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达极限对决force:大禹:波涛上的舞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06:55:44

[洛阳晚报]大禹:波涛上的舞者

大禹:波涛上的舞者



2005年5月25日7:12 [来源:洛阳晚报]


本报记者 孙钦良
禹也跳起了舞蹈。
宿,国家的雏形,在大禹统治时期,基本形成了。
龙门,导引洪水滚滚东去?他又是怎样变成一只熊,打开了洛阳东南的 辕山?他一生除了治水之外,在别的领域还有什么贡献吗?
德了,全国很多地方都建有禹王庙。在洛阳,大禹治水留下的踪迹也很多,禹宿谷堆就是其中的一个
,大同小异,似乎当时大禹是坐着飞机,南下北上,到全国各地治水,就连如今的浙江地区,也有关于大禹治水的美好传说。譬如大禹在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市北)大会众神、集中力量降服邪神的故事,如今还在民间流传,那里至今还有禹王庙。
是在洛阳地区和山西南部,因为那时全靠两条腿走路,行路难加上四周一片泽国,他治水所涉及的范围不会太大。
方名叫“禹宿谷堆”,就是因为大禹在此“活动”而得名。从字面上看,“禹宿”,就是大禹睡觉;“谷堆”,乃方言,是指高高的土丘。
洛阳南面横亘着一座大山,挡住了山南的洪水,致使洪水四处泛滥。大禹弃车登船,考察地形后,果断地劈开大山,形成伊阙,顿时水跃龙门,滔滔北去,大禹顺水而下,来到了今天的李村镇。他将木筏拴牢固,一看天色已近黄昏,大禹想:四周都是水,去哪里过夜呢?
抖动,徐徐拱出来一个土丘,上面滴水全无,非常平坦,大禹躺下就睡着了。
土丘围住了。眼看大水就要淹没大禹,可奇迹发生了:水涨,土丘也跟着长高,无论怎样都淹不着大禹,使劳累了一天的禹得以好好休息。第二天,太阳升起,大禹又去治水了。
个土丘就留下来了,人们称之为禹宿谷堆。当地人说,如果现在谁有兴趣到这里觅古,还可以看到大水冲刷留下的痕迹,泥沙相杂,存于山隈。还有一小块地,上面从不长草,相传那是大禹的脚印。
远古时期,地球上曾有过一次大洪水,《圣经》里也记载了诺亚方舟的故事,正好与大禹治水的故事相对应。至于大禹究竟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群体的象征,这个并不重要。因为大禹只要是“大洪水”的“克星”,这就足够了,就说明远古的那场大洪水确实存在,确实危及人类的生存。而最终,洪水退去,我们的祖先胜利了。今天的人们,应该对祖先艰难地与自然抗争心存敬意。
父亲治水失败,死后三年尸体不腐,有人拿刀剖开尸体,大禹出生。这父子俩的离奇故事,倒是对“前仆后继”作了阐释
充满神秘色彩。
她在田野里劳动时,吃了薏苡,这是一种一年或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茎挺直,能长出椭圆形的果实,含淀粉,可酿酒,对于古人来说,这是很不错的“绿色食品”。但别的妇女吃了都没有事,唯独修己吃了就怀孕了,结果生下禹。
鲧,治水没能成功,被处死在羽山,他死后三年,尸体不腐,有人用刀把尸体剖开,禹就出世了。
有些意思。男人的尸体岂能生出小孩?这个故事,明明是在说“前仆后继”的道理:父亲没能把水患治住,他即便死了,也是不甘心的,尸体里又蹦出一个“新我”,非要完成治水的任务不可!
英雄,也是继炎帝、黄帝、唐尧、虞舜之后,中原地区部落联盟的最后一位领袖。因为在大禹之后,以部落联盟这一组织形式为主体的原始社会很快就瓦解了,取而代之的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
史记》里,都记述了禹与尧、舜长期共事的事情,而且虞舜最后也把帝位“禅让”给了大禹。但是,司马迁却没有把大禹放在“五帝”之列,而是把他作为开国君主,列在了《夏本纪》之首,这倒是别有一番意味的。
尚书》、《孟子》、《韩非子》中都有一些零星的记载。司马迁关于大禹的记述,就是总结前人的记载而形成的:“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禹之曾祖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为人臣。”
都一一列举清楚了,他的记述,应该是基本可靠的。
而不入,称得上是最早的敬业爱岗的典范。而他化熊挖山不止的举动,又是一种忘我的献身
年前,一场特大洪水泛滥于天下。当时正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极端低下,百姓生活非常困苦。面对滔滔洪水,人们只得逃到山上去躲避。
盟会议,推举鲧去完成这个使命。由于鲧用的是堵塞围截的方法,治水9年,劳民伤财,不但没有治住洪水,洪水反而越来越大。
巡视治水情况,看到鲧对洪水束手无策,耽误了大事,就将鲧治罪,处死在羽山。大家又推举鲧的儿子禹来治水。
。他接受治水任务时刚刚结婚,他想到自己肩负重任,毅然告别妻子,离家治水。
结失败的原因,寻找根治洪水的办法。最后大禹说:看样子,水是往低处流的。只要我们弄清楚地势的高低,顺着水流的方向开挖河道,把水引出去,就好办了。大禹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方案:一方面继续加固和修筑堤坝,另一方面,改堵塞为疏导,根治水患。
域划分为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从此,规模浩大的治水工程开始了。
极为艰苦。他除了担任总指挥外,还时常参加劳动。他跑东跑西,栉风沐雨,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手上长满老茧,小腿上的汗毛都磨掉了。由于长期泡在水中,他的脚趾甲也脱落了。
次路过自己家门口。第一次路过家门时,他的妻子刚刚生下儿子,他听到婴儿哇哇的哭声,想看一眼儿子又怕耽误治水,就没有进门;第二次路过家门,儿子已经会叫“爸爸”了,但治水工程正在节骨眼儿上,他还是没有进去;第三次路过家门,儿子已长到十几岁了,使劲把他往家里拽。大禹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治水工作很忙,又匆忙离开了。
领民众终于疏通9条大河,使洪水沿着新开挖的河道乖乖地流入大海。大禹又领着大家排除原野上的积水,让它流入支流;疏通各地的支流,让它流入大河;不断地理顺大河走向,让它流向大海。这样一来,水患被制住,百姓修整土地,重建家园,恢复生产,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感谢他,怀念他,称他为“大禹”,当时的人还把整个中国叫“禹域”,意思是大禹治理过的地方。“华夏”一词,也有纪念他的意思。
农业,遇到荒年还拿出余粮赈济灾民。他最早开展移民工作,有意识地把受水患威胁的居民迁移到适合居住的地方
利是农业的命脉,但治水的终极目的,是因势利导,让水利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作用。
还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业。他让人们在低洼的水田里种水稻,在高原坡地种粟黍,并拿出余粮赈济灾民。对于因洪水泛滥而无法居住的地区,他让那里的人们迁徙到适合居住的地区,帮他们重建家园。大禹是最早有意识地开展“移民工作”的人。
,人们才永远怀念这位治水的英雄。
具备,已有了“军队”、监狱、官吏、“刑法”,为夏朝国家制度的确立作了铺垫。
方文化却大相异趣,体现了中西方意识形态的不同。西方人认为,诺亚靠神的启示,借方舟逃避了灾难,而大禹则把洪水看作自然现象,带领百姓一起用疏导的办法战胜洪水。他的这种做法,是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和科学抗争的胜利,对后世的启迪很大。
成了大自然的一部分。譬如传说他在打通 辕山时,山太大,石头硬,靠人力很难打通,大禹就化成一只熊,奋力刨土运石,效率很高。当大禹与众人在一起时,他就恢复人形;当大禹单独挖山凿洞时,他就化成熊,似乎与自然是浑然一体的。
,人们面对洪水,面对大山,面对那么庞大的治水工程,非常想借助超人的力量来完成。这只大熊,很像我们今天使用的大型挖土机,但那时是不可能使用机械施工的,只好凭想象来完成。所以,后来人们又称大禹为有熊氏。
工程,赢得人们的尊敬是很自然的。但很快,人们就把这种尊敬演变成崇拜,并逐渐将他神化了。远古时期的历史,靠人们代代口述相传,到今天还没有中断,从中可以看出:大禹的影响力十分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