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晗有点意思在线试听:[转载]写博,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1:49:13
写博,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

 

                                          赵炳庭

 

我真的怕被时代抛弃,不能与时俱进,也只好学着坐在电脑前给自己充电。对于网上的事,我最初确实是不大感兴趣的,就像拒绝陌生的访客一样固执地拒绝着这个新生的事物。因为我的写作一直是自己用传统的书写工具亲手操刀,写完后再去电脑上打印。诚不想网络确实有它的好处,对于爱好写作的人来说,博客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平台,让你的作品不经过繁琐的环节就可以示之于人。

人都说,网络是虚拟的空间世界,可我就是愿意在这样的空间里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我把博客当做自己的一块责任田,把写博文当做一种精神寄托。在这里没有了为求哗众取宠而自设的烦恼,没有了为追求点击率而生的无奈,有的只是淡定地做人,执着地阅读和写作。有了这样的心境,你肯定会心静如水、心无旁骛,少了许多的附累。工作之余,闲暇之时,你可沏一杯热茶,打开你的博客,听着悠扬的乐曲,读一些精彩的博文,写一些休闲的文字,再找一些好的图片相配贴上去,等待朋友们的欣赏和评判。然后啜一口茶,再踩一踩朋友的“家”,敞开心窗、真诚交流,那种悠然闲适、涉趣无尽的感觉一定是很别致的。

几年前,我初涉网络写作,从不知博客为何物到沉迷网络。我的文章发表,投稿很少,大多都是纸媒编辑从我博客选走的。之所以我的写作实现了丑小鸭到白天鹅的神奇蜕变,都因博客,我要感谢这种新兴的传播形式。在博客里通过阅读倾听大师的言说,感受智者的脉动,汲取文化的精髓,成长心智,滋养精神。在别人的博客里我如饥似渴地汲取营养,有时读到精彩博文,我会在文字的海里沉醉良久。艳羡钦敬中,我不由愧赧于自我的不敏。我常想:人的能力暂时低一些不要紧,但心中的标尺不能低。我是一个生不逢时的人,正当读书的大好年华,适逢“文革”,整天搞“停课闹革命”,学毛主席语录,写大字报,开批判会,高中课程基本没学。毕业那年,又因家庭成分问题,报考大学,未被录取。求学无门,生活无着,只能在生产队的田间地头打发时光。在生产队里我什么苦力活都干过,放过牛、拉过板车、耕过地、修过水库……

1973年,村办小学恰好缺少一名民办老师。虽然我是全村最合适的人选,但由于家庭成分问题,人们对我是否有资格到学校任教争论不休。这时,老校长力排众议站出来拍了板,才使我成为一名乡村民办教师。由一个农民一下成为“老师”,虽然还要用上面发的15元“工资”每月给队里缴8元来换取工分,但身份地位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工作性质已完全不同。尽管如此,我心里还是很明白,这当老师教书不同于耕地摆楼拉车除草,它需要知识,需要教育教学的智慧和技巧。当老师不仅仅是劳动、挣工分糊口,它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实践使我痛感知识底气不足,良好的愿望和高涨的工作热情,并不能代替实实在在的教学工作,在痛定思痛之后我开始发愤学习,坚持给自己“补钙”。

1978年,梦想成真,我考取了师范院校,这是我人生读书学习的第二个春天。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一所乡镇中学,终于有幸忝列正式教师行列。爱因斯坦说过:“人的差异产生在业余时间里。”我不是一个智商很高的人,如果说我有什么特别之处,一是比较用功;二是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我36年的教书生涯中,我很少休过节假日、星期天。我是四不会:不会喝酒(其实是患高血压,医生不让喝)、不会搓麻将、不会吸烟、不会跳舞。有朋友开玩笑说:“老赵,凡是娱乐活动你都不会,那退休之后还不寂寞死!”我笑着说:“网络空间,装着整个世界,我就在这个舞台上寻找我的知音、我的‘舞伴’。”我把大部分的业余时间用于读书、学习、写博、网上交流。读书、写作已成为我生活和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阅读对于一个语文教师的成长至关重要。只有爱读书的人,才知道阅读的重要,才会在潜意识里鼓励、鼓动别人多读书。一个浅薄而低俗的人一定是不读书或读书少的人,而浅薄和低俗则是人的精神生命的软肋。文化内涵的单薄肤浅严重束缚着自身的发展,制约着教育观念的更新与教育改革的步履。教师不一定成为思想家,但一定要有思想、有境界,而思想家和境界通常要有丰富的读书来承载。

我曾着迷于中外教育教学论丛、古代文学名著。记得“文革”刚过后,好多书籍解禁,初读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书中人物命运起起伏伏,时而动荡不羁,时而贫困潦倒,时而暴富却空虚,时而因迷茫而探寻精神支柱,时而在战争中面对生命的威胁,时而大难不死,因祸得福。感叹之余,我想人的一生,也就是一个未解的方程式,一个不断求索的过程。读巴尔扎克的作品,从中发现:人是有许多弱点的,欲望会把人拖入一个无法自拔的泥淖之中。因而无欲则刚,人需要修炼,需要不断地提醒自己: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我的生活没有因阅读而添加忙碌,反而因阅读而澄静如水;我的生活没有因阅读而憔悴疲惫,反而因阅读而充实愉悦。可见,博览群书,建立自己的立体式前瞻性知识结构,确立自己的文化强势地位,作为我们语文教师实在太重要了。

阅读对一个语文教师的成长至关重要,但写作对一个教师的发展同样有着诸多的不可替代性。首先,写作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教师写作的意义在于能够提升生活品质、获得精神动力。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为我们教师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第一手材料。作为一名教师,我常常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记录教学实践、记录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不时有灵感的火花在思想的深处闪现。教学之余,我坚持教学案例分析,写教学后记,做资料卡片。或分析失败原因,或提出改进办法,或记下成功的喜悦。几年来,各种心得体会、教学笔记写了几十本,有300多篇文章先后通过博客这一交流平台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学研究》《宁夏教育》等报刊发表,其中有的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学语文教与学》全文转载。

阅读,成为我生命的要素;写博,让我找到了生命的支点;发表,重塑了我迷失的自信。

教育的发展历来有两个生长点:一是理论上的提高,二是实践的突破。我觉得学习理论贵在学以致用。

1999年,针对作文教学耗时多、收效慢的现状,我有意识地对作文教学的方法进行了创新探索,利用三年的实践进行了“自能式”素质作文教改实验,研究报告发表在《宁夏教科研》杂志上,此项实验获得全国语文教研成果二等奖。

2003年,我主持并参与学校申报的“十五”国家级“校园文学与教学研究”课题,经过两年的研究与实验,效果良好。最后经教育部课题领导小组评估验收,认为内容丰富,求真务实,完成了科研任务,准予结题。该课题旨在探索校园文学活动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总结整合校园文学资源,使学生在文学阅读和文学创作中陶冶情操,完善自我,升华情商,提高人文素质和文学修养。利用课题研究这一平台,我和几位文学社指导老师先后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爱好者。他们曾在《中学生》、《语文报》、《语文世界》、《六盘山》、《固原日报》、《中学生作文选》、《小龙人报》、《全国校园文学大观》等刊物上发表作品数百篇(首),有200多人在全国中学生作文竞赛中获奖。2004年,“月窗”文学社被《中学生》杂志社评为“全国校园文学五十佳社团”;2008年12月,社刊《月窗》被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机制研究分会和教育杂志社联合评为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优秀校内报刊二等奖;2009年7月,“月窗”文学社被团中央学校部、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中学生》杂志社、“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组委会联合评为“十佳文学社”,原社长李娟荣获“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首届“十佳”小作家荣誉称号;在第五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中,有8人分别获二、三等奖;在第六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中,有36人分别获二、三等奖,西吉中学荣获团体奖;在第七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中,有40余名同学分别获一、二、三等奖;在第八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中,有20余名同学分别获二、三等奖,西吉中学荣获组织奖。《月窗竹影》作为“十五”国家级科研课题“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学研究”研究成果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西部月窗》、《高考作文学案》、《校园花圃》(十校合编,“十佳文学社”作品选)作为“十一五”国家级科研课题“新课改形势下的校园文学社团活动研究”研究成果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2010年5月,西吉中学被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推选为“理事单位”。

2007年4月,我又主持参与了学校申报立项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新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研究”课题。多年来,承接的每一项课题研究都让我进入到新的领域,都让我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构建了新的工作平台。

研究,是一种发现,也是一种提升。写博,是一种兴趣爱好,也是一种资源共享。通过课题研究、网上学习、博客交流,大大开阔了我的视野,提升了我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我坚信,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浮。无论何时何地,教研总能和自己的教育历程与生命连接在一起;教研使我的生命改换了一种色彩,写博使我在生活的坐标系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