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神英雄传 炎部渡:《易经》百问回答(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9 12:43:22
71、什么叫老阴老阳,少阴少阳?
答:老阴,老阳,少阴,少阳乃是对《系辞上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即“四象”为春、夏、秋,冬,也叫生化流程,便于人们能作定性认知的另一种诠释。也就是说,它是春夏秋冬在不同语境的环境下,另一同义表述的代名词。这就好比今天的父母呼儿用小名,外人称呼只宜用大名一样,其语境虽然不同,但显然有礼与义的情感之分,可透露人的身份信息不同一样。而指代对象却是一码事。这一点,是中华文化跟其他文化完全不同之处,故老阴老阳,少阴少阳在《易》理认知上十分重要。因为,这是各种道德由来以“四象”论证的知识基础,敝人将在本问后面引伸具体的议论,帮您举一反三,让您读懂《易经》,理解《易经》,而不是停留在“辞面”上转圈圈,不能用其透视历史与现实。其中春天为少阳、夏天为老阳。顾名思义,少阳就是初升的阳气、阳光,年轻向上,象征进取。老阳就是成熟而旺盛的阳气、阳光,象征物极必反,必然变化。所以春天是阳气初升,万物复苏,生气盎然,阳光明媚,不冷不热的季节。到了老阳的夏天,则万物欣欣向荣,热气腾腾,热火朝天。阳光酷热难当,势必朝阴转化。这些就是阴阳分老分少的不同生化流程。所谓生化流程,就是万物生生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自然的道理本身。
请各位看官一定记住:中华文化之所以优秀,就因为它是认知自然“生生”之“道”的文化,否定人为破坏生生之道而毁生。而认知自然生生之道的文化,其教化人的作用,则是让人知道“生生”的阴阳演化秩序和道理,从而知敬畏,孝养育,知感恩,讲顺从,进而天人合一。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让人明白性命的由来,生存的道理,生活的道理。于是,为人才有道,社会才有道,国家才有道,政治才有道。所以说,是中华文化能教会你我该怎么为人,你我才知道顺乎自然,找准人生的定位,生存在道义之中。其他文化帮不上这个忙。其实,这些道理就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生之道。此道为一种伦常的秩序和过程,也可叫时间和空间的亿万年往复不变,从不乱套。孔子把这叫“天地定位,万物育焉”。
于是,是此种道统教化(今天已然丢失),你我就自觉而自然的知道了做父母的要慈爱,做子女的要孝顺。这是人性所禀赋到的自然天性。于是,你我又进而自觉的知道了,做丈夫的要疼爱妻子,做妻子的要顺从丈夫。这是人性所禀赋到的自然情感。于是,你我就更多的知道了,当领导的要严于律已,当下属的要忠诚办事。这是人性所禀赋到的自然诚实与厚道,就跟大地坤母承载万事万物的诚实与厚道一样。
此三者,是人之所以为人,而不同于禽兽──是以有文化的道统“三纲”。
这 “三纲”是与自然“生生”之“道”,即“四象”的流转,是完全协“和”的,同拍的,乃人的天然“自性”。亦即所谓“人之初,性本善”的天然原理。如此举一反三透视中华文化,便知道统的生生原理为何物。孔子把这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就叫认天地“生生”之“道”,知生命流程的所以然,然后能各自自觉找准顺应自然的人生道义定位。这就是孔子诲人时之所以强调,我们的为人要“名正言顺”的道理。
什么叫“名正言顺”?即有为父之名,必有为父之慈。“父”与“慈”名实相符,“道”与“义”德理相符,这就叫“正名”,这就叫“名正言顺”。万事万理依此类推。否则,就如手拖跑高速公路一样,名实不符,道义不顺(交通混乱)。原来,这些道德的文化内容,全是来自于阐述自然的生化秩序,文化的道统原理,体用关系。这样,咱们才算真正明白了,孔子为什么始终坚持“吾道一以贯之”。
此“一以贯之”之“道”,不是其他,而正是“生生”之道。以己之生,助人之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便是所谓天性之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便是所谓地性之忠,故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于是,人与人之间就情深义厚了,社会就大同和谐了。这就是阴阳依秩演化的生生道统。这就是中华文化。这就是孔孟之道。这就是全世界的洋人今天都在热衷研究的孔子智慧。原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下有道无道,“多行不义必自毙”的自然生化原理,都是从《易》理──论生命的流程这么得出来的。故一切文化的内容,政治的理论与实践,都是以能不能利人“生生”,利物“生生”为有道无道的检验尺度。
可今天,咱们把“道”玩丢了,把祖宗关于“生生之谓《易》”的“生生”之“道统”玩丢了,把为人的“道义”不叫道义叫“责任”,所以责任就失去了道体,即失去了道义的天然文化依据之所在。失去了人性本善的天然依据之所在。因此,责任便没有“道”根可栽。因此,没有道义的责任,就只能去找钱权做奴仆。因为,唯有替钱权做奴仆,这才是真真正正的“唯物主义”。而真真正正的唯物主义,除了物质第一,物性第一,物欲第一,存在第一,实在第一,是不承认情感和精神是物的主宰的,是不承认人可以明心见性的,即不承认人可以将心比心,不承认心性是普世的,人性都是一样的,不承认凡人都喜善厌恶,爱生恶死。因为这是“唯心主义”的心性学,没有利益的党性原则,阶级观念。因为这是只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知林妹妹不能爱焦大,因为阶级不同,不懂丛林规则只有强强联姻(联手)或弱肉强食。
显然,这才是典型邪教,禽兽不如。所以,今天怎么强调为人的责任,也只能以钱权为凭据。因此,人们笑贫不笑娼,所以不能限制人们不要脸,不造毒奶,不贩毒,不做人口贩子,不坑蒙拐骗……。可见,丢失了中华文化的道统灵魂,人性焉得不坏?
而所谓少阴,是指阳极而反,阴气初升,阳气由极热而转凉,变为秋天,重新变的不热不冷。这就是少阴。我们知道,万物都是由性熟开花而结果,由结果而衰老。少阴就是阴气没有发展到成熟极限,是年轻的阴柔之气,花蕾之气。而老阴则是万物成熟之气。此成熟之气的“器”道表现则为硕果,为万物之果而被储存于仓。故此也叫冬眠冬藏。象征大地寒风凛冽,冰封雪地,预示物极必反,阳必息阴。
72、什么是变卦法?
答:变卦法是术士算卦的重要依据。算卦是各种算命之术的祖爷爷。四柱运算更是这祖爷爷教乖后的小玄孙。历史的文化传承就是这么层关系。严格意义上讲,中华文化前三代无不由圣人下传(系王官学),“韦编三编”整理成“道统”“有教无类”传到民间始自孔子,诸子百家无不都是孔圣人的徒子徒孙。谁说算命就不是儒学而始自道家?算命是靠《易传》所诠释的术数知识去完成的。而术数知识又是道统文化的基础,所以我们讲祖宗文化时,不能离开文化之所以成其为文化的知识基础。也就是说咱们在讲“形而上者谓之道”时,离不开“形而下者为之器”的知识进路。那么,“变卦法”就是这个知识进路的产物。它并不是《易经》经文,而不过是求卦算卦的技巧方法而已。
算卦和算命不同,它不能用每个人出生时所禀赋的自然之气排四柱计算,只能用每个人揲蓍成卦时的运气中所碰卦理数据而获得,所得卦的卦体卦象卦爻辞,便是求卦者所能得到的全部命理信息的天机内容。在实践上,古人发现占筮时求卦,求占者只依据六十四卦中一卦的内容往往是不够的。因为一卦卦爻辞的内容有限,不能应付所有占问的事情。于是就出现了“变卦。“变卦”是根据占筮者所求之卦,把该卦成卦的爻数记清楚,然后,除了查阅组成该卦的信息之外,再把组成该卦的老阴6的成爻变成阳爻,老阳9的成爻变成阴爻,于是,原有的该成卦可作占断用,变卦也可作占断用。有时甚至不用筮者所求成卦,只以变卦论,甚至只以所求本卦的变爻论。具体原理在后问中回答。总之,有了“变卦”,就多了一卦的卦爻辞,这样就能应付所占问之事的复杂情况了
73、怎么求变卦?。
答:求变卦的方法绝不能人为杜撰,只能依卦爻的变化原理而定。所谓的卦爻变化原理,实指求卦者以蓍草成卦的每爻蓍数,把成爻的蓍数为6的(老阴爻“――”)变成阳爻“──”,或把成爻蓍数为9的(老阳爻“──”)变成阴爻“――”。而不能变的是成爻蓍数为8的少阴爻,或成爻蓍数为7的少阳爻。所以,所求卦中的少阳少阴爻照样不变。于是,在命主所求卦外,就多出一个可断占之卦。
我们知道起卦时用的蓍草“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根,然后抽出一根“挂一以象三”才大道,再把四十八根分扒开来数,这叫“分而为二以象两”仪,即阴阳(这都是孔子《易传》上教诲的具体排卦方法(第17问已有详细解答)。
这样,经“挂一”而又分开后的四十八根蓍草,把每边以四根为一组的整数用手扒分,这叫“揲之以四,以象四时”,于是扒分的结果以四整除,左边余三根著草,右边必余一根不能成整数,左边余二右余二,左边余一右余三。倘使左右都能用四分,那么两边余下的这个四,作为能够被划为整数的最后整数也算余,亦即左余为四右亦四。因为这叫“归奇于扐以象闰”年和闰月。即所求得余数蓍草,便是闰年闰月的多余象征。把这个多余蓍草放置左手食指与无名指间,这叫“归扐”(这是一个重要概念,请记住,后文中还可能经常提到)。从而再把两边整数后的蓍草合拢来,再分再数,再余再“挂扐”,照葫芦画瓢。不但如此,而且还要照葫芦画第三次瓢。这便叫“四营而成(一)易”爻。
然而,又是怎么知道求成这一爻的呢?原来是把三次分出余数后的蓍草,看它还剩多少?把总数数一数,然后以总数除四,得六与八为阴爻,其中六为老阴,八为少阴。得七与九为阳爻,其中九为老阳,七为少阳。这就是排卦中的少阴爻老阴爻和少阳爻老阳爻,通过“揲蓍”得来的成卦依据。其中“挂扐”只是“过揲法”的成卦步骤被提到,事实上,“挂扐”的余数也有同样的天理依据,下面分别叙述。总之,所有这依据是象征生化流程自然《易》理的,故与天机相符。由此可见,“变卦”其实就是通过起卦时,跟命主所求的本卦一起得出来的。
所以,“变卦法”是在占筮中以“过揲法”求得“本卦”可变之爻求出的,因此,占问事情的吉凶,往往可取可变之爻的爻象、卦辞爻辞论事,或者取“本卦”所变“之卦”论事。据说比“本卦”占断更准确。
如前所述,除此之外,历史的术数家们还有一种以“挂扐法”,即以挂扐数为据求变爻变卦的方法,与上法成卦的原理一样,求变爻略有不同,方法相当复杂,现也一并介绍如下。
通过上述“揲蓍”成卦法我们己经知道,六十四卦每卦六爻,所求每爻必是“四营而成(一)易”爻得出来的数,由数所代表的阴阳老少爻,或七或八或九或六。既然如此,“挂扐法”是再把这六爻成卦的总数加拢来,我们假定每爻的成数都是最大的九,那么六爻成卦的和数并没超过五十四。然而,“大衍之数”,即天地之数的总和却为五十五(1、3、5、7、9为天数,2、4、6、8、10为地数,相加总和55),这样,便可用(天地大衍之数)五十五减去任何一卦六爻成卦的和数。这个减去的余数为几,相对应的卦爻爻数便是变爻。但这有个问题,每卦只有六爻,如果余数超过六后怎么对应呢?好办,那就用余数自初爻往上数,数到上爻,如果余数还没有数尽,再从上爻往下数,数到初爻,再自初爻往上数,如此折回来数,直到把余数数尽时为止,所停止的那个爻,就是应变之爻。例如:
六爻都是六,六爻和数是6×6=36,五十五减去三十六,余十九。用十九自初爻往上数,数到上爻,再从上爻往下数,正好在上爻把十九这个数数尽,上爻就是应变之爻。又如:
六爻都是七,其和数是7×6=42,五十五减去四十二,余数十三。依照上述方法,可求到应变之爻为初爻。但上文已说,九,六为可变之爻,七、八为不变之爻,如果“本卦”六爻都是七或八,这个卦就是不变之卦。不变之卦,主要以“本卦”卦辞来判断吉凶,不必求应变之爻。
如果“本卦”六爻都是为九或六,这个卦是全变之卦。全变之卦的六爻若都是九,就用《乾卦》的“用九”爻辞断占吉凶;若都是六,就用坤卦的“用六”爻辞断占吉凶;若既有九,又有六,这也是全变之卦,就九变为六,六变为九,从而得之卦(另一卦),并用“之卦”卦辞占断吉凶,而不必求应变之爻。
除上述情况外,凡九、六、七、八混杂的卦,都需要依照上述求变爻的方法求出变爻。应当变的爻若是九,就变为六,即阳爻“──”变为阴爻“――”;若是六,就变为九,即阴爻“――”变为阳爻“──”。变后就用“本卦”变爻的爻辞占断吉凶,其他各爻都不必考虑。应当变的爻若是七或八,则不再变。在此情况下,确定占断吉凶的卦爻辞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六爻都是七或八,这是不变之卦,不需求其应变之爻,直接以“本卦”来判断。
二、一爻是九或六,又有下列情况:
1、如果这一爻正好是应变之爻,那么是九就变为六,是六就变为九,从而得到“之卦”。主要以“本卦”应变之爻的爻辞来占断吉凶。
2、如果这一爻不是应变之爻,虽然卦象中有九或六,但并不在应变之爻的爻位上,这样主要以“本卦”卦辞占断吉凶。
三、两爻是九或六,确定占断吉凶的卦爻辞,其方法与一爻是九或六基本相同。
四、三爻是九或六,有如下两种情况:
1、如果一爻是应变之爻,是九变为六,是六则变为九,从而得“之卦”。这种情况
主要以“本卦”应变之爻的爻辞来判断吉凶。
2、如果三爻都不是应变之爻,就变三爻的九为六,六为九,从而得出“之卦”。这种
情况主要把“本卦”和“之卦”的卦辞综合起来去占断吉凶。
五、四爻是九或六,有以下两种情况:
1、如果一爻为应变之爻,是九变为六,是六则变为九,从而得出“之卦”。这种情况
主要以“本卦”应变之爻的爻辞占断吉凶。
2、如果其四爻都不是应变之爻,则变四爻的九为六,六为九,从而得“之卦”。主要
以“之卦”的卦辞占断吉凶,这是因为可变之爻多于不变之爻。
六、五爻是九或六,其方法与四爻是九或六这两种情况相同。
总之,不变之卦,就用“本卦”卦辞去占断;全变之卦,则要用“之卦”卦辞去占断(乾坤二卦除外)。此外,如果应变之爻与可变之爻相等,就用“本卦”应变之爻的爻辞去占断;应变之爻与可变之爻的数目不相等,可变之爻少于不变之爻,就用“本卦”卦辞去占断;可变之爻多于不变之爻,就要用“之卦”卦辞去占断;可变之爻等于不变之爻,那么,就用“本卦”与“之卦”卦辞去综合占断。
附:过揲法与挂扐法对照表
过 揲 法
挂          扐         法
爻性
策数
揲数
三演挂扐数
和数
总策数减挂扐数
差数
奇 偶
爻性
老阳
36
9
5—4—4
13
49—13
36
奇奇奇
老阳
老阴
24
6
9—8—8
25
49—25
34
偶偶偶
老阴
少阳
28
7
5—8—8
9—8—4
21
49—21
28
奇偶偶
少阳
少阴
32
8
5—8—4
9—4—4
17
49—17
32
奇奇偶
少阴
备注:所谓过揲法与挂扐法,其实是起卦时同步进行的,两者互为表里,前面已经讲的很清楚,55根象征自然总天数的蓍草,先抽6根象征天地人三才大道的八卦六爻而不用,这一开始便进入“挂扐”程序。再用49根求卦,起卦时“挂”一根放在左手无名指间,只用48根,这就是“挂扐”的名称来历。然后进入“过揲”步骤“四营而成(一)易”爻。而“过揲”每营一次的蓍草余数,不是四根就是八根。于是,把这余数再次“挂扐” 于左手无名指间,最后是经三次“挂扐”后,看还有多少蓍草,再用总余数除四。而所得结果,便是“过揲”的结论数。这数分别为六、七、八、九,从而确定阴阳老少之爻。反过来说,相对应的“挂扐”蓍草,除起卦时先抽出一根,而每一“揲营”后的余数只有两种,不是四、就是八。而表中“三演挂扐数”栏中第一演不是五就是九,是因起卦时先抽出一根放在一起。有意思的是天理无论你以哪种方法逆推顺排,结果毫无二致。附:挂扐法求应变之爻方法表
大衍
之数
减号
六爻和数




数法及其所止


初爻
二爻
三爻
四爻
五爻
六爻
55     -       54    =   1
1

55     -       53    =   2
1
2

55     -       52    =   3
1
2
3

55     -       51    =   4
1
2
3
4

55     -       50    =   5
1
2
3
4
5

55     —       49    =   6
1
2
3
4
5
6

55     -       48    =   7
1
2
3
4
5
6
7

55     -       47    =   8
1
2
3
4
5
8
6
7

55     -       46    =   9
1
2
3
4
9
5
8
6
7

55     -       45    =  10
1
2
3
10
4
9
5
8
6

55     -       44    =  11
1
2
11
3
10
4
9
5
8
6
7

55     -       43    =  12
1
12
2
11
3
10
4
9
5
8
6
7

55     -       42    =  13
1
12
13
2
11
3
10
4
9
5
8
6
7

55     -       41    =  14
1
12
13
2
11
14
3
10
4
9
5
8
6
7

55     -       40    =  15
1
12
13
2
11
14
3
10
15
4
9
5
8
6
7

55     -       39    =  16
1
12
13
2
11
14
3
10
15
4
9
16
5
8
6
7

55     -       38    =  17
1
12
13
2
11
14
3
10
15
4
9
16
5
8
17
6
7

55     -       37    =  18
1
12
13
2
11
14
3
10
15
4
9
16
5
8
17
6
7
18

55     -       36    =  19
1
12
13
2
11
14
3
10
15
4
9
16
5
8
17
6
7
18
19

                                                                74、有没有不用蓍草求卦的简单办法?.
答:有,而且很多。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应该知道,我远古祖先把卜筮看的很神圣,国家不遇重大的政事、军事、人事、外交、建都、祭祀等大事活动的疑难抉择,一般不使用占筮来协助决断。而且还有专门管理卜筮活动的官员,即以史、巫、祝,卜为官名的衙门官隶。春秋战国以后,物欲横流,列国兼并,礼崩乐坏,文化毁损空前。是孔子为了不使只由王道继承,而传承了万年的道统文脉湮灭中断,才“韦编三绝”,把它有教无类,传播到民间。严格意义上讲,当年那些在朝廷主管史、巫、卜、祝专门文化的有司官员,也是祖辈以此为业,包括留有五千言《道德经》于世的史官老子,他们也都只为王官服务,王道服务。所以一旦礼崩乐坏,他们就不被重视,只能流落侯国,或者隐遁山林了。因此,后继乏人,随之湮没。另一原因则是以此为生计的人,总把这当成“知识产权”,拒为己有,宁可带进棺材,也不外传他人。比如今天我们读的《黄帝内经》,就不是先秦的读本,有人说这是后儒作品的伪托,那是不可能的,只能是流落民间的巫医世家,其独门所有的传抄本。这是一个基本的历史状况。所以,只到天生孔子以后,才把道统文化整理成“人”所“需”要的道德“儒”学,使之成为天下公器,方有其后无一不是他徒子徒孙的诸子百家,形成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最纯正的道德之所以弥茫,也是从此肇始。
在远古,人们用蓍草通过三演十八变才能求得一卦,而在占卜之前还要沐浴,斋戒,清心,寡欲,焚香,叩拜等,做一系列庄严肃穆,敬天法祖,感恩上苍赋予生命的礼仪。此种恭敬庄重之心,自天子以至庶人无不如此。但这绝不是什么封建迷信,乃是对天地人三才大道的敬畏,对生生的道秩与人命的尊敬,比今天子虚乌有的所谓“人权”“民主”要人权和民主亿万倍,真实亿万倍。这一点,一定要通过启蒙说清道理,让人人明白,使之成为今天祖宗文化修复的正常观念。这样,人才有救,人性才有救。因为远古祖先的大同时代,人与人之间事实就是如此尊重人的人格和尊严,不允许任何的人为亵渎。
而人类真正的道统时代,是在三代以前“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礼运》)的大同文明时期。孔子对其极其向往。今天把这个漫长的文明时代称之谓“原始社会”,可这个原始社会的定义却被搞反了,即原始的文明才是真正的人的文明,绝非动物世界的原始社会,也非动物世界的弱肉强食,更非没有道德伦常的丛林社会。只有社会进入物欲化后,人类才从文明向野蛮退化,与丛林禽兽为伍。于是,早期的、天然的人性便逐渐被难以填满的物欲沟壑所阻隔、所障蔽,人类无为而治的时代从此终结。代之而起的是人为的教育时代,道统教育时期,这便是所谓的封建社会。而人类是进入封建社会之后,才开始有有道和无道的护道之争,改朝换代。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沿此恶性循环演进,乃至发展到满清对人性的奴役奴化,以致于才有“五四”,“文革”的归咎,历史的“愤青”要捣毁自己文化的胡说八道。
咱们不能因为物欲横流造成今灾,即长期“窝里斗”,引狼入室,八年抗战,四年内战,造成亿万白骨填沟壑,洋奴们卖国求荣,致使人性全盘西化,道德崩溃而污蔑祖宗文化有问题。而我所知道的,社会从世俗到功利化,已然不是一朝两朝的事了,只是人们不喜欢任何礼义过程的繁文缛节,包括谈情说爱,始自全盘西化的当代。连占筮排卦也更是如此。于是,后人便化繁为简,直接以抛掷硬币的方法去求卦。这是一种非常简易成卦法。当然,最早始自朱熹。
掷币法就是用三枚币值相同的硬币,将有币值的一面作为正面,另一面作为反面。然后双手捧着三枚硬币摇晃数次,再抛放到桌子上或较硬的地面上,这样就会出现四种图案组合的可能。即三个正面,三个反面,二个正面一个反面或一个正面二个反面。这四种图案组合的出现是必然的,但抛掷前应预先确定如下规则:
(正)(正)(正)(三个正面)为老阳,画“──×”
(反)(反)(反)(三个反面)为老阴,画“――×”
(正)(正)(反)(二正一反)为少阳,画“──”
(正)(反)(反)(二反一正)为少阴,画“――”
每抛掷一次,便出现一个爻画,这样依次从下往上画,抛掷六次就构成一个卦象。卦象上带“×”的爻画就是可变之爻。一卦演成之后,可以根据下面的卦序表,去查找该卦的卦名和卦辞。如果一卦之中出现一个或多个变爻,那就应根据前面讲到的“变卦法”或“变占法”的原则去占断吉凶祸福。
下附《卦序表》,可供查阅。此卦序表是根据通行的六十四卦卦序排列的。在查找时,根据卦象和箭号所指,先查到上卦,再查到下卦,其交叉点即为新卦之名和该卦的序号。
后来又有不用硬币,而用三枚棋子(一面是白色,另一面是黑色),以白色为阳,以黑色为阴,投掷六次,也能得到同样的卦序。
再则,也有用卵石抛掷的。以卵石抛掷问卦。这种方法比“掷币法稍为繁琐,但与“过揲法”和“挂扐法”相比,亦简便多了。
采用这种方法,首先寻找一块大小适中,扁平而圆滑的鹅卵石。一面用漆(或墨)标上两点,表示2;另一面标上3点,表示3.。先双手捧住,然后让它自由地落在地面上,这样就能出现一面的数字是2还是3了。如果每爻投掷三次,就可能出现以下四种数字的组合:2,2,2;──2,2,3;──2,3,3;──3,3,3.。根据每一种组合,确定如下规则:
2+2+2=6,为老阴,画“――×”
2+2+3=7,为少阳,画“──”
3+3+3=9,为老阳,画“──×”
2+3+3=8,为少阴,画“――”
如此投掷三次,就可出现一个爻画,而投掷十八次,就构成了一个卦象。其爻画的画法依然是自下而上,带“×” 的6或9,依然表示可变之爻。
卦象出现之后,就可以根据卦序表查对出该卦的卦名,然后再根据变卦或变爻的规则去阅读卦辞和爻辞,从而可得出所问事情的吉凶祸福来。
此外,世俗的算命先生只为“忽悠”钱财,常用的抽签法更简单。这种方法是将六十四卦的卦名直接写在竹签上,盛放在竹筒里,摇晃数次,然后让问卦人随意抽出一根。而占卜者就根据卦名结合卦辞,爻辞去解占释卦,这种方法就叫“抽签打卦”。
75、以爻象判断吉凶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答:大凡占卜问卦,无非是为断定所问事项的吉凶。而判断吉凶的依据,乃是对所求之卦的卦象、卦辞和爻辞进行象事状物的正确解读。解读绝不能信口雌黄,只能以生化流程所展现出来的道统为依据,举一反三。也就是以社会的伦常秩序为据,然后根据卦象、卦辞和爻辞判断一卦的吉凶。
《易经》判断吉凶有个总原则,把爻象当人看待,这是研《易》,读《易》和解《易》必须搞清楚的。把爻象当人看待就是看它具备了哪些人的德性,是否遵守做人的道义,就像做父母的要慈,做子女的要孝一样的符合道秩(这是最恰当和最形象的比方)。于是,吉凶就隐藏在这种道秩之中。
首先观察每一爻象的好坏,就看它在全卦卦象中所占的位值合不合礼?合礼则吉,无礼则凶。因为,礼者,理也。合礼就是讲道理。讲道理做人的人,就是合生生之道的人。合生生之道的人叫“有道”“得道”,没有人不欢迎,没有人不喜欢。故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无不是讲的中华文化的道统本根。这就是所谓《易》理的爻位说。
具体说来,共有以下七种类型:
一,当位说
每卦有六爻,但爻要各当其位才好。而爻位又有奇偶之分:初,三,五为奇,属阳位;二,四,上为偶,属阴位。六十四卦,共有三百八十四爻,凡阳爻居于阳位,阴爻居于阴位,则为“当位”,亦称“得位”、“得正”;反之,凡阳爻居阴位,阴爻居阳位,则为“不当位”,或称“失位”、“失正”。象征于人事来说,就是不合礼义,不讲道理,德不配位。亦即阴阳错位,犹老婆阳刚,她要丈夫温柔,逆反人性,不出问题才怪?如今天很多家庭,经常离婚。断卦者无需观听对象是谁,就看他(她)所求卦象若何?只要依《易》而思,如此解卦,而求卦者则一定会说:您是神仙,您我毫不相识,竟已然知晓我家的现实。这就是《易经》能够占筮的神奇。累试不爽,其实,对断卦者来说,一点也不神秘,各种天机就在道统中。
凡当位之爻,又象征事物的正常发展,亦即人性的变化,要遵循正道,符合规律;而不当位之爻,则总体象征事物的发展背逆正道,违反生化的规律。如此,在一般的情况下,当位则吉,不当位当然就凶。而占卜解卦者,就是以此来判断吉凶。
但是,爻象的当位与否,也并非判断吉凶的绝对标准,《易》理非常注重内外条件,即环境的“变易”。因为,在各卦各爻所处的复杂条件和诸多因素影响下,有时 “当位”之爻却有转向“不当位”的可能,犹当官有了贪污腐败的条件,往往亦能丢官杀头一样。反之,“不当位”之爻也有转向“当位”的可能。这要看爻象是不是处在可变环境中。所以,一部《易经》,“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系辞。上传》)所谓 “尚”者,守道尚德之谓也。故所有的爻辞常有提醒“当位”者守正防凶之语,亦多有勉励“不当位”者趋正求吉之嘱。
二、应位说
应者,相应、感应之谓也。
所谓的“应位”,是指凡六十四卦的下卦三爻,能与上卦三爻异性相吸,皆能两两交相感应,亦即初爻与四爻感应,二爻与五爻感应,三爻与上爻感应。这种两两交相感应之爻,《易》理称之为“应爻”。
“应位”说就这样把上下卦的爻象分“有应”与“无应”两种:凡阳爻与阴爻,才能相互感应,如初爻为阳,而四爻为阴,二爻为阴,五爻为阳,则为“有应”;反之,凡阳爻遇阳爻,或阴爻遇阴爻,这叫同性相斥,如初爻为阳,而四爻也为阳,或者二爻为阴,五爻也为阴,则为“无应”。在一般的情况下,“有应”为阴阳感应(亦称合璧),当然是一种吉象。而“无应”则是两性相斥,“相对斗争”者必凶。所以,丛林文化的“相对立而发展”是毒害我子孙,颠覆我中华文化的胡说八道。没有误人子弟的“相对统一”一说,只有“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道统天理认知。(《中庸》)
爻位之间的这种交感对应关系,象征着事物的阴阳和谐,“应位说”体显的正是中华文化的至高哲理“中庸之道”。
三、中位说
凡六爻卦的爻象所居位次,《易》理有道秩的严格讲究,第二爻在下卦中心,第五爻在上卦中位,称之为中,象征事物守持中道,行为不偏。
凡阳爻居于中位,象征刚中之德,凡阴爻居于中位,象征柔中之德。
在一般情况下,即使爻不当位,但如果居二爻,五爻之位即中位,仍然是吉利的。
若阴爻居于二位即中位,阴位;阳爻居于五位即中位,阳位,则既中且正,称为中正,这在《易经》中尤具“至善”美德的象征。
中与正相比,中德又优于正德,因为《易经》崇尚中和之道,中庸之道,“允执厥中”。
四,承乘说
此说所论,是一卦中相邻两爻的之间的关系:在下之爻为承,在上之爻为乘。承者,承接也。乘者,乘凌也,欺压也。
如果上爻为阳,下爻为阴,则为阴承阳,阳乘阴,此种关系为顺;反之,如果上爻为阴,下爻为阳,则为阳承阴,阴乘阳,此种关系为逆。顺则吉,逆则不吉。
《易经》注重揭示道秩伦常,体悟阴爻上承阳爻的自然意义,因其象征卑微顺承尊高,柔弱者顺承刚强者。此谓阴阳和顺。但此时爻义须视具体情况而定,大体是以阴阳当位之爻相承为吉,不当位相承为凶。《易经》以阴爻乘阳爻为“乘刚”,这是一种违背自然秩序即道德伦常的现象,它象征弱者乘凌强者,小人欺侮君子,爻义多不吉善;但阳爻居于阴爻之上,则不言乘,因为这是天道常理。
由此可见,所谓承乘之说,表述的也是《易经》阳生阴养,重生轻死的自然道统观念。
五,往来说
持此说者认为,凡卦中各爻之间可以上下往来,但又特定有指,即从下到上为往,从上到下为来。然后,以此道秩是否相符,从而判断吉凶,主要看往来的自然之道是不是如此。如以随卦为例,震下兑上,从卦象整体看,下卦为震,为刚为动,上卦为兑,是柔是悦,如此上下往来,刚柔相济,便有随和之义,随卦的本意就是如此,凡占卜求得此卦,当然为吉。
六 比位说
持此说者诠《易》时,把《易经》的诸爻逐一相连,将并列者谓之比,如初爻与二爻比,二爻与三爻比,三爻与四爻比,四爻与五爻比,五爻与上爻比。然后通过爻位的互比关联,象征事物处在相邻环境时的作用与反作用,往往由于其他因素的交互配合而影响爻义的吉凶。
七、趋时说
时者,时机也,时间也。
持此说诠《易》者认为,一卦卦爻辞的吉凶取向,会随卦爻象所处时机的不同而变化,当适时之时才会吉,不适之时才会凶。
八、据位说
持此说诠《易》者认为,在一个重卦中,如果一个阳爻位居阴爻之上,那么这一阳爻对于其下的阴爻的关系为据,如升卦,其第二爻为阳爻,初爻为阴爻,二者的关系就是九二爻据初六爻,简称“二据初”。
总之,凡占断卦象,必须心系四象演变的天道整体,然后综合阐述各种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从而判断求卦主体的顺逆情况,以此说明吉凶。所以说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是体悟自然的时空整体,否定片面的科分世界,这跟西洋文化的科学进路完全不同。一个是注重归纳性的综合,一个是强调解剖性的分析。注重归纳的文化,善于体察多种因素,不执于一端。强调科学分析的文化,只会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讲综合者,关心各种生存因素;强调分析者,只会盲目自利。而道统的原理则是,关心其他生存因素者生,因为得道多助,只会盲目自利者亡,因为失道寡助。
因此,术数断卦,也必须以中华文化的道统为据,无道不得生搬卦辞爻辞,硬套卦理。而只有善于体察所占事物的各种自然道理,如卦辞,爻辞,卦象,爻象,方位,易数,五行等等的关联,这种关联察知得越多,所占事物在《易》的宇宙图式中的坐标点就越清晰,越明确,占断就会越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