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页88网:上好品德与社会课的一点体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18:48:35
新课改在我市已实施四年了,品德与社会课也已经开课两年了。这几年里,我不断学习新课程的理论知识,不断探索新教材的教学方法,尤其在上好品德与社会课方面积累了一点小经验,现在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共享。
一、全面准确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是小学中高年级新开设的课程,不仅融入了品德课中对学生良好道德的养成教育,也融入了社会课中对学生进行社会生活的教育。是集道德、历史、地理、法律、社会生活于一体的综合课程。此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参与、体验、感悟,能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能够了解、参与、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另外提出三项分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力目标,知识目标。过去,只强调知识和能力目标,没有认识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结果使我们的教育单从教学目标上讲就先天不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全面把握新课程标准,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视能力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只有全面准确地把握好课程目标,才有可能上好品德与社会课。
二、明确教师的角色和任务
    在本课程中,教师的角色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促进者、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主要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培养儿童的品德和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只有明确了自己的角色和任务,教学中才会把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支持学生的大胆构想,和学生一块学习、一起探索,共同进步,实现教学相长。这一角色的转变,任务的明确,为上好品德与社会课铺平了道路。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奋思考,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重视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生成问题的探索过程;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和学习过程的方法。如在教学《会变的价格》时,课前一星期我就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到学校或家庭附近的商店、超市、专卖店、集贸市场、小卖部、小摊点等购物场所进行调查了解价格问题,掌握第一手资料;然后分析资料、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参与、探究、分析找到了价格变化的原因,明白了购物的巧门。
四、教学活动要不拘一格
    教师把握好了目标,明确了任务,上好课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如果再加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你的课一定会上的“亮丽”、“别具一格”、“独出心裁”,让人啧啧称赞。品德与社会课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呢?(1)讨论;(2)资料调查;(3)现场调查;(4)情景模拟与角色表演;(5)操作性、实践性活动;(6)游戏;(7)参观访问;(8)欣赏;(9)练习;(10)讲故事;(11)讲授等。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课文设计的内容,选择科学方法就很有可能达到预期目的。
    另外,学生还可通过参观、访问、参加社会调查等,到实际生活中去获得与“品德和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知识,这样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才会有大的提高,开设社会课的目标才能达到,教师才能真正上好这门课。
    要上好品德与社会课除了把握好以上几点,还要注意各地环境的差异,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对当地课程资源的开发以及教师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等等。总之,只要教师在把握好目标、明确好任务的同时,认真研究教法定能把社会品德课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