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鼎记穿越陈近南:在教改的路上求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3:33:29

在教改的路上求索

 

许 鸿 宾

 

200749,我满怀信心地去文成中学应聘。我的信心,来自于3月底的一次郑州之行。那次去郑州学习,听赵谦翔老师讲了一堂现代文阅读课,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赵老师选的文章是毕淑敏的散文《给人生加个意义》。印发给学生时,题目被掐掉了。文章下面只有三个问题:

1、给文章加一个能揭示文章主题的标题。

2、自由归纳文章中的写作方法。

3、文中哪一个思想的火花点燃了你?

这三个问题高屋建瓴,一下子抓住了语文教学的关键。教学一篇文章,无非是弄清文章的内容,借鉴文章的写作技巧,从文章中汲取思想的营养。赵老师设计的三个问题,正好是这三个指向。

赵老师讲课的方法也让人叹服。他让学生把答案写到纸条上,然后收上来当众宣读。答案五花八门,本已让人忍俊不禁,再加上赵老师幽默犀利的点评,整个课堂笑声不断。

从郑州回来后,我也选了几篇现代文,搬到课堂上如法炮制,效果果然不错。来文成试讲时,我带着精心挑选的一篇《饺子和绵梨》走上了讲台。台下有学生有老师,主考官是朱宣德副校长。朱校长是个很严肃的人,跟他见几次面了,还没见他笑过。但在讲完这堂课之后,他热情地握着我的手说,别走了,晚上在这儿吃饭。我心里暗想:有门儿!

没几天,果然接到了电话通知:你被录用了。

正式加盟文成中学后,我成为七⑸班的班主任兼语文教师。凭着对教育天生的热爱,凭着从赵老师那里学到的招数,每一节课都被我导演成一次快乐的旅行。可是,等到月考成绩出来的时候,我傻了脸。都说语文是拉不开距离的,而我教的七⑸班跟兄弟班级相比,平均分差了10分以上。虽说现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成绩考不好,仍然是不光彩的事。我感到肩上有一股沉甸甸的压力。身边的同事太优秀了,一定要虚心学习,奋起直追。

我找来了另外几个班的月考试卷,把每一道大题的分数都登在电脑上,然后以班为单位进行对比,结论是:“现代文阅读”部分旗鼓相当(说明赵谦翔老师的那套办法还是蛮灵验的),但在 “古诗文阅读”和“作文”这两方面有明显的差距,特别是作文。

这时候,一个偶然的饭局,巧遇大名鼎鼎的衡水旺老师。我被老人家儒雅的谈吐、渊博的学识所倾倒,当场表示要拜师学艺。衡老师爽快地答应了我的请求。——写到这儿,心情有些激动。三年来,从衡老师那里学到的不仅是讲课的技巧,更有许多人生的启迪。衡老师是一面镜子,他用他的低调和宽容,让曾经自以为是的我照出了自己的狭隘和浮躁。

从衡老师那里学到的第一招,就是他独创的“三三制作文批改法”。此法把批改作文的主体由教师变成学生,既行之有效,又解放了教师。操作步骤如下:学生每三人组成一个批改小组,改三本作文(即每人改三篇,每篇有三个人改);批改完毕,作者拿到自己的作文后,阅读评改者的批语并写出“后记”。这种批改方法,对教师而言,只需对作文进行抽查,对学生的评改态度和评改水平起到监督作用即可。对学生而言,自己的作文被三个人评头品足,优点缺点一览无余,肯定会获益匪浅;又可读到三篇风格迥异的文章,不管是看出优点还是发现缺点,对自己都是个锻炼。

从衡老师那里学到的第二招,名为“文言自译五步教学法”:第一步,自译课文。让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通过翻译发现问题,并将问题记下,留待下一个环节解决。第二步,质疑解难。学生提出翻译时发现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第三步,修改译文。经过上一步的质疑解难,同学们弄不懂的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在此基础上去修改自己的译文,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第四步,朗读译文。一人读,众人听,挑出毛病,及时纠正。第五步,完善译文。在前几步的基础上,学生再次翻译课文,不仅要“信”,要“达”,而且要“雅”,力求语言的优美。五步下来,学生既培养了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提高了写作表达能力,对于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也大有裨益。

以上两招,都重在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班里试用后,受到学生的欢迎。大家都满怀信心,期待着它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好成绩。

学校举行的一次硬笔书法比赛,让我体会到练字的重要性。全班五人参赛,仅一人获奖,还是个二等奖,很丢人。语文成绩上不去,跟书写不规范也有关系。于是布置学生买字帖练字,每天写20分钟。练了几星期,没发现什么效果,我用心作了观察,发现学生都是在字帖上描来描去,看上去很漂亮,但一离开字帖,马上现出“原形”。练字与日常书写是“两张皮”,当然没效果。我增加了要求:前10分钟可以描摹,后10分钟必须离开字帖,改为临写。我先在黑板上作示范:每写一个字,都仔细比较它和字帖的区别,然后再写第二遍,再比较,再写。每天只练几个字,每字至少写10遍。为了增强练字的竞争性,我又采取了一条措施:按学习程度给各组学生排序编号,不同号数的同学轮流上黑板练字,今天是1号,明天就轮到2号,依次类推;练完后逐一点评,排出名次,分别给所在组加分——班里实行“小组积分制”,每周班会都进行总结。七年级的孩子,集体荣誉感可强了。

除了练字,写日记也提上了日程。开始是每天一篇,后来发现学生的负担太大,我批改的压力也很大,就改为每周写三篇。每天批改两个组,从周一到周四,刚好批改一轮。让学生写日记,这是我坚持了将近二十年的做法。日记不同于作文,里面有许多学生的心里话,读起来兴味盎然。批语也灵活多样,可详,可略,可点明写作手法,也可借题发挥展开议论,甚至开个玩笑也是常有的事。日记本发下去的时候,看着同学们急匆匆翻看评语的样子,一股成就感也涌上我的心头。

赵谦翔老师那套“现代文阅读法”也被我作了改进:教每一篇课文,都围绕着“内容”、“写法”、“思想意义”三方面设计出几个问题,每个问题都让学生把答案写成纸条,然后抽号评比并加分。后来,“抽号加分”被发挥到极致,不论是黑板练字还是背诵课文,不论是检查作业还是默写字词,全都采用抽号加分的办法,课堂不再是课堂,成了竞技场。

转眼到了八年级。

八年级是初中三年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关键阶段,无论是语文教学还是班级管理都面临着新的问题。为了集思广益,我启动了“金点子计划”,鼓励学生提建议想办法,被采纳者酌情加分。有人建议成立语文兴趣小组,我马上采纳。仅一天时间,兴趣小组就组建起来了,十几名同学,都是自愿参加,我对他们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同时也给予更多的个别指导。可能是感到很光荣吧,这些同学劲头都很大。在他们的感染下,要求报名的学生越来越多,兴趣小组增加到三个,按学习程度分别命名为“高级班”、“中级班”、“初级班”,各小组布置不同的任务,补充不同的作业。又有人提出兴趣小组的名字含有对差生的歧视,我马上纠正,发动全班同学重新起名,最后按照于华洋的建议,采用用武林门派的叫法,把兴趣小组命名为“峨眉”、“华山”和“昆仑”,后来又增加了一个“武当”。再后来,其它学科的兴趣小组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学生练字在继续。有一次把本班作文跟邻班作文放在一起比较,发现本班的字体明显优于邻班。我窃喜:练字已然见效。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俗话还说,有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诚哉斯言!

学生日记在继续。但我隐约发现一个问题:写日记对提高写作能力没有明显的帮助,甚至还有副作用——写作文的时候,有些同学不自觉地就换成了直接跟老师说话的口气。日记多是写给老师看的,经常使用第二人称,因此落下了“后遗症”。

我酝酿着改革的办法。刚好这时有人奉献了一个“点子”:八年级功课重了,不如把“日记”改为每周一篇。每周一篇,那不成“周记”了吗?转念一想,或许这个建议正好解决了我的难题呢!每周就写一篇,内容和文体不限,但篇幅和构思要向作文靠拢;名字也不再叫“日记”,改为“生活随笔”。这样要求,既解决了“日记”跟“写作”的衔接问题,又保留了日记的“内容不限,体裁不限”的特点,给学生留下极大的创作空间。评改时,仍然用抽号加分的办法。“加分”真是个好办法!为了出奇制胜,有的在选材上下功夫,有的在构思上动脑筋,还有人独辟蹊径,把随笔写成“通知”、“采访记”、“判决书”、“成绩单”,“聊天记录”,甚至写成“试卷”的样式。在八年级即将结束的时候,我编辑了一本《八⑸班“生活随笔”优秀作品选》,序言也是学生写的,题目是——《爱上随笔》。

八年级最后一次考试,八⑸班的刘姝、常曼曼、张文佳三位同学包揽了级段总分前三名,语文单科最高分也出在八⑸班。

我更有信心了。

当八⑸班升级为九⑸班的时候,语文兴趣小组已经扩大到8个,每组8人,覆盖了全班全部64名同学。兴趣小组的名称也按学生的建议改为“太阳号”、“水星号”、“金星号”、“火星号”、“木星号”、“土星号”、“天王星”和“海王星”。班里的值日组也是八个,这样各值日组的1号刚好组成“太阳号”,“水星号”则全部由2号组成,依次类推。如此,搞起学习竞赛来更方便了。

吕光霞建议,九年级的学习更加紧张,干脆把“生活随笔”与大作文全二为一,写近几年的中考作文。这个建议真好!八年级开始的“生活随笔”,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面很成功,但考场上遇到的多是“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而不会是“自由作文”,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考场作文能力,必须进行第二次革命。这两年流行的“新材料作文”是个难点,我就把2009年全国各地中考中出现的此类题目收集到一起,打印出来贴到教室,每周一篇,挨个去写。第一稿写在原来的“生活随笔”本上,我以兴趣小组为单位收上来进行初审,提出修改意见,并按水平高低排序加分。接下来是学生按我的意见进行修改,然后誊写到“大作文”上。最后,进行“三三制”批改。原计划一口气写10篇,实际上写到第5篇的时候,学生的审题能力就已经大大增强了。

从教材中挖掘写作的奥秘,是我关注了多年的一个问题,如今也取得了重大进展。我发现,几乎所有课文,都能挖掘出很实用的写作技巧来。有的在片断写作上提供技巧,如《威尼斯商人》,人物台词多用平行的比喻来渲染一个意思,这个写法可资借鉴;有的在整体构思上提供技巧,如《阿长与<山海经>》,通篇使用的欲扬先抑手法,初中生也完全可以仿效。还有的课文,通俗浅显结构简单,可以直接成为仿写的对象。比如《一双手》,塑造了一位名叫张迎善的林业工人形象,但课文没有直接介绍张迎善的工作实绩,而要把写作重点放到他的一双手上,通过这双手来表现他的卓越贡献。讲完这篇课文,我当即布置了作文任务:选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来表现你一位亲人的勤劳和奉献。这次写作非常成功,我挑出了若干篇典型作文,在《文成报》刊登了一个专版。

九年级试卷多、题量大,课堂上有很多时间都花在了讲题上。单纯地念一下“标准答案”是没有意义的,关键是让学生每做一份试卷都有能力上的提高。我摸索出这样一套办法:试卷发给学生后,留出足够的做题时间,然后按兴趣小组收上来,每小组评改1-2个大题(这样工作量不是特别大,教师可以对付得过来),评改时在一张空白试卷上作好详细记录,记下试题的易错点和学生的各种答案方向;评改完毕,按成绩给学生试卷排序加分,并把评改记录扫描进电脑;评讲时,利用教室里的多媒体,把评改记录展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比较各种答案的优劣,逐渐形成正确的判断。评改记录的每个答案后面都留有“作者”的名字,这样在评讲时既增加了趣味性,又增加了针对性,答对的同学会感到无比光荣,答错的同学可能会终生不再犯这个错误。

在2009年秋期全县“3+X”竞赛中,九⑸班既包揽了总分全校前五名,也包揽了文成中学获得的所有总分、单科一等奖;全校获得的14个奖项中,九⑸班独占9项。语文这一科,全年级共获得5个奖项,其中五班就占2个。

三年时间转瞬即逝。回首过去,感慨万千。教改是什么?这个曾让我很是懵懂的问题,现在逐渐有了清晰的答案:教改就是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改革;改革没有固定模式,要结合班级和学生的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应是教改的最高目标。我知道,教改的道路曲折而漫长,自己才不过刚刚起步,只有不断学习,不断革新,才能走得更远。最后,用一句古人的话自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全文共483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