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利网客服:正统信仰阐详第三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10:02:43
正统信仰详第三篇 第三篇(第廿一章至第廿四章) 浏览次数:610 更新时间:2007-6-19    

第廿一章 论无知及奴役。

我们应当注意基督承担了无知的和奴仆的性格。因为作上帝——人的创造主——的仆人乃是人的天性,他没有对未来的知识。那么,倘若照着神学家贵钩利所说,总要将视觉界与思想界分开,则肉体就应说是奴贱的和无知的,但是主的灵魂由于在位格上的同一和不分离的神人结合,就充满了对未来的知识,也充满了其他行神迹的权能。虽然人的肉体,在它本性上并不是赐生命的,然而我们的主的肉体,在位格上与上帝圣道本身相结合了,虽则由于肉体本性所限,仍不免于死亡,但是它藉着与上帝圣道在位格上的结合,而成就可赐生命的,免得我们说它过去不是,现在也不是,永远不是赐生命者;同样,祂的人性在其本质上没有预知的知识,但是主的灵魂,藉着与上帝圣道本身相结合,与其在位格上的同一,就充满了(如我所说过的)对未来的知识,及其他行神迹的权能。

 

我们更要注意,不可说祂是仆人。因为奴仆及主人的名义不是指明性格,而是表明相互关系,类如父亲与儿子的关系。这些名义都不表明本质,在表明名分而已。

 

关于无知,正如我们曾说过的,倘若你用仔细的见解(即精密的想像)去分别那受造的和非受造的,则肉身就是一个仆人,除非是它已经与上帝圣道合一了。但如它已经在位格上与道合一,又怎么能是仆人呢?既然基督是独一的,祂就不能同时又作自己的仆人,又作自己的主。因为这两个名义不是单纯的说明语,而是关系的称谓,那么祂究竟算谁的仆人呢?是祂的父的仆人吗?假若子是父的仆人,而完全不是祂自己的仆人,则子就不会有父的一切属性。此外,倘若祂自己确实是一个仆人,则使徒怎么能对那靠祂成为养子的我们,说:“从此以后,你们不再是奴仆,乃是儿子了”(加4:7)呢?“仆人”二字只是用来分一个称呼,然而这并不是它的精确意义,它的精确意义乃是祂为了我们的缘故,承担了一个仆人的形式,在我们之中被称为一个仆人。虽然祂没有情欲,然而为了我们的缘故,祂作了情欲的奴仆,成为拯救我们的执事。那些说祂是一个仆人的,都将独一的基督分成了两个,正如涅斯多留所作的一样。但是我们宣称祂是主宰和万物的主,是独一的基督,同时是神而兼人,是遍知万有的。“所积蓄的一切智慧知识,都在祂里面藏着”(西2:3)。

 

第廿二章 论祂的增进。

圣经上说祂的智慧和年纪,并天恩,都一齐增进(路2:52),实在年纪的增长,就是在祂里面的智慧,藉增加的年龄表示出来;并还使人的智慧与恩典进步,成全父的善意,这就是人认识上帝,及人之得救,祂的增加就是把我们各方面的增加,作为祂自己的增加。但是有些人认为祂的智慧和天恩的增进,乃是接受这些特征的某些附加,这些人并未说合一是在肉身的最初起源时发生,他们也没有对位格上的合一提出先例,但是他们跟随着那愚笨的涅斯多留,想像一种附在人身上的合一,认为只是道住在里面而已,他们这样说,是“不明白自己所讲说的,所论定的”(提前1:7)。因为倘若肉身确是从起头就与上帝圣道合一,或者甚至于倘若它存在于祂里面,而在位格上是与祂一致的,则怎么没有完全具有一切智慧和恩典呢?这不是因为肉身自己分得恩典,也不是藉着恩典分享那隶属于道的,而是由于在位格上的合一,那人性的和神性的都属于独一的基督,同时祂又是神又是人,所以当像一个喷泉似的,将祂的恩典,智慧和各样丰富的福气倾注在宇宙里面去。

 

第廿三章  论恐惧。

 “恐惧”一词有两种意义。天然的恐惧是造物主在开始时,将天然的彼此体恤和同情注入在灵魂里面的关系,当它不愿与身体分开,就害怕,与死亡挣扎,乞求避免死亡,所以天然的恐惧可以解释为:我们由于畏缩而发出的求生力量。因为如果万物是造物主从“无”里生“有”,则它们都天然爱“有”而恶“无”贪生而畏死。喜好那些维持生存的事物,乃是万物之恒情。因此,当上帝圣道已成了人之后,祂也有这种希求,一方面由于祂人性的倾向,要吃,喝,睡眠,就显示祂亲验那些维持生存的事物;另一方面由于在死亡之前,祂受害的那一刻所自动发生的畏缩,就表现了祂天然厌恶那些带来败坏的东西。因为祂遇害的事虽然就我们而论,是依照自然规律,然而这并不是必需的事情。祂自然而甘愿地接受了那天然的遭遇。所以惧怕本身及恐怖,死的痛苦等都属于天然的和无瑕的人情,不在罪恶管治之下。

 

还有一种恐惧是发生于理性的不忠实,和缺乏信心,以及不知死亡的来到,如像我们在夜里因某些异声而感到害怕一样。这是不自然的惧怕,可以解释为一种意外的畏缩。我们的主并没有这种情形。因为除了祂受难的那一刻而外,祂从来没有感觉到惧怕,纵使依着上帝所定的道成肉身,祂不免屡次体验到一种畏缩之感。因为祂并未忘记那定实了的时间。

 

但是圣阿塔内细亚在反对亚波里拿留的辩论中,说基督真的感到害怕。他说:“因此主说过:‘我现在心里忧愁’(约12:27)。‘现在’诚然只是‘当祂立意了的时候’的意义,但是指示那实际的事情。因为祂没有说起什么是不存在的,就好像它本来是存在的,好像所说的事情只是表面上发生了而已。因为(福音中)万事都是自然地,真实地发生了”。再者,关于另外的事情之后,他又说:“祂的神性决不服从人情之所可受痛苦的身体以外者,若没有一个痛苦忧愁的灵魂,神性也不表现忧愁和痛苦;若没有一个感受苦闷和供献祈祷的心,神性也不感觉苦闷和供献祈祷。虽然这些事件并不是由于祂缺乏神性的结果,然而它们发生了,足以表明祂的真正特性”。“这些事件并不是由于祂缺乏神性的结果”这句话就证明祂是自愿忍受了这些事情。

 

第廿四章  论主的祷告。

祈祷是对于上帝之内心升起,或是为了合理的事情向上帝求情。那么,主怎么会在拉撒路的事件中,和祂受害之前祈祷呢?因为祂的圣心毋须对上帝升起(由于祂的心已经在其位格上完全与上帝道合一了)也不必对上帝作请求。因为基督只是神人一体。但是祂祈求因为祂把我们的人性取为己有,把我们的性格在祂自己身上铸印,所以祂成为我们的榜样,教我们求告上帝,竭衷归向上帝,藉祂自己的圣心,指引我们到上帝去之路。因为正如祂忍受了许多苦难,叫我们可以克服它们而获得胜利,所以祂也祈祷,引领我们上向上帝之路,如我刚才所说过的,并且为我们“成就一切公义”,正如祂对约翰所说的一样;祂并且使祂的父与我们和好,尊敬父为元始与起因,证实祂不是上帝的敌人。因为关于拉撒路,当祂说:“父啊!我感谢你,因为你已经听我。我也知道你常听我,但是我说这话是为周围站着的众人,叫他们信是你差了我来”(约11:42)这些话时,岂不是大家都非常明白祂这么说是尊敬父为起因,甚至包括祂自己也在内,并且表示祂不是上帝的仇敌吗?

 

还有,当祂说:“父啊!倘若可行,求祢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祢的意思”(太26:39)。祂说这话,岂不是大家全明白祂教训我们在有灾难的时候,只可求助于独一的上帝,宁可随上帝的旨意,不可照我们自己的意志;并且表明祂确实把我们性格的所有属性取为己有,祂确具有两个天生的意志,与祂的两个性格一致,但是决不互相抵触。那句话中“父”的一字是含有祂与父具同一本质之意,而“倘若可行”并不是表示祂不知道(因为神有什么不能行呢?),祂这么说乃是教我们选择上帝的旨意,不可照我们自己的意志。因为只有那违背上帝的旨意和准许的才是不可能的事。“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祢的意思”这句话,因为祂是上帝,祂就是与父无异的,又因为祂是人,祂就表现出人类的自然意思。就因这人类的意志,天然想避免死亡。

 

阐详第三篇 第三篇(第廿一章至第廿四章) 浏览次数:610 更新时间:2007-6-19    

第廿一章 论无知及奴役。

我们应当注意基督承担了无知的和奴仆的性格。因为作上帝——人的创造主——的仆人乃是人的天性,他没有对未来的知识。那么,倘若照着神学家贵钩利所说,总要将视觉界与思想界分开,则肉体就应说是奴贱的和无知的,但是主的灵魂由于在位格上的同一和不分离的神人结合,就充满了对未来的知识,也充满了其他行神迹的权能。虽然人的肉体,在它本性上并不是赐生命的,然而我们的主的肉体,在位格上与上帝圣道本身相结合了,虽则由于肉体本性所限,仍不免于死亡,但是它藉着与上帝圣道在位格上的结合,而成就可赐生命的,免得我们说它过去不是,现在也不是,永远不是赐生命者;同样,祂的人性在其本质上没有预知的知识,但是主的灵魂,藉着与上帝圣道本身相结合,与其在位格上的同一,就充满了(如我所说过的)对未来的知识,及其他行神迹的权能。

 

我们更要注意,不可说祂是仆人。因为奴仆及主人的名义不是指明性格,而是表明相互关系,类如父亲与儿子的关系。这些名义都不表明本质,在表明名分而已。

 

关于无知,正如我们曾说过的,倘若你用仔细的见解(即精密的想像)去分别那受造的和非受造的,则肉身就是一个仆人,除非是它已经与上帝圣道合一了。但如它已经在位格上与道合一,又怎么能是仆人呢?既然基督是独一的,祂就不能同时又作自己的仆人,又作自己的主。因为这两个名义不是单纯的说明语,而是关系的称谓,那么祂究竟算谁的仆人呢?是祂的父的仆人吗?假若子是父的仆人,而完全不是祂自己的仆人,则子就不会有父的一切属性。此外,倘若祂自己确实是一个仆人,则使徒怎么能对那靠祂成为养子的我们,说:“从此以后,你们不再是奴仆,乃是儿子了”(加4:7)呢?“仆人”二字只是用来分一个称呼,然而这并不是它的精确意义,它的精确意义乃是祂为了我们的缘故,承担了一个仆人的形式,在我们之中被称为一个仆人。虽然祂没有情欲,然而为了我们的缘故,祂作了情欲的奴仆,成为拯救我们的执事。那些说祂是一个仆人的,都将独一的基督分成了两个,正如涅斯多留所作的一样。但是我们宣称祂是主宰和万物的主,是独一的基督,同时是神而兼人,是遍知万有的。“所积蓄的一切智慧知识,都在祂里面藏着”(西2:3)。

 

第廿二章 论祂的增进。

圣经上说祂的智慧和年纪,并天恩,都一齐增进(路2:52),实在年纪的增长,就是在祂里面的智慧,藉增加的年龄表示出来;并还使人的智慧与恩典进步,成全父的善意,这就是人认识上帝,及人之得救,祂的增加就是把我们各方面的增加,作为祂自己的增加。但是有些人认为祂的智慧和天恩的增进,乃是接受这些特征的某些附加,这些人并未说合一是在肉身的最初起源时发生,他们也没有对位格上的合一提出先例,但是他们跟随着那愚笨的涅斯多留,想像一种附在人身上的合一,认为只是道住在里面而已,他们这样说,是“不明白自己所讲说的,所论定的”(提前1:7)。因为倘若肉身确是从起头就与上帝圣道合一,或者甚至于倘若它存在于祂里面,而在位格上是与祂一致的,则怎么没有完全具有一切智慧和恩典呢?这不是因为肉身自己分得恩典,也不是藉着恩典分享那隶属于道的,而是由于在位格上的合一,那人性的和神性的都属于独一的基督,同时祂又是神又是人,所以当像一个喷泉似的,将祂的恩典,智慧和各样丰富的福气倾注在宇宙里面去。

 

第廿三章  论恐惧。

 “恐惧”一词有两种意义。天然的恐惧是造物主在开始时,将天然的彼此体恤和同情注入在灵魂里面的关系,当它不愿与身体分开,就害怕,与死亡挣扎,乞求避免死亡,所以天然的恐惧可以解释为:我们由于畏缩而发出的求生力量。因为如果万物是造物主从“无”里生“有”,则它们都天然爱“有”而恶“无”贪生而畏死。喜好那些维持生存的事物,乃是万物之恒情。因此,当上帝圣道已成了人之后,祂也有这种希求,一方面由于祂人性的倾向,要吃,喝,睡眠,就显示祂亲验那些维持生存的事物;另一方面由于在死亡之前,祂受害的那一刻所自动发生的畏缩,就表现了祂天然厌恶那些带来败坏的东西。因为祂遇害的事虽然就我们而论,是依照自然规律,然而这并不是必需的事情。祂自然而甘愿地接受了那天然的遭遇。所以惧怕本身及恐怖,死的痛苦等都属于天然的和无瑕的人情,不在罪恶管治之下。

 

还有一种恐惧是发生于理性的不忠实,和缺乏信心,以及不知死亡的来到,如像我们在夜里因某些异声而感到害怕一样。这是不自然的惧怕,可以解释为一种意外的畏缩。我们的主并没有这种情形。因为除了祂受难的那一刻而外,祂从来没有感觉到惧怕,纵使依着上帝所定的道成肉身,祂不免屡次体验到一种畏缩之感。因为祂并未忘记那定实了的时间。

 

但是圣阿塔内细亚在反对亚波里拿留的辩论中,说基督真的感到害怕。他说:“因此主说过:‘我现在心里忧愁’(约12:27)。‘现在’诚然只是‘当祂立意了的时候’的意义,但是指示那实际的事情。因为祂没有说起什么是不存在的,就好像它本来是存在的,好像所说的事情只是表面上发生了而已。因为(福音中)万事都是自然地,真实地发生了”。再者,关于另外的事情之后,他又说:“祂的神性决不服从人情之所可受痛苦的身体以外者,若没有一个痛苦忧愁的灵魂,神性也不表现忧愁和痛苦;若没有一个感受苦闷和供献祈祷的心,神性也不感觉苦闷和供献祈祷。虽然这些事件并不是由于祂缺乏神性的结果,然而它们发生了,足以表明祂的真正特性”。“这些事件并不是由于祂缺乏神性的结果”这句话就证明祂是自愿忍受了这些事情。

 

第廿四章  论主的祷告。

祈祷是对于上帝之内心升起,或是为了合理的事情向上帝求情。那么,主怎么会在拉撒路的事件中,和祂受害之前祈祷呢?因为祂的圣心毋须对上帝升起(由于祂的心已经在其位格上完全与上帝道合一了)也不必对上帝作请求。因为基督只是神人一体。但是祂祈求因为祂把我们的人性取为己有,把我们的性格在祂自己身上铸印,所以祂成为我们的榜样,教我们求告上帝,竭衷归向上帝,藉祂自己的圣心,指引我们到上帝去之路。因为正如祂忍受了许多苦难,叫我们可以克服它们而获得胜利,所以祂也祈祷,引领我们上向上帝之路,如我刚才所说过的,并且为我们“成就一切公义”,正如祂对约翰所说的一样;祂并且使祂的父与我们和好,尊敬父为元始与起因,证实祂不是上帝的敌人。因为关于拉撒路,当祂说:“父啊!我感谢你,因为你已经听我。我也知道你常听我,但是我说这话是为周围站着的众人,叫他们信是你差了我来”(约11:42)这些话时,岂不是大家都非常明白祂这么说是尊敬父为起因,甚至包括祂自己也在内,并且表示祂不是上帝的仇敌吗?

 

还有,当祂说:“父啊!倘若可行,求祢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祢的意思”(太26:39)。祂说这话,岂不是大家全明白祂教训我们在有灾难的时候,只可求助于独一的上帝,宁可随上帝的旨意,不可照我们自己的意志;并且表明祂确实把我们性格的所有属性取为己有,祂确具有两个天生的意志,与祂的两个性格一致,但是决不互相抵触。那句话中“父”的一字是含有祂与父具同一本质之意,而“倘若可行”并不是表示祂不知道(因为神有什么不能行呢?),祂这么说乃是教我们选择上帝的旨意,不可照我们自己的意志。因为只有那违背上帝的旨意和准许的才是不可能的事。“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祢的意思”这句话,因为祂是上帝,祂就是与父无异的,又因为祂是人,祂就表现出人类的自然意思。就因这人类的意志,天然想避免死亡。

 

还有,祂说:“我的神,我的神,你为什么离弃我?”(太27:46),这句话乃是将我们的人性作为祂自己的。因为除非我们细心分别那被看见的和被思想的,我们不会认为祂的父是我们的上帝。祂也没有被祂的神性离弃,那被离弃的和被忽略的却是我们。所以祂如此祈祷,是由于祂取用了我们的人性之故。

 

上一篇:第三篇(第十七章至第十九章) 下一篇:第三篇(第廿五章至第廿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