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仓叶王与安倍晴明:辉煌的战国玉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4:22:11
     战国早期的玉器具有由春秋玉向战国玉演进的过渡色彩,如曾侯乙墓出土的玉佩等。辉县固围村魏王室墓出土的大玉璜、平山中山国王墓出土的青玉带钩及洛阳金村东周王室墓出土的玉耳杯、玉桃形杯、金龙凤饰玉卮等等,这些都是战国中、晚期玉器的代表作,体现了战国玉器高难度的工艺水平。


战国双螭龙白玉璧
直径8.6cm。二螭龙威猛彪悍,做爬行状穿行于云海,神形兼备,精美绝伦。背面饰V型云纹。包衣自然,白色水沁和黄色土沁天成。       此一时期玉器的主要特点是:
①玉质优良。战国时期王侯用玉多使用和田仔玉,玉质细腻温润,光泽晶莹,青白色较多,偶见白玉。中小贵族均用地方玉材,是一些价格较低的本地或相距不远之地的美石。
②琢玉技艺精湛。战国玉器上的线条,包括造型的轮廓线和纹饰的阴阳线,均锋利挺劲,准确流畅。
③龙的形象占有突出地位。龙居战国玉器神瑞动物图案中的首位,其次是虎,再其次是凤。龙的形象有两种,一种是由虎豹等猛兽演化而来的,较多的保留了虎的形象与性格上的特征;另一种则头长、 身细、 尾尖、四足,是从蟒蛇变化而成的。
④统一的时代风格为主。东周时各地新兴的都邑已成为新的琢玉中心。由于各地制玉中心相互交流频繁,所以各地的玉器区别不甚明显,统一的共同的时代风格是其主流。
⑤玉器使用范围扩大。当时的玉器已不仅是最高统治者的生活器皿和自身装饰品,它的使用范围在逐步扩大,如有的武器已用玉饰,甚至还出现了祭玉。玉具剑于春秋晚期问世,其装饰常用玉标首和玉珌。至战国时期则新出现了玉剑格,在剑鞘上饰有玉琫。


战国螭龙白玉璧
直径5.4cm。螭龙威猛彪悍,四肢刚健有力,做爬行状,神形兼备,精美绝伦。背面饰谷纹。白色沁和糖色沁自然天成。
       战国时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学术思想活跃,产生了儒、墨、法、道、兵、农、医、阴阳等百家争鸣的局面。工、农、商业发展迅速,战争不断。艺术上呈现繁荣。就玉器而言其工艺技法、设计都超越了以前。由于战国时期社会的变革、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儒家赋予玉的种种道德文化内涵,所以使得战国时期的王公贵族,皆以佩玉为时尚。从目前考古资料可知,战国玉器较之春秋玉器品种更加丰富,它突破了春秋时期多以小件为主的装饰玉、葬玉等,出现了大型的玉磺、出廓玉壁、龙形佩、带钩等;工艺更加精细,玲咙剔透,并多以楼空、浅浮雕的技法、巧妙的构思和独特的造型见长;装饰更加多变,不但有谷纹、云纹等几何纹,还出现了螺璃纹、花叶纹及描写自然生活的图纹。同时战国玉器作品中的神兽造型,均饱含着一种紧张的气势,大大增强了内在的精神韵律,充分显示了战国时期各路诸侯躇踌满志、意欲争霸的凌云气概。


  战国/龙形佩(一对)   各长20.5cm   宽7.8cm   厚0.75cm

  青绿玉,局部灰黑斑;器表多薄沁一层灰白斑。雕作一对盘旋绕转,气势矫健的大龙。虽然体积甚大,但以丝线穿系之,仍十分平衡。两面花纹相同。卷鼻与长鬣分别向前后伸展,下颏作圆弧形,龙口上下颚以分,腮边刻饰雕有斜格纹的盾形图案;似蛇的体躯,又附加各式卷勾;龙体上满雕谷纹,谷粒多排列成行,卷勾上常雕有毛束纹。为典型的战国风格。考古出土以及流散或传世的,成对战国玉龙形佩为数甚丰,但鲜有尺寸如此长大,而品相端庄,雕工精致的佳品。这应为当时最高级的贵族,始能拥有的,象征身份的玉佩。
 龙形玉佩.战国早期

      战国早期玉器以山东鲁国故城和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玉器为代表。其工艺较前复杂,造型亦渐舒展,器体边角尖锐利落,特别是回首挺胸的龙凤形象也开始展示出了一定的动感。装饰图纹则多为较密集的去地隐起的谷纹、卷云纹等。有的谷纹周缘还刻划出一条阴线,甚至使之勾连。此时浅浮雕玉器去地并不彻底,多沿图纹而碾磨,因此产生了一种时隐时现、变化多佯的艺术效果。其中举世瞩目的曾侯乙墓出土的多节龙凤纹佩,更是战国早期玉器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该佩玉料细润,工艺精湛,通体长达48厘米,用5块玉料琢制而成。器面分别雕琢有龙、凤、璃等,并间饰几何纹。同时集阴刻、浮雕、镂空、接榫、碾磨于一器,工艺复杂,难度极大,体现了战国早期高度的治玉水平。
      战国中晚期,玉器工艺经过不断地发展,越发呈现出一派辉煌的景象。此时玉料选择更加严格,洁白温润的和田玉比供较前增多。治玉工艺更加成熟,而且由于普近采用了金属类工具,所以战国玉器较之早期造型规矩整洁,器物边角犀利见锋,纹饰线条干净利落,决无拖泥带水之处。无论是浅浮雕、透雕,还是阴线刻划,均琢制得精益求精。特别是那张口挺胸、大幅度地扭动躯体的龙凤造型,明显地表现出一种刚健遭劲、勇往直前的气势和力度。如我们常见的镂空龙形佩、出廓玉壁和各式玉佩等,那细润的质地、新颖的造型设计、滴水不漏细致入微的雕工以及巧妙灵透的镂空、充满活力的线条和通体生辉的光泽,无不让人拍手叫绝,叹为观止。可以说战国玉器工艺的精细程度,在中国玉器史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峰。

       河南辉县市褚邱村和固围村出土了大量的玉器,是三晋玉器的代表,出土有琮、璜、珩、佩饰、缀玉、组佩、谷纹璧、素璧、璜、瑗、佩等,雕工精细,生动传神。


龙首纹玉璜
战国
长17.3厘米

阴刻兼浅浮雕双龙首纹,身饰勾连云纹,下端镂雕双凤。刀锋犀利,棱角分明,是战国典型玉雕精品。
龙首璜双龙首璜
河北平山县中山国国王墓的发掘轰动考古界,出土了近3000件玉器,器形璧、璜、瑗、玦、龙、凤、夔、鱼形佩剑饰、梳、方牌等。
玉璧  
  战国时期,玉璧质地较佳,多用青玉、白玉。璧的尺寸因用途不一而异,一般佩带的系璧尺寸较小,直径在10厘米以内,殓葬用璧和作为礼器的璧稍大,直径在15至25厘米之间。战国玉璧无论大小,璧体均较薄,厚度在1厘米左右;辊工规整,打磨光亮。内外边沿用阴线刻出,剖面呈三角立棱状,此为战国玉璧的典型特征。在造型上此时开始出现出廓玉璧,即在内孔或外缘上镂雕出生动的动物形象。
  战国玉璧的装饰纹饰丰富繁杂,前期流行蟠螭纹、蟠虺纹、勾云纹等,后期谷纹、蒲纹和龙凤纹、兽纹等占据了主导地位,还出现了两组到三组不同纹饰带状布局的组合纹饰。雕刻技法普遍运用粗细阴线相结合。粗阴线碾压成隐起效果,视之同浅浮雕一样;细阴线能刻成像毛发一样细劲而流畅的线条,后人称之为“发丝雕”,被誉为战国玉雕的绝技。战国玉雕刀工锋利挺拔,转角尖锐;动物身形扭曲,面目狰狞;谷纹、蒲纹排列整齐,颗粒小而密,碾磨得非常精细。

白玉蚕纹壁
战国
直径7厘米
估 价:RMB 35000-50000

玉璧在商周以前均用以祭天,属礼器。有学者认为璧顶于琮上,孔门相对,以此祭祀天地,以通神灵,而墓葬时用璧垫于背上,亦是此意,有助于亡者的往生。

龙形玉佩和谷纹璧
战国
18×12.7厘米;19×12.6厘米

龙形玉佩和谷纹璧共两对,是用一整块玉料划开后分别制成。玉佩纹饰阴刻,玉璧纹样采用压地技法,从谷纹排列来看,它的制作已有画稿,为汉代蒲纹璧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玉牙璋
战国
高14厘米
估 价:RMB 50000—60000
成交价:RMB 44000

剑饰器剑王必剑王遂

纹饰有谷纹、圆圈、圆点、云纹、涡纹、回纹等多为浮雕,纹饰以阴刻为主,也用隐起、平凸、透雕等工艺。湖北随州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了300多件玉器,其中动物造型较多,如猪、牛、羊、鸟等,雕刻中采用了阴刻、单面雕、双面雕、镂空雕等多种手法。河南淮阳平凉台楚国贵族墓出土玉器较多,可以了解当时楚国人的葬玉习俗。山西潞城韩国大夫墓出土150多件玉器,特别是玉龙的造型已由传统的“C”字形改为“弓”字形,此是一个大的发展变化。如玉印、玉剑饰、玉带钩,“弓”形龙,“S”形龙等,战国玉带钩造型变化较多,体积大者长20厘米左右,小的仅4奉5厘米,常见的尺寸一·般在10厘米左右。钩身多作窄长条形,侧视钩身弯曲呈“s”形;钩首雕螭首的最多,另有龙首、素首等;尾部一般作方形和圆形;钩身下有一凸起的钉,形状以长方形和椭圆形两种为主。战国玉带钩表面多饰勾云纹、谷纹、凸弦纹等,精品在两侧及背面用发丝线雕“S”形线。边棱的处理均为战国玉雕的三角立棱式典型形式。另外战国时也有许多素面带钩。

玉带钩
战国的龙
  整体形态 :身更长、多种形态:“弓”形、“S”形、双“S”形、Ω形、“M”
             形;
  头部特征:头小;张嘴,上唇翘、下唇内卷,无齿;
            角变成云纹或耳朵;
            圆眼、浑圆方眼、丹凤眼。
  足部特征:有足、无爪。
  纹饰特征:谷纹为主,也有素面。
  神    态:极强的动感 ,腾光耀彩。

            三龙环形佩            
造型别致            头向后看、有角            身饰绹纹、鳞纹            有足
战国            河北平山            中山国墓出土                   

 

青玉龙形佩            战国            弓形            嘴上钩       
1.8cm×5.7cm×0.5cm            云纹 透雕            刀工较圆润                   

 

谷纹白玉龙凤佩            战国       
龙头凤尾相对            呈倒Ω形            有角 无足                   

 

龙形佩 战国
素面、有角、 有足、尾分叉
徐政夫藏

 

战国            青玉夔龙佩            呈弓字形,            身饰谷纹,            有角、有足            长7.2cm            宽5.1cm            厚0.5cm

 


龙的造型特点是:周身谷纹为饰,龙形转折流畅自然,生动形象,龙头上唇长大、下唇短小,似马头。
S形龙
龙型佩
象生玉器,风格趋向写实,如玉马、玉人、玉兽、玉蛙。玉知了


夔龙、螭虎作为轮廓,重点刻画眼、嘴、牙齿、爪等做成玉佩,形成独立的艺术风格。此时玉舞人出现,生动活泼,形象逼真。

玉刀
战国
长25厘米
估 价:RMB 30000—40000

此玉刀呈长条弧形,单面凹刃,柄窄,柄端镂空,线条流畅。

玉具剑
  在剑柄与剑鞘上镶嵌的玉饰,我们称之为玉剑饰;饰玉的剑称作玉具剑。一柄完整的玉具剑由4个玉饰物组成,它们分别是剑首、剑格、剑琉、剑秘。
  剑首一般称为玉镡,战国时剑首圆而薄,中央饰有涡纹,外缘有弦纹、云纹、卧蚕纹等装饰。  
       剑格也称护手,在剑饰中数量最少。它是镶嵌于剑柄与剑身交接处的玉质饰物,正视略成长方形,中部逐渐凸起一脊,侧视为菱形断面,穿孔有长方形、椭圆形和菱形。剑格的两面均琢有纹饰,如兽面纹、卷云纹、几何纹。浮雕的螭纹等。也有的剑格通体光素无纹。
  剑璏(wei)是镶嵌于剑鞘上,供穿带佩系之用。璏俗称文带。璏嵌于剑鞘中央,正视为长方形,其上雕琢云纹、兽面纹、螭虎纹等纹饰。底下有一方框,便于革带穿过,可固定剑于腰带上。目前所见最早的玉剑璏是战国时期的,剑璏表面用勾撤法起边挖地雕出边框,并琢有螭虎纹和兽面纹,制作细腻,磨制光滑。
  玉珌是安在剑鞘尾端的玉制品,流行于战国秦汉时期。战国剑珌直身、体圆、较厚,早期光素无纹。战国晚期,出现了琢有兽面纹和卷云纹的剑珌。



青玉云矩纹剑首
战国
长3.5厘米
估 价:RMB 15000


青玉剑格与剑珌
战国
长4.7厘米
估 价:RMB 15000


战国玉碟演变成扁平状的盾形环,丧失了实用的功能,变为人们佩戴的装饰品。发展到汉代,碟成为最常见的佩饰玉。

玉碟
战国
5×2.8厘米

整件玉器造型的边缘角非常凌厉、简易而畅顺。质地由白玉变成秋葵黄,并起石绵性的渣纹,这是玉质上的老化痕迹。此蛙形玉碟甚为罕见,从其造型特别、质地坚硬,工法流畅等方面,可看出战国时期酌玉器制作已达到相当的水平。

       战国玉器雕刻技艺和工具比以前大有进步,所以出现边角切的刚猛平顺,边缘有锋刃感。出现了细线纹、刻线细而利、走势扭曲委婉,故而被称之为“游丝描雕”。此为战国时期玉器断代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