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正传 桔子树阅读:中学物理教师教学基本功讲座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10:42:04
如何用好体态语言


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教研室廉宝瑞

一、体态语言及其特点

(一)体态语言的由来与发展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和思维工具,是一套音义结合的符号系 统。是我们生产、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要用到的,但提起体态语言来,恐 怕有些鲜为人知了,因为我们对体态语言的研究和宣传很不够,对它的 作用和价值也知之甚少。
  那么什么是体态语言呢?体态语言是通过人体的动作,表情,来表 达含义的符号或代码系列,简称为体态语言。例如我们常说的“摇头不 算,点头算”,就是用摇头或点头来表达同意或不同意的信息;又如我 们常用竖起大姆指表示“好”;用微笑表示满意;用咬牙切齿表示愤恨; 再如聋哑人完全是通过手势语传递信息的。总之,在人们的交往和信息 传递中,有两种语言,一种是口头语言,即我们所说的话语;另一种就 是体态语言。口头语言是通过耳来接受的,而体态语言则是通过眼来接 受的,也称为可视语言。在人们的可视交往中,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是 不可分割、同时存在的。很难想象你和一个人谈话时,那个人既没有一 点表情,也没有丝毫动作,否则那只能是一台“录音机”。
体态语言具有悠久的历史,德国心理学家 W·M·Wun-de 认为,最
远古的时候,人们用“手势语”表达思想,声音只是用来表达感情,后 来人们才用声音表达思想。自古以来,人们就用“察颜观色”来推测一 个人的内心世界,又用“指手划脚”来传递某种用意。但是真正把体态 语言作为一种科学来研究,才始于本世纪七十年代。伯德惠斯戴尔设计 了一套可以用来记录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的“身势语”最小单位的符号。 这个符号单位精心细致地描绘了由代表人体八大部分的八种基本符号而 派生出来的各种不同符号:1.整个头部,2.脸,3.躯干,4.肩,5.臂 和腕,6.臀部、腿和踝,7.脚动作和走,8.颈部动作。它们组合在一 起便形成了“身势话语”。美国文化人类学者爱德华·蒂·霍尔分析了 近体学,并且也设计了一套用来研究交际时,人与人之间的空间位置的 界域学符号。目前,人们对体态语言的研究更深刻,运用更广泛了。
那么,为什么要研究体态语言呢? 体态语言运用在教学中,就是我们所说的教态。即一个教师在教育、
教学中的形态。这个问题对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好的教态不但可以 增强知识的传授效果,而且通过情感的影响可以起到教育学生,启发学 生,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有的老师因为手势不 明确给学生带来错误的认识;有的因教态不好,引起学生的反感;有的 因表情不当引起学生的误会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体态语言带来的后果。 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体态语言的研究和运用,从而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教 育、教学质量。

(二)体态语言的生理和心理机制


  人的动作和表情是有机体对刺激的一种反应。这种刺激有的来源于 内部,有的来源于外部。在人受到某种刺激时,就会引起神经冲动,这 种神经的冲动沿着传入神经传达到中枢神经,通过中枢神经联系(分析 与综合),再经传出神经传达到效应器官(肌肉或腺体)从而引起反应。 如一个人遇到惊恐事件时,大脑皮层会将危险信号迅速传递给下丘脑, 在下丘脑的作用下,释放出大量的荷尔蒙,经血液循环至肾上腺,促使 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这种物质能大大加强机体各部分的能量,使机体 产生心跳,脉搏加快,肌肉紧张,手脚颤动等现象。所以观其形就可知 其心。一个人如果遇到高兴的事,总是喜形于色,甚至手舞足蹈;如果 他遇到悲痛的事则面布愁容,低头曲背,甚至痛哭流涕。由此我们可以 说,体态语言能够真实地反应人的心理情绪。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 意自己的体态,时时想着自己的体态会给学生造成什么影响;同时又必 须善于观察学生的动作、表情,分析他们的心理状态,从而才能采取有 效的教学措施。

(三)体态语言的特点

1.信息量大
  据研究,各种感觉器官接受信息的比例是:视觉 87%,听觉 7%, 嗅觉 3.4%,触觉 1.5%,味觉 1%。体态语言是一种视觉语言,它完 全靠视觉器官感知。所以在信息传递中,体态语言的信息量特别大。而 且体态语言的信息通道也相当宽,因为体态语言可以通过动作、表情、 人体符号(如指纹、面纹)、服装、发式,交际距离等形式传递信息。 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就是这个道理。在学习时,函授的质量不如电视教学, 电视教学又不如课堂教学,恐怕也多源于此。因而我们在教学中,应大 量运用体态语言。
2.可靠程度高
  根据弗洛伊德学说,要了解说话人的深层心理,即无意识领域,单 凭语言是不可靠的,因为人类语言所传达的意识大多属理性层面,经过 加工整理后表达出来的语言,往往不能直率地表达一个人的真正意向, 这就是所谓“言不由衷”。爱德华·霍尔在他的《无声的语言》一书中 说:无声语言所显示的意义要比有声语言多得多,而且深刻得多,因为 有声语言往往把所要表达的意思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隐藏起来。所以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深刻地观察学生的体态反应,从中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3.表现力强
  因为体态语言是一种可视性语言,是一种立体的语言艺术,所以表 现力强,表达内容丰富。例如演出同一个剧目,你是愿意听广播呢还是 愿意看现场演出?可想而知,显然是后者。因为后者不但使用声音语言, 还配合体态语言,这就使演出生动、形象、逼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 感染力。
心理学实验证明,人在接受信息时,只用听觉能记忆 15%,只用视

觉则能记忆 25%,而同时兼用听觉和视觉感受器能记忆 65%。所以我们 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语言和体态的和谐运用。毛主席在十大教授法中提 倡“以姿势助说话”就强调了体态语在讲演中的重要作用。为此,要求 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研究和运用体态语言,使我们讲的知识更形象,更 直观地表现出来,这样才能增强教学效果。
4.能够表达情感
  人的面部形态,可以表达人的内心情感,这是任何其它动物所不具 有的本能。据克特、W·巴克曾引用惠斯戴尔 1970 年的一个估计:“光 是人的脸,就能做出大约 25 万种不同的表情。”所以,人们的脸部可以 表达多种情感,如喜、怒、哀、乐、愁、恐、悲、欢等等。人的表情是 内心世界的“窗口”。有时,虽然没有语言,但是我们通过人的表情, 就可观察出他的处境和心情。有时可达到“见其面,知其心”的效果。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自己的表情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另一方 面也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表情,从而获得反馈信息。尤其在教育学生时, 更应特别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动向,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工 作。

二、在教学中如何运用体态语言
      (一)重视你在课堂上的第一印象 心理学证明,对于一个人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它将给人们以
长久的回忆,是难以改变和磨灭的。所以每个人都希望给人留下良好的 第一印象。教师当然更不例外。这里,我们所指的第一印象不仅指一个 新老师和学生第一次见面时的第一印象,而主要指每堂课的第一次印 象,即教师进入课堂时对学生的影响。因为教师进入课堂即是这一堂课 的开始。最先映入学生眼帘的就是教师的形象,这个形象会给学生带来 很大的影响。
学生对教师进入课堂时的第一印象是从教师的整体形象开始的,即
首先看他的身高、胖瘦、体形以及走路的姿势,然后是他的服装、发式、 进而再看他的面部。
在教师进入教学时,应该用稳健、镇定、自信的步伐,速度适中,
服装整洁,发式雅致,面带微笑,向同学们致意。 这样的体态,会给学生带来自然、稳重的风度,给他们亲切良好的
第一印象,并使同学们的心理安定,不会产生大的冲动。 而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却不重视这个第一印象,有的是大步流
星,急急忙忙地闯进教室,给人以不安定和紧张的感觉;有的则扭扭捏 捏矫揉造作,使人讨厌;有的奇装异服,给学生带来不好的影响。总之, 由于他们的第一印象,给同学们心理上带来不安,使他们产生各种各样 的猜想,严重地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甚至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反感。试 想学生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怎么能上好课呢?如果是一个新教师,那么 他会在学生的心理上产生一个阴影,而且这个不良的印象难以消除。这 些事实告诉我们,切不可忽视这个影响颇深的第一印象。

(二)手势语言的运用


手势语,即用手、腕、臂的活动来表达信息。 在整个体态语言中,手势语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所以我们主要讨
论手势语的运用。法国社会学家路先·列维一布留尔指出“手与脑是这 样密切联系的,以致于实际构成了脑的一部分。文明的进步是由脑对于 手以及反过来手对于脑的相互影响而引起的。”的确是这样,我们的语 言是由大脑支配的,而手势几乎能够表达所有的语言,聋哑人用手势语 交谈就是最好的例证,而且它可以起到语言起不到的交际作用。比如不 懂外国语的人可以用手势表示他的用意。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运用手势语可以发挥如下作用:
1.可以用手势语作比喻
  在讲述知识时,可以通过手势做比喻,使我们讲述的事物更明确更 形象,便于同学们的理解。比如我们在讲相对运动时,可以用两个拳头 表示两个物体,来描述它们之间的运动和静止;在讲述卫星绕着地球旋 转时,可以用一只拳表示地球,另一只拳表示卫星绕地球旋转;再如可 用手演示匀速运动,变速运动、长度、高度;在讲力时,可用手表示提、 拉、推、压等动作。所以我们应当重视加强对手势语的研究和运用。
2.手势语可增加语言的表现力
  手势语可以使语言更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如果说语言是红花, 那么手势就是绿叶。例如在戏剧、电影、以及各种讲演中,讲演人总是 以手势助说话,为讲演烘托气氛,增加感染力。试想,一个被捆绑上双 手的人进行讲演,那又将是怎样的一副场面?在教学中,语言要有抑扬 顿挫,动作也应该有轻重缓急。丰富的手势语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吸 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教学效果。
在手势语中,表示兴奋和激昂的情绪,手势位置总是向上、快速;
表示低沉、气愤的情绪时,手势的位置总是向下;表示坦率、直接的信 息时,最好让对方看清手掌,表示隐蔽和被动时则用手背;双手摊开, 手掌向上表示欢迎和公开;双手握拳放在胸前则表示防卫和敌意,双手 插腰,挺胸抬头表示傲慢和自负??。
总之,我们应该意识到,学习和利用手势语,可以为我们的语言增
加“光彩”。
3.手势可以代替语言
  在课堂上,手势语有时可以代替语言的作用。比如在组织教学时, 它可以起到不言而喻的作用。当教师走进教室时,学生站起表示对老师 的问候和尊重,老师点头敬礼表示对同学的回敬,双手手掌向下按,表 示让同学们坐下等等。这些动作使师生互相交流感情并起到严肃课堂纪 律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同学们讨论完毕时,教师可用双手按下表示停止; 同学回答问题不对时,教师可用单手左右挥动表示不对;让同学到前边 来时,可用单手指示应到的地点;让某学生起立时,可用手掌向上抬 起,??。如上所述,利用手势可以节约不少话语和时间,而且起到活 跃课堂气氛的作用。虽然手势语在教学中有着极重要的作用,但有的老 师却不够重视它的运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如下的一些问题:
  
(1)不善于运用手势语 有的教师在讲课时,只知枯燥无味地讲述,不善于运用手势语言,
缺乏直观性、形象性。因为有些知识抽象难懂,不利用手势相助,不便 于学生理解;又由于不使用手势显得姿势呆板、僵硬,缺乏吸引力。所 有这些,都会降低教学效果。这样廉价的“教具”如果闲置不用,实在 是一种遗憾。
(2)不良的手势习惯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不拘小节,不注意手的动作,甚至养成很多坏
毛病。如有的教师双手抱臂给人以懒散、自傲的感觉;有的手插裤兜, 给人以故作姿态的印象;有的不停地掰断粉笔,给人以不安;有的则不 停地敲打桌子,令人讨厌??。
  这些不良的手势都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反感,也可能使他们产生联 想、疑惑而造成思想溜号、注意力分散。所以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增强自 身的修养,经常进行手势基本功的训练,去争取更好的教学姿态。
(三)充分发挥情态语言的作用 所谓情态语言,就是通过面部表情所表达出来的信息。这是人类区
别于其它动物的特征之一。情感可以表达人的心理状态,通过情感,也
可以改变他人的心理状态。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情感因素对学习效果、学习成绩起着很大的
作用。据布卢姆的实验研究可知,在影响教学成绩的三个教学变量中,
学习者的认知前提能力占 50%,情感的前提特性占 25%,教师的教学质 量占 25%。看起来,在教学中,不注意学生的情感因素是不行的。为了 提高学生的情感因素,教师必须很好研究和利用教学中的情态语言。
心理学实验表明,在可以产生各种情态语符号的面部器官中,眼睛
是最重要器官。有关专家认为:“从解剖学的观点看,眼睛是大脑的延 伸。正如心理学家所观察到的那样,它几乎就是大脑的一部分。”据分 析,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所获得的信息总量中,眼睛要独占 80%以上。 所以我们常说“眼睛是会说话的”这一点也不夸张。所以我们重点研究 眼睛的信息作用。
1.注视的信息
(1)与一般人交谈时,视线接触对方脸部的时间应占全部谈话时间的
30~60%。超过这一平均值,可认为对谈话者本人比谈话内容更感兴趣; 低于这个平均值,表示对对方不感兴趣。
  根据这个规律,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不应给学习好的同学更多的 注视,这样会给其他同学造成偏见,反而应该给学习不好的同学多加注 视;表示对他们的重视与期望,鼓励他们上进。
  (2)回避对方视线,或眼睛闪烁不定者一定是不诚实或者内心有愧 疚,不愿意对方察觉到自己的行动。比如在考试时,打小抄的同学往往 都是这种眼神。从这点我们可以分析学生的心理,进行思想教育工作。 (3)瞪大眼睛注视,是对对方感兴趣,说明注意力集中。从这个眼神 可以了解到你的讲课是否受学生欢迎,学生是否对学习有兴趣,从而调
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4)眨眼一般每分钟 5~8 次,眨眼时间如果超过 1 秒,则表示对对 方的厌烦、不满,有藐视和蔑视的意思。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避免使用 这种眼光,否则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刺激。
2.视线交流角度的信息
  (1)视线向下,表示高尚、爱护、宽容的心理状态。所以我们教师对 学生的谈话尽量站得高一些,这样你才有心理上的优势,便于做学生的 工作。
  (2)视线停留在两眼与胸部之间的形区,叫做近亲密注视;视线停 留在两眼与腹部之间的形区叫做远亲密注视。运用这两种眼光时应特 别注意,不要造成误会和影响。(3)视线停留在双眼与嘴部之间的形 区,为社交注视,是常用的视线交流位置。
  (4)视线停留在对方的前额的一个假定的形区为严肃注视。这种注 视造成严肃的气氛。
  在批评同学的错误时,或指出问题存在时,可用这种眼神,具有强 调、指令的作用。
3.瞳孔的信息
  瞳孔的放大与缩小属于微身体动作,不容易观察,一般说,表示喜 爱、欢迎、渴望等兴奋状态时,瞳孔增大;而表示消极、沉闷、愤怒时, 则瞳孔缩小。而且瞳孔的变化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
在教学过程中,除眼神的重要作用外,整个面部的表情也是至关重
要的。
  面部表情是面部五官的组合效应,也是千变万化的,可以表示多种 情感和信息。
比如面带微笑,给学生以亲切、和蔼、可信的感觉,才能对你的教
学感兴趣,愿意和你接近,能给同学带来鼓励与信心。而面色阴沉,横 眉立目,则给学生以恐惧、威严和冷淡的感觉,从心理上在师生之间产 生无形的鸿沟,使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有意识地运用表情这个信息工
具,对优生给予信任、鼓励并高标准要求的目光,给差生以关怀、期待 和耐心帮助的脸庞。如此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其积极投入学习,才 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我们有些教师不大注视情态语言的运用,往往给学生在心理上造成
创伤。如老师上课时眼睛不注视学生,而是看房顶或瞧地下,或好往教 室外面看,使得学生也跟着往外看,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情,分散学生注 意力;又如教师无精打彩,满面愁容,给学生造成沉闷、压抑之感;如 果教师横眉冷对,瞪眼撇嘴,则会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如若扬眉翘首, 目中无人,高傲自大,更会使师生关系疏远??。以上种种现象,都严 重地影响师生的感情,不利于教学相长,都应在克服之列。
三、界域观念对我们的启示 所谓界域观念,即指在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中,空间位置对人的
心理上的影响。
心理学家对于人际关系中的界域关系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可以简单

的总结为下述四个区域:


(一)亲密距离


  这个距离为 0~45 厘米之间,即可以用手互相摸触到的距离,处在 这个区域中的人必须有相当亲密的关系。如果陌生人进入这个区域,则 可认为存有敌意。如果在交流中,经常接近这个距离,则能改善两人之 间的关系。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接近学习差的同学,会使他感到亲切、 温暖、体贴,可以更好地改善师生关系。但要注意,不同性别师生之间 的距离不可超越 0~15 厘米的接近状态,否则会引起误会,造成不良影 响。

(二)个人距离


  这个距离是 40~120 厘米,这是双方手臂伸直可以互相接触的距离。 在这个距离内,可以造成对人的伤害和威胁,这是属于个人距离。这个 距离一般可用于同志之间,朋友之间,或师生之间。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这个距离观察学生或老师对你的亲疏。如
果一个同学总是离你远远的,不愿接近你,那就是对你有反感,有意见, 应该跟他很好地做工作,征求他的意见,改进教学工作和师生的关系。

(三)社交距离


  这个距离是 120~360 厘米。通常用来处理公共关系。例如上级对下 级布置工作,首长的接见、讲话等。一般讲身份越高,距离应越大。比 如在课堂上,教师离学生越远,越觉得高深莫测,教师在讲台上站在高 处,就有种威严的感觉,觉得不好接近。如果教师走下讲台到同学们中 间去,就觉得亲切、融洽。因此我们的教师应该常深入到学生中间,及 时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四)公众距离


  这个距离为 360 厘米~无限远。一般适于公众场合,如演剧、开大 会等。
  界域观念不但可以改变人际之间的关系,而且可以影响信息的交 流。
  在教学中,教师如果给学生作个别辅导,就比在讲台上讲解效果好, 师生之间可进行信息的交流。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尽量多到同学们中间巡 视,及时指导学生的学习。
  另外,如果运用教鞭指点板书、图表或其他直观教具,也是“拉近 距离”的一种方法。据心理学家统计,在公众距离内讲课或演说时,听 众只能接受讲课人发出信息的 25%,如果利用图表和直观教具,听众的 信息接受率就提高到 40~50%。如果把讲解的内容写成字幕,用教鞭指 点着讲解,那时听众的信息接受率可高达 75%。所以在讲课时,利用手
  
势、动作、表情以及图表、仪器、幻灯等手段,都能起到“拉近距离” 的效果,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但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不能很好地处理教学界域,以至 于产生很多的问题,影响教学效果。
  也有的教师在讲完课后,不是到学生中间指导学习,而是站在讲台 上、门口旁遥遥相望,使同学感到疏远、淡漠,得不到老师的关心,同 时,存在的问题也得不到解决,所以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成绩 都会受到影响;有的教师喜欢接近学习好的同学,讨厌接近差生,从而 使差生产生逆反心理,会使他们感到灰心、无望,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 而导致恶性循环,如此等等。都说明我们有些教师还没有对界域观念引 起足够的重视。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到,体态语言在教学工作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 的。所以要认真研究和运用体态语言,把我们的教学工作提高到一个新 水平。
怎样引入新课
     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教研室 廉宝瑞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上课也是如此,要想上好一堂课,首先必须有个良好的开端——即精彩 的新课引入。
所谓引入新课,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引出所要讲述的课题,把学生领
进学习的“大门”,这是学习知识的第一关。如果一堂课的开始教师就 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地导入新课,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神集中、劲头 十足地投入新课的学习,就会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上课前总 是板着面孔,每天都重复着那句单调而乏味的语言“今天我们讲×××” 来引入新课,学生则会听而不闻,旁若无事,也就很难唤起学生的学习 情绪。学生在这种涣散和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下是不可能集中精力把课听 好的,因此也就不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却有些教师对新课引入的作用认识不足,
还没有重视起来。认为新课引入无足轻重,也有的是没有掌握引入新课 的方法和技巧,缺少必要的知识和资料。为解决好这些问题,很有必要 探讨一下新课引入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及其所采用的方法。

一、引入新课的作用

1.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好的新课引入能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 注意力是保证听好课的首要条件。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人的注意力在高度集中 时,大脑皮层上的有关区域便形成了优势兴奋中心,对所注意的事物专 心至致,甚至会忘掉其它一切。如我们看电影时,看到精采片断时会睁 大眼睛屏住呼吸,忘记周围的一切,好像身临其境一样。这说明人的注 意力越集中,对周围其它干扰的抑制力就越强,因此这时接受信息的信
  
噪比特别高,信息的传输效率也最高,这时人对事物观察得最细致,理 解得最深刻,记忆得最牢固。所以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进入教室后情绪 尚未稳定、注意力尚未集中之前,运用适当的手段或方法使学生的注意 力尽快集中到对物理知识的学习上来。这样一上课就把学生的全部注意 力吸引到所要讲述的问题上,使学生为新课的学习作好精神准备。反之, 如果教师在刚上课时,不注意引课技巧,不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就如
《大学》中指出的:“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这就更谈不上学习了。
2.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积极的 意向活动,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坚定 性,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正是这个道理。 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发明家无一不是对所探讨的问题有浓厚的兴趣才获 得最后成功的。所以爱因斯坦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一个学生一上课就把注意力集中在老师要讲的课上了,但由于 教师引课枯燥无味,讲解晦涩难懂,因而学生的注意力也就很难保持长 久。所以要想巩固维持学生对学习的注意力,必须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 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讲向心力这节课时,有的教师,一上课就对学 生说:“同学们,下面我来表演一个小杂技,叫作‘水流星’。你们要 认真看、仔细想,考虑这里面的奥妙!”于是把水灌满塑料杯,使劲地 转了起来,“水流星”上下左右飞舞,而杯中的水却一点也不洒落,同 学们看后都惊叹不已,对这个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真想马上就得到 问题的答案。这时教师才说:“我们学习这节课的知识后,就能解释这 个现象了。”此时学生们都怀着极其兴奋的心情,瞪大眼睛听着讲课。 可见这样的引课,能使学生在上课的一开始就处于最佳的思维状
态,带着对问题的浓厚兴趣进入新课的学习。
3.能承上启下,使学生有准备、有目的的进入新课的学习
  好的新课引入,应该起到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在新旧知识之 间架起桥梁的作用,从而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平道路,明确目标,打下 基础。
例如在讲人造地球卫星一节时,可以用这样一道题引入:”如果一
个质量为 m 的物体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那么它的速度应该是多大?
(地球半径为R=6.4×106 米),当此物体运动超过了这个速度,那 将 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们会运用前面讲过的匀速圆周运动的知识解决
2

这个问题,即mg=m v
R

,得出v=7.94 ×10 3 米 / 秒。这时教师就可以

说明这个速度就是第一宇宙速度。在地球上的物体如果超出这个速度, 就会脱离地球的吸引而进入太空,人造地球卫星就是用这个速度被送上 轨道的。这样的引入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理解宇宙速度做了铺垫,同 时也巧妙地引出了新授的知识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本节课 的内容更易被理解。
4.能为新课的展开创设学习情境
  良好的新课引入可以起到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情绪 愉快地进入学习过程,为新课的展开创设良好的条件。
  
  如在讲大气的压强一节课时,教师首先拿出一个分成两半的马德堡 半球,向学生们说:“这是两个半球,一会儿我把它们两个合在一起, 施展‘法术’,你们谁也别想把两个半球分开。”说完便把两半球合拢, 在讲台后用抽气筒将空气抽出、闭上气阀拿出来,找两个大个同学到前 面来拉。学生使出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有拉开,教师再叫两人来帮忙,还 是无济于事。学生们沸腾了,都跃跃欲试。这时教师说:“同学们,你 们看,只要我吹一口气就可以把它们分开!”于是悄然把气阀打开,一 吹气,两手轻轻一拉,球被拉开了。同学们更惊讶了,纷纷议论着、揣 测着其中的奥秘,全班同学都被刚才的现象紧紧地吸引住了。大家就是 在这样一个紧张而又愉快的学习情境中,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了学 习,怎能不全神贯注地学习新课呢!这样的课还能上不好吗!

二、怎样搞好新课引入
(一)新课引入的一般方法

1.直接引入法
  即在上课时直接说出所要讲述的课题,如“今天我们讲第九章、第 二节、电功率”。
直接引入法最简单容易,但引入效果一般都不好。它不能提出具体
的学习目标,因为所提出的新课题对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使学生感到 茫然,不能集中思维和注意,缺乏学习的心向。经常用此法引入,会使 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会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因此,非在不得已的情况 下,不宜采用此法。
2.问题引入法
  即针对所要讲述的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 对问题的分析、解答或造成的悬念来引入新课。
问题引入法用比较积极的形式提出了与所要学习课题有关的问题,
点出了学习的重点,明确了学习的目标,而且往往可通过问题的提出造 成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指向更为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 所以这种引入法能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比直接引入的效果好得多。 问题引入法一般用于一章或一个单元内,前后知识相互联系密切的新授 课教学,或本节所研究的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新课。这样在 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熟知的现象为基础的前提下,提出学生似曾相识, 但欲言而又不能的问题,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刺激求知的渴望。如在讲 球面镜一节时,先提出这样的问题:你是否注意到在日常生活中有各种 各样的镜子?一般的镜子为什么是平面的?汽车上的观后镜为什么是凸 的?手电筒的聚光碗为什么是凹的?这一系列问题提出后,学生们会作 出不同的反应和“解答”,这时教师通过对学生“解答”的评述引出“凸、 凹面镜统称球面镜,它的成像规律是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讲完课后, 同学们就能对上述问题给予圆满的解释了。”
  这样由于引课提出的问题都是学生经常接触的现象,可他们却都说 不清其道理,于是便产生了强烈的学习要求和欲望,起到了启发学生的 思维、增强对所讲述新课学习的指向性的作用。在讲完新课后,引导学 生解决引课时问题所造成的悬念,可增加学生对“收获”的喜悦。
  
3.复习引入法
  即通过复习已学过的知识,引入新课的学习内容。这种引课的特点 是便于学生了解到新内容是旧知识的深入和提高,便于学生系统地把握 知识的结构。这种引课一般适用于对基本物理规律的具体运用的新课题 教学,通过对基本规律的复习运用发现新问题,探索新规律。如对于振 动和波一章新授课的引课,就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系统的复习运动和力的 关系:



F = 0

当F为恒力时,?

匀速直线运动
F与v 0 在同一直线上,匀变速直线运动动

F≠0?
F与v 0 不在同一直线上,抛体运动
v 2

当F大小不变、方向变时,F=m
R

圆周运动



通过这样的复习,提出新问题;如果物体受到大小、方向均变化的
力作用,则物体将做什么运动呢?这样既顺理成章地引入了振动内容的 新课,又将尚未完善的知识框架摆在了学生面前,从而引起学生探索物 理知识的愿望,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此课题的积极性。
4.实验引入法
即通过实验的物理现象引入新课。 实验引入法最大的特点是直观形象、生动活泼,且富有启发性和趣
味性,便于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思考。
  正是由于实验引入法的上述特点。所以教学中应多用、常用该法。 尤其在初中,应尽量创造条件做好实验,争取每节课,多少都做点小实 验。另外实验所用的器材应简单易行,以排除学生对物理实验的神秘感, 增加实验现象在学生心中的可信度。如初中讲大气压强时可做如图 9-1 所示的实验,先问学生:当将两试管一起倒置时,大试管中的小试管是 否下落呢?同学们会毫不犹豫地说:当然要掉下来的。但实际演示的结 果却恰恰相反,随着大试管中的水徐徐流出,小试管非但未掉下来,反 而自动上升到大试管里。学生们简直惊呆了,真是不可想象,都被这个 奇异的现象紧紧地吸引住了。这时,教师将话题引向课题,指明这是由 于大气压的作用,并引出大气压强这一课题。

5.资料引入法
  即用各种资料(如科学发明发现史,科学家轶事、故事、科学幽默 等),通过巧妙的编排、选择引入新课。
  这种引课具有真实、可靠、生动有趣等特点。通过引入科学史上的 有关资料,能从中有效地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能进行科学方法、科 学态度的教育,使学生从中学习到科学家们那种为真理、为科学忘我的 追求而献身的精神。通过讲述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幽默,可将学生的无 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使学生的思维顺着教师所讲述的情节纳入学习 物理的轨道。
这种引课法由于可较详尽地介绍史料,故一般用于比较抽象的单元

教学的开头,使学生通过史料对这个单元知识的产生、发展情况有个大 概的了解,因而从心理上和思路上降低了单元教学的难度。用生动的故 事,有趣的幽默引课,在一定程度上讲更适宜初中的物理教学,因为初 中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通过故事情节造成悬念,可使他们集中精力进 入学习状态。如在讲浮力时,给学生讲述阿基米德巧断王冠真假的故事, 让学生带着为什么阿基米德进入浴缸后,看到水从缸中溢出就大声喊 出:“我想出来了”的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通过学习知识,使学生能 解释前面的“为什么”,做到首尾呼应,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6.文娱引入法 即通过文化娱乐的形式,如游戏、迷语、诗歌、对联等引入新课。 这种引课方法可使学生对物理课获得极大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
使学生在愉快中学到知识,尝到学习的乐趣,促使他们精神饱满地投入 学习。
  文娱引入法一般用于比较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的引课,在上课开始 时设下有关的问题和悬念,在讲解过程中通过对问题的解决,悬念的消 除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消除疲劳。如在讲平衡的种类一节时,可让 学生做一个“坐姿起立”的游戏,教师说:“同学们,下面我们做一个 游戏,注意听我的口令:坐直!背部贴紧椅背,不许向前倾斜,起立!” 这时同学们就觉得像有人在向后拉自己一样,说什么也站不起来,弄得 大家哄堂大笑。教师借机说:你们为什么站不起来呢?因为有个东西在 拉着你们!它就是‘重心’,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它。”这时同学们都怀 着极高的兴趣来听老师讲课,当学生们搞清了物体的平衡种类与重心的 关系时,无不感到兴致倍增。
又如在讲运动和静止一节时,如果平铺直叙强调运动是绝对的,静
止是相对的,学生会感到抽象、乏味。为此可用电影“闪闪的红星”中 的插曲“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来提出问题:“对于‘巍 巍青山两岸走’同学们是怎么理解的?青山难道还会走吗?还是歌词写 错了?”学生们感到莫名其妙,于是教师利用学生的疑惑,引出了新的 课题。这样的引课,学生带着疑惑学习新知识,并通过运用新知识对引 课时的歌词进行分析,便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运动的相对性。
以上介绍的只是一般的引入新课的方法,只要我们肯于钻研,就会
找到丰富多彩的新课引入法,来活跃我们的课堂,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怎样才能搞好引入新课

1.必须解决思想问题
  要搞好新课引入,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如果思想上没有足够的重 视,认为新课引入可有可无,多此一举,不如把时间放到正课上去好, 当然对新课引入缺乏兴趣,也就不可能千方百计地去想办法、找资料设 计新课引入。如果在思想上认识到新课引入的重要作用,把它看作是提 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必要手段,那么就一定会在如何搞好引入新课 的资料、技术经验等问题上下功夫,搞好新课的引入。
2.必须在备课时充分重视
要想搞好新课引入,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即在备课时一定要深入挖

掘教材,掌握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然后根据本节课的知识内容确定相应 的引入材料,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确定引入的形式。比如对初中生, 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心强,好动性强,所以在引入的形式上应多 用实验、游戏、故事等;而对高中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强,要求 教师讲解的知识性、逻辑性强,所以应多用资料、习题,典故等形式引 入。同时在备课时还应注意所用资料的可靠性、科学性。
3.平时做好资料积累,提高自身素质
  要想得心应手的进行每节课的引入,必须靠手中具有丰富的资料和 生动形象的讲演才能达到。丰富的素材,要靠平时的积累,要多看些科 普杂志、书籍,广泛涉猎知识,做好记录及摘抄。到时就可信手拈来, 组织成多种引入材料。成功的新课引入,和教师的表达能力是分不开的, 所以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包括讲演、板书、板画以及实验 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把引入材料表现得更充分、更形象,使课堂教学 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三、引入新课时需防止的问题

1.方法单调,枯燥无味
  有的教师在引入新课时,不能灵活多变地运用各种引入方法,总是 用固定的、单一的方法行事,使学生感到枯燥、呆板,激发不起学习的 兴趣。出现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有的对引入新课的重要性重视不够, 因此在备课时没有下功夫准备;有的是手头资料缺乏,苦于找不到方法 和材料。
2.洋洋万言,喧宾夺主
  新课引入时不能信口开河,夸夸其谈,占用大量时间冲击正课的讲 述。引入新课只能起到“引子”的作用,起到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导 入正课的作用。就像火车头一样,起到牵引多节车厢的作用,如果一个 火车头只牵引一、两节车厢,那就毫无价值了。新课的引入也是同理, 占用时间过长,就会喧宾夺主,影响正课的讲解。所以在引入时一定要 合理取材,控制时间,恰到好处,适可而止。
3.离题万里,弄巧成拙
  引入新课时所选用的材料必须紧密配合所要讲述的课题,不能脱离 正课主题,更不能与正课有矛盾或冲突。如有个教师在讲波的传播时讲 到有一次发大水时,水势如何凶猛,冲垮了房屋、桥梁、淹死了多少人 等等,这样的水流根本不是波,而且给学生造成了波的传播就是媒质中 质点在向前运动的错误认识。所以这样的引入不但没有起到帮助理解新 知识的作用,反而干扰了学生对新授课的理解,给学生的认识过程造成 了障碍。
4.缺乏准备,演示失误
  各种引入新课的方法都应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特别是用实验或 游戏的方法引入新课时就更是如此,若准备不充分,导致在课堂上造成 演示失败,或出现相反的效果,都是对正课的教学有弊无利的。如有的 教师在做电学实验时,由于低压电源调压旋钮转向搞错,导致电压升高 烧毁电表;有的教师在做摩擦起电实验时,由于室内及仪器湿度太大而
  
不起电;有的在用感应线圈做实验时不慎自己被电击等等。总之,由于 准备不足或操作不当至使演示失败造成笑话的例子很多。因此,用实验 方法引入时必须十分谨慎,在备课时要做充分的准备,在确保成功的条 件下才能到课堂上去做。

如何设计好课堂提问
     浙江省缙云县教研室 胡元仁 孙振浩 中学物理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完成的。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经常向学生提问一些问题,一个好的提问,能使全班学生个个都处 于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参与讨论问题的积极状态,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一个不恰当的提问,会使学生思想分散、蒙头转向、无所适从、甚至打 乱教学过程,无法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因此,如何设计好课堂提问 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课堂提问的设计原则 设计课堂提问必须以认识论为基础,以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知识体系
为依据,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思维
的关键点上提出问题。
  首先,设计课堂提问要有计划性:即根据物理教学大纲总的目的要 求及教材每节课的具体目的要求。从感性到理性、从已知到未知、从特 殊到一般,有步骤有计划地拟出课堂上所要提问的问题,做到通盘打算, 合理安排。
其次,设计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要针对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可能碰
到的困难,容易出现的差错。提出的问题难易度要适中,即学生通过思 维可以得到解决的问题。如果提出问题太浅学生没有回味的滋味,不仅 不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反而使学生产生“麻痹轻敌”的情绪,精 力分散。有些较难的问题必须提问解决,又预知学生解决问题有一定困 难,就得想办法,化难为易,如:补充适当的辅助性问题,帮助学生扫 除思考难题中的障碍;把大题化小题,分步提问,引导过渡。千万不可 有意设计太难的题目为难学生,这样会使学生无所适从,常此以往,会 使学生感到物理难学,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从而厌学。
第三,设计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充分体现
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第四,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做
到有的放矢,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提问的类型 一般地说,按课型分大体可分四类:(一)知识课的提问、(二)
实验课的提问、(三)复习课的提问、(四)习题课的提问。一节课的 提问又可分为导入性提问、讲解性提问和巩固性提问。
  由于提问所处的地位不同,所起的作用不同,因此考虑问题的出发 点也不同。现按各种不同类型提问的设计分述如下:

(一)知识课提问的设计


1.导入新课的提问
  新授课中所讲的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续、发展、提高。因此在导入 新课时,根据新课内容正确设计导入性的提问,就能将旧知识自然地过 渡到新知识上来,这就是所谓的“温故而知新”,使学生不感到突然, 产生对新课有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集 中精力,积极思维,为学习新课奠定基础。一般通过以下途径,设计导 入性提问。
  (1)通过演示实验设计提问,导入新课。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在实验的 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通过演示实验,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维。 设计提问、导入新课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讲初中课本大气压强时,要一次性地做好图 10—1 验证大气 压存在的实验。
当杯里不盛水,松手后硬纸片落下,当杯里盛满水,松手后硬纸片 不落下,杯子里的水也不会流出来。接着提出下列提问: 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怎样解释这个现象呢?
这样就很好地引入了这节课。 (2)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设计提问、导入新课。例如:讲授初中
物理增大和减小摩擦方法时,首先复习提问:
  从上一节实验课中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条件有关系?是 什么关系?
你学过的摩擦现象有哪几种?你认为摩擦对我们有益还是有害?
  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入了这节新课,也给这节新课奠定了知识基础, 使同学们认识到为什么要学这节课,这节课的实用价值及如何想办法增 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3)通过实际问题,设计提问、导入新课。
  这种提问的特点是教师在讲授新课以前,先从一个与新课有关的实 际问题出发,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而导入新课。设计提问应该是学生 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过的物理现象。例如:在初中物理课“密度”的教 学中,就可以从提出“铁比棉花重”吗?进行讨论,有的学生认为铁比 棉花重,难道 1 千克的铁也比 10 千克的棉花重吗?难道 1 厘米 3 的铁比
1 米 3 的木头重吗?
2.讲授新课提问的设计
  讲授新课提问设计以顺序性问题为好,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采 取教师自问自答,师生共同讨论回答或由学生看课本回答。总之,可通 过讲、议、练三种形式的有机结合来引起学生的思维活动,实现预想的 教学目标。
(1)复杂的问题,通过“简化、分解”,设计出顺序性提问。 把复杂的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分解为几个简单的现象,然后综合起
来研究,这样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但所设计的提问,顺序必须符 合教材要求,切忌节外生枝、分散学生注意力。
  例如:初中物理“比热”是学生较难掌握的一个概念。通过简化设 计顺序性提问,依次解决,学生就容易接受了。
①1 克的水温度升高 1℃吸收的热量是 1 卡,那么 1 克煤油温度升高

1℃吸收的热量是不是 1 卡? 让学生思考,当学生拿不出结论,想求知解决问题的关键时,做初
中物理课本第二册图 3—1 的实验,在烧杯里各放 100 克的水和煤油,以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问:
  ②你能从这个实验中观察到什么现象?(从温度计可以看出,煤油 温度升高得比水快)。
  ③要使水升高的温度跟煤油升高的温度相同,得怎么办?(继续给 水加热较长时间)。
  ④从观察到的现象出发,通过分析,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质量相 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相等)。
  ⑤从这个结论出发,你说应该用一个怎样的概念来反映这个物理事 实呢?(为了比较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 相等的这种性质上的不同,在物理学中引入比热容这个物理量,简称比 热)。⑥根据比热的物理意义,你能说出比热的定义吗?(单位质量的 某种物质,温度升高 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
  ⑦根据比热的定义,你能写出比热的单位吗?〔卡/克·℃或千卡/ 千克·℃〕
通过这样简化设计出顺序性提问,学生就较容易接受“比热”的概
念了。
  (2)物理定律课,要按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设计提问物理定律可由有 关的物理概念的定义推理而得;也可以通过实验,归纳推理而得;还可 以由演绎推理而得。这几种情况提问都必须按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设计 提问,这样做对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是极为有利 的。
例如:初中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课堂设计提问:
  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第一、第二小节后向学生提问:①怎样能使运动 中的自行车继续前进?(学生回答:需要用力。)
②物体做各种运动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需要用力。)
③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正确吗?(学生回答:正确。)
  ④观察斜面小车的演示实验后,得到什么结论?(学生回答:小车 在毛巾的表面上前进距离最短,在棉布的表面上前进的距离较短,在光 滑的木板上前进的距离最长。)
⑤小车为什么在毛巾表面上前进距离最短?(学生回答:毛巾的表
面粗糙,对小车阻力最大。)
  ⑥小车为什么在光滑的木板上前进距离最长?(学生回答:木板的 表面光滑,对小车阻力小。)
  ⑦木板表面改成光滑的玻璃表面,小车受的阻力更小,小车将怎样 运动?(小车前进距离将更长。)
  ⑧假定小车在比光滑的玻璃表面更光滑的物体表面运动、没有阻 力,小车将怎样运动?(小车将永远前进。)
⑨小车什么时候停止运动?(小车不会停止运动。)
⑩小车处于什么运动状态?(小车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11)小车运动需要力吗?(小车运动不需要力。) (12)哪么你们开始讲的物体运动需要力,和现在讲的物体运动不需

要力的结论不是矛盾了吗? 让学生们议论几分钟,再叫学生带着问题看课本三、四、五、六小
节,这样做效果较好。 (3)抓住主要矛盾,设计提问
  每节课都有一个或几个矛盾,其中必有一个是主要的,也就是课文 中的重点和关键。抓住重点和关键从正面或反面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 维,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高中物理课本,在“回旋加速器”一节中,应抓住回旋加速 器为什么能加速带电粒子这一主要矛盾,提出问题:
  ①如图 10—2 所示,带电粒子在 D 形盒中,当电场不变时,试分析 带电粒子经过 A—B,D—E 两个空隙时能量如何变化?

②用什么办法可使带电粒子在 A—B,D—E 间都获得能量?
  ③为什么交变电场的频率等于带电粒子作圆周运动的频率时,带电 粒子就获得了最大能量?这样针对主要矛盾提出上面的三个问题,原来 学生认为较难的一节课,就较容易接受了。
(4)用“比较法”设计提问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通过比较,能使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更加清晰,
比较可以是相似概念的比较,也可以是不同概念的比较,实验装置的比
较,相同问题的比较。 例如:为了区别热量和温度的物理概念,可以设计以下提问:
①温度和热量的定义各是什么?
  (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热量是表示在热传递过程 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的多少。)
②温度和热量各用什么仪器测量?
  (温度的高低可用温度计直接测量。热量不能直接进行测量,它是 通过物体的温度变化进行间接测量的。)
③温度和热量的单位各是什么?
〔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热量的单位是:卡或千卡。〕
④温度高的物体,热量就多吗?
(一个物体温度高低,不能反映它放出或吸收热量的多少。)
⑤物体温度变化跟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有什么关系? 当物体状态不发生变化时,温度若不发生变化,可认为它既不会吸
收热量也不会放出热量。 吸收热量多的物体,它的温度未必变化大;吸收热量少的物体,它
的温度变化未必小。 在同一个问题中,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加以比较。 例如:高中物理课本中波形图线的画法就可以设计提问三种画法的
优缺点加以比较:
①如何根据振动方程画出波动图线? 在已知各个质点的振动方程的条件下,分别确定某一时刻各质点的
位置,连接各点,画波形图线。 缺点:必须知道各个质点的振动方程,计算较繁。
②如何确定特殊质点的位置画出波动图线?

  在波动的过程中,由于后一质点的振动情况总是落后于前一质点的 振动情况。根据波动的这一特点,当确定了波的传播方向以后,可判定 各特殊点的运动方向或将要运动的方向,再确定每一个特殊质点,经过 t 秒后所在的新位置的各点,就能画出新的波形图线。
③如何通过质点运动状态的平移画出波形图线。 由波的形成可以知道,质点(振源)每作一次全振动,波就传播一
个波长。也就是质点振动一个周期 T,由该质点引起的波动状态就传播
λ

了一个波长λ,质点振动T / n,则该质点的运动状态就传播

。所以
n

当我们确定了原来某质点波形图线,又知道了该质点振动的时间,可以 用平移 y 轴的方法或平移原来波动图线(平移方向与平移 y 轴方向相反) 方法得到新的波形图线。
3.巩固新课提问的设计
  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必须经过多次的反复,而这些反复不是单纯的 旧概念的重复,而是波浪式的前进,使概念的本质特征的各个方面得到 揭示。因此课堂教学中必须有计划地提出巩固性提问。巩固性提问又可 分:总结、归谬、突破和综合等提问。
(1)总结提问的设计
  应把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一目了然的提出:如:初中物理欧姆定律这 一节总结时,要使每个同学牢固掌握欧姆定律的内容。可以这样设计提 问:
欧姆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又如: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这一节总结时,可以这样设计提问: 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是什么?用公式怎样表示?
(2)归谬提问的设计
  归谬提问是通过反面材料检查和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或杜绝 学生在解题中易犯的错误,因为预防谬误的产生,远胜于谬误发生后的 纠正。
如:初中物理压强的定义,可这样设计提问:
  我们把物体的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叫做压强,对吗?(不对,应该 是物体的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是压力,不是力。)
(3)突破性提问的设计
  突破性问题是应用新知识,解决只有一个难点的问题,这类问题的 特点是目标小、角度尖、方向准,它是一把锐利的尖刀,如果牵连面广 了,就会降低它的锐利性。如:初中物理学过密度的知识,我们可以这 样设计提问:
  人们常说:铁比木头重,水比油重,在学过密度以后,你认为这些 话应该怎样说才确切呢?(我们应该这样说:铁的密度比木头的密度大, 水的密度比油的密度大。)
(4)综合性提问的设计 综合性提问是通过难点较多的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新旧知识的
能力,它也是各个突破性问题的交点,也是新旧知识的全面应用。 如:初中物理关于测定物质的比热值偏大还是偏小问题的讨论。分
析误差原因主要是不考虑热量散失与量热器、金属筒、温度计、搅动器

等吸热。设计提问如下:
①用“混合法”测铜块的比热值为什么偏小? 满足该实验的热平衡方程是:Q 吸=Q 放,而 Q 吸应包括水(煤油)的
吸热 Q 吸和量热器金属筒、温度计、搅动器的吸热 Q1。即:Q1+Q3=Q 放
c1m1 Δ t1+Q3=c2m2 Δ t2 ( Q2 即 为 Q 放 )
c1 m1 ?t 1 ? Q 3

求c2 :c2 ?


m2 ?t 2

(忽略Q 3 )

c1 m1 ?t 1

c1 m1 ?t1 ? Q 3

即: c2 ?


m2 ?t 2


m2 ?t 2

所以 c2 值偏小。即求铜块比热值偏小的原因。
②哪么测煤油的比热值为什么偏大?


求c1 ∶c1 =

c2 m2 ?t 2
m1 ?t1

> c2 m 2 ?t 2 ? Q3
m1 ?t1


(忽略Q 3 )

所以 c1 值偏大。
这就是求煤油比热值偏大的原因。
        (二)实验课提问的设计 物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
力。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所以实验课提问的设计应该建立在实验的 基础上,为掌握实验的技巧、能力而设计。
如:用实验测定小铁块的密度。
1.用实验测定小铁块的密度的实验依据是什么?(p = m 。)
v
2.测定小铁块的密度,必须测定的物理量是什么?(小铁块的质量
m、小铁块的体积 v。)
3.测小铁块的质量用什么仪器?(用天平。)
4.测小铁块的体积用什么仪器?(用量筒。)
  5.使用量简应注意哪些事项?(①量简要放水平,②视线要跟水面 相平,③读数要以水面的凹形底部为准。)
通过以上提问,学生对该实验就较明确。
(三)复习课提问的设计


  复习课是物理教学不可缺少的阶段。可使学生进一步消化知识,使 知识系统化、综合化、结构化达到巩固、加深的目的。所以复习课的提 问设计不应是课本知识的系统重复,而应该设计一些学生平时不注意和 易混淆的但又十分重要的问题,还经常设置障碍,引学生“上当”,然 后分析“上当”原因,增强学生的“免疫力”。还可引入实际生活中的 实例,用浅显易懂的提问,生动活泼的讨论提高复习效果。
如:复习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时,设计了这样的 提问:
1.某导体两端加 10 伏特电压时,测得电流强度是 0.2 安培,求导

U
体的电阻?(解:R =
I

10伏特

0.2 安培


= 50 欧姆。)

2.若在 1 题的导体两端加 20 伏特的电压时导体的电阻为 100 欧姆 对吗?(不对,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不随外加电压改变 而改变,仍是 50 欧姆。)
  
3.我们求导体的电阻一般是利用伏安法:R =

U 求得。所以说导
I

体的电阻跟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通过导体的电流强度成反 比,对吗?(不对,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对电流阻碍作用的性质,跟 它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跟加在它两端的电压无关。因为加在 同一导体两端的电压增大几倍,通过的电流强度也增大几倍,比值不变。 所以,在物理学里,用导体两端的电压跟导体的电流强度的比值来表示 导体的电阻。)
        (四)习题课的提问设计 各种各样的习题,在中学物理教学中须臾不可离,中学物理习题教
学目的,就是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通过解题,可以贯通物理概念、公
式、原理、深刻理解它们的物理意义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培养 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可以使学生掌握巧妙地应用有限的信息去处 理复杂问题的方法和能力。特别是在评价教学与选拔学生主要靠考试, 而考试又是以各种各样的习题去测定学生所掌握的学科知识和各种能力 的今天,中学物理习题课教学理所当然地为全体教师所重视。各种类型 习题的提问设计不作一一介绍,着重讨论如何使学生表面看起来无法解 决的习题,通过简化,使学生迎刃而解。
例如:如图 10—3 有一平截圆锥桶,下口用平板盖住(不计质量)
放在水中,板被水的浮力托住,如用 500 克水注入桶中,刚好使平板落 下,

1.若改用 500 克砝码,板是否落下?
2.若改用 500 克水银,板是否落下?
3.若改用 500 克酒精,板是否落下? 表面看:圆锥形桶的底面积,锥度都不知,好像无法解决,但只要
根据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去思考,还是容易解决的。 三、设计课堂提问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设计课堂提问的原则在前面已经讲述,在这里特别强调设计课堂提 问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学习物理知识,学得愉快,轻松、 效果更好,在设计提问要时刻考虑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学生的逻 辑思维和智力的深刻性也是不断发展的。因此设计提问应按教学目标, 通俗易懂,明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每次有所深化。
  2.设计提问必须要有趣味性,但又不是讲故事,不能违背科学性。 要渗透政治思想教育但又不是空头的政治口号,生搬硬套。
  
  例如:讲惯性的大小只跟物体的质量有关时,设计了这样的提问: 抗美援朝战斗中,我国年轻的空军战斗英雄张积慧驾驶质量小的喷 气式战斗机,在作战前还掷掉油箱,为什么能击落质量庞大、设备齐全 的美国王牌大型战斗机?(我国的飞行员机智勇敢,应用了战斗机质量 小,掷掉油箱质量更小,惯性就小改变飞机运动状态容易的特点,操纵 灵活自如。而美国飞行员胆小怕死,战斗机质量大、惯性就大、改变飞
机的运动状态难,所以能被我国飞行员击落。) 这样的提问结合实际讲了物理知识,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思想
教育,学生听的愉快,学得高兴。
  3.设计提问还要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发展水平区别优 生和差生。所谓因材施教,就是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反馈信息,调整、控 制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提不同的问题。特别对差生给予有区别 的帮助提问。
  4.好的提问设计包含基本知识广泛,回答问题灵活而不呆板、问题 难度深浅得当,而有较大的引伸余地。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 高对新的物理情景的适应能力,教学中提问应该不断地尝试老题新出, “旧貌换新颜”。
5.课堂提问的设计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准备,千万
不要在课堂上信口开河、离题千里,产生不良后果。
何处理学生课堂回答
     天津市大港油田教育培训中心 周延臣 学生课堂回答问题,在课堂中起什么作用,又有什么必要性,学生
课堂回答问题出现种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怎样处理这些情况,采用哪 种形式才能使课堂气氛处于最佳状态,是本文要着重研究解决的几个问 题。


一、学生在课堂回答教师的提 问为什么是必不可少的

1.课堂回答是“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的具体体现
  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学生是主体,课堂上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是 体现这种主体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回答问题的过程,是主体发挥 了主观能动性,对知识进行内化后向外界输出来的主体信息,这是十分 重要的。教师对这种信息处理得好,可以对整个课堂起着导向作用。如 一位高中教师在实验室讲《稳恒电流》时,他讲完什么是电流及电流的 大小和方向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初中你们都学过欧姆定律,其内容
谁还记得?”一位同学回答:“R = U ,也就是电阻与电压成正比、与
I
电流成反比。”本来这位教师的意图是讲完电流大小、方向后,提问一 下电流遵循的规律,以便给后面的学习进行铺垫。可听到该生的回答, 这位教师就改变了原来的设计,没有直接指出该生回答的错误,而是立 刻拿来一个 5 欧姆定值电阻 R,连成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用变阻器改变

R 两端电压测其电流。结果证明了 R 不随电压、电流的改变而变化。因势 利导研究电阻与什么物理量有关?通过实验和讲解,引出电阻定律,回 过头来再问那个学生,结果那个学生不但能纠正自己前边的错误说法, 还讲出了欧姆定律的正确内容,课堂气氛很活跃,测试效果出人意料的 好。由此他总结出了抓住关键、提出问题、因势利导、深挖内含、探求 外延的教学规律。这样他用一节课时间,完成了原定两节课所讲的内容,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其所以如此,是学生的回答,启迪了教师的灵感, 对教学起到了导向的作用,学生享受到了主体作用的快感。
2.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可以提高自身的能力。首先是他要分析提出 的问题,然后将其综合形成条理,这无疑提高了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 思维能力。最后要进行表述,就训练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众人面前 能侃侃而谈,条理清晰,这无疑会提高他们的社会交际能力。总之,学 生经常回答教师的提问是可以培养和提高他们多种能力的。
3.有利于学生的记忆
  记忆分为短时记忆和长久记忆。学生回答的问题,尤其是回答的不 正确或不全面的问题,经过教师和其他同学的纠正后,往往可以形成长 久的记忆。心理学理论表明,教师的提问使被问者大脑处于觉醒状态, 此时被问者会自动关闭头脑的其它信息通道,只接受问题的正确答案的 信息,神经细胞的刺激深度增加,兴奋增加因而使其记忆深刻。
4.提供必要的教学反馈信息的途径
  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过程。教师提问某 个学生,这一学生很可能代表了班级同层次学生这一群体。如果教师提 出一个问题,依先叫差生,后叫中生,再叫中上,最后叫尖子生的顺序 回答,叫到哪一层次教师就可以大致判断这一群体对知识的接受情况, 也就是对教学的效果作出了大致的判断,给教学效果的评价提供了较准 确的依据,促使教师及时的进行反馈矫正,调整课堂教学结构。这无疑 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此外学生回答问题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群体攻关意识,尤其
是鼓励“回答错误的”同学,在师生共同帮助下,将问题搞懂搞通,这 无疑可以锻炼非智力因素较差学生的毅力,同时也提高了全班同学的集 体主义感。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会出现种种情况,总体上有两种。一种 是成功的情况。这里又包括答对了和不但答对了还有所创见两个类型。 另一种是失败的情况。它包括不回答、答不出、答错了、答不全等四个 类型。我们主要研究解决后一种情况,即研究失败的原因和转败为胜的 方法和途径。

二、学生回答教师提问时的种种障碍
(一)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对于中学生来说主要是存在一个“怕”字。一怕答错了丢 面子,二怕挨老师批评,三怕答对了引来其他同学的讥讽,说他“出风 头”、“显能耐”。因此表现为对教师的提问不回答或不敢答。
潜在的意识是学生的另一种心理障碍,不少学生听家里人和社会上

人说物理难学,在不知不觉中就形成了畏惧这一学科的心理。课堂上教 师还没有提问他,就在想“可别提问我”,一旦提问他,心就慌了。内 向型心理的学生,不愿意讲话,教师提问时当然尽量节约语言,能不说 就不说。
  还需要强调的是:有一些长期不被教师提问的学生,觉得提问与他 无关,所以就不去动脑考虑问题,偶尔被提问时就采取拖的办法吱吱唔 唔、不知所云。这实际上已形成了懒惰的心理状态,长此下去就会变为 差生。
  初中学生还存在启而不发,发而不止的情况,也就是提出问题没有 发言的,而一旦有一个发言,其他同学一哄而起,个别淘气生还有哗众 取宠的心理。
  对于学生的心理障碍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个别的经常疏导,细心的 观察和分析他们的心理状态,经常的提问他们,鼓励他们,促使他们逐 步的和教师配合起来。
          (二)生理障碍 学生回答教师提问时,有的还存在生理障碍。如年龄过小或过大,
个子过高或过矮,身体过瘦或过胖等这些生理上两极化情况,教师提问
他们一站起来其它同学就哄笑,使他们产生心理压力不敢回答问题。 有口吃病的学生,假如口吃或因口腔音带毛病发音不清等这是另一
种类型的生理障碍。
  生理障碍往往都要转化为心理障碍。如果心理疏导得法,会有利于 生理障碍的治疗。做好这些同学的工作困难很大,但是做好了一个往往 可以带动一批:“某某都能发言,我还不能发言吗!”
          (三)思维障碍 关于课堂提问时学生的思维障碍这是“答错”或“答不全”的主要
原因,它包括如下几种:
1.直觉思维障碍
  直觉思维是中学生的思维特点。这种思维习惯于观察事物表面现 象,或只接受事物的他所感知的方面,也就是习惯于感知和直觉。这种 思维的局限性,使学生不能深入地对事物进行研究,造成他们对抽象的 东西理解困难,形成思维障碍。例如教师提问:“既然力是相互作用, 那么力的相互作用是否有先有后呢?”学生回答:“有!主动作用的一 方在先,被动的一方在后。”对于高中学生提问:“马拉车时,是马拉 车的力大,还是车拉马的力大?”学生回答:“马拉车的力大。”学生 之所以作出这些错误的回答,其主要原因是他直觉注意的是主动施力的 一方和马把车拉走的现象,没有深入观察分析被动的一方,更没有分析 它们双方之间的关系。
2.不谐和性思维障碍
  这种障碍是指学生学的新知识与他原有的认识不一致时产生的思维 障碍。这些原有的认识有的是他体验观察的,有的是间接接受的,有的
  
已形成了较强的观念。如教师问:“停着的车不推不动,那么物体的运 动是靠什么维持的呢?”学生回答:“一定靠力。”“轻、重两物体从 同高度释放,哪个落得快?”答曰:“重的快。”等等。这类问题,教 师既使告诉了他正确答案,他也很难接受,所以这种思维障碍有人也俗 称之为惯性思维障碍。
3.僵化思维障碍
  这是学生学习惯于把事物看成静止不变的,因此其研究方法就形成 思维定势,“学一会一”“会一背一”,造成机械的生搬硬套的解决其 他问题。通常我们所说的学生机械的“套公式”就是这种思维的表现。 例如教师问:“两个并联电阻 R1、R2,已知 R1 等于 3 欧姆,流过 R2 的电
流为 0.5 安培,电源电压为 6 伏特,则 R1 和 R2 上的电压是多少伏特?”
答曰:“是 3×0.5=1.5 伏特。”这是一个发散性问题,学生的回答是 机械的套用 U=I·R 造成了错误。
4.孤立思维障碍
  孤立观察思考问题的思维障碍,就是把所学的知识一个一个孤立起 来,相互联系不起来,或不同的学科知识不能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也就 是说不善于将知识进行纵向的系统的联系,更不善于将各种知识横向的 联系比较。例如:牛顿定律,动量定理,动能定理三者有什么联系和区 别,学生讲不清。又如小学数学就做过较多较难的行程问题,但到初中 提问匀速直线运动的问题反而不会,这就把数学与物理分了家。
5.先入为主的思维障碍
  先入为主的思维障碍表现在中学生课堂回答问题时,往往把以前的 初级知识或不严密的知识视为不可侵犯的“知识圣地”,因为是“我的 老师是这样教我的”。例如高中讲运动学时教师提问:“什么是位移?” 学生答:“位移就是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位移就是路程,路程就是 位移。因为路程是初中讲的,当教师问:“位移是有方向的量,路程也 有方向吗?”学生回答:“应该也有方向”,他把老师讲的位移方向, 迁移到路程上来。这实质上也是先入为主起作用,因为就方向而言,老 师先讲的是位移的方向故为先入,后问的是路程,所以把先讲的方向迁 移到了路程上。
6.思维程序性紊乱障碍
  这在回答教师提问时是很大一部分学生的障碍。其表现是:心里明 白,说不出来,不知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在回答解释物理现象的问题时 表现特别明显。例如解释厚玻璃杯和薄玻璃杯哪个倒热水时易炸?这个 问题,学生都知道厚的易炸裂,但为什么就说不明白,因为他们不知道 从何说起,然后再说什么,最后说什么。在回答计算题时表现为不知道 先找什么依据,再根据题意与依据列方程,最后解方程,而是上来就想 算数。有的虽然最后回答对了,但思维程序混乱,说明没有真的学懂。
7.思维对象性障碍
  这种障碍在回答物理问题时表现为研究对象不明确或不知道。如在 回答夯对地的作用力问题,采取你问对谁的力就以谁为研究对象,结果 不知所措。又如物体受的摩擦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是否相同时,表现 为研究对象混乱,物体运动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分不清,主要是研 究对象不清造成的。思维障碍还有很多种,这里仅讲了上述七种供教师
  
在指导学生回答问题时参考。当然这些思维障碍不仅仅表现在学生回答 问题时,大部分也表现在整个物理学习过程中,这里就不细述了。
  上面所讲的思维障碍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的,所以必须联系的、系统的进行研究才能解决的更好。在教 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这一问题。
  对于学生回答老师提问时的知识障碍,可以说在每一个知识点上都 不同类型的存在,只有在研究具体问题时具体的进行说明。从总体上讲, 表现为学生基础差,基本概念、基本规津、基本技能、基本规范混乱不 清,造成回答教师的提问时似是而非、张冠李戴等,在下面的研究中我 们联系到部分具体的知识性障碍进行说明。


三、如何培养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 习惯,提高回答问题的能力
(一)教师备课时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出现的种种问题,不能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的办法,更不能采取“到时再说”的应付观点,必须提高到培养习惯、
提高能力的高度来认识。这就需要:教师要把课堂学生回答问题作为课 堂的重要的要素进行备课,因为有了准备,就有了培养和提高的意识。 有经验的教师在这个问题上是十分注意的,对提出什么问题,回答这个 问题可能达到的知识目的,能力目的,叫谁来回答,回答时可能会出现 哪些情况,每一种情况怎样解决都有充分的准备。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 意识到的有准备的工作比没意识到无准备的工作其效率和质量都要好得 多。
      (二)教师应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 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会有三种心理障碍,一种是“烦”,
另一种是“急”,再一种是“怕”。所谓“烦”主要指的是对一部分学
生的印象不好,再加上回答问题不理想,烦上加烦,由于“烦”就会产 生急躁情绪。急躁情绪会表现在表情、情感、语言中,给学生造成较大 的压力,使学生产生自卑感。“怕”字,是大部分教师都存在的心理障 碍,主要是“怕耽误时间”、“怕学生‘顶牛’”、“怕节外生枝”、 “怕闹出笑话不可收拾”等。
  教师心理障碍的克服非常有利于学生心理障碍的疏通,这就要求教 师对所有学生都有使他们成功和他们会成功的期望和信念。著名的“皮 格马利翁效应”就揭示了这一教育规律,教师的期望和信念会传递给学 生,使学生产生自身能成功的期望和信念,这样就达到了师生的情感交 流,有助于克服师生互怕、互烦的心理情景。克服怕“耽误”时间的障 碍,这需要在克服“烦”与“急”的先决条件下,从教学的一开始就下 决心培养和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变传授知识的教学意识为 训练和传授相结合的教学意识。坚信开始的培养和训练是要耽误一些时 间的,但经过一个时期(几个月或半年)学生养成良好的回答问题的习
  
惯,提高了回答问题的能力,不但可以赶上进度,还可以提高教学的质 量,这是经过很多教师的长期实践所证明的一条规律。
(三)灵活掌握,因势利导 在学生回答出现错误时,特别需要教师的因势利导。在对学生的回
答已有准备的情况下,自然就会按教师预定的计划顺理成章向前发展。
但是教师不可能把出现的情况都考虑到,对没有考虑到的回答就需要灵 感。需要灵感的教学,我们称它为灵感教学。灵感教学是没有准备的, 是潜在意识在一定条件下激发出来的教学,是随机性的教学。但不是随 便超越教学目的而海阔天空无所边际的教学,有的年轻教师不备课,就 说自己是灵感教学,那是大错而特错的。因为灵感教学是科学的处理教 学过程中原来没有想到的情况,这就需要有较深的业务功底和较强的教 学能力。因为教师的教学艺术在于‘灵活运用出现的意料不到的有利情 况’或使出现的意料不到的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因此建立深厚的 业务知识功底和较强的教学能力是处理好学生回答出现问题的基础。
(四)培养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方法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回答问题的习惯、
提高其能力呢?
  1.抓好两头带动促进中间。抓好尖子生是树立榜样培养骨干的过 程,抓好差生是打好基础提高整体质量的关键,两头抓好是对中间生的 带动和促进。
2.抓“早”字,要早期培养。初中物理课从初二一开始就要培养,
到初三再培养时间就来不及了,高中则要从高一开始。
  3.抓典型。对于学生回答问题能力较差的要重点抓几个典型,进行 跟踪培养不断总结,并将其经验进行推广。
4.依据学生学习的层次,让学生回答的问题依学生情况要由易到难
不可操之过急。
  5.要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感,不断激励他们,同时逐步使他们形 成竞赛的意识。
6.对于较差的学生可用个别预告法,但万万不可在全班同学面前点
名预告。预告法就是在下课后分别找 1~3 个学生告诉他:“明天我要提 问你今天留的思考题,相信你能答好。”由预告逐步转到不预告,视其 情况而定。
  7.注意不要有死角。叫学生回答问题既要抓重点又要考虑到面广, 因为长期不被提问的学生会产生懒于动脑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