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奈儿那款沐浴露好用:菩提与菩萨的分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7:45:34
菩提与菩萨的分别
  • 发表于:2011-08-20 22:25:22
  • 作者:淡然隐士发短信加好友更多作品
级别:五级士官积分:1686 2012年高考‘必考点’首曝光 中国航母 你叫什么

    根据上座部佛教,菩提(bodhi觉悟),是指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这四种道智。一切知智,可以有或没有跟它一同生起。

 

    成佛,即是证得一切知智。具备一切知智的人,是为一切知者。佛陀是一切知者,这并非说佛陀知道一切事,而是若他有意的话,他可以知道任何一件事。

 

    三藐三菩提:此菩提是四种道智,连同一切知智一同生起。等正觉者没有依靠导师,而是自己证得彻知四圣谛的四个道智。一切知智,是明了一切值得了解之事。

 

    辟支菩提:此菩提是指无师自通地证得彻知四圣谛的四个道智。声闻菩提:此菩提是指必需依靠佛陀的帮助,才能证得彻知四圣谛的四个道智。

 

    有很强烈的善欲,想要证得三藐三菩提者是为三藐三菩萨。有很强烈的善欲,想要证得辟支菩提者是为辟支菩萨。有很强烈善欲,想要证得弟子菩提者是为声闻菩萨。

 

    未来佛可分为三种:慧者菩萨、信者菩萨、精进者菩萨。慧者菩萨的慧根最利,在每一分努力里都以智慧为主导,在勤修波罗蜜四阿僧祗与十万大劫之后即当成佛。

 

    有些菩萨,深信自己能够通过修习波罗蜜而成佛。他们的心最显著的是信,这类菩萨的信比慧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因此他们被称为信者菩萨。

 

    由于他们并不是以智慧为主导,而是以信为主导来修习诸波罗蜜,因此不能在四阿僧祗与十万大劫之后成佛,而必须在八阿僧祗与十万大劫之后才能成佛。

 

    还有另一类菩萨,纯粹依靠自己的精进力,智慧不是他们的重要因素,也不太注重必定成佛的信念,他们坚持精进力就能成佛。

 

    因此,在修习波罗蜜时,他们把精进放在首要与优先的地位,而只能在十六阿僧祗与十万大劫之后才成佛。因此,他们被称为精进者菩萨。

 

    在此,我们必须注意慧者、信者、精进者这三类分法,只是应用于未来佛(菩萨)而已,而不是已经开悟的圆满佛。

 

    只有他们还只是菩萨时,才有这三类的分法。一旦证得佛果之后,他们在智慧、信与精进各方面,都是没有差别的。我们不能说某位佛陀,在其中一方面比其它的佛更圆满。

 

    这三类菩萨有差别的原因,是基于他们所选择的行道,即是:慧者菩萨选择需要四阿僧祗与十万大劫,才能达到目标的慧行道。

 

    信者菩萨,选择需要八阿僧祗与十万大劫才能达到目标的信行道。精进者菩萨,则选择需要十六阿僧祗与十万大劫才能达到目标的精进行道。

 

    根据《小部.所行藏经》的注疏,三种时间期限的差别,是由于三种不同的精进力层次。而护法论师与其它论师的见解,这些期限的差别,是由于‘导致解脱之波罗蜜的成熟程度’有所差异,即强、中、弱。

 

    在菩萨被授记时,已经可以被分为三类:敏知者菩萨(略开智者菩萨);广演知者菩萨;所引导者菩萨。

 

    如果敏知者菩萨,有意在他被授记的那一世证得弟子菩提,即成为阿罗汉,他有能力在佛陀还未讲完一首四行偈的第二行时,即证得阿罗汉果,连同六神通与四无碍解智,这是被授记的八条件之一。

 

    如果广演知者菩萨,有意在他被授记的那一世证得弟子菩提,他有能力在佛陀还未讲完一首四行偈的第三行时,即证得阿罗汉果,连同六神通与四无碍解智。

 

    如果所引导者菩萨,有意在他被授记的那一世证得弟子菩提,他有能力在佛陀刚讲完一首四行偈的第四行时,即证得阿罗汉果,连同六神通与四无碍解智。

 

    敏知者菩萨的‘导致解脱之波罗蜜的成熟程度’,已经强到他只须在被授记之后,再修习四阿僧祗与十万大劫即可成佛。

 

    广演知者菩萨的‘导致解脱之波罗蜜的成熟程度’只是中等,所引导者菩萨的‘导致解脱之波罗蜜的成熟程度’很弱,因此他在被授记之后,还须再修习十六阿僧祗与十万大劫方能成佛。

 

    于此,敏知者菩萨即是慧者菩萨;广演知者菩萨即是信者菩萨;所引导者菩萨即是精进者菩萨。这三类菩萨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在四、八或十六阿僧祗与十万大劫的圆满波罗蜜期限之前,在诸波罗蜜还未圆满时证得佛果。

 

    欲证得佛果的菩萨,必须圆满诸波罗蜜,奉献自己的生命与肢体,以修舍离和善行来培育美德。他们以超越常人的修行,来作为证悟佛果的管道。

 

    通过修习导致菩提的波罗蜜、舍离与善行而证得的觉悟,是与其它的觉悟有所不同。三藐三菩萨在还未被授记时,就已经累积了许多的功德,以及在心中发愿成佛。

 

    有如在《小部.譬喻经》所提到:“从无量劫以来,未来佛已当着无数尊佛前,在内心里发愿成佛。”如此,在难以估计的长时间里,他不断累积特殊的功德,而有如须弥陀具备了八条件时,菩萨将在一尊活着的佛陀面前被授记。

 

    修菩萨道者所发的至上愿,是由两句短语组成的。在他还未具备八条件时,他在许多佛面前所发的愿,主要只在内心里,而且是不具足的。因此,那时他还不能够成为菩萨。

 

    然而,当他有如须弥陀一般具备了八条件时,他就会开口说出自己的愿:“愿我为这尊一切知的佛陀,所作出的增上行(不惜奉献自己的生命)之果,能使我得证佛果,以及得渡无量的众生。”如此他的愿即刻具足,也令到他自己被授记成为不退转菩萨。

 

    至上愿是由于省察佛陀的不可思议之素质,以及对一切众生的大悲心而生起的大善心。这大善心有特殊的能力,可以激使他圆满波罗蜜、奉献自己的生命与肢体,来修舍离及善行以培育种种的美德。

 

    当该大善心在菩萨的心中生起的那一刻,他已经踏上了朝向一切知智之道。由于他已肯定会证得佛果,从这一刻起他获得了菩萨的称号。

 

    也由于该大善心,他得以省察应修习什么波罗蜜,以及它们的次序。他以自己领悟的‘波罗蜜思择智’来省察诸波罗蜜,此智是证得一切知智的前提,接下来才是真实地实践与圆满诸波罗蜜。

 

    有如《行藏注疏》里的‘因缘论’所述,菩萨在被授记之后,即通过四成就:一切资粮成就、无间断成就、无时懈怠成就、恭敬成就,不断和独特地修习,证得阿罗汉道智与一切知智的先决条件之波罗蜜、舍离及善行。

 

    在这四成就当中,一切资粮成就是全面与完整地培育一切的波罗蜜。无间断成就是在四、八或十六阿僧祗与十万大劫圆满诸波罗蜜的期间里,毫不间断地实行,甚至没有一世是没有修习诸波罗蜜的。

 

    无时懈怠成就是在漫长的期限里(最短为四阿僧祗与十万大劫)毫不懈怠地实行,甚至少修一个大劫也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恭敬成就,是认真与透彻地培育诸波罗蜜。

 

    菩萨的道德素质:当看到无助的众生,在艰苦的生命旅程里没有归依处,必须面对种种无可忍受的痛苦,譬如生老病死、仇杀、残废、谋生的困难及投生到恶道时的痛苦,已被授记的菩萨,深深地被此情景所感动而激起大悲心。

 

    由于这大悲心,他能忍受盲目与无知的人,对他所犯下的恶毒与残暴之罪行(譬如斩手脚、割耳等)所带给他的痛苦。而且,他对他们的大悲心是永恒不变的。

 

    他如此地散布悲心给他们:“我该如何对待这些折辱我的人?我是一个真正抱着帮他们脱离生死轮回之苦,而致力于修习波罗蜜的人。由于受到爱染与愚痴的控制,他们对我这致力于帮他们解脱的人犯下了极大的罪恶。由于他们犯下了这些残暴的恶行,严重的后果正在等待着他们。他们是多么的可悲!”

 

    如此地对他们散布着悲心,他尝试寻找解救他们的方法,而省思:“由于受到爱染与愚痴的控制,他们错误地把无常之事物视为恒常、苦的视为乐、无我的视为我。我该以什么方法解救他们,使他们得以解脱由因缘和合而生起的苦?”

 

    当菩萨如此省思时,他正确地观察到忍辱是唯一可以帮众生解除生命束缚的方法。对于向他犯下残暴行为的众生,他甚至不会怀有最微细的嗔恨心。他想:“由于在过去世所造下的恶业,现在我是应受到这些苦的。我是导致这些恶行的祸首。”如此,他视别人的恶行为己恶。

 

    接下来他想:“只有具备了忍辱,我才有能力解救他们。若我以牙还牙,我将跟他们一样是个犯错的人,我将跟他们没有差别。那我又怎么能够,把他们从生死轮回之苦中解救出来呢?我是不能够的!因此,依靠作为一切力量根基的忍辱,和把他们的恶行视为己恶,我将忍受这一切。

 

    再者,以慈悲为引导,我将圆满诸波罗蜜。唯有如此实行我才能证得佛果。唯有证得佛果之后,我才有能力救渡他们,使他们得以解脱由因缘和合而生起之苦。”如此,他得以看透正确的情况。

 

    如此观察之后,菩萨以独特的方式,圆满普通的、中等的、究竟的共三十种波罗蜜:布施、持戒、出离、智能、精进、忍辱、真实、决意、慈、舍。它们是成佛的菩提资粮,诸波罗蜜的修习法,就是以上述的四成就方式实行。

 

    在《胜者庄严》里,有以下对释迦菩萨,修习诸波罗蜜的称颂:“充满信心与热诚地,为了无限的智慧,菩萨所布施出的自己身上的血,已远比大洋之水来得多。

 

    充满信心与热诚地,为了无限的智慧,菩萨所布施出的自己身上的肉,超过了二十四万由旬深广的大地。

 

    充满信心与热诚地,为了无限的智慧,菩萨所布施出去的自己的头,堆积起来比须弥山还要高。

 

    充满信心与热诚地,为了无限的智慧,菩萨所布施出去的自己的眼,已多过宇宙中星辰的数目。”

 

    在四阿僧祗与十万大劫这么漫长的时间里,释迦菩萨出生的次数,远比海洋里的水滴还多。在这无数世里,没有一个众生不曾亲眼看到他修习的波罗蜜,或是没有从中得益的。

 

    《小部.本生经》里的五百五十个故事,以及《所行藏经》里的故事,只是菩萨在这极漫长时间里的一小部份例子而已。它有如从大海洋里取来一碗海水,以便作为样本。

 

    佛陀只是在因缘具足与情况适合时,才说出这些本生故事的。已说和未说的本生故事,就有如碗里的水与大海洋里的水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