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美芬麦景婷:张中行的姑苏半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0:00:02

张中行的姑苏半月  

2007-11-07 20:53:15|  分类: 随 笔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与季羡林、金克木同被誉为“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的张中行先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有过一次姑苏之行。一九七六年初夏,张中行先生应一位同在“五七干校”的朋友王芝九先生之邀到苏州,住在王芝九东采莲巷的寓所。此后半个月,先生的行踪遍及古城内外各个名胜。我虽不知那次是否是先生惟一的一次到苏州,但是从他后来大量的散文中可以看出,二十多年前的那次苏州之行,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当年的姑苏半月,给先生留下九大印象。城内六项:观前,平江路,盘门,专诸巷,沧浪亭,胥门内买酒;城外三项:往甪直道中,枫桥,横塘。

“此苏州之所以为苏州”,是先生游观前后的感受。先生游观前与人不同,别人到观前多为购物,而他却为看人、听吴侬软语。尽管先生尝过玄妙观的地方小吃和绿杨馄饨店的馄饨——在他看来,绿杨馄饨当属各地馄饨中的第一,他的主要精力却在于亲近苏州的风土人情,在于将观前街上的苏州人与其他地方的人作比较。最后得出的一个结论是:就“秀”字而言,苏州人应居首位。先生认为,秀与美是近邻,所以想要欣赏美人不妨到观前去徘徊一阵。先生游观前自是由观西而观东,一路东行,无意之中就到了平江路。这条苏州古城区中保存最完好的街区,竟然让先生吃惊不小,以至于在他离开苏州之前,曾经多次来到平江路,甚至想如王仲宣那样登上水巷人家的楼去,探头窗外,向船上人问问鱼价或青菜价什么的。这当然不能如愿,但他对能够在小桥边上坐坐、看看已经是十分满足的了。与平江路同样保存完好的盘门,也是先生当年喜欢去的地方。由于古风依存,他感觉到野意,于是就有了许多遐想,由遐想而偏爱,所以半个月中先生先后去了三次。回到北京之后,他还常常想起盘门,并为它写了首诗,最后一联是这样的:“春明几度风飘絮,不出盘门漫五年。”

先生喜爱收藏和研究古砚,所以,曾经是小手工艺作坊集中地的阊门专诸巷,他不会不去。先生的《负暄琐话》中有一篇《砚田肥瘠》,就是专写赏砚的文章,其中好像提到了“顾二娘”。顾二娘者谁?她是清康熙年间住在专诸巷的著名砚工。据说其得公公顾德林真传,后来她又传其子顾公望。顾公望因制砚技艺高超,曾被召入内廷专事制砚。因而顾氏所制之砚被世人视作上品。当然,时过境迁,先生在专诸巷已无法觅得顾二娘的痕迹了。他由北而南,又由南而北,慢走一个来回,为的是把顾二娘的旧住地留在眼中。还有一位女性也是让先生牵记的,她就是《浮生六记》中沈复的妻子陈芸。所以,沧浪亭就成了又一个先生常去的地方。先生尤其喜欢沧浪亭入门的那一座厚石板平铺而成、质朴无华的桥,他觉得于今虽已是尘飞人远,但是遥想当年常到沧浪亭来的沈复和陈芸,以及他们的真诚、可爱、生离死别,不免陡生陈子昂“前不见古人”的感慨。第三位让先生怀念的女性,是一个今人,是在胥门内一家商店里卖酒给先生的说话腼腆的年轻女店员。大概是有过十多次的接触,时隔二十多年,至今先生对她仍旧记忆犹新。

作为一个学贯古今的著名学者,先生到苏州,甪直当然是不可能不去的。到苏州的第二天,他就急不可待地在王芝九的陪同下赶赴甪直。此行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去保圣寺,看据传出自于唐开元年间名雕塑家杨惠之之手的罗汉像和像后的塑壁,没料想,倒是途中的所见所思让他不能忘怀。先生自南门登船,一路领略了江南沿岸水乡风光,也许是触景生情吧,他想到了柳如是、沈宛君、叶小鸾以及纳兰成德“天将间气付闺房”的词句。多少年后,每当新笋上市之时,先生都会禁不住兴起乌篷对坐一帆风的遐想。同样,慕名去寒山寺,先生也是登枫桥而感怀。他立于枫桥桥头,凭栏临风,忽然有点人生如梦的伤感,竟顺口吟出五言一联:“江村行渐远,明日在谁边?”想来也是先生当年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这样的情感,先生在去城西诸多名胜的途中,经过横塘时也有流露。他前后乘坐汽车西行三次,往返横塘六次,每一次看到胥江水,他心里都会泛起“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的思情:人生总有爱,有泪,但何时才有个终结呢?这种思绪的产生,一定是先生联系到了贺铸《青玉案》中“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之句吧。

姑苏半月,张先生是在“小己之情不能公开露面”(张中行语)的情况下度过的,他的一首诗便是先生当年心态的写照:“白傅(白居易,曾任苏州刺史)朱轮五马游,何如贺铸老苏州。阊门好买涛娘(薛涛)纸,留与江郎(江淹)赋别愁。”自那年先生来苏小住,已经过去了整整二十七个年头。这其中不知先生是否有过故地重游?二十七载悠悠岁月,二十七度春夏秋冬,当年呱呱坠地的婴儿如今都已长大成人了。我可以告诉先生的是,二十七年后的今天,苏州发生了前所未有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苏州早已经不是当年的苏州!多少年来,先生不是一直有着重履金阊,一寻沧浪亭中沈复和陈芸的足迹的夙愿吗?那么,请重游苏州吧,即便不能再住东采莲巷、凭栏遥望瑞光塔,但我敢肯定,更多的新景观一定会让先生乐而忘返的!

(中国著名作家、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张中行,因严重肺部感染引发循环、呼吸衰竭,抢救无效,于二○○六年二月二十四日凌晨在北京病逝,享年九十八岁。题图为张中行、李芝銮夫妇在家中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