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红木家私:中学物理教师教学基本功讲座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1:21:42
有比较才有鉴别。因而将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对比、辨析、明确它们 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概念,理解、巩固、深化概念 最有力的措施。例如,运动和力、惯性与力、功与能、温度与热量等都 是容易混淆的概念。通过对比、辨析,明确概念的界限、概念之间的关 系,有利于形成清晰的概念、层次清楚的认知结构。
2.通过练习形成运用概念的技能
  学习概念,是为了能运用概念进行思维,运用概念解决问题。依据 认识论的观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必须经过:由感性的具体发展到抽 象的规定,再由抽象的规定发展到思维中的具体,这样两个科学抽象的 阶段。因而概念的运用阶段也是物理概念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但要注 意,练习的目的在于巩固和深化概念,形成技能,培养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力。因此,选题要典型、灵活多样,对题目的挖掘、探讨要力 求深入。将做习题与概念教学分离,甚至相对立,搞题海战术的做法, 不仅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还容易使学生形成呆板、机械、生搬硬套的 思维习惯,不利于深化、活化概念,也不利于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
怎样讲好物理习题
北京市大兴县黄村一中 杨宝山 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已经表明:在物理概念、规律教学,物理习题教
学和物理实验教学三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中,习题教学贯穿于整个物理教 学过程的始终。可见,物理习题教学具有特定的作用。本文试图从中学 物理教学的实际出发,对物理习题在教学中的作用和物理习题教学的基 本规律与方法作一些深入的探究,并且提出在物理教学实施中应该注意 的问题。
       一、习题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物理习题可作为一个系统,包含有众多的要素,这些要素根据教学
内容的特点,教学目的的需要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一定的规律,
可以构成不同形式的组合。而且这些组合形式又具有各自的结构和特 征。
        (一)习题的结构与类型 从结构和要求上看,物理习题可以分为三种主要类别。(1)基本题,
属于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内容。要求覆盖面要广,对这部分习题,要
严格规范,系统全面。(2)灵活题,要求在基本题的基础上稍作变化,如 推想、推算、分析以及应用等,旨在训练能力。因此,重点内容一定要 搞些灵活题。(3)综合题,这是突破各部分知识互相联系或具有多个知识 点的综合性应用问题。
  从形式上看,物理习题可以分为选择判断,思考问答,推理论证, 设计与计算以及黑箱等多种类型。
1.选择判断型,从若干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和规律的答案中,要求解

题者作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要求,题目可以分为 了解、理解及运用等几个层次。这类题目具有较强的概念性和逻辑思维 性等特征。
  2.思考问答型。学生通过认真思考、分析问题,从中发现问题或预 测结果。然后用文字或数字给出答案。这类题目的主要特征是:要求解 题者深入思考问题,并运用文字等准确地表达物理问题,能合乎逻辑地 阐述物理问题的本质。
  3.推理论证型。根据已知的理论和条件,通过推理导出结论,或根 据已知的理论检验结论正确与否,解答这类问题,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 分析、判断及推理能力。
  4.设计题与计算型。设计题是指运用已有的知识,独立地或在教师 指导下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完成给定的任务。这类习题往往有多种设计 方案。因此,要分析比较,从中选择出最佳设计方案。
  计算题是指以定量的计算为主来解答物理问题。它包括简单计算和 综合计算两种。简单计算具有研究对象的物理模型和物理过程单一的特 征。有时只需用一两个定义、定律即可得到解决。而综合性计算题的特 征却表现为:研究对象的物理模型和物理过程比较复杂,往往需要用几 个定律或公式才能给出结果。有的甚至需要与其它科目有关知识结合起 来方能找到答案。
5.黑箱问题,黑箱是一个系统的内部结构不能直接观察。通常的处
理方法是:根据已知的外部条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猜测出若干种 可能的结果,最终综合出合理的内部结构。
(二)习题在教学中的作用 实践证明,习题在教学中可以发挥出多方面的作用。概括地讲,主
要包括以下三种:深化与活化作用;反馈与补偿作用和巩固与提高作用。
1.深化与活化作用
  通过习题教学及练习,学生可以进一步深化、活化基本知识与基本 技能,并能达到牢固地掌握概念,深刻地理解规律的目的。
2.反馈与补偿作用
  首先,通过习题教学和练习,教师可以随时得到有关学习情况的反 馈信息,借以调整教学内容、方法和进程。
  其次,已经理解的基础知识并不一定达到能灵活运用的程度。因此, 就需要借助习题课或做练习作业来达到补偿。
3.巩固与提高作用
  为了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就需要通过例题和习题的教学来巩固。 与此同时,在已经巩固的基础上,再通过习题教学,达到提高运用知识,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二、物理习题教学的基本规律与方法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习题能否充分发挥出深化与活化、反馈与补偿
和巩固与提高的整体功能,恰当地选择习题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掌握

习题教学的基本规律与方法乃是物理教学的一项基本功。
(一)习题的选择 为了发挥出物理习题在教学中的作用,怎样选择恰当的习题是首要
的工作。在具体选择习题时应依据:教学的需要,教学原则和练习的目 的。而且,所选择的习题应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1.典型性
  从发展学生智能的需要出发,典型性的问题应在内容上或方法上都 具有代表性,应能反映重点概念和规律的本质及其特征。在保证基础知 识覆盖率和重点知识重复率的前提下,遵循“少而精”的原则要对各种 类型的题目进行严格筛选;适当控制题目的数量和难度。
  例如,在光滑的斜面上,有一块竖直挡板挡住一个质量为 m 的球。 试分析并计算球所受的各种力。通过分析和研究问题的典型含义,就可 掌握这一类问题的分析方法和研究方法。事实上,在竖直墙壁上挂一个 球及三角架等共点力平衡问题都可归结为同一物理模型。因此就有了举 一反三和触类旁通之功效。
2.针对性
  从知识的角度出发,习题的选择要针对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的实 际情况。尤其是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内容和方法要与学生的基础知识 相联系。
例如,针对速度与加速度的区别以及力和运动的关系回答:物体的
速度为零时其加速度是否一定为零?物体的运动是否一定有力的作用? 并通过实例分析加以说明。
3.实际性
  从实际问题出发,习题的选择要注意把理想化模型同实际客体密切 联系,理想化过程与实际物理过程有机结合。这样,物理问题才更有实 际意义。
例如,可否发射一颗周期为 80 分钟的人造地球卫星?并说明你的理
由。又如,估算水分子的直径,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明确理想化与实 际问题间的区别与联系。
4.启发性
  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出发,要注意在培养定势思维的同时,更要 注重变式思维的作用。为培养创造性思维奠定基础。使学生能够从内容 和方法上,都有所启发。只有这样,学生在各方面的能力才会有整体性 提高。
  例如,分析正电荷沿电场反方向进入足够大的电场中的运动情况, 可以受到竖直上抛运动规律的启发。而竖直上抛运动又可通过运动学和 动力学等多种途径进行分析和研究。这正体现了变式思维的作用。从而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

        (二)怎样讲好课堂例题 根据教材的重点概念和规律,在教材中编有相应的例题。教师在处
        
理例题时,切不可把例题简单化。而要从教学的需要出发,以课本例题 为主,并在其基础上,使之适度延伸、拓宽或配置辅助性的问题。只有 这样,才能深入挖掘出例题和习题的潜在功能。在讲解具体例题时,根 据本人的体会,提出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以正确的理解概念、规律的实质为基点,在分析和研究问题 的过程中总结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实践表明,在对学生进行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训练过程中, 应引导学生明确:任何一个概念,一条规律在运用时的基本思路是首先 要确定问题的研究对象和抓住物理过程的基本特点。
  我们知道,在运用概念和规律解决问题时,最重要的起始环节就是 确定研究对象。当所求问题与研究对象有直接联系时,确定它比较容易。 然而,当所求的问题与研究对象无直接联系,这时就需要通过转换研究 对象来求解。若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替换方案,就会造成思维过程中的障 碍。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寻找替换方案,及时扫除思 维障碍。其中一个重要措施就是教给学生等效的思想和方法,并且能在 各个教学环节中体现出来。
如图 15-1,电灯悬挂在天花板和墙之间,更换绳 OB,使连接点 B 上
移,保持 O 点位置不变。当 B 点上移时,绳 OB 的拉力如何变化? 这道题涉及的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过程。学生一般习惯于从稳定态、
平衡态分析问题。一旦有些因素发生变化,应该先抓住什么,从何处开
始分析感到不知所措。究其原因:就是在问题中隐蔽因素起了干扰作用, 形成了思维障碍,从而不能建立起鲜明的物理图景。
当在教师点拨之后,从动态变化过程中,找出一种平衡关系。这样
就可借助不变量来定性地分析变量的变化情况。问题也就有了答案。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物理问题中的研究对象和
物理过程进行全面、细致地分析,从而建立起正确的物理图景。
  2.培养学生善于运用思维变式去分析和研究问题,从而形成正 确的解题策略与思路
运用思维变式解决问题,主要表现为探索多种方案或寻求多种途
径。其显著特点就是求异性和多样性。 (1)多角度地处理问题能促进思维变式的发展。 运用多种规律处理同一问题是培养思维变式的有效手段。例如,(甲
种本一册 p123 例题二)一个滑雪人从静止开始沿山坡滑下,山坡倾角是
30°,滑雪板与雪地的滑动摩擦系数是 0.04。求 5.0 秒内滑下的路程。 该题可以采用多层次处理。而且,不同层次处理应遵循着相应的思维程 序。
  第一个层次,讲新课后,运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第二个层次,学 完动能定理后,再用动能定理解答。第三个层次,学了动量定理,再应 用动量定理重解此题。第四个层次是复习时的综合性应用。
  通过三种规律分为四个不同层次的运用,沟通了前后知识,发现了 其间的内在关联,也就培养了学生选择和总结一般的解题策略和思路。 这样,既可使学生掌握的知识信息大量增殖,又可开拓思路,有助于培 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思维习惯。
  
(2)逆向思考问题有利于思维变式的深化。
例如,图 15—2L1 和 L2 是两个互相平行,且相距为 D 的透镜,一束
单色光平行于主轴由左方射来,通过两透镜后变成截面积较小的一束平 行光线,则两透镜焦距可能的关系是:
①f1+f2=D f1 和 f2 皆为正。
②f1+f2=D f1 为正,f2 为负。
③f1-f2=D f1 和 f 皆为正。
④f1-f2=D f1 为正,f2 为负。
  作为选择题,黑箱的内容和结构有几种可能情况。这就需要运用不 同手段进行操作,通过比较不同方法的共性与特性。有利于培养学生逆 向思维的能力,从而使思维变式进一步深化。
(3)类比方法的运用加速思维变式的升华。 借助物体在重力场中的运动,类比带电粒子在静电场中的运动。发
现两者可归结为同一物理模型。因而,就使学生对这两种场中的运动本 质特征的认识有了新的高度。例如,甲种本二册 p153 例题与甲种本一册 p146 例题的类比。通过类比,比出运动特征;通过类比,比出运动规律; 通过类比,比出分析和研究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3.有目的地进行规范化训练
  从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在解答问题时,往往只急于寻 找答案,缺少必要的物理理论依据的思考,忽视了解题思路与要求的规 范。从而出现各式各样的错误。究其原因:主要是不习惯于分析问题的 物理图象或缺少有序地规范化训练。
例如,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木块靠墙放置,今有一质量为 m 的
子弹沿水平以速度 v 射入木块 S 而停止,求子弹在木块里减速过程中木 块对墙的压力。在解答问题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总结运用牛顿定 律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并应该有这样的规范要求:(1)要明确指出研究对 象是谁;(2)受力分析时要注意分析的次序;(3)运动分析时要标出 v、a 的方向;(4)列方程时要画出正方向,有必要的文字说明;(5)求解时注 意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
通过分析、归纳,帮助学生建立一整套规范化的解题程序。并培养
重视分析物理图象的好习惯,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三)怎样上好习题课 学生能力的培养应当从知识、方法和实践三个方面入手。只能从完
成某项具体活动体现出来,只有在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形成并 得到发展。因此,在能力的培养中要强调个体参与实践的重要性。而习 题课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参与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师的责任在于通过各个教学环节,对学生的弱点有针对性的训练 和培养。为此,就要把习题课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补偿手段,精选一些 与教材内容相联系的习题。集中地展开分析和讨论。进一步深化、活化 概念和规律,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较为复杂的具有灵活性和综 合性的问题的能力。
  
  在习题课的教学中,要通过从纵向延伸,横向发展,系统扩充来充 分发挥习题课的补偿与提高作用。
1.纵向延伸
  在习题课上,常常可以结合基本概念和规律,讨论一些典型问题或 易犯的错误。以便对概念、规律的内容,物理含义,成立条件和适用范 围有确切的理解。在教师的指导下,按不同阶段,纵向延伸,进一步发 挥出习题的潜在功能。
  例如,(甲种本二册 p118·1)把支在绝缘座上不带电的导体 A 移近 带电体 B,用手指接触一下 A,然后移开手指,握住绝缘座移开导体 A, 导体 A 就带电了,若 B 原带正电,则 A 带什么电?采取分阶段处理,步 步加深,使学生对问题的探讨不断深入。
  首先,学完静电感应和电荷守恒定律后,按照静电感应理论的观点, 判明结果应带负电。
  其次,学完电势和电势差后,又作进一步的讨论。当带电体 A 放在 正电荷 B 形成的电场中,选取大地电势为零,根据等势体,电势差等概 念证明仍有上述结果。
  再次,学完全章进行复习时,再运用反证法和电力线的两个重要特 性进行深入的探讨,其结果仍不变。
显然,经过这三个层次的循环,使知识不断纵向延伸,基本能突破
这一教学难点。也有助于对若干个概念、规律加深理解。使学生又初步 掌握了一套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横向发展
  在习题课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不但会从纵向分析问题,而且还 要会从横向分析和研究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对所研究的问题有更加深 刻的认识。在分析和研究问题时,可以把问题逐步横向发展形成一个习 题群。通过分析和训练,也有利于拓宽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例如,在图 15-3 中,a b c d 是一个固定的 U 型金属框架,ab 及
cd 边足够长,ad 边长为 L,框架电阻不计,ef 是放置在框架上与 bc 平 行的质量为 m 的金属杆,可在框架上自由滑动,不计其摩擦和电阻,匀 强磁场垂直纸面向里且磁感应强度为 B,当用恒力 F 向左拉杆运动,求杆 达到匀速时的速度。
在分析时,可取 ef 为研究对象,运动后在水平方向受拉力及安培力
FR

作用,当二力平衡时可得速度为最大,经分析可得vm

B2 L2 。

  如果把原图改为竖直放置,可使 F 向上,这时在竖直方向杆受重力 及拉力,运动后还有安培力作用,当拉力与重力及安培力平衡时,仍可 达到另一最大速度。类此也可改为拉力 F 向下的情形作进一步的讨论。 如果把框改为水平放置,匀强磁场垂直框架平面向下,若杆与框架 的摩擦系数为μ,其余条件,也可作类似分析。如果把框架改为与水平 方向成θ,磁场垂直框架平面向上,不计摩擦,且撤掉 F 使 ef 从静止下 滑,如图 15-4,也可求下滑最大速度。当然,若杆与框架摩擦系数为μ,
还可求得另一最大速度。
  如果在原框架中接入一个恒定电动势 E,内阻为 r 的电源,其它条件 均不变也可做上述讨论,如图 15-5。其实还可改竖直,或与水平方向成
  
某一倾角,或改求其它一些量。总之,通过分析比较各类情况,训练思 维,总结不同情况下的解题规律。使学生对一个习题群有一个全貌的了 解,对其中的问题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四)怎样指导学生作业练习 作业练习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和巩固程度的一个主要手段;
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教师和
学生进行信息反馈交流的一条主要通道;可见,作业练习是教学过程中 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应重视并加强对学生作业练习的指导。
1.在作业练习中如何培养能力
  在运用概念、规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常常会遇到各种 障碍,概括来说,可包括为知识障碍和能力障碍。知识障碍只表现在具 体的、局部的问题上,而能力障碍却反映到抽象的、整体的问题中。因 此,在作业练习中,要引导学生扫除这两种障碍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首先,在批改作业时,重视了解和指导学生运用物理方法分析和解
决问题。 在作业练习中,必须强调应用物理概念、规律和方法分析和研究问
题。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认真分析物理过程的好习惯,加深对物理概念和
规律重要性的认识,使学生对物理过程本质特征的认识有一个新的高 度。
例如,图 15-6 轻质弹簧将质量为 m1 和 m2 的木块固连后置于水平地
面上,当在 m1 上施加多大压力 F,才能在撤掉 F 后,m1 弹起恰好使 m2 对
地压力为零?分析轻弹簧在压缩和伸长过程中,学生往往抓不住物理过 程的实质,列若干个方程进行繁琐的数学运算,因此常常出现各类错误。 这时教师在作业指导时只要点破弹簧的形变对压力和拉力具有等效性的 物理原理,学生就会得到方法上的提高。
其次,重视对相异构想的分析,帮助学生形成鲜明、正确的物理图
景。
  相异构想的存在是形成知识障碍和能力障碍的重要原因。例如,人 路灯下匀速前进,人影的长度增大很快,学生就得出影子做加速运动的 错误结论。这就需要帮助学生纠正“位移随时间增加而增大的物体就一 定做加速运动”的相异构想,引导学生认真分析物理过程,找出位置随 时间变化的关系,从而建立起正确的物理图象。
  2.把批改作业,课堂讲评与个别辅导有机地结合,促使学生各 方面的能力均衡发展
  根据教学的需要,采取分题型布置作业,并要求学生根据不同题型, 运用不同方法和途径来解答。教师针对不同题型采取不同批改方法。这 样,教师可随时了解和检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学生作出客观性评 价,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因此,就要求教师在批改作业时,首先要注意解题的规范化;其次, 不能只看公式和答案,应把注意力集中在分析学生解题的思维过程。
  例如,学生做过这样一道题,有 20 牛顿,30 牛顿和 40 牛顿作用在 同一物体上且互成 120°的三个力。求它们的合力。若教师把各种解法在
  
课堂上进行比较,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横向联 系,教师再及时作出评价,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维,从而总结 了方法,提高了解题的能力。
  在处理练习作业时,对具有共性的问题应进行集体分析,个别问题 进行单独辅导,必要时给出参考答案详解、略解或一题多解,有时,针 对一些典型问题让学生进行改错题的训练。例如,根据查理定律有
  
P T V T
1 = 1 ;由盖·吕萨克定律知 1 = 1

P V
。从这两式可得出 1 = 1

P2 T2

V2 T2

P2 V2

的错误论。让学生分析并找出错因。这样,有助于对定律、公式成立条 件的深入理解。
三、在教学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具体的例题或习题教学过程中,应主要注意处理好物理思维与数
学方法的关系;物理模型与实际客体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的思路与方法。
      (一)物理思维与数学方法的关系 传统物理教学的一个弊端就是使学生在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时,习
惯以模式化和记忆型代替物理思维,至使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和发散性不 能发挥,从而削弱了思维的能动性作用。
因此,在解题的策略上,不能急于运用数学方法或引用公式,而应
理解题意,再对问题作定性分析,确定适用规律,再决定解题方法和步 骤。
在数学方法的运用上,中学生的弱点之一就是运用数学方法代替物
理概念,从而冲淡了对物理概念本质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 结合实例认真区分物理意义和数学方法的关系;真正明确物理定解对数 学通解的限制。
      (二)物理模型与实际客体的关系 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经历由客观实体转化为理想模型,然后再还原
到实际客体的转换过程。学生学习物理的目的之一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有关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强调物理学在现实具体问题中的应 用。
  首先,要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并讨论一些物理学对生活与社 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借以说明物理学的社会价值,提高兴趣和促进学 习。例如,题目中常出现的“物体”、“斜面”等,在具体问题中是火 车、汽车、马车还是其它?是铁路,公路还是什么?它们间有何不同? 通过具体问题,给出具体数据体现其运动规律,这种训练有利于促进物 理学与生活的联系与转化。
  其次,运用模型推算出的结果再还原到实际问题中,自然就有一定 的近似性。因此,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近似处理的能力是十分必要
  
的。如估算大气的质量,粗测水分子直径等。在教学中,在这方面多加 以训练和指导,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


(三)培养学生分析和解 决物理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是培养各能力的关键。因此,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应着眼于物理图象 的分析。
首先,应当明确分析什么? 其次,应该怎么分析?如是要素的分析,是关系的分析,还是原理
的分析。 再次,分析的根据是什么?
  最后,遇到具体问题,要教给学生善于对物理过程作全面、细致的 分析,帮助他们学会建立起鲜明的物理图象。逐渐形成一整套分析和解 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如何编选练习题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研所 苏明义 物理练习题是实际物理问题、物理现象的科学简化、科学抽象和理
想化模型。学生通过练习题的解答,是对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模拟和演 习,是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在 实际教学工作中,认真编选好物理练习题,便成为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 环节。

一、物理练习题的作用
      (一)巩固、深化物理概念和规律 学生在新授课上学习了新知识,初步掌握了所学的概念和规律,但
在理解上往往只是表面的、片面的、孤立的,并不是一次课就能很清楚、 全面地理解它们的意义和实质,成为巩固的知识。同时课堂上所学习的 内容是基本知识,只有通过对适当的具体物理练习题的解答和广泛的实 际材料结合起来,才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完善对概念、规律的理解, 才能防止在认识上的片面性,对物理知识的表面认识才能深化。如学生 初学力的合成时,总有不少学生有一种误解:“合力必大于任意一个分 力”,这就必须让学生通过具体问题的练习,以全面、深刻地认识,理 解合力的概念。
  另外从心理学对记忆的保持和识记的时间的研究结果看,听到的不 如看到的,而看到的不如实际操作过的。这就是说学生只有通过对练习 题的解答,真正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才便于他们对物理知识的识记, 并使之保持得长久。
  

(二)活化物理知识,扩大知识面


  学生在通过对适当难度的综合题的解答过程中,有助于知识的活 化。由于综合题涉及的物理过程多且较复杂,因此要求学生必须灵活运 用概念、规律进行分析、综合、判断,从而使平时所学的知识变活。对 综合题的练习既是活化物理知识的过程,同时由于物理知识和实际材料 的大量结合,也是拓宽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的过程。


(三)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 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1.物理定律和公式多用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表示,而物理习题一般 就是要以物理规律为指导,运用数学工具来解决具体问题。因此通过解 题的训练,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了解物理现象间 的内在联系。否则学生对公式或函数关系理解不清,容易将数学关系式
和物理关系式等同起来。如在学习欧姆定律之后,对R= U 些学生总认
I
为R和U成正比,和I成反比,而忽略了R=? l 才是决定电阻大小的定
S

律。又如对电功率的公式P= U


=I2 R,电阻和电功率之间究竟是什么

R
关系也搞不清。如果通过一些具体问题对它们间的关系作认真、细致的 分析,就可以理解它们的实质。
2.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时,必须能做好两个转化,即先将物
理问题根据物理规律转化为数学问题;再将数学问题按表达式各量的物 理意义转化为物理问题。学生只有在通过对具体物理问题的解答练习 中,才能掌握这种“转化”的方法,而只有这种方法掌握了,才能谈得 到具有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所以“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实质就是“转化”的能力,这是必须靠具体解答物理习题才能达到的。
      (四)教学效果信息反馈的主渠道 通过学生解答练习题,教师可以及时了解教学效果。整个中学物理
知识中有许多重点和难点,但这些难点又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随学生
的实际经验、智力状况和原有知识水平等因素的不同而变化。所以教师 为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就要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掌 握、理解情况这单纯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查颜观色”和简单的提问是远 远不够的,必须让学生通过具体物理练习题的解答,充分暴露出在掌握、 理解知识中的问题,使教师能适时地捕捉教学信息,准确地抓住学生学 习中问题的症结,才能对症下药,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教学补救, 以铺平进一步教学活动的道路。

二、如何编选练习题


(一)编选练习题的原则

编选物理练习题一般应遵从以下几个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指编选的练习题中的条件、数据是否具有科学性、严谨性。 如不注意这方面问题,使物理习题本身就存在不能自圆其说的矛盾,这 不仅不能起到物理练习题在教学中的作用,反而会造成学生对物理内容 理解上的混乱,给教与学带来不应有的困难,因此在编选练习题时一定 要注意科学性原则。
  (1)所设数据必须合理。物理习题中的各个数据不是都能随意编造 的,它要遵从一定的物理规律和客观现实。如:“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
质量为 m1=4 千克的物体,以 v10=3 米/秒的速度向左运动,与其前方
质量为 m1=2 千克、沿同一直线速度为 v20=1 米/秒的同向运动的物体
发生弹性碰撞,碰撞后 m1 的速度变为 v1=1 米/秒,方向未变,求碰撞
后 m2 的速度 v20。”从表面上看,此题可以用动量守恒定律求解得 v2=5
米/秒,但若从碰撞前后的能量来看,则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因此题 设数据是不科学的。
还有些不合理的情况是属于不切合实际,指根据题中的已知数据,
通过正确计算求出不合实际的结果。如人步行的速度过大或太小、变压 器原副线圈匝数脱离实际,点电荷电量小于 1.6×10-19 库仑、电子运动 的速度超过 3×108 米/秒等。
(2)题中所述的物理过程必须符合物理事实。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见
识到更多花样的物理习题,而在编选练习题时忽视了科学性,造成了题 目本身所述的物理过程不可能实现的错误。如在有关圆周运动的练习 中,常可见到这样的一些提法:“长为 l 的细绳一端握在手中,另一端 系一质量为 m 的小球,使小球以速率 v 在竖直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 求??”认真想一下,不难分析出小球不可能在竖直面内做匀速圆周运 动。这样的题学生在课后做时可能看不出问题,但学完一定量的知识后, 再回头复习时就会发现,由于命题不当出现了前后知识的矛盾,所以这 对于学生掌握完整的物理知识结构,综合运用知识都是十分不利的。
(3)题意必须严谨、确切。物理规律大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在
一定条件下才成立,习题的答案都是跟某些已知条件相对应的。这就要 求我们在命题时,对某个规律成立的条件,对所求答案必须交待的问题 作全面的分析,并在题中确切交待清楚。如“入射光线经夹角为θ的两 平面镜依次反射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 2θ,试证明之”。此 题中“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 2θ”这个结论本身是有一定成立条 件的(只有θ≤90°时才成立)。又如长为 l 的细绳一端系一盛水的水 桶,另一端握在手中,使桶和水在竖直面内做圆周运动,欲使桶运动到 圆周的最高点时,桶中的水不洒,求此时桶的速率。”类似的问题

在一些习题资料中常见,命题者原意是让求出v≥

lg。而事实上桶和

水做圆周运动的条件与水不洒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应清楚,水洒的条件 是水与桶间有相对运动,而桶和水运动起来后已具有相同的初速度,在

绳上拉力不为零时,显然水不洒。当绳上拉力为零时,由于它们都只受 重力,且初速度、加速度都相同,故必有相同的运动情况,而无相对运 动,水均不会洒,这反过来说明了原命题本身不够科学。像这样的不确 切,容易造成理解上的混乱。
2.目的性原则
  (1)通过学生练习想使学生巩固哪些物理概念、掌握哪些物理规律、 训练哪些方面的能力、预期达到怎样的效果等问题都要心中有数。一般 来讲,选题要突出重点和难点,在学生认识的转折点上下功夫。如加速 度的概念是教材中的一个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初学者总是将加速度 与速度或速度的增量混为一谈。为检查学生对加速度物理意义的理解情 况及使学生正确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可问学生:“一物体做初速度为零 的加速直线运动,当其加速度逐渐减小的过程中,其速度将如何变化?” 这一问的目的就是要考查学生对加速度和速度的关系是否真正理解。通 过这样具体问题的分析,达到使学生进一步完善对加速度的理解的目 的。
  (2)在教学的不同阶段,也要注意练习题的目的性。如在牛顿第二定 律的新授课后就让学生做受力情况复杂的综合题,反而不利于对牛顿第 二定律本身的理解和掌握。而应以初步记忆、理解牛顿第二定律为目的, 让学生练些基本的、模仿型练习题。但进入复习阶段时,练习题就要以 培养训练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全部物理知识解决综合性问题为目的,因 此题型也应趋于综合化了。如力学综合题可搞受力分析、牛顿第二定律、 圆周运动和功能等知识的综合,力学还可和静电学综合,电学和热学的 综合等。目的是要通过具体的综合题的练习,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系统 化、结构化,通过灵活的综合运用使知识深化、活化。
(3)选题要针对学生和教材的实际情况。练习题不应太难,脱离学生
的实际水平,使学生感到物理题高深莫测;也不能太容易,一目了然, 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过程,编选出适应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 练习题。既要针对教学中新授知识、阶段复习和总复习等不同教学过程, 设计出模仿型、熟练型和创造型等不同的练习题,又要面向全体,照顾 差、中、优生,编选出基本题、提高题。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 循序渐进地逐步加深理解,以求全面掌握,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 练习从中都有所得。差生不会因不能正确求解问题,而挫伤他们学习的 积极性,而丧失学习的信心;优生也不会因自己的“余热”无处发挥, 而觉得物理乏味,失去学习的兴趣。总之,要针对实际情况,使编选的 练习题既有一定的坡度,又要有丰富的层次。
3.典型性原则
  这是要求选题要具有代表性,就是说通过这样习题的练习,能检查 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基本特征掌握的情况。针对物理知识中的难点 和相似易混淆的问题,及学生经常犯的思维或方法上的错误,编选出相 应的练习题使学生通过练习能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掌握分析及解决 这类问题的方法。如对于沸腾的概念和热平衡方程,可向学生提出这样 的问题:“一杯水放在开水锅中,使杯底不接触锅底,当锅中的水继续 用火加热并保持沸腾状态时,问杯中的水能否沸腾?”学生往往由于对 沸腾的本质和条件以及热平衡的规律没有全面地理解,而错误地认为只
  
要不断给锅加热,杯中水迟早会沸腾。这恰恰暴露了学生对沸腾概念和 热平衡规律理解得还不确切、不完善。另外有些学生解物理题时,不注 重分析物理过程,盲目地乱套公式,将物理问题数学化,因而不能正确 地运用物理规律。例如学完匀变速运动的规律后,问:“一辆以 10 米/ 秒的速度行驶的汽车,遇有情况以 0.2 米/秒 2 的加速度刹车,问 1 分 钟后汽车从开始刹车时算起,开出多远?”
不少学生会套用公式s=v t+ 1 at 2 将题中给出的v、a、t代入求得
0 2
S=240 米的错误答案。由于没有对物理过程进行分析,只看到汽车做匀减 速运动,故想当然地认为 1 分钟的时间就是汽车匀减速运动的时间。如 果题目改问“刹车后 3 小时汽车开出多远?”则学生很少有将 3 小时代 入公式的了,因为这样题目本身就迫使学生要分析汽车的运动过程了, 而这时问题也就失去典型性了。可见这样一些代表性、典型性问题的练 习,学生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会逐 步完善,对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会逐步掌握。
4.拓展性原则
  就是指一道练习题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塑造。这种塑造可以是解题 方法上的一题多解,也可以是题目本身的一题多变。精心编选这样的练 习题,可达到以一当十,精讲精练的目的,从而使师生从题海中解脱出 来。如在高一力学的复习阶段,出这样的练习题:“在光滑水平面上,
有一质量为 mB 的静止物体 B,其上有一质量为 mA 的静止物体 A,A、B 间
滑动摩擦系数为μ。今有一弹丸沿水平方向从右边击中 A,并被 A 反向弹 回,如图 16-1 所示,因而 A 获得相对于地面的速度 vA 开始在 B 上滑动, 问从 A 开始运动到相对于 B 静止,在 B 上滑行的距离为多大?”对于这 样一个具体问题的分析,可引导学生从运动学和动力学、运动的相对性 原理、动能定理、功能关系、速度图象等方面进行分析,并运用多种不 同的方法进行求解,以达到知识间的融汇贯通。多变的习题,可以通过 一个具体问题的分析,再改变或附加一些物理条件,使原题变为一系列 的具有不同侧重点的相似练习题。它可以大面积地检查、巩固物理知识, 开阔学生的视野,训练发散型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例如:“平行 板电容器的正对面积为 S,两板间距为 d,电介质是真空。现将一厚度为
b 的铜板插入两极板正中间如图 16-2 所示。求电容。”除了此题本身的 问题以外,还可在原题基础上进行多变。变 1:如果铜板不是正好插在平 行板的正中间,结果又将如何?变 2:原题中如以与铜板大小相同、介电 常数为ε的电介质板代替铜板,结果又如何?变 3:在变 2 中如果介质板 紧靠一个极板,则此时电容器的总电容 C 与没有电介质时的电容 C0 之比 是多少?变 4:在变 3 中若将电介质板拉出一些,使此时电容 C 与没有介 质时的电容 C0 之比为 1:2,则拉出的电介质板的体积 V 是多少?等等。 这样对一道基本题按一定程序的不断加深、扩充,使之变成许多相关的 习题,学生既要考虑电容器的串并联,又要分析电介质对电容的影响等 多方面知识,可以深化知识,提高综合、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的能力。
总之,习题的拓展性,应体现出运用的知识基本而广泛,解题方法

灵活而不呆板,难度深浅得当而有较大的引伸余地。
      (二)物理练习题的题型及其编选 关于物理练习题的种类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按训练解题能力的要求
可分为记忆性、描述性、说明性、判断性、论证性、假设性和综合性习 题等;而按习题的性质和解答形式又可分为问答题、填空题、选择题、 计算题、作图题和实验题等等。不同类型的练习题有其各自的特点、功 能和适用条件,下面以按解答形式分类法谈谈物理练习题的题型及编选 中的一些问题。
1.问答题
  (1)问答题的特点和作用:问答题的特点是解题时不用计算或用较少 而简单的计算,主要用语言或文字来说明。其内容多为叙述某一定律、 原理、概念等,或用所学过的基本知识解释某一现象或对某一现象的演 变过程加以阐明并作出结论。问答题对于理解基础知识,训练学生准确 地、逻辑地用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述思想、阐述物理问题的本质,培养 机智敏捷的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起着重大的作用。 对于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物理概念、规律的内涵和外延,培养总结、归 纳、判断、推理和求异等能力也有着特殊的作用。通过学生对问答题的 解答,可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暴露教与学的薄弱环节, 便于教师对症下药,及时补救。
一般来讲,问答题比计算题能更细致、深入地发现学生掌握知识过
程中的错误认识和缺陷,因此在教学中应受到与计算题同样的重视。不 少学生能解答比较复杂的计算题,但对问答题却感到很困难,这恰好表 现出了对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活,逻辑思维能力较差,而正说明需要通过 问答题的练习,把知识用活,提高思维水平。问答题主要用于检查学生 观察、操作、直观思维、逻辑思维和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2)问答题的类型及编选:问答题的题型也是千变万化的,在教学的
不同进程中可采用不同类型的问答题。
  ①简述题:适用于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初步学习阶段。如叙述某个 定律的内容及其适用条件和范围,区分某些物理量的定义式和计算式的 关系等均属这个类型。
②比较题:适用于学完相似的概念和规律以后的练习。如功和能、
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和动量守恒定律、振动和波、蒸 发和沸腾、重力势能和电势能等等的区别和联系,通过练习题以便使学 生准确、完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
③辨析题:适用于新授课和复习课中学生经常易出现错误或不易理
解的知识疑难点的解除。如“有人根据公式C= Q ,认为电容器的电容
U
跟极板上的电量成正比,跟加在极板间的电压成反比,这种看法对吗? 为什么?”通过类似这样问题的解答,学生既可以深入理解知识,又训 练了分析、综合、判断的能力。
  ④论述题:这类题难度大,涉及面广,要求也高,故一般适用于复 习阶段的练习。如进入总复习时,问学生这样的问题,一根不可伸长的
  
轻绳,上端固定,下端系一质量为 m、带电量为+q 的小球,放在匀强电 场中。如图 16-3 所示将小球拉至 A 点,使悬绳与电场方向平行。问释 放后,小球从静止开始将如何运动?”学生往往不能将平时所学的知识 系统地综合运用,从而答出“小球将做以绳长为半径

的圆周运动”或“沿电场方向从静止开始做加速度为a=

Eq 的匀加速
m

直线运动”的错误答案,反映出对在初二和高一反复学习的运动和力的 关系不能灵活运用。通过这样综合性的论述题的练习,可以促使学生积 极主动地把问题置于全部的知识背景和方法背景下,综合灵活的运用所 学的物理知识。问答题主要是用语言和文字进行物理练习,因而不利于 检查学生运用数学工具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填空题
  (1)填空题的特点和作用:填空题又叫填充题,其题文实际上是一个 不完整的陈述句,在句中或句首或句尾留有一处或多处空白(一般用
“ ”表示),由做题者根据题意,并联系空白前后的文字,从逻辑、 语法衔接和科学性上考虑好填写的内容,填入适当的文字或数据,使之 变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它具有设问明确、单一、针对性强、对答案限制 严格等特点。填空题要求作答时语言简炼,表达准确。通过填空题的练 习,有利于促进学生正确而熟练地计算以及准确、深刻地掌握物理概念 和规律及其应用。
(2)填空题的类型及编选:物理填空题,按空白处所需填写的内容来
看,大致可分以下几种:
  ①直接填写题:要求对一些直接知识性问题作出明了的回答。主要 用于检查学生对一些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适宜对新授课的内容或了解 性的一般知识的考查。如对于某些物理量的名称、单位,物理常数的数 值,主要物理学家的姓名,重要物理实验的名称等方面的常识性的基本 知识宜用这种题型来考查。
②分析填写题:通过对题目所述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进行分析、
综合、推理,做出简要正确的解释或判断。主要用于考查学生综合运用 概念、规律进行分析、综合、判断等能力。这种类型的题适用于阶段性 复习、测验或考试,如 1990 年高考试题的(22)题“如图 16-4 为一演示 实验电路,图中 L 是一带铁芯的线圈,A 是一灯泡,电键 K 处于闭合状态, 电路是接通的。现将电键 K 打开,则在电路切断的瞬间,通过灯泡 A 的 电流方向是从 端到 端。这个实验是用来演示 现象的。”这题的 第一个设问就要求被测者通过题目所述的物理过程,运用有关概念、规 律进行分析、判断;而第二设问,则属于直接填写题。
  ③计算填写题:根据物理规律,通过数字或文字的简而少的计算得 出结论的填空题。这种题的综合程度不太大,但可以出得灵活一些,用 于考查学生易出现错误的知识难点,纠正不良的思维习惯等方面的内 容。如 1988 年高考试题中的三、( 4)“绳上有一简谐横波向右传播, 当绳上某质点 A 向上运动到最大位移时,其右方相距 0.30 米的质点 B 刚好向下运动到最大位移。已知波长大于 0.15 米,则该波的波长为
米。”由于问题一反常态,不是从图象或公式直接求波长,而是要求学 生通过“模糊”的数据“波长大于 0.15 米”进行分析求解,因而增加

了题目的灵活性。这样的练习,对学生全面理解波和波长的概念无疑是 具有积极作用的。也正是由于这种灵活性,所以这类题适用于教学的各 个环节。
  这类题的解答虽需经过计算,但编选时必须避免简单地将某些综合 计算题随意直接改换成填空题,更不能将那些经错误的分析或错误的计 算过程也能“碰出”正确答数的题改为填空题。
  填空题由于只要求被测者填出结果,不写求解过程,而且编拟题者 对答案的限制严格,不允许被测者发挥。所以在了解被测者思维过程和 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等方面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3.选择题
  (1)选择题的特点和作用:选择题的题型来源于教育测量和心理测量 的命题形式,物理选择题的实质是问答题和填空题的变形。问答题和填 空题需被测者自己构思答案,而选择题是编题者预先拟好了若干个备选 答案,让被测者从中选出正确答案。其主要特点是针对学生知识上的漏 洞,给出正误并列的现成答案,要求学生能辨别是非、区别真伪,具有 取材的广泛性,形式的迷惑性、考查内容的多样性、评分的客观、准确、 迅速性。正因如此,目前选择题在国内外教学、测试中被广泛采用。一 般地讲,物理选择题内容有关于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也有综合分析 的,有牵涉到实验仪器作用的,也有涉及图象及其应用的。解答时有的 可直接判断,有的需要简单计算,有的则要求熟练掌握物理学分析问题 的方法。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选择题的练习,无论是在平时教学,还是 在综合复习中,都能起到澄清是非,全面理解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培养 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的作用。
(2)选择题的类型及编选:选择题通常由题干和若干个备选答案(选
项)构成。题干一般为不完整(或完整)的陈述句(或问句),主要叙 述题目条件和要求;选项一般为四至五个备选答案构成,其中有一个或 几个是根据题意应选出的正确答案,而其它选项则是具有一定迷惑性的 非正确答案。按选项中正确答案的数量和搭配组合情况来区分,选择题 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①单一选择题:每题后给出的四至五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
确或最适合的,将这个答案选出来。这种题具有针对性强的特点,便于 学生作答及教师评分,因而适用于大面积的、多层次地检查学生对物理 概念和规律的掌握程度。特别是在新授课教学时,由于知识面还不广, 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从不同侧面认识新概念、新规律,因而采用这种题型 尤为适合。但也不能排除学生有乱猜答案的可能性。
  ②多重选择题:被选项给出的备选答案中,有一个或多个是正确的, 将所有正确答案选出来。这种题有效地克服了学生猜答案的现象,促使 学生真正在理解概念和规律上下功夫,同时又能考查学生对同一个物理 概念、规律或同一类物理现象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有利于在一题中同时 考查多个问题,增加题目的力度,促进知识的全面掌握,且有较高的清 晰度和分辨力。所以目前我国高考中的选择题,几乎都采用了这种题型。
  ③组合选择题:这是几个问题共用一组备选答案的选择题。问题与 答案的数目不一定相等,每项答案所选用的次数也不固定,但每个问题 只选一个最佳答案。例如:“下面给出五个重要的物理规律:A.牛顿第
  
一定律;B.牛顿第二定律;C.牛顿第三定律;D.胡克定律;E.能量 守恒定律。对下述物理现象选出最能给予解释的一个物理规律:(1)人造 地球卫星的运转。答[ ];(2)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地面时,大气层使之 变热最后烧坏。答[ ];(3)圆盘测力计转过的角度与它所称的重量成 正比。答[ ]。这样的选择题由于考查的知识广泛,故可以一题多用, 尤其是在复习阶段更为适宜。
  由于选择题具有上述的诸多特点,且是目前各种考试中广泛采用的 题型,几乎所有的物理练习、测试内容都可以编制为各种形式的选择题。 所以编好选择题是编选物理练习题的一项重要内容,一般需注意以下几 方面的问题:第一,明确编题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哪个概念、澄清哪些 错误,还是为了掌握某个物理规律的内容和条件,以及正确的运用方法。 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提出选择项,帮助学生弄清是非。
  第二,对题干的要求。叙述清晰、准确、详尽,尽可能简洁。特别 是当题目为一不完整的陈述句时,必须能与各备选项自然而通顺地衔 接,对答案的选择应有明确的要求。
  第三,对备选项的要求。备选项中一定要有错误答案(当然一定也 要有正确答案),又称干扰项。干扰项一定要有一定的似真性,不能加 任何暗示。可以在平时教学中注意搜集、积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错例。 如对概念、规律的模糊认识、“想当然”地下结论和乱套公式的不良习 惯等所造成的错误,作为编拟干扰项的素材。另外还要注意备选项中正 确答案出现的位置应是随机的,各项的内容、形式应协调相似(如都是 文字叙述、都是数字、都是表达式),以免学生猜答案。
第四,选择题一般应突出迷惑性且解答迅速的特点,应避免过繁的
计算。因此在编拟计算内容的选择题时,应尽量遵从复杂运算字母化、 定量计算定性化的原则。例如“将两个相同的电阻 R1、R2 串接在电压为 U
的直流稳压电源上,现用一只具有 0—5 伏特和 0—25 伏特两档量程的电 压表的 0—5 伏特档来测电阻 R1 两端电压,读数为 U1。若改用量程为 0
—25 伏特档再测,读数为 U2。已知两次测量电路连接正确,
U U
且U1< 2 ,则:A.U 2 =U1 ;B.0<U 2 < 2 ;C.U 2 >U1 ;D.
U
2 <U 2 <U。”编选这样的选择题避开了大量复杂运算,同时准确地
考查了被测者的分析、判断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同填空题一样,由于选择题不要求学生回答分析、计算过程,因此 在对培养书写、运算、表达能力等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且考查不出 学生的思维过程。
4.计算题
  (1)计算题的特点及作用:计算题的特点就是解答时要通过一系列的 运算,最后得出结果。这类题虽然在初、高中阶段根据计算的难易程度 不同,计算中应用的数学知识在各类计算题中分配比例有所不同,但计 算题始终是中学物理教学中最基本、最大量的题型。它的作用是使学生 通过计算题的练习,巩固基本概念和规律,培养学生借助数学工具解决 物理问题的能力,这是物理教学大纲中所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计算题解答时既要求写出结果,又 要求写清求解过程。所以它比其它类型的练习题能更客观地反映出学生 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培养,检查学生的思维、运算、书写、表达等 方面的能力有着特殊的作用,因而是一种全面的、用途广泛的物理题型。 (2)计算题的类型及编选:计算题按其题目所涉及物理过程的多少、
复杂程度及计算的繁简可分为基本题和综合题。
  ①基本题:这是一种简单的计算题,题目往往只出现一、两个简单 的物理过程。一般在解题时只与少数几个概念、规律和公式相联系,其 作用是巩固某个基本概念或熟悉某个规律。大多用在新授课后,使学生 掌握所学知识而进行的必要练习,可培养学生初步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如在讲完胡克定律后,编选这样一个问题:“一竖直悬挂的轻质弹簧, 长为 20 厘米,倔强系数为 200 牛顿/米。今在弹簧下端挂一重为 10 牛 顿的重物,则弹簧将变为多长?(设弹簧形变在弹性限度内)。”这就 要求学生不仅要会用 F=kx 求出弹簧的伸长量 x,还要能进一步算出此时 弹簧的长度。这样的习题虽然简单,但对初学者在解题、分析物理过程 等方法的训练上都是必不可少的。
  ②综合题:所谓综合题是相对简单的基本题而言的,它所涉及的物 理过程一般较多而且也比较复杂,在解题时要牵涉到多个物理概念和规 律,有时需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才能求得结果。从数学工具的使用情况 看也是比较复杂的,因此只有在学生先通过一定数量的基本题练习后, 才能让他们解综合题。它主要用于全面地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在 通过综合题的练习时,可扩大知识领域,深化物理概念和规律,有利于 培养他们分析、综合、灵活运用物理知识和数学知识等能力。这种题最 适宜复习阶段,如在高中总复习阶段常见的静电学与力学、电磁学与力 学、稳恒电流与热学等综合性的练习题,都是要求学生分析多个物理过 程,并找出物理过程间的联系方能运用物理规律和数学知识进行求解 的。
计算题在低年级,应基本题安排多一些,随着年级的升高,综合题
的数量可逐步增加,但编选时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5.作图题
  (1)作图题的特点及作用:作图题是根据题目给出的物理条件,通过 作图直接作答,而不进行复杂的数学运算。由于作答采用了图形方式, 因此便于看出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的特点,有利于学生从“形”的角度 理解物理规律的实质。
  (2)作图题的类型及编选:作图题按图形的本质可分为函数图象和物 理图象两种。
  ①函数图象:这种作图是依据一定的物理规律,找出各量间的函数 关系,利用数学的解析法做出图象。物理作图题多数都属这一类,如运 动图象、理想气体规律图象、光电效应图象等,这类作图题考查的目的 是检查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情况。学生通过练习既可进一步加深对规 律的理解,拓宽思维,同时也可以掌握研究同一物理问题的不同方法。 这种练习题的编选一般采用在题目中给出的坐标上画出图象或进行图象 变换的形式,如位移图象与速度图象,振动图象与波的图象间的变换。
②物理图象:这是一种纯粹反映实际物理规律、物理过程的图象。

如电力线、磁力线和几何光学中的反射、折射及透镜成像的作图,这种 练习可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某些现象的物理本质。一般采用填充 图或给明确要求让学生画图的形式,如画出通电导线的磁场方向,或画 放大镜、幻灯机的光路图等。
  因为图象直观、形象,从另一侧面反映了物理规律的本质,所以作 图题的练习是学生认识物理过程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由于每个图象 总与一定的物理规律、物理现象相对应,故作图题最适宜在新授课或单 元复习中使用。
6.实验题
  (1)实验题的特点及作用:严格地讲,实验题是通过实验进行考查, 必须正确做好实验,并通过分析、判断等思维过程方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其作用是考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操作等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 目前的实验题大都停留在纸、笔上,这种做法一般只能考查出记忆、领 悟一类较低层次的水平,同时会造成学生学习上重理论轻实践的片面 性。
  理想的实验题应将计算、描述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手、 脑、眼并用,充分发挥多种感官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理论联系实 际的能力,以及设计实验的能力,同时这也是培养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提 高实验技能技巧的重要途径。
(2)实验题的类型及编选:结合实际教学情况,目前实验题可分为笔
试和操作两大类。
  ①笔试题:这是一种承袭传统书面考试的形式,属记忆和运用层次 的问答。如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步骤、误差原因等问题,具体可分为 以下几方面内容:
a.设计方案题: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联系题目的要求及所要
测定的物理量或要探究的物理规律,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
  b.选择器材题:题目中提供一些具体器材,让学生在多种器材前, 根据实验内容和仪器参数选出最适合该实验的器材,如很多电学实验题 都属此类。
c.实验步骤题:对题目所述实验的步骤进行问答,一般有直接问答、
排列和纠正错误三种方式,目的是考查学生对实验掌握的程度。
  d.读数题:题目中画出仪器示数部分的实物图,让学生准确地读出 仪器所示的物理量的数值。②实验操作题:这是一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 得出结论的练习题,要求学生能认真实验、仔细观察、动手动脑。可用 于检查学生的各方面综合能力。这种实验题的编选应考虑到学生实际和 安全性等。如初三学生安装照明电路,可先从低压电路练起,以免发生 危险。一般这种题最适合给学生一些多余的仪器,让学生自己根据实验 内容选择。如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光的反射、折射等实验,安全易 行,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总结出物理规律。
(三)物理练习题的结构和思维难度 物理练习题编选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学生思
维、智能水平的发展和提高。练习题的结构与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应把握不同结构习题的数量搭配。所谓练习题 的结构是指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的数目、物理过程的多少及其复杂程 度。
1.记忆领悟式
  物理过程单一,物理量间直接组合。解答这种结构的习题,学生的 思维呈直线型,可顺利得出结论,即“垂手可得”。主要用于基本概念、 规律的记忆练习,这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初步练习,但不能过多, 否则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甚至会造成学习无上进心,懒惰,最终丧 失学习物理的兴趣。
2.理解应用式
  物理过程虽不单一,但各过程间直线发展,无互相干扰,各物理量 间的关系较复杂或隐含于过程间的衔接点。解答这种结构的习题,学生 的思维呈平面的多向型,必须抓住各物理量间的联系才能得出结论。
3.综合应用式
  物理过程不单一,且过程间相互交叉干扰,造成各物理量间的关系 错综复杂。解答这种结构的习题,学生的思维呈立体交叉型,须纵横联 系,抓住物理过程相互交叉中共同制约的物理量的变化规律,才能得出 结论。
理解应用式和综合应用式习题,一般用于对物理概念的巩固、深化
的过程,这样的习题在教学中应是大量的,特别是在复习阶段。它有利 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 悦,增强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4.探讨创造式
  与综合运用相比,不仅物理过程、物理量的关系更复杂了,而且新 旧知识的时间性跨度加大。解答这种结构的习题时,学生的思维呈发散 型的创造思维。只有通过探索、创新,才能总结出新规律,获得新发现。 主要用于复习阶段,将所学过的知识活化、系统化。这种习题对于培养 学生综合灵活地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有一定价值,但不宜 过多,否则会使大多数学生感到物理习题太难,无法靠近而失去信心。
      三、编选练习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编选物理练习题,除要注意编选原则和习题结构对思维方法的影响
外,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注重基础知识
  任何事物没有一个良好的基础,都不能健康地发展,学习也是如此。 所以教学中不能盲目地应付各种考试、竞赛而一味地编选高、难、深、 偏的练习题让学生练习,应将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练习上,重在培养学 生各方面的能力。
2.少而精、多样化
  练习题的数目不必过多,关键要典型,要切实通过精心编选练习题 将师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多样化有两层含义,第一是练习题的类 型应多样,克服传统的多数是计算题的练习题模式,以求使学生各方面 能力都得到发展;第二是题目的语言、插图多样化,经常变换问题的提
  
问方式,插图也是如此,不要总是水平面上放一方木块,一画斜面总朝 一个方向倾斜。这样既可以使题目的内容生动有趣,又可防止思维定式 的产生。
3.突出实践性
  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很多物理现象,如果物理练习题能与 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自己去解释、解决某些实际问题,那么 这样的习题会收到更佳的教学效果。所以编选习题时应尽量考虑到学生 的实际情况,突出实践性,特殊性,以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落在实处。
  
如何设计课堂结尾
北京市大兴县师范学校 李若松 在物理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注意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引言,并在长期
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多种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启导方法。事实证明 这些方法的运用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收到了 良好的效果。然而,却有不少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结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 视。一堂课结束前的最后几分钟,有的教师认为时间不多,不便安排, 就交给学生自行处之;有的教师则认为时间宝贵,失之可惜,便接着讲 下次课的内容;也有的教师总是滔滔不绝讲到下课铃响才急急忙忙草草 收场??。诸如此类的做法,使得一节课总的印象尚可,但总给人“虎 头蛇尾”之感。久而久之,还会使学生对物理课的学习产生厌倦情绪。 由此可见,每一堂物理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固然重要,但结尾的作用同 样不可忽视。
        一、课堂教学结尾的作用 如何设计一堂课的结尾,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针对不同的
课堂教学类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考虑到教学对象的知识结
构、智力水平、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出与之适应的结尾,可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可对所讲授的知识加以总结、整理
  通过教师“画龙点睛”,提纲挈领地将本节课甚至前几节课所学的 内容加以简明、扼要的概括,便于学生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将所学的 知识系统化,并能在学生头脑中构建出一定的知识结构。若一节课匆忙 结束,或结尾小结不明确,马马虎虎提几句,就了结了这一节课,这对 学生来讲是一种心理冷却。一堂课应有一定的收获,一个单元的教学应 有一定的系统。而“收获”和“系统”一般只有在一节课即将结束的小 结中,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跳出原来的思维框架,在纵观全部学 习内容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和理解。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讲,若将课堂小结 前面的教学过程比喻为知识的播种过程,那么课堂结尾的小结则是一个 金秋的收获季节。
2.深化概念、规律,反馈教学信息
  学生对教师讲授的物理概念、规律的初步理解往往只是表面的、不 深刻的。若“趁热打铁”,在课堂结尾时,精心设计几个针对新授概念 和规律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小问题让学生回答,则可将学生对物理 概念、规律理解的欠缺之处充分暴露,从而有利于教师及时地进行教学 调控。同时,学生在教师对他们的回答进行评论讲解过程中,由于正、 误的鲜明对照,有利于他们完善、深化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从而使 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真正圆满地完成。
3.设下伏笔、活跃思维,为后续教学服务
  在一节课即将结束之际,提出与本节和后续课内容均相关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浓厚的问题离开课堂。这无疑对活跃学生的思维,训练他们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很有价值的。同时学生将在开动思维机器、 充分探究、深入分析直至最终解决问题而获得成功的喜悦的过程中,享 受到学习物理的乐趣,产生新的求知欲,因而从精神上和知识上为进一 步学习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4.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掌握方法
  课堂结尾的小结,由于站在了知识的相对“至高点”上,从而分析 问题的视野宽阔,思路变通,因此是活化知识、丰富学生知识面的好时 机。若能结合具体、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适时 得当的点拨、引导,使学生“居高临下”地俯视物理知识,则有助于他 们将平时所学的被肢解了的知识系统化,有助于他们掌握物理学的思维 方法。


二、课堂结尾的一般形 式及设计方法

1.总结归纳式
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掌握其外在的形式和内在 联系,形成知识系列及一定的结构框架,在课堂结尾时利用简洁准确的 语言、文字、表格或图示将一堂课(或包括前几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 知识结构进行总结归纳。这种小结繁简得当,目的明确,且有一定实际 意义,而绝不是依教学的时间顺序,简单地读一遍板书各纲目的标题就 能完成的。它应能准确地抓住每一个知识点的外在实质和内在的完整 性,从而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和知识的系统性。这种方式的结尾, 一般用于新知识密度大的课型或某一单元教学的最后一次新授课。如在 讲完气体性质的一单元最后结尾时,由于随着时间的推移,摆在学生面 前有关气体状态变化规律的方程越来越多。如何记忆诸多公式?诸多规 律又有什么关系?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而草率地以讲解例题或强调规 律如何运用等内容做为本节课的结尾,则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会出现混 乱。因此不妨占用十几分钟,引导学生通过回忆,将有关知识内容系统 地指顺如下:












  通过这样总结归纳的结尾,使学生对气体的性质有了较为系统的了 解,既突出了单元教学的重点内容,又有利于学生记忆。
  采用总结归纳式的结尾方法,开始可由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完成,随 着学生知识的增长,归纳总结能力的提高,可逐步过渡到学生自己总结 归纳,教师帮助修改宪善。使学生在系统地接受物理知识的过程中,不 断提高学习能力。
  
2.练习巩固式
  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些章节的教学对引出概念,得出规律并非难事, 而要让学生全面、正确地理解、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却非易事。练习巩固 式结尾就是针对这种情况而设计的。通常是针对学生理解物理概念、规 律时易出现的问题精心设计相应的典型练习题,在课堂结尾时,用几分 钟通过提问、板演、讨论或小测验等手段实施,从而完善学生对概念、 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一般这种形式的结尾适用于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容易对某些概念、规 律发生误解的情况。如关于摩擦力的教学,当通过实验得出 f=μN 后, 学生一看公式如此简单,且马上要下课了,所以容易产生松懈情绪。若 教师仍用总结归纳式结尾的方法,单纯强调公式的重要性及各量的物理 意义,则不易被学生很好地接受。此时需将要强调的内容巧妙地化为富 有思考性的问题,如可通过对斜面上物体的受力分析,弄清物体对斜面 的压力 N 与斜面倾角的关系,这样有效地防止学生将物体的重力和物体 对斜面的压力混为一谈的现象发生,从而加深对 f=μ·N 中 N 的理解。 又如教师将黑板擦按在竖直黑板上,问学生:“设板擦重为 0.2 牛顿, 手对板擦的垂直压力为 5 牛顿,板擦与黑板间的滑动摩擦系数为μ=
0.5,则此时黑板对板擦的摩擦力 f 为多大?”。由于学生对 f=μ·N
的适用范围认识不清,所以不少学生会很快算出 f=0.5×5=2.5 牛顿 等错误答案。通过教师正确的引导分析,则可使学生在盲从中顿悟,在 倦怠中再次振作,在“吃一堑,长一智”中加深对 f=μ·N 的消化和理 解。
可见,这样的结尾,一方面使学生比较全面牢固地掌握了本节课的
主要知识内容,另一方面也使教师及时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取了 反馈信息,从而有利于教师切准学生“脉膊”,把握教学进程。
3.比较识记式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比较”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也是进行 识记的有效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辨别记忆对象,抓住它们的不 同特征进行记忆,也可以帮助我们从事物之间的联系上来掌握记忆对 象。比较识记式结尾就是依据上面所述,将本节课讲授的不同概念规律 或新知识与具有可比性的旧知识采用叙述、列表等方法加以对比。以此 帮助学生加速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开拓思路,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 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
  这种方式的结尾,一般用于表达形式非常相近、知识结构十分相似 或学生常易混淆的概念、规律的内容。如学完二力平衡后,学生对二力 平衡表面的内容并不难理解、记忆。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实际 应用中,由于知识的负迁移作用,常将其与牛顿第三定律中的作用力和 反作用力相混淆。若等学生出现问题时再强调这二者的不同,则不如亡 羊之前先补牢,这样在刚刚接受新知识后,比较与旧知识的不同点,由 于新知识的印象深刻,故有省时且收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二力平衡 的教学结尾时,占用一点时间采用如下列表比较式的分析则可使学生准 确地找到这两个易混概念的“分界线”,帮助学生加对深平衡力和作用 力与反作用力等概念的理解,从而有效地避免这种知识的负迁移现象。
  

不 同 点相同点 力涉及的物体力的存在条件力的性质两个力大小
相等,方向相 反,作用在同 一直线上二力平衡作用在同一物
体上的两个力任何一力不依
赖于另一个力 而存在可非同种性
质 作用力和反
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
体上的两个力两力同时产生、
同时消失必是同种性



用类似的方法,还可以比较电容与电阻串并联的特点,重量与质量,
功与能,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万有引力定律与库仑定律等。如此结尾, 同中求异使和谐的物理规律显示出奇异;异中求同,使奇异的物理现象 达到更高层次上的和谐。学生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得到了美的享受。
4.设疑伏笔式
  在一节课即将结束之时,教师或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供学生课后 自行探讨,或诱发一个或几个与以后学习内容有关的悬念,在学生们感 到言而未尽之时收住话题。让他们带着疑问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强烈 愿望结束一堂课的学习,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 学习的兴趣。
这种结尾方式一般用于讲授和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或具有突出承
上启下作用的知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能在既有物理知识的理论,又有 生活经验的实践中去积极思考,努力探索,从而活跃他们的思维。如讲 光的衍射时,可用这样的问题结尾:“如果光的波长比一般声波的波长 还长,那会发生什么现象呢?”这样学生可根据光的衍射的条件及其规 律,并结合声波衍射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想象力——若光的波长很长, 则衍射现象会到处可见,那么住房将无阴、阳面之分;“大树底下好乘 凉”、“形影不离”之类的俗语将成为谬论;衣服的颜色也将失去意义。 通过这样发散的想象,由于“夸大”设疑,与实际产生强烈的反差,使 学生对本来较抽象的光的衍射能加深理解,强化记忆,活跃学习气氛。
又如光电效应一节的教学,学生在学习后对光的粒子性有了一定的
认识,如果在课堂结尾时教师只强调光电效应的规律及光的粒子性,则 会由于因教学内容和课堂小结都较抽象,而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因 而小结的收效也欠佳。因此可利用前面学习过光的干涉、衍射现象而对 光的波动性有一定了解的条件,设下这样的设问:“你现在对光如何认 识,你是支持牛顿还是支持惠更斯?光究竟是什么?”这样的设疑结尾, 一方面提出了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矛盾,从而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思 索,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光的波粒二象性,揭示微观世界具有的特殊 规律埋下伏笔。
5.启导预习式
  每节物理课虽可自成“体系”,但作为一堂课所讲授的知识仅是整 个物理学中极小的一部分。因此每节课的教学只不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 一个片段,它与前后章节都有着内在的联系,有的关系甚密,不易分割。
  
因此在设计结尾时要通盘考虑,在让学生掌握本节所学知识的同时,对 新课的预习给予必要的指导。启导预习式结尾的设计应根据下次课要学 教材的重点、难点编拟预习提纲,交给学生。使他们预习时能够抓住要 点,有的放矢地学习,以避免走弯路,做无用功。
如:在高一“圆周运动”一节的结尾时,教师可设计预习提纲如下:
①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方向为什么不断发生变化?②匀速圆周运动的向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