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菩提本无树”与“身是菩提树”的相对性与互补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3:16:22
“菩提本无树”与“身是菩提树”的相对性与互补性 据传,六祖慧能写下四句偈语,战胜对手,登上六代禅宗宝座。慧能的偈语说: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是梵语,《辞海》解释为觉悟。慧能在偈语指出:菩提无树、明镜非台,从而得出“本来无一物”的唯心主义结论。
慧能以万物是物皆无物创立佛门四大皆空的学说,阐明佛祖超脱世俗,不在现实中存在,其形象是留在信众心中。且与佛有缘的人心中才有佛祖。
然而,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不使惹尘埃”的偈语虽然败给慧能,但其内容有现实意义,应是发展和壮大佛门的指南。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是以唯物主义态度,描述出家人虽然身是菩提树一样挺拔、觉悟,心清如镜,但也是血肉之躯,也受七情六欲的困扰,要时时勤拂拭,才能远离“酒色财气”(不使惹尘埃),修成正果。
所以,我认为,“菩提本无树”与“身是菩提树”的两个偈语虽然针锋相对,但对佛门的发展有互补的作用。
佛学以菩提有树本无树,明镜有台亦非台的唯心主义理论,阐述任何事、物都视为不存在的缥渺的东西,以此引伸到人所拥有的东西也是可有可无、是身外物,劝喻世人规避世俗。
但是,要壮大佛门“普度众生”,就要采取“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现实主义态度劝喻世人修身行善。
由此,我们看到发展宗教也要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相结合。社会发展也是一样,没有唯心史观就没有创新精神,社会就停滞不前。不推进唯物主义,就会脱离实际。孔子的中庸之道,是否就是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同时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