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历史资料200:世界瑶族与服饰社会功能(李筱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11:08:52

世界瑶族与服饰社会功能(李筱文)

(2010-01-07 19:10:37) 转载标签:

文化

分类: 民族情 世界瑶族与服饰社会功能2009-11-12 21:21:03 来源:本网原创 作者:李筱文 【 】 浏览:92次评论:1


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  李筱文


    一、世界瑶族分布情况

    瑶族是中国南方古老的民族之一。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位居十三,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公布,全国瑶族人口共有263.74万人,2008年,中国瑶族人口大约在80万左右。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等省(自治区)的山岳地带,瑶族居住的地区山峦叠嶂,地形复杂,既有高山、谷地,也有盆地、河谷和平原,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0%以上。从东经100 30’ 的云南景谷县到110 20’ 的广东始兴县;从北纬21 37’ 的广西防城县到28 的湖南武陵山区,分布地域十分广阔。

    瑶族不仅是一个跨国民族,而且是一个国际性的民族。瑶族人口主要分布在中国、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美国、法国、加拿大。隋唐时期,瑶族就生息繁衍在湘、粤、桂三省交界区,广东粤北是瑶族较早的聚居地;明中叶以后,南方瑶族跨越广西、云南边境,不断向东南亚移动,走向越南、泰国、老挝等国的山地。1975年印支战争以后,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大量吸收印支战争难民,不少瑶族人就此机会移居到了欧、美、加等国。据有关资料反映,目前全世界有瑶族人口约350万强,其中280万居住在中国,约70万分布在越南,另一部分撒播泰国、老挝等东南亚地区,还有5万多人口移居在美国的俄勒岗州、华盛顿州、加利福尼亚州以及法国的杜鲁兹地区和加拿大北部。虽然瑶族人口分布广阔,支系众多,然瑶族人的生活习性基本相同。

    目前世界瑶族人口已超过350万人。其中中国280万,约占世界瑶族人口的80%;国外瑶族人口主要分布在越南(80万)、老挝(2.5万)、泰国(5万)、缅甸(千余人),美国(5万),法国(千余),加拿大(百余)。

    各国瑶族介绍:

    中国瑶族  根据最新的人口资料反映,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有瑶族264万,2008年,中国约有瑶族280万。广西是中国瑶族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瑶族人口达  万,占中国瑶族人口的80%左右.湖南是瑶族分布第二大省,瑶族人口71万;云南是瑶族分布第三大省,瑶族人口18万;广东瑶族15万, 贵州瑶族3万.还有一些瑶族人口分布在江西和海南两省。

    中国瑶族人口较集中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五省的瑶族自治县境内,其中有:

    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建立于1952/05/28)。

    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建立于1953/01/25)。

    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建立于1955/11/25)。

    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建立于 1955/12/15)。

    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建立于1956/02/06)。

    云南河口瑶族自治县,(建立于 1963/07/11)。

    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建立于 1963/10/01)。

    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建立于1984/01/01)。

    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建立于1987/12/23)。

    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建立于 1990/02/03)。

    越南瑶族  根据前任越南山地民族事务委员会赵妹师女士介绍,1999年4月1日的越南全国人口普查,越南约有瑶民620,538人,2003年,估计越南约有瑶民686,000人,2008年,估计越南瑶族接近80万人。越南瑶族主要分布在河江、高平、宣光、老街、安沛、广宁、北件、莱州、谅山等北越16个省的86个县,其中有4个县瑶民的人口是超过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口,这4个县是:安沛省文安县,瑶族占该县人口的41%。河江省渭川县,瑶族也占该县人口的41%。高平省原平县, 瑶族占该县人口的39%。河江省北广县, 瑶族占该县人口的30.8% 。

    20世纪70年代以后,有的迁到越南中部的西原,甚至搬到越南南部。越南瑶族过去称为曼族,1979年经越南政府正式确定,将曼族改名为瑶族。
 
    泰国瑶族  泰国的瑶族是从中国经越南、老挝、缅甸等国迁徒去,主要分布在泰国北部的清莱府、难府、碧瑶府、南邦府、甘烹碧府、素可泰府、清迈府和达府。根据泰国山地住民教育文化协会副会长邓富真先生2007年的介绍和来自泰国山地住民教育文化协会的统计,泰国约有瑶民4万8千人。2008年,泰国瑶民已经增至5万人。在泰国,瑶民定居在881个公社,其中30个公社100%的人口都是傣(瑶)民,另165个公社超过50%的人口都是傣(瑶)民。

    老挝瑶族   根据老挝2004年的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示,老挝有瑶民22,200人。2008年,老挝约有瑶民25,000人。他们分布在以下地区:南塔省20%,乌多姆塞省20%,丰沙里省20%,琅勃拉邦省10%,怒桑省10%,万象省10%,万象直辖市5%,其他地区5%。

    缅甸瑶族  缅甸东南与老挝、泰国为邻,瑶族分别称为盘瑶和蓝淀瑶,人口约千人左右,主要分布在撣邦省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森林地带,从事粗放的山地农耕生活,流动性大,频繁迂回在缅、老、泰三国边境地区,风情习俗与老挝、泰国瑶族接近。最近据越南学者到那里考察说,缅甸瑶族已全部走离本国山地,迁徙到了老挝。

    美国瑶族   20世纪70年代中期,印支战争迫使东南亚瑶族流离迁徙。在联合国难民署的安置日程上,瑶族人划进了移民的时间表,一批批瑶人离开久居的东南亚,漂洋过海迁徙到了欧美各国。
.根据美国瑶民领袖和教育学家们2008年6月的调查估算,美国现在约有瑶民5万人。美国瑶族主要分布在加利福尼亚州,占美国瑶族人口的 75%;其余7%在俄勒冈州,7%在华盛顿州,3%在阿拉斯加州,2%在伊利诺斯州,2%在北卡罗来纳州,2%在密歇根州,2%在其他州。

    法国瑶族   2008年6月,根据法国图卢兹市的瑶民领袖Weun Tane Setenh先生介绍,法国约有瑶民1,500人。这些瑶民分布在法国以下地区:图卢兹区70%,阿维侬市 12%,富瓦市 8%,波尔多市 4%,佩皮尼昂市 2%,蒙彼里埃市 2%,巴黎和其他地区2%。

    加拿大瑶族   2008年6月,加拿大多伦多市的瑶民领袖Ta-Meng Chao先生告诉我们,加拿大现在共有瑶民250人左右。这些瑶民同样从老挝、泰国迁入,服饰与美国瑶族相同。其分布在加拿大以下地区:多伦多市50%,温哥华市45%,其他地区5%。

    二、瑶族服饰的社会功能

    瑶族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由于长期频繁迁徙,大分散小聚居,与其他民族交往甚多,由此导致民族内部出现一些不同的文化差异。瑶族原来的支系很多,按他称就有30多种,有因崇信盘王即盘瓠则被称为“盘瑶”或“盘古瑶”;有因种蓝靛染蓝靛布而被称为“蓝靛瑶”;有因服装特点而被称为“红瑶”、“花蓝瑶”、“白裤瑶”、“顶板瑶”等;有因住居有特色而被称为“东山瑶”“坳瑶”、“八排瑶”、“平地瑶”等,建国后统一称为“瑶”。而瑶族本身也有许多自称,人们习惯按语言把瑶族各支系分成为瑶语支(也称盘瑶支系)、苗语支、侗水语支和汉语方言四大支系。而瑶语支又分成3个方言,即绵荆方言、标交方言、藻敏方言;五个土语:尤绵(优勉)土语、荆门土语、标曼土语、标敏土语和交公绵土语。其中尤绵(优勉)土语的瑶族人口最多,分布最广,与泰、美、法等国的瑶族语言亦能相通。在广东,有瑶族人口20余万,主要分布在连南、乳源、连山3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内。广东瑶族分属瑶语支和汉语方言两大只支系,其中分布在连南瑶族自治县的排瑶讲瑶语支“澡敏”方言,广东省除连南瑶族自治县排瑶讲的是标敏土语外,其余各地过山瑶均讲绵荆方言尤绵土语。

    瑶族社会发展不尽一致,其自身的民族传统文化风采各异,繁花似锦;而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特色浓郁,丰富多彩。瑶族的地域性和支系多造就了其文化的多样性。瑶族文化包括各种类型的民族传统和民间知识,各种方言、口头文学、风俗习惯和民族民间的音乐、舞蹈、礼仪、节日、手工艺、游戏、建筑艺术及其他艺术,这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组成了瑶族社会各层次文化,并成为瑶族主体文化的基础。

    (一)保暖、御寒、遮羞

    服装从其发展伊始,人们只是利用大自然赋予的植物皮根、草茸、兽皮毛为原料制成保暖、御寒、遮羞的用具,那时还不叫衣,而叫“遮阳布”“遮羞布”,象在海岛生活的民族就只有一块遮阳布;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对保暖、御寒、遮羞概念有所升华,对生活提高了要求,制做衣裤逐渐成型,并有了不同功能的区别;瑶族最初的服装,也是“采食猎毛”“织绩木皮,染以草实”,经过千百年风雨的洗涤,瑶族服装有了“五色衣”“斑衣花裙”的进步,但服装起源的初衷,保暖、御寒、遮羞功能依然是服装的重要职责。

    瑶族一套着装包括了衣服、裤、裙、带、绑腿、鞋和头饰、首饰、配饰,其中服装与头饰最能体现保暖、御寒、遮羞功能,包头帕巾,不仅可以保暖御寒,还可保护头部头发不受荆棘芒草的割扯;衣裳宽松无扣,方便身体散热;裤短而宽脚,利于在崎岖山路上行走;打上绑腿,可防备毒蛇虫咬和滚石挫伤,冬天又可弥补御寒的不足;这些最朴实的衣饰功能,始终在瑶族服装中体现。

    (二)反映社会地位

    从服饰装束,可以分辩体现一个人在社会中的特定地位,这种意义,在服装进入功能社会就已体现。年龄、婚否、贫富以及在社会的特定身份,可以从服饰一览而知。

    据清李来章《连阳八排风土记》第二册载:“瑶无冠礼,少年男以五色绿珠及棉花作条(实是一种植物木芯)饰髻,上插鸡尾,以为美观;男二十余不蓄发,以红布缠头,兼用网巾,穿耳带环。”“女年至将嫁,发长以为羞,择日于私室梳髻,以五色红绒绣为布,缝为包头,基名为'帕’。。。罩发,嫁二年后换白布(帕),不绣绒”。区别婚否,主要看头饰,青年女子留发蓄髻,但不包头帕,不戴冠;凡带冠便是定婚或已婚的标志。瑶族女性发冠头饰多姿多彩,各支系头饰不尽一致。传说瑶族祖先盘瓠王娶高辛帝的三公主为妻,三公主出嫁时皇后赐予美丽的花冠。此后凡瑶族女孩出嫁,必须结髻带冠,以视承袭公主尊贵的身份和装束。但各地各瑶族支系对公主花冠的想象不一,所以瑶族妇女的头饰风采各异。

    瑶族社会贫富的身份,能从衣着一望而知,贫者衣裳单薄陈旧,富者衣饰光鲜厚实;至于身份地位,主要是指在瑶山有特殊身份和地位的人。据凌锡华的《连山县志》载;“受簶者,得衣朱衣,髻缠朱布,。。。其妻亦以红为髻笠”。婚嫁喜庆日,穿红衣红裙者,一定是新娘子;在宗教仪式上,穿红袍的人,一定是宗教主事者先生公或色公;披红挂彩的人,一定经过了授法名仪式;在这些特定的环境下,衣饰可以体现其特殊的身份地位。

    (三)传承民族历史

    以衣饰服装保持民族历史,这不仅瑶族有,其他民族亦有。以这种特殊方式传承历史,更具有永久的意义。瑶族所以保持包头绑腿的习俗,与其历史传说中的图腾崇拜有着密切关系;古时候,瑶族祖先盘瓠龙犬帮助平王消灭高王,平王为奖赏盘瓠,将三公主许配给他为妻。成婚后,盘瓠白天为犬身,晚上就变成了美男子,公主把这个秘密告诉了母亲,皇后说,既然晚上成人,何不白天也成人?三公主把母亲的话转告了盘瓠,盘瓠说,只要把他放在蒸笼里蒸上七天七夜,就可以脱去身上的斑毛变成人形;公主照盘瓠的话把他放进蒸笼整整蒸了六天六夜,公主担心丈夫被蒸坏,在第六天晚上打开了蒸笼,由于时间不足,头上和腿上的毛发尚未去掉,只好把这些部位用布巾包扎起来,沿袭成为今天瑶族共同的习俗。虽然人犬相配实属荒唐,但作为图腾传说可以理解,瑶族人把这段传说化整为服饰习俗,成为最朴实最深刻的记忆,起到了传承历史的作用。

    此外,在广西南丹瑶族、金秀花蓝瑶、乳源过山瑶女性穿着的上衣背面都印有一个方正绣品,传说这是“盘王印”。据说瑶族的盘王印已被土司抢走,为了铭记盘王印,人们把它绣在衣裳上,也不用担心再被坏人抢走。瑶族服饰载史的功能,早在汉代就启用,《后汉书》载“盘瓠诸子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裳,制裁皆有尾形”。《广东新语》载“盘瓠毛五彩,故今瑶姎徒衣服斑斓”。当人们了解瑶族以龙犬为图腾的历史时,从其部分服饰特征就能明了。瑶族人刻意把世间即将遗忘或失传的历史故事,通过形象构思,以服饰为媒介使之得以保存并流芳百世,不仅是保存历史的一种极好方法,也为民族之间辨别设置了独特的服饰标志。

    (四)弘扬民族技艺

    瑶族服饰最令人难忘的是五彩斑斓。早在两千多年前,瑶族就懂得用五色绣衣。“衣斑斓布竭”。这种斑斓,不是现在的多彩印花和织染,而是瑶族妇女用传统的挑花、刺绣、蜡染工艺在素色土布上针扎蜡染的效果。所渗染的布料被史籍称为“瑶斑布”,有的还作为贡品上献皇朝,如道州、郴州的“白苧布”“苧练布”,连州的“苧布”,零陵、全州的“葛”布等,“衣斑布斓”“斑衣花裙”是当时文人描述瑶族服饰的真实写照。

    在瑶族民间,挑花、刺绣、蜡染技术广为普及,俗话说,“瑶女不会绣花找不到婆家”,瑶族女性从小习绣,及长至婚,一套婚嫁衣裳,甚至连婚后孩子用的披风、被带都一一备齐。瑶族挑花刺绣的底布主要是黑白两种,喜欢用黄、红、绿(青)、黑、白做基本色调,一般黑色底布用黄、红、绿(青)、白四色配色,白色底布用黄、红、绿(青)、黑四色配色,巧妙的把底色镶嵌在黄、红、绿(青)色中形成五色。“凡衣裙、巾、被之属,莫不取五色绒杂以织布为花鸟状”。明清时期,瑶族刺绣工艺已精湛绝伦,出现了“用五色绒杂绣花卉”的精品。

    正是因为瑶族拥有娴熟的挑花、刺绣、蜡染工艺,才会有上百种缤纷多彩的民族服饰,也正是通过服装的传承和妙用,使挑花、刺绣、蜡染工艺得以张扬和发展。

    三、、瑶族服饰的工艺

    (一)瑶族织染刺绣工艺

    瑶族种植苧蔴、棉花以纺纱织布的历史相当久远。早在汉代,瑶族就有“织绩木皮,染以草实”的记载。在瑶族民间就有“造得高机织细布,子孙世代绣罗衣”的记载。乳源瑶族的歌谣《造天地歌》中唱到:“起计盘王先起计,盘王起计种苧蔴,种得苧蔴儿孙绩,儿孙代代绣莲花;起计盘王先起计,盘王起计斗(制)高机,斗得高机织细布,布面又雕李柳花。”(2)宋代,瑶族的印染更富有盛名。“瑶斑布”享有极高的盛誉。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对瑶族的蜡染工艺作了详细的描述。瑶族使用的染料主要是天然植物,有大蓝、缪蓝即年生草本植物。叶中含有蓝碱主要色素为靛蓝素,靛蓝的色泽鲜艳,光泽度好,很受瑶族人的欢迎。瑶族使用蓝靛印染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蜡印既蜡染,一是针线折印。这两种印染方法今几失传。

    瑶族的刺绣是女性从小习作的女红,是瑶族民间至今依然保存的传统手工艺。从汉代传承“好五色衣”到“衣斑斓”,瑶族用五色线绣衣已载入历史。瑶族的少女从五六岁起就随母亲和奶奶们学习刺绣,及长成人,不仅刺绣手艺娴熟,而且绣就自己出嫁用的陪嫁用品和送给父君的烟袋挂袋等礼物。由于刺绣工艺不受时间、场地、天气的限制,妇女们随时随地可携手而绣。刺绣工艺所以能在瑶族民间广泛流传而经久不衰。              

    (二)瑶族的服装制作工艺

    远古时期的人们在利用植物和矿产资源进行生产、加工、和制作服装服饰方面已有悠久的历史。如取动物毛皮、羽、蚕丝等作服饰原料;以火草、苧麻、葛滕、木棉、棕叶、竹叶等纤维植物生产棉纱和纺织布匹;采用草树、果实、植物茎叶或碱、赤铁矿粉等植物、矿物制作印染原料;取草实、山花、竹、藤、兽牙、角以及贝类、玉石、金、银、合金等动植物、矿物加工成为服饰工艺等等。这些原料取之于自然,有楯环再生之功能,可持续开发和利用。

    瑶族的服装,大多由瑶族妇女张罗完成。过去制衣完全靠手工一针一线缝制,现在有了缝纫机,才免去手工操作的劳累;制作衣服的布料,曾经是种苧蔴织绩而成;经过采集原材料、纺纱、织布、印染工艺,再制作成衣裤;现在已有现成的布匹,经过瑶族妇女的精心设计和裁剪,做成一套套庄重秀美的民族服装,再绣上各种富有民族特色的花纹图案,形成民族特有的服饰。

    瑶族支系多服装也不尽一致,同一支系不同地区居住服饰也不尽相同。瑶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服饰艺术文化。千百年来,瑶族过着垦山烧畲的游耕生活,服饰文化浸透了大自然的生活原色,并且有着“十里不同天,一山不同族”的服饰差异;如广东的过山瑶和排瑶,在服装上则有20余种款式差异之分,仅连南排瑶支系内部的服装头饰就有十余种不同的差别。(3)尽管如此,瑶民族服装服饰仍有着共同的风格即服装用料的较一致和刺绣花纹的较一致,无领无扣的对襟绣花衫是瑶族传统的民族着装。

    (三)瑶族服饰银器打制工艺

    除服饰外,瑶族还有首饰、配饰、挂件等丰富多彩的银制饰品和手工织绣品,如银牌、银镯、项圈、挂袋、烟袋、织带、刺绣品等等。古朴雅致,琳琅满目。银饰居多,亦有金、铜、竹、木等饰物。妇女有头簪、头钗、耳环、项圈、串牌、链带、手钏、戒指、银铃、银鼓等。男子亦有银牌、银铃、银鼓、戒指、耳环、烟盒等。如乳源过山瑶所戴的耳环呈三角形,连南排瑶的耳环为大圆并镶有穗花。过山瑶妇女的盛装胸饰挂6―16块有花纹的方形银牌,男子衣扣16对,圆形银扣或铜扣。排瑶男女喜戴大匝颈项圈,银质或铝质、锡质等质地,过山瑶的颈饰为长条银链。现在这些银饰品大都从商店购买,也有请民间工匠打制,过去一直由瑶族自己的民间工匠打制。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民间工匠的生意和产品销路因手工制作传统,产品不精致不时髦,销路不好,加之银锭市场价格浮动幅度大,没有特需供应优惠,瑶族人多半买不起,其打制工艺技术也频于失传。

    瑶族文化遗产十分丰富,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服饰工艺文化,有着特别的优势。服饰作为区别民族内部支系和外族标识,以及民族内部自我认同的旗帜,永远保留在民间。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支系的人们,服饰风格明显有所差异。

    瑶族服饰文化随着历史的推移、民族的迁徙、时光的流逝得以流传和沿袭。由此循环不息代代相沿袭得以永久保留,并随着民族的发展和创意不断增加其审美价值。无论人们走到哪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都不会遗忘自己民族传统和优秀的文化。即使在现代民族与民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自然融合的社会,瑶族平常也穿汉族服装和时髦服装,但在举行礼仪或宗教仪式时,必然穿着民族传统的服装,以示铭记和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