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晶体的熔化过程:贡井老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8:44:00
自贡盐马古道的起点站—贡井老街

http://www.scol.com.cn 四川在线 ( 2011-07-18 )来源: 四川在线自贡频道  

盐文化系列报道之九

四川在线自贡频道消息(摄影记者 谢洪)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公井县,西北至(荣)州90里,本汉江阳县地,属犍为郡。周武帝时(561年至578年)于此置公井镇。隋因之。武德元年(618年),于镇置荣州,因改镇为公井县。县有盐井十所,又有大公井,故县、镇因以为名。”

贡井老街
 

为何“公井”变为“贡井”,其一说法为因两字同声共韵,久而久之,“公井”因口音变化而成“贡井”; ,其二说法为产盐进贡,因大公井所产之盐色白而味佳,曾为贡品奉达朝廷,以致“公井”逐步为“贡井”所代替。据记载,嘉靖己丑(1529年),曾任礼部郎中的进士熊过所撰《吴方泉墓志铭》中,曾有“子朝鉴籍为盐官,丁口煮盐贡井……贡井地属荣州而畛于富顺”的记载,可见“贡井”一名,至少在明代就已经出现和使用了。

据贡井区志记载,贡井有九坝十三街,这些坝和街,集中在自贡市的母亲河——旭水河北岸边的大公井周围,是贡井古镇清末民初时期风貌的缩影。历经苍桑,如今保留下来的仅有老街与河街了。自唐初公井镇改为县治后。由于贡井老街、河街地区井盐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清雍正八年(1730年),在此设荣县贡井丞署。太平天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淮盐受挫,川盐两度济楚,贡井和自流井两地井盐生产进入历史鼎盛时期,贡井老街一带既已具今日规模。

历史悠久的南华宫
 

民国以后,随着盐业生产向旭水河上游长土、艾叶的逐步转移,老街地区开始衰落,贡井城区逐步沿新街(今和平路)向南,在今贡井大桥、贡井平桥所在的旭水河东西两岸成片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城区重点已集中在旭水河东南岸的筱溪街地区,而老街河街即成为了偏于贡井城市北隅、得以成片保存的历史盐文化街区。

贡井老街全长百余米左右,宽不过10米。街面道路用菱形石板铺就,古朴大方。街两边多为两层木结构的青瓦房。街下端有五十梯石阶,与最古老的河街相连。当年,河街生产的盐有许多是人挑或马托,从五十梯上来,通过整个老街再往西去。清朝时期,在五十梯与老街的结合处,设过关卡。官府派人在关卡处,对运出的盐进行验票盖章才放行,否则视为私盐没收。因此,当地人常说这里是古盐文化的发祥地, 是早年的盐马古道。

 

陆路古盐道发端于贡井老街。一条石板路,南下过平桥、济元桥向沿滩、富顺;东向经中桥和原下桥穿谢家松林越土地坡至自流井;北上沿河街达威远、内江,至川中、川北各地;西去穿今旭川中学经艾叶、荣县至乐山。西行之路尤为重要,是川盐(自贡盐)靠马帮的驮马运向四川西南部,进雅安入康藏或经西昌向滇黔的古盐道的起点。

在川、康、滇、黔各地的边民和少数民族,千百年来赖以生存的“巴盐”便是从这条古盐道源源不断地送去的。至今凉山的彝族、康藏的藏族,无人不知“自贡”,人人说起自贡的“锅巴盐”便啧啧称赞,盐也因此而在西南称为“盐巴”。 盐马古道也因此与古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并称古商贸易“三大道”。

编辑: 呼吁 [关闭窗口] 2011.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