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观 宋鸿兵pdf:教育研究中的技术与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8:31:20
曾天山
摘自:《天津教研网》
摘要: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科学方法是通向科学知识或真理的唯一入口。从科学史的角度看,科学发展的每一次大的突破都与方法的革新有关。在教育研究中,方法论的知识成为获得研究成果的有效工具,现今的教育研究活动逐渐从相对简单、单一的操作发展到复杂的综合运用,有质量的教育科研必然是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和注重科学研究方法,注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有能力的教育研究者一定是掌握了先进的教育研究方法和技术的研究者。
关键词:教育研究;教育研究技术;教育研究方法
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研究过程和社会建制,而研究是理性分析感性的事物,研究活动需要借助一定的技术方法实现。作为一般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研究方法涉及研究问题的一般程序和准则,是解决思维、表达、行动等问题的程序,是通往远方的路。认识事物借助的工具,是问题与结果之间的桥梁。教育研究方法内含研究思路与主攻方向,是研究者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选用了某种方法,就会沿着这种方法所提供的思路与方向前行,选择最佳的研究捷径。现代教育研究方法要求用开放的视野、批判的思维和先进的技术,获得更为准确的解释和预测。
一、研究范式
教育研究有科学、技术和艺术三种形式,研究形式呈现多元化的形态,因此研究不同问题要求适宜的研究范式。研究范式包括了概念、假设和策略等内容,把范式用作研究客体的一种手段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塑造世界实践中的一大创造,是人们可以学习掌握并能重新运用的模式,是解决问题的钥匙,构成现代科学方法的核心。
(一)基于研究目标分类
1.基础研究。基础研究的指向具有普遍性,主要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理论,寻找新的事实,拓展知识,阐明新的理论或重新评价原有理论,它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是对复杂的教育问题的性质和相互关系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以发现其内在规律或一般性结论。
2.应用研究。应用研究指向特定的问题,主要目的是用于应用或检验理论,评价它在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中的作用。通过研究实践、探索规律、阐述原理、论证假设、形式理论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具有直接的实际应用价值,解决某些特定的实际问题或提供直接有用的知识。
3.开发研究。开发研究是对研究的成果寻求更明确具体的表现形式,关注推广和普及知识技术转移,回答“如何改进”的问题,主要任务在于把理论知识形态的教育研究成果转化为教材、教具、学具、课件等技术产品和教法、学法等艺术产品类形态的研究成果。
三种形态的研究范式划分是相对的,各有侧重,功能不同,三种研究范式都具有创新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并使理论与实际衔接的功能。
(二)从研究对象方法分类
1.定性研究。定性研究基于描述性分析,本质上是一个归纳的过程,是用语言文字描述教育现象,进行“质”的理论思辨,主要功能是“解释”(做出“应该如何”的理论分析和阐述,属于经验研究)。定性研究源于自然主义,强调研究应在自然的情境中进行,注重过程,研究所获得的意义也只适应于特定的情境和条件。在具体操作内容上,定性研究将主要采用个案调查、参与式观察和访谈以及对样本的开放式访问。定性研究是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细致考察的研究方式。其特点是自然的、描述性的、整体性的、归纳性的、临床性、人性化的。研究过程是确定研究对象---陈述研究目的---提出研究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一得出结论。研究者要求研究必须有深入、细致、系统的调查材料作为基础,从研究者自己收集的资料中寻找有意义解释或理论的根据。主要方法有历史研究、文献研究、观察研究、逻辑分析、内容分析、实地考察、个案研究等。
定性研究的优点在于可以深入了解研究对象的全貌,掌握研究对象较自然和真实的行为表现,能够与研究对象建立和谐的关系,获取第一手资料,对研究对象要求低,研究结果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缺点在于相当耗费时间和人力,资料分析困难且易主观,研究结果普遍缺乏信度,研究程序难以标准化,不适用于大规模的研究团队,难以控制无关变量,容易产生偏颇,对受试者无法有标准化的刺激,缺乏保密性,研究资料的解释无法客观。
2.定量研究。定量研究是在理论思辨的基础上,用数字和量度对教育现象内外部关系进行“量”的分析和考察,寻找有决策意义的结论,本质是一个演绎的过程。主要功能是“实证”(进行“是什么”和“为什么”的描述、推断和预测,称为规范研究)。主要方法有教育统计、教育测量、教育评价、教育实验、教育调查以及系统科学和灰色系统等。定量研究关注抽样问卷调查与分析以及采用计算机模型统计分析等。
定量研究的优点在于可以控制研究过程,能够对研究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能够探讨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较具客观性,信度和效度较高,可以重复验证,对群体具有推广性。缺点在于难以排除干扰变量,对价值判断问题不易量化,难以测量人类的复杂行为,研究条件与现实生活有差异,对研究对象的要求较高,研究结论时效性差。
相对而言,定量研究比定性研究更强调研究程序和预先设计,主要通过数据呈现说明统计结果,旨在确定关系、影响、原因;而定性研究比定量研究包含更丰富的研究方法,侧重描述理解教育现象。最典型的定量方法是实验研究,其次是试验研究,调查研究介于两者之间,而后是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等。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结果正好从不同的侧面,即从微观与宏观(点与面)、复杂性与一致性、纵向与横向、背景与前景等方面对教育现象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分析,是定性和定量的连续统一体,使结果更具说服力和科学性,因此在研究实践中将其视为连续体是有益的,应当并重兼用。
二、教育研究方法的适用性
适用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对研究方法可以有偏好,但不能够有偏见,各种教育研究方法都有其优点和缺陷,从技术复杂性分析,有如下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
(一)经验总结法
该研究方法在教育工作者中被广泛使用,是研究者以自己和他人的经验为对象,对其进行科学的筛选分析、核实、验证,从而使人们对相关事物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研究方法。
1.特点。教育经验来自观察,观察来自教育生活,来源于教育实践过程,是人们对教育教学工作感性的初步认识。研究的对象是个体经验,经过分析、验证和提纯,使经验理论化、概括化的过程。
2.程序。确定总结对象与目的(教育效果是否明显;教育的时耗物耗;经验推广的可能性);搜集事实、资料;整理分析资料(核实资料、筛选资料、提炼升华资料);总结与讨论。
3.步骤。积累和提出阶段,包括经验的来源、记录、分类、初步归纳和提出;科学总结阶段,包括经验的筛选、核实与验证、理论化和推广。
4.适用性和局限性。该研究方法简便易行,研究与实践融为一体,能保持研究过程的自然状态,把经验研究与实验研究有机地结合,注重理性思考,其成果具有广泛的实用性。但因经验具有主观性和个体性特点,不强调对研究条件和教育过程的严密控制,无法重复验证,因此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和可行性有待提高。
(二)观察法
该研究方法易为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所掌握,是研究者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处于自然情境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感知、观察从而获得经验事实的一种研究方法。
1.特点。研究者在自然环境下运用器官、照相机、闭路电视装置、录像机等现代技术手段来进行观察,有目的、有计划、系统观摩并做出实质性与规律性的非语言行为的描述与解释。
2.类型。按照观察的情境条件可分为“自然情境中的观察”和“实验室观察”;按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所从事的活动可分为“参与式观察”和“非参与式观察”;按观察实施的方法可分为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还可分为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定性观察与定量观察、抽样观察与追踪观察、自然观察与实验室观察;也可分为描述式观察(日记描述法、连续记录法)和取样式观察(如时间取样、活动取样、事件取样)。
3.步骤。明确问题--选择观察对象一制定观察计划一实施观察并记录--整理观察记录--分析资料--撰写报告。
4.适用性和局限性。优点在于简便易行,注重客观性和全面性、目的性和计划性;注重与研究对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注重观察记录的详备性。缺点在于被动等待,难以量化,样本较少,难于坚持长久。
(三)文献分析法
文献分析法是研究者对记录前人已有知识的语言、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载体进行查询、鉴别、整理、分析,应用逻辑推理探索事物之间有机联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1.特点。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历史性、灵活性、继承性、批判性、比较性和创新性的分析,有助于界定研究问题,寻求调查的新思路,避免无效的研究方法,获得有效的研究方法,识别进一步研究的建议和寻求新理论的支持。研究过去在于探索和分析资料,而不是产生资料。
2.步骤。确定研究问题一拟定研究计划一查阅初步资料(文献索引)一利用间接资料(文献评论)一阅读原始资料(研究报告)一综合文献(文献综述)一形成结论。文献资料的收集与积累可以通过文摘卡片、学术活动与参观获得;资料的研究和使用包括比较法、因果法、辩证法和历史法;最后提出观点、撰写论文。
3.适用性和局限性。优点是研究者涉猎面广泛,简便易行,费用低廉,能够在3-6个月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信息,突破时空限制,了解前人研究的状况,适合于做总结前人研究工作的综述评价,从中获得启发和借鉴,从而选择自己研究的方向。其重要性在于重构过去发生的事件和解释事件意义的系统过程,能为研究者提供借鉴。缺点是不直接参与和接触具体活动,所收集的信息不大完善,收集难度较大,抽样缺乏代表性,创新性内容不足,也无法与前人进行动态的对话,真实性和可靠性有限。
(四)历史研究法
历史研究法目的在于分析或解释发生过的历史现象从而帮助教育工作者了解教育现状,是教育学者与历史事实之间相互作用的持续过程,是现实与过去永无止境的对话,可以为研究现实提供一个角度,并且使研究者从多种角度考虑问题。
1.特点。运用文献研究法研究历史文献,涉及对过去发生事件的了解和解释,其目的在于通过对以往事件的原因、结果或趋向的研究,有助于解释目前事件和预测未来事件。
2.分类。可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种形式。
3.步骤。确定所要研究的问题一收集历史资料一评估历史资料一综合历史资料一诠释历史信息一逻辑推理。
4.适用性和局限性。所有的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历史学家,并非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独有,历史研究的优点在于不会产生干扰解释发现的交互作用的效应。但历史研究以诠释推测为中心,难免主观,受制于历史资料,要从不完整的历史资料中发现研究问题,从大量的历史资料中搜寻证据,历史研究假设难于建立,历史研究对象不能复制,需要的时间漫长,历史研究的结果不能直接预测未来。
(五)比较研究法
比较研究是对两个或更多数量的变量间是否存在相关以及相关程度进行判定,研究目的在于建立相关或用于预测。
1.特点。该研究方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联系的教育现象进行对比分析,选找其异同,探索教育现象的某些普遍规律及特殊规律,提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借鉴意见和结论的研究方法。
2.分类。按照属性的数量可分为单向比较和综合比较;按照
时空的区别可分为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按照目标的指向可分为求同比较和求异比较;按照比较的性质可分为定性比较和定量比较,也可分为相关比较和因果比较。
3.步骤。确定比较的问题一明确比较标准一描述现象一解释原因一比较分析一形成结论。
研究者易犯的错误是问题不明确,标准不统一,可比性不强。
4.适用性和局限性。比较研究法广泛运用于教育领域,但并非任何时候都能运用比较研究法,只有满足同一性、双(多)边性和可比性三个条件才能使用比较研究,并要求资料的可靠性和解释的客观性。
(六)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把个体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直接或间接调查,了解其发展变化的某些线索特点,并据此设计和实施相应措施,促进其发展变化,然后把对这些条件和措施与结果之间联系的认识和结论推广到一般上去。
1.特点。这是搜集有效、完整的资料,以个别案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研究的研究方法。它的任务是揭示个案形成的变化特点和规律以及影响个案发展的因素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特点是重点研究具体实例的现象,深入研究每一个个案,研究自然情境中的现象,研究参与者的行为要素观点。
2.分类。可分为诠释性分析、结构性分析和沉思性分析。
3.实施步骤。确定个案研究对象与目的一搜集有效、完整的个案相关资料一整理分析资料(核实资料、筛选资料、提炼升华资料)一总结与讨论一揭示个案形成的变化特点和规律以及影响个案发展的因素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
4.适用性和局限性。个案研究作为科学调查的独特方法,反映定量研究所面临的局限,充分形象地展示个案,最适合调查局外人和其他不同寻常现象。研究对象具有单一性,目的具有积极性.时间具有可塑性,同具体工作联系最紧,最容易操作,并具有突发性优点。但也存在个案不典型、很难扩大推广的危险,也有具体组织和个人涉及研究道德伦理的敏感问题。研究者需要付出极大的投入,并用生动的语言文字进行描述。
研究者易犯的错误是对确立分析单位和要研究的一个或多个个案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从纵深处研究有兴趣的现象并对之进行充实性的描述,没有尽力获得研究许可并与参与者联系接触,没有考虑研究者的偏见和性格对研究成果的影响,过早结束资料收集阶段,没有尽力检查个案研究成果的效度和信度,没有考虑普及研究成果的问题,没有向读者生动地展现个案。
(七)调查法
调查法是研究者在自然进程中,通过现场考察、观察、调查、问卷、访谈、测量等方式收集资料,间接研究当前教育现象和认识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1.特点。主要是间接观察,是在自然状态下对现存事实的收集,可以对众多对象同时进行。
2.调查类型。按对象范围可分为普遍调查、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按时序性质可分为现状调查、追踪调查、追溯调查;按接触方式可分为直接调查、间接调查;按照技术方式可分为问卷调查、访问调查、邮件调查、电话调查、网络调查。
3.调查步骤。确定目标一制定计划(目的、范围、经费、人员、资料收集方法、工作日程)---设计工具---访谈提纲---调查问卷---观察卡片---测验量表---实施调查---个别访问---全面调查---书面问卷---专家咨询---整理资料---统计法---列表法---图示法---撰写报告。4.适用性和局限性。调查法有样本大、误差小、易量化、真实性强、可以涉及隐秘性问题等优点。但被调查对象可能隐蔽真相,可能受被调查对象文化水平以及理解能力的限制。因此,调查法不是一种孤立的研究手段,而与其他研究法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如要运用调查法研究有关儿童的合作意识的发展及特点,就需要先弄清这个问题的研究历史、已有研究状况和研究问题解决的程度等。在进行了有关幼儿教师素质的问卷调查之后,为避免问卷的主观性,又辅之以现场观察,了解教师在从事实际教育工作中反映出来的素质状况。这样可以借助观察法对调查法的结果进一步核实确认。通过调查,发现活动室环境的创设与幼儿行为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进而可设计实验方案,对活动室的环境创设进行分析研究,如分别创设开放式与封闭式活动室环境,观察儿童在不同环境中行为的变化,探求确切的条件与现象的因果关系。调查法能为实验法提供研究课题和分析的基础。(八)实验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假设,在教育活动中创造能验证实验假设的系统和环境,主动控制研究对象,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观察实验因子与教育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从中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1.特点。在人工控制条件的情况下,有组织有目的地观察、记录、测定教育现象的变化,从而确定条件与现象的因果关系,探求教育规律,找到优化的教育方法或检验某一理论假设。
2.分类。实验研究法可分为单组实验、等组实验;实验与对照、轮组实验、轮换实验与对照。
3.步骤。确定问题一提出假设一设计方案一实验目标一实验方法一实验步骤一组织管理一组织实施一效果分析一得出结论--撰写实验报告。操作程序:(1)设置一个对照组(实地背景下的自然班选取,不进行等组处理,控制无关变量);(2)实验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同时进行前测,目的是判明各组原本存在差异状态;(3)对实验组施加实验处理,对照组不加处理;(4)实验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同时进行后测;(5)进行横向比较,判断实验有无效果。
4.适用性和局限性。实验研究法以假设为先导并围绕假设展开,实验的根本目的是判明因果关系,研究过程受到控制;实验不等于试验,具有可重复性。有明确的理论假设,有合乎教学本性和情景的控制,需要反复进行,是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源泉,是最具综合性、最具科学性的研究方法,对繁荣教育科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教育实验大都只能是前实验、准实验,是一种接近实验法而又不十分合格的实验,从该方法要达到的目的看,它接近实验法,即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但从控制要求上看,又不足以称为实验法,因为控制过程无法做到十分严格。为了提高实验外效度,需要在不同条件下进行重复性实验,使实验情境与实际的教育教学情境尽可能接近,采取合理的抽样方式。提高内效度的途径是变变量为常量,合理安排实验处理程序,消除无关变量。
(九)统计分析法
统计分析法是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对所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分析解释和统计检验的原理和方法。
1.特点。主要是进行量化分析。
2.分类。一般分为描述统计(对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和简化,描述数据的全貌,以表明研究对象的某些性质)和推断性统计(主要是根据对部分个体进行观察所得到的信息,通过概括性的分析、论证,在一定可靠程度上推测相应的全体)。
3.步骤。收集统计资料,整理、计算、分析统计资料,得出相应数据,算术平均数、变量系数、标准差、差异系数。运用统计结果中的有关量数对研究结果进行检验。
4.适用性和局限性。优点在于研究者用很少的指标,就能够描述数据中包含的许多信息。缺点在于抽样样本的典型性以及统计中经常出现的误差。
(十)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在真实的教育情景中和自然条件下,教育实际工作者按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具体的研究方法及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方法或模式。本质上是由社会情景的参与者,为提高对自己所从事的社会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而进行的反思研究。
1.特点:这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而进行研究,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它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其特点是:有专业人员参与,有较强的理论指导,研究力量大,能充分地发挥领导、教师、研究人员的作用。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由行动者研究,以教学相关活动为研究题材,以日常教学情境为研究情境,以教学活动的改进为研究目的,行动者与研究者协同工作或共为一体。行动研究是一个不断展开的螺旋上升的过程。
2.类型。行动研究有两种,一是独立进行的,二是联合性的。可分为单个教师的行动研究、协作性的行动研究(理论工作者与教师合作)和学校范围内的联合行动研究三个层次。
3.步骤。操作步骤和程序要点:一是四环节(四阶段)模式:即计划一行动一考察一反思四个循环阶段;二是六步骤模式即:预诊一收集资料----初步研究一拟定总体计划一制定具体计划一行动一总结评价。
4.适用范围和局限性。行动研究简便易行,较适合于没有接受过严格教育测量和教育实验训练的一线教育工作者采用,适用于教育实际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的研究以及中小规模而不是宏观的实践研究。单个行动研究的特点是规模小、研究问题范围窄,具体易于实施,但力量单薄,很难从事深入的、细致的、说服力强的研究。协作性行动研究的特点是可以发挥多个研究者的集体智慧和力量,但可能在理论的指导方面有所欠缺。行动研究允许边行动、边调整方案,不断修改,经过实际诊断,增加或取消子目标。实验条件的控制比较松缓,注重实际的教育环境,较有利于在教育这样复杂的研究现象和领域内进行。行动研究强调评价的持续性,即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贯穿整个研究过程。反馈的及时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及时反馈总结,使教育实践与科学研究处于动态结合与反馈中。二是一旦发现较为肯定的结果,便立即反馈到教育实践中去,有较强的实践性与参与性。局限性在于因其非正规性而缺少科学的严密性,其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不够。
此外,描述研究还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以及检测等手段搜集资料以验证假设或回答有关现时研究的问题。评价研究是通过收集和分析资料数据,对一定教育目标和教育活动的相关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回答“怎么样”的问题。预测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分析事物未来发展的前景和趋势,回答“将会怎么样”的问题。
三、教育研究技术
教育研究有四种发展水平即:直觉观察水平、探索原因水平、迁移推广水平和理论研究水平。研究技术的变革带动研究方法的进步,推动教育研究水平的提高。
(一)工业化前的传统教育研究技术
建立在传统研究技术上的教育研究受研究者主体经验的影响,大多停留在定性水平,研究对象涉及个体和部分群体,借助身体器官进行经验观察和实地考察,利用书面媒介进行研究问卷调查,借助语言文字的交流互动进行研究。因此,研究成果的解释力和影响力有限,基本处在直觉观察水平(资料收集水平),回答的问题是“发生了什么”,部分研究成果达到探索原因水平(内在效度),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属于探究因果关系水平的研究。
(二)工业化时代的教育研究技术
在新技术变革的基础上,开放式的教育研究活动和协作研究方式的广泛开展,以开发智能为中心的多方面教育实验越来越多,长期追踪研究法引起人们的重视。系统科学方法引入教育研究领域以后,人们注重采用综合研究法,重视定性研究法与定量研究法相结合,从质量分流到质量综合(方法间综合、方法内综合)、统计分析(从单因素向多因素分析)、测量工具(多向面测量编制技术精确一项目反映理论)、文献分析(文字----数字),教育评价手段常模化等。研究水平逐步达到迁移推广水平(外在效度).回答的问题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将发生同样现象吗”.部分研究成果达到理论研究水平,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中有哪些潜在的基础理论原则”。
(三)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研究技术
知识经济时代的两大基本特征是网络化的生产关系和数字化的生产力,新的教育形态如现代远程教育初现端倪。电脑、网络和数据库对教育研究提供全方位支持,除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开展网络探究性学习外,在教育研究中,目前可以支持教育调查研究手段现代化的方式中,网络调查、手机短信调查、专门调查软件使调查数据更为客观。教育研究信息采集和数据整理的现代化,统计数据光盘、数理研究方法不断发展和统计工具的不断完善,使得对一些大型样本和数据库进行数量分析成为可能,相应地产生了一些有说服力的研究成果。教育实验设计的现代化,使一些新的仪器设备延伸了教育研究者的感官,从而使研究者的观察能力进一步提升。教育研究数据分析和处理现代化,研制出了SPSS、EXCEL等专门统计软件。教育研究成果信息检索现代化,出现了文献光盘、万维网搜索和浏览。教育研究成果信息交流现代化,出现了如PowerPoint会议投影、Intemet电子出版(网站),E-mail传送论文和著作、网上论坛等。
总之,要提高教育研究水平,就必须从研究技术和方法上取得突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将科学方法引入教育研究中,是教育研究方法论发展和完善之必需,有助于提升教育研究的水准。在借鉴、移植其他学科方法的基础上,从而形成教育研究独特的、先进的方法体系,各种研究技术和方法无一不是人类长期进行知识探索和知识积累的结晶,各有其合理性和适用范围。在教育研究中,要使科学范式的教育研究者与人文范式的教育研究者携手合作,培植科学精神,造就学术共同体,是为教育研究之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