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少天语录:神童与教学——记李双有老师的“创新思维成就写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0:30:22

神 童 与 教 学

——记李双有老师的“创新思维成就写作”

 

万伯翱

题记:

在思维的王国里,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国王。

请不要把学生的思维领地圈成记忆的跑马场。

教学最大的失误,是对思维的放弃和遗忘。

真正的创新是思维的创新,真正的超越是思维的超越。

我只告诉他们,在思维的沙滩上有许多美丽的贝壳,

他们却在大海里打捞起鲜红的太阳。

 

      楼梯上踏响着灵感

 

    九岁的齐若琳,是北京西城区西四北四条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一次在校外上观察课时,她选择了自己刚刚走下的楼梯作为观察对象。李老师心里这样猜想其中的原因:一是因为她的眼神一直死死地盯着楼梯口;二是因为她曾写过,而当时自己并没看好。这个时候有的同学从她的面前走到鱼缸前,有的同学从她的面前走到盆景面前去观察,而她全然不顾,座位上只剩下她一个人。

    “你想以楼梯为题写诗吗?”李老师走到了她跟前问她。

    “老师,你怎么能猜出我想写楼梯呢?”齐若琳歪着头反问李老师。见同学们围了过来,齐若琳的兴奋点,像被点燃。

    “不是猜出来的,是我观察出来的。是你锁定在楼梯上的目光告诉我的。”

    “楼梯也能说话吗?”

    “能!”

    “哈哈,童话。”她话未出口先笑了,同学们笑了,李老师也忍不住笑了。

    “老师,假如你不是在编瞎话,你快说说楼梯是怎么说话的?”

    “语言不是嘴巴的专利,哑巴就是用手讲话呀;我说楼梯非但能说话,而且讲的全是实话,它的高度、宽度、角度,都是在用它的肢体语言诉说表达着呢!”

    “老师,那你给楼梯当一回翻译怎么样?现在由我发问,你替楼梯找出适合它的比喻形象来,可以吗?”

    “好吧。”

    “楼梯,楼梯,我问你,什么形象更像正面的你?”

    “朋友,朋友,我告诉你,我的正面是洗衣板,而且还是超大的,水冲来,洗的虽然是自身,干净的却是从我身上踏过的你。”

    “楼梯,楼梯,我问你,什么形象更像背面的你?”

“朋友,朋友,我告诉你,我的背面是通天桥,随你走来随你去。”

    “楼梯,楼梯,我问你,什么形象更像侧面的你?”

    “朋友,朋友,我告诉你,我的侧面是把锯,锯齿朝上锯时间,时间踏过回不去。”

    “老师,这个游戏做的我可赔了。这三个比喻我都想到了,只是没有你想得那么具体,我这回下笔都无处可写了。”

    “怎么没什么可写的呢?刚才我们在游戏中,你的问题才刚刚开始。前面的三个比喻,只不过在揭示楼梯的一些表面的东西,在观察事物的时候要打破沙锅问到底,我建议你再上一次楼梯,再近一些,用你的肢体语言同它说悄悄话。”

    没想到的是,李老师的这番话还真的在齐若琳身上发挥了作用。还没等李老师把话说完,她已飞一样地直奔楼梯口跑去。上楼梯之前,她若有所思地稍微停顿了一下,然后抬腿一步一步向上走,开始走得并不快,低着头好像每一个台阶都在同她说什么似的。时紧时慢的脚步声,译出了她时起时伏的思绪。不,此时咚咚的脚步声,更应该是她放大的心跳声。咚咚,咚咚,跳得整个大厅都听得见。突然,脚步停下来了,两只脚在上下台阶的跨越中,定格在人们凝视的目光里,仿佛成了一尊黄花梨木雕塑,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只见她猛然回头灿烂地一笑,索性脱口朗诵起她人生的第一次感悟:

 

《楼梯上的每一步》

 

每一步都是一个坎

每一步都是一个挫折

每一步都在向上延伸

每一步都在提升自己

每一步都无法停下来

每一步都是丈量着自己

 

李老师想表扬她,可感到此时的表扬会显得苍白无力,不知不觉中,他想起来了她写的《小白花》

   在香山脚下,草地的角落里,我发现了两朵雪白的小白花。也许,除我之外,再没有人会注意它。

  它只有我指甲盖那么大,花心是黄色的,花瓣是白色的,近似于透明。望着弱小的小白花,我想到了那芬芳扑鼻的百合花。百合花像个万人仰慕的公主,生活在温室里,在别人的称赞声长大。而这朵小白花像个农村娃娃,在恶劣的生活气候下长大,经受着风吹雨打,没有任何呵护,没有听到过别人的夸赞,但依然坚强的怒放着。

  这里,我仿佛听到小白花在风中高唱:想唱就唱,要唱得响亮,就算没有人为我鼓掌,至少我还是高歌了自己……

  我想:如果让我从小白花和百合花中选一个,那我一定会选择小白花,因为它是勇敢和自信的化身。

 

会说话的暖气片

 

于晓婷,是开学就上中学的小学生。寒假里,她顶着纷纷扬扬的大雪,来到了李老师主讲的“创新思维成就写作”实验班。一进屋,她就直奔靠窗的暖气去了,红红的小手好一阵子没有离开并不很热的暖气片。

   “老师,今天讲什么课?”她扭过头来问。

   “今天是实验课,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遇到问题你就随时问我。”

   “那他们都在写什么呢?”

   “他们在写一位同学戴的圣诞帽。”

   “我也可以写吗?”

   “当然。”

    过了一阵子,李老师见她仍然摸着暖气片未离开,就催促她:“你真的那么冷吗?快去写吧。”

   “老师,我改主意了,我不想写圣诞帽了,我要写暖气片。”

   “为什么啊?”

   “圣诞节我没过过,圣诞帽我也没带过,圣诞老人也没有给过我什么礼物,倒是这默默无闻的暖气片,给我带来了春天般的温暖。”

   “很有道理,那你就写这默默无闻的暖气片吧!”

    过了一会儿,李老师见她没动静,还守着暖气片,就问她:“怎么还不去写呢?”

   “我还正在观察暖气片呢!”

   “暖气片有什么好看的,你家里不是也有吗?”

   “有是有,可我过去从没有想到去写它,也从没有留心去观察过它——老师,您不是常常提醒我们在观察事物的时候,要见惯不惯吗?”

    他倒反问起李老师来了,李老师一时无言以对。心里想,你观察吧,我看你怎么观察,能把这默默无闻的暖气片写出个响来?让李老师没想到的是,她用了不到五分钟的时间,还真的把这“暖气片”给敲响了:

   

《暖气片》

 

一肚子苦水

    从不向谁诉说

张开的翅膀里

温暖在飞翔着

 

    看过这首诗,李老师笑了。“你能把你的诗同你的观察,给我展开说一下吗?”

    “可以。‘一肚子苦水’,是暖气片里面的水。去年我家换暖气片时,我见到过。暖气片里的水是黄黄的,像对门邻居老奶奶胃痛时吐出的黄水一样。不同的事物,老师您告诉过我们,相同的颜色可以直接来比,这里用颜色做了思维跳板。当时,您给我们举了很多例子,如:‘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从不向谁诉说’,是直接用拟人的手法,说它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和品质;‘张开的翅膀里’这句中的‘翅膀’,我是指它的散热片,运用的象形思维跳板;‘温暖在飞翔着’,运用的是功能思维跳板,我是说它的追求,它温暖大家的品格。”

说话间,许多同学和家长都聚拢了过来,李老师见大家听得很认真,索性因势利导借题发挥起来。

“很好。”李老师首先肯定了她的长处。

“但是——”李老师故意不直接往下说。

“李老师还有不妥的地方吧?!”她急切地追问李老师。

“还有的地方写得不到位,主要是观察的不够全面,你还能再说说你观察的全部吗?”

“能。”她很肯定地回答。

“请说说看。”

“这组暖气是由四片组成的,中间由三组组合螺丝连接,相对应的还有三组固定挂钩。”

“里边呢?”

“里边有水。”

“你怎么知道里面有水?”

“是观察出来的。给暖气试压时,我见过。”

“你重新再来看看还有什么?”

“还有排气阀和暖气托架。”

“还有呢?”

“没有了。”

“那么,暖气管道是虚设的了?”

“啊?被我忽略了。”

“没有暖气管道行吗?”

“不行。”

“为什么?”

“水就没来路,也没回路。”

“那么,热水是从哪里来的呢?”

“当然是锅炉房了。”

“你见过锅炉房吗?”

“见过,我们学校就有。”

“那里的锅炉起什么作用?”

“烧暖气。”

“那暖气的热量是从哪里来的呢?”

“锅炉,只有锅炉。”

“你肯定只有锅炉吗?”

“肯定。”

“锅炉厂天天出锅炉,伸手能摸出热量吗?”

“是锅炉里燃烧的煤!”

这句话,几乎是被小女孩喊出来的。她那黑黑的眼睛像黑黑的煤被点燃了,一下子亮了起来。

“老师,我知道应该怎样写这首诗了。”小女孩拿走了自己的《暖气片》,到另外一个房间重新“组装”去了。……

“我写出来了,我写出来了!”她极度兴奋地喊着。

屋子里的人都静了下来,所有的目光都被她吸引了过去,只见她这位小学生用双手捧着诗稿郑重地交给李老师,简直像新任大使向国家元首递交国书。

 

  《暖气片说》

 

是煤走出了黑亮的思考

用生命燃烧成太阳

我只是它一片凝固的阳光

守候在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翱翔在隐形轨道上的吴杨爱娃

 

吴杨爱娃是沈阳20中学读高中的学生,五一期间专程坐飞机来北京,听李双有老师的实验课。她舅舅跟李老师说:“爱娃这孩子书是没少读,就是文章不见什么长进。马上就要高考了,你说急不急人。”

   “你是第一次坐飞机吗?”李老师问面前这个腼腼腆腆的小姑娘。

   “是的,老师。”

   “飞的感觉怎么样?”

   “飞的感觉太好了,瞬间就给人换了个豁然开朗的境界。”

   “有一位作家说,‘灵感的产生颇似飞机起飞紧贴着道路跑了一段长长的路程,积蓄了力,积蓄了势,一下子腾空而起,昂首云天,它自由了,自由得无可限量。但是,它离开了跑道却仍保持着跑道的方向,即便在广阔的自由空间仍然凭着一条无形的轨道’。”

   “我知道,这是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说的。”

  “看来你书读的还真不少。”

  “读的再多也没有用,轮到自己提笔时,还是不知所言,真是急人。老师,听我舅说,您正在撰写的一套《明天的语文》,是专门结合课本上的文章讲灵感轨迹的,能先我给我讲讲吗?”

   “所谓《明天的语文》,内容就是给同学们解读目前被课本忽略和遗忘的隐形知识。读课文其实就像欣赏一幅画,画面上的东西多半是用形象来体现人们很难扑捉的意向,而作者要表达的,却往往是你在画中或文字中看不到的东西。这看不到的却恰恰是最有价值的东西,也正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隐形知识。我们不常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吗?这隐形的知识就正是我们一直在苦苦寻找的道。”

“您能举个例子吗?”

   “有一幅名画,画着一个青萝卜和两棵白菜,你能说出它表现什么吗?”

   “可能是作者想通过局部事物来表现秋天丰收的场面吧。”

   “那画一棵白菜和一个萝卜不更简单吗?为什么不画红萝卜呢?那样还显得更喜庆?”

   “老师,我明白了。这个画家想表达的是做人要一清二白。”

   “正是如此,这个一清二白就是诗的弦外之音,就是诗的神韵,就是常说的主题,就是画家的灵感思维跑道。这个萝卜白菜呢?我把它称作是——”

   “就是形,形可以随意发挥,自由地涂抹,可以写意、可工笔、可素描。”爱娃抢着说。

   “你提到写意,其实这并不仅仅是一种绘画的表达手法,同时也是文学作品的创作理念。有位作家说‘理藏于诗’,像白水里加进了一点点盐或糖,虽无形,却有味。”

   “这是钱钟书先生说的。”

   “鉴于你读了这么多的书,看来我们可以直接进入快车道了,现在我们就说说王维的《山居秋暝》吧!”

   爱娃竞能兴奋地背诵起来: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说说看,你是怎样理解这首诗以及作者创作意图的?”

   “王维,字摩诘,善诗能画,是唐代著名山水诗人。他的这首《山居秋暝》采用白描手法,描写的是秋天迷人的景色。”听了李老师这么一问,小爱娃站得笔挺起来,像是面临一次决定命运的考试。

   “别紧张,孩子。我是在同你一起探讨问题,不是有意考你。”

   “老师,不紧张。你出的选题几乎跟我们试卷上的差不多,我刚才……好像是有些条件反射。老师,我说的都是书上给的标准答案,我的记忆可能出现一定的偏差,可书是不会错的。”

“尽信书,不如无书”。

“老师,这是孟子说的。可我们读的是教材啊,难道教材也会错吗?”

“学而不思则罔。”

“老师,这是孔子说的。老师您的意思是——”

“孔子、孟子都是圣人,这些语录都选在教材上、课本里,可为什么我们只是一味地去背,而不去理解,更不去实践呢?”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老师,那王维在《山居秋暝》里的隐形跑道又是怎样展开的呢?”

  “其实,在我看来,《山居秋暝》这首诗同样有无形的轨道,深藏在它描绘的景色之中。景色好比是水,寓意好比是盐。王维在这杯水中投进的不仅仅是盐,我看还增补了钙。读者真正读懂它,欣赏的决不仅仅是风景,而是隐形在作品中的人格。‘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两句,作者是通过写景来反衬、暗喻自己所处的生存环境。回头看一看,王维要隐居的缘由及社会背景就再清楚不过了。作者在这里不仅以清新圣洁的明月自比,同时还以挺拔的松,来类比道德高尚的君子。‘明月松间照’是不是在讲诗人以自身的圣洁情怀去同君子往来。‘清泉石上流’是不是在说,只有在干净的石头上流淌的清泉,才能不混浊。言外之意是说,我宁愿撞在石头上粉身碎骨,也不能与尘土一样的小人纠缠在一起,与其同流合污;诗中的竹和莲也都是作为君子化身出现的。洗衣的妇女、打鱼的渔夫都在这里同君子交往着,过着远离尘世,虽清苦却怡然自得的生活,我还犹豫什么呢?‘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作者彻悟后的抉择。学习最快、最好的方法,是学这些大家的思维方法,去感悟生活,感悟大自然。”

“哦,‘诗言志,文载道’这句话经老师这么一点拨,我开始感悟到了。真是胜读十年书啊——”

爱娃回沈阳后,请她舅舅转交给李老师这样一篇作文:

 

《书》

——生活如此,我会醉

 

当结绳记事在我的小辫子上开始打结的时候,书代替了时尚的芭比娃娃。她选了人世间最美好的乳娘童话,扶着我迈开了步伐。乳娘的图画时而宛如荡漾的春水,时而威如肃立的山峰。在乳娘的笑靥中盛开着皇宫里的玫瑰,御榻上的豌豆在她慈爱的笑声中听着海的女儿的歌喉。我和世界各地显赫的王室握手,与乡野小儿嬉戏,又不小心撞见了一只丑小鸭。童年就在这童话世界中甜滋滋地走过。

我开始复杂,没有脱离稚气,却在追逐着成熟。书看夹生了的我,便让疲惫的乳娘休息,找了一个严厉负责的老师。他背着《简.爱》、《飘》、《中国通史》(连环画版),又提着一本词典般厚的《名人少年时代》向我走来。我徜徉于古代文人洒脱的美酒佳酿中,站在龙位背后俯瞰宫廷百态。武则天在洛阳白天宫黯然落幕,使我神伤,只觉眼前好大一片雪,飘零着她的起起落落;项羽自刎乌江那一瞬血腥的飞雪,划开了一个称雄夺霸的时代;崇祯帝自杀于古槐前的一叹,模糊了紫禁城不灭的神话……王朝兴替,中国人五千年的蹙眉、五千年的酣畅,皆凝固在这本连环画中那望不到头的双眸,那无止境的深潭。《名人少年时代》写出了伟人们在娇嗔时候的境况:高士奇在轮椅上背圆周率小数点第一百位,卓别林演出为母亲救场,南丁格尔在为穷苦的患儿揪心,朱德在深夜里替妈妈挑满了一缸清水……我明白了自吹自擂是何等的愚蠢,自恃清高又是多么引人耻笑。伟人的作风让我自觉渺小,伴随而生的觉醒让我踌躇满志。

不知不觉地,我的生活让我离不开书了。手轻轻地滑过书脊时那种满足是多少春风吹不来的。青灯黄卷下,与我讲着简.爱对罗切斯特先生的爱、告诉我我的任性是多么的不明智……我与子路一起服侍孔老夫子品茗;与余华一起看着福贵的一生;亲临黄河,激动地给李白斟酒,听他高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他醉酒我醉书。

如果生活如上述一般,我会沉醉在书的佳酿中不愿出来。而这不是梦,不是幻想,是我实实在在摸得着的生活——看似平淡却波澜起伏。总有一天,我会喝着烈烈的烧酒,与刘邦一起高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我愿醉在书上,甚至有一天醉得如同诗仙太白,让世界溢满酒香!

却看千帆一般的书页中,我在酣眠中……

 

天上掉下来的荷塘

 

中学生菲菲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唯独作文显得苍白一般。他父亲领她到李老师的面前说:“孩子快中考了,担心的就是怕作文丢分。请您帮忙看看,她的作文总是这样写:星期天一家三口人如何如何。题目叫《走进荷塘》,说了半天连个水花都没看见,你说急不急人?实在不行请老师您给指点指点,就是我们该看哪些书也行啊?”

“我倒是发现一本书,特别值得一看,就怕你们不去看。”

“什么书?在哪儿能买到?”

“天书。”

“别逗了,老师,哪家书店卖过这样的书啊?”

“不用买,上天早已赠送给所有的人,只是很少有人打开它。准确地说就是大自然,具体说就是作文要写到的水中荷塘。画竹,要胸有成竹,写荷塘你连看都不看,怎么能写呢?”

过了几天,菲菲父亲打电话告诉李老师:“老师,我们已经在荷塘转悠好几天了,一家人三双眼睛死死地盯呀看的,还是老样子。附近的人我们也都问遍了,这荷塘很早以前就有,但谁也不知道它从哪里来,天就要下雨啦,您说我们还看么?”

“当然要看。”李老师听他说要下雨了,心里暗自庆幸,话说得一点不留余地。

“那好吧,那就看吧,附近垂钓的人都快把我们当疯子看啦!一个钓鱼老叟说‘你们真是闲的,这滩水和你们一样,没人知道从哪儿冒出来的?!赶紧走吧,别拉磨似地瞎转悠,把我们的鱼都吓跑了!’”

来往通话间,荷塘上空电闪雷鸣,大雨倾盆。雨点打在菲菲脸上,菲菲泪如泉涌;雨水泼在菲菲的身上,浇醒了她对大自然的顿悟。她一屁股坐在了满是泥水的荷塘边上大哭起来,随后高举起颤抖的双臂,一边大笑,一边任雨泼风吹一边高喊着:“我知道啦——,我知道啦——, 我知道荷塘是从哪里来的啦!”她的父母慌了,以为孩子这下可是真疯了,要不是菲菲脱口而出的诗句,真不知道会让她的父母急成什么样子。

是哪一朵云

丢下了这荷塘

让我的心

像荷花一样绽放

 

一个星期后,菲菲仍旧是由父母陪着,双手捧着她的《走进荷塘》来到李老师面前:

 

  走进荷塘》

 

不知道是哪一朵云,丢下了这湾碧水,同时,也丢下了她如梦的幽思在碧水中绽开。

清晨的荷塘,裹在薄雾里,浓淡相间的雾,凭借着微风浮动,像荷花仙子飘舞的长袖。藏在雾后,那时隐时现的荷花,提着绿色的裙衫,像天真少女相约在一起捉迷藏,直到红日露出半边脸的时候,雾才恋恋不舍地散去。但,还是留下它那由依恋之情凝结而成的露珠儿,洒在花瓣上、荷叶上,亮闪闪,晶莹剔透,像稀世的珍珠,要不是有水相隔,真想伸手去摘。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正晌午时候,一片片荷叶长足了精神像撑起的一把把碧绿的伞,高低错落,参差不齐地在湖面上留下倩影,倩影中的蓝天白云,匆匆而过的雁群,映得更是真切。不时有一群群红色的锦鲤也凑趣似地游了过来,像一片片火烧红云,真不知是飘在天上,还是飘在水里,牵动着我阵阵遐思,往返于天地之间。

那月下的荷塘,更是诗一样的迷人。整个荷塘就像一位新娘,被月光巧织而成的金色幔帐笼罩着。水面上的星星在微波中,多像洞房的烛光。一阵青蛙的鸣叫,打破了这温柔的静默,忽啦啦惊动池边的鸟儿,飞向夜的深处。蛙鸣过后,荷塘之夜显得异常寂静,静得能分辨出荷花的晚露滴在水面上的嘀嘀声与滴在叶片上的嗒嗒声,嘀嘀——嗒嗒,和着赋予荷塘独有的韵律,弹拨着荷塘之夜醉人的神曲。

梦乡里,朦胧中,我又回到了荷塘,心就是洁白或胭脂红的荷花,绽开在澳门回归之际。

 

有人说,李老师教的学生个个都是神童,可李老师却非常固执地加以否定。我从他的教学方法中,终于领悟到他之所以持这种否定态度的原因。因为在他看来,在这个世界上,其实只有一位老师,那就是大自然。再好的创意,也捕捉不尽大自然这位老师的千变万化,鬼斧神工;再好的相机,也拍摄不尽大自然这位老师的千姿百态,万千气象;再好的画家,也描绘不出大自然这位老师的千古神韵,四季变化得美仑美奂。大自然是我们的天师,生活是我们的天书,纵将古今中外所有的书籍集合在一起,也只不过是读这本天书的一章未写完的体会。

神童,来自大自然这位老师神奇的教学;天才,也只能从大自然的智山慧水中走来;靠近这位天师,领悟这本天书,你就是新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