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维德个演员扮演的:2011.2.普贤上师言教口传??【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20:58:35

2011.2.普贤上师言教口传  【五】

(2011-09-18 12:40:55) 转载标签:

杂谈

2011.2.普贤上师言教口传
文字整理:9月16

【第三天】(视频五)


如果你还记得在第一天,讲到大乘‘广大的发心’,和密乘‘广大的方便’——所谓‘广大的发心’,这种发心就是“要帮助一切众生能够成佛”。

这方面今天要更仔细的讲它,因为今天讲的主题是“菩提心”


至于金刚乘所谓广大的方便法门——譬如说‘观想’你对面的‘皈依树’,或‘皈依境’——但这些和‘供曼达’‘坛城’等等的‘金刚乘方便法门’,很不幸的被认为是属于‘神秘学’范畴里面的东西。

当我们谈这些东西,往往都会有很神秘、超自然的感觉——的确,金刚乘是给人这种感觉,但金刚乘完全不是在谈:“这个东西,是超越世间的规律,超越自然,只是天上神仙有,人间无的东西。” 金刚乘完全不是在谈这种东西。

其实,‘佛菩萨’真的就在我们面前——就像桌面上的这盆花一样。

当然,看不到,是因为我们有很多很多的弱点。我们现在稍微的来谈几个:

第一个,我们非常“非常地相信那些‘不可信的东西’”

第二个,我们非常“非常不相信‘值得相信的东西’”

我们的心非常非常‘狭小’,但我们认同并自豪‘我们的心’、‘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世界’是‘复杂’而‘精密’的——哪怕一点都不‘广大’。

举例说:像印度,老是在吹嘘自己这个国家有三百种各种各样的方言,其中还有21种方言翻译了很多世界的名著,譬如翻译了‘杜斯托耶夫斯基’等系列著作。讲到这个你就知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多么的复杂、多么的精密了。

某一方面来讲,这当然是蛮令人啧啧称奇的,但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没有什么了不得的。

譬如说中文,标准的‘普通话’有‘四声’,印度文有‘五声’,猫好像有‘两声’——猫虽然有两声,但它们之间的沟通是非常顺畅的——你想想看,猫只是有‘两声’就可以和所有同类沟通无障碍;我们人类非得有‘四声’‘五声’,而且还有障碍,非得翻译不可;其实我们比猫它们‘笨’多了。

所以,我们虽然觉得自己有复杂的资源、语言、特质,但因为‘有障碍’,其实处处受到限制。

因此我们就是太过于‘相信’桌面上——“有一个叫‘花’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

同时,我们也太过于‘不相信’‘文殊菩萨’会在我们的桌子上面;我们完全不相信‘文殊菩萨’现在非常优雅的以他标志性的动作——右腿放在左腿上,哼着小调唱着歌,偶尔还非常潇洒把头发往后一甩——这样子坐在桌子上。

但对于这样的‘文殊菩萨’,我们硬就是‘不相信’,硬是觉得“不是这个样子”。

说到这里,我们就知道为什么密续会‘那么好’,‘那么乐’了。

因为密续就是‘瓦解’我们原来有的‘限制’‘规矩’‘准则’‘矩阵’的方法。
(马君美老师解释说:‘矩阵’是一个数学名词。仁波切用这个字的意思是说,原来由很系统安排起来的一个‘结构’,但这个结构是可以从很多方面来了解,不限于只有一个方面来了解、来解释。)

对于你和我来说,桌上的‘这盆花’的东西,我们所看到它的‘结构’‘矩阵’是非常有限,对于我们来说“它‘只能’解释为‘花’。”

但是一只‘山羊’看这个‘花’,‘矩阵’就不一样了,‘山羊’会觉得这个东西是非常好吃的一道菜。(众笑声)


“为什么今天讲到这些?”

因为仁波切他发现,学习佛法,通常会局限在学习的环境中。譬如说一般学习藏传佛教‘前行’的人,都会‘自己局限自己’在西藏的传统之下;所以,你所‘观想’的皈依境或皈依树,通常都是从尼泊尔这样的旅游国家买来的那种西藏式的‘观想对境’。仁波切讲不要把自己限制在这里。

因为‘佛菩萨’是什么样子,完全是根据你有多少功德——由你的‘心’所投射出来的样子。

昨天晚上仁波切和一位来自北京的朋友一起用餐,北京的朋友问了一个很好的问题:

“悉达多太子成了释迦牟尼佛,他现在在哪里?”“是不是退休了,在某个好地方享受退休的生活呢?”

所以,我们要了解的是,释迦牟尼佛和桌面的这盆花一样,是另外的一个‘限制’‘规矩’‘矩阵’。

对于佛的堂弟‘提婆达多’来说他会认为说“悉达多出生在这个世上是没错,如果你说‘佛’的话,‘佛’还没有来呢!” 他完全不认同悉达多已证悟成佛,他就是这样认为。

在刚开始口传里,有一句藏文是说:“只要你有虔诚心,只要你发了愿,佛就在身边。”

就像在《金刚经》里面讲的一样,‘究竟的佛’超越过所有的色相、国籍、性别、年龄等等这些分别。

但‘相对的佛菩萨’——按照我们的功德,心里投射出来的‘佛菩萨’形象,还是会对我们产生效用,有好处。

举例说:中国和印度是近邻,但两个国家对‘观世音菩萨’所投射出来的形状、性别却是完全不一样;‘观世音菩萨’在印度是男的,在中国是女的,但都没有问题,并不影响‘观世音菩萨’所发挥的功用。

前几天的元宵节灯市仁波切去了,他在市集里看到有一些‘供台’,人家告诉他有‘神教’的,也有‘道教’的——在这里仁波切必须非说不可——‘观世音菩萨’发的心一定是非常广大的,一定是非常非常慈悲的,最有影响力的,因为就算在那些‘神教’、‘道教’‘供台上’你也会看到‘观世音菩萨’的像。

站在这个立场上来说,身为佛教徒你绝对不应该看不起——说“‘道家’比我们低级” 你千万不能这样说,因为它们的供台上有我们的‘观世音菩萨’;我们的‘大菩萨’就在那里。

所以很重要的一点,当你‘观想’皈依境、皈依树的时候,你一定要‘观想’‘相信’佛菩萨就是在哪里。这点是非常重要的。

(出现剪接)


下面开始讲‘菩提心’——

“‘发菩提心’实际上是超越一切语言所能描述的。”

仁波切说包括他自己在内的这种人类——我们其实根本没有办法体会到‘菩提心’的深度、广度、广大,因为我们碰到‘菩提心’经常是绕过去了。

请各位一遍又一遍的读‘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入行论》你越去读它你就越发现——《入行论》真的是充满珍宝,就像‘聚宝盆、百宝箱’一样。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希望,有的人想做最杰出最伟大的作家,有的想做音乐家等等;但大多数的人都想生活安适、健康、富裕。只有很小数那么几个人会想到——希望减少贫苦,希望照顾病人、老人、孩子等需要被照顾的人——这种人虽然很少,但这种人的发心和行为,真的是让所有人类随喜。

仁波切他说真的非常欣赏‘比尔盖茨’——他真的有这种想替世界解决某一类的问题的想法。就像寂天菩萨在《入行论》所写的一样:“一个人就算只是发愿,想治好所有人类的头痛,即使只是这样的愿望,都已经大到我们没有办法用语言去形容了。”


‘菩提心’可以用另外一个角度来解释——“你所发的一切愿望,没有一个愿望是为自己而发的”。即或这些愿望,有一些利益发生在自己身上,你也要尽一切办法把这些利益,最终能利益到别人。

而这里的所谓利益不止是让众生‘有房子住’‘有饭吃’‘有衣服穿’‘有药治疗’等等,而是从根本上把众生的整个‘无明’彻彻底底、连根拔除——也就是“让众生成佛”。

所以‘菩提心’是佛法真正的精华、精髓、用西藏话来说:这是佛法的‘心血’。寂天菩萨也说“菩提心是一切疾病的药;是一切问题的答案”

仁波切说他自己很多年前第一次读《入行论》的时候,就觉得《入行论》的偈颂写得真美,用那么诗意的语言来赞美菩提心,真好;不过《入行论》并非一种诗意的赞美,事实上‘菩提心’就是这个样子——“只要你对自己没有一点期待和愿望,那你一点疑难杂症、一点问题都没有”。

仁波切说会继续从《入行论》里面引用一些偈颂来解释‘菩提心’。

仁波切建议——在座年纪比较轻或精力、记性比较好的人,你应该尽力把《入行论》背诵下来。这本书真的是好到不得了,仁波切说他自己花了五十年才发现这本书这样好,真的是很丢脸的事情。

“菩提心是一切问题的答案”

仁波切觉得有一点要特别提醒大家的,在我们的习惯里,都会觉得菩提心是一件根本做不到的事情——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舍弃我的身体,把我的手脚、手指、鼻子等等”;为一切众生“舍弃我的父母、丈夫、太太、孩子”这个根本做不到——实际上这只是我们趋近、接近‘菩提心’的方式不对的关系。

仁波切说刚才把话扯得太远了,把《入行论》想引用的偈颂给忘掉了(众笑声)

想起来了(众哄笑声)——

“这个世界上,我们‘所有的问题、所有的折腾’,都是因为我们期望或希望‘自己能够怎么样’,才产生的;而我们‘所有的快乐’,都是因为祈祷和希望‘别人快乐’,才得到的” 这个偈颂所讲,真的是非常真实,非常优美。

我们一定要把‘菩提心’放在自己心里,尤其是修习‘密续道’或‘金刚乘’的人——如果一个修习‘密续道’或‘金刚乘’的人没有菩提心,那么你最好最好的结果只不过给你带来——譬如像‘萨满教’那样志于差谴鬼神办事,或类似‘黑魔法’‘黑魔术’一样的东西。你所做的一切只会无限度的增加你的‘贪、嗔、痴’三毒。所以菩提心真的是非常非常关键。


关于如何趋近菩提心,仁波切说有一个方法介绍给大家:

每半小时想一下“我希望别人能够快乐” 只是想,不要念;因为很多人只是像完成业务量一样光是念,根本就没有真正想起“我希望别人能够快乐”这件事。

或者你换个主题——半小时想一下“我希望他们都能够解脱痛苦”

当你看到一个人很高兴,因为她觉得自己的嘴唇大小、颜色正好合适而感到高兴;或者她觉得自己的指甲很美而高兴;又或者因为自己的发型像刺猬而高兴——当你看到这种事情时,你看到别人为这些而高兴,以其‘嫉妒’她或者觉得‘不舒服’,你还不如“希望她永远都有这种快乐的感受。”

当然这样的想法,只是一刹那的事情;一刹那之后还是会想到这个人怎么那么‘无明’、那么‘肤浅’、‘无药可救’了等等等等。(众笑声)

也许你会怀疑:“一刹那的‘善念’之后,又回到原来的那种烦恼的习惯——对她嫉妒、对她生气等等,我这样短暂的‘善念’有用吗?”

“当然有用。”

“为什么呢?”

“因为真理,或者说一个现象的本性,永远都是赢家;因为你的本性,真正的你,永远都是充满慈爱,充满快乐的状态!” 虽然现在每天99.99%的时间被各种各样的烦恼‘挟制’,但起码你有‘一刹那’是完胜烦恼的。

每半小时——仁波切说他自己试过把自己手机设置成每半小时叫一下,在那个时候仁波切就应该想起自己的‘上师’等等等等。(众笑声)

仁波切他把提醒自己的铃声设置成日本‘曹洞禅’那边敲的钟声

但仁波切提醒你不要听到这个后,就急忙做决定买一个闹钟或也把手机设置每半个小时声音提醒自己,因为仁波切他自己试用了几个月,后来就连看都不看一眼了。

所以这个东西你可以尝试,不过你要做好“过了一阵子你就会觉得好痛苦” 的准备。

在刚开始你最重要的是“要习惯这个规律”——24小时做1次,过了一阵子之后,次数慢慢慢慢的增加成24小时2次、3次,4次、5次这样。

你如果真的这样去做的话,原来那个紧紧‘控制你’、‘劫持你’的‘自我’就会慢慢慢慢失去对你的控制和挟制;只要你肯这样做,绝不会不发生这样的结果。你这样做了一段时间之后,就算有人在你头上小便,你也可以毫不在乎。

到了那个时候你其实就变成了一个最有力量、最有吸引力的人——因为每个人都在你旁边觉得非常舒服、非常安全、没有一点威胁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被‘自我’紧紧控制,执着一切与‘我’相关的东西。我们一方面会为此消耗很多能量;同时我们也在增加很多患得患失的不安全感。

“为什么?”

因为每个人都是像伸长刺的刺猬一样,一个人不能接近另一个人。


好,为了修持‘菩提心’,《普贤上师言教》最先给我们介绍‘四无量心’慈、悲、喜、舍。

其中巴珠仁波切第一个讲的是‘舍’——首先你要想‘我们的朋友’、‘我们的敌人’、或者‘我们不认识的陌生人’,这些人完完全全都是一样的。这种讲法并不是一种很抽象,完全做不到的讲法,实际上这是非常实际的讲法。

譬如一个人以前你认为他是你的‘敌人’,他以前伤害过你,但经过一段时间,这个人变成一个很爱你的人了,还很可能在某一段时间给你带来很多快乐。所以认为这个人一定是我要亲近的人,这个人一定是我要疏远的人,这种讲法完全是看不清状况,是错误的。

第二个是‘慈’,希望所有人快乐,同时有快乐的因。

第三个是‘悲’,希望一切众生都能脱离痛苦,并有脱离痛苦的因。

《普贤上师言教》这本书,如果你没有办法把全书都读完的话,仁波切会鼓励你把‘发菩提心’这一章认真地读一下,因为这部分是巴珠仁波切写这本书写得最好的地方。

有的人认为巴珠仁波切是寂天菩萨的转世,仁波切认为这种讲法非常恰当,因为仁波切认为这本书是超越时代的。

仁波切也认为一些喇嘛、活佛、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有仁波切头衔的这些人,更应该读这本书。因为在这本书里面,巴珠仁波切对这些有头衔的人进行了不留情面的责骂。

说起‘慈悲心’,月称菩萨在他的著作《入中论》里面谁也不顶礼,首先顶礼慈悲心。

佛在一部经里面说过:“想成佛,不需要修很多方便道,只要修一个就足够了,那个就是‘慈悲’。” 有‘慈悲’的人,‘成佛’就在他掌握之中。

西藏是个地广人稀又物质条件落后的地方,一般信息交流往往是靠口口相传——从前,在西藏,有个学生去拜见一位噶当派大师 ‘仲顿巴格西’,于是仲顿巴格西就问这个学生说:

“博朵瓦最近在做什么?”博朵瓦是另一位噶当派大师。

这个学生回答说:“博朵瓦现在正在为数百僧众讲经说法”

仲顿巴格西就说:“很好,很好,真让人随喜呀!”然后问另一位噶当派大师:“普穹瓦现在干什么?”

学生说:“他现在正为‘印经’、建造‘佛塔’、建造‘寺庙’忙着。”

仲顿巴就说:“真好,真好,太让人随喜了!”然后又问起一个大师:“滚巴瓦他现在做什么?”

学生就说:“滚巴瓦什么事情都不做,老是坐在那里禅定。”

格西仲顿巴听了就说:“这个太好了,就是应该要这样子。”最后问:“卡隆巴呢,他在做什么?”

这个学生就说:“老天才晓得他在干什么,他现在整天披着披风,把头包起来在那里失声痛哭。”

格西仲顿巴听了这个后,立刻脱帽,合掌当胸,流着眼泪说:“他才是在做真正唯一应该做的事情”

为了摧毁我们的染污,最好的工具,或者说唯一真正的方式是‘慈悲心’。

关于慈悲心,‘无著菩萨’有一个很著名的故事:

当年,他闭关专修‘弥勒菩萨’,闭关了十二年,连一个有关弥勒菩萨的梦都不曾有过。于是他就很失望地离开闭关的地方,想回到世俗中去,当快到城市的时候,见到路边有一条刚刚生完小狗而又受伤奄奄一息的母狗,于是生起莫大悲心,正想把自己的肉割下来给那条母狗吃;在那个时候,弥勒菩萨就现身了。

无著菩萨见到弥勒菩萨现身,马上就抱着弥勒菩萨哭着说:“都那么多年了你现在才来哇!”

弥勒菩萨说:“那么多年,我一直在你身边,但因为你的业障,你看不到;而你这次发了悲心,清除了业障,所以你才看到我。”



第四个无量心‘喜无量’也是我们要好好培养的——

身为普通的人类,我们都有很多很多情绪,而最让我们稳输不赢、只有损失没有一点好处的情绪就是——‘骄傲’和‘嫉妒’;尤其是‘嫉妒’,完完全全没有一点道理。如果说别的情绪会让你贫穷,那‘嫉妒’这个情绪就是会让你彻底破产。

“为什么‘嫉妒’造成的损失会那么严重、会那么糟糕?”

因为‘嫉妒’是我们最难侦查到的、最难看清楚的;更要命的是‘嫉妒’会以很快的速度把别的情绪鼓动起来。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前面说:“如果一个或一些人,无论因为——你认为是多么‘不可理喻’的理由而快乐,你也要发心‘祈愿他们永远都拥有这种快乐的感受’。” 这是一种很有效的修‘慈悲心’‘菩提心’的法门。

在‘发菩提心’这一章节的最后,巴珠仁波切用很美的句子来作为结束——“总而言之一句话,你要学会‘关怀’,学会‘珍惜’。”


缅甸的‘昂山素姬’,最近被允许接受记者的采访,其中一个记者问她:

“什么是爱?”

“真正的爱,最美好的爱,是带着‘关怀’带着‘珍惜’的爱。”

昂山素姬的这个回答,让仁波切真的是非常感动、非常佩服。


阿底峡尊者的手会痛,有时候他会把手放在他的学生‘仲敦巴’的脚上说:“仲敦巴,请你加持我的手。” 为什么仲敦巴能加持?因为仲敦巴是个拥有慈悲的人,慈悲具有巨大的力量,即或是阿底峡尊者,也认为他慈悲的学生仲敦巴可以加持他。

阿底峡尊者碰到人,不是问“你好吗?”,而是问“今天你有没有慈悲呀?” “你今天慈悲了没?”或“你今天有没有‘关怀’?有没有‘珍惜’?”


因为阿底峡尊者有很多上师,有人问尊者:“哪一位上师是你觉得最亲近的”

尊者回答说: “我所有的上师都是证悟极高的人,他们都是无二无别的”“但是,我有一位叫‘慈灯’ 的上师在印尼,我觉得自己亏欠他最多。”

“为什么呢?”

“因为我是从这个老师那里学习了慈悲。”


好,现在,我们想着慈悲,再一次口传。


(视频止,第三天第一个视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