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仔图片:毛泽东“功盖大禹”的四大工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0:31:44

建国初毛泽东“功盖大禹”的四大工程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兴之于水,衰亦之于水。治水兴国的传统与华夏文明一样源远流长。历代善为国者,必先除水旱之害。治水害、兴水利,历来是兴国安邦的大事。大禹治水的故事,世代传颂。大禹是古代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伟人。他治水是与治国养民结合进行的。在治水害的同时,还指导人们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大兴水上运输,重建家园。

.

新中国成立,百废待举,最紧迫的,莫过于几亿农民的生存问题,这就是要解决祸害中国百姓的“水祸”。治理水患,是摆在新中国领导人面前一个绕不过去的难题。历史上的中国就是一个水患严重的国家,长江的洪灾,黄河的泛滥,曾经夺去了无数中国人的生命、土地、财产和家园!

.

建国后,毛泽东首先下决心治理水患。开国之初,他亲自抓了四大水利工程。毛泽东在治水兴国方面的贡献,可以说功盖大禹。

.

■  毛泽东接连批示要求治淮 .

.

1950年夏,安徽、河南两省交界地区突降大暴雨,连续下了半个多月也没停,在刚刚解放不久的淮北地区引发了大洪水,农民的房屋被冲毁,大片土地被淹。

.

7月20日,毛泽东收到了中共安徽省委关于淮北遭受洪灾情况的报告。当他读到报告中写的有些灾民因躲避洪水不及,爬到树上,被毒蛇咬死这些文字时,不禁流下了眼泪。

.

毛泽东把这份报告仔细读了两遍,陷入了沉思。不一会儿,他提起笔来,在这份报告上批示:除目前防救外,须考虑根治办法,现在开始准备,秋起即组织大规模导淮工程,期以一年完成导淮,免去明年水患。请邀集有关人员讨论(一)目前防救、(二)根本导淮两问题。

.

周恩来当天就看到了毛泽东转来的淮北灾情报告和在报告上写的批示。第二天,周恩来打电话给中共中央华东局和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一方面了解灾区情况,另一方面向他们传达了毛泽东批示的内容。接着,周恩来与时任水利部部长的傅作义等一起,召集水利专家和财政、物资部门的负责同志,一起制订大规模导淮工程的计划。计划的轮廓,很快就形成了。

.

在治淮计划轮廓已经形成,周恩来正在组织人员具体论证,想要尽快研究、敲定计划稿时,8月5日,毛泽东又在另外一份淮北灾情的报告上写下了第二份治淮批语。毛泽东写道:请令水利部限日作(出)导淮计划,送我一阅。此计划8月份务须作好,由政务院通过,秋初即开始动工。

.

周恩来接到毛泽东的第二份批示后,召集有关人员紧急开会,研究落实毛泽东的指示。一份治理淮河的计划草案,在8月中旬拿了出来。同时,各地治淮意见陆续报了上来。

.

1950年8月31日清晨,毛泽东读到了中共苏北区委对治淮的意见。其中,第三项意见反映了一个问题:治淮是与地方其他紧要工作有冲突的。毛泽东经过认真思考,决定一切工作必须以治淮为中心。其他工作计划要加以改变,但改变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影响其他方面的工作。

.

9月12日,在周恩来直接指导下召开的治淮会议结束。会议提出,一定要高度重视、坚决落实毛泽东关于治理淮河的批示。同时确定采用“蓄泄兼筹”的方针治理淮河,并制订了治理淮河各方面协同的计划和治淮步骤。

.

■  “开工期不宜久拖,请督促早日勘测,早日作好计划,早日开工”

.

治淮会议结束后,按照毛泽东的指示,中央治淮决定下达至安徽、江苏、河南三省。

.

为了支持治淮,中央向安徽、江苏、河南三省治淮工地紧急调运粮食。 9月21日毛泽东将调粮报告批转给周恩来。他在报告上批示:“现已9月底,治淮开工期不宜久拖,请督促早日勘测,早日作好计划,早日开工。”

.

按照毛泽东的这一指示,周恩来抓紧时间,集中各地的意见,然后对治淮计划进行了修改、充实。10月14日,政务院发布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

.

11月,按照毛泽东的指示,政务院拨出治淮工程款原粮4.5亿斤,小麦2000万斤。大批粮食的调入,保证了治淮工程按时开工。

.

1950年冬季,在各地政府的统一组织下,有80万民工投入到治淮工地上。他们仅仅用了80多天的时间,就建成了一条长达168公里的苏北灌溉总渠。1951年春种之后,治淮工地又集中了数十万民工,投入到第二阶段的治淮工程中去。当看到从治淮工地上传来的一份份捷报时,毛泽东十分高兴。他决定组织一个中央治淮视察团,检查治淮计划的落实情况,同时鼓舞治淮大军的士气。1951年5月,中央治淮视察团组成。邵力子担任中央治淮视察团的团长。行前,毛泽东会见了邵力子,并亲笔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他吩咐身边工作人员,把这个题词制成四面锦旗,由邵力子代表中央视察团把这四面锦旗分送给在治淮前线的治淮委员会及河南、皖北、苏北治淮指挥部。 .

.

5月,以邵力子为团长的中央治淮视察团到治淮工地视察,并把毛泽东的题词送给治淮指挥机关。1957年冬季,治淮工程基本完成。毛泽东“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目标,基本实现了。

.

■  搞荆江分洪工程,治理长江中游水患

.

在中国水患严重的地区中,长江中游地区是比较突出的一个。历史上,这一地带数次被淹,造成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难以计数的损失。

.

毛泽东十分关注长江中游特别是荆江地区的防洪问题。1950年10月,他听取了中南局代理第一书记邓子恢的汇报之后,与刘少奇、周恩来共同商定,搞荆江分洪工程,治理长江中游水患。

.

中央作出实施荆江分洪工程的决定之后,在周恩来的主持下,政务院研究制定了方案。由于当时正在搞治淮工程,且中国已经决定出兵朝鲜,财力、物力受到限制,并且中央和地方,特别是湖南和湖北两省干部对分洪的看法不尽一致。思想难以统一,荆江分洪的问题就拖了下来。

.

为了统一各地领导干部的思想,毛泽东尽力做他们的工作。经过一系列工作之后,意见终于达成一致。1952年2月,周恩来组织政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和水利专家起草了《政务院关于荆江分洪工程的规定》。周恩来对这份初稿进行审阅后,报送毛泽东。毛泽东指示,进一步研究一个详细的方案,争取最大限度地减少特大洪水发生之时被迫分洪造成的损失。

.

    3月31日,政务院正式发布了《政务院关于荆江分洪工程的规定》。4月5日,荆江分洪工程全面开工。李先念亲自到分洪工程第一线主持开工并视察。5月,毛泽东派水利部部长傅作义到荆江分洪工地,代表他去慰问全体施工人员。临行前,毛泽东与他详细谈了到工地视察的细节,然后,毛泽东亲笔为荆江分洪工程题词:“为广大人民的利益,争取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

.

由于精心组织,周密计划,荆江分洪工程只用了两个半月的时间就全部完工。

.

■  为治理黄河,亲自去黄河下游考察

.

黄河自古以来就水患频发,熟知历史的毛泽东十分清楚黄河水患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新中国成立后,他一直关注着治理黄河的工作。

.

1952年10月初,毛泽东向中央政治局提出,自己要利用休假的时间,考察黄河。中央政治局同意了毛泽东这一意见。经过一番准备,毛泽东于10月25日离开了北京,26日到达山东济南。27日,毛泽东视察了济南附近的黄河地段。29日,毛泽东乘专列到达河南兰封县(1954年与考城合并,称兰考县)。30日,他察看了黄河大堤。中午,毛泽东乘专列直驶开封,在专列上听取了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的治黄汇报,与他们一起商谈治理黄河的问题。谈话中,毛泽东了解了黄河枯水期的情况,首次提出了南水北调的设想。专列到达开封后,毛泽东考察了柳园口大堤。

.

31日早晨6时多,毛泽东动身去郑州之前,告诉河南省委负责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

从10月25日离开北京视察黄河,到11月3日凌晨1时回到北京,毛泽东走了山东、河南、平原(1949年建省,1952年撤销)三省,听取了三省党政负责人和水利部门专家的汇报,考察了黄河几处险段,基本了解了黄河下游的情况。此后,他亲自拍板,确定了治理黄河的工程,并且作出了许多具体指示。各地按照毛泽东的指示,建立了治黄专门机构,还动员和组织军民从不间断地治理黄河,完成了引黄灌溉济卫等一些大的工程,取得了显著成绩。

.

■  就是有再大的困难,我们也要修建官厅水库

.

历史上,海河也是经常泛滥的水系之一。新中国成立之初,海河因为历史上长期没有得到治理,水患严重。毛泽东非常关心海河的治理。这一离首都最近的水系的水患,时刻牵动他的心。他下决心要搞一个工程,治理海河。经专家考察,得出的结论是:治理海河,最重要的工程是修建官厅水库。

.

海河的水系有自己的特点。这条河并不长,但是却水流湍急。在海河中汇合的有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等河。这些河流一遇大暴雨就会突然猛涨,使海河水流量一下子增加数倍甚至数十倍。这样,海河水就会冲破河床,变成“害河”,直接威胁着华北平原主要产粮区,并对北京、天津直接构成威胁。

.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听取专家汇报修建官厅水库的有利之处,以及修建规划,认为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但新中国刚刚成立,财政状况还没有根本好转,国家经济较为困难,要政府拿出很多钱来修建这座水库,确实有困难。情况报到毛泽东那里,他和周恩来反复商量,最后拍板:就是有再大的困难,我们也要修建官厅水库。1951年10月,官厅水库工程正式动工。

.

修建官厅水库时,获得翻身解放的广大民工,干劲冲天。他们轮班上工地劳动,换班休息。人歇工不停,并且在施工中涌现出许多先进人物。毛泽东非常关心官厅水库工程,每天都要听秘书汇报有关情况。经过三年多时间的艰苦奋斗,官厅水库终于在1954年底竣工。

.

修建好的官厅水库,可蓄水22亿立方米,是继治淮工程和荆江分洪工程后新中国兴建的又一大工程。在这座水库竣工前,毛泽东视察了工地,并亲笔题词:“庆祝官厅水库工程胜利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