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之魂3 dlc是什么:中华民国宪法:制宪历史,宪法全文,增修條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3:46:15
中华民国宪法
  中华民国宪法是在民国三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经国民大会议决通过,民国三十六年元月一日由国民政府公布,同(三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施行,除前言外,全文共一百七十五条条文,计分十四章。宪法本文的主要特色为揭橥主权在民的理念,明定人民自由权利的保障,规定五权分立的中央政府体制及地方自治制度,明示中央与地方权限划分采取均权制度,并明列基本国策等。

中华民国宪法纲要
  第一章,总纲,明确中华民国的国家性质、主权所有、国民国籍、国旗和强调民族平等。
  第二章,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强调人民在法律面前平等,规定人民在司法机关前的权利(居住、言论、宗教、秘密通讯、结社、选举等等)以及其他权利和义务(纳税、兵役、受教育等等)。
  第三章,国民大会,国民大会的组织、选举、任务、任期等等,大会议员的权利和义务。
  第四章,总统,总统和副总统的地位、权力、任务、任期等等。
  第五章,行政,行政机关的组织、责任、义务等等。
  第六章,立法,立法机关的组织、责任等等。
  第七章,司法,司法机关的组织、权力、责任等等。
  第八章,考试,考试机关的组织和责任。
  第九章,监察,监察机关的组织和权限。
  第十章,中央和地方之权限,中央、省、县的责任范围等等。
  第十一章,地方制度,省、县的组织方法。
  第十二章,选举、罢免、创制、复决,选举权所有等等
  第十三章,基本国策,规定国防、外交、国民经济的基本目标,土地所有权、国家经济的目标、地方之间的经济平衡、金融、福利、教育、侨民政策的总纲。
  第十四章,宪法之施行及修改,规定宪法与其他法律间的关系,宪法修改方法。

制宪历史

制宪简史

  中华民国建国时,一切法律制度都还没有健全,国家仍然处于动乱之中,在这个情况下,孙中山于1912年3月11日签署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作为国家的临时基本法。它在中国历史中第一次将“主权在民”的思想立入法规。

  1913年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提出了《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又称天坛草案),这部草案的基础是临时约法,其中的规定使当时掌权的袁世凯非常不满,因此他不让国会讨论这部草案,相反地,他于1914年将国会解散,于5月1日提出了自己的《中华民国约法》(袁记约法)。1919年段祺瑞执政期间提出过一部《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八年草案),1923年曹锟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期间提出一部《中华民国宪法》(曹锟宪法),1925年段祺瑞再次执政时又提出过一部《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十四年草案)。

  1928年国民党统一中国后于10月3日由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通过了《训政纲领》,在1931年5月5日召开的国民大会中通过了《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在这部约法中,三民主义作为国家基本思想和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的国家组织方法被确定。这部约法于同年6月1日开始施行。

  1936年5月5日国民政府公布了《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五五草案),这是今天中华民国宪法的前身,它本来应该由国民大会通过,但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国民大会未能召开。

  1946年抗日战争后的国民大会通过了《中华民国宪法(草案)》(这部宪法有时也被称为蒋记宪法)。1949年二月中国共产党发布了《关于废除国民党的六法全书与确定解放区司法原则的指示》,国民党退出大陆后这部宪法在中国大陆彻底失效。但在台湾它至今保持着它的法律效力,是中国历史上维持时间最长的一部宪法。

宪法的制颁与增修

  中华民国宪法是在民国三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经国民大会议决通过,民国三十六年元月一日由国民政府公布,同(三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施行,除前言外,全文共一百七十五条条文,计分十四章。宪法本文的主要特色为揭橥主权在民的理念,明定人民自由权利的保障,规定五权分立的中央政府体制及地方自治制度,明示中央与地方权限划分采取均权制度,并明列基本国策等。

【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的施行及废止】

  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一次会议经由修宪程序,在民国三十七年四月十八日议决通过“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同(三十七)年五月十日由国民政府公布施行,并且优于宪法而适用,此后历经四次修订。临时条款的内容要点为规定总统在动员戡乱时期,得为紧急处分、设置动员戡乱机构、调整中央政府的行政机构及人事机构、订颁办法充实中央民意机构等,此外,并规定总统、副总统连选连任不受宪法连任一次的限制。  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二次临时会经由修宪程序,在民国八十年四月二十二日议决废止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并在同(八十)年五月一日由总统公布。同(八十)年四月三十日李登辉总统宣告,自次亦即五月一日起,终止动员戡乱时期。

【宪法第一次增修】

  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二次临时会在不修改宪法本文、不变更五权宪法架构的原则下,在民国八十年四月议决通过“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第一条至第十条,同(八十)年五月一日由总统公布,是为第一次宪法增修条文,主要内容为:

(一)明定第二届中央民意代表产生的法源、名额、选举方式、选出时间及任期。

(二)赋予总统发布紧急命令的职权。

(三)明定两岸人民权利义务关系,得以法律为特别的规定。

【宪法第二次增修】

  第二届国民大会代表在民国八十年十二月底经由选举产生,民国八十一年五月,第二届国民大会第一次临时会议决通过“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第十一条至第十八条,同(八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由总统公布,是为第二次宪法增修条文,主要内容为:

(一)国民大会集会时,得听取总统国情报告。国民大会代表自第三届国民大会代表起,每四年改选一次。

(二)将总统、副总统的选举方式,改由中华民国自由地区全体人民选举产生,任期改为四年。

(三)赋予地方自治明确的法源基础,并且开放省市长民选。

(四)将监察委员产生方式,由原来的由省市议会选举,改为由总统提名;同时将总统对考试院、司法院、监察院有关人员的提名,改由国民大会行使同意权。

(五)充实基本国策,加强对文化、科技、环保与经济发展,以及妇女、山胞、残障同胞、离岛居民的保障与照顾。

(六)明定司法院大法官组成宪法法庭,审理政党违宪的解散事项。

【宪法第三次增修】

  民国八十三年七月间,第二届国民大会第四次临时会将第一次及第二次宪法增修条文全盘调整,修正为第一条至第十条,并经议决通过,同(八十三)年八月一日由总统公布,是为第三次宪法增修条文,主要内容为

(一)国民大会自第三届起设议长、副议长各一人。

(二)确定总统、副总统由人民直接选举方式;至于罢免案,则须由国民大会提出,经人民投票同意通过。

(三)总统发依宪法经国民大会或立法院同意任命人员的任免命令,无须行政院院长的副署。

【宪法第四次增修】

  民国八十六年六、七月间,第三届国民大会第二次会议将第三次宪法增修条文全盘调整,修正为第一条至第十一条,于七月十八日议决通过,同(八十六)年七月二十一日由总统公布,是为第四次宪法增修条文,主要内容为:

(一)行政院院长由总统任命之,毋庸经立法院同意。

(二)总统于立法院通过对行政院院长之不信任案后十日内,经谘询立法院院长后,得宣告解散立法院。

(三)对于总统、副总统弹劾权改为由立法院行使之,并仅限于犯内乱、外患罪。

(四)将覆议门槛由三分之二降至二分之一。

(五)立法院立法委员自第四届起增至二百二十五人。

(六)司法院设大法官十五人,并以其中一人为院长、一人为副院长,自中华民国九十二年起实施;司法院大法官任期八年,不分届次,个别计算,并不得连任。

(七)增列司法预算独立条款。

(八)冻结省级自治选举,省设省政府、省谘议会,省主席、省府委员、省谘议会议员均由行政院院长提请总统任命之。

(九)增列扶植中小型经济事业条款。

(十)取消教科文预算下限。

【宪法第五次增修】

  民国八十八年九月三日,第三届国民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修正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第一条、第四条、第九条及第十条条文,同(八十八)年九月十五日由总统公布,是为宪法第五次增修,主要内容为:

(一)国民大会代表第四届为三百人,自第五届起为一百五十人,依规定以比例代表方式选出之。并以立法委员选举,各政党所推荐及独立参选之候选人得票数之比例分配当选名额。

(二)国民大会代表于任期中遇立法委员改选时同时改选,连选得连任。第三届国民大会代表任期至第四届立法委员任期届满之日止,不适用宪法第二十八条第一项之规定。

(三)第四届立法委员任期至中华民国九十一年六月三十日止。第五届立法委员任期自中华民国九十一年七月一日起为四年,连选得连任,其选举应于每届任满前或解散后六十日内完成之。

(四)增订国家应重视社会福利工作,对于社会救助和国民就业等救济性支出应优先编列。

(五)增列保障退役军人条款。

(六)针对保障离岛居民条款,增列澎湖地区。

【宪法第六次增修】

  民国八十九年四月间,第三届国民大会第五次会议将第五次宪法增修条文以全文修正模式予以修正,修正后全文共计十一条,于四月二十四日议决通过,同(八十九)年四月二十五日由总统公布,是为第六次宪法增修条文,主要内容为:

(一)国民大会代表三百人,于立法院提出宪法修正案、领土变更案,经公告半年,或出总统、副总统弹劾案时,应于三个月内采比例代表制选出之。比例代表制之选举方式以法律定之。

(二)国民大会之职权为复决立法院所提之宪法修正案、领土变更案;议决立法院提出之总统、副总统弹劾案。

(三)国民大会代表于选举结果确认后十日内自行集会,国民大会集会以一个月为限。国民大会代表任期与集会期间相同。第三届国民大会代表任期至中华民国八十 九年五月十九日止。

(四)副总统缺位时,改由立法院补选。

(五)总统、副总统之罢免案,改由立法院提出,经人民投票同意通过。

(六)立法院于每年集会时,得听取总统国情报告。

(七)增列中华民国领土,依其固有之疆域,非经全体立法委员依法决议,并提经国民大会依法复决同意,不得变更之。

(八)司法院大法官除法官转任者外,不适用宪法第八十一条及有关法官终身职待遇之规定。

(九)总统对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等三院有关人事的提名,改由立法院行使同意权。


  [转载][法律文献]

总回复数:2;有效回复数:1

  候选问题 1:不表态   [ 1,占 100.0% ]
  候选问题 2:赞同   [ 0,占 .0% ]
  候选问题 3:反对   [ 0,占 .0% ]

2 作者:连长(steven) 回复时间:2005-4-6 0:30:00   中華民國憲法
  
  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國民大會通過
  中華民國三十六年一月一日國民政府公布
  中華民國三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施行
  
  --------------------------------------------------------------------------------
  
  中華民國國民大會受全體國民之付託,依據孫中山先生創立中華民國之遺教,為鞏固國權,保障民權,奠定社會安寧,增進人民福利,制定本憲法,頒行全國,永矢咸遵。
  
  1 第一章 總綱
  
  2 第二章人民之權利與義務
  
  3 第三章 國民大會
  
  4 第四章 總統
  
  5 第五章 行政
  
  6 第六章 立法
  
  7 第七章 司法
  
  8 第八章 考試
  
  9 第九章 監察
  
  10 第十章中央與地方之權限
  
  11 第十一章地方制度
  
  11.1 第一節 省
  11.2 第二節 縣
  
  12 第十二章 選舉 罷免創制 複決
  
  13 第十三章基本國策
  
  13.1 第一節 國防
  13.2 第二節 外交
  13.3 第三節 國民經濟
  13.4 第四節 社會安全
  13.5 第五節 教育文化
  13.6 第六節 邊疆地區
  
  14 第十四章憲法之施行及修改
  
  第一章 總綱
  第一條
  中華民國基於三民主義,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國。
  第二條
  中華民國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
  第三條
  具有中華民國國籍者為中華民國國民。
  第四條
  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非經國民大會之決議,不得變更之。
  第五條
  中華民國各民族一律平等。
  第六條
  中華民國國旗定為紅地,左上角青天白日。
  第二章 人民之權利與義務
  第七條
  中華民國人民,無分男女,宗教,種族,階級,黨派,在法律上一律平等。
  第八條
  人民身體之自由應予保障。除現行犯之逮捕由法律另定外,非經司法或警察機關依法定程序,不得逮捕拘禁。非由法院依法定程序,不得審問處罰。非依法定程序之逮捕,拘禁,審問,處罰,得拒絕之。
  人民因犯罪嫌疑被逮捕拘禁時,其逮捕拘禁機關應將逮捕拘禁原因,以書面告知本人及其本人指定之親友,並至遲於二十四小時內移送該管法院審問。本人或他人亦得聲請該管法院,於二十四小時內向逮捕之機關提審。
  法院對於前項聲請,不得拒絕,並不得先令逮捕拘禁之機關查覆。逮捕拘禁之機關,對於法院之提審,不得拒絕或遲延。
  人民遭受任何機關非法逮捕拘禁時,其本人或他人得向法院聲請追究,法院不得拒絕,並應於二十四小時內向逮捕拘禁之機關追究,依法處理。
  第九條
  人民除現役軍人外,不受軍事審判。
  第十條
  人民有居住及遷徙之自由。
  第十一條
  人民有言論,講學,著作及出版之自由。
  第十二條
  人民有秘密通訊之自由。
  第十三條
  人民有信仰宗教之自由。
  第十四條
  人民有集會及結社之自由。
  第十五條
  人民之生存權,工作權及財產權,應予保障。
  第十六條
  人民有請願,訴願及訴訟之權。
  第十七條
  人民有選舉,罷免,創制及複決之權。
  第十八條
  人民有應考試服公職之權。
  第十九條
  人民有依法律納稅之義務。
  第二十條
  人民有依法律服兵役之義務。
  第二十一條
  人民有受國民教育之權利與義務。
  第二十二條
  凡人民之其他自由及權利,不妨害社會秩序公共利益者,均受憲法之保障。
  第二十三條
  以上各條列舉之自由權利,除為防止妨礙他人自由,避免緊急危難,維持社會秩序,或增進公共利益所必要者外,不得以法律限制之。
  第二十四條
  凡公務員違法侵害人民之自由或權利者,除依法律受懲戒外,應負刑事及民事責任。被害人民就其所受損害,並得依法律向國家請求賠償。
  第三章 國民大會
  第二十五條
  國民大會依本憲法之規定,代表全國國民行使政權。
  第二十六條
  國民大會以左列代表組織之:
  一、每縣市及其同等區域各選出代表一人,但其人口逾五十萬人者,每增加五十萬人,增選代表一人。縣市同等區域以法律定之。
  二、蒙古選出代表,每盟四人,每特別旗一人。
  三、西藏選出代表,其名額以法律定之。
  四、各民族在邊疆地區選出代表,其名額以法律定之。
  五、僑居國外之國民選出代表,其名額以法律定之。
  六、職業團體選出代表,其名額以法律定之。
  七、婦女團體選出代表,其名額以法律定之。
  第二十七條
  國民大會之職權如左:
  一、選舉總統副總統。
  二、罷免總統副總統。
  三、修改憲法。
  四、複決立法院所提之憲法修正案。
  關於創制複決兩權,除前項第三第四兩款規定外,俟全國有半數之縣市曾經行使創制複決兩項政權時,由國民大會制定辦法並行使之。
  第二十八條
  國民大會代表每六年改選一次。
  每屆國民大會代表之任期至次屆國民大會開會之日為止。
  現任官吏不得於其任所所在地之選舉區當選為國民大會代表。
  第二十九條
  國民大會於每屆總統任滿前九十日集會,由總統召集之。
  第三十條
  國民大會遇有左列情形之一時,召集臨時會:
  一、依本憲法第四十九條之規定,應補選總統副總統時。
  二、依監察院之決議,對於總統副總統提出彈劾案時。
  三、依立法院之決議,提出憲法修正案時。
  四、國民大會代表五分之二以上請求召集時。國民大會臨時會,如依前項第一款或第二款應召集時,由立法院院長通告集會。依第三款或第四款應召集時,由總統召集之。
  第三十一條
  國民大會之開會地點在中央政府所在地。
  第三十二條
  國民大會代表在會議時所為之言論及表決,對會外不負責任。
  第三十三條
  國民大會代表,除現行犯外,在會期中,非經國民大會許可,不得逮捕或拘禁。
  第三十四條
  國民大會之組織,國民大會代表之選舉罷免,及國民大會行使職權之程序,以法律定之。
  第四章 總統
  第三十五條
  總統為國家元首,對外代表中華民國。
  第三十六條
  總統統率全國陸海空軍。
  第三十七條
  總統依法公布法律,發布命令,須經行政院院長之副署,或行政院院長及有關部會首長之副署。
  第三十八條
  總統依本憲法之規定,行使締結條約及宣戰媾和之權。
  第三十九條
  總統依法宣布戒嚴,但須經立法院之通過或追認。立法院認為必要時,得決議移請總統解嚴。
  第四十條
  總統依法行使大赦,特赦,減刑及復權之權。
  第四十一條
  總統依法任免文武官員。
  第四十二條
  總統依法授與榮典。
  第四十三條
  國家遇有天然災害,癘疫,或國家財政經濟上有重大變故,須為急速處分時,總統於立法院休會期間,得經行政院會議之決議,依緊急命令法,發布緊急命令,為必要之處置,但須於發布命令後一個月內提交立法院追認。如立法院不同意時,該緊急命令立即失效。
  第四十四條
  總統對於院與院間之爭執,除本憲法有規定者外,得召集有關各院院長會商解決之。
  第四十五條
  中華民國國民年滿四十歲者得被選為總統副總統。
  第四十六條
  總統副總統之選舉,以法律定之。
  第四十七條
  總統副總統之任期為六年,連選得連任一次。
  第四十八條
  總統應於就職時宣誓,誓詞如左:
  「余謹以至誠,向全國人民宣誓,余必遵守憲法,盡忠職務,增進人民福利,保衛國家,無負國民付託。如違誓言,願受國家嚴厲之制裁。謹誓。」
  第四十九條
  總統缺位時,由副總統繼任,至總統任期屆滿為止。總統副總統均缺位時,由行政院院長代行其職權,並依本憲法第三十條之規定,召集國民大會臨時會,補選總統、副總統,其任期以補足原任總統未滿之任期為止。
  總統因故不能視事時,由副總統代行其職權。總統副總統均不能視事時,由行政院院長代行其職權。
  第五十條
  總統於任滿之日解職。如屆期次任總統尚未選出,或選出後總統副總統均未就職時,由行政院院長代行總統職權。
  第五十一條
  行政院院長代行總統職權時,其期限不得逾三個月。
  第五十二條
  總統除犯內亂或外患罪外,非經罷免或解職,不受刑事上之訴究。
  第五章 行政
  第五十三條
  行政院為國家最高行政機關。
  第五十四條
  行政院設院長副院長各一人,各部會首長若干人,及不管部會之政務委員若干人。
  第五十五條
  行政院院長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任命之。立法院休會期間,行政院院長辭職或出缺時,由行政院副院長代理其職務,但總統須於四十日內咨請立法院召集會議,提出行政院院長人選徵求同意。行政院院長職務,在總統所提行政院院長人選未經立法院同意前,由行政院副院長暫行代理。
  第五十六條
  行政院副院長,各部會首長及不管部會之政務委員,由行政院院長提請總統任命之。
  第五十七條
  行政院依左列規定,對立法院負責:
  一、行政院有向立法院提出施政方針及施政報告之責。立法委員在開會時,有向行政院院長及行政院各部會首長質詢之權。
  二、立法院對於行政院之重要政策不贊同時,得以決議移請行政院變更之。行政院對於立法院之決議,得經總統之核可,移請立法院覆議。覆議時,如經出席立法委員三分之二維持原決議,行政院院長應即接受該決議或辭職。
  三、行政院對於立法院決議之法律案,預算案,條約案,如認為有窒礙難行時,得經總統之核可,於該決議案送達行政院十日內,移請立法院覆議。覆議時,如經出席立法委員三分之二維持原案,行政院院長應即接受該決議或辭職。
  第五十八條
  行政院設行政院會議,由行政院院長,副院長,各部會首長及不管部會之政務委員組織之,以院長為主席。
  行政院院長,各部會首長,須將應行提出於立法院之法律案,預算案,戒嚴案,大赦案,宣戰案,媾和案,條約案及其他重要事項,或涉及各部會共同關係之事項,提出於行政院會議議決之。
  第五十九條
  行政院於會計年度開始三個月前,應將下年度預算案提出於立法院 。
  第六十條
  行政院於會計年度結束後四個月內,應提出決算於監察院。
  第六十一條
  行政院之組織,以法律定之。
  第六章 立法
  第六十二條
  立法院為國家最高立法機關,由人民選舉之立法委員組織之,代表人民行使立法權。
  第六十三條
  立法院有議決法律案,預算案,戒嚴案,大赦案,宣戰案,媾和案,條約案及國家其他重要事項之權。
  第六十四條
  立法院立法委員依左列規定選出之:
  一、各省,各直轄市選出者,其人口在三百萬以下者五人,其人口超過三百萬者,每滿一百萬人增選一人。
  二、蒙古各盟旗選出者。
  三、西藏選出者。
  四、各民族在邊疆地區選出者。
  五、僑居國外之國民選出者。
  六、職業團體選出者。
  立法委員之選舉及前項第二款至第六款立法委員名額之分配,以法律定之。婦女在第一項各款之名額,以法律定之。
  第六十五條
  立法委員之任期為三年,連選得連任,其選舉於每屆任滿前三個月內完成之。
  第六十六條
  立法院設院長副院長各一人,由立法委員互選之。
  第六十七條
  立法院得設各種委員會。
  各種委員會得邀請政府人員及社會上有關係人員到會備詢。
  第六十八條
  立法院會期,每年兩次,自行集會,第一次自二月至五月底,第二次自九月至十二月底,必要時得延長之。
  第六十九條
  立法院遇有左列情事之一時,得開臨時會:
  一、總統之咨請。
  二、立法委員四分之一以上之請求。
  第七十條
  立法院對於行政院所提預算案,不得為增加支出之提議。
  第七十一條
  立法院開會時,關係院院長及各部會首長得列席陳述意見。
  第七十二條
  立法院法律案通過後,移送總統及行政院,總統應於收到後十日內公布之,但總統得依照本憲法第五十七條之規定辦理。
  第七十三條
  立法委員在院內所為之言論及表決,對院外不負責任。
  第七十四條
  立法委員,除現行犯外,非經立法院許可,不得逮捕或拘禁。
  第七十五條
  立法委員不得兼任官吏。
  第七十六條
  立法院之組織,以法律定之。
  第七章 司法
  第七十七條
  司法院為國家最高司法機關,掌理民事,刑事,行政訴訟之審判,及公務員之懲戒。
  第七十八條
  司法院解釋憲法,並有統一解釋法律及命令之權。
  第七十九條
  司法院設院長副院長各一人,由總統提名,經監察院同意任命之。
  司法院設大法官若干人,掌理本憲法第七十八條規定事項,由總統提名,經監察院同意任命之。
  第八十條
  法官須超出黨派以外,依據法律獨立審判,不受任何干涉。
  第八十一條
  法官為終身職,非受刑事或懲戒處分,或禁治產之宣告,不得免職。非依法律,不得停職,轉任或減俸。
  第八十二條
  司法院及各級法院之組織,以法律定之。
  第八章 考試
  第八十三條
  考試院為國家最高考試機關,掌理考試,任用,銓敘,考績,級俸,陞遷,保障,褒獎,撫卹,退休,養老等事項。
  第八十四條
  考試院設院長副院長各一人,考試委員若干人,由總統提名,經監察院同意任命之。
  第八十五條
  公務人員之選拔,應實行公開競爭之考試制度,並應按省區分別規定名額,分區舉行考試,非經考試及格者,不得任用。
  第八十六條
  左列資格,應經考試院依法考選銓定之:
  一、公務人員任用資格。
  二、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執業資格。
  第八十七條
  考試院關於所掌事項,得向立法院提出法律案。
  第八十八條
  考試委員須超出黨派以外,依據法律獨立行使職權。
  第八十九條
  考試院之組織,以法律定之。
  第九章 監察
  第九十條
  監察院為國家最高監察機關,行使同意,彈劾,糾舉及審計權。
  第九十一條
  監察院設監察委員,由各省市議會,蒙古西藏地方議會,及華僑團體選舉之。其名額分配依左列之規定:
  一、每省五人。
  二、每直轄市二人。
  三、蒙古各盟旗共八人。
  四、西藏八人。
  五、僑居國外之國民八人。
  第九十二條
  監察院設院長副院長各一人,由監察委員互選之。
  第九十三條
  監察委員之任期為六年,連選得連任。
  第九十四條
  監察院依本憲法行使同意權時,由出席委員過半數之議決行之。
  第九十五條
  監察院為行使監察權,得向行政院及其各部會調閱其所發布之命令及各種有關文件。
  第九十六條
  監察院得按行政院及其各部會之工作,分設若干委員會,調查一切設施,注意其是否違法或失職。
  第九十七條
  監察院經各該委員會之審查及決議,得提出糾正案,移送行政人員,認為有失職或違法情事,得提出糾舉案或彈劾案,如涉及刑事,應移送法院辦理。
  第九十八條
  監察院對於中央及地方公務人員之彈劾案,須經監察委員一人以上之提議,九人以上之審查及決定,始得提出。
  第九十九條
  監察院對於司法院或考試院人員失職或違法之彈劾,適用本憲法第九十五條,第九十七條,及第九十八條之規定。
  第一百條
  監察院對於總統副總統之彈劾案,須有全體監察委員四分之一以上之提議,全體監察委員過半數之審查及決議,向國民大會提出之。
  第一百零一條
  監察委員在院內所為之言論及表決,對院外不負責任。
  第一百零二條
  監察委員,除現行犯外,非經監察院許可,不得逮捕或拘禁。
  第一百零三條
  監察委員不得兼任其他公職或執行業務。
  第一百零四條
  監察院設審計長,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任命之。
  第一百零五條
  審計長應於行政院提出決算後三個月內,依法完成其審核,並提出審核報告於立法院。
  第一百零六條
  監察院之組織,以法律定之。
  第十章 中央與地方之權限
  第一百零七條
  左列事項,由中央立法並執行之:
  一、外交。
  二、國防與國防軍事。
  三、國籍法,及刑事民事商事之法律。
  四、司法制度。
  五、航空,國道,國有鐵路,航政,郵政及電政。
  六、中央財政與國稅。
  七、國稅與省稅縣稅之劃分。
  八、國營經濟事業。
  九、幣制及國家銀行。
  十、度量衡。
  十一、國際貿易政策。
  十二、涉外之財政經濟事項。
  十三、其他依本憲法所定關於中央之事項。
  第一百零八條
  左列事項,由中央立法並執行之或交由省縣執行之:
  一、省縣自治通則。
  二、行政區劃。
  三、森林,工礦及商業。
  四、教育制度。
  五、銀行及交易所制度。
  六、航業及海洋漁業。
  七、公用事業。
  八、合作事業。
  九、二省以上之水陸交通運輸。
  十、二省以上之水利,河道及農牧事業。
  十一、中央及地方官吏之銓敘,任用,糾察及保障。
  十二、土地法。
  十三、勞動法及其他社會立法。
  十四、公用徵收。
  十五、全國戶口調查及統計。
  十六、移民及墾殖。
  十七、警察制度。
  十八、公共衛生。
  十九、賑濟,撫卹及失業救濟。
  二十、有關文化之古籍,古物及古蹟之保存。
  前項各款,省於不牴觸國家法律內,得制定單行法規。
  第一百零九條
  左列事項,由省立法並執行之,或交由縣執行之:
  一、省教育,衛生,實業及交通。
  二、省財產之經營及處分。
  三、省市政。
  四、省公營事業。
  五、省合作事業。
  六、省農林,水利,漁牧及工程。
  七、省財政及省稅。
  八、省債。
  九、省銀行。
  十、省警政之實施。
  十一、省慈善及公益事項。
  十二、其他依國家法律賦予之事項。
  前項各款,有涉及二省以上者,除法律別有規定外,得由有關各省共同辦理。各省辦理第一項各款事務,其經費不足時,經立法院議決,由國庫補助之。
  第一百十條
  左列事項,由縣立法並執行之:
  一、縣教育,衛生,實業及交通。
  二、縣財產之經營及處分。
  三、縣公營事業。
  四、縣合作事業。
  五、縣農林,水利,漁牧及工程。
  六、縣財政及縣稅。
  七、縣債。
  八、縣銀行。
  九、縣警衛之實施。
  十、縣慈善及公益事項。
  十一、其他依國家法律及省自治法賦予之事項。
  前項各款,有涉及二縣以上者,除法律別有規定外,得由有關各縣共同辦理。
  第一百十一條
  除第一百零七條,第一百零八條,第一百零九條及第一百十條列舉事項外,如有未列舉事項發生時,其事務有全國一致之性質者屬於中央,有全省一致之性質者屬於省,有一縣之性質者屬於縣。遇有爭議時,由立法院解決之。
  第十一章 地方制度
  第一節 省
  第一百十二條
  省得召集省民代表大會,依據省縣自治通則,制定省自治法,但不得與憲法牴觸。
  省民代表大會之組織及選舉,以法律定之。
  第一百十三條
  省自治法應包含左列各款:
  一、省設省議會,省議會議員由省民選舉之。
  二、省設省政府,置省長一人。省長由省民選舉之。
  三、省與縣之關係。
  屬於省之立法權,由省議會行之。
  第一百十四條
  省自治法制定後,須即送司法院。司法院如認為有違憲之處,應將違憲條文宣布無效。
  第一百十五條
  省自治法施行中,如因其中某條發生重大障礙,經司法院召集有關方面陳述意見後,由行政院院長,立法院院長,司法院院長,考試院院長與監察院院長組織委員會,以司法院院長為主席,提出方案解決之。
  第一百十六條
  省法規與國家法律牴觸者無效。
  第一百十七條
  省法規與國家法律有無牴觸發生疑義時,由司法院解釋之。
  第一百十八條
  直轄市之自治,以法律定之。
  第一百十九條
  蒙古各盟旗地方自治制度,以法律定之。
  第一百二十條
  西藏自治制度,應予以保障。
  第二節 縣
  第一百二十一條
  縣實行縣自治。
  第一百二十二條
  縣得召集縣民代表大會,依據省縣自治通則,制定縣自治法,但不得與憲法及省自治法牴觸。
  第一百二十三條
  縣民關於縣自治事項,依法律行使創制複決之權,對於縣長及其他縣自治人員,依法律行使選舉罷免之權。
  第一百二十四條
  縣設縣議會。縣議會議員由縣民選舉之。屬於縣之立法權,由縣議會行之。
  第一百二十五條
  縣單行規章,與國家法律或省法規牴觸者無效。
  第一百二十六條
  縣設縣政府,置縣長一人。縣長由縣民選舉之。
  第一百二十七條
  縣長辦理縣自治,並執行中央及省委辦事項。
  第一百二十八條
  市準用縣之規定。
  第十二章 選舉 罷免 創制 複決
  第一百二十九條
  本憲法所規定之各種選舉,除本憲法別有規定外,以普通,平等,直接及無記名投票之方法行之。
  第一百三十條
  中華民國國民年滿二十歲者,有依法選舉之權。除本憲法及法律別有規定者外,年滿二十三歲者,有依法被選舉之權。
  第一百三十一條
  本憲法所規定各種選舉之候選人,一律公開競選。
  第一百三十二條
  選舉應嚴禁威脅利誘。選舉訴訟,由法院審判之。
  第一百三十三條
  被選舉人得由原選舉區依法罷免之。
  第一百三十四條
  各種選舉,應規定婦女當選名額,其辦法以法律定之。
  第一百三十五條
  內地生活習慣特殊之國民代表名額及選舉,其辦法以法律定之。
  第一百三十六條
  創制複決兩權之行使,以法律定之。
  第十三章 基本國策
  第一節 國防
  第一百三十七條
  中華民國之國防,以保衛國家安全,維護世界和平為目的。國防之組織,以法律定之。
  第一百三十八條
  全國陸海空軍,須超出個人,地域及黨派關係以外,效忠國家,愛護人民。
  第一百三十九條
  任何黨派及個人不得以武裝力量為政爭之工具。
  第一百四十條
  現役軍人不得兼任文官。
  第二節 外交
  第一百四十一條
  中華民國之外交,應本獨立自主之精神,平等互惠之原則,敦睦邦交,尊重條約及聯合國憲章,以保護僑民權益,促進國際合作,提倡國際正義,確保世界和平。
  第三節 國民經濟
  第一百四十二條
  國民經濟應以民生主義為基本原則,實施平均地權,節制資本,以謀國計民生之均足。
  第一百四十三條
  中華民國領土內之土地屬於國民全體。人民依法取得之土地所有權,應受法律之保障與限制。私有土地應照價納稅,政府並得照價收買。
  附著於土地之礦,及經濟上可供公眾利用之天然力,屬於國家所有,不因人民取得土地所有權而受影響。土地價值非因施以勞力資本而增加者,應由國家徵收土地增值稅,歸人民共享之。
  國家對於土地之分配與整理,應以扶植自耕農及自行使用土地人為原則,並規定其適當經營之面積。
  第一百四十四條
  公用事業及其他有獨佔性之企業,以公營為原則,其經法律許可者,得由國民經營之。
  第一百四十五條
  國家對於私人財富及私營事業,認為有妨害國計民生之平衡發展者,應以法律限制之。
  合作事業應受國家之獎勵與扶助。
  國民生產事業及對外貿易,應受國家之獎勵,指導及保護。
  第一百四十六條
  國家應運用科學技術,以興修水利,增進地力,改善農業環境,規劃土地利用,開發農業資源,促成農業之工業化。
  第一百四十七條
  中央為謀省與省間之經濟平衡發展,對於貧瘠之省,應酌予補助。
  省為謀縣與縣間之經濟平衡發展,對於貧瘠之縣,應酌予補助。
  第一百四十八條
  中華民國領域內,一切貨物應許自由流通。
  第一百四十九條
  金融機構,應依法受國家之管理。
  第一百五十條
  國家應普設平民金融機構,以救濟失業。
  第一百五十一條
  國家對於僑居國外之國民,應扶助並保護其經濟事業之發展。
  第四節 社會安全
  第一百五十二條
  人民具有工作能力者,國家應予以適當之工作機會。
  第一百五十三條
  國家為改良勞工及農民之生活,增進其生產技能,應制定保護勞工及農民之法律,實施保護勞工及農民之政策。
  婦女兒童從事勞動者,應按其年齡及身體狀態,予以特別之保護。
  第一百五十四條
  勞資雙方應本協調合作原則,發展生產事業。勞資糾紛之調解與仲裁,以法律定之。
  第一百五十五條
  國家為謀社會福利,應實施社會保險制度。人民之老弱殘廢,無力生活,及受非常災害者,國家應予以適當之扶助與救濟。
  第一百五十六條
  國家為奠定民族生存發展之基礎,應保護母性,並實施婦女兒童福利政策。
  第一百五十七條
  國家為增進民族健康,應普遍推行衛生保健事業及公醫制度。
  第五節 教育文化
  第一百五十八條
  教育文化,應發展國民之民族精神,自治精神,國民道德,健全體格,科學及生活智能。
  第一百五十九條
  國民受教育之機會一律平等。
  第一百六十條
  六歲至十二歲之學齡兒童,一律受基本教育,免納學費。其貧苦者,由政府供給書籍。
  已逾學齡未受基本教育之國民,一律受補習教育,免納學費,其書籍亦由政府供給。
  第一百六十一條
  各級政府應廣設獎學金名額,以扶助學行俱優無力升學之學生。
  第一百六十二條
  全國公私立之教育文化機關,依法律受國家之監督。
  第一百六十三條
  國家應注重各地區教育之均衡發展,並推行社會教育,以提高一般國民之文化水準,邊遠及貧瘠地區之教育文化經費,由國庫補助之。其重要之教育文化事業,得由中央辦理或補助之。
  第一百六十四條
  教育,科學,文化之經費,在中央不得少於其預算總額百分之十五,在省不得少於其預算總額百分之二十五,在市縣不得少於其預算總額百分之三十五。其依法設置之教育文化基金及產業,應予以保障。
  第一百六十五條
  國家應保障教育,科學,藝術工作者之生活,並依國民經濟之進展,隨時提高其待遇。
  第一百六十六條
  國家應獎勵科學之發明與創造,並保護有關歷史文化藝術之古蹟古物。
  第一百六十七條
  國家對於左列事業或個人,予以獎勵或補助:
  一、國內私人經營之教育事業成績優良者。
  二、僑居國外國民之教育事業成績優良者。
  三、於學術或技術有發明者。
  四、從事教育久於其職而成績優良者。
  第六節 邊疆地區
  第一百六十八條
  國家對於邊疆地區各民族之地位,應予以合法之保障,並於其地方自治事業,特別予以扶植。
  第一百六十九條
  國家對於邊疆地區各民族之教育,文化,交通,水利,衛生,及其他經濟,社會事業,應積極舉辦,並扶助其發展,對於土地使用,應依其氣候,土壤性質,及人民生活習慣之所宜,予以保障及發展。
  第十四章 憲法之施行及修改
  第一百七十條
  本憲法所稱之法律,謂經立法院通過,總統公布之法律。
  第一百七十一條
  法律與憲法牴觸者無效。
  法律與憲法有無牴觸發生疑義時,由司法院解釋之。
  第一百七十二條
  命令與憲法或法律牴觸者無效。
  第一百七十三條
  憲法之解釋,由司法院為之。
  第一百七十四條
  憲法之修改,應依左列程序之一為之:
  一、由國民大會代表總額五分之一提議,三分之二之出席,及出席代表四分之三之決議,得修改之。
  二、由立法院立法委員四分之一之提議,四分之三之出席,及出席委員四分之三之決議,擬定憲法修正案,提請國民大會複決。此項憲法修正案應於國民大會開會前半年公告之。
  第一百七十五條
  本憲法規定事項,有另定實施程序之必要者,以法律定之。
  本憲法施行之準備程序由制定憲法之國民大會議定之。
  

  ???回答:不表态

3 作者:连长(steven) 回复时间:2005-4-6 1:10:00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
  
  中華民國八十年五月一日總統令公布(第一條至第十條條文)
  中華民國八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總統令增訂公布(第十一條至第十八條條文)
  中華民國八十三年八月一日總統令修正公布(原增修條文第一條至第十八條修訂為第一條至第十條)
  中華民國八十六年七月二十一日總統令修正公布(第一條至第十條修訂為第一條至第十一條)
  中華民國八十八年九月十五日總統令修正公布(原增修條文第一條、第四條、第九條、第十條)
  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四月二十五日總統令修正公布(原增修條文第一條、第二條及第四條至第十條)
  
  --------------------------------------------------------------------------------
  
  為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依照憲法第二十七條第一項第三款及第一百七十四條第一款之規定,增修本憲法條文如下:
  
  第一條
  國民大會代表三百人,於立法院提出憲法修正案、領土變更案,經公告半年,或提出總統、副總統彈劾案時,應於三個月內採比例代表制選出之,不受憲法第二十六條、第二十八條及第一百三十五條之限制。比例代表制之選舉方式以法律定之。
  國民大會之職權如左,不適用憲法第四條、第二十七條第一項第一款至第三款及第二項、第一百七十四條第一款之規定:
  一、依憲法第二十七條第一項第四款及第一百七十四條第二款之規定,複決立法院所提之憲法修正案。
  二、依增修條文第四條第五項之規定,複決立法院所提之領土變更案。
  三、依增修條文第二條第十項之規定,議決立法院提出之總統、副總統彈劾案。
  國民大會代表於選舉結果確認後十日內自行集會,國民大會集會以一個月為限,不適用憲法第二十九條及第三十條之規定。
  國民大會代表任期與集會期間相同,憲法第二十八條之規定停止適用。第三屆國民大會代表任期至中華民國八十九年五月十九日止。國民大會職權調整後,國民大會組織法應於二年內配合修正。
  第二條
  總統、副總統由中華民國自由地區全體人民直接選舉之,自中華民國八十五年第九任總統、副總統選舉實施。總統、副總統候選人應聯名登記,在選票上同列一組圈選,以得票最多之一組為當選。在國外之中華民國自由地區人民返國行使選舉權,以法律定之。
  總統發布行政院院長與依憲法經立法院同意任命人員之任免命令及解散立法院之命令,無須行政院院長之副署,不適用憲法第三十七條之規定。
  總統為避免國家或人民遭遇緊急危難或應付財政經濟上重大變故,得經行政院會議之決議發布緊急命令,為必要之處置,不受憲法第四十三條之限制。但須於發布命令後十日內提交立法院追認,如立法院不同意時,該緊急命令立即失效。
  總統為決定國家安全有關大政方針,得設國家安全會議及所屬國家安全局,其組織以法律定之。
  總統於立法院通過對行政院院長之不信任案後十日內,經諮詢立法院院長後,得宣告解散立法院。但總統於戒嚴或緊急命令生效期間,不得解散立法院。立法院解散後,應於六十日內舉行立法委員選舉,並於選舉結果確認後十日內自行集會,其任期重新起算。
  總統、副總統之任期為四年,連選得連任一次,不適用憲法第四十七條之規定。
  副總統缺位時,總統應於三個月內提名候選人,由立法院補選,繼任至原任期屆滿為止。
  總統、副總統均缺位時,由行政院院長代行其職權,並依本條第一項規定補選總統、副總統,繼任至原任期屆滿為止,不適用憲法第四十九條之有關規定。
  總統、副總統之罷免案,須經全體立法委員四分之一之提議,全體立法委員三分之二之同意後提出,並經中華民國自由地區選舉人總額過半數之投票,有效票過半數同意罷免時,即為通過。
  立法院向國民大會提出之總統、副總統彈劾案,經國民大會代表總額三分之二同意時,被彈劾人應即解職。
  第三條
  行政院院長由總統任命之。行政院院長辭職或出缺時,在總統未任命行政院院長前,由行政院副院長暫行代理。憲法第五十五條之規定,停止適用。
  行政院依左列規定,對立法院負責,憲法第五十七條之規定,停止適用:
  一、行政院有向立法院提出施政方針及施政報告之責。立法委員在開會時,有向行政院院長及行政院各部會首長質詢之權。
  二、行政院對於立法院決議之法律案、預算案、條約案,如認為有窒礙難行時,得經總統之核可,於該決議案送達行政院十日內,移請立法院覆議。立法院對於行政院移請覆議案,應於送達十五日內作成決議。如為休會期間,立法院應於七日內自行集會,並於開議十五日內作成決議。覆議案逾期未議決者,原決議失效。覆議時,如經全體立法委員二分之一以上決議維持原案,行政院院長應即接受該決議。
  三、立法院得經全體立法委員三分之一以上連署,對行政院院長提出不信任案。不信任案提出七十二小時後,應於四十八小時內以記名投票表決之。如經全體立法委員二分之一以上贊成,行政院院長應於十日內提出辭職,並得同時呈請總統解散立法院;不信任案如未獲通過,一年內不得對同一行政院院長再提不信任案。
  國家機關之職權、設立程序及總員額,得以法律為準則性之規定。
  各機關之組織、編制及員額,應依前項法律,基於政策或業務需要決定之。
  第四條
  立法院立法委員自第四屆起二百二十五人,依左列規定選出之,不受憲法第六十四條之限制:
  一、自由地區直轄市、縣市一百六十八人。每縣市至少一人。
  二、自由地區平地原住民及山地原住民各四人。
  三、僑居國外國民八人。
  四、全國不分區四十一人。
  前項第三款、第四款名額,採政黨比例方式選出之。第一款每直轄市、縣市選出之名額及第三款、第四款各政黨當選之名額,在五人以上十人以下者,應有婦女當選名額一人,超過十人者,每滿十人應增婦女當選名額一人。
  立法院於每年集會時,得聽取總統國情報告。
  立法院經總統解散後,在新選出之立法委員就職前,視同休會。
  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非經全體立法委員四分之一之提議,全體立法委員四分之三之出席,及出席委員四分之三之決議,並提經國民大會代表總額三分之二之出席,出席代表四分之三之複決同意,不得變更之。
  總統於立法院解散後發布緊急命令,立法院應於三日內自行集會,並於開議七日內追認之。但於新任立法委員選舉投票日後發布者,應由新任立法委員於就職後追認之。如立法院不同意時,該緊急命令立即失效。
  立法院對於總統、副總統之彈劾案,須經全體立法委員二分之一以上之提議,全體立法委員三分之二以上之決議,向國民大會提出,不適用憲法第九十條、第一百條及增修條文第七條第一項有關規定。
  立法委員除現行犯外,在會期中,非經立法院許可,不得逮捕或拘禁。憲法第七十四條之規定,停止適用。
  第五條
  司法院設大法官十五人,並以其中一人為院長、一人為副院長,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任命之,自中華民國九十二年起實施,不適用憲法第七十九條之規定。司法院大法官除法官轉任者外,不適用憲法第八十一條及有關法官終身職待遇之規定。
  司法院大法官任期八年,不分屆次,個別計算,並不得連任。但並為院長、副院長之大法官,不受任期之保障。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總統提名之大法官,其中八位大法官,含院長、副院長,任期四年,其餘大法官任期為八年,不適用前項任期之規定。
  司法院大法官,除依憲法第七十八條之規定外,並組成憲法法庭審理政黨違憲之解散事項。
  政黨之目的或其行為,危害中華民國之存在或自由民主之憲政秩序者為違憲。
  司法院所提出之年度司法概算,行政院不得刪減,但得加註意見,編入中央政府總預算案,送立法院審議。
  第六條
  考試院為國家最高考試機關,掌理左列事項,不適用憲法第八十三條之規定:
  一、考試。
  二、公務人員之銓敘、保障、撫卹、退休。
  三、公務人員任免、考績、級俸、陞遷、褒獎之法制事項。
  考試院設院長、副院長各一人,考試委員若干人,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任命之,不適用憲法第八十四條之規定。
  憲法第八十五條有關按省區分別規定名額,分區舉行考試之規定,停止適用。
  第七條
  監察院為國家最高監察機關,行使彈劾、糾舉及審計權,不適用憲法第九十條及第九十四條有關同意權之規定。
  監察院設監察委員二十九人,並以其中一人為院長、一人為副院長,任期六年,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任命之。憲法第九十一條至第九十三條之規定停止適用。
  監察院對於中央、地方公務人員及司法院、考試院人員之彈劾案,須經監察委員二人以上之提議,九人以上之審查及決定,始得提出,不受憲法第九十八條之限制。
  監察院對於監察院人員失職或違法之彈劾,適用憲法第九十五條、第九十七條第二項及前項之規定。
  監察委員須超出黨派以外,依據法律獨立行使職權。
  憲法第一百零一條及第一百零二條之規定,停止適用。
  第八條
  立法委員之報酬或待遇,應以法律定之。除年度通案調整者外,單獨增加報酬或待遇之規定,應自次屆起實施。國民大會代表集會期間之費用,以法律定之。
  第九條
  省、縣地方制度,應包括左列各款,以法律定之,不受憲法第一百零八條第一項第一款、第一百零九條、第一百十二條至第一百十五條及第一百二十二條之限制:
  一、省設省政府,置委員九人,其中一人為主席,均由行政院院長提請總統任命之。
  二、省設省諮議會,置省諮議會議員若干人,由行政院院長提請總統任命之。
  三、縣設縣議會,縣議會議員由縣民選舉之。
  四、屬於縣之立法權,由縣議會行之。
  五、縣設縣政府,置縣長一人,由縣民選舉之。
  六、中央與省、縣之關係。
  七、省承行政院之命,監督縣自治事項。
  台灣省政府之功能、業務與組織之調整,得以法律為特別之規定。
  第十條
  國家應獎勵科學技術發展及投資,促進產業升級,推動農漁業現代化,重視水資源之開發利用,加強國際經濟合作。
  經濟及科學技術發展,應與環境及生態保護兼籌並顧。
  國家對於人民興辦之中小型經濟事業,應扶助並保護其生存與發展。
  國家對於公營金融機構之管理,應本企業化經營之原則;其管理、人事、預算、決算及審計,得以法律為特別之規定。
  國家應推行全民健康保險,並促進現代和傳統醫藥之研究發展。
  國家應維護婦女之人格尊嚴,保障婦女之人身安全,消除性別歧視,促進兩性地位之實質平等。
  國家對於身心障礙者之保險與就醫、無障礙環境之建構、教育訓練與就業輔導及生活維護與救助,應予保障,並扶助其自立與發展。
  國家應重視社會救助、福利服務、國民就業、社會保險及醫療保健等社會福利工作,對於社會救助和國民就業等救濟性支出應優先編列。
  國家應尊重軍人對社會之貢獻,並對其退役後之就學、就業、就醫、就養予以保障。
  教育、科學、文化之經費,尤其國民教育之經費應優先編列,不受憲法第一百六十四條規定之限制。
  國家肯定多元文化,並積極維護發展原住民族語言及文化。
  國家應依民族意願,保障原住民族之地位及政治參與,並對其教育文化、交通水利、衛生醫療、經濟土地及社會福利事業予以保障扶助並促其發展,其辦法另以法律定之。對於澎湖、金門及馬祖地區人民亦同。
  國家對於僑居國外國民之政治參與,應予保障。
  第十一條
  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間人民權利義務關係及其他事務之處理,得以法律為特別之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