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眼里肉刺一碰就疼:北海老街寻古迹 街渡巷里忆当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5:20:57

    

 

  我们1月14日晚到北海,本想先去涠洲岛一游。谁知连日大风,去涠洲岛的班轮停航。只好先在市内游览。15日早餐后,我们从北部湾广场北面的一条街道,步行前往北海老街,一路浏览清晨的北海市容。在非主要街道上,也很整洁,当地人安详,悠闲。大约40分钟,从中华路进入老北海的街道,这里已经能够看到一些老房屋,大多是二三层的小洋楼。有点像天津和平路、滨江道的老房屋。正是过去港口城市的特色。从中华路左转,穿过一个胡同,与之平行的古老街道展现面前,北海老街--珠海路到了。

  广西北海的珠海路以其历史悠久及房屋建筑风格的特殊,备受中外专家、学者的关注。被称为北海老街。这条有百年历史的老街,始建于1883年,长1.44公里,宽9米,珠海路曾是北海最繁华的商业街区,店铺鳞次栉比,中段的店铺主要经营来自苏杭的绸缎,东段的店铺主要经营鱿鱼、沙虫、虾米、鱼干等干海货,西段接近外沙港口,所有店铺全部经营缆绳、渔网、鱼钩、渔灯、风帆布、船钉等渔民用品。

  沿街全是二至三层中西合璧骑楼式建筑。这些建筑受19世纪末叶英、法、德等国在我市建造的领事馆等西方卷柱式建筑的影响,临街两边墙面的窗顶多为卷拱结构,卷拱外沿及窗柱顶端都有雕饰线,线条流畅、工艺精美。临街墙面部不同式样的装饰和浮雕形成了南北两组空中雕塑长廊。这些建筑临街的骑楼部分,既是道路向两侧的扩展又是铺面向外部的延伸,人们行走在骑楼下,既可遮风挡雨又可躲避烈日;骑楼的方形柱子粗重厚大,颇有古罗马建筑的风格。虽然很多建筑已经破败不堪,但改建的新建筑并不多,街道整体上基本保持了百年前的模样,因此被历史学家和建筑学家们誉为“近现代建筑年鉴”

‘近代建筑年鉴’--北海老街西段

北海老街东段

卷拱形窗框,卷拱外沿及窗柱顶端都有雕饰线,线条流畅、工艺精美

临街建筑下部为骑楼,人们行走在骑楼下,既可遮风挡雨又可躲避烈日;

 

这是当年一个压水井的雕塑,活灵活现

建筑虽旧,仍很精美

这座翻修过的建筑鲜花簇拥,但保持了原有风格

街边的小巷却狭窄、幽深。

整条老街保存十分完好,古貌依然,真可称为一个古建博物馆

  我们进来地方正在老街的中段,于是首先向西游览。老街建筑保存完好,古貌依然,真可称为古建博物馆。我们一路浏览不同建筑风格和浮雕。路中间有成排的古装木质售货车,但时间太早,没有什么游客,售货人也没有来。路边也开着一些买食品的小店。吃了一碗醪糟汤圆,味道不错。一条石板路很长,却鲜有横向的街道,极少的几个胡同都狭窄幽深,不见天日。最窄的被称为‘摩乳巷’,是说两人在巷里相向而行,相遇时侧身而过,会胸部相蹭。可笑的是老街的景点介绍中写作‘摸乳巷’,有点下流,哗众取宠的意思了。沿途还有几个专门的景点:像丸一药方、双井花园,街渡口,大清海关 等等。值得让人流连,细细思考。

 

双井,现在已经是个花园,门外有介绍,当年是这条街主要饮用水源。可惜铁门紧锁,只能隔墙拍摄了

古藤缠绕

骑楼、罗马柱,中西合璧

老海关

   我们穿过街渡口老巷来到海边,这里对面就是北海的外沙岛。过去这里是个繁忙的码头。北海老街的历史上,街渡口是一个有名的地方。一般以为街渡口的“街”,是北海老街,其实不然。街渡口的“街”,是指廉州街(即合浦县城),当时北海人称廉州为“街”。“街渡“即是廉州开往北海的客货混载的渡船。“口”是指客商和货物上落的码头。从廉州街开往北海的渡船,是从合浦簸箕屯附近一个名叫老哥渡的码头启航的。老哥渡至街渡口的航线,成为晚清廉州街与北海之间的海路通道。 约在清·道光初年始,北海的沙脊街和大街(今珠海路的前身)相继建成以后,北海与廉州街日渐加强商贸来往。那时没有公路,更没有汽车,从廉州街来北海做生意的客商除了走路外就是坐渡船(旧称“走水客”)。船开到北海后,在外沙东端内港南岸的一个码头(旧址在今珠海中92号西邻下面约50米处)停泊,乘客及随带的货物由此上岸直达大街。渡船停泊的这个码头,北海人称“街渡口”。因此街渡口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了。

通向海边码头的街渡口巷,路边的大理石柱头还是当年遗留的

街渡口

这里就是当年繁忙的码头

老码头换新颜,远处是北海的外滩

北部湾汹涌波涛

  海面波涛汹涌,风浪不小。冬日的海风,有点刺骨寒意。我们急忙从街渡口小街返回老街。前面不远就是有名的丸一药房。药店为三层骑楼式结构,为日本人中野顺三开设。在这里曾经发生过震惊中外的“九三事件”。入门的左手边是陈旧的木质柜台,柜台后面有老式的中药柜和一个放置西药的架子。再往前则有一个别具中国色彩的神龛。神龛里供奉着财神像,像前的香炉里还插着香。神龛旁边有一个小门,分别可以通往地下一层和二楼。

 日本帝国主义在全面侵华之前,派遣了不少间碟潜伏在我国沿海城市和军事要塞周边活动。中野顺三,以丸一大药房作掩护,以打鸟钓鱼为名,秘密绘制地图和测量港口航道水深及记录潮汐等情况,为日军提供情报。1936年9月,进驻北海的新编十九路军翁照垣师通过调查后,认定以开药房为业的日本人中野顺三确有间谍行为。为了保障北海的安全和驻军的机密,同时也是为了一挫日本军队的气焰,翁照垣决定组织行动小组,秘密处死中野顺三。行动组以买药为名敲开中野顺三的药店,用匕首将中野顺三刺杀于丸一药房内。
 后日本军舰因此事两次进逼北海,企图强行登岸,抗日名将、十九路军六十师师长翁照垣率部严阵以待,不准日军登岸,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这就是震惊中外朝野的“九三事件”。

   现已这里成为北海市国家安全教育基地,馆内所有的布局和摆设都是按照当时的场景来还原的。陈旧的木质地板、楼梯和门窗,以及先辈烈士们曾经使用过的钢笔、手表、印章,尤其是摆在高台上的一台电报机,那沧桑的锈痕,让人油然而生一种对革命先辈们的崇高敬意。

丸一药方旧址

药房陈旧的木质柜台,柜台后面有老式的中药柜

 木质地板、楼梯和门窗

间谍工作的地下室

  看过丸一药房,前面还有个北海古家具,木雕陈列馆,里面有不少民间收集的珍贵的木雕,十分精美。拍了几张照片后,被告知:此处不准拍照。这几张算是赚的了,很珍贵。再向前就回到我们来得老街中段。我们继续向东,这面老建筑依然。倒是路边有几座雕塑很吸引人,一个巨大的啤酒桶放在高高的架子上,一个洋人喝得醉醺醺的,斜倚着几个小酒桶。这大概是当年外国水员的形象吧。一位壮实、健康的大辫子渔家女戴着斗笠,坐在长椅上,手里还抓着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鱼。充满朝气,十分漂亮。很有点电影‘大辫子的诱惑’的意味。还有一个洋人似乎在用老式放映机放电影;一个老外在全神贯注地拍照,我也把他摄入我的镜头了。靠近老街东口,看到了‘摸乳巷’。我们从里面走过去,似乎也不是很窄。

精美木雕--暗八仙。显示的是八仙各自的法器

五福临门

 古建筑的残缺之美

喝得醉醺醺的洋人

大辫子的诱惑

   

老街上的小店也很有特色

拍下拍照的老外

老电影

摸乳巷

 我们用了2个多小时,终于参观完整个北海老街,感觉收获不小。出了街口就是宽阔的四川路。街口上有老街的石牌坊,还有放大的一个假牌坊,上面写着:祝贺北海市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是去年11月国务院批准的。出了街口看到前面有一座大桥,桥对面就是著名的北海外沙岛。外沙岛四面环海,占地面积450亩,在封建时代直至解放前,一直是以"舟楫为家,捕鱼为业"的水上人家"蛋家"的聚居地。外沙岛与市区的陆岸之间,形成了一个天然港湾--外沙内港,"蛋家"的渔船出海捕鱼归来即泊在港湾里。"蛋家"人在旧社会长期遭受歧视,那些在陆地上有家的"陆上人"不许被他们视为低人一等的"蛋家"人上岸居住,"蛋家"人除了住在船上之外,只好在"陆上人"不屑居住的外沙岛的沙滩上搭建一些竹木结构的高脚棚子居住,这些棚子被称为"蛋家棚"。

  "蛋家"人世代飘泊在海上以捕捞为业,因为他们所居的渔船船体有些像蛋壳形状,所以被称作为蛋家人。他们以鱼虾蟹螺等海鲜为主菜。"蛋家"人烹制鱼虾蟹螺,与"陆上人"有所不同,其别具一格的香味随风飘到距外沙岛不远的"陆上人"的家中,令"陆上人"馋涎欲滴。改革开放后,"蛋家"人在外沙岛东侧的尖沙咀,在自家的"蛋家棚"里开了外沙岛上的第一家海鲜大排档,很快如同雨后春

笋般发展起来,形成了几条以"蛋家"海鲜美食为特色的大排档街。90年代末北海市对外杀到进行了规划和改造,目前岛内主要包括两个区域:占地250亩的东区是海鲜主题乐园,包括十八家风情各异的高档海鲜酒楼、珍珠市场、干海味市场、活鲜市场、四星级酒店、艺术家村、土特产商行等;以及占地200亩的西区,是以运动为主题的海滨休闲度假酒店群。档次提高了,据说价格也吓人了,似乎离老百姓远了。

  我们走上大桥,看到外沙岛和北海岸边之间的海湾里停满了各式船舶,十分壮观。似乎还有不少渔民以船为家,还在做‘蛋家人’。岸上有不少渔民在卖海鲜。鲜活的海蟹,巨大的皮虾令我馋涎欲滴。可惜同伴不感兴趣,十分扫兴。只好返回宾馆,去吃无味的面条了。遗憾。好在北海老街很有特色,值得回味。

北海老街街口

外沙岛与海岸间的水域,是蛋家人渔船聚集地

这些小船就是当年的蛋家船了,他们上岸要爬梯子

西面的水域比较宽阔,不乏大型渔船

现代化渔轮与小蛋船成鲜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