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望:丰碑魏书生的幸福秘诀(8)有特色的科学思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0:45:52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就是思维方式与时间管理上的差别。魏书生老师的思维方式非常有特色,具有鲜明的个性。魏书生老师的特色思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魏老师扎扎实实的教育实践相结合中形成的。魏书生老师在教育教学上取得的巨大成功缘于他有魏书生特色有魏书生个性的思维方式。他曾说:“如果说我干了一些实事,这些实事也收到了一些效果,中途没有因为遇到挫折而畏葸不前,那是因为我有我的思维方式,这就是我教书总在考虑大背景:人、人性、哲学、科学、文化背景、生活方式等。”魏书生特色的思维方式哪些呢?
(一)“光明”思维
魏老师说:“我们的心灵像摄像机,眼睛便是摄像机的镜头。面对生活,我们拍下什么录像片在自己心灵的录像带上,全由自己说了算。”魏老师喜欢拍摄一些什么样的镜头呢?魏老师“光明思维”决定了他会多看光明面,会多看鲜花、清泉、蜜蜂、老黄牛、矿泉水、周总理、雷锋、团结、友爱、勤奋、进取、廉洁、奉公,因此他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他的精神导向。于是他们心灵深处,充满了催人奋进的因素。于是他昂扬,他奋发,他乐观,他豁达,他觉得天高地阔,自己的内心一片光明。
有位诗人曾经写道:“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有位艺术家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魏老师用它那一双慧眼不停地寻找光明,不停地发现美,于是他就时常把人家美好的心灵与言行拍摄到自己的录像带上,并且还要经常把这些带子拿出来放一放,使它成为激励自己上进的力量。
孔子说:“非礼勿视,非视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因为这些“非礼”的东西看得多了,听得多了,会让人的灰心、丧气、愤懑,会让人觉得天昏地暗,会让人的内心也没有光明。魏老师知道社会中肯定存在不好的东西,社会再向前发展一万年,也还会有垃圾,也还会有坏人。魏老师的智慧便是把自己心灵的摄像机对准真善美。
这个世界是黑的,还是白的?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答案是你认为这世界是黑的,还是白的?你认为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你相信世界是黑的,人性是恶的,你便能看到许多黑的,恶的,你的心灵也容易被黑的、恶的所占据;你相信世界是白的,人性是善的,你也就容易看到这世界的真善美,自己也容易成为一个心理上拥有更多成分真善美的。
魏老师“光明思维”决定了魏老师是个光明正大的人。
(二)“重担”思维
魏老师说:“我属于愿意当班主任的那类教师。我总觉得,做教师而不当班主任,那真是失去了增长能力的机会,吃了大亏。”魏老师认为工作是增长能力的机会,越是“重担”,越能增长能力。并且把抢挑重担看成是在占便宜——白捡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魏书生不仅教两个班的语文课,任两个班的班主任,并且还任校长兼书记。同时,还有“五多”——兼职多,兼职多达38个;会议多,常年有四个月外出开会;客人多,稿件多,回信多。一般人面对这几多,便会疲于应付,但魏老师仿佛有三头六臂,做事情井井有条。赫胥黎有句名言:“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能知,仍在能行。”“行”是扭转人生最有力的武器。重担思维要求自己在工作中不断地挑战自己,让自己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更多几次锻炼,有的人一天工作六个小时,有的人一天工作十二个小时,长此以往,有的人工作一年就有了别人工作两年的经验,他成长得肯定比别人快;有的人挑轻快的,那么他一旦碰到复杂困难一点的事便会感到一筹莫展,而生活中谁都会碰到复杂困难的事,抢挑重担的人,把苦先给吃了,在以后的工作中便不会感到有多苦。因此有人说:“怕吃苦,要苦一辈子;不怕吃苦,只苦半辈子。”我想不怕吃苦的人他在半辈子的时间里把别人一辈子的苦都吃掉了,所以在以后的生活中,他有再大的风雨也不怕,因为苦难的重担已经锻炼了他的承受能力。
“重担思维”,使人掌握了生活、工作的主动权。俗话说:“人难做,做人难,难做人”,既然来到这个世界间就要面临这么多困难,与其让困难一天天走向我们,还不如让我们一天天去克服困难,去抢挑生活的重担,让自己时时刻刻高举抽打自己的鞭子。苦是一副灵丹妙药,我们只有天天吃它,才能使自己变得强大起来,重担也就是一副灵丹妙药,时时抢挑重担,也就是时时吃这副灵丹妙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抢挑重担必然能锻炼出自己很强的工作能力。很强的工作能力,必让自己有信心面对更大的重担。于是又可以锻炼出更强的工作能力。你能力越弱,你增长能力的速度越慢,你能力越强,你增长能力的速度越快。抢挑重担,多做工作的人,在相同的时间内,能比别人积累起更丰富的经验。
安东尼·罗宾谈起他成为一个优秀的演说家的诀窍时曾说:“我之能成为一位优秀的演说家,乃是尽可能一天安排三次演讲的机会,而不是一个星期只有一次。我公司里的其他讲师通常一年只安排四十八场,这个场数一般只够我讲两个星期,所以我若讲上一个月,就能够拥有他们两年的经验,讲上一年就能拥有他们十年以上的成长经验,熟练一样技巧的程度和所花的时间成正比。”从他的成长经验我们就可以看到重担思维是一种有远见的思维。表面上看来他吃亏了,工作是麻烦了,但同时也赚得了本领,本领练出来了,就是自己的,谁也拿不走,抢不走的。
 (三)“扬长”思维
魏老师说: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从扬长开始。老师们在学习别人先进的经验的时候要坚守自己的长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一个人的长处能展示出一个人的天赋。“扬长”思维,就是最大程度地发挥你的天赋。那些成功的人,他们成功的关键就是掌握了自身的优势,并加倍强化这种优势。魏老师的长处是“商量”,遇到难办的事和学生一商量,就有了主张和想法,心里就有了底。魏老师教育管理中的民主化的经验也是源于他在教学中善于和学生商量。
一个人应当完全投入到自己所喜欢所擅长的事情上去,并将这种富有特长的兴趣爱好发挥到极致。有位名人总结他成功之道的重要一点是:找到你的方向。如果作为老师,你的长处是“讲”,你就努力成为一个“演讲式”的优秀教师;你的长处是“写”,你就努力成为一个“创作式”的优秀教师;你的长处是“辅导”,你就努力成为一个辅导专家。“骆驼和羊,各有所长”,“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一个老师找到了自己的长处,找到了自己的爱好,就容易发挥自己的潜能,就可以开掘自己的金矿。
曾经有位中学生向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请教成功的秘诀。比尔·盖茨说:“做你所爱,爱你所做。”一个人如果能够根据自己的爱好去选择事业的目标,他的主动性将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即使是十分疲倦的辛劳,也会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即便困难重重也绝不灰心丧气,而是去想办法,百折不挠地去克服它,如果一个人喜欢他从事的工作,也许他工作的时间很长,但丝毫不觉得是在工作,反倒是像在游戏。
魏老师说:“我不是主张不向别人学习,而是主张坚持自己的长处,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而不是抑制自己的长处。一个人有很多长处,当然好。长处不多,只有一点儿,只要努力发展,同样能取得突出的成绩。”一个努力“扬长”的老师,容易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四)“惟实”思维
魏老师一直是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这就决定了他是采用唯物辩证法作为自己的理论武器的,也就决定了他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因为唯物主义主张,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而一切理论都要接受具体实践的检验,实践当中检验你原来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哲学,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魏老师对教育的热爱是用扎扎实实的行动去热爱教育的,多年来他一直拼搏在教育的第一线,当任两个班的班主任,即便是当了盘锦市教委主任,他也舍不得离开一线教学工作,还要利用早间的时间上一个班的语文课,他平时强调得最多的是做实事,在做实事的过程中体验生存的欢乐。一位哲学家说过:“哲学家的任务不在于创作书,而在于创造人。”世界上的难事有千千万万,最困难与最崇高的却正是“人的创造”。因为“人的创造”不是靠你滔滔不绝地说教,不是靠你坐而论道夸夸其谈,它需要你起而行之,用踏踏实实的教育来培育。
魏老师的“惟实思维方式”,体现在他的教学中一切从实际出发。他从自己的个人实际情况出发,不是忙着用这种教法去否定那种教法,也不是去证明许多种教法的没道理,更不是糊里糊涂地照搬一种教法到自己的课堂上,不加任何改变就用。而是像蜜蜂一样,在教学的百花园中,到处采集于自己有用的花粉,回来以后,酿造自己课堂教学的蜜。魏老师集各家教法所长,结合自己的素质、性格特点的实际以及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创造了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六步教学法。他结合自己个人特长的实际,采用“商量”教学法,最后形成“民主化”的教学管理特色。魏老师经常对学生说:一些学习指导,包括对学习成绩的追求,都要从你个人的实际出发,不要不切实际的比,不切实际的追求。像有些学生,包括现在所教班级的学生,不见得所有的人都升高中、升大学。人们都要从个人实际出发,从能认识20个字到认识25个字,这就是胜利。从自己的个人实际去理解进步与不进步,去理解你学到了知识还是没学到知识。
魏老师经常跟学生说,从哲学上看,不存在终极真理的问题,因为什么东西都是辩证的,都是发展的。任何真理都有它的时空界限,离开了它所适用的时空范围,真理就变成了谬误了。我们的教学方法也不能定于一。应该用哪一种方法更适于我们平时的学习,更适于我们的心理,我们就使用哪种。因为经常这么渗透,学生认识到一切东西都是从实际出发的。
(五)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指的是思维主体在进行思维时,坚持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整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来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多变量地考察事物。也就是通过对事物进行纵向与横向、动态与静态、局部与整体、内部与外部的交叉分析,来全面地认识事物,有效地把握事物,从而为工作提供认识论依据。魏书生老师说:“我感到现在最新的思维方式,看它的基本结构,看它的骨架是很重要的。系统论追溯它的哲学上的渊源,就是全面看问题。”魏老师是一个善长系统思维的人,他一再推崇的“科学化”,就是通过建立三个系统,来提高语文管理自动化的程度。(1)建立计划系统,按时间范畴定计划,按空间范畴定计划,这样就能让学生时时有事干,事事有时干,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2)建立监督检查系统,这样就有利于落实计划,提高学习工作的执行力。(3)建立反馈系统,保证了在时空条件发生较大变化时,计划制度能从新的实际情况出发,得到及时的修改、补充、甚至废除,使计划也能与时俱进。正是这一完整的语文教学系统,使他的教学基本上走上了以法治语文教学的轨道,使他的工作显得周密、细致、高效。罗永源老师在《走近魏书生》中提到:“我所做的,在学生中实施的一些新的有点改革意识的东西,全都是零散的,尽管也是深受学生欢迎,但缺乏系统化、科学化、理论化,再好的做法也不容易提高工作效率,这就是自己教得累的主要原因。”他道出了许多比较优秀的老师与魏老师的差距。因为魏老师善于系统地思维,善于全面地看问题。因此他的教学环节能丝丝入扣,环环相连,有条不紊,井然有序。
魏老师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碰到的是学什么的问题,他也是用系统思维方式引导学生画“语文知识树”,“六本书中系统的语文知识大致有四部分:基础知识,文言文,文学常识,阅读和写作。这是第一层次,是知识树的枝干。”“再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基础知识还包括语音、文字、词汇、句子、语法、修辞、逻辑、标点这样八个方面。”“这是第二层次,共22个方面。”“再进一步分析,每个方面又包括若干知识点。”“学生按照语文知识树去学语文,就像司机按照交通路线图驾驶汽车到没有去过的地方一样,做到心中有数,少走许多冤枉路。”用系统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培养人的全面观,就不会在某一具体问题上陷得太深,就不容易去钻牛角尖,做事做工作容易举重若轻,便能以较少的时间达到较高的效率,系统思维能防止和克服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坚持从事物的联系、运动、发展、变化中去把握思维的对象,能够从整体上去认识和把握事物。能拓宽人们的思路,作出的决定能使系统处于最佳的运动状态,能够增强系统的功能,提高系统效益。
学习和掌握系统化的知识,是学生能力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因为它能提示规律,举一反三,促进知识的迁移,系统化的知识容易转化成能力,这种转化过程是形成系统效应的过程。根据系统论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理论,掌握概括化的系统知识所形成的能力就会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它比只用零碎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的效率要高得多。
(六)发散思维
魏老师说,任何平凡的工作,研究起来都是一个宏大的世界,都有无穷无尽的学问,也就有无穷无尽的乐趣;每件事都有100种解决方法。魏书生老师之所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卓越的创造能力乃是源于他有相当发达的发散思维。
发散是创造性思维的特点之一,它使人们能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它的产物不是唯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具有新颖性、多端性、伸缩性和精细性。数学中的一题多解,外语中的一句多译,都属发散范畴。学习中注意使自己的思维发散开,就会思路灵活,开阔,而不致囿于一孔之见。
魏老师利用他的发散性思维使他能扎根于现实,又超脱于现实,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争论。
关于作文的批改这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可以说是世界性的难题,关于对作文批改的争论从来说没有停止过。
一派认为,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千百年来,许许多多高水平的老师,认真负责,不辞劳苦,斟酌权衡,仔细批改,引得许许多多优秀的学生写出了上亿篇好文章。
另一派认为,有许许多多的人无缘得遇良师,无钱能进学校,他们便刻苦自学,多读勤写自思自悟,自批自改,却也能够无师自通。写出大量的好文章,好作品,有许多作品甚至是世界名著。
这两派争论可说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般人很容易陷入争论的泥沼不能自拔。魏书生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充分利用他那发达的发散思维,搁置争论,去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他说:“我觉得两者都不应以自己的成功为论据,来否定对方存在的价值,那势必使自己的思维进入狭隘的片面的误区,互相指责,一团混战,共同堕入偏见的峡谷而离真理的高峰越来越远,双方都应在自己的成功与对方的成功中得出这样的共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方法可以各异,殊途可以同归。通俗一点儿说,就是一件事儿有一百种不同的做法。”
发散思维的长处就是能使人的思想从一种模式中解放出来,使人发现教育教学改革的天地十分广阔,方法非常多。
一个字有100种写法。可以是甲骨文、金文、隶书、篆书、魏碑、行书、楷书、草书、仿宋,也可以是柳体、颜体、赵体,既可以左手写,也可以右手写。
一句话有100种说法,比如只有5个字的一句话:“为人民服务。”就语速而言,可慢可快,可先快后慢,先慢后快,就这5个字的距离至少可有100种不同的摆放方式,就音量而言,可悄悄的耳语,可小声说,可大声说,可高声喊等等。
魏书生老师就是利用发散思维从“自古华同一条路”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走出一筹莫展,山穷水复的困境,走进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别样天地。
发散的思维方式就是魏老师所说的“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不致于使人钻牛角尖,容易使人变得开朗、乐观、豁达。
(七)反向思维
反向思维是一种开拓思路的方法,这种思维方法常常能使人另辟蹊径,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魏书生被人视为“奇人”,“怪人”,其实是因为他的思维方式奇特、怪异,这又突出表现在他对反向思维的运用上。
一个听过魏书生老师课的同行说:他非常羡慕魏书生,象他那样教书才值,你看他多“懒”呀——不管班,不讲课,不留作业,不批改作业,不考试,不批作文,几乎语文老师感到麻烦头痛的事情他都推给了学生。他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敢于向传统的教学规范挑战,敢于反其道而行之,从而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
魏书生的反向思维,在他还在读中学时就开始显露出其倪端。那时他就想:任何真理都有一定的时空范畴,如果多走了一小步就会成为谬误。那么反过来,是否存在它的逆定理,任何谬误在一个极特殊的时空范畴内会成为真理?我想证明这个逆定理的存在。
正因为魏老师的反向思维,才使他看问题的视角与众不同,才会有出奇制胜的效果。当人们都在肯定“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是真理的时候。他却在思考,这话告诉人们要站在理智的角度,站在较高层次思考良药与忠言的价值,事实上,人们达到这一境界不容易,这要求被批评者觉悟非常高,这是站在被批评者一方而言的。另一方面,就批评者而言,不能让自己的良药越苦口越好,忠言越逆耳越好,而应该想方设法使良药不苦口,甚至甜口;让忠言不逆耳,甚至顺耳。坏人腐蚀好人喜欢用糖衣裹着炮弹,这样容易将人打中,容易使人接受。我们在使人变好的过程中,为什么不研究“糖衣”,为什么不想办法使人易于接受一些呢?正是因为他善于和敢于问“为什么不”,善于敢于反向思维,才使他在教学中平中见险,绝处逢生,在别人都喊“山穷水复疑无路”时,他却“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当许多同事在埋怨书难教时,他却认为:“咱们不要埋怨学生难教,教师埋怨学生难教,就像医生埋怨患者病难治一样,医生埋怨患者得的病太重,就不给治疗,那他的医疗水平不会高。医生的医疗水平是治疗疑难杂症的过程中提高的。教师的教育水平也是在把难教的学生教好的过程中提高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后进学生帮了我们的忙,帮咱们提高了教育水平。”
当许多老师在把后进生视为草的时候,避之而惟恐不及的进修,他却认为后进生也是宝,有另一番高论。大家想想看,当年上学的时候,后进生听英语课,一点都不明白,可是人家还坚持坐在那里。后来数学课听不懂了,物理、化学课也不明白,最难过的是有的听语文课都跟听外语差不多。咱们当老师的,如果坐在教室里一连听7节西班牙语,咱能坐得住吗?可是咱们这些后进生,却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让身体各器官在椅子上坐着,进行着极其繁重的体力劳动,日久天长,磨炼出来的,是何等顽强的毅力。
咱们再想想看,后进生刚入学的时候,学英语单词,学正负数加减法,不是还得过60分吗?他们拿着及格的卷纸,满心高兴,想继续进步,不料课程越来越难,统编教材不给后进生留喘息余地。半年以后考试,变成50分,又过半年是40分,再升级便是30分。不断接受失败的考验,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每天上班都尝试失败,一次也没胜利过,我们的心理是啥滋味?可我们的后进生呢?面对屡考屡败的困难局面,却能够屡败屡考,日久天长,磨炼出来的是多么顽强的抗挫折能力!
每天这么苦,这么累,不断失败,没人同情,没人理解,相反的,得到最多的还是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备,低层次人的嘲笑的挖苦。他们这么苦,这么难,每天早晨吃完了饭,背上书包,却仍旧能朝着这个又苦又累的,没人理解和同情还不断得到批评的学校走来,到了学校,见到往日批评他们的老师,后进生们一般都笑一笑,想想看,这是多么开阔的胸怀。
正是反向思维方式的灵活运用,魏老师才能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未所发,能看到后进生当中许多先进的因素,从而增强教育后进生的信心,寻找教育后进生的方法。
有的学生与他聊天时问:“魏老师,以后我一不当官,二不当科学家,要那么高的能力素质有什么用?”魏书生不说建设祖国实现四化那样的话,那样的话学生全都明白,他们不明白的是人活一生有多不易。魏书生说:“以后你要真能当大官,当那种有大能耐的什么什么家,有些方面缺点啥差点啥,我或许就不让你改了。如果你干到江青、康生那个份上,你心理素质不好,脾气暴躁,心胸狭窄,谁提意见你使劲整谁,没准你那官还能将就着当下去,因为谁都怕你,没人敢得罪你。可如果你只是个普通工人,靠力气挣钱养家糊口,你心胸狭窄脾气暴躁,一句批评也听不进去,你想想吧,哪个领导愿意用你,不用你了,你还怎么挣钱吃饭。所以呀,一个人要想活得顺顺当当,就得有开阔的胸怀,远大的理想,必胜的信念,顽强的意志,这些东西,既能帮助你当好大人物,也能帮你当好小人物,甚至对你当小人物有特殊的重要性。小人物活着尤其艰难,没人顺着你,没人哄着你,你只有具备了各种良好的能力素质,才能遇事看得开,工作做得好。”魏书生运用反向思维,发现学生认识上的偏差,并给予纠正,使学生认识到成功是艰难的,需要人磨炼出很高的素质,不成功是更艰难,更需要人有很好的素质来抗拒生活中的风风雨雨,从而活得顺顺当当,善于反向思维更容易使人接触到问题的深刻本质。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魏书生关于别人给他造谣言的看法吧。
“有人告诉我:咱们学校老师对你都挺好,了解你的为人。一所学校有那么一位老师总嫉妒你。”我说:“应该嫉妒我呀,我才教了六年书,就被评为特级教师,确实使人嫉妒。”
“嫉妒就嫉妒吧,他还给你造谣言,编瞎话,他太对不起你了。”
我说:“正因为素不相识,人家却肯舍出一部分脑细胞来给咱造谣。倘没有我,人家用这点脑细胞学习,工作,干点什么不好,人家冒着降低人格的危险给咱造谣,容易吗?”
“当年的批判,起了帮我认识社会,开阔胸怀,磨练意志的作用。今天的谣言,当然更能起激励我前进,促进我努力的作用。人家帮助我进步却浪费了自己的脑细胞,还降低了自己的人格,难道不是我对不起人家吗?”
“后来我和这位老师见了面,我满怀歉意,很自然地和人家相处,以致他由过去的造谣说坏话,变成背后经常说我的好话了。”
魏书生老师就是用这种反向思维,化消极为积极,化腐朽为神奇,化敌为友。
善于运用反向思维的人,往往看问题更深刻更有远见。当别人说:“戴着镣铐跳舞是阿Q精神”。魏老师则认为:阿Q精神胜利法的本质是,用自我安慰来为自己的软弱与无能作辩解。如果我们为了使自己强大起来,为了使自己减少忧虑,节省下时间来多做实事,为了使自己具备多方面的能力,而对眼前的不幸采取幽默和无所谓的态度,那有什么不好呢?戴着镣铐跳舞显然比戴着镣铐哭泣更有利于自己的健康。
运用反向思维就能言人之未能言,想人之未能想。甚至能变废为宝。世人都讨厌拖拉,“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拖拉不知道贻误了多少该做的事。而魏老师却反用拖拉法,把愁闷拖少拖无。遇到生气的事,就这样告诫自己:“这些闲气一小时以后再生吧!”烦闷向你袭来,你这样暗示自己:“上午先做几件事,等下午再抽时间烦闷吧!”拖到下午,能拖再往后拖。再比如你想发脾气,并且知道发脾气不对,当气满胸膛难以抑制时,你命令自己:“数15个数以后再发火!”15个数数完了,倘若还不能抑制住,则5分钟、半个小时以后再发火。这样一拖,常常能想出比发火更高明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世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宝贝。拖拉似乎是令人头痛的“垃圾”,然而在善于用心,巧于反向思维的魏书生手中却变成了宝贝。
当人们都恨挑拨离间这种卑劣的伎俩时,魏老师却挑动学生学会自己斗自己,用自己心中的真善美去战胜自己心中的假恶丑,用自己心中的上帝去赶走自己心中的魔鬼,从而用自己内心深处的能源照亮自己。
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两军对垒,倘到对方的堡垒中去分化瓦解。找自己的助手拉一派打一派,就非常容易取胜。这些用于战争的战略战术,也有一部分适用于教育学生,学生脑海中有好的、真的、善的、美的一面,也有坏的、假的、恶的、丑的一面。如果“挑拨离间”,用脑中的好的一面去斗争坏的一面,就能出奇制胜,就能唤醒沉睡在学生心中的正义之师,就能扼制大脑中的腐败分子。
善于反向思维是魏书生老师出奇制胜的法宝。
  (八)辩证思维
辩证的思维就是在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时,能够比较好地运用归纳与演绎相统一的方法,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方法。它避免了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待问题。魏书生老师擅长辩证思维,能用发展的眼光,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
“我在学习教育理论时,既学孔夫子、陶行知、凯洛夫这些为学术界肯定的教育家著作,也看蔡元培、杜威等争议较大的人的一些观点。有道理的吸收,没道理的,想想它在哪一个特定的条件下可能有些道理。我提出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为学生服务的指导思想,就曾从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观点中受到启发的鼓舞。”
魏书生老师能以辩证的观点看待名家的教育思想,他既不照单全收,盲目地接受,也不全盘否定,采取虚无主义态度。他认为名家教育思想都有它存在的价值,都是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他既不轻易肯定,也不轻易否定。他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从教学实践出发,博采众家之长,好的拿来为他所用,不好的就变一变。正是因为有辩证的思维,所以他学得更灵活,更有实效性。
辩证的思维使魏老师看待问题更超脱,不拘泥于一方,不局限于一角。比如关于知识树的问题。魏老师说:知识树是我和我的学生们为了方便教与学画的知识结构图,一些报纸杂志先后印了几十万份,有的老师发表文章、来信说管用,也有的说不管用,这正符合一个事物有两个方面的辩证法,如果单是一种意见就不正常了。
和别人打交道时,魏老师坚持既不神化别人,也不鬼化别人。对优秀人物他注意学习他们的高尚品质与横溢的才华。对周围普通的同志们,也应该想方设法学习他们的长处。即使对哪些短处很多,错误很多,大家都瞧不起的人,我也叮嘱自己:少看他的短处,多看他的长处,这样于已于人都有利。我总想,别人有短处,我没看到,自己并未失去什么;别人有长处,自己没学来,就失去了充实自己的机会。再退一步讲,就是对蒋介石、林彪这样历史有定论的奸雄,也不可全盘否定。在历史上他们对我们的国家、民族都曾做出过不同程度的贡献。总还有他们个人在认识上、能力上一些值得肯定的方面,把他们坚决、果断、机智等方面的长处吸收过来,总比全盘否定更有利些。这样运用辩证思维看待人,就容易相对正确地看待人,就能更好地处理和他人的关系。
魏书生老师说:每个人都是长处与短处,优点与缺点的统一体。你如果总看人家的短处,当然很难尊重人家。
魏老师辩证地看待职业。他说:“教书不是苦海吗?不是有人避之惟恐不及吗?不对。苦海只是一部分人的认识。任何一种职业,某些认识片面的人都会看成苦海。反过来,任何一种职业,一旦你全身心地扑在上面,入了门,都能感到其中的价值,谁都会乐此不疲。粉笔生涯虽然清苦,乐亦无穷。”
魏老师辩证地看待困难。困难,失败不是什么好东西,人生路上最好没有它们,只是一片坦途,人们直接奔向自己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可是连孩子都知道,这样平坦的人生之路是不存在的。困难,失败常像人生的孪生姐妹,相伴相随,终生不离。既然躲不开,人们就得采取正确的态度。我常觉得困难能断送一个人,也能锻炼一个人,对那些主观意志不能决定取舍的困难,迎难而上,决不畏惧,就能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得到锻炼。我对困难持感谢态度。因为困难教人深刻认识人生,困难能提高人的能力、耐力,有困难才有战胜困难的乐趣,困难能抑制自满,失败能使人坚毅。我叮嘱自己,失败意味着我离成功近了一步!能经受得住100次失败的人,在意志上一定比经历90次失败的人更坚强!能经受失败,也是一种机会,跌第200个跟斗后,就比跌第199个跟斗时经验更丰富,意志更顽强!当许多人跌到第200个跟斗爬不起来时,我只要能爬起来就意味着我的成功!咬紧牙关,再向前踏上一步,不仅是胜利,更是双倍的胜利。既有胜利成果本身,还有经过重重失败后,自己的意志也得到了磨炼和考验。
能以这样的态度看待困难和失败,困难和失败也会成为我们的助手,有了辩证的思维,人就不会把自己禁锢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不给自己编织精神的网,思维定势,墨守成规。
 (九)量化思维
常言道:“心中有数”,就是说我们做任何工作都要有量的概念。所谓量化思维,就是遵循思考、计量、决策这样一个思维过程来进行决策和实施决策。量化思维是工作中十分重要的思维方式。我们如果能采取这种思维方式,有利于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好计划、组织、执行、监督、检查等具体的环节。
记得2003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香港凤凰卫视记者问道:“熟悉您的人都说您是一个重视事实,也非常注重数据的人。请您告诉我们,在目前中国国情当中,有哪些数据您认为是最为可喜的?有哪些数据最为忧心、牵挂和关注的?”
温家宝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GDP的增长平均在9%以上,中国近五年,尽管出现亚洲金融风波,GDP的增长平均在7.7%,去年达到8%。中国的外汇储备达到13000亿美元等等,这些数据是使我最高兴的。但有些数字恐怕连记者也不完全清楚,比如中国的劳动力有7亿4千万。而欧美所有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只有4亿3千万。中国每年所增加的劳动力有1000万,中国的下岗和失业人口大约1400万,进城的农民工一般保持在1亿2千万。中国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中国13亿人口有9亿是农民,说是目前没有摆脱贫困的是3000万左右,但是大家知道,这个标准是低水平的,人均625元,如果标准再增加200元,中国的贫困人口就是9000万。中国东西差距很大,大家恐怕只是从概念上有,我想说一个数字,中国沿海五六个省市GDP的总值超过50%。”
当我听到温总理说着这些怵目惊心的数据,我在感到祖国的巨大压力的同时,心中也有难以言传的感动和激动,难怪瑞士驻中国的前任大使曾德说。温总理的脑子像COMPUTER(电脑)。当温总理把这些问题,历历可“数”时,我一方面感叹他工作特别用心,一个不用心的人是记不住这些数据的。我曾试验过一个成绩好和成绩差的同学,期中考试过后半个月,问他们语文成绩分数,成绩差的同学记不起来,而那位成绩好的同学,连去年期末考试的成绩都牢牢地记住了。另一方面我也感叹温总理量化思维的方式,有的问题在概念上是模糊的,惟有数据才是清晰有力的。
而我们的魏书生老师也是一个特别用心进行量化思维的老师,我随手翻翻他的著作,略举几例。
《班主任工作漫谈》自序,我教了近18年的书,当了17年的班主任。这17年中,我当了7年多副教务主任,当了7年多书记兼校长。
除此之外,我还做了以下一些实事:
分别为我所任的30个社会兼职,例如: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中学学习研究会理事长等尽一部分责任。
在国内外的海、陆、空中跑了40多万公里路,参加各种会议、讲学,办各种杂事。
在全国除台湾、澳门、青海以外的29个省、市、自治区做了550多场报告。
在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讲公开课480多次。
接待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36000多人次来我听课、访问、指导。
处理了11000多封国内外来信。
写了210多万字的日记,发表了84篇文章,已出版了自己主编的3本书,3本论文集,1本专著。
在《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魏书生的《自强、育人、教书》中:“首先是计划系统将34件实事分为6类:每天每人必做的6件事,每天按学号轮流做的3件事,每周做一次的3件事,每学期做一次的9件事,不定期的6件事,渗透于语文教学中的7件事。”
一件事不做则已,做就要求讲效率,力争在规定的单位时间内做完。例如跳读文章1500字/1分钟;速读1000字/1分钟;细读200字/1分钟;抄写30字/1分钟;默写35字/1分钟;写作文1000字/1小时;朗读、演讲、口头作文200字/10分钟。每天的听说读写训练任务都按这样的速度去完成,久而久之,增强了效率感。
由于平时增强了效率感,每天6件事做完,平均用31分钟,日记用14分钟,作业用16分钟,统计“三闲”用1分钟。
再如魏书生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实践研究》中,语文知识树基本确定为四个部分222页131个知识点。
中学生经过训练,记忆能力一般能达到每分钟记住5个字,3个词,两分钟能记住一课书必要的文学常识,5分钟能做完一道书后练习题的水平。
按第三册教材分析所列自学内容,所需时间如下:
记住现代文的120个生字需24分钟,文言文85个生字需17分钟,现代文生词99个需33分钟,文言文生词169个需57分钟,文学常识涉及27位古今中外作家需54分钟,书后需做的练习题共62道需310分钟,六项合计共需495分钟。按每天自学30分钟计算,需16.5天时间。
……
魏老师提到这些数据时,真给人一种如数家珍,数不胜数的感觉,魏老师也是一个像温家宝总理那样重视数据的人。因为数量是判断的基础和依据,没有数量,判断就是笼统的,不精确。当我们要对事情的状态作全面的了解,仅仅定性分析是不够的。也就是说,仅仅把握其是什么问题还不够,还必须作数量上的估计,从数量上看某件事情处于什么状态,是小问题还是大问题,是局部问题还是倾向性问题。
记得有位教委主任曾说过,任何科学最终都离不开数学。要使分析更接近实际情况,更精确,拥有数量概念是不可缺少的。心中有数,这个数,既是一个事实,又常常是一个目标。比如说本人骑摩托车,就非常关注行程,当我开始开着这辆摩托车,看到表上写的16公里,我脑中闪出这样一句话: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当我骑到八千公里时,我就想到这辆车已跟随我南征北战,闪出八千里路云和月的豪壮诗句,想到什么时候突破10000公里,当我看到行程表上打出25000公里时,我就想到我也经历了两个25000里长征,又想快点突破30000公里。人的心中有一个清晰的数字时,他就能准确地把握工作进度,确定更具体的工作目标,从而激励自己去完成工作任务,去挑战一个更高的目标。
魏老师也非常重视学生的量化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认识汉字,记英语单词,都是每天10个,即使是走亲戚串门也从不间断。一年下来,3000多个汉字记住了,3000多个英语单词也记住了。他还是让学生在放学路上记一个单词。还有五个一分钟,每人每天做一分钟家务,每人每天写一分钟日记,每人每天唱一分钟军歌,每人每天踏步一分钟,每人每天一分钟记忆力训练。有这样量化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既易于操作,又利于坚持,大大提高了工作学习的效率。                                                
(十)时空思维
时间和空间是哲学中的一对共轭范畴,它们都是客观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是客观的东西。时空思维指的是受时间、空间因素制约的思维,是主观思维对客观事物及其时间、空间特征的反映,是对客观事物时间、空间存在的反映。魏书生老师非常擅长时空思维。他说:“用时空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的,其宏观驾驭多种事情的能力也肯定更强。”
魏书生常常喜欢诵读这样一句话:“人类还是青年时代,人类将要走的路,比起已经走过的路来,不知道要长远多少倍。”每当他诵读之后,顿觉心胸开朗,深信一切人间丑恶都只不过是暂时现象。人一旦开阔视野,把自身放在更为广阔的背景来看问题时就会产生一种“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记得前政协主席李瑞环在一次政协会议闭幕时讲过这样一句话:“我们也是历史发展进程的一部分,今天,我们评价历史,将来历史会评价我们……多想想这些,那就没有什么一已的私利不能割舍,就没有什么个人的恩怨不能超越,就没有什么错误毛病不能抛弃。”九七年三月,当我在电视上听到李瑞环同志用铿锵有力的声音朗读这段话时,我顿生一种天高地阔之感。人一旦从广阔的时空中来看待自己时,便容易把自己的私欲、烦恼看得很淡很小,从古往今来的时间角度看人类,她还在青年时代,看人生,更为短暂,宇宙浩茫,人生须臾。想想这些,我们就会更加珍惜这宝贵的人生。
常有不少人慨叹生不逢时,对社会愤愤不平,我们来看看魏老师是怎样看待他所处的时间:人必须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时代,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服务社会,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也不能比拟的。第一政治宽松。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扣帽子,不打棍子,不抓辫子。“大跃进”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行吗?你的孩子,喜欢起个什么名字都可以,起个外国人的名字也行,与党和国家领导人叫同一个名字也可以,不会有人说你“崇洋媚外”或“篡党夺权”的。第二,生活幸福,没有战争的蹂躏,没有饥荒的煎熬,没有瘟疫的威胁,没有运动的摧残。第三经济上最繁荣。
当我们用这样的时空思维来考虑问题时,是不是觉得我们比长辈们要幸运得多。我们有更多的施展才华的机遇。“人生这列快车,呈提速的趋势,载着人们向生命的终点速跑,你只有珍爱现在,有效地利用现在,才能使你有所作为,不虚度年华。”
人类历史几百万年,历史车轮好不容易行进到今天这一段,我们有幸生活在这一段,我们就务必珍爱这一段。人生七十古来稀,就算是活上一百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也是多么微不足道。但我们却无法选择活在哪一段,要是能选择的话,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肯定更愿意选择我们这一代的跨世纪来活着,他们所奋斗一生的事业不就是希望广大的老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现在改革开放,人们生活富裕了。这是他们的企盼啊!但历史没有把他们安排在我们这一段,他们都为了我们这一段的历史付出过情与爱,血与泪。我们这一代就应该好好珍惜,好好活着,为我们的后一代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如果历史可能让我们选择的话,我们更愿意选择200年以后还活着,为什么啊,因为200年以后的人类社会肯定物质更丰富,精神更文明,人的潜能能够得到更大的发挥。可是我们没有权利选择,人类历史几百万年,人的一生一百来年何其短暂,人与人能相处在这极短暂的历史中是多么不容易啊。所以,人与人更应该互相帮助,相互关爱着、搀扶着前进,否则,这对得起历史的偶然性吗?
魏老师喜欢和学生一起讨论未来世界的事情,给学生们介绍托夫勒,奈斯比特等未来学家对世界明天的一些观点和看法。谈今后20年、50年、100年,甚至谈未来一万年。当学生们热烈地讨论着人类遥远的明天,他们很容易产生“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最低限度,在讨论的那一刻,他们会觉得为了个人利益而和自己的同胞、同学、同志战斗,残酷无情的斗争是很可卑的,一个人只为了个人权力、名誉、地位,只为了个人利益活着是很可怜的。
当学生把目光投向自己的未来时,许多狭隘的、无原则的争论都能自消自灭了。个别同学喜欢为鼻子尖下的一点个人名利而斤斤计较的事,也不知不觉销声匿迹了。
善用时空思维的人能成为一个超脱的人。
人需要在时间上看得长远些,也需要在空间上想得宽阔些。
林彪、康生之流若能从小时便多从宽阔的空间、角度和悠长的时间角度思考问题,也许不致于活得那么狭隘,活得那么累。也许不致于为了个人的那点权力,不惜丧失人性,不惜出卖战友,不惜抛弃人格,而做出大量伤天害理的事情来。不致于活着时铮狞伴随着恐惧,紧张搅和着苦恼,死了以后还被人当做笑料,当做小丑去谴责。
魏老师喜欢引导学生讨论许多思维超越狭窄空间的问题:火星人怎样移山填海,如何开采月亮上的矿产资源,人类怎样建立太空冶炼厂,人类怎样向外星球移民。等等。
每当讨论完这些问题,再问学生,日常学习中为了一点小事闹不团结时,此刻有何感想时,个别喜欢斤斤计较的同学不好意思的笑了,感到了自己的渺小,感到了为那些小事伤害了同学的情感,弄糟了自己的情绪,耽误了学习真是不值得。
魏老师利用广阔的空间思维引导学生写站在月球上想到的的文章,并说,倘若你站在月球上看地球,就会发现地球只不过是一个直径比月亮大两倍多的淡蓝色的星体。觉得它小,你才会更感到人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无比重要和珍贵。你才会觉得并不太大的一个地球确实不该你争我夺。东一块,西一块地割来抢出,打个没完。站在这样的角度才会觉得马克思主义者追求共产主义,追求世界大同的明智。站在这样的角度看待某两位同学为了一句话而不顾友情,伤害对方,不是太可怜了吗?
魏老师遇事喜欢放在大空间范畴思考问题,避免了人性中的弱点产生。他曾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待失败这件事,也是于高远的空间思维的。他要求学生写题为《从七个角度看失败》的文章,要求把考试失败这件事看做一口井盖子,文章要分七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换一个角度观察这口井盖子。
第一角度站在井底看:啊呀,不得了,一片黑暗,不见天日,前途无光,没有出路呀,对不对,为什么?对,为什么?因为你站的人生角度低,眼界自然狭窄,一口井盖当然遮住了你的全部视线。
第二个角度要求在井沿看,会觉得豁然开朗了,井盖倒上不小,但世间还有那么多的事等着去做,这个井盖没做好,快去做别的事吧。
第三自然段要求站在山麓看井盖。
第四自然段要求站在山峰去看,那时就需费力才能看到小小的井盖。就会感到人生要做的更重要更有价值的事还有很多,自己实在不该为小小的失误支付太多的精力和感情。
第五自然段要求站在云端里看这件事。我领着学生练气功,经常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心灵引入蓝天白云之中,产生一种端坐云端,俯瞰活人打仗的胸襟和气度。一看两个狗苟蝇营的狭隘的人,咬得头破血流,斗得跟乌眼鸡似的。为了什么,原来两人都是为了争一个什么局长的位置。这时,很容易感觉个人名利的微不足道,然后把主要精力用于劳动、创造、用于做有益于人类的,实实在在的事情。
第六个角度,站在月球上看,地球只是一个淡蓝色的大球,那口井的盖子,无论如何见不到了,因而产生的烦恼的云雾很容易散开。
第七个角度,站在金星上看一看,我们生存的地球只不过是一颗和启明星差不多大小的小星星。地球这么渺小,人生这么短暂,别斤斤计较个人的蝇头小利了,别为了一点小小的失误再苦恼了,赶快将这渺小而又短暂的人生投身于给自己也给大多数人带来快乐的正义事业吧!
一些过去这忧虑,经受不起失败的学生说,写这篇文章,越写心情越好。
写到第七段,有一种心灵突然解脱、心情豁然开朗的感觉。
一般人的思维,遇到挫折,失败、大都在想失败带来的的倒霉和种种后果,不断地给自己挖掘精神陷阱,让自己走进去,而魏书生的思维却从中弹跳出来,从茫茫空间里来看待失败,顿觉人生豁然开朗。心灵得以解脱。潜能得以发挥,从失败走向成功。自从领导科学创立以来,许多事实表明,掌握并自觉运用时空思维,已经在各行各业的领导工作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由于这种思维把世界上任何事物都看成有机联系的。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时空原则变化发展的统一体。因此掌握了这种思维,就会从事物复杂多变的现象和多种多样的时空联系中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通观全局,处理好各部门、各方面的种种联系,促进各项工作的协调发展。
魏书生老师也说,能有宏观思维的人不容易陷入具体事务堆里,总是能用最少的时间达到最高的效率,总是行事有计划,有系统,不盲目。遇事随时可以找出其座标点以及与相关事物的联系,这不仅是对于从事领导工作的人很重要,对于普通的学习工作者同样重要,思路清晰,宏观思维,这样活着,做事都容易举重若轻,学习、工作、生活变得轻松起来,变得愉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