前腿才收回至体侧,还原。下肢步型变换的关键是要掌握身体重心的稳定移动,落步要轻,收回要稳,有利于下面动作的衔接。
鹿奔左右式转换时,脚下还有一个换跳步动作,以模拟鹿奔跑时,步伐之间的变换。收回前脚掌先轻轻点地下落,再过渡到全脚掌着地,同时另一只脚脚跟提起,再过渡到脚尖离地,两脚下落、提起的速度要均匀柔和,换跳步要有富有弹性。
身体躯干两张“弓”
身体躯干能否充分伸展、折叠、收放,是完成动作好坏的关键。两臂向前伸出,成弓步时,身体正直放松,眼平视前方;重心后坐时,上体要收腹含胸,两臂内旋,使背部形成一张水平“横弓”;同时,低头前伸,眼视前下方,胸内含、背后拱,腹收缩,臀内敛前送,使脊柱形成一张垂直“竖弓”,两张“弓”可以使背部肌肉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充分伸展,对脊柱和背部肌肉有良好的锻炼作用;然后还原成弓步,身体正直放松,眼平视前方。从背后看,“横弓”要求两肩胛骨充分向前内合,形成圆背;从侧面看,“竖弓”要求脊柱充分向前弯曲,腹部内收,背部最向后突出的部位是命门穴处。
(2)意念转换
两手向前划弧,提腿前迈成弓步,这时意念在下扣的手腕,意想鹿在奔跑时,鹿蹄上下翻飞;随后两臂内旋回收,拱背、收腹,象鹿奔跑之前蓄势待发,此时,应意念胸部膻中穴和背部命门穴,膻中穴内收,命门穴后凸;在动作衔接处,意念脚步的换跳,一脚下落,一脚提起,意想鹿的轻盈与敏捷。
(3)呼吸配合
呼吸和动作配合,可以遵循提吸落呼的方式进行,一次鹿奔可配合两次或三次呼吸,因人而异。两次呼吸的方法是:两手上提,举腿前迈时,配合吸气;两手向前划弧平举,脚落地成弓步时,配合呼气;重心后坐,手臂内旋,含胸收腹时,配合吸气;重心前移,两手下落还原时,配合呼气。三次呼吸则是在上述第二次吸气后,增加一次呼吸,然后两手下落还原时,再配合呼气。
三、熊戏
(一)教学递进阶段
1. 掌握动作姿势。
熊戏由熊运和熊晃组成,主要运动腰腹中焦。以腰为轴带动四肢,动作姿势合理转换,是完成动作质量好坏的关键。首先要理解腰腹部的运动变化特征,表现在腰腹的立圆松紧摇转和左右挤压晃动。其次,就是在腰腹的带动下,身体的其他部位与之协调配合,相辅相成。熊运的核心部位在腹部丹田,以脐中为圆心,以内动向外延伸,带动躯干作立圆摇转,两手轻附于腹前,随之运行。熊晃可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提髋、屈腿、落地,提髋为紧,屈腿为松,落地为实。落地后,随着腰腹的左右转动,带动两臂的前后摆动,协调自然,不拘不僵。起到按摩内脏,运化丹田的功效。
2.注意气息变化。
在呼吸配合上,熊戏动作可以按照提吸落呼、蓄吸发呼的方式进行。
一次完整的熊运配合一次呼吸。身体由下向上提拉时,舒展胸廓,吸入清气;身体从上向下前俯挤压时,含胸松腹,呼出浊气。呼吸要自然绵长,均匀柔和。
熊晃用两次呼吸完成:首先提髋,收腹吸气;落步松沉,快速呼气;后坐时舒胸吸气,蓄力待发;前靠时呼气,含胸实腹,气沉丹田。动作与呼吸的配合要顺其自然,心静体松。
3.把握意境神韵。
待动作熟练、气息相依后,就需要提高内在意境、神韵的修炼。演练熊戏时,要意想自己处于斜晖夕照的山林之中,幽深静谧。
熊饱食之后,全身放松,垂手而立,沉稳安详,独自嬉戏,腰固步坚,转腰摩腹,憨厚喜人;而后踯躅漫步,横肩前移,憨态可掬,提髋屈膝,落地有声,沉稳厚实,左靠右挤,气势雄浑。
神韵在整体上,要表现出熊的憨厚、刚直、沉着、稳重。
二、动作教学步骤
1.熊运:可先领会腰腹摇转的要领,再练习两手在腰腹部位的划圆,最后掌握以腰腹摇转带动两手划圆的协调配合(图1、2、3、4、5、6、7、8、9、10)。
①腰腹摇转。开始时,两手可以自然下垂于体前,体会腰腹的立圆摇转。腰腹摇转的动力源来自于丹田内气的运转,这种运动的方式和钟表的运转十分相似,钟表运转的动力源来自于发条的弹力,内气运转好似发条的弹力;脐中就像钟表的中轴,而躯干就像钟表的分针,是中轴的运动带动了分针的运行,上体也是随腰腹摇转而进行运动;下肢就像时钟的底座,保持相对的稳定,不能随着躯干的摇转而晃动,其目的就是为了使腰腹能最大幅度地进行竖直摇转。当摇转到下半圈时,含胸松腹,身体顺势向下摇转,挤压肝脾、肠胃;当摇向上半圈时,提胸收腹,展开腹壁,使肝脾、肠胃脏器上提。腰腹摇转要做到圆活、连贯、均匀、自然。
②两手划圆。熊戏的手型为手握空拳,四指弯曲,大拇指压在食指的第一指节上。两手虎口相对,靠近,但不能相碰。以肚脐为圆心,两手绕肚脐划圆,间距约10厘米。划圆时,肩不能上耸,两手轻附腹部运转,划圈要圆,速度要匀。这一练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明确两手运行的路线和位置,在完整动作练习时,两手的运行是由腰腹摇转带动的。
③协调配合。力发于腰,腰腹摇转带动两手划圆,以顺时针摇转为例。起始,髋部和下肢相对固定,身体放松,重量压于腹部,两臂自然下垂,手成熊掌,虎口相对,放于脐下,轻附腹前。随着腰腹摇转,两手被牵动,向左、向上、向右、向下,绕肚脐划圆。腰腹摇转和两手划圆,在速度、角度上均要相互对应,同步一致。
2.熊晃:可先练习下肢向前移步,要掌握提髋的技巧和落步的沉稳,再体会腰腹带动两臂的摆动,最后掌握移步、转腰、摆臂的协调配合。(图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
①提髋、移步。可先练习交替提髋,运动腰侧肌群,熟练后再练习向前移步。两脚开立,约与肩宽。两肩保持水平,身体重心移向右侧,收提左腰侧肌群,牵拉左髋向上,脚离开地面;腰侧肌群放松,脚原地顺势落下,全脚掌着地踏实,使震动感上传至髋部。左右交替练习,直至熟练。提髋时要防止提肩,恰恰相反,此时肩宜下沉,使两肩仍能保持水平。随后练习两脚向前移步。左腿提髋后,腰侧肌群随即放松,微屈腿弯膝,重心左移,脚顺势落下,脚尖朝前,全脚掌着地踏实,踝膝关节放松,使震动感上传至髋部,体现熊步的沉稳厚实。再按同样的要求提右腿向前,左右交替向前移步,体会提髋为紧,屈腿为松,落地为实的技术要点。
②转腰带臂。两脚开立,比肩稍宽,膝微屈。左腰侧下压,沉肩垂臂,随即左腰侧放松,身体向右转足,左肩前靠 ,带动左臂向前摆动,同时右肩向后,带动右臂向后摆动;再右腰侧下压,沉肩垂臂,随即右腰侧放松,身体向左转足,右肩前靠 ,带动右臂向前摆动,同时左肩向后,带动左臂向后摆动。此时,要体会腰部两侧紧压与松提的交替变化,带动两肩如车轮上下摇转,两臂随之前后摆动。
③配合协调,向前迈步。完整动作的顺序应该是:提左髋,松腰胯,屈腿膝,移重心,落地沉,震腰胯;压左腰,即放松,转体右,靠左肩,摆臂前;坐重心,压右腰,即放松,转体左,靠右肩,摆臂前;压左腰,即放松,转体右,靠左肩,摆臂前。再提右髋,向前迈步。腿为底盘,厚重沉稳;腰为中轴,左右转动;臂为垂柳,随风摆荡。
四、猿戏
(一)教学递进层次
猿戏由猿提和猿摘两个动作组成。教学时,首先要掌握动作的姿势变化和运行路线,然后根据动作的升降开合,配以合适的呼吸,最后按照动作的内在意境,表现出猿猴机灵敏捷的特点。
1.动作完整合一
猿戏的动作变化相对比较复杂,上下肢动作协调一致,是完成动作质量的关键。躯干有团缩、舒放的变化,两肩有上耸、下沉的变化,手臂有收屈、伸展的变化,手型有掌、钩、握固的变化,站立有提踵、落踵的变化,步型有弓步、丁步、虚步的变化,步法有前跃、后退的变化,速度也有快慢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需要上下肢动作的协调一致,还需要顾及头部的转动和眼神的顾盼。
2. 合理配合呼吸
在动作和呼吸的配合上,猿戏可遵循“提吸落呼”的规律。练习猿提,当身体团紧向上时,要稍用意提起会阴,配合吸气;当身体松沉下落时,放松会阴部,舒展胸廓,配合呼气。猿摘的呼吸方法以自然呼吸为主,也可配合4次呼吸:屈膝退步,手臂前摆,吸气;落掌后坐,气沉丹田,呼气;收脚丁步,抄掌顾盼,吸气;屈膝下蹲,转掌下按,呼气;迈步搂膝,展身舒臂,吸气;直身向上,屈腕钩手,呼气;握固收回,重心后移,吸气;收脚丁步,捧桃托掌,呼气。动作熟练后,可反复体验,呼吸要顺其自然,心静体松,不能勉强,逐步掌握。
3.把握意境神韵的变化
动作基本掌握后,需要提高内在意境、神韵的修炼。练习时,要意想猿猴置身于花果山林之中,坐无定势,东张西望,攀树摘果。神韵上要表现出猿猴的机敏、可爱、灵巧、洒脱,集万千灵秀于一身,生机勃勃,自在活跃。动作以神似为主,重在体会其意境,不可太夸张。
(二)动作教学步骤
1.猿提:先分解为上体动作和提踵直立两个部分教学,然后再完整练习。
(1)上体动作。①手型变化。主要是“掌”和“钩”之间的变换。两臂内旋,手掌在腹前背屈,手指伸直分开,再快速旋腕撮拢捏握成“猿钩”,意在锻炼神经—肌肉反应的灵敏性。然后,钩手再慢慢地变掌,旋腕幅度逐渐加大,反复练习。②两手提按。两掌旋腕捏握成“猿钩”后,屈臂上提至胸前,虎口相对,两手间距约5~10厘米,钩尖朝下。然后,钩手变掌,虎口相对,掌心向下,按至腹前。两手上提下按,反复练习。③耸肩团胸。掌握两手提按和掌钩变化后,可以进入上体动作的完整练习。当两手上提至胸前时:肩上耸,脖下缩,收腹提肛,形成上下合力;含胸团背,肩臂内夹,形成左右合力。此时,上下左右的向内合力汇集于一点,即胸部膻中穴处,再转头眺望肩后。动作做到位后,头转正,凝视正前方。再虚领顶劲,沉肩松腕,舒胸落肛,两手下按至腹前。反复体验躯干松紧开合动作,并和呼吸相配合。缩脖耸肩,含胸团背,挤压胸腔,虚领顶劲,沉肩松腹,舒展胸腔,可以起到内按摩心肺脏器,增强呼吸功能,改善脑部供血的作用。
(2)提踵直立
猿提是五禽戏功法中唯一的提踵直立动作,经常锻炼能有效地增强腿部力量,提高平衡能力。猿提的提踵直立,要意念头顶百会处先向上领起,牵动身体,收腹提肛,脚跟离地;下落时,意念下行,松腹落肛,气沉丹田,全身放松,脚跟着地。要使身体平衡,首先在提踵、下落的过程中,身体重心上下保持垂直运动。其次,身体向上时,意念头顶上领,同时两膝伸直,对提高稳定性有一定的帮助。提踵直立可以单独练习,待掌握平衡技巧后,再和上体动作相合,进行完整练习。这样,不仅可以加快完整动作的掌握,而且还可以体悟到动作的细节,提高练功效果。
2.猿摘:猿摘是五禽戏功法中比较复杂的一个动作。手型、步型较多,运行路线较长,还要前进后退,需要眼神配合。教学中,可以先向学习者介绍动作变化过程的意境,帮助动作记忆。再上、下肢分解教学,把眼神的配合结合起来。最后完整动作练习。
(1)动作意境:密林之中,果树之上,一只猿猴,精神饱满,灵机无限。向后一跳,左顾右盼,寻找果实,忽而发现远处树叶掩映之处藏着一枚鲜艳的蜜桃,于是就屈膝下蹲,蓄力向上跃起,一手抓住身旁的树枝,借力一荡,纵身而上,舒胸展腹,另一手屈腕摘桃,紧握在手。屈身后坐,手托鲜桃,注目细看,心旷神怡。
(2)上肢动作。①手型变化。猿摘的手型主要有钩、拳(握固)、掌的变化。钩除了要求五指指尖捏拢外,还要屈腕下扣,摘桃时,握钩要快速敏捷;为了体现功法内涵,猿摘中的握拳选用了握固,握固有助于思想安宁,同时也可避免因握拳而使劲用力,因此以轻握为妥。掌在动作的变化过程中,有着不同的用法,猿摘中按顺序出现的掌法有:摆掌、抄掌、按掌、搂掌、甩掌、托掌等。②运行路线。上肢运行的路线、方向比较复杂,有前摆、划弧、下按、上挥、伸屈等变化,运动方向基本上在45°的斜方向进行。动作变化依照意境的发展而进行。以左式为例:动作起始,左手成钩手置于腰间,右手前摆,掌心向下,自然放松,意为猿猴伸展肢体,前摆高度不超过腰部。接着右手向下,经腹前划弧向后、向上摆至头部左侧,掌心向内,意为猿猴摆臂眺望。此动作眼神需要协调配合,开始眼随右掌,当右掌划弧向上时,头右转,眼神注视右前上方,忽而发现树上鲜桃,即所谓的左顾右盼。左手转掌心下按,意为蓄力待发。下按的路线是垂直向下的,眼神要随之而下。接着右手搂膝右摆至身体右侧变钩,好似猿猴抓住树枝。同时左臂伸展,向后、向上、向前划弧,在头前上方捏拢屈腕成钩手,意为猿猴荡过树枝,伸展长臂,采摘鲜桃,两臂之间的夹角要大于90°。然后左手握固,屈肘回收,再变仰掌,置于左肩侧,单臂托桃。同时右手顺势而下,钩手变掌,置于左肘下方,意为桃重难负,右手助之。
(3)下肢动作。为了调整熊晃向前行走的距离,猿摘按同样的步数向斜后方撤步,这样功法结束时基本可以回到原地。以左式为例:左脚向斜后方撤步,脚尖点地,右腿屈膝,身体重心完全落在右腿上。然后重心后移左腿,右脚脚尖翘起过渡到虚步,再提起落于左脚内侧,两脚相距约半肩宽,成丁步。接着右脚向右前方迈出,脚跟着地,继而过渡到全脚掌着地,重心前移,右腿伸直。同时左腿由屈到伸,落于身后,脚尖点地。此时身体充分向上伸展,与右腿成一垂直线。然后重心后坐,左腿屈膝,右脚回收,脚尖点地,收于左脚内侧,还原成丁步。下肢动作有进有退,无论进退,步法都要轻灵,表现出猿猴灵活敏捷的特点。
(4)完整练习。练习猿摘,手、眼、身、步要求协调一致。完整练习时,主要抓住以下三个环节:左脚撤步,右脚收回成丁步和右手抄掌、头部右转眼神注视右前上方要同时完成。右腿迈步伸直和舒臂摘桃、眼神注视右前上方要同时完成。右脚收回成丁步和屈臂托桃、眼神注视左掌要同时完成。只要做到这些要求,猿摘动作就基本掌握了。
五、鸟戏
(一)教学递进层次
1.掌握动作运行路线
鸟戏的上下肢运行路线与其它戏相比,略显简单。上肢运行的路线虽然幅度较大,但只要把握好两臂升降开合的要点,就比较容易掌握;下肢主要是平衡动作,无论直腿后抬还是屈膝前提,要注意将身体重心落在支撑腿上,动作就能保持稳定。
2.动作和呼吸配合
五禽戏的各戏中,比较强调动作和呼吸配合的要数鸟戏。练鸟戏时,虽也要求上下肢动作配合协调一致,但呼吸与动作的配合,是按照两臂的升降开合,遵循“起吸落呼,开吸合呼”的规律进行的。鸟伸时,两掌腹前相叠,向上举起,配合吸气;两掌下按,配合呼气;两臂成人字形向后分开,配合吸气;两臂下落向前,两掌腹前相叠,配合呼气。鸟飞时,两臂分开平举,配合吸气;两臂下落内合,配合呼气;两臂分开上举,配合吸气;两臂再下落内合,配合呼气。总体上呼吸要悠长匀细,和动作协调配合,不可憋气,顺其自然,并逐步体会动作起落之间呼吸和肌肉松紧交替的感觉。
3.意境神韵把握
演练时要意想朝阳原野,白鹤屹立,气度从容,神情优雅,拍翅举足,昂首挺立。鹤为长寿之象征,雍容华贵,圣洁沉静,站立要体现出鹤的神韵,目光纯净,神情安详,胸怀坦荡,有飘飘欲仙之意;两臂上起伸展,气息鼓荡,如白鹤振翅高飞;两臂下落内合,气沉丹田,如仙鹤驻足而立。
(二)动作教学步骤
1.鸟伸。可以分解成上肢、下肢、躯干三个部分教学,然后,再进行完整教学。
1)上肢动作
首先可介绍手型变化,主要是手掌和“鸟翅”的变化。除了两臂成人字形向后分开,手掌掌心向上,此时手掌变成“鸟翅”外,其余的动作,手掌都是五指并拢的。
动作开始时,两掌腹前相叠,在体前上举至头前上方,此时两臂伸直,五指并拢,屈腕,掌面保持水平,指尖向前,犹如白鹤的尖嘴;然后,两臂微屈下落,两掌仍相叠,手腕松柔,由屈到伸,下按至腹前;再两臂成人字形向后分开,与身体的夹角约为45°,两掌变成“鸟翅”伸向体侧后方,掌心向上;动作完成后,两臂放松下落至腹前,两掌相叠。反复练习,直至熟练。练习过程中还要逐步体会两臂的松紧交替变化,上举时两臂伸直要收紧,下按时手腕放松,沉肩坠肘,后伸时两臂伸直再收紧,下落时两掌相叠再放松。
2)下肢动作
两腿也和两臂一样呈现松紧交替的变化。先两膝微屈放松下蹲,后身体重心移向一腿,另一腿内收靠拢,再后摆起打开,两膝伸直,躯干和后摆腿成反弓状,身体重心稳稳落在支撑腿上。练习时,要重点体察身体重心移到支撑腿后,另一腿要向身体正后方后摆起,脚面绷直,支撑腿的膝关节要伸直。经常练习此动作,可以提高动作的稳定性,增强人体的平衡能力。
3) 躯干动作
动作的难点在两臂上举时,肩颈部要“寒肩缩项”,腰背部要挺胸塌腰撅臀。所谓的“寒肩缩项”,就是以督脉的大椎穴为中心,两肩胛充分内夹,缩项收颌,此动作具有提升人体阳气的作用。挺胸塌腰撅臀,主要是上翘尾闾,此时身体不能过分前倾,否则尾闾上翘的幅度就会受到影响。练习此动时,开始可以上体保持正直,然后充分挺胸塌腰撅臀,上体就会自然形成前倾。
4) 完整练习
待分解动作练习熟练后,就可以进行完整动作的练习。当两掌腹前相叠时,两腿微屈下蹲,身体正直放松;两臂上举时,两腿伸直,“寒肩缩项”,挺胸塌腰撅臀;两臂下按时,两腿微屈下蹲,松腹垂臀,身体正直放松;两臂后伸时,独立后摆腿,躯干背伸成反弓状。反复练习,上肢、下肢、躯干就能协调一致,动作的质量就会不断提高。
2.鸟飞。
这是模仿白鹤展翅飞翔的动作,两臂犹如鹤翅,上下翻飞,翱翔天空。鸟飞动作相对简单,但是为了更好地掌握两臂的开合技巧,提高健身气功的锻炼效果,采用先上下肢分解教学,再完整教学的方法还是需要的。
1)上肢动作
鸟飞的手型也是在手掌和“鸟翅”之间变化的,成手掌时,手指放松,成“鸟翅”时,手指伸展,松紧交替。当两臂平举和上举时,手型皆为“鸟翅”,手臂下落时,“鸟翅”变为掌。练习时,可先两手置于在腹前,掌心相对,如抱球状;再两臂微屈向侧方举起,要先沉肩,再坠肘、提腕,两手拉开如抽丝,匀速自然,高与耳平;两臂下落,要先松肩,再落肘、按掌,运用内劲,如两手向里挤压气球,缓缓内合于腹前。两手反复拉开合拢,体会内在“拉气”感觉,然后再练习两臂上举,当两手在头顶上方时,两臂微屈,手背相对,腕部靠近,中间留隙,两手形成喇叭口状,两臂下落要求同平举。
2)下肢动作
下肢运行的路线比较简单,配合手的动作,按照提膝、点地、提膝、落地换腿的顺序进行。先两腿微屈,身体重心移向一腿,独立支撑,另一腿屈膝上提,脚尖自然下垂;然后支撑腿弯屈下蹲,提膝腿下落,在支撑脚内侧,脚尖轻轻点地;接着支撑腿再伸直,提膝腿离地上提,脚尖自然下垂;最后提膝腿下落至支撑脚内侧踏实,两腿微屈,准备下一动作。动作开始和结束时,两脚间距与肩同宽,而当落地换脚时,两脚间距缩小为半个肩宽,这样有利于独立提膝稳定。下肢动作的变化,关键是要把握好身体的平衡,当两臂平举和上举,支撑腿伸直时,意识头顶百会穴上领,这有助于身体保持正直,对提高稳定性会有所帮助。
3)完整练习
举臂和提膝要协调配合,当两手内合到位,提膝腿的脚尖就刚好着地,当两手平举或上举到位,提膝腿就提到最高点。为了提高锻炼效果,独立下蹲时,避免提膝腿伸膝,使脚尖点地,应尽可能支撑腿弯屈下蹲,在提膝腿保持提膝的状态下,脚尖随之点地,这样可以有效地增强腿部力量和提高平衡能力。
五禽戏习练应注意的问题
一、安全易学 循序渐进
健身气功?五禽戏是在对传统五禽戏进行挖掘整理基础上编创的,便于广大群众习练。因此,动作力求简洁,左右对称,平衡发展,既可全套连贯习练,也可侧重多练某戏,还可只练某戏,运动量较为适中,属有氧训练,各人可根据自身情况调节每式动作的运动幅度和强度,安全可靠。
整套功法虽然动作相对简单,但每一动作无论是动姿或静态都有细化、精化的余地。如“虎举”,手型的变化,就可细化为撑掌、屈指、拧拳三个过程;两臂的举起和下落,又可分为提、举、拉、按四个阶段,并将内劲贯注于动作的变化之中,眼神要随手而动,带动头部的仰俯变化。待动作熟练后,还可按照起吸落呼的规律以及老虎的神韵要求,内外合一地进行锻炼。习练者可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健康状况,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二、引伸肢体 动诸关节
健身气功?五禽戏功法动作体现了身体躯干的全方位运动,包括前俯、后仰、侧屈、拧转、折叠、提落、开合、缩放等各不相同的姿势,对颈椎、胸椎、腰椎等部位都进行了有效的锻炼。总的来看,新功法以腰为主轴和枢纽,带动上下肢向各个方向运动,以增大脊柱的活动幅度,增强健身功效。
本功法特别注意手指、脚趾等关节的运动,以达到加强远端血液微循环的目的。同时,还注意对平时活动较少或为人们所忽视的肌肉群的锻炼。如,在设计“鹿抵”、“鹿奔”、“熊晃”、“猿提”、“鸟伸”等动作时,就充分考虑了这些因素。试验点教学效果检测对比数据也证实了这些动作的独特作用,有关指标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变化。
三、外导内引 形松意充
古人将“导引”解释为:“导气令和,引体令柔” 。所谓“导气令和”,主要指疏通调畅体内气血和调顺呼吸之气;所谓“引体令柔”,就是指活利关节、韧带、肌肉的肢体运动。健身气功?五禽戏是以模仿动物姿势,以动为主的功法,根据动作的升降开合,以形引气。虽然“形”显示于外,但为内在的“意”、“神”所系。外形动作既要仿效虎之威猛、鹿之安舒、熊之沉稳、猿之灵巧、鸟之轻捷,还要力求蕴含“五禽”的神韵,意气相随,内外合一。如“熊运”,外形动作为两手在腹前划弧,腰腹部同步摇晃,实则要求丹田内气也要随其运使,呼吸之气也要按照提“吸”落“呼”的规律去做,以达到“心息相依”的要求。
习练过程在保持功法要求的正确姿势前提下,各部分肌肉应尽量保持放松,做到舒适自然,不僵硬,不拿劲,不软塌。只有肢体松沉自然,才能做到以意引气,气贯全身,以气养神,气血通畅,从而增强体质。
四、动静结合 练养相兼
健身气功?五禽戏模仿“五禽”的动作和姿势,舒展肢体,活络筋骨,同时在功法的起式、收式以及每一戏结束后,配以短暂的静功站桩,诱导练习者进入相对平稳的状态和“五禽”的意境,以此来调整气息、宁心安神,起到“外静内动”的功效。具体来说,肢体运动时,形显示于外,但意识、神韵贯注于动作中,排除杂念,思想达到相对的“入静”状态;进行静功站桩时,虽然形体处于安静状态,但是必须体会到体内的气息运行以及“五禽”意境的转换。动与静的有机结合,两个阶段相互交替出现,起到练养相兼的互补作用,可进一步提高练功效果。
五禽之戏,意蕴深长,吐故纳新,动诸关节,引气导体,除疾强身;起而作之,神明自清,伸缩之际,舒放自如,心静体松,意气合一;劲由意发,意随形走,气充神注,形神兼备,心属五禽,不着外相;熊经鸟伸,鹿敏猿捷,汗如微雨,内强脏腑,外御邪气,惟寿而已.
怎样处理五禽戏中形与意的关系
在健身气功中,形是指调身或炼形,意是指调心或炼意,这两方面在健身气功?五禽戏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并且贯穿于健身气功?五禽戏教学的始终。在不同教学阶段对形与意的侧重有所不同,正确处理好不同阶段形与意的教学任务,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介绍我们在健身气功辅导中,根据形与意的关系来确定处理不同阶段的教学任务。不当之处,请广大健身气功爱好者批评指正。
第一阶段:无形无意
这个阶段习练者还不懂什么是意、什么是形,也不懂怎样学、怎样练,处于对健身气功的完全无知状态。对于处于这个阶段的习练者,辅导员应多讲解习练健身气功的益处和健身气功的理论知识以及国家对健身气功的有关政策规定,通过身边的事例使他们了解健身气功的健身效果是其他体育项目不可替代的,从而使他们对健身气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学练的动机。
第二阶段:有形无意
在这个阶段,辅导员主要让学员了解健身气功?五禽戏动作的组成,着重掌握虎、鹿、熊、猿、鸟五戏动作的大体路线、方向、步型、手型以及起势和收势的动作,就像初学广播体操一样(因为广播操没有意念或意境的要求)。健身气功是一种体育项目,虽然有它自身的特点,但是教学方法还要符合体育教学基本原则的要求。对于初学者,教学重点应放在动作的方向和路线上,辅导员对动作细节不要强调过细,更不要先把重点放在讲解什么意念、呼吸(健身气功中的呼吸要求应以自然呼吸为主,逐步与动作配合协调),以免对掌握动作路线、方向产生干扰,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
第三阶段:重形轻意
在上一阶段练习的基础上,着重让习练者准确掌握动作。这个阶段是练形的关键,辅导员应让习练者多练习,掌握动作的细节。如:虎戏中虎举的动作,重点是双手十指由虎爪依次握拳,要让习练者了解到通过虎爪到十指的依次握拳是在锻炼手臂的小肌肉群;虎扑是模仿虎扑物的动作,是脊柱前后伸展折叠及引腰前伸的运动,主要起到增加脊柱各关节的柔韧性、伸展度和疏通任督二脉的作用。要使习练者了解每一戏要模仿哪种动物,锻炼身体的哪些部位,从而由单一学动作向有意模仿动物动作过渡,使习练者明白练功与写作文学作品一样都要讲究意境,为逐步进入练功意境奠定基础。
第四阶段:形意兼顾
经过前三阶段练习,习练者已经完全掌握动作,并能够随着动作进入练功意境。本阶段在重形的基础上偏重练意。在习练时,辅导员应多以语言引导为主,通过语言的引导使习练者做出准确动作,同时进入练功意境。如:在习练鸟戏前,告诉习练者这一戏是取形于鹤,做动作时要把自己想成是昂然挺拔的仙鹤,静时轻盈安逸,飞翔时悠然自得,通过体会动作,理解鹤的神韵,做到意随形动,从而达到练形(炼身)的同时练意(炼心)的目的,使习练者的身心健康得到改善。
第五阶段:重意轻形
在动作进入比较自由的境界以后,就可以轻形而重点练意。在这个阶段,可以通过理论培训的方式使习练者明白练形是锻炼身体、练意是练心。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健康,在重视练形健身的时候,不能忽略练意健心。在飞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里,练意健心非常重要,习练健身气功?五禽戏有意模仿威猛的老虎,在草原上自由奔跑的梅花鹿,行走中憨态笨重的黑熊,丛林中活泼灵巧的猿猴,湖边自由飞翔的仙鹤,进入这种意境可以使习练者心情轻松愉悦,解除在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压力和焦虑情绪,达到心态平和的状态。这是健身气功特有的健身手段,它的健身效果也是其他体育项目无法比拟的。这样,使习练者明白练意的重要性,在练形的时候,产生主动走进练功意境的欲望。
第六阶段:得意忘形
得意忘形阶段,是习练动作完全达到教材要求的前提下,主动进入练功状态的表现。在没有任何诱导的前提下,只要一做动作(这里说的动作必须是标准动作),就进入功法要求的意境,不需要考虑动作是否达到要求等因素,忘记了形的存在,真正做到形与意合一。
第七阶段:无形无意
这个阶段习练者已经完全掌握了健身气功?五禽戏。在习练时不用再考虑什么动作、什么意境了,已经能把练功溶入到了生活中。这里的无形无意,与第一阶段的无形无意有着本质的不同,是习练者对健身气功?五禽戏练习和认识的飞跃。是从无形无意到形意兼顾、再到无形无意的过程,它完全符合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
形和意在习练的不同阶段各有所侧重,无论是辅导员还是普通的习练者,应该明白形与意在整个功法中的辩证关系。练形调身是基础,是前提。在上述七个阶段中把练形放在首要位置,只有动作正确,才能达到身正气顺,才能快速进入功法要求的意境。同样,进入功法要求的意境,对掌握正确动作更有促进作用。没有正确的动作为基础来谈意,那只能是一种空想,很容易落入愚昧迷信的泥潭。相反,如果不注重练意,而片面强调练形调身,就会和体操或其他体育项目混为一谈。
形和意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我们根据形与意的这种辩证关系,正确处理好两者在教学不同阶段的任务,使其更好地为健身气功教学服务。
五禽戏编创的新理念
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组织编创的健身气功?五禽戏自推广以来,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发挥了较好的社会效益。这种由体育部门组织编创健身气功功法,并有组织地进行推广在历史上是第一次。本文仅就健身气功?五禽戏功法编创中所包含的新理念作一些总结和分析,以便使广大健身气功爱好者更好地了解、掌握和学习健身气功?五禽戏。
一、以人民群众强身健体、养生康复为本进行编创的价值取向
编创健身气功功法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创造活动,因而必须遵循一定的价值原则。任何功法编创若不优先考虑价值取向问题,没有科学价值观的引领,都将陷入盲目和混乱,从而以失败告终。功法编创的价值是作为主体的编创者和作为客体的锻炼者之间需求关系的反映。由于这种主客体之间的需求关系是不断变化的,因而功法编创的内容和水平也是不断发展的。
在五禽戏发展史上,各种五禽戏功法虽都是按照华佗的遗意,仿照五种禽兽的动作而编创的,但由于时代背景不同、人们的价值倾向存在差异,导致了对功法编创的不同认识,从而出现了不同的功法编创价值追求。其中,较有代表性的编创价值取向有:一是偏重肢体活动,模仿五禽动作为主,重在健身强体的,也即通常所说的五禽戏;二是以内气运行为主,重视意守意念治疗疾病的,如五禽图功等;三是以快速勇猛、刚劲为主,用以自卫御敌的,如五禽拳、五禽散手等;四是以柔劲为主,追求姿势优美,以舞蹈动作出现的,如五禽舞等。尽管上述种种五禽戏功法编创的风格和水平不同,但其编创的价值取向都曾经在历史上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其中,部分还掺杂了不少不太符合当前需要,甚至有一些封建迷信的东西。因此,我们必须有批判地继承,使之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健身气功是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它至少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参加健身气功锻炼的主体是广大群众;二是习练健身气功的目的,是为了强身健体、养生康复。此次编创的健身气功?五禽戏是四种健身气功功法之一。因此,功法编创的价值取向强调要以广大群众为本,着眼于强身健体、养生康复的锻炼目的,使广大群众便于学习和掌握,通过锻炼都能够达到强身健体、养生康复的效果。这种编创的价值取向,使健身气功?五禽戏具备了如下特点:充分体现了体育运动与养生保健结合的精神,具有强身健体、养生康复的作用;编创的动作简单易学,便于记忆,利于向广大群众推广;运动量适中,适合中老年人群锻炼;技术上能体现层次难点,易学难精,使练习者能够不断追求技术完美,激发自我锻炼的积极性,提高健身效果。
二、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赋予崭新的时代特色
中央领导同志曾指出,“气功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有一些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合理成份,也有宣扬愚昧迷信的糟粕部分。我们对气功不能一概否定,否则就不是唯物主义者。关键是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强管理。”这一精辟的论述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为我们编创健身气功?五禽戏指明了方向,确定了基调。在挖掘整理的基础上进行功法编创,而且在具体编创中,要按照时代需要,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也就是说编创健身气功功法,要始终贯彻一种理念,那就是要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上,赋予时代发展的特色。
首先,健身气功?五禽戏的编创充分汲取了传统的精华。在健身气功?五禽戏编创过程中,编创人员查阅了与五禽戏功法相关的文献资料50多种,收集了近年来制作的五禽戏功法录像20多套。为了进一步挖掘五禽戏的精华,课题组深入到五禽戏创编人东汉名医华佗的家乡安徽省亳州市,查阅了关于华佗的生平以及与五禽戏相关的文献资料,召开了两次群众座谈会,与当地研究五禽戏的名家进行了交流。继而,在上海体育学院召开了“传统五禽戏功法观摩研讨会”,与来自全国五个五禽戏功法流派的代表进行了功法交流。可见,健身气功?五禽戏是在经过大量文献资料分析、深入调研、广泛听取专家意见和建议基础上,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编创而成的。健身气功?五禽戏的动作编排按照《三国志?华佗传》记载,顺序为虎、鹿、熊、猿、鸟,动作数量上沿用了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为10个动作,每戏2动。技术动作素材主要根据《养性延命录》、《夷门广牍》、《万寿仙书》、《五禽舞功法图说》、《导引图》等历史文献资料的记载,加以提炼、改进。功法蕴含“天人合一”思想,符合中医基础理论,体现了五禽的秉性特点,配合中医脏腑、经络学说,既有“动诸关节,血脉流通,病不得生”的整体健身作用,又能够达到“其五体平和者,依常数为之,若一处有所偏疾者,则于其处加数行之”的功效。
其次,编创健身气功?五禽戏功法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五禽戏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就其保健强身、祛病延年的功效而论,历代以来都为广大群众的身心健康做出了贡献。但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群众迫切希望能够通过学习科学、健康的气功功法,为他们的身心健康服务,并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健身气功长期处于一种低层次的循环,很难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被蒙上了一层玄妙而神秘的面纱,因而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因此,在编创新功法时,必须坚决抛弃种种弊端,补充新内容,反映新思想,满足新要求。
第三,健身气功?五禽戏的编创充分赋予了时代特色。其功理的阐述深入浅出,科学合理,既弘扬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又宣扬了科学的健身理念。其动作的素材虽来源于传统,但根据时代的特色进行了有机的组合,形成了以腰为主轴和枢纽,带动上、下肢向各个方向运动,并注意手指、脚趾等关节的运动,达到加强远端血液循环的目的。同时,注意对平时活动较少或为人们所忽视的肌肉群的锻炼,且整套动作可根据练习者自己的身体条件和健康状况调节运动幅度和强度,安全易学,适应面广,简捷可靠,功效显著,比较符合现代人高效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其动作的设计虽模仿五禽的神韵,但不拘泥于象形,姿势优美大方,符合现代人欣赏美、体验美的心态。练习时,左右对称,平衡发展,使练习者没有心理压力,乐意在公共场合进行集体锻炼和表演。
三、以科学为准绳的理念贯穿功法编创的始终
健身气功是一种自我身心锻炼的方法,以往都在民间流传,都为口传心授。健身气功与佛、道、儒以及民间宗教等都有一定的关联,健身气功的有些境界与感觉往往只能是自我感受,难以用客观指标反映,更难以用仪器设备测定。因此,在健身气功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健身气功独特的现象、作用和效果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另一方面又因健身气功的抽象和虚无缥缈而难以被人们理解,其功理良莠不齐,功效也就被肆意夸大了。其中,有些还充满了封建迷信的糟粕,反而侵蚀了广大群众的善良思想,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知识是愚昧的克星,科学是战胜迷信的有力武器。面对气功中的封建迷信,只有运用科学的精神,知识的力量,才能最终战而胜之,使气功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历史上编创的五禽戏,尽管风格、特点、动作不同,但从总体来说,大都以活动筋骨、疏通气血、防病治病、延年益寿为主旨,编创基本是合理的。然而,在传播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夸大功效和作用的问题。为此,健身气功?五禽戏的编创,在吸取以往五禽戏编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科学的精神为指导编创功法的新理念。从课题论证、功法编创到效果检验,都严格按照科学的方法,充分保证了功法编创的科学性,为指导广大群众正确进行健身气功锻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深蕴中国传统文化智慧、富有东方思维特性、源远流长的气功,其基本特征是‘体证’(体验)而不是现代科学的‘实证’,发展到今天,当它敲开现代社会之门时,必然要穿上现代文化缝制的科学外衣,否则它不会被现代人所接受。”此说虽有所偏执,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自远古蹒跚而至的气功,必须接受现代科学的洗礼,拂去历史的尘垢,才能在科学昌明的今天,重新熠熠放光,为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做出贡献。
健身气功?五禽戏作为新时期编创的功法,更是从一开始就拿起科学的武器来武装自己,使其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为论证健身气功?五禽戏新功法的科学性,课题组在无锡、上海等地开设了6个功法教学实验点,对323名中老年群众进行了3个月新编创功法锻炼的跟踪测试。测试的部分生理学和心理学指标产生了良性的显著变化,证明健身气功?五禽戏功法锻炼的强度适合中老年人,对机体能够产生积极的健身效应,是一套科学、文明、健康的健身功法,从而为其在现代社会的推广开辟了道路。
四、运用集体的智慧,打造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
历史上各种气功功法的编创,大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经历代传人结合自身的练功体验,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不断编创而成。由于带有特定的年代特征和个人编创的价值取向,因此较难适合当代大多数人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锻炼要求。50年代以来,刘贵珍等气功前辈不断挖掘整理传统功法,逐步使气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之后,随着气功在社会上传播、流行,又由于编创的功法层次不一,水平差异较大,让缺乏辨别能力的群众无从下手。
面对纷繁复杂、日新月异的知识时代,作为认识世界的主体,个人认识的局限性是难以克服的,对越来越细的各个专业的特性不能全面把握。功法的编创是一个系统工程,单纯由某一个人独创具有很大的片面性。要编创一套好的功法,不仅需要掌握中医养生学知识,而且还需要精通相关学科的有关知识。为了能够把新功法编创成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健身气功?五禽戏的编创由长期从事气功导引、运动生理、运动心理、中医养生等教学和科研的专家教授领衔,许多博士、硕士参与研究,专门成立课题组,充分运用集体的智慧,来弥补个体认识的不足。
在健身气功?五禽戏编创过程中,课题组不仅严肃认真地开展工作,而且还创造了活跃的学术氛围,不断激发每个成员创新的意识,逐动逐戏进行交流、研究、讨论。功法初步定型后,课题组又广泛征求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并在小范围内进行教学试点,听取群众意见,反复修改。同时,还从中医养生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对新功法进行了论证。目前,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运用集体智慧编创而成的健身气功?五禽戏功法,得到了专家们的首肯,已经在全国进行推广,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
起势调息与引气归元
——谈健身气功?五禽戏习练的起势和收势
健身气功?五禽戏的动作编排按照《三国志?华佗传》的记载,顺序为虎、鹿、熊、猿、鸟;数量沿用了陶弘景《养性延命录》的描述,为10个动作,每戏2动,并在功法的开始和结束增加了起势调息和引气归元,体现了形、意、气的合一。前面依次介绍了虎、鹿、熊、猿、鸟这五个戏的教学方法,这里着重介绍起势调息、引气归元的学练方法。
起势调息和引气归元在整套功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没有好的开始和结束,就不会有好的练功效果。很多练功者不注意练功前的准备工作,往往在听到音乐口令以后才开始站立、起势,或直接跟随口令做动作。这种做法不利于调节人体进入良好的松静状态。正确做法是在练功之前首先调整好身体姿势,收腹敛臀,含胸拔背,心无杂念,精神内守,意注丹田,使自己进入到一种安静祥和的心理境界和松沉舒适的身体状况,然后才跟随口令或者音乐翩翩而动。
起势调息犹如一年之春,春主生发,蕴藏生机,通过起势调息的锻炼,使呼吸绵长,意念集中,抛弃杂念,进入到宁心安神、天人合一的境界。
起势调息的动作难点在于两臂上提下按、引气注体这个动作。动作伊始,两臂由自然下垂缓缓上提,手心渐渐翻转向上,四指并拢,拇指分开,五指自然放松,掌心内涵,两臂与肩同宽,自然前伸,肘关节微屈,抬至胸口高度时,两掌内合,掌心向内,四指相对,徐徐向膻中穴靠拢,约离胸口10厘米时,掌心翻转向下,沉肩坠肘,下按至腹部下丹田位置,继而两手还原置于体侧。
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有以下几个:
1.两掌由上提转内合时,手臂运行的角度太直。正确的做法是手臂边抬边翻转,形成一个弧形。手臂运行的角度太直容易造成身体僵硬,气息不畅。纠正这个动作需要从意识上加强锻炼,注意手臂运行的路线,注意内合的时机、角度和呼吸的配合。
2.保持正确的手型。四指并拢放松,拇指张开,以自然舒适为要。要做到紧而不僵,松而不懈,劲注其里,意显其外。
3.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做这个动作时,目光要平视,足若磐石,身如坚松。不要手臂一动,全身皆动。纠正的办法是练功之前首先调整好身体姿势和精神状态,然后再开始做动作,并且注意身体不要随着手臂的动作出现撅臀、挺腹、挺胸、仰头、低头等错误动作。
意念运用。两手上提时,意念集中在两手劳宫穴,两手犹如托起一个大气团,无形而有质;及至胸口高度时,掌心翻转,如两臂怀抱气团,两手缓缓内合,气团逐步缩小,气由两掌注入膻中穴;接着手心翻转下按,意想气由中丹田注入到下丹田。整个起势调息的动作,气息在掌心和丹田之间进行流动,形成一个圆,周而复始,流转不息。
呼吸配合。起势调息的呼吸与前五戏的动作一样,遵循“提吸落呼”的规律。两手上提、内合时吸气,下按时呼气。呼吸要细长匀深,配合动作,平心静气,切忌气躁急促。
动作意境。陶渊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而,心远地自偏。”练习健身气功?五禽戏时,也要有这种“心远地自偏”的意境。起势动作,须置周围事物于不在,如处太空之中,捧气、贯气,气由人使,身境一体,气神合一。
在每两戏之间,都有一个引气调息的动作,这个动作要求两臂侧起,与身体成45°角,手心向上,抬至胸口同高时,内合向膻中穴贯气,动作要求基本与起势调息相同。主要目的是为了调整呼吸、缓解疲劳,以便进行前后动作的衔接和动作意境的转换。
功法的最后还有引气归元的动作。两臂侧起,与身体平行,手心向上,举至头顶上方,掌心相对,与肩同宽,两臂伸直,然后屈肘,手心向下,徐徐下按至腹前。整个过程目光平视,但意念两掌,身体保持正直,并且遵循“提吸落呼”的呼吸规律。
练习者可以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对这个动作进行幅度上的调整。肩背有病痛者,两手上举的时候莫强求高度,要适量而行,要循序渐进地增大动作幅度,以免因动作的勉强,影响内在精神和气息的统一。高血压患者尤其要注意,两手上举的时候气血容易上涌,可能会造成眩晕,因此两手上举不宜太高,要把意念向下导引,意想气血下行,降低血压。
在练习时,两臂缓缓侧起,意念集中在劳宫穴,如托重物,如揽日月,天地清气,系于双掌,形成了一个硕大的气团,随着两手的上举合拢,气团逐步变小浓缩,最后合于两掌之间,位于头顶百会穴上方,随着两手下按,气团注入百会,流经上丹田、中丹田,直至下丹田,这时候的意念要跟着气团,运转于全身。
做动作时要注意始终保持身体的正直,不要因为手臂的变化而产生身型上的改变,如后仰、挺腹等,也不要抬头或低头,只有身体正直,才能气息通畅、气流全身,达到良好的收功效果。
起势调息和引气归元的动作暗含着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观。两手上提,上接天之清气,两手内合,清气注于身,两手下按,气流于地,又从大地承接地之无穷淳厚之气。如此周而复始,谓之“天地人合一”。在练习的时候,要有天地人合一的意念,把自身与自然融为一体,和光同尘,不知身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