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豆生长日记:精要好懂的语法知识是细读文本的重要抓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2:46:46

精要好懂的语法知识是细读文本的重要抓手

作者:王 君


  【案例说明】
  之所以记下这个案例,是因为它让我感觉到了一些别样的价值。在对文本的深入分析中,语法知识的重要性不知不觉地显示出来了。由于学生完全没有相应的语法基础,因此教师只能遗憾地用其他的方法进行点拨引导。假设学生有相应的语法基础的话,我想这次教学就是一次很好的让语法理论和语言实践相融合的机会。
  这个案例促使我反思:这些年来,我们彻底淡化语法的做法是不是完全正确。我自己也曾坚决地抵制过旧的初中语法系统和教学方法,至今也对当年烦琐的语法教学、语法考试心有余悸。但新课改进行了这么多年,淡化语法甚至完全放弃语法又让语文教学面临了新的尴尬:学生的语言学习几乎处于一种放任状态,缺乏科学的引领。学生语言学习的无序无规让其语言发展有时候呈现不正常的无知者无畏的疯长状况。在文本解读中更有很多问题是无法完全绕开语法问题的,学生语法知识的空白有时确实让文本解读捉襟见肘。
  看来,我们应该重新认识语法知识,要对初中语法体系的建构和教学做进一步的研究。教什么样的语法知识,什么时候教,怎么教,都应该成为新课改面对的一个问题。
  下面是我的一次教学实践,它可以说明精要好懂的语法知识是细读文本的重要抓手。
  【案例介绍】
  讲解《荒岛余生》,我是从最后一段开始的。我要求学生细读该段文字的第一句话,充分挖掘句子中隐藏的信息。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语法知识的重要性。这个句子是:
  “现在我对于自己的处境已稍稍有了好感,不再整天把眼睛望着海面,等待有什么船来。”
  师:同学们,我们对《荒岛余生》的学习从咂摸咀嚼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第一句开始,请轻轻地反复诵读这一句,分析一下它提供了哪些信息,希望你努力从语文的角度来分析。
  (生自由诵读)
  生:这个句子说明“我”的处境变好了,说明“我”不再等待救援了。
  (这个发言的学生语文成绩中等偏下,他的发言中明显有两个错误:一是误读,二是只有结论,没有分析)
  师:请你再把这个句子读一遍好吗?思考一下你的发言中是否有问题。
  (生读了一遍,但茫然)
  师:你把前半句再慢慢读一遍,一字一句地读,细细体会。你刚才说“‘我’的处境变好了”,对吗?
  (生又慢慢读)
  生:哦,不是他的处境变好了。他的处境并没有变化,变化的是他的心情,他对自己的处境的态度变好了。
  师:你刚才误读了,问题在哪里呢?
  生:我读句子的时候,只关注了那个“好感”,没有注意到“对于”这个词语。
  师:现在懂了吗?有“对于”和没有“对于”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生:懂了。我想起了英语,“对于我自己的处境”有点儿像英语中的介词短语,句子要表达的重心就落在了对处境的态度上,而不是“处境”本身。
  (这个学生的家长是英语教研员,他的外语成绩在班上数一数二。七年级《语文》下册尚未涉及任何语法知识,他居然借助英语的语法知识来分析错误的原因,实在让老师汗颜。)
  师:这个句子值得体会的地方还很多。刚才赵宏鸣提到的介词短语是不能遗漏的,还有没有其他地方也不能遗漏,也涉及到对这个句子的准确理解呢?
  (我把赵宏鸣纠正后的答案写在黑板上:他对于自己处境的态度变好了。)
  生:“稍稍”这个词语不能忽视,这个词语说明鲁宾孙对自己处境的好感并不是非常强烈,而是只有一点点。
  师:这个“稍稍”能够去掉吗?
  生:不能去掉,去掉了就不能表现出岛上的环境特别艰险,鲁宾孙的好感是比较勉强的,这个词语让我们感受到他是在努力地调整自己的情绪,鼓励自己看到好的一面,但其实情况还是非常糟糕。
  (我很想给学生讲“稍稍”是一个副词,是从程度上进行了限制。但因为学生在词类知识上还是一片空白,强行灌输可能让学生更茫然,所以就点到为止了。语法基本知识的缺乏让文本细读有时候缺乏抓手,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师:请大家继续品味这个句子,接受刚才的经验教训,关注细节。
  生:这个句子告诉我鲁宾孙心中的一种希望破灭了,而另一种希望又起来了,他希望自己在岛上能够生存下来,他不但改变了自己的心态,也改变了自己的行为。
  (这个学生的语言表达比较精彩,但细究起来同样有问题:一是空洞地作结论,缺乏紧扣关键词语具体分析的意识——这几乎是初一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通病。语文答题政治化,只重结论忽视过程,让语文学习变得空虚空洞。二是误读,其原因同样是因为没有沉下心来咀嚼关键词语。)
  师:我们是在学习语文,不是在学习政治,所以过程比结论重要得多。我们要把自己的船帆送到对岸,运载的水就是语言文字,我们的工具也只能是语言文字。这个句子看似平淡的背后,真的就没有可以值得咀嚼的词语了吗?来,再各自小声地慢慢读几遍。
  (生反复小声读)
  师:注意“整天”这个词语。
  生:“整天”说明我以前完全把注意力和感情寄托在救援的船上。
  师:我把“整天”改为“每一天”如何?
  生:不好。“整天”强调一天中的每一时刻,但是“每天”没有这个意思。
  师:再细细体会,“不再整天把眼睛望着海面”意味着什么?
  生:哦,意味着心态变化后鲁宾孙还是有很多时候望着海面,他还对救援抱有希望。
  生:这就和前文的“稍稍有了好感”相呼应,把鲁宾孙的情感写得比较细腻,写出了他处境的艰难、心态的矛盾。
  (“整天”和“每天”的比较很有意思。如果我能告诉学生这两个词语对“望”的限制,其关键是在“望”的频率不同,那么,学生理性上的认识会多一些。但同样可惜的是,学生缺乏这方面最基本的语法知识,使得我根本无法深入下去。)
  师:再来。这个句子我可不可以这样说:不再整天望着海面。
  生:改了之后就不太形象了。
  师:为啥不形象?
  生:“把眼睛盯着海面”就很形象,很生动啊。
  师:用语文术语说,这是什么?
  生:人物的神态描写。
  师:对了,这一点一定要引起重视。语文学习讲究细笔描绘,形象刻画。
  (初中学生的写作和阅读分析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贴标签和空泛的毛病。解决这个问题的要点在于:强化细节描写和渗透重要的语文知识)
  生:老师改了之后看起来要简洁一些了,但是我觉得原文中的“把眼睛”更强调一种支配,眼睛也有疲倦的时候啊,但鲁宾孙就是在疲倦的时候也不准眼睛休息,非要眼睛望着海面,一天二十四小时的分分秒秒都这样。
  师:品味得很细腻!这当然有文学上的夸张的成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我望着海面”可能是无意注意,但是“我把我的眼睛望着海面”那就是要靠毅力来实现的有意注意了。
  生:对,原句的好处就是强调鲁宾孙对援救的极度渴望。他非常主动。
  师:举个例子,“我把手放在他的桌子上”和“我的手放在他的桌子上”,哪一个句子更强调我的行为呢?
  生:前一个。
  师:对了,这个道理是一样的啊。这种句子叫把字句,把字句就特别能起到强调主体行为的作用。
  (这个地方,通过讲清句式的微妙变化,就可以讲出句子的表达效果。让学生明晰把字句、被动句的作用看来也是必要的。)
  师:这个句子中还有一个词语要注意……
  生(杂然):“望”!
  师:可以改成“看着海面”吗?
  生:不可以。“望”是远远地看,海面很宽阔,只能是远望。
  师:你说的是距离遥远,“望”还暗含着什么?
  生:“望”还多带着感情,有极度地盼望在里边。
  (用“替换”的方式对两个词语进行深度对比,往往能够带领学生走进语言深处。)
  师:我还可不可以这样更加简练地表述这个句子:现在我对于自己的处境已稍稍有了好感,不再等待有船来。
  (师读两遍,让学生体会)
  生:意思是没有什么大变化。
  生:原句的感情有一种自嘲的意味,“等待有什么船来”的“有什么”就有一种灰心和自我嘲讽的意味。而“等待船来”感觉好像平静得多。
  师:真好!品味非常细腻。
  (“什么”是个特殊的代词,“有”和这个表示疑问的“什么”相搭配,反而消解了“有”的力量,使语言产生了轻微的自我嘲讽的味道。如果学生略略懂点语法知识,可能对这些细微之处的咂摸会深刻细致得多。)
  重庆外国语学校 40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