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姿第四个孩子男孩:毛泽东感人肺腑的生动典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00:01:10

毛泽东感人肺腑的生动典范3

出处:西陆尖锐前线 作者:不走寻常路_春 时间:2009-09-18 11:19:42

 

就这样,伍兰花被送回家里。

  释放伍兰花后,毛泽东便给西北局宣传部下达了指示,要他们深入群众,认真调查一下延安群众的负担问题和生活状况,并将调查情况及时报告。

  两个月后,一份来自张家村乡的调查报告,放到了毛泽东的案头上。在这份调查报告中说:1941年,张家村乡的负担,尽管比革命前的1934年有了大幅度的减少,但从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政府征收公粮数额的增加,群众的负担又逐年加重。1938年,征收公粮1万石;1939年,征收公粮5万石;1940年,征收公粮9万石;1941年,征收公粮21万石……

  看毕这份调查报告,毛泽东又找来几份自然灾害的报告。那上面有保安遭受雹灾的情况,有延安等地遭受瘟疫的情况。报告中说,仅盘龙一区,就有五万多人因瘟疫而丧生。

  望着这两份报告,毛泽东心事重重,一个劲地抽着烟。他知道,照这样下去,人民是难以生活下去的,共产党和红军也会失掉人心的。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摆在了毛泽东的面前,需要他作出果断的处理,提出解决的办法。经过久久的思考,毛泽东宽广的额头终于舒展开来,他叫来一个通讯员吩咐说:“你立刻到延安去,让西北局和延安留守处的负责人明天来这里见我。”

  “是。”通讯员敬一个礼,转身就走了。

  第二天凌晨,西北局负责人高岗、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八路军留守处负责人肖劲光等同志急如星火骑马来到枣园。他们走进毛泽东住的窑洞,发现炉子上放着几个烤芋头,心里都不是滋味。

  毛泽东脸色阴沉地坐在办公桌旁,招呼大家坐下后,便把那份来自张家村乡的关于农民负担的调查报告和枪毙伍兰花的报告丢到大家面前,然后语气沉重地说:“这个请你们看看。看我们是来陕北干什么的!”

  几个人匆匆地把两份材料传阅一遍。

  他们一个个屏声敛息,谁也不说一句话,不时偷偷看一眼毛泽东。窑洞里的空气变得凝重而沉闷,静得连每个人的呼吸声都能听得一清二楚。

  毛泽东点燃一支烟,深深地吸一口,终于开口说话了。他说:“不错,我们到这里是来革命的……”他又陷入了沉思,再不说什么了。又过了好一阵,他才接着说:“现在,日本军队、国民党顽固派要困死、饿死我们。怎么办?”他用目光巡视大家一圈,见没有人说话,就接着说:“我们死了不要紧,总会有人站出来革命的。但人民死了谁来革命呢!”

  在座的几位负责同志已听出了毛泽东召他们来枣园的意思了,不由赞许地点点头,表示同意毛泽东的看法。

  毛泽东又猛抽一口烟,提高声音说:“我说有三个办法:第一是革命革不下去了,那就不革命了,大家解散回家;第二是不愿解散,又没有办法,大家一起等着饿死。”说到此,他喉咙硬咽,声音发抖,稍稍停一下接着说:“第三嘛,那就是靠我们的两只手,自力更生,发展生产,大家共同克服困难!”说到这里。他把手一挥,像指挥千军万马前进一样。

  高岗、林伯渠、肖劲光等同志都认为毛泽东提出的意见很好,很有价值。他们认为,只要按毛泽东提出的第三种办法去做,眼前的困难一定可以克服,人民群众的负担也可以大大减轻。交换意见后、他们不愿过多地耽误毛泽东的时间,就告辞而去了。

  此后不久,毛泽东代表党中央,向边区党、政、军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要求人人参加生产,解决吃饭、穿衣问题。

  发生在1942年那场震撼世界的“大生产运动”,便由此诞生了。

  两年后的一天,一位干部要到基层去搞调研,临行前向毛泽东请示,问还有什么指示。毛泽东突然想起了他替伍兰花翻案的事来,就吩咐说:“你路过傻村,去看看那位要让雷打死我的伍兰花。看她现在的生活好了没有,还让不让雷把我打死呀!”

  这位干部几个月后回来,向毛泽东汇报工作,没有忘记临行前毛泽东的吩咐,专门汇报了伍兰花一家的情况,然后说:“伍兰花一家现在的日子好多了,自己种的粮食自己吃,政府免了她家的一切税,还有意照顾她,派了互助组,帮她种地。她呀,像变了一个人似的,逢人就说毛主席是神,还说毛主席就是让雷打,也是打不死的!”

  此时,抗日战争即将进入反攻阶段,八路军有了很大的发展,各个战场打胜仗的消息频频传来;经过“大生产运动”,共产党、八路军粉碎了敌人的经济封锁,变得丰衣足食,形势一派大好!毛泽东站在延安的黄土坡上,听了这位干部转述伍兰花的话,不禁放声大笑起来。

  他笑得那样爽朗,他笑得那样开心……

  ……

  在不厌其详地引述了这个感人至深、引人泪下的故事之后,再联系当今我们社会和党内生活的实际,加以对照,就已经无须我再在这里说三道四了。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因生活陷入困境,表达了自己的强烈的不满情绪,甚至骂了毛泽东,而遭到了追究,甚至发生了被“处决”的极大危险。可是,毛泽东同志却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态度,不仅亲自把她请到自己家中,和这位善良的农家妇女亲切谈话,倾听她的不同的意见,向她了解民心、民意、民情、民困,而且接下来还专门就此认真组织进行了周密的调查研究,体察民情,最后不但为这个农家妇女平了反,肯定了“她是好人,敢讲真话,是为我们提意见的好同志”。而且因此产生了减轻农民负担,“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从延安扩展到当时的各个解放区,由此才度过了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

  这不是特别令人深思和深省吗?

  由听取一个最普通农家劳动妇女的声音,导致了抗日最困难阶段十分重大的战略决策,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上,也是一个闻所未闻、罕见的历史创举吧?

  联系到当前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存在、发生的某些人所共见、匪夷所思的现象,两相对照,就更是不能不使人感慨万端的了!在当前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多倾听一下劳苦大众、普通共产党党员的声音,包括某些不同的声音,是不是更具有十分现实的重大意义呢?不是讲“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民主”和“党内民主”吗?我们是不是可以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一点启示,“与时俱进”地进行一点认真的反思呢?

  接下来,我在这里还想介绍一个七、八年前(1996年)《中流》杂志曾经转载过的1949年《毛泽东进北平三天三次批评》的“回忆录”的片断:

  一些老北平人还会记得,毛泽东率领党中央机关从西柏坡启程进北京的动人情景,然而却极少有人知道他进北平三天三次批评的事。每次批评,都反映出毛泽东相信群众,热爱人民和关心人民的一贯思想。

  1949年3月25日早晨,毛泽东与党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在清华园站下火车之后,按照事先安排乘汽车到颐和国益寿堂休息。行途,马路两旁站满了观看的群众和担负警卫的哨兵。哨兵端着上刺刀的枪,背向马路,枪口朝前,一个个站在固定的位置上,戒备森严,气氛显得有些紧张。对此,毛泽东非常生气,一到住地就严肃地批评说:“警卫是怎么布置的?北平人民来欢迎我们,我们却枪口对着他们;他们盼望我们来解放,可一见面就给人家一个下马威。这样做,太不近情理了!”负责路线警卫的部队当时考虑,北平是和平解放,逃进城里的恶霸地主和反动军警还没有严加管制起来,隐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国民党特务还没有彻底肃清;为确保党中央首长绝对安全,不得不采取这一警卫方式。毛泽东听了解释,不但没有消气,反而更加严厉地批评说:“怎么?那牛也要顶我们!那墙也要砸我们(沿路有的哨兵枪口前方是牛圈、墙壁)!我就不信坏人敢在众目睽睽之下行凶!”停了停,毛泽东语气缓和下来说:“我们办事处理问题,万不可只考虑自己,而伤害人民群众的感情。”从这以后,部队明确规定,凡是中央首长外出路线警卫,哨兵一律立正持枪,和颜悦色地面向路旁的群众。

  毛泽东第二次批评,是在26日的晚上,为的是部队和党中央机关用电问题。当时,毛泽东住在香山双清园,周副主席、朱总司令也都住在附近。中央首长住处警卫任务由中央警备团二营担负,部队分别驻在玉华山庄、琉璃塔、煤场街、鬼见愁。山上山下设置固定哨、游动哨数十个。为便于哨兵夜间执勤需要,在香山和卧佛寺山野间拉起了电灯,夜间灯光照得通亮。毛泽东脸色沉了下来,批评说;“这样做,我们与国民党有什么不同?国民党为了军事用电,把老百姓家里的电灯掐了,把工厂里的电断了,给人民生活造成困难,给工人造成失业。”毛泽东说到这里,长长出了一口气说:“我们说什么也不能这样做,快把电给老百姓家里送去,快叫工人上班恢复生产。”次日,所拉设的电灯绝大部分拆除了,只留下办公室和宿舍必要的照明灯。晚上,灯火通明的香山和卧佛寺,一下子昏暗下来。

  党中央这次迁进北平非常顺利,进城的第三天各部门工作基本就绪。这天晚上,食堂加餐四菜一汤,毛泽东颇有感触,批评说:“碗里有饭,不能光往自己的嘴里扒拉,市民的粮食早都被国民党抢光了,他们不少人在饿着肚子。如果这样吃下去,不用多久,我们的餐桌上的菜饭就将会摆满。到那时,我们把为人民服务喊得越响,人民群众越恨我们。”这时有人告诉他,这次改善伙食,是为了庆祝搬迁的胜利。毛泽东听了更加严肃地说:”要想做脱离人民群众的事情,什么时候都可以找到借口。”

  毛泽东这次批评,使大家不禁想起了从西柏坡动身时的情景。那天早上大约10点钟左右,毛泽东带着手头的东西走出门来,周恩来副主席迎上前去,问:“主席没休息好吧?”毛泽东回答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今天是进京‘赶考’,精神不好怎么行!”这时,周副主席接过话头:“我们应当都考试及格,不要被退回来。”于是,毛泽东主席看了看大家即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不当李自成!”毛泽东讲的,是“赶”人民群众之“考”。在他的心里,时时装着人民群众。……

  ……

  这也就是开国的前夕,毛泽东提出关于进京“赶考”,接受广大劳动人民“考试”,“不当李自成”,这个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警示的来源。

  请听一听关于当今人民在一首民谣中,对自上而下某些领导人“出行”的评论,似乎是不无警示作用的吧?

  “出则前护后拥,警车开道;

  住则豪华宾馆,服务配套;

  食则山珍海味,烟酒全报;

  回则土特产品,大包小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