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姿是香港最漂亮的吗:毛泽东感人肺腑的生动典范-1-西陆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5:48:57

毛泽东感人肺腑的生动典范1

出处:西陆尖锐前线 作者:不走寻常路_春 时间:2009-09-18 11:19:42

  我要首先加以说明,我不是一个理论家,我的这个发言,不是一篇引经据典、旁证博引的大块、系统的理论文章,而仅仅是在这样一个重要历史时刻,作为一个过来人,通过一些自己所接触、观察到的历史事实和现实情况的有关史料,表达一点自己切身感受的“感言”甚至是“感叹”。说一点自己不能不说的“掏心话”和“揪心话”而已!在临近纪念毛泽东110诞辰的时刻,不久前,我在一份回应有关部门关于理论问题的“访谈”时,就曾经提到:当前我所最关心的头等问题是:真正从实际出发,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关注和回答关系最广大的人民大众,特别是处于困境的工、农劳苦大众的真实生活状况、生存条件、社会地位和权益,以及他们的命运和前途的问题。这也就是一个确立、阐明、坚持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的重大课题

  毛泽东同志,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他整个革命生涯和战斗历程中,不但给我们提供了在这个问题上,极其丰富、深刻、生动的理论上十分精辟、前后一贯的论述,而且用他一生的革命、战斗、生活的丰富实践,给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许多极其感人肺腑、冲击灵魂的生动典范。

  我想,在纪念毛泽东110诞辰的时候,联系到当前党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种种现实状况,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关注这个问题,并为之呼唤和呐喊,说一点心里话,总不能说是“极左”、“保守”、不“与时俱进”吧!我们毕竟叫“中国共产党”呀!无论怎么说,它首先是一个工人阶级的政党,是为了受压迫、受剥削的工农劳苦大众翻身解放而创立、壮大,进行长期斗争,并取得政权的革命政党。我在回应“访谈”时就提到:从1921年到1949年,是我们“共产党作为革命政党,依靠人民的力量,取得执政地位,成为执了政的革命党”,而决不是什么由‘革命党’转变成了‘执政党’”,这完全是性质不同的两码事。现在许多“理论家”怎么连这一点都模糊了起来,还连篇累牍加以“论证”?人民群众、工农劳苦大众才真正是我们革命、执政、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决定性依靠力量、社会支柱、主力军和可靠基石。否则,我们还挂共产党的牌子干什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工农劳苦大众的广泛有力的支持、拥护、选择和积极参与,也同样不会有新中国。

  毛泽东同志的著作,是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以及其他“社会调查”,即真正意义上的“访贫问苦”)等开篇,是决不偶然的。毛泽东是亲身观察和体验了中国广大劳苦大众的苦难和翻身、解放的强烈愿望后,才义无返顾地走上了革命道路的。他和以往的中国革命的许多先行者,(包括孙中山在内)的根本不同之处,就在于不仅看到了工农劳苦大众的苦难和翻身解放的强烈要求,而且找到了革命政党真正依靠的力量,也就是真正的“力量之源”——工农劳动大众。真正和他们融为一体。这恰恰是中国共产党在建立不到30年的时间内,能够战胜强大的敌人,取得胜利,带来中国翻天覆地历史变革的深层“奥秘”之所在。因此,怎样关注劳动大众的生活状况和要求,正确处理革命政党和广大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他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终生关注、思考、实践、探索的核心和焦点,和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

  早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一文中,他就明确指出:“我们看一个假三民主义者还是一个真三民主义者,是一个假马克思主义者还是真马克思主义者,只要看他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的关系如何,就完全清楚了。只有这一个标准,没有第二个标准。”他还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是“只有这一个标准,没有第二个标准”呀! 

  人们都知道,毛泽东同志的《为人民服务》一文,是他1944年在延安亲身参加因烧炭崩窑而牺牲的中共中央警卫团的一个普通战士--张思德追悼会上的发言。

  我们先不必说它极其鲜明地提出的《为人民服务》这样一个极端重要的命题的重大历史意义。就拿这样一个事实本身来说,不是就开创了一个人类整个历史上十分罕见、甚至是绝无仅有的先例吗?

  最近若干年来,有的人不断恶毒地指控、“清算”毛泽东的“帝王思想”。我们不禁要问一下,一个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亲自参加为一个最普通的战士牺牲而举行的追悼会,并在会上做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发言,在整个人类的历史上,不管是封建社会历代的帝、王、将、相,还是西方资产阶级国家的高级领导人,曾经有过这样的先例吗?没有!至少,还没有见过这样的记载。最近这些年来,我们国家不断、连续发生的“矿难”事件,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至今仍然没有根本遏止,不要说是我们某些党和国家的高级领导人,就是当地最基层的领导人,所采取的究竟又是什么样的态度和举措?两者不是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照和反差吗?这不也足以说明,普通劳动大众、普通战士在毛泽东的心目中的真实地位吗?

  这样的事例还可以举出很多。

  这里,我还想举一个《毛泽东关怀警卫员“小马驹”的故事》:

  “1947年春,中共中央机关转战陕北,来到安塞县王家湾驻扎下来。有一天,毛泽东得暇,背着双手健步向双羊河畔走去。途经警卫团手枪连的驻地时,他猛然听见窑洞里有人在急促地呻吟。他问道:‘谁病了?’‘小马驹。’战士回答。‘小马驹’是中央警卫团手枪连的通讯员,今年只有17岁。

  “毛泽东三步并作两步走进窑洞,见小伙子昏迷不醒,便问:‘怎么不请医生来看?’同志们回答说:‘已请医生看过好几次了,可一次比一次严重,医生好像也没什么好办法。'毛泽东叫他们快到卫生队把医生再次请来。

  “毛泽东问:‘他是什么病?’‘回归热。’任医生说。‘怎么不想办法治呢?’毛泽东接着又问。‘我已经看过几次了,也采取了可以采取的措施,因没有特效药,所以见效很慢。'任医生将治疗情况作了简短的汇报。毛泽东说:‘什么没有特效药,盘尼西林不是特效药吗?为什么不给他注射呢?’‘这……’‘这什么?’毛泽东不容医生分说,顿时火冒三丈。他用手指着医生的鼻子,厉声说道:‘这些药品是战士们从战场上,用生命和鲜血缴获来的,他们遇到了危险,还不给他们用,那再给谁用?我说同志,要多为战士着想,不要为我担心,我的身体不是很好吗?’

  “任医生见主席动了火,再不敢坚持自己的意见了,便抬出了一些部队领导的名字,并喃喃说:‘这样做是违背首长命令和单位计划的,如果中央首长遇到危险时,拿什么去抢救嘛!’

  “毛泽东不听则罢,听了任医生的辩解,更生气了。他大声吼了起来,他的训斥声如雷贯耳:‘什么首长、首长,首长只有巴掌大,兵民是我们胜利之本!现在要紧的是抢救病人,一刻也不能延误!’

  “小马驹还在微弱地呻吟,毛泽东在小马驹的身旁守侯。任医生急匆匆地从卫生连领来了三支盘尼西林,迅速给小马驹注射。‘小马驹’终于脱险了。”……

  ……

  这个关心一个小战士的故事,不就十分感人吗?作为党的最高领导人,亲自探望一个生命垂危的小战士,下令用当时最珍稀的药品,挽救他的生命,在历史上不是就十分罕见的吗?“首长只有巴掌大,兵民是我们胜利之本!”不是就说明了一个极为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论断吗?这比当前铺天盖地的“空话”、“套话”,不是更能说明领导和群众之间的血肉关系吗?

  下面,还有更感人的一段历史的回忆:

  毛泽东曾对贺子珍说:“我就怕听穷苦老百姓的哭声,看到他们流泪,我也忍不住要掉泪。”确实如此。 

  (1948年)东渡黄河后,毛泽东乘吉普车,由城南庄去西柏坡。吉普车翻山越岭,在山路上艰难爬行。 经过一道两面峭壁的大山沟时,路边草丛中隐伏着人影。我们立刻手摸盒子枪睁大着警惕的眼睛。 

  渐渐接近了,我看清是个八九岁的女孩子躺在路边茅草上,身边坐了一个三十多岁的农村妇女。车从她们身边驶过,我看清那女孩子双眼紧闭,脸色蜡黄;坐她身边的女人正在流泪。我的手离开了枪,这孤儿寡母的绝不会构成威胁。我的责任只是保卫主席安全,其它事情不去多想。我甚至轻松地吁了口气。 

  可是,在我松气之际,毛泽东却身体一阵震颤,叫道:“停车!” 

  司机周西林把车煞住,毛泽东第一个跳下车。过去他可不是这样,过去都是我们卫士去开门扶他下车。毛泽东大步走到那女人和孩子身边,摸摸孩子的手和额部:“孩子怎么了?” 

  “病啦!”女人泪流满面。 

  “什么病?” 

  “请一个先生看过,说是伤风着凉,气火上升。可吃了药不管事儿,烧得说胡话,这会子只剩了一口气……”女人呜呜地哭出声。 

  我看到毛泽东眼圈泛红,猛地扭回头,朝车上看。 

  “我在这里。”朱医生在毛泽东身边说。 

  “快给这孩子看病。” 

  朱医生用听诊器听,又量体温,然后问那妇女孩子发病的过程…… 

  “有救吗?”毛泽东声音颤抖,提着一颗心。 

  “有救。” 

  “好,一定要把她救活!”毛泽东顿时放开声音。 

  “可这药……” 

  “没药了?”毛泽东又显出紧张担心。 

  “有是有……只剩一支了。” 

  “什么药?” 

  “盘尼西林。” 

  “那就快用。”

  “这是进口药,买不到,你病的时候我都没舍得用,不到万不得已……” 

  “现在已经到了万不得已,请你马上给孩子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