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班水库钓鱼什么规矩:气血本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4:47:45

气血本原

                   ───   著者  SSR1939  

在一气周游中,气血本原的解释可通过下图说明。  
               

                       
「气血的生成」
  己土(脾)之左旋令肾水温升而化肝中血,故曰:脾为生血之本。
  戊土(胃)之右转心火清降而化肺中气,故有:胃为化气之原。
  气统于肺,凡脏腑经络之气,皆肺气之所宣布也,其在脏腑则曰气,而在经络则为卫。
  血统于肝,凡脏腑经络之血,皆肝血之所流注也,其在脏腑则曰血,而在经络则为营。
  营卫者,经络之气血也。
故知:肝藏血,肺藏气,而气原于胃,血本于脾。

  
  
  “气”是什么?
  
  现代物理学的观点认为:“气”是 “信息-能量-物质-功能”等的统称。
  中医认为“气”是什么呢?
  郑钦安在其所著《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二书中说:“余谓心、肝、脾、肺、肾并六腑、周身经络、骨节、皮肤,有形之躯壳,皆是一团死机,全赖一团真气运用于中,而死机遂转成生机。夫人之所以奉生而不知死者,惟赖有此先天一点真气耳。真气在一日,人即活一日,真气立刻亡,人亦立刻亡,故曰人活一口气”。
  
  这表明中医认为:“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一种物质和动力。有其存在是一“活人”,无其存在则仅是一“死机”耳。
  人体之气是由这三部分构成的。
  1.先天之精气禀受于父母,由父母生殖之精所化生,藏之于肾;
  2.水谷精微之气依赖于脾胃的运化功能而生成;
  3.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清气,由肺吸入。
  由此可见,上述由心火经胃土化来之气,应是后天之气了。
  
  从气的来源及气的生成来看,气的盛衰除与先天、后天饮食营养,以及自然环境有关外,与肾、脾胃和肺的生理功能也密切相关。肾、脾胃和肺的生理功能正常,则人体的气就能保持旺盛。反之,肾、脾胃和肺等生理功能异常,则影响到气的生成,从而形成气虚等病理变化。
  
  「气的生理功能」
  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对人体的生理功能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影响:
  
  (一)推动作用
  人体的生长发育,脏腑经络信息的传导,血液的循环运行,津液的输布和代谢,都要依赖气的激发与推动,方能维持正常。  
  
  (二)温煦作用
  《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即是说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人体的体温,依靠气的温煦作用来维持其恒定;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亦要依靠气的温煦作用,才能维持正常的循环运行。
  
  (三)防御作用
  气的防御作用主要表现在护卫全身的肌表,防御外邪的侵入。故《素问》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即是说气的防御作用减弱,全身的抗病能力必然随之而下降,机体也易被邪侵而患病。(血液中有“营气”防卫,脉络外有“卫气”在防御。)
  
  (四)固摄作用
  气的固摄作用,具体体现在:固摄血液,使其循行于脉内而不外溢;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和精液等,控制其分泌排泄量,以防止其无故流失。  
  
  (五)气化作用
  "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如将食物转化为水谷精气,然后再化生成气、血、津液等;津液经过代谢,转化成汗液和尿液;饮食物经过消化和吸收后,其残渣转化成糟粕等,都是气化作用的具体表现。  
  
  「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
  人体内的气,有四种基本运动形式:升、降、出、入
  人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都是气的升降出入场所。例如,肺的呼吸功能,呼气是出,吸气为入;宣发是升,肃降是降。脾胃主消化,脾主升清,以升为健,胃主降浊,以降为和。气的升和降、出和入,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之间应协调平衡。称作"气机调畅",升降出入的平衡失调,即是"气机失调"的病理状态。气机失调有多种形式。例如,由于某些原因,使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受到阻碍,称作"气机不畅";在某些局部发生阻滞不通时,称作"气滞";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时,称作"气逆",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时,称作"气陷";气不能内守而外逸时,称作"气脱";气不能外达而结聚时,称作"气结".

  「肺主一身之气」
  《素问》说:“诸气者,皆属于肺”,又说:“肺者,气之本”。
  肺主一身之气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肺吸入清气,既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所必不可少的条件,又是人体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肺的一呼一吸,是维持和调节各脏腑经络之气升降出入节奏的重要因素。

  古人养气的一些经验:“一者,少语言,养气血;二者,戒色欲,养精气,三者,薄滋味,养血气;四者,咽津液。养脏气;五者,莫嗔怒,养肝气:六者,美饮食,养胃气;七者.少思虑,养心气。
  此外,适当地运动,可促进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

  补“气”时,还要适量的补“血”。因为气虚的人,已经有一段时间是在用“血”作为替代能量了,“血”也有损耗,所以两者一同补。
  
  补气的方法:年轻朋友可以每周吃一些山药、小米、牛肉、鸡肉、鱼肉、蜂蜜作为补气,用大枣和红糖适当补血。中老年朋友可以适当增强进补的力度,适量服用西洋参、太子参、党参和黄芪补气,配合当归和阿胶补血,但切不可长期大量服用,一到两周就停止。
  
  中医补气食疗
    1、补气健脾活血补血-糖枣荔圆:大枣、桂圆、荔枝各50克,三七粉5克食糖适量。将大枣放砂锅中加水过量烧开后小火煨5分钟再加入其他各物煮沸用小火煨10分钟加食糖调匀即可。每日1次温热过量食之。
    2、补气健脾益胃-参枣米饭:党参10克、大枣20个、糯米250克、白糖50克。将党参、大枣泡发煮半小时捞出汤备用,糯米蒸熟把枣摆在上面再把汤液加白糖煎熬成黏汁浇在枣饭上即可。作主食食用。
    3、补气润肠通便-麻仁栗子糕:火麻仁10克芝麻5克栗子粉50克玉米面50克。将火麻仁、芝麻打碎与栗子粉、玉米面、过量红糖拌匀以水合面蒸成糕。作点心服食。
    4、补气行气润肠通便-芪香蜜营膏:黄芪300克木香45克蜂蜜过量。将黄芪、木香加水过量煎煮。每30分钟取煎液1次加水再煎共取2次合并煎液再以小火煎熬浓缩至较稠黏时加蜂蜜一倍至沸停火待冷装瓶备用。每日2次每次1汤匙沸水冲化。
    5、补气养血-黄芪阿胶粥:黄芪15克阿胶10克粳米30克。黄芪水煎取汁用药汁煮粳米为粥烊化阿胶兑入粥中。补气养血。每日1次温服。
    6、补气养血通乳-归芪鲤鱼汤:鲤鱼1条(约500克)当归15克黄芪50克。将当归、黄芪用纱布包后与洗净的鱼同煮。补气养血通乳。饮汤吃肉。
    7、补气益胃-黄芪补胃枣:蜜炙黄芪60克橘皮10克黑枣1000克猪油、白糖、黄酒过量。将黑枣、黄芪、橘皮放入大瓷盆中加白糖3匙熟猪油1匙黄酒2匙拌匀。瓷盆不加盖旺火蒸3小时离火。以后每天可在饭锅上蒸一次直至吃完为止。每日午饭和晚饭后吃黑枣5个喝芪枣汁水半匙。3个月为1个疗程。
    8、补气化湿散瘀解毒-糖醋清蒸鱼:青鱼1段(约500克)米醋50克。将鱼去鳞及内脏花切其肉肉上覆盖姜丝置于鱼盘中上笼屉蒸10~15分钟取出用油加佐料炝锅兑入糖醋用稀淀粉勾芡浇于鱼体上即成。佐餐食用。
    9、补气活血通络-黄芪川芎兔肉汤:兔肉250克黄芪60克川芎10克生姜4片。兔肉切块去油脂用开水汆去血水然后与黄芪、川芎、生姜一齐放入锅内加清水过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煮2小时调味即成。每日或2日1剂随量饮汤食肉。
    10、补气健脾利水消肿-加味黄芪粥:生黄芪、薏米各30克赤小豆15克鸡内金末9克金橘饼2个糯米30克。黄芪加水过量煮20分钟去渣再加入薏米、赤小豆煮30分钟最后加入鸡内金末和糯米煮粥。每日1剂分2次服食每次服后食金橘饼1个。连服2-3个月。
  
  
  
  “血”是什么?
  
   血是运行于脉中,环流周身,具有营养作用的红色液体,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脉是血液运行的管道,又称“血府”。脉具有运行血液的作用,血液在脉中循环于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肢节,为生命活动提供营养物质,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血液必须在脉管中正常运行才能发挥其生理作用,如果血行不畅,或血溢脉外而成为“离经之血”,则不仅丧失其生理功能,而且可以成为致病因素,导致疾病的发生。


  「 血的生成 」
  人体血液的生成,既有先天肾精的作用,也与后天精气密切相关,是以水谷精微中的营气和津液为主要物质基础,在以脾胃为主,配合心、肝、肾等脏腑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 血的循行 」
  脉为血之府,脉管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不息,流布于全身,环周不休,以营养人体的周身内外上下。营气与津液结合而成血,在脉中周而复始,运行不休,故营气循十四经运行的道路,实乃历代多数医家所公认的血行途径。
  血液正常循环必须具备三个条件:Ⅰ血液要充盈;Ⅱ脉管系统的完整而通畅;Ⅲ全身各脏腑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特别是与四脏的关系尤为密切。
  血液正常地循行需要两种力量:即推动和固摄。这两种力量的协调平衡维持着血液的正常循行。若推动力量不足,则可能出现血液流速缓慢,出现滞涩、血瘀等改变;若固摄力量不足,则可出现血液外溢,导致出血。故血液循环是在心、肺、肝、脾、脉等脏腑的共同作用下环流周身的。
  
  
  「 血的生理功能 」
  血的功能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营养(因含有营气),二是滋润(因含有津液)。
  1.濡养滋润全身脏腑组织血盛则形盛,血衰则形萎,血败则形坏。血的濡养作用还可以从面色、肌肉、皮肤、毛发等方面反映出来。
  2.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血的这一作用是古人通过大量临床观察而认识到的。无论何种原因形成的血虚或运行失常,均可以出现不同程度的神志方面症状。心血虚、肝血虚常有惊悸、失眠、多梦等不安的表现,失血甚者还可出现烦躁、恍惚、昏迷等神志失常的改变。可见血液与神志活动有着密切关系,所以《灵枢·营卫生会》说:“血者,神气也。”《灵枢·平人绝谷篇》又说:“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血液供给充足,神志活动正常。     
  
  

  「 肝藏血 」
  肝藏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贮藏血液。肝如同“血库”一般,能够贮藏一定的血液,以供人体活动所需,发挥其濡养脏腑组织、维持相应功能作用。《灵枢·本神》提到:“肝藏血,血舍魂。”《素问·五脏生成》亦云:“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2.调节血量。肝除藏有一定的血液外,还具有依据机体之需,调节循环血量作用:当机体处于安静休息,或睡眠状态时,机体所需血量减少,部分血液回流入肝,并贮藏起来;而当人体在工作,或剧烈活动时,机体所需血量增加,血液则由肝脏输送到经脉,以供全身各组织器官所需。即如王冰在《黄帝内经素问》中所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何也?肝主血海故也。”“血海”之名,除指任脉中一穴位外,一般是指冲脉而言。《灵枢·海论》曰:“冲为血海”,强调冲脉气血充足对人体的重要性。肝的疏泄与藏血功能,相反相成,共同维持肝的贮藏血液与调节血量的作用,故又有“肝主血海”之称。实际上,“冲为血海”的作用是通过肝的贮藏血液、调节血量作用而实现的。
  3.收摄血液,防止出血。肝藏血能使血液收摄于经脉之中,不致溢出脉外而出血的作用。
  
  
  「 脾统血 」
  脾统血是指脾具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防止其溢出脉外的作用。《难经·四十二难》曰:“脾裹血,温五脏”,指出脾具有包裹血液、防止血溢的作用。脾的统血作用是以脾主运化为基础的,脾气健运,气血充足,统摄力强,则血行脉中,而不溢出脉外。若脾失健运,脾气亏虚,统摄无力,则致血溢脉外,而见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出血,月经过多,甚或崩漏症。
  肝藏血与脾统血是相互关联的。血液之成,源于脾胃;既成之血,藏之于肝,依机体所需而运行诸经。血液之行,以心肺之气为动力,以肝脾之气为约束。脾气健运,血液化生充足,则肝有所藏;肝血充足,行之于经,则脾有所统,二者息息相关,相辅相成。正如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诸血源流》中所说:“血生于脾,统于心,藏于肝,宣布于肺,根于肾,灌溉一身,出入于脉。”若脾气亏虚,气血生化乏源,影响肝的藏血功能,则常致头晕目涩,肢麻筋挛等肝血不足之证;若肝脾亏虚,收摄力弱,血溢脉外,而见各种出血证,称为肝不藏血或脾不统血。
  
  
  「 养血补血 」
  养血补血有4个重要穴位可以利用 膈俞、肝俞、足三里、三阴交。
补血养血(气血不足)的食疗:
 1、红枣木耳汤:红枣10枚,黑木耳15克,冰糖适量。将红枣冲洗干净,用清水浸泡约2小时后捞出,剔去枣核。黑木耳用清水泡发,摘洗干净。把红枣、黑木耳放入汤盆内,加入适量清水、冰糖,上笼蒸约1小时即成。每日早、晚餐后各服一次,可以补虚养血。适用于血虚面色苍白、心慌心惊及贫血者食用。
2、山药粥、苡米、糯米红糖粥、大枣枸杞红糖水等补充一些含铁的食物。
3、大枣30克,花生30克,羊肉100克,调料少许,有益气补虚,健脾养血的功效。
服用方法:将羊肉洗净切为小块,放入花生大枣及调料,加水适量,用文火炖煮2小时,食肉喝汤。
4、对症食疗方——洋参银耳鸡蛋羹
 原料:西洋参3克,银耳15克,鸡蛋2个。
 做法:将西洋参用水洗净,晒干或烘干,研为细粉备用;鸡蛋打入碗内,调匀至起泡沫;银耳用水发开,洗净,撕成碎片。将银耳放入锅中,加适量水,用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煨烂,将鸡蛋汁、西洋参末慢慢倒入,搅拌均匀,再煮沸2~3分钟即成。
 吃法:早晚分食。
 功效:养阴生津,升高白细胞计数。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西洋参能大补元气,且能养阴,最适合上消化道肿瘤手术切除后气阴两虚体质,还可改善人体免疫机能、提高机体抗癌能力,对老年胃癌患者放疗、化疗后,提高免疫功能极为适宜。
5、老母鸡1只,黄芪10g,艾叶15g,将老母鸡洗净,切块,同黄芪、艾叶(布包)清蒸或煮汤,分2~3次食用。功效:补气摄血,健脾宁心。用于女性月经过多,过期不止。
补气养血中药:
八珍汤或八珍丸,十全大补丸,归脾丸、人身归脾丸,四物汤、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或补中益气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