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罐头生产线:新闻写作技巧讲座之十五换个角度写独家新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9 07:01:52
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发现独家新闻或者对同样的新闻做出与众不同的报道?笔者认为,面对相同的新闻事实,如果换个角度就会有新的发现。
发散思维找新闻
发散思维找新闻,就是面对习以为常的事实,运用发散思维的方法,对事实进行多角度分析,从而找出新的报道角度,挖掘深层次的新闻价值。
比如有这么一件事,一个士兵见义勇为受伤了,面部因伤致丑,他在家乡的女朋友闻讯就和他断交。就这么一件事怎么写?一种方式是在褒扬这个士兵的同时,按照传统的婚恋观指责这个女人如何糟糕,甚至指责她是“女陈世美”。一种方式是客观报道,引发大家讨论。
其实,这个简单得容易被忽略的新闻事件里面包含着许多有意义的信息。一个是婚恋观的进步。过去嫁解放军是何等光荣的事,别人想嫁还没门,再说这个兵是因见义勇为而受伤,算个英雄,按照传统的美女爱英雄模式,这也应该嫁啊,但是,这个女孩不愿意了,这就颠覆了半个多世纪解放军无尚光荣,值得无数佳丽竞折腰的神话,这本身就体现出社会进步的意义。其次,爱美之心,乃人之本性,也许当初这个女孩愿意和这个兵交朋友,就是看中他的帅气,不曾想,一夜之间心上人变得如此狰狞可怖,不愿意交往了,从爱“根红苗正”到爱“潘安之貌”,这也是社会的进步。再次,今天正在建设法治社会,按照《婚姻法》的精神,一个人的婚姻、恋爱都是自由的,都受法律的保护,爱谁不爱谁,怎样爱是当事人的权利,媒体没有资格评点人家,但有必要把它做大,使大家关注这个话题。
荒谬感中找新闻
荒谬感中找新闻,就是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分析生活中的荒谬现象,从而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进行报道。
比如,一到逢年过节,一些媒体总要表扬某官员,说他拒贿几何,折合人民币是多少多少万元。官员拒贿都是为官的基本操守,岂有顺势褒扬之理?比如,经常可以看到有报道说“某政府今年为百姓做了多少件好事实事”,做好事做实事是合法政府的职司所在,不是对老百姓施舍的恩惠,客观报道一下事实没错,但没有必要写成表扬稿。相反,媒体的眼睛倒是应当盯住这一年下来政府还有什么事应该做而没有做,应该做得很好却做得很糟。经过这样的思考,一篇角度刁巧的独家新闻就可以应声而出。
再比如,公检法联合严打,在一些媒体中被报道为严打风暴,可是,有记者却从中发现了荒谬的地方,并由此写出独家新闻《可怕的“公、检、法联手严打》。指出“我国现行的法律告诉我们一个基本常识,警官(公安局)、检察官(检察院)、法官(法院)在依照法律和证据以及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惩治刑事犯罪的过程中,必须各司其职,谁都不能取代谁。” 文章说,公检法联合发布“严打通告”则不然,它等于是公开表明要化三家为一家,“执子之手,与子同仇”。法律的庄严与理性精神随之荡然。
可见,荒谬感中有大量扭曲的信息,只要把它按照正常逻辑还原,就可以思考一些琢磨一些重大的报道选题。
系统思维找新闻
系统思维找新闻,就是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结合政治、历史等各种社会科学知识,把一个新闻事实放在历史、社会的大背景下进行分析,从中发现新的新闻价值。
2001年1月6日,工人日报发了一篇独家新闻,报道原云南省检察院政治部的一个干部, 1991年因为写了几封信给郊区的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反对两城区两郊区非农业人口户籍的不平等,个别言辞过激,结果被当成反革命给抓起来,最后以反革命宣传煽动罪,被判了两年的管制,开除公职党籍,整得倾家荡产 。这个事件发生在1991年,距报道已经整整10年,按道理绝对是旧闻了,但是,从1998年以后,各地要求户籍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一些地方还出台了改革措施,在此背景下,一个干部因为写信反映户籍存在的问题,居然被判刑,匪夷所思。旧闻就变成了新闻,而且是好新闻。
中国的户籍制度虽然从汉武帝的“编户齐民”就开始了,但是,一直到1958年之前,都只是政府掌握人口流动情况,统计人口数字,证明公民身份的一种方式,并没有严格地把民众终身限制在某地不许流动。但是,户籍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与进步的阻碍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改革开放以后,客观上日益加剧的人流、物流大潮迫切需要解除户籍对人口流动的羁绊,户籍改革乃大势所趋。
1979年,我国制定了第一部《刑法》,于次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依据《宪法》和《刑法》的相关精神,公民通信受法律保护,尽管当时的《刑法》有“反革命罪”的设置,但《刑法》的立法精神是只惩罚行为,不惩罚思想。这个检察官给特定的收信人寄发信件,表达的是他对具体的社会管理制度的特定看法,尽管这种看法是否定性的,即便不正确,也不是反对整个社会主义制度,而根据《宪法》,公民的通信自由受法律的保护,因此即使按当时的法律也不应当把他判刑。而在2001年,这个案例更是凸显荒唐,因此10年前发生的事就可以成为新闻。但是,发现这个旧闻的新闻价值,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政治学和法学、历史学的基本概念,不然可能就看不到新闻所在。
再如社会上经常发生的工作人员(尤其是女员工)为保护公款而丧命的事件。如果不用一些社会科学的专业眼光去观察,这种新闻可以说是老掉牙的东西,媒体的套路几十年“一贯制”:为了保护公家的财物,英雄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伟大时代的凯歌”。可是,如果换个角度想问题就会发现新的新闻选题。第一,是人的生命重要还是集体的财物重要?死了人给国家社会家庭带来多少损失和麻烦?第二,老出这样的英雄对国家来说是福还是祸?管理制度有没有问题?比如,有的公路收费站本来就地处偏僻,加强保安和必要的反犯罪措施早就应当考虑到。
如果从系统思维的角度、从人本主义角度去审视,再辅之以制度缺失的思考,这个新闻写出来就是好新闻了,而且因为角度迥异,会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逆向思维找新闻
苏轼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一座庐山,同样的人看,只不过角度不一样,结果观感竟完全不同,看问题角度之重要可见一斑。发现新闻也一样。
比如,媒体经常有女孩为了抗拒性暴力,选择从高楼跳下,结果致伤致残的报道。媒体往往选取了对这个女孩的行为进行赞赏的视角来报道,言辞之间,不乏称扬这个女孩的贞节观。其实,作为媒体从这个角度看问题实在不妥。在这样的事件中,女孩的选择是错误的,任何抗拒性侵犯的方案都不能以危及生命、健康为代价。但女孩终究选择跳楼了,新闻事件发生了。这时媒体在报道这个事件的同时,应当把这个问题交给读者去讨论,请社会学、法学、医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来参加讨论,看看大家怎么看这个问题。媒体绝对不能从腐朽的贞操观上做文章,去引导潜在的受害者,使跳楼者后继有人。女孩不跳楼,最严重的情形是受到性侵犯,你可以报警,让法律来惩罚歹徒。纵身一跳,所谓的“贞洁”倒是保住了,结果却终身残废,给自己给家人给社会带来多么巨大的损失和痛苦。
这个事件本身是好新闻,关键看你从哪个角度去作文章,如果从生命意识、健康意识、社会责任意识这个角度去做文章,它可以被发掘成为很好的新闻。
再比如,农民工领到工资,在一些媒体上被报道出来,作为对及时发给农民工工资单位的肯定和赞扬。可是有记者却从这个新闻中另辟蹊径写出了独家新闻《当民工领到工资成为新闻》对农民工工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提出了治本之策。“那么,似乎就只有靠欠薪者的“觉悟”了。而这绝对不能说是正常的。因此我建议,在目前情况下,能否像有的国家那样,一旦发生欠薪,先由政府拨款先行垫付,再由相关部门查处欠薪者的责任。假若能这样,则民工可以如数领到工资的事就不会成为新闻了。”
新闻写作技巧讲座之十五探析否定式新闻
随着新闻写作形式的不断创新,有一种新闻不时出现在各类新闻媒体上。尽管它也是以目击形式出现的,但它选择的不是已发生了的新闻事实,而是尚未发生的,即“某某事情没有发生”。从没有发生的“新闻事实”本身理解,它没有发生似乎并不构成新闻;但如果将“某某事情没有发生”作为新闻事实,它又确确实实是已经发生了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仍是新闻写作的一种表现形式。
也许因为这种形式在新闻作品中所占比例较小,也许因它本身就是某种分类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目前的各类新闻教科书尚无有关的专门分类与介绍。但从新闻采写实践的角度讲,这种新闻形式因其视角特殊,立意高远,在一些新闻事实的表达中,已呈现出许多其它表达形式所不具备的优势。这里我们不妨结合去年美联社的一篇消息,对这类新闻作一分析。
西哈努克回国 洪森没有接机
【美联社金边6月22日电】年迈体弱的前国王诺罗敦?西哈努克今晚回到柬埔寨。此前,西哈努克因患癌症在中国接受治疗。
西哈努克与他的夫人、前国王莫尼列以及他们的儿子、柬埔寨现任国王诺罗敦?西哈莫尼上周飞往北京,以护送父亲回国。
欢迎仪式低调进行,柬埔寨首相洪森没有露面。到场的级别最高的官员是副首相诺罗敦?斯里武亲王和外交大臣贺南洪。
近些年,西哈努克对洪森的独裁统治越来越不满,而洪森对这位前国王也缺乏尊重。
82岁的西哈努克气色不错。他对记者说,他在自己的国家会住到8月。届时,他将在西哈莫尼的陪同下重返中国。西哈莫尼将应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邀请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西哈努克说,在柬埔寨期间,他不会参与任何政治事务。他说,他也不会参与解决柬埔寨与邻国的领土争端,尽管他被任命为边界委员会负责人。
在这篇消息里,作者除报道“西哈努克回国”这一新闻事实外,还独辟蹊径,用否定的形式,报道了“洪森没有接机”这一重要的新闻事实。作者以敏锐的目光,适时抓住众多读者关注的焦点进行报道,扩大了新闻的信息含量,提高了稿件的新闻价值,满足了众多读者的阅读需求,使人顿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类似形式的报道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并不鲜见。像《日本领导人为战争的道歉??在另一个场合被删除了》、《全省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召开??主席台上没有一位省领导》、《夜无电话声 早无堵门人??两家子公社干部睡上了安稳觉》、《李俊波当汽车连长三年没用过一次私车》和《濒临官厅水库30年没发生一起淹亡事故》等,都是从否定的角度来表达新闻事实的。这些新闻事实的自身特点,决定它用否定的角度比肯定的角度更适合表达新闻事实的典型性,也决定了否定式写法在新闻写作中具有的重要意义。
对否定式新闻的认识
事物存在与否,都是一种客观存在,只是状态不同而已。新闻事实也是这样,发生了的,是一种新闻;没有发生的,作为新闻事实的另一种客观存在形式,同样也是新闻。仔细分析这类新闻,可以拓展我们对新闻概念的认识空间:
1、是一种新闻。这类新闻采用的尽管是否定的形式,但它具备所有的新闻要素,传递了特定的新闻信息。从形式上讲,不管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都是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有人物、有时间、有地点、有原因、有过程,所有新闻要素齐全;它没有满足于一般的“现场见闻”,没有“有闻必录”,而是在大量具体事实中选取最新鲜的事实、最典型的材料进行报道,使新闻富有新意;由于它同样可涉及重大题材,可抓住读者普遍关心的问题,因而也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
2、是一种角度选择。任何一种新闻事实,无论是它的外在表现,还是它的内部性质,都是五光十色、多种多样的,这就决定了新闻的表现角度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正面写平淡无奇,侧面写则异峰突起;有的泛泛写枯燥乏味,局部写则妙趣横生;有的实写味同嚼蜡,虚写则有滋有味。像上面这篇消息,如果只写西哈努克回国这件事,很难与其它记者的报道有所区别,但它联系西哈努克与洪森的关系,用否定的形式报道了“洪森没有接机”这一事实,就使这篇消息别具一格。因此这种写法,也是一种新闻角度的选择。
3、对背景材料的依赖性较大。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存在总是以其它事物的存在为前提,是与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而产生的结果。新闻事实也是如此,它的产生常常与它特殊的背景材料相关联,尤其是这些否定式新闻,常常因某些特殊的背景材料而产生;失去这些背景材料,这些新闻事实很难有新意。比如,洪森没有接机,必然涉及他的政治地位、社会影响及与西哈努克的关系等特殊背景,像“近些年,西哈努克对洪森的独裁统治越来越不满,而洪森对这位前国王也缺乏尊重”等。没有这些特殊背景,这条消息的新闻价值就会大打折扣,甚至难以成立。
4、有明显的新闻倾向性。相对来说,我们能看见的新闻事实总是有限的,它可以是一种状态,也可以是一个过程。对于这样的事实,我们可以选取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局部因素去表达。而我们看不到的东西却是无限的,哪些可写,哪些不可以写,完全取决于我们的主观愿望。这就使我们的新闻倾向性在这一类新闻中有了更多的表现空间。像上面例举的这篇消息,接机的人再多,总是有限的;但没去的却是无限的,作者没写其它没去接机的人,而独写洪森,可见其明显的新闻倾向性。
5、对新闻敏感性要求较高。新闻敏感性,是指对新闻事实的反应和判断能力。否定式新闻,因其常常超越我们的视野,隐藏于纷繁复杂的新闻事实中,记者、通讯员没有很强的新闻敏感性,是很难发现这类新闻事实的。发现这类新闻,往往需要记者、通讯员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拥有丰富的相关信息;具备特别敏捷的思维、特别敏锐的眼光,善于从现象中发现本质,在纷繁中理清头绪,有一眼中的、吹沙见金的本领。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可能写出这种人人眼中有、人人笔下无的新闻。
表达效果的优劣
否定式新闻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写法上既有长处,也有短处;表现在新闻表达效果上,是既有优势,又有劣势。其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针对性强,容易抓住新闻事实的本质。否定式新闻,并不是说所有否定的东西都可以写,而是要从中选出最能反映新闻本质的内容、选出最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这种“百里挑一”的特点,决定了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而这种针对性反过来又最能反映新闻事实的本质。比如上边这篇新闻,其本质是一篇反映柬埔寨内部政治关系的新闻。作者选择西哈努克亲王回国这一特定场合,选择洪森没有接机这一典型事实,本身就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新闻事实的这种矛盾冲突,又能使新闻事实的本质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其次,独特性强,容易写出新意。一件新闻事实具备、别的新闻事实不具备的东西,是新闻;一件新闻事实不具备、别的新闻事实都具备的东西,同样也是新闻。由于否定式新闻一反常规视角,从否定的角度看问题,常常可以使陈旧、老套的新闻素材顿生新意。这就好比根雕,一个树根可能因局部的缺陷,难于雕刻出符合自己主观愿望的作品;但如果合理利用其局限,改变原有的创意,也许原来的缺陷就会变为优长。新闻要写出新意,除新闻素材本身的典型性外,还应在角度选择、主题提炼、结构构思等方面突破套路、有所创新。否定式新闻恰恰就具备了这样的特点。
第三,切入点小,写作上易于驾驭。否定式新闻反映的,不可能是所有否定的东西,而是根据主题思想的表达需要、新闻背景等,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个很小的侧面。这就使这种新闻写作的切入点较小,常常是一事一报,故事的来龙去脉简单,新闻事实的矛盾集中,写作上就容易驾驭。比如《李俊波当汽车连长三年没用过一次私车》和《濒临官厅水库30年没发生一起淹亡事故》等,只要讲清了新闻事实的原因及其过程,新闻事实的矛盾就会自然凸现出来,主题思想也会在新闻事实的表达中自然流露出来。有些初学写作的同志,尽管新闻表达能力并不很强,但一些稿子写得同样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他们选取了较为简单的新闻事实。切入点小了,新闻事实自然容易写清,主题思想也会在新闻事实发展的客观叙述中得到不自觉的表达。
由于否定式新闻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使它在表达效果上还存在一些劣势。比如,新闻信息少,如何尽可能地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新闻信息,需要作者不断思考和充分挖掘。我们知道,已发生的新闻事实,因发展过程和存在形式的客观性和多样性,必然包含丰富的新闻信息;没有发生的新闻事实,因其存在形式的局限性,很难有更多的新闻信息,大多依赖典型的背景材料而成立。此外,否定式新闻不像肯定式新闻那样具有确定性。这种新闻素材的获得,既靠目击,更靠脑想;既依赖于目击现场,又超出我们的视野范围。无论是主题思想的提炼,还是新闻事实的选择,都存在较大的余地,在新闻采写中常常难以把握。
需要把握的问题
一般来说,否定式新闻及时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最新变化,具有较强的矛盾性、对抗性和冲突性,加之内容上的敏感性和重要性,我们在事实把握上的任何不慎和偏颇,都可能产生逻辑上的混乱、认识上的偏差,甚至产生导向上的错误。因此,采用这种表达形式,必须认清新闻事实的本质,辩证地看待新闻事实的内在关系。
1、正确把握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防止隔靴挠痒。否定式新闻常常有许多外在表现。这些表象,有的反映了事物的本质,有的没有;有的与本质紧紧相连,有的关系不大。我们在采写这类新闻时,要注意抓住那些能够反映事物本质特点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比如今年1月6日《纽约时报》网站一篇题为《大批往届行政当局人员来访 布什听到恩言善导》的文章,在谈到前国务卿鲍威尔的表现时,写下这样一句话:“科林 "鲍威尔一句话也没说??今天早晨他的这种沉默就是对白宫许多人的万语千言。”这句话,可谓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
2、正确把握局部与全局的关系,防止以偏概全。以细节反映新闻事实的本质,是否定式新闻的一大特点。这些细节性的东西,有的反映了客观事实的内在规律,有的只是一些枝节性问题,如何去伪存真,抓住本质性东西,关键要把握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防止把枝节当细节、把表象当本质、把局部当全局,出现以偏概全的现象。
3、正确把握个性与共性的关系,防止就事论事。否定式新闻反映的,常常是与客观规律不相符合甚至完全相悖的东西。正因为如此,否定式新闻才具有较为鲜明的个性,所表达的新闻事实才较为典型。但这类个性一旦脱离共性,很可能使稿件的新闻价值大打折扣,把新闻变成故弄玄虚的猎奇。一些貌似唬人的稿件之所以不被看好,很大程度上是忽视了事实的共性,表面上虚张声势,实际上没有什么实在的内容。消息《26块金牌没堆出一个先进连队》,如果仅仅停留在表面,不仅不能揭示“争先创优不能脱纲离谱”这个主题,还可能产生错误的导向,使读者对争先创优精神产生疑问。可以说,新闻事实没有个性,就没有典型性;没有共性,就没有抓住问题。
4、正确把握原因与结果的关系,防止张冠李戴。任何新闻事实的发生,都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有的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是必然的,有的是偶然的。如何找到必然性原因,是否定式新闻能否成立的关键环节。我们在采写否定式新闻时,要善于发现事物内部的必然联系和本质规律,以增强稿件的指导性。比如消息《政委三个电话没“要”来一个公差》,如果找到的原因不是“依法行政”,而是其它偶然性东西,稿件很可能“从正确事实中得出错误的结论”。

新闻写作技巧讲座之十六非事件性新闻的几种写法
非事件性新闻是指:“对一段时间内或若干空间里发生的诸多事实、情况、事件的综合反映,揭示带有分析性、启发性的总体情况、倾向或经验等,非事件性新闻的特点是点面结合,以点证面,以面为主,反映事物发展变化中的阶段性、倾向性、经验性或典型性。典型报道、综合消息、经验消息、述评消息等属之。非事件性新闻的时效要求较为宽松些,但也要尽力找寻和体现新闻根据(由头),善于利用新闻发布的契机。”
比起事件性新闻来说,非事件性新闻写法上要灵活多样些。在长期的实践中,这类新闻报道也形成了一些相对稳定的写法。
一、“借着一个适当的题目来写”
这一写法是毛泽东提出来的。1948年11月5日,毛泽东为新华社写下了消息《中原我军占领南阳》,消息发表不久后,他写信给胡乔木,指出要注意写些综合报道,“其办法是借着一个适当的题目如像占领南阳之类去写。并要各地分社负责人(普通记者不能写此类通讯)或党的负责人学会写这类综合性的报道。而我们是长久缺少此类报道的。”
这类写法既适合于横向式的综合,也适合于纵向式综合。学习这类写法,不妨就从《中原我军占领南阳》入手。它先报道“我军占领南阳”这一最新战绩,然后引用较多的背景材料,从三国时期曹操与张绣争夺此城写起,直写到在过去一年里敌方对南阳的重视。这些材料集中说明了南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敌军放弃之、我军占领之,其意义就不只是一城一地的得失了。然后,报道顺势展示了两军近期内军事形势发生的变化:我军在战场上连连取胜,不仅扩大了地盘,还补充了约20万的人员;不仅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还在这些地方实行了土改政策;“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这条消息,粗看好像只是一条动态消息:报道最新的战况——占领南阳。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占领南阳”只是一个导入口,作者只是借着这个“题目”,重心在于展示当时整个的战局。是一种借题发挥。

这种写法的特点是:报道一个新近发生的事实,这一事实是该报道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报道的内容又不仅限于此。作者往往以此导入,借此发挥,将此事放入一个广泛的、纵横交错的背景下来展示。就成了这样一种写作模式:即以点带面,以一斑窥全豹。
在这里,“点”是新闻事实,“面”是新闻背景,是“点”上事实产生的土壤。但是,报道中,新闻背景成了全文所要窥视的“豹”,成了重点展示的对象。试结合下面这条消息来分析:
贫贱夫妻双双自杀(主)
法国自杀率冠欧洲(副)
法新社法国中部克勒蒙菲朗电(原电日期不明) 一对青年夫妻16日从这里的13层
楼的一个窗口跳楼自杀,自杀的原因是他们无法找到职业。
法国失业大军多达170万人。
尚他尔?泰西和让?吕克?蒙特都才27岁,这对青年夫妻是法国最近突然上升的自
杀率的牺牲者。法国自杀率高于欧洲其他各国。
全国人口统计局今天宣布,1980年法国自杀者多达1万人。
换句话说,每10万法国人中便有20人自寻死路。
与法国自杀率相对照的是:1979年英国每10万中有8人自杀,意大利每10万人中有6人自杀。
这条消息中,表面上看,贫贱夫妻自杀身亡构成了报道的“何事”,但细看也不难发现真正的“何事”是谈法国因贫困自杀率居欧洲之冠。这对贫贱夫妻的自杀成了这篇报道借到的一个“适当的题目”。
这种写法的好处在于它很好地处理了个别事实与全部此类事实的关系,满足了新闻的个体真实与整体真实的双重真实。而这一点,对于以展示面上情况为主的综合性报道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知道,报道面上的情况,如果只有面上的概括性材料,就会给人模糊空洞之感,难以让人建立真实可信性。只有点上的具体材料,才能给人以实有确凿之感。所以,综合性报道特别强调要做到“点”与“面”的结合,以“点”证“面”。“面”上的概括材料,一定要有“点”上的具体材料支持。这里就有了一个问题,一个“面”,究竟要有多少“点”上的材料才能支撑得起呢?理论上来说,“点”越多越有证明力。但实际上这种简单枚举法往往是费力不讨好的。所以,用多少个“点”上的材料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成了这类报道写作的一个重要的技巧问题。一般的报道取3个点上的材料,大概是考虑到“3”这个数是个复数;从几何学的意义来说,3个点也正好支撑一个面。而上述两篇报道实际上都只取了1个点。而其他的材料只是面上的概括性材料。真正是以一目尽传精神了。
通过一个点上的事实,要反映出全局的情况,关键是要抓准事实。也就是说,这个所谓“适当的题目”,一定要是一个高度典型化的材料。解剖一个麻雀,也就了解了所有的麻雀。我军占领南阳,不只是一城一地的收复,作者极力要表明的是,这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棋。一对贫贱夫妻自杀,不只是偶然现象,而是整个法国“最近突然上升的自杀率的牺牲者”。 这不禁令人想起“全息理论”来。它揭示的是,“整体的信息可以以某种方式传递给各组成部分,并在各组成部分上表现出来,使各组成部分表现出与整体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和同构性。” 这类写法中的这个“适当的题目”,一定全息了作者所要揭示的全局的信息。
二、寻找一个新的时间由头来写
非事件性新闻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时效性远不及事件性新闻强。因此,从写作技巧上来看,就要找一个新闻由头来解决报道的时间根据问题。这个新闻由头,就横向式综合报道来说,往往就是报道中“面”上诸多同类材料中的一个。从材料的性质来说,它并不比其他材料更典型,它的优势仅仅在于它是同类事实中“最近发生的”一个,满足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要求。这个“事实”在报道中只起一个引导作用,故通常写在导语里。在全文中,它有可能不再被提及。请看《长沙:少儿书法上招牌》 这条报道的前三段:
在庆祝建国45周年之际,新建成的“多彩欢乐世界”为长沙市又增添了几分浓浓的
节日气氛。记者来到这里却发现:这家颇具规模的游乐场,招牌题字居然出自一位11岁
少年之手,而且字迹老道得令人叫绝!
长沙是一座古城,店铺酒楼向来有注重招牌题字的传统。有人说,漫步繁华闹市,
如同参观一次书法展览。然而近几年来,一些出自少儿之手的翰墨频频登上大饭店、大
商场的金字招牌,正成为长沙商界一道生机勃勃的风景线。
在长沙最宽阔的五一路与芙蓉路交汇口,矗立着一座大饭店,豪华考究的招牌上,“小
天鹅大酒店陈俊九岁”,在市中心最繁华的五一广场,五一路百货商场的招牌落款是“俞
果五岁书”;在其他的商业区,还有“家家乐购物城,刘力十岁书”、“长沙星沙快餐公司,
张为五岁书”、“荣畅饮料公司,陈炬七岁书”以及“长沙饭店”、“南星宾馆”……
显然,报道采用了多个点来努力构成一个面,以勾画出“长沙少儿书法上招牌”这样一道“风景线”。报道第三段最后用了一个省略号,表示这类例子还不胜枚举。
对于纵向式综合而言,就可能事物新近出现的一个变动契机。如《“飞蝗蔽日”的时代一去不返》,导语为:“危害我国数千年的东亚飞蝗之灾,如今已被我国人民和科学工作者控制住了。我国已经连续10多年没有发生过蝗害。有关部门准备把这项重要成果推荐给全国科学大会。”显然,这项成果推荐给将要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成了一个报道由头。有了它,数十年的治蝗成果,乃至数千年的治蝗史,都被牵引出来了。
从写法上看,它显然不是“以一斑窥全豹”之模式了,而是以一点带出多点;更准确一点说,是以一个最近的事实,带出过去的一系列此类事实。全篇报道是对此类事实一个汇总式的展示。
与“借着一个适当的题目来写”最大的不同是,报道中所突出的那个“点”的地位是很不一样的。如果是作为一个“适当的题目”,这个事实就成了整个报道的依托,去掉这个事实,整个报道就立不起来。因为在这类报道中,它是惟一的“点”,是事实,“面”只是其背景。而如果只是作为一个“时间由头”,它所承载的任务就要小得多。在这类报道中,一个“点”的事实是构不成报道价值的,比方说,上例中的“多彩欢乐世界”的招牌,虽然出自少儿之手,但仅有这个事实是写不成这篇报道的。一定要达到相当的量才能构成其新闻价值。所以,报道总是努力告诉读者这类事例不胜枚举。反过来说,报道中如果去掉这个“点”,其报道价值并不受到影响,只是写法上少了一个时间根据。
比起前一种写法来,这种写法要容易把握些。从材料的采集来看,作者往往是积累了一个时期的同类题材,可能就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东风”当然就是时间由头了。只要留意最近是否发生了同类的事实,就可以得到由头,从而引出事实。
三、选取一个特殊的视角来展示
一个特殊的视角,对于事物的观察有时会有一种特殊的效果。对于综合性报道而言,它是引导读者观测整体事实的一个“好望角”。读过《红楼梦》的读者一定有印象,在第六回中,作者有一段表白:“且说荣府中合算起来,从上至下,也有三百余人,一天也有一二十件事,竟如乱麻一般,没个头绪可作纲领。正思从那一件事写起方妙?却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家略有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这一家说起,倒还是头绪。”作者就以“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作为叙事的头绪;“荣国府”这一对象,通过刘姥姥这一特殊视角,进入了读者的视野。
对于报道内容多、涉及范围广的综合性报道,找到一个好的叙事视角是十分重要的。对于作者来说,是叙事的头绪;对于读者来说,是了解报道对象一座桥梁,是吸引读者的兴趣点。如获过普利策国际新闻奖的《五亿人在慢慢死去》,它综合报道了当时横跨亚非两洲涉及五亿人口的旱灾和饥荒。受灾面积大,人口多,从哪儿下笔呢?请看这篇报道的开头:
太阳升起来了,它照耀着印度东部一个叫辛基马利?帕朱尼波的小村庄。同一个太
阳,每天也都照耀着中非尼日尔一个叫卡欧的小小的居民点。
辛基马抻的一个农村灾民收容所首先破晓。6岁的男孩萨库?巴尔曼摇摇晃晃地站
了起来,跌跌撞撞地走出那间草坡小屋,在难忍的饥饿中开始了烦躁不安的一天。
6小时以后,黎明降临在卡欧的一个撒哈拉游牧营地。那儿,一个叫哈米达的骨瘦
如柴的小女孩艰难地站起来,也在饥饿中迎来了新的一天。
两个孩子相距5500英里,然而,当他们来到阳光下时,他们的影子却完全一样。
实际上,他们已经不成人形了,成了勉强会走路的骷髅;同样的天灾人祸,将使他们结束在这个地球上的短暂、不幸的一生。
报道以这两个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小孩为线索展开描述他们经受的苦难和难逃一死的命运。在这个过程中,巧妙地揉进两个孩子所在的村庄,以及印度、西非等七国受灾人民的悲惨情景。读者从这篇报道中得到的就不是一些关于灾情的统计数字,而是两个濒临绝境的孩子的挣扎景象,从而使五亿灾民的境况具体化、形象化。正像中国青年报记者解海龙在安徽金寨县桃岭乡拍的那张关于“希望工程”的照片,照片上那个小女孩一双渴望的大眼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通过这双大眼睛,人们强烈地感受到希望工程的意义。
这种写法粗看起来也是属于以一斑窥全豹的模式,有点接近“借着一个适当的题目来写”。仔细分析,发现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首先,“适当的题目”通常是要外部提供,也就是说,要等待某个事实发生,你才能借题发挥,写出报道。其次,作为“适当的题目”的这个事实,对作者所报道整个事实是具有很大意义的,从时间上来说,它解决了新闻由头的问题,从内容上说,它往往是同类事实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可以作“麻雀”来解剖的。而作为报道的一个“视角”,这个事实就不必严格要求了。比方说上文中那两个小孩,你可以随意从另外两个村庄选另外两个饥饿者。这样的“点”的材料,既不要外部提供,也不必等待某个契机的到来。选择上是比较自由的。最后,作为一个“适当的题目”的材料,选择的标准是越典型越好,而作为一个“特殊视角”的材料,选择标准应当是越巧妙越好。如《申请护照吗?请到食品店来》 ,报道的是刚经历过战争的贝鲁特的一片混乱的情况,难得有安全的地方。所以不少西方国家的大使馆都只能搬到商店、医院、旅馆等地方办公了。记者就以英国的大使馆搬到了一家食品店的楼上为叙述线索,展示了战后贝鲁特的情景。这个“视角”的确是很巧妙的,别出心裁的。
在纵向式综合报道中,特殊视角的选取更是报道巧妙地以小见大、以一个侧面表现全局的角度。如《京城吆喝今与昔》 ,其视角就是北京城里大街小巷的叫卖吆喝声。过去是唱“四季歌”,每个季节叫卖的东西是不样的。如今是“交响曲”,长年菜不断,四季果飘香。看货物分不清春秋,听吆喝分不清南北。报道以此为突破口,透视我国改革开放带来的深刻变化。
又如《旧新闻里看变化》,以作者几次写“电视机新闻”的经历为线索,从我国市场电视机的供应销售情况,看10余年里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第一次写电视,是1978年。那年末,在巴金名著《家》中露过面的成都商业场附近,一家电器商店出售日产14英寸黑白电视机,每台520元。那会儿,大多数职工每月拿40多元,看的人多,买的人少。一年下来,一亿人口的四川一共卖出电视5300多元台。”“谁知,才过了一年,先前门可罗雀的那家电器商店,深更半夜就排起了长队。这一年,四川省卖出电视机64500多台,比上年多10倍多,但仍然供不应求。”“当我忙过手头的其他稿子来写电视时,新闻性已经消失,黑白电视机到处可见,随意购买。一了解,人们的热情已经移向彩色电视机。”……报道一直写到市场彩电滞销。10年间的变化真是瞬息万变,令人目不暇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之快可见一斑。
选取一个特殊的视角来展示,对于作者来说是一种智慧;对于报道内容而言,“视角”是一个“阿基米德支点”。有了它,作者可以举重若轻,以四两拨千斤,巧妙地对重大题材作出新颖别致的报道。
四、直接展示面上的材料
这种写法适合于横向的综合。这类报道所综合的面一般都相当广,涉及的材料范围大, “面”是由许多一般事实构成的。作为“点“的事实材料,在选取上比较灵活,或者给人一种随机可取的印象,或者给人一种到处可见的印象。
这类报道在写法上有点接近“风貌通讯”。是一种宏观式、类似见闻式的报道。其主要特点有:

第一,视野宏观,内容丰富。以面上的情况为新闻事实;面上的情况是由许多事实、多方面的事实组成的。这些事实随处可见,无所不在。如美联社的一则报道《通货膨胀使语言和美元一道贬了值》:
通货膨胀使语言与美元一道贬了值。
比如说,你想形容某种东西的价格便宜得近乎荒唐,可以说它“不值粪土”。可是,
眼下土也并不便宜了。
负责修建六十四号州际公路的伊利诺斯州公路局官员说,1972年,每方土的价格是
72美分,去年猛增到1美元30美分,上个月又增加到1美元55美分。
鸡饲料过去是便宜的同义语,但是它的价值在两年间翻了一番,每包100磅的鸡饲
料——这足够把一只小鸡养大——现在价值9美元半,这比一只鸡的价钱还要贵两美元。
美国有句成语:“不值一张大陆币。”
大陆会议发行了大量没有准备金的货币,造成了恶性通货膨胀,结果这些货币的价
值比用以印刷它们的纸张还要低。但是,由于通货膨胀,一张保存完好的1776年发行的
大陆币最近两年从15美元上涨到40美元。
印刷纸:好,就拿你手里的标准新闻纸来说罢,现在的价钱是每英担(100磅)11
美元,而15个月以前是8美元50美分。
要是你为了某一件事生了气,你可能这样说:“用炸药把它妈的崩了。”去年以来, 不同级别的炸药的价格上涨了22%到40%。现在每磅炸药价值2美元3美分,比一年前贵了68美分。
最后还有一句殖民主义者带来的土话:“还不如小炉匠的骂人话值钱。”现在,小炉
匠几乎绝迹了。不过,在森特雷利亚恰恰有一个——他每干一小时活儿,收费8美元。
每当这位小炉匠以充满感情的声调骂一句——比如说,他不慎用锤子砸了自己的手
指,骂了15秒钟——那末,你就得为这句骂人的话支付2美分半。
这篇报道的取材,仿佛是用的随机抽样的办法,从整体中任意抽取一个样本或多个样本,都可以作为报道所表现的主信息的证据。它虽然没有对事实作分类归纳,但给人的感觉是“通货膨胀”这一事实的存在是无处不在,信手可拈。
第二,“点”上的材料,虽然是具体的事例,但每一个“点”的材料大都是一些新闻要素不全的材料,特别是作为实有性标识的新闻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往往语焉不详。作者似乎是有意淡化这些事实的个性标识,把个别事实处理成普遍事实。请看美联社记者所写的《在“文明礼貌月”里不准随地吐痰》中的两个“点”上的事实:
“同志,对不起,您随地吐痰了!”一位医务工作者在北京火车站对一位满脸诧异的 外地人这样说。
这位医务工作者起劲地把痰迹擦掉,然后对那个人讲解起卫生知识来。
那位外地来客脸红了,他发誓今后再也不在公共场合随地吐痰了。在中国,随地吐 痰是一种全国性恶习,在这个月——“社会主义文明礼貌月”——里,人们试图把它根 除掉。
前几天,上海有位女顾客抱怨说,她买的那碗馄饨煮得不够熟,她请服务员拿去再给煮一下。
“凑合吃吧,你要是吃了拉肚子,我负责,”服务员很不耐烦地说。“吃了也不会死的。”
女顾客气得喊了起来:“你这是什么态度?”一听这话,服务员从灶台后冲将出来,劈头抓住女顾客的头发,在她脸上又打又抓。
这位女服务员只是许许多多态度粗暴的服务员中的一个。据报道,她已经受到公安部门和上级的“处理”。
一个是北京的事实,一个是上海的事实,这两个不文明者在报道中并没有具体的名和姓,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都作了“模糊”处理。但这并不影响材料的真实性和证明力,因为这样的例子恐怕不是个别,可能发生在张三身上,也可能发生在李四身上。所以这样处理就更具宏观真实性。
第三,这种过于宏观性的观照,形诸文字,其可读性就不如具体形象的文字有感染力。所以这类报道在行文上为避其短,会尽量地作些文采上的努力,有些甚至有点“散文化”色彩。上例《通货膨胀使语言与美元一道贬了值》就有这种倾向,报道通货膨胀与日常语言联系起来,写得活泼幽默,可读性强。又如我国记者采写的《京华儿女爱红装》:
初夏的北京,街头绿树成荫、鲜花争妍。然而更增添京城秀色的是姑娘们鲜红的裙
衫。
鲜红色已成为北京女青年最喜爱的颜色之一,身着红装的少女在这里随处可见。
北京一家商场的一位青年女售货员,下班后换上了她新添置的一件红色连衣裙,与
男友漫步街头。她对记者说,她最喜欢红色。
“这件裙子多漂亮!”东四街道的一个体户不时地向聚拢来的女顾客推销一条红色呢
西服裙,售价近30元。
坐落在王府井闹市区的凤凰女子服装店,已连续三个月每月销售各式红色服装上千
件。
红色,在中国被认为是吉祥、喜庆的象征。《时装》杂志社主编聂晶硕分析说,“作
为对长期以来服装沉闷色调的逆反心理,随着思想的日益开放,人们更偏爱一些纯的、
鲜艳的颜色,如去年的黄色。今后人们在穿着上会愈来愈注重与环境的和谐。当然这要有一个过程。”
一年多以前,一部叫作《红衣少女》的电影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位女中学生因穿了一件红衬衫而使教师不悦。
差不多同时,由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上演的话剧《街上流行红裙子》,其中一位共青团干部因穿了一件时髦的红裙子而遭非议。
富于戏剧性的是:红裙子真的流行了起来。
这篇报道写得轻松潇洒,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京城的流行色来。报道写得颇有几分散文味。
第四,它是一种概貌式的报道,在写作中为了突出新的面貌新的变化,往往用对比手法,用过去的情况作为背景材料,以衬托新的变化的新闻价值。如《京华儿女爱红装》,为了表明“红装流行”所具有的新意,报道特别提到过去服装的“沉闷色调”,和不久前上映上演的一部电影、一出话剧中所表现的对“红装”的非议等等。又如《通货膨胀使语言与美元一道贬了值》,可以说是处处拿过去与现在两个价格比较,以反映出“贬了值”这一变化。
第五,这类报道不必去着意去寻找一个新闻由头。它们的时间由头基本上是不在文中解决,而是由外部提供的。这些外部因素有些是一个大面积的变化,一个大事件的变动,如《京华儿女爱红装》、《通货膨胀使语言与美元一道贬了值》等即如此。也有些是结合某一宣传中心的。还有些甚至没有明显的时间由头。

五、从概说到分说的“总分式”
这一写法适合于那种头绪较多、内容纵横交错,综合时需要条分缕析的报道。其写法是:导语往往先对报道内容作一总的概括,主体部分再逐个展示各方面的内容。如新华社的报道《我国八亿农民搞饭吃的旧局面开始发生变化》,全篇气势恢宏,鸟瞰我国农民从业情况的新变动。其导语为:
我国10亿人口有8亿农民搞饭吃的局面已经开始发生变化,最为突出的表现是,目
前全国大约有一亿左右的农民已经从插秧种粮中转移出来。他们从事养殖业、加工业、
经济作物种植业、农副产品运销业等商品生产,在农村这块广阔土地上绘出了“种田里
手包粮田,能工巧匠搞专业”的生机勃勃的新画卷。
在报道的主体部分,作者从四个方面作了分叙:农民进入了社队企业,成了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商品生产者,农村中每10个劳动力中就有1个成了农村的经营者和职工;全国农户中每10户就有1户是从事养殖业或其他行业的专业户或重点户;一大批劳动力加入到服务性行列中,进行农村的生产前和生产后的服务;此外还有100多万户经营个人工商业、农机运输业等等。
又如《改革开放缩小了我国城乡人民的生活差距》,导语先从统计的数据出发,对“缩小了差距”这一事实作了宏观概括:“我国城乡人民的生活差距已由改革前的2.9:1缩小到了2.2:1。据统计,从1978年至1988年,按可比价格计算,农民生活消费水平平均每年提高9.7%,而城市居民则平均每年提高5.6%,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快于市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接下来从农民的人均收入、农民与市民在吃、穿、住、用等几个方面逐一作了比较,从多处来展示其差距。
这类报道一般来说都是一种高屋建瓴式的综合,所以其“点”上的材料往往就是综合内容的几个方面,也大都是一些概括性的事实、数据。这些概括性的材料,与报道视野的广阔是相得益彰的。换言之,在这种既要综合又要分叙的报道中,是难以容下过于具体的材料的。这就好比是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所说的人类观察事物两种方法中的一种:“乘飞机下眺者”(另一种方法叫“踏实地逼视者”),对事物更多地是一种宏观性的观照。这种多事一报式的报道,如果是将主体中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再扩充单独成篇的话,整个报道就成了多事多报式的系列报道了。所以不妨说,这种“总分式”的报道就是系列报道的压缩篇。
这种写法的好处是内容概括,信息量大。但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即过多的概括与抽象的材料,使报道在可读性上要大受影响。如果是照顾到这一点,报道中增加具体材料,表述上力求形象,则极可能增大篇幅。所以,随着深度报道的兴起,一些记者宁愿以系列报道的形式来完成这一任务,让在一篇报道中分说的内容,变为多篇报道来分说。
来源:http://blog.readnovel.com/blog/htm/do_showone/tid_709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