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之魂3 不能质变:于丹心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4:22:46

于丹心语 论语部分:

  1.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   2.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3.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4.宽容一点,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   5.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6.做一个勇敢的人,用自己生命的力量化解生活中的遗憾。   7.没有道德约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灾害。   8.勇敢有时候是理性制约下的一种镇定和自信。   9.一个有德有仁的人才能做到真正的勇敢。   10.君子之骄,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   11.人生有限,把有限的感情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12.最恰当的距离是:彼此互不伤害,又能保持温暖。   13.距离和独立是对人格的尊重,最亲近的人之间也应该保持。   14.多思、多想、多看;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   15.过分的苛责,不如宽容的力量更恒久。   16.结交那些快乐的,能够享受生命的,安贫乐道的朋友。   17.与其与他人斗,不如跟自己的能力斗。   18.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灵的自信。   19.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   20.知天命就是内心有一种定力,去对抗外界。   21.耳顺就是悲天悯人,理解与包容。   22.只有建立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把压力变成生命的张力

  于丹心语(庄子)——境界

  1.眼界的高低、境界的大小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2.真正的逍遥是无羁无绊的。   3.如果我们有这样的大眼光,就会抓住我们眼前的每一个机遇。   4.一个人永远不要去羡慕他人。   5.真正的英雄是能够为自己的心做主的人。   6.觉是一个瞬间,悟是一个过程  7.“无为而无不为”才是大境界。   8.把恩恩怨怨看小了去,把自主的灵魂放到无限大。

  于丹心语(庄子)——感悟与超越

  1.淡泊为大(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2.人能够看清目的和方向是不容易的。   3.只有用心才能从细节里获得知识和感悟。   4.冠军永远跑在掌声之前。   5.留一份寂寞给生命,让生命可以开阔。   6.经历和悟性决定你的眼界。   7.人格理想的支点:依于仁,游于艺。   8.感到心理失衡是因为世界在动,而你不动。   9.生命的逍遥之境,不是人的生命凌驾于万物之上,而是用我们的心与世间万物相勾相连、水乳交融。   10.道法自然,道无处不在。   11.同样的道理,感悟却有高下之分。

  于丹心语(庄子)——认识你自己

  1.人最难认知的是自己的心。   2.只有自己的心清楚了,才能去善待他人。   3.不要因为世俗的标准而远离了自己的赤子之心。   4.在我们成长中一定有某种潜能从没有被开发出来。   5.心斋(审视内心、反躬自省)是认识自己、获得人生效率的好方法。   6.外在世界有多大,内心的深度就有多深。   7.你必须亲自丈量脚下的每一步路。   8.对自己的评估,只有内心能做出准确的回答。

  于丹心语(庄子)——本性与物性

  1.心养就是用心去酝酿。   2.让各种生命自然蓬勃,就可以构成天地和谐。   3.小的迷惑可以改变人生的方向,大的迷惑可以改变人的性情(小惑易其方,大惑易其性)。   4.我们的心应当像面镜子,看见了世界,也看见了自己。   5.真正的聪明是静下心来,听见自己本初的愿望。   6.我们的心淡然处之,很多事情就可以持久

  于丹心语(庄子)——谈笑论生死

  1.生和死只是一个形态的变化。   2.在生命之中每个人可以以不同的形态活下去。   3.思想的传承远远胜于一个生命。   4.对生命的解读要问问自己——我要怎么样的决断。

  5.在生死的态度上,儒道殊途同归的那就是,让生命获得价值。

   6.还有比生死更重要的事情。

   7.对待死的态度:①不怕死;②绝不找死。

    8.社会也是一个塔,每个人走进来就意味着要做社会的基座。 

  

于丹心语(庄子)——总有路可走

  1.一个人的成功在于知道自己的努力和自己的位置。   2.敢于亮出自己的弱项仍然可以得到人的尊重。   3.用辽阔的境界跟天地可以有共同的默契,用共同的默契可以获得更多的力量。   4.内心的力量就是一种和缓的对人的凝聚。   5.所谓废物只是放错地方的财富。

经典语录

  五十四句关于人性的些许总结

  1、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    2、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3、人都有以第一印象定好坏的习惯,认为一个人好时,就会爱屋及乌,认为一个人不好时,就会全盘否认。   4、人越是得意的事情,越爱隐藏,越是痛苦的事情越爱小题大作。    5、这个世界既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有权人的世界,它是有心人的世界。   6、婚姻的杀手有时不是外遇,而是时间。    7、当你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时候,就是你开始得到的时候。   8、学习要加,骄傲要减,机会要乘,懒惰要除。    9、童年的无知可爱,少年的无知可笑;青年的无知可怜;中年的无知可叹,老年的无知可悲。    10、人允许一个陌生人的发迹,却不能容忍一个身边人的晋升。因为同一层次的人之间存在着对比、利益的冲突,而与陌生人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13、现代的婚姻是情感的产物,更是竞争的结晶。    14、敌人变成战友多半是为了生存,战友变成敌人多半是为了金钱。    15、有所得是低级快乐,有所求是高级快乐。    17、世界上1%的人是吃小亏而占大便宜,而99%的人是占小便宜吃大亏。大多数成功人士都源于那1%。    18、人如果靠吃饭活着,那饭不叫饭,叫饲料。    19、中国人学美国人容易,中国人学中国人难。    20、一个人幸运的前提,其实是他有能力改变自己。    21、人的成长要接受四个方面的教育:父母、老师、书籍,社会。有趣的是,后者似乎总是与前面三种背道而驰。    22、经营自己的长处,能使你人生增值;经营你的短处,能使你人生贬值。   23、生命犹如一片绿叶,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变的枯黄,但他的叶脉还是那么清晰可见。    24、把事情变复杂很简单,把事情变简单很复杂。    25、如果是棵小草,即使在最好的企业里,你也长不成大树。果真如此,不如历经风雨,把自己培养成名贵花卉。    26、二十一世纪工作生存法则就是:建立个人品牌,把你的名字变成钱。    27、怕爹是孝顺,怕老婆是爱情。    28、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家长。   29、地球是运动的,一个人不会永远处在倒霉的位置。    30、我们可以躲开大家,却躲不开一只苍蝇。生活中使我们不快乐的常是一些芝麻小事。    31、有一种人只做两件事:你成功了,他妒嫉你;你失败了,他笑话你。   32、笨男人+笨女人=结婚;笨男人+聪明女人=离婚;聪明男人+笨女人=婚外情; 聪明男人+聪明女人=浪漫爱情。    33、任何一个傻瓜都会引诱一个姑娘;但是知道怎样离开她只有成熟男人才能做到。   34、人有两只眼睛,全是平行的,所以应当平等看人;人的两只耳朵是分在两边的,所以不可偏听一 面之词;人虽只有一颗心,然而有左右两个心房,所以做事不但要为自己想,也要为别人想。    36、失言就是一不小心说了实话。    37、真诚并不意味着要指责别人的缺点,但意味着一定不恭维别人的缺点。    38、人的本性就是贪婪,但没有贪婪社会就不会进步。    39、恋爱是想一个人的心,婚姻是拴一个人的心,爱情是吞一个人的心   40、最好的进攻就是进攻自己。    41、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拿一手好牌,而在于打好一手坏牌。    42、成功是一种观念,致富是一种义务,快乐是一种权利。    43、竞争,其实就是一种友谊,在对手的帮助下提高你的聪明度,害怕竞争的人已经输给了对手。44.钱可以帮穷人解决问题,却帮富人制造问题。    45、把爱情投资在一个人身上,冒险;把爱情投资在许多人身上,危险。   46、世界上只有想不通的人,没有走不通的路。    47、真正的财富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不是一个月收入数字。    48、一个人想平庸,阻拦者很少;一个人想出众,阻拦者很多。不少平庸者与周围人关系融洽,不少出众者与周围人关系紧张。    49、婚后的男女莫不“喜出”“望外”。    50、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51、“危机”两个字,一个意味着危险,另外一个意味着机会,不要放弃任何一次努力。   52、是英雄表现出来,是人才体现出来,是蠢才显现出来。    53、“总”要为爱人着想,“经”得起爱人唠叨,“理”应对爱人谦让,男人应当“总经理”。    54、三人行,必有我师, 三剑客,必有一强, 三角恋,必有一伤。

  于丹教授人生格言

     ▲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   ▲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   ▲迷惑多是因为眼界不够大,井底之蛙怎么能知道什么叫海阔天空呢?   ▲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   ▲ "神于天,圣于地"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进行他行为的拓展。   ▲中国哲学崇尚的是一种庄严、理性和温柔敦厚之美。   ▲真正的和谐决不仅仅是一个小区邻里之间的和谐,也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包括大地上万物和谐而快乐地共同成长;人对自然万物,有一种敬畏,有一种顺应,有一种默契。   ▲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个指标,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   ▲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   ▲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并且调整与他人的关系。   ▲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你需要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   ▲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用平和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   ▲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的很多遗憾。   ▲要做到内心的强大,一个前提是要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   ▲内心有一种在理性制约下的自信与镇定,这是因为他有着宽广的胸怀和高远的志向。   ▲其实就像我们面前有半瓶子酒,悲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怎么就剩半瓶了?乐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还有半瓶呢!   ▲如果你的心灵很敞亮,很仁厚,你有一种坦率和勇敢,那么你有可能收获到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   ▲你想要做一个别人愿意和你交流也可以和你交流,最关键是的你要有一个敞亮的心怀。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言。   ▲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国君(领导)旁边,虽然表示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   ▲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花未全开,月未圆。这是人间最好的境界,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仍使你的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   ▲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这么做的好处就是让自己的少一点后悔。我们在做一件事这前要先想后果,我们做事要先往远处想想,谨慎再谨慎,以求避免对他人的伤害,减少自己之后的悔恨。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要考虑后果,这是为人处事很重要的一点。   ▲“修己以敬”好好修炼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修己以安人”在修炼好自己的前提下,再想法让别人安乐。“修身”是对国家、对社会负责任的第一前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一种信仰,一种情怀,一种社会担当,但是前提是朴素的,是始自脚下的。修身养性、做好自我,就是起点。   ▲一个人内心没有了“忧”、“惑”“惧”,自然就减少对外界的报怨和指责,也就增强了把握幸福的能力,而增强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学习的终极目的。   ▲小人就是没有大眼界,抢占眼前小便宜的人。   ▲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把每一个人不同的声音和谐融入到在的集体的声音当中。真正的和谐就是在坚持不同的声音,不同观点的前提下,对于他人的一种宽容,一种融入。   ▲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而不是语言的力量。   ▲我们应结交那些可以完善自己品德,提高自身修养,丰富你的内涵的人。结交那些快乐的,能够享受生命,安贫乐道的朋友。   ▲生活中真正的快乐是心灵的快乐,它有时不见得与外在的物质生活有紧密的联系。真正快乐的力量,来自心灵的富足,来自于一种教养,来自于对理想的憧憬,也来自于与良朋益友的切磋与交流。   ▲每一个成年人都有他生命中的光荣与隐痛,真正的好朋友不要轻易去触及他的隐痛。   ▲人年轻时都是在用加法生活,但是到一定层次时,要学会用减法生活。你的心灵如果被所得堆满,最后就会累于得。   ▲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自己修身养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等于给自己打开了最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一个人志向至关重要,决定他一生的发展方向。   ▲在今天看来,一个人的发展往往不在于终极理想有多高远,而在于眼前有一个什么样的起点。我们往往不缺乏宏图伟志,而缺少通向那个志愿的一步步积累起来的切实的道路。   ▲成功的职业,不一定是你心中的理想。   ▲一个人做事的时候要知道什么是礼仪廉耻也就是对自己要有所约束,内心有坚定的不妥协的做人标准,同时要对社会有用,要为社会做事。   ▲理想之道就是给我们一点储备心灵快乐的资源。   ▲要学会把有限的知识融会贯通,融入自己的生命。要一边学,一边想,一边应用。   ▲成长是内心在历练中逐渐强大,所谓人生的归位是把外在的东西变成内心的力量   ▲知天命就是内心有一种定力去应对外界   ▲只有建立自己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把压力变成生命的张力   ▲“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哪里?它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患得患失的人,不会有开阔的心胸,不会有坦然的心境,也不会有真正的勇敢”;“一个人内心有所约制,就会在行为上减少过失”;“能够反省自己的错误并且勇于改正,就是儒者所倡导的真正的勇敢”   ▲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勇敢有时候是理性制约下的一种镇定和自信。有德有仁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心灵的勇敢。

  ▲君子之骄,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

 

  2006年“十一”黄金假日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心得,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短短7天,她迅速成为一颗灿灿的明星,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和追捧,进而形成了文化上的一种“于丹现象”。   “于丹现象”给了人们三点启示。   启示一   中华优秀文化是一座底蕴深厚的富矿,一旦开掘出来,就会成为“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   “于丹现象”出现在当今中国,并非偶然。   传统文化在国内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焦点,维持着一浪高过一浪的热度:且不说走红方式与于丹相近的阎崇年、易中天和刘心武,且不说前些日子社会各界围绕青少年应不应该“读经”展开的热切讨论、报端关于“中华文化需不需要一场文艺复兴”的争辩以及“青春版”昆曲受到的热捧,且不说一些人自发、公益地给中小学生讲传统文化的“一耽学堂”以及京城大学出现的以崇尚汉代服饰为特征的“汉服社”……种种迹象一再表明,中国传统文化热,正在当代中国悄然兴起。   从于丹们身上,从上述种种迹象里,细心的人们完全可以读出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某些端倪。有学者指出,全球化浪潮在器物甚至制度层面带来“一体化”的同时,也日益凸显文化认同与根源意识。“我是谁”的问题,迫使每一民族乃至每一个体不仅不能乞灵于任何纯然外部的文化来建立自我,反而必须深入自己的文化传统,从中认识自己、发展自己。   当代世界是一个以民族国家为基本生存单元的世界,一国要想自立自强,需要吸收世界各国文明的优秀成果,更需要发掘自己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而在日益兴盛发达的当代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给我们和平崛起提供支撑的重要精神资源。   不能把功劳全部归于宣讲者,因为传统文化本身的内容构成特点,已然具备了这种现代性的潜质。史学界对西方的文艺复兴有个观点:文艺复兴的现代性因子,大部分都可以在中古“传统”中找到根源。中国也不例外。古老典籍中的民本思想,虽然不能等同于今天我们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治国方略,但二者却具备相通的基础,可以说是同根同源,一脉相承。   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把孔子请到当下,使古老经典和现代精神结合起来,这是“于丹”标本的一个重要启示。当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性挖掘,还需要在更高层次上有更具备历史深度和文化深度的设计与把握,于丹们贴近大众的接受特点、带有世俗化甚至娱乐化色彩的尝试固然很好,但并不能说这就是最好的道路,当然,更不是唯一。   启示二   广大民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现实需求,尤其在物质虽然丰饶充沛而精神却相对贫乏迷惑的当下,人们更加渴求及时雨露对心田的滋润。有人说,于丹给大众提供的是一剂“心灵鸡汤”。于丹大受欢迎,折射出民众的心灵缺乏某种抚慰,精神上存在着某种饥渴。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这有目共睹;但与此同时,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也水涨船高,两者之间,还有不小的落差,这也毋庸讳言。大部分中国人正逐渐富裕起来,不再为衣食担忧,开始忙碌着买房、买车、休闲、消费。然而,市场的繁荣、消费主义的盛行,并不必然带来人们心灵的充实。人文精神是社会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倘有匮乏,必将影响社会发展的和谐,最终会影响到生活中的每一个人。   有学者批评于丹有把《论语》庸俗化、简单化的倾向,说她不过是励志故事加一些浅显的道理,既不足以言说夫子之道之精深,又不足以阐述夫子之学之丰富。这种批评颇具道理。然而,也有人替于丹辩解说,以圣贤道理为原料、用小故事煨出来的汤,虽然很浅,但对老百姓而言,更入心入胃——因为这样的解读,能给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的人以启发,能与为人处世的经验总结相印证,能给受过创伤者的心灵以抚慰。一位老先生总结得好:于丹讲解的《论语》,归根到底就是在说三个关系,即: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大千世界,舍此三种关系,你还会碰到什么吗?没有了,也不可能再有了。   人文精神,说起来似乎宏大,但就其根本而言,以下几个基本问题恐怕不能忽略:其一,人怎样生活才能得到幸福;其二,人应当怎么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其三,人为什么而活着、怎样活着才有意义……一言以蔽之:人怎么样才能成为健全的、饱满的人。   于丹言谈中的人文之光,是从《论语》中借来的。这些基本问题,古人早已遇到过,古圣先贤经过思索,做出了自己的解答。这些解答虽不是可以照搬的现成答案,但却具有跨越时空的价值,起码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一种参照和一些建议。在历史上,《论语》除了“半部可治天下”的政治用途及学术用途外,它常常是中国人用以修身齐家的工具书。   从“于丹现象”中也可以看出,人文建设不能离开“反求诸己”。于丹讲座的开播,如同用钥匙打开人们心底那把尘封已久的密码锁,把大家心中的朦胧存在再次唤起,不言建设,建设自在其中矣。   当然,对于人文精神的呼唤,仅仅停留在“心灵鸡汤”的世俗层面是远远不够的,那未免把人文关怀看得过于容易、过于简单。我们需要思考真、善、美的问题,要有对终极价值的追问,对理想和信念的坚持,还有对人的价值、尊严、责任的尊重……可以说,其内涵非常丰富。   “于丹现象”还折射出宝贵的思想资源如何普及到大众中去的问题。学术的前沿研究当然非常关键,突破性的开拓对于学术发展而言至关重要;然而,如果能尽可能地走进普通民众的生活,而不是仅仅是圈内二三子的事业,似乎更有一番价值。传统典籍的意义,不仅在于书斋中的传承、研究与欣赏,而且在于如何在更大的范围内应用和普及。过去,戏曲和说部在坊间流传、娱乐大众的同时,客观上还将“忠孝节义”等价值观和历史知识普及到文化水平并不高的一般民众中去。通过一个个或家常里短、或英雄美人、或奇幻神魔的故事,完成了文化体系自上而下的渗透。我们不要轻视这些普及的意义。   还须说及的是,一个通俗地讲解《论语》的节目,会引起如此火爆的反应,是好事,但也需要警醒。好事是可以看出民众并不满足于庸常的生活,对精神生活有着热切的追求;需要警醒则在于,这种追星般的追捧跟真正的精神建构似乎并不能等同。3分钟热度过后,往往还会回到过去。于丹评价“于丹热”时曾说:“我忧的是这里面有浮躁,有喧嚣,有泡沫,热得太快,火得太猛……因为骤热就意味着骤冷,我们已经经不起这种大冷大热的非理性的迷狂。”   启示三   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播,需要高超而精细的技巧。现代传媒在文化普及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桥梁作用。   有人说,于丹的成功,关键在于她独特的讲述方式。朱熹也讲《论语》,钱穆也讲《论语》,当今中国,各高校各讲堂都在讲《论语》,为什么其他人没有掀起这样的狂潮?就讲述技巧而言,易中天强调了“平民立场”4个字。他说,传播效果很大程度上来自亲和力,“亲和力来自于‘平民立场’。观众认为你与他一样看问题、想事情,就没距离、没隔阂,不是居高临下、咄咄逼人,没有对立情绪,也就不会产生逆反心理,不仅你和他们是一样的人,故事中那些历史人物、英雄人物也和他们一样,他就爱听你讲话。”他还阐述:“能不能把观众吸引过来看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要求学者用非学术的语言,来讲学术性的内容。说得再白一点,你要说人话,别说书话,更不能打官腔。”   于丹尊重了大众传播的规律,使用了恰当的方法和技巧,用市井百姓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进行传播,是她的讲座火起来的重要原因。   从事媒体工作的人都知道,“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传媒接近受众、吸引受众的不二法门。既要贴近群众,就要熟悉群众,了解群众。央视《百家讲坛》将节目定位于“初中文化水平”,就是基于对受众的深刻了解。制片人万卫分析说:“初中文化水平并不是指为初中毕业的知识层次的人服务。实际上,只要你跨出所学习的学科,在其他学科你就是初中水平。比如你是学物理的,历史对你来讲就是初中水平。”多么精到的分析!由此我们似乎又一次体味到了“三贴近”的威力。   于丹的成功,方法技巧固然重要,传播工具亦不可或缺。有人说,于丹是踩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这位巨人,就是在中国独一无二、在电视传播领域具有某种“垄断”地位的中央电视台。是电视这个主流传播媒介的巨大影响力,造就了于丹的水涨船高。   没有电视是不行的,然而,仅仅依靠电视也是不行的。7天讲座结束后,报纸、杂志、网络……现代传媒纷纷跟进,各自发挥自己的特点,把于丹热推向了纵深。纸质媒体便于阅读便于携带、易于进行深刻分析,电子媒体容量巨大且讲究互动,尤其便于大众参与,至于中华书局对《于丹〈论语〉心得》的即时出击,一经出版即创下的一个个“全国第一”,更是说明了纸质媒体的独特魅力。   现代传媒在社会中威力巨大,在文化普及中更是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桥梁作用。传播学上有一个“议程设置”理论:媒体往往可以凭借自己的影响力引导民众的注意力,从而给民众制定一个“议事日程”。虽然媒体并不能决定大众具体怎么想,但它能决定公众在一段时间内关注什么,从而对社会施加自己的强大影响。   不能不强调的是,方法和工具固然重要,但其承载的内容才是关键和核心。一方面我们要重视技术,一项新技术往往会深刻影响社会——比如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甚至会带来认知方式、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学习,迅速了解和掌握最先进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不可滞后于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