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圆形坐垫钩法图解:《易经》百问回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1:03:36
为配合当局构建和谐社会,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兴国的设想,敝人愿将生平所悟之道统绝学,点点滴滴贡献于社会,于是,写成《〈易经〉答疑百问》,力争把中华文化优秀道统的来龙去脉说清,从而加速国学的有效复兴。斯为答疑之引。
1、《易》是什么?
答:《易》即《易经》,亦称《八卦》,它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其产生的具体时间不详,有说7000年前,有说1、7万前,有说5000万年前。只要不是说人是猿猴变成的,除了这是丛林文化的胡说八道,要为弱肉强食找进化理由,从而把人性变成禽兽找依据、找借口外,人性的文明历史,怎么上推都能说得过去。因为,人类文明的传承方式有口授和书契两种。史前一直是言传身教。
远古简单的书契指事明了,然后与口授同步而传。“仁者爱人”的人性(这与禽兽根本不同),究竟传了多少万年,谁也说不清楚,且由考古去找证明,这已不是学《易》非要争清弄明的事了。但孔子明确告诉我们:“昔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系辞下传》)
《八卦》就是原始《易》。包牺氏就是太昊伏羲氏,风姓,天水人。相传娶女娲为妻,乃三皇之首。被尊为华夏文明的始祖,大概在7000年前建立第一个有史传说的华夏帝国。三皇者,通指羲皇、神农、轩辕黄帝。这些人可能都是以一个为首的帝王名字,指代很长一段历史时期。这就是远古文明多用身教言传作继承,很容易丢失记忆的缺陷。但是,伏羲时代,人类社会相当文明是肯定的,这需用三条幸福指数鉴别,即人与自然和顺,人与社会和顺,人与身心和顺(敝人甚至猜想,当时的人性文明,不知比今天强多少倍,物欲攀比、工具不如今人除外)。所以《易》是伏羲时代相当文明的证明标记。这种标记的思辨智慧极其显着,对宇宙,即时空生命的理解,令今人永世研究,望尘莫及,甚至被洋人称之为,它是外星人传给中华祖先的文明智慧,不是他们能够用史前的、石器时代的划分分析能够解通的。
又据《周礼。春宫。大卜篇》记载,《易》有三种传承形式,夏代叫《连山》,商代叫《归藏》,周代叫《周易》。夏易商易在孔子“苇编三绝”时就早已失传。现在只能通过孔子的《易传》对《易经》的诠释和《黄帝内经》对生命小宇宙的详细描述,人们可以窥测复原部分原理。所谓《连山》是指以 “艮”山为据,观察日月星辰同其变化关系的。所谓《归藏》是指以“坤”地为据,观察日月星辰同其变化关系的。所谓《周易》是指以“乾”天为据,观察日月星与地转时辰对万物影响变化关系的。
但无论是以哪种自然现象作为认知切入的先后凭据,作为观测的出发点,而全部是讲天道运转的基本原理则不会变,从而成为人心必须遵守的道统秩序。当代民间智库绝学研究大师郑彜元老先生告诉我们:《易》是我远古祖宗记录天文、历法、医学的智慧宝典。当然也具有卜筮预测的认知功能。
总之,《易》之为书有道德机理和工具机理的双重功用;有情感逻辑和数理逻辑——两种理性的中和思辨方法。是举世独一无二的智慧宝典。
2、“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是什么意思?
答:《系辞下传》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天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现代任何一本教科书,对本段论文前半部分尚能正确解读,却解释不通后半部分孔子所说,圣人“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的本意是什么?总是把“神明之德”解读成“神明的德性”。就字画来说仿佛没错,但神明的德性是什么?等于没说。且弄的玄之又玄,神鬼莫测,搞成迷信。
而绝学大师郑彜元先生的解释却非常明了,他能把前后文的意思“一以贯之”说通。因此叫“为往圣继绝学”。他告诉我们:神明者,日月星宿之谓也。因为它们能发光,所以祖宗造这个“明”字就是个会意字,日月为明。“神明”就是神奇的日月星宿之光。而“之德”就是摸清日月光辉之变化原理的意思。德同得是一个意思,它是人对日月光明的观察与思考。也就是认知和明白的意思。认知明白什么呢?认知明白日月星宿的神明之光,乃是万物发生和区别的根本原因。这就叫“以通神明之德”。不带任何神秘色彩。倘解读为“神明的德性”,那就只有神鬼才能认知了。所以说这种解读是故弄玄虚的胡扯,目的是自愚愚人,搞成迷信,让孔圣背锅。
至于“以类万物之情”是什么意思呢?乃指神明,即日月星宿对辰的影响。辰是时辰的意思。时辰乃是坤地变化的原因。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是地球自转的时间刻度,春、夏、秋、冬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时间刻度,统称为辰。辰的前面加时,是现代汉语的组词习惯。在神明与时辰的交汇中,地球上的万物各自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从而把它归类区分。这就是仰观俯视的结论。
所以,这就叫“以类万物之情”。
3、为什么用一个“易”字来阐述《八卦》原理?
答:易有多重意思,怎么说都以变化二字有关。第一,郑彝元先生说:仓颉造这个易字的原始意义就是指能变化的日月,也就是说这个“易”是日月上下移动的会意字,跟日月平行为“明”的会意有所不同。
第二,易也是远古人们对蜥蜴的形态变化描绘。蜥蜴是壁虎类爬虫动物,其身体肤色能随时辰变化变动颜色,故为“变易”之易。
总之,两种解读,其自然现象的本质(叫变化)则完全相同。讲的都是变化即“变易”的道理,这是《易经》认知世界的第一重基本原理。
而“变易”同时又是永恒不变的道理。此道理又被称之为“不易”之理。于是,变化的不变即“不易”是《易经》认知世界的第二重基本原理。
然而,谁都知道变是不变的,这个道理非常简单,故又称之为“简易”之理。因此,“简易”是《易经》认知世界的第三重基本原理。
所以,一个“易”字能用它表述自然界的所有道理。《八卦》就是解释万事万物这种“简易、变易、不易”之道的认知工具。
4、《易》分经传两种是什么意思?
答:《易经》指《周易》64卦的全部卦画和经文。经文又分卦名,卦的象辞和卦的爻辞。据说卦画除外,卦名和卦的象辞爻辞,系由周文王在原只有卦画符号的 64卦基础上所配,指事喻意的辞语相当简约。倘孔子不作《易传》加以诠释,此书便成了谁也不可能读懂的天书。所以说“天不生孔子,万古如长夜”。
而《易传》乃是孔子对《易经》进行解释的传文。《易传》共有七种十篇,分别为《文言》一篇;《彖传》上、下两篇;《象传》上、下两篇;《系辞传》上、下两篇;《说卦传》一篇;《序卦传》一篇;《杂卦传》一篇。这十篇传文就像《易经》的翅膀,所以也称“十翼”。有时经传合称也叫《易大传》。
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基本概念,自称中国人,如不明白这些,面对洋人提问,经常会闹笑话。
5、一个“象”字的含义是什么?
答:中华文化是以抽象思维为本质的。通部《易经》以卦象作表述,比如说上地下天(注:因八卦符号夹于行文中电脑打不出来,故括号中的卦画请您参考64 卦,卦图查对,后文中的同样情况,也只能用括号注明卦名,不另解释,请各位看官谅解)这个卦象为泰,卦名就叫“地天泰”,是用以说明天地平衡必安泰。因此,其象征意义的卦名就叫地天泰。这说明象思维是中华文化认知世界的特点。
什么是象思维呢?认知事物的平衡一致,相同整体,承认你我他之间虽各不同,但自然的心性却是高度的一致,这就叫高度的抽象。小一点说更好明白,比如说“植物”一词是个抽象的概念,它包括所有土地上的根长之物,而它们有个共同特性完全一致,那就是根、茎、叶。这就是植物一词是被高度抽象出来的思维依据。那么,人性和畜性的区别又以善恶情仇的完全不同为抽象,所以说,中华文化的本质,是一种抽象思维的特点。这种抽象思维,最擅长的是寻找世界大同的道本依据。
又因为“形而上”的“道”是统摄万物万事万理的最高抽象,它只论事物的“生生”之道,只对事物的共同“生生”进行抽象,不论事物的“毁生”,不对事物的毁灭与死亡进行抽象,因此,中华文化之“道” 从而得出结论,我们对“道”的“德”(得)可以影响一切。也就是说“道德”可以改变一切,只到承认境由心转,病由心生。这又是象思维认知世界的绝招。这样讲过于抽象,没有深厚的哲学功底,很难悟道明白。还是具体一点来说。
首先说象字的名词意义,指事物的现象、表象和形象。故《系辞上传》解释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又曰“见(同现)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
再说象字的动词意义乃指思维的哲理象征,这才是64卦的认知主体,它以天动地静之象为时空产生的根源,更何况万物。从而以八卦相荡模拟万物在时空过程中的演化。八卦者,八种物象的阴阳气数。故孔子在《系辞上传》中这样定义:“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者物宜,是故谓之象”。又曰“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天下之赜,是无中生有的微妙之意。有从无中来,唯有阴阳的变化之象可捕捉、可证悟。所以也叫“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乾是天,坤是地,乾是阳,坤是阴,乾是男,坤是女……等等,这就叫天地〈定〉位焉,再生儿女,因此才有万物(生)育焉。
6,“幽赞神明而生蓍”是什么意思?
答:这段原话语出《说卦传》:“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神明而生蓍,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蓍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片尖细长带齿壮。据说用它起卦卜筮很有灵性。但孔子这话的本意是说:“古代的圣人,之所以作易,(是因为)从玄虚的空无中神奇的发现日月推移,使有灵性的蓍草从无到有而生。(于是)观察阴阳变化(是造就蓍草和世间各种生命的基本原理,从而对这个从无到有的造就过程)用画卦来做记录。(但这个生生的过程又有)刚柔之分,于是要用不同的爻画做记录,(用以象征性做区分)。这就等于明白了天道自然的演化秩序。因而会”时中“适宜的遵守它(即理于义。义者,宜也)。这样就算穷理尽性,完成了生命的演化流程(明心尽性,情义俱佳,不会被物欲拖累而夭折的意思)”。
7:“道”是什么意思?
答:“道”是中华文化的本体,至高无上。但这种至高无上必须与人对它的认知连起来才有意义。这种认知叫心得。心得就是“德”。所以,道需要与德合起来,才叫道德。倘倒过来说,只有遵守道德规律做人,这样才能算“得道”。由此而论,道德与得道是完全相同的意思。所以孟子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都是讲的中华文化的道德之本。
做事想问题不合道,就是人人都鄙厌的不道德行为。怎么区分呢?就看你是不是按道的“生生”善良本性而为人。
什么是道的生生善良本性呢?因为道生万物,无处不生,无时不生,无所不生。而不合道的人就只会利己,毁人生生,毁物生生。因此,无道德的人,就不知道 “仁者,爱人”,不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知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以,也就不知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论语》)于是,明白了这些关于道德的根本原理,人们就可以其言行作检验。便知道哪种人有道无道、有德和无德?同时也可大而言之,或者说哪种政权对人的帮助及其对人的教化是有道还是无道?这一切都看能不能按道统秩序而为政?
正人君子爱道,邪恶小人怕道。一部《易经》就是这么论道,而专讲道德报应的。
因此,这个“道”始终统治着中国人的思想灵魂。所以,中华文化几千年来是举世公认的道统文化。只到“五四”和“文革”才被彻底破坏。
这个道统文化是通过孔子对《易经》以道德二字作总结而完成的。所以,通过读《易传》使我们懂得:《易经》原来是一部道德工具书,因此,其中也装满了工具理性的知识和技巧。因为道德才是智慧的源泉,而智慧又乃是知识和技巧的祖先。
在没有孔子“苇编三绝”、对中华文化进行系统总结前的“道”字,仅指人走的路,属“形而下”的有形路,不具备这层至高无上的“形而上”的本体意义。这一点,在读《易经》中的道字和《易传》中的道字时,我们必须要注意区分,两种道字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这是因为《易经》的存在,要远远早于孔子的原因。
道是人走出来的路,这是道的“形而下”之路。形下之路是看的见的路。也是道的第一本意。这在《易》的经文中共有四处,做第一本意解读。
分别为复卦卦辞:“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意思是往来在路上的人,七天就可返回,外出是吉利的。
小畜卦初九爻辞:“复自道,有何咎,吉”。意思是外出能从原路返回,没有灾祸,并且吉利。
履卦九二爻辞:“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意思是走在平坦的道路上,幽静之人必吉利。
随卦九四爻辞:“有孚在道,以明何咎”。意思是有俘虏在道路上行走,就知道是什么样的灾祸了。
可见,以上经文中的四个道字,都是指人走的道路,即“形下之路的意思。
8、”道“的”形而上“之路是怎么来的?
答:道的”形而上“之路是由生命的”自性“或”自在“证悟出来的。首先用”道心“对治”人心“语出《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其中“。意思是:人心争物逐欲,非常危险:道心恰好相反,微妙生生。只能一贯的精心坚持,执其两端而用中(用中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意思)。又曰:”蠢兹有苗,昏迷不恭,侮慢自贤,反道败德“。大意是说:东方的苗夷之所以愚蠢,是因为他们人性张扬,个个傲慢,自以为是,欺侮贤能,违反道心,缺乏德性(其实,这说的就像是今天的社会人性)。
以上两段话,指没用白话翻译的文言,它是我华夏祖圣先王的治国言论。但2500年前的人们该怎么理解这里面的道与德呢?首先是由老子作”道篇“解道和”德篇“解德,共5000言,合称《道德经》。在该经中首先把”道“作宇宙本体来理解,但讲的很玄。
《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意思是说:能用语言表述的道,不是自然的常道本体。叫得出名字的事物,也不是事物的本来常性(名义)。(我只能告诉大家)一个无字,叫做天地的开始。一个有字,叫做万物的母亲。
可见,老子解道是朝宇宙本体认知的,只是他把话说的很玄,一般人不会举一反三,根本就没法直观的理解。你比如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么,”常道“”常名“又是什么呢?接着他自答:是无;是有。这个无字又怎么理解呢?这个有字又怎么理解呢?这就要举一反三了。显然,天地是有形可察的,无既然是天地的开始,那么就等于天地生于无。或者说无中生有才有天地。因此,天地之有就成了万物之母。
老子是孔子的前辈,孔子非常尊敬老子,并曾经和自己的学生南宫适,此人是鲁国的贵族,受鲁君派遣适周,专向老子请教学礼。在他”苇编三绝“,集大成整理中华文化时,就把老子讲的很玄的”道“与”名“的关系进行明确的定义,旨在让后裔子孙一听就懂。
他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系辞》)意思是说:高于形象的本体认知是道,从形象下面可以认知的东西叫器(这里他把老子论道,跟”道 “这个概念相对应的”名“改为”器“,这就比选择一个”名“和”道“作相对的概念论事更好理解。因为器是有形物和器皿的总抽象,也是万有的总指代。同时,器也是万有都有名称的总指代。因此,”道“”器“对应,”有“”无“对应就非常好理解了)。
接着他又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易传》)
可见,认道首先就要知道怎么从无到有?道门原来在一个”生“字上。所以说”生生“才是悟道的不二法门。所以说对天地的最大理解就是一个”生“字。所以说祖宗万年的文化源泉之《易》都是讲”生生“。所以说,只有”阴阳“的不断流转中和,才是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因此,阴阳也便是从无到有的生生之道。
但是,”道“与”器“所指,其认知理路上,它有明显的”上“”下“之分。上是认知自然的生命之根,下是认知自然的生态之果。上是认知无形的精神来源,下是认知有形的物质成果。上是认知情感中的道德文化,下是认知填欲时的科学知识。
”道“与”器“的不同,就有这么三重意识层次的区别。
因此,在认知上,是完全不同的两条思想进路。孔子把这两条进路用”上知“”下愚“加以区别。又进一步定义”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论语》)
”知“”愚“绝对是指人的思想;”不移“是指两种思想的进路相反,过程不能移动更换。好比两人同从武昌上火车,一个往郑州,一个往广州,因前面的进路不同,终到目的会完全不同。洋人到今天才发现人有情商和智商。它犹如生命的智慧双翼。情商是文化情感、道德良知;智商是科学技术、知识技巧。所谓鼠目寸光,其实是因为老鼠没有人的情商,不是说老鼠没有趋吉避凶,捕食食物的天然知识和技巧。这就是”上知“和”下愚“不移的原因。只有在修道中掌握的技巧,才是” 上知“”下愚“的”执两用中“,万物平衡的和谐之道。
以上这些,就是道的形上之路,即文化被称之为道统的系统认知由来。
9、”义“是什么?
答:义者,宜也。义的本意是适当适宜的意思。
适当适宜是言正名顺的意思。言正名顺是做人必须严格遵守的伦常道德及其自然秩序。义、宜同伦常,同道德,同自然秩序的紧密联系是一不是二。在《论语。子路》篇中,有这么一段孔子对他的学生子路的答问记载:
子路问孔子”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如果卫灵公让您替他管理国家,您打算首先做什么?)
孔子回答说”必也正名乎!“(我肯定是纠正各种名份不当〈道义无所适从〉的现象吧!)
子路不理解为人的大道理,反唇相讥老师:”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哪能这样,您太迂腐了吧!怎么对它纠正?)
孔子听后非常气愤:”野哉,由也!(真是个野性子的仲由啊!)君子于其所不知,(君子对他所不懂的道理,)盖阙如也。(大都持保留意见的态度,〈可你却不知天高地厚的戏谑我〉)。名不正,则言不顺;(名称不恰当,语义就没法顺理成章);言不顺,则事不成;(语义不能顺理成章,则事情就干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事情干不成,则礼乐这样的国家制度就兴旺不了);礼乐不兴,则邢罚不中;(以礼乐为载体的国家制度都兴旺不了,则刑罚肯定不恰当);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形罚不恰当,则老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不知动手是对还是动脚是对)。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所以,君子对名称的保持必能与语义相符),言之必可行也。(名称与语义相符必可通行于社会)。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君子对自己的言语措词,无不想好再说,绝不敢马虎抢话说〈最后这句话,是专为提示仲由要如何为人而说〉)。
以上这段圣言教诲,其实讲得全是”名“与”义“的关系。那么,生活中的道理是不是如此呢?这就要会举一反三了。下面我们举例回答:
前面的第8问,我们已经回答了”名“和”器“是一个等同的概念。做人,每个人都是有名称指代的。因为人也是”形而下“的有形之物。但这里如果把”形而下 “的有形之人,不加区分的统称为”器“的话,那显然也是不合适的。所以只能给人取个”名“加以区分。于是,同是”形而下“之”器“这个概念可以涵盖的人,在人与人之间就各有指代了。所以这个形而下之”器“的”器“字,就成了老子玄学中的抽象概念——”名“的同义词。
然而,这样的”名“怎么可能会是自然天性的”常名“呢?所以说”名可名,非常名“。”非常名“的意思是:不是常名的意思。那么,”常名“又是什么呢?显然只有与生俱来的悟性可以回答。这悟性便是自然的”天命“之”性“,人必须”率性“而行。只有率性而行,这便是老子没法用语言表述的”常名“。由此可见,此种”常名“它由孔子用”天命之谓性,率性之为道“(《中庸》)把它进行了严格的定义表述。
什么是”率性“呢?怎样才叫”率性“呢?
这就是说,做人很难,人被称呼的名字并”非常名“,它能因人因时和因环境的不同而不断的变换。这种变换必须要”名正言顺“,从而才能”率性“而行。”率性“适当,便有义在其中。例如面对子女,名字叫父母;面对父母,名字叫子女;面对上级,名字叫臣属;面对下属,名字又叫君上;面对对相名字叫夫妻,面对兄姊名字叫弟妹。等等、等等。做人没有”常名“,随着社会环境变化,不断转换名称和角色。这个角色转换便是”率性“之”义“(适宜)。只有”义“在这里扮演了”常名“的角色。这就是老子说的很玄的”名可名,非常名“的原因。原来,老子的”非常道“和”非常名“就这样被孔子用”天命“和”人性“的自然道义,给予了准确的定义。
这样,是孔子发现了天然的”常道“,它是以伦常秩序的形式来凸显的。只可用正名从义来回答。从而亦对人性进行了天然的铸造,体现为形而上之道统。伦常就建立在这个天然的道统上。比如父对子慈,子对父孝,君对臣义,臣对君忠,以及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只要良知不被物欲裹挟,人性都能自然的找到”常道“”常名“的道义所在。以往的道义文明都是自然形成的,孔子只是”述而不作“对之进行了道统的总结和传承,从来没去人为的杜撰道义,为自利而逼人遵守。他只是提示人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告诉人们不能因逐物逐欲而忘了道义。即不能见利忘义而已矣。
这就是”形而上之道“的道德作用。道统只要人人坚守,道义就永远不会丢失,社会就大同和谐,修、齐、治、平了。
这就是”义“理的适宜所在。与言正名顺为伴。请各位看官牢记,这样的道理就是绝学。
10、《说卦传》的”天地定位“指的什么?又怎么个定位法?
答:知道天地怎么定位,这是学《易》的第一块敲门砖。
什么是天地定位呢?乾健坤顺,阴阳互根,天生地养,分工明确这就是天地定位。
至于有”天南地北“的说法,那是后儒对八卦的理解,并不代表天地就是如此定位。
而乾代表天,坤代表地;乾代表阳,坤代表阴。”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上传》)这就叫”天地定位“。
阳清阴浊,清生浊养。万物因此生生不息,天地就是这么分的工,就是这么个定位法。所以《系辞上传》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高卑以陈,贵贱定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人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可见,天地定位后,各行其职的作用就大致有这么多”分工“的内含。
因此也叫”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
11“河图”“洛书”是什么?
答:《系辞上传》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是说祖宗相传,在伏羲时代,有龙马出于黄河。这龙马背上有毛旋如星点,自然的排列顺序很有讲究,前后左右中,这毛旋都分别有阴阳两数排列,亦即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且奇数为白旋,偶数为黑旋,排列十分整洁。就龙马河图观察,其奇偶相对为后一、六;前二、七;左三、八;右四、九;中五、十。因之被称作河图,亦作龙图一说。故伏羲因这种自然现象的发现,据说以此画阴阳二爻演八卦,推出卜筮生蓍法。现在能知一,六合水,居北方;二、七合火居南方;三、八合木居东方;四、九合金居西方;五、十合土居中立。中立者,大地也。见下图:
对河图数理排列古人编了一个口诀如下:
一与六共宗而居乎北,
二与七为朋而居乎南,
三与八同道而居乎东,
四与九为友而居乎西,
五与十相守而居乎中。
从这里可以看出生数1、2、3、4、5和被生数6、7、8、9、10逐级递升与对应。居北之水为木生之源,再由木而生火,火生土于中,土又能生金,金一化便是水。循环而往复。
洛书则是夏禹治水时,发现有神龟出于洛水,其背有裂纹:前九后一,左三右七,中五,前右二,前左四,后右六,后左八。于是,研究这些个数字的排列,发现是个圆形的宇宙图。见下图:
4─9─2
3─5─7
8─1─6
请记口诀: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央。
这个天纹数的自然排列秩序井然,纵向、横向、斜向三数相加都为15,且相加之和又正好是45。按照“周三径一”的说法,所以说“洛书者,圆之象也。(《周髀经解》)即洛书本是天的”圆之象“。
12、什么是生数和被生数?
答:”生数“是指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被生数也叫”成数“是指六、七、八、九、十这五个数。为什么要这样分它们为生数和被生数呢?原来我们的祖先发现数从一到五以后,六便是一与五相加,七便是二与五相加,八便是三与五相加,九便是四与五相加,十便是五与五相加,其他数都不能做到这点,只有五居中而能。例
1+5=6
2+5=7
3+5=8
4+5=9
5+5=10
由此看来,从一到五,五是一个最圆满的自然生数,故自然之气亦有五行对应而圆满。这应该就是”仰观“”俯察“天文原理的基本结论。再看九作为”成数“又算一个最大的个数,而十则乃是物极必反的九的个数回头,称之谓一十。因此,也叫逢九必变,或变而为一十,或变而为一百,或变而为一千……以致无穷。九一变,必然重新回到一,只是一的后面加十、加百、加千乃至无限。是故八卦把阳爻称为九。把阴爻称为六。这都有天然的数理之据。
13、阴阳出于《易经》,乃国学基本原理是为什么?
答:《易经》经文中没有阴阳二字,但原始的八卦就由阴阳两个符号组成,从而演变出万事、万物和万理。这两个符号由一长横(——)表示阳,两短横(――)表示阴。每卦都是阴阳原理的推演,所以它不必再用阴阳二字写经文,读经时人们也能心照不宣。
那么,为什么祖先要选阴阳的变化论世界呢?
因为,生命过程的心性感知,自然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白天与黑夜。而白天黑夜的相互更替就是阴阳概念的直接来源。这一直接来源除了日月更替外,还有日光的向背,热冷的感觉,外向内向的对比,躁动与宁静的比较,亢奋与深沉的甑别……等等,不一而足。乃至于阴气阳气是生生之道的进一步体悟,亦完全是建立于这一直观观念的基础之上。庄子说”《易》以道(阐发)阴阳“,乃是一语中的,抓住了中华文化的源水本质。
阴阳对于事物来说,就是同一事物的前后整体,倘用西洋哲学的”对立统一“作表述,乃是胡说八道的大错而特错,其引导人的思想行为就可完全的似是而非。阴阳是自然变化的整体,整体不能用相对立作描述。没有听谁说前胸和后背是相对立的,只知它们是一个人的生命整体。就如阴阳只能用调和和互根作表述一样。如果把前胸后背说成是相对的统一,那就意味着前胸和后背是矛盾着的斗争双方,随时可以分割。如此一旦分割,则生命必定呜呼哀哉!所以说,在西洋哲学语境中的对立统一观念,它对中华文化的”肢解 “,乃是毁灭性的破坏与颠覆。且完全就是胡说八道,必须从咱们的语境中彻底清除,不能再让似是而非的是非观念,永远贻害于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
然而,举凡互根的事物整体,确实能相比较而名分的进行表述,而不是相比较而存在,因为存在已成事实。这是有生命的思想,能认知客观存在的一大特色。但你一旦用相对立对之理解,表面上似乎是对的,而事实上就会引导出有生命的——思想的斗争情绪。这于人类的互爱,世界的大同和谐十分有害。
然而,相比较而名分的事物概念却是举不胜举。例如:天地、日月、明暗、冷暖、东西、南北、前后、左右、上下、远近、胜负、动静、内外、快慢、进退、往来、得失、出入、方圆、大小、刚柔、宽严、损益、增减、生死、存亡、吉凶、祸福、否泰、优劣、父母、夫妻、官民、君臣、男女、老少……,等等这些能比较的概念,我们不能把它都说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从而意喻出对立者必有斗争的一天。准确的描述只能是:能名分的事物都有阴阳互根。
所以,孔子教导我们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系辞上传》)又说:”道不可以须臾离,可离,非道也“。(《中庸》)
说的就是阴阳互根作为整体的,自然生生的原因。我们只能继其生生之善,这便是遵道而行,以成就我们的天然人性。
14、”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怎么理解?
答:”易道广大,无所不包“者为太极,太极是看不见的生生之道,是宇宙时空的极限。有太极然后有阴阳,有阴阳然后有天地,”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措“。(《序卦传》)
从孔子这段序卦解释来看,反过来咱们又可举一反三问问自己:我是谁?自己问自己的追问上去,这就是中华文化所强调的反观、反省,反躬、反身。这几个反字后面的连词不同,但意思完全一样,都是向自我生命的心性发问。心性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我是谁的答案是:我是我父母亲的孩子。
那么父母亲又是谁的孩子?我的心性又对我回答:他(她)们是爷爷奶奶的孩子。
这样一直往上追,最终得出结论,人和万物都是天生地养的。
那么天地又是谁生的呢?
答案:阴阳二气。
阴阳二气乃谁所生?
答案:太极。
所以叫太极生两仪,这两仪就是阴阳。阴阳是八卦的全部爻画。至于太极的父母是谁?那便是”形而上“之道,可以意会,但很不好言传。故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孔子也只说到”太极“和”道“止。不过到了后世,有自作聪明,想把自己抬高到孔子之上的后儒,又在太极之上加了一”无极“,无极成了太极的老子,从而来个无极生太极。
而老子的表述最简单:”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讲的就是易道,亦即阴阳之道。也就是说”一“就是孔子说的”太极“,”二“就是孔子说的”两仪“。圣人与圣人之间只有语境不同,用词各异,但对易理的描述完全一致。
至于”二“和”两仪“你既可把它理解成阴阳,也可把它说成是乾坤,还可把它说成奇偶或玄黄,均都没有丁点矛盾。那么”四象“是什么?同样的道理,你可以把它理解成春夏秋冬,万物赖此四象生灭成立。也可把说成少阳少阴老阳老阴。两种解读本来就是半斤八两,一个意思。可是历史的腐儒胡搅蛮缠,总爱争论不休。
但求卦指事不同时,就要看是用四季准确,还是用四象表述明白,可以因事而宜。
至于”四象生八卦“,当作”三生万物“理解。八卦者:乾、坤、震、离、兑、巽、坎、艮。没有万物万事万理不从八卦中来。
15、八卦为什么要分”三爻“和”六爻“?
答:爻画是八卦叙事认理的基本工具,前面已经回答,自然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白天与黑夜,从而使人产生阴阳观念。这阴阳观念其实都是地球对应日月星辰运转的结果。对这种结果通过远古圣人的仰观俯察,于是对其变化进行摹拟和认知。首先以三画认定最基本的宇宙时空坐标。凡事都有起点、过程和终止。这是三个基本点,就是时间的坐标。凡有形体和形态必具上、中、下。这也是三个基本点,又叫宇宙的空间坐标。如此再从天、地、人来看,天上、地下、人居中,这也是三个基本点。故曰人与时空”天人合一“。
为了把任一事物置于何时,居于何位的时空坐标表叙出来,三画卦就构成了易卦的基本部件。但这些基本部件都是纯阴纯阳有所感动而生。
纯阴纯阳是什么?纯阴为坤,纯阳为乾。
乾为天为父、坤为地为母,有感交配生六子。
这六子便是震(为雷)、离(为火)、兑(为泽)、艮(为山)、坎(为水)、巽(为风)。
这样,便把世间产生万物的物象即条件全部概括出来。这就是八卦三画,老子解读说的”三生万物“的基本原因。孔子称这为”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於阴阳而立卦“。
但这种三画卦叙事有限,称之谓小成八卦,亦称八经卦,八纯卦。倘把这小成八卦重而叠之,卦画就成了六爻,八卦乘八卦的重叠,于是就成了八八六十四卦。然后,这所谓的六十四卦相对于经卦来说,统统称之为别卦,或曰大成卦,或曰复卦(别是有别于经卦的意思)。
于是,先天的八卦就成为卦体,后生的别卦就成其为卦用。这样,万事、万物、万理的体用关系就不会混乱而清楚明白了。这就是孔子说的”发挥於刚柔而生爻,和顺於道德而理於义,穷理尽性以致於命“的道理所在。因为六爻卦可把认知涵盖到宇宙空间的方方面面,无一遗漏。
首先,六爻又称”六虚“。什么是”六虚?“于空间来说叫:上、下、东、南、西、北。于时间来说叫:寒、暑、春、夏、秋、冬。再则,于”天之历数在尔躬 “来说,(《论语。尧曰》)六爻画的纯乾纯坤合二为一,阴阳共十二爻,正好对应一年十二个月的阴阳变化,一天十二个时辰的阴阳变化,即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故”子“为11月,亦为半夜11时。其余顺时类推。这就叫易历同源,都是祖宗观察天文地理的结论。
所以,卦分三爻和六爻都是记录和表述天象变化的工具。
16、“参天两地而倚数”是什么意思?
答:参是叁,叁天两地是大自然的倚(ji)数与耦数的对应。倚数是周天立度的依据。所谓周天立度,36O度为一圆周,360天为一周年。倘以四季分,90天为一季,四九三百六十天。倘以四维分,正好90度为一维,四九三百六十度。关于圆面积径一围三,方面积径二围四,这是人们必学的数理常识。但这个常识的发现历史非常悠久,则是远古祖先用监视日圭“推策迎日”的方式计算出来的。
据《周髀算经》记载:“周公问于商高曰:‘窃闻大夫善数也,古者包牺立周天历度,夫天不可阶而升,地不可将尺寸而度,请问数从安出?’商高对曰:‘数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赵注曰:“推方圆之率,通广长之数,当须乘除以计之。九九者,乘除之原也)。
所谓”圆出于方“,是说一个等边四方形(或者看成立体也行)的四维,每维划弧90度,则4×90=360度,正好为一圆。所以说圆出于方。而方的四维边长,每维则只有60为度。(见下图)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周天的圆,即时间是以倚数,即天数90度为四时历数(春夏秋冬)进行刻度的。至于空间的宽广,则是以耦数(圆中包括的方)即地数 60度的边长为东南西北之四维的,从而正好永恒的对应圆的时间刻度。这好比时间与空间同时展开,时间的长度永远是以90度为单位的延长,空间的宽度则永远只能是以60度为单位的顺从延伸一样。对宇宙时空的数理推算就这么演绎出来。再看90和60相比,地数只有天数的3:2。换一句话说,地数6只有天数9的 2/3,这就叫”参天两地而倚数。“
有意思的是:阳气以十天干计算为周循,也就是说阳气运行十天为一个小循环(称之谓十天干,”乾“字左边是”十日干“三字组成,右边是一个”气“字,仓颉造这个字时就把先人观天的意象全部涵盖在字中)。大约36个周期循环为一年,即360天。四季平分便是90天。根据天圆地方是中华文化的宇宙观,以圆周计算便是90度。所以易卦的阳策以36来定就是这么仰观俯察得出的结论。再用36×乾卦阳6爻,正好=216策。这就是对太阳阳气在一年内循环变化的基本认知。
再看坤的阴气变化,所谓阴气地气,实际上是对月亮的周期观察。月亮叁五一变化,也就是十五天一盈缺,这被称之为节气。《黄帝内经》上说”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从这里可以看出,以阴之”六气“(即六节气,共90天)正好对应阳气”九周“循回,亦即四分之一时(季)。所以,用四时(季)乘阴之”六气“,又正好等于24节气,”立春、雨水……“就是以八卦这么推算出来的。这就是八卦阴策只有24的认知原理。
所以叫,”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系辞上传》)也就是说,如果不是月亮三五一变,与四季错综其数,形成生命节律的固定节气,以显天地变化的伦常,除了与自然完全合拍,谁有能力人为做到?
再用24节气×坤卦6爻正好=144策。所以孔子说”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当万物之数是怎么算出来的?不以上述阴阳变化的数理举一反三,郑彝元先生之前,前人没有一个解通,全部都是臆测,早成绝学。事实上64卦总爻数为 384,当以阴阳各半相分,则为384÷2=192。再用阳气周年36循×阳爻192正好=6912策。而阴气一年只有24节气×阴爻192恰好=4608策。把这一年内阴阳交感的总策数相加,不多不少11520。这就是孔子的原话本意,”万有一千五百二十“。而所谓”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 “,是指阴阳二气循环一年后的相交运行日。
(360日这是一个大致时间,因为太阳年12个月为365天多1/4日,月亮年十二个月又只有354天多1/4日,一多一少取其中,所以说是个大致时间。而两者相距的时日只能用闰年闰月来补齐,才能把阴阳拉平,使生命流程能与二十四节气对应,永远不变,不影响作物的耕种时间。称之为”乾坤凿度“。在这之先,孔子已明确的加以了说明。所谓”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仂,以象闰。五岁再闰……“讲解的非常清楚。但如何您读后,仍有难以理解的词意,我们下问再答)。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90与60对比,还是36与24对比,抑或是216与144对比,还是6912与4608对比,都是叁天两地的自然数据。
况且,卦画的阳爻以九论,从初九爻,九二爻,九三爻,九四爻,九五爻到上九爻,形成易卦专用术语。又如阴爻全部以六论,从初六爻,六二爻,六三爻,六四爻,六五爻到上六爻,也是因此而来。
因为天数九的无限放大,与地数六的无限放大,其方圆都是”叁天两地“的比例,它与日月星辰的时空演化,其循环轨迹几乎完全一致。这就是易理的神奇。因此,刘徽在《九章算术序》中曰:”昔者包羲氏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注:神明者,日月星辰,德者,得也。即对日月星辰运转规律的明白了解),以类万物之情。作九九之术以通六爻之变。暨于黄帝,神而化之,于是建历纪,协律吕,用稽道源,然后两仪四象精微之气可得而效焉。“
17、怎么求卦和起卦?
答:这个问题很简单,一点都不神秘,只要把孔子《系辞上传》一段原话用现代汉语意译,并加适当说明就非常清楚了。可是,如果我们不能举一反三,老是胡乱的猜译,找不到对应的,无论是自然的还是数理的根据,就会把它变成绝学,使其高深莫测,让您永远不知所以然。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意译:一三五七九,这是阳数,奇数也叫天数;二四六八十,这是阴数,偶数也叫地数。这样,阳数有五位,阴数也有五位,把它们的各自五位相加,于是各有得数。奇数相加得25,偶数相加得30。再把两得相加等于55。这个55就是天地二数的基础生数。用这个基础生数来推算世间万物的变化,可以叫神出鬼没、无所不通。
(备注:为什么要说”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孔子以后,没有人将它解通。后文又说”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这就让历代儒者百思不得其解了。是错了简牍的原因呢?还是后儒传写笔误?历史上有很多争论。笔者认为孔子前后的解读都是有原因的。或者说都是对的,只是他没有深入细说,后人没能听懂。这里面应有很深的天机原理在其中,有待后人深入研究和发现。这就好比洋人莱布尼茨学我《周易》,从而发现八卦二进制,冯诺伊曼又据此搞出信息时代的电脑科技。其实《易》中的天机无所不包,点滴破译都可受益无穷。笔者认为祖宗立卦时重五,是有自然原因的,因为举手投足都是五。故左五便是阳五,右五便是阴五。因此,才有有关阴阳五行的自然之体会。这首先见之于手足左右各五之功用,理应是”包牺氏“立卦时”近取诸身 “的必有之考虑。阳是生数,阴是长数,阴阳之合便是十。所以,远祖立天干为十,阴阳各五。再看天数地数的总数加起来,正好等于55。如果我们撇开55中的函数,只从象上看这两个5,品在一起一模一样,正好是一双手。如果这样观察自然现象,后文”大衍之数“只说五十,就是把五衍生了十倍,前后文就没有丁点矛盾了。目前知道五的功用只在五行上,怎么将其自然作用无限放大,乃是每一炎黄子孙必须好好继承和研究的课题。这个备注没有任何文献依据,只有孔子要求”学而时(实)习之“的举一反三的自然联想,谨供各位看官受启参考)。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仂,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仂而后挂。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意译:占筮起卦用蓍草五十根作大象推衍,演算时还要取出一根置于一侧放着,只用四十九根。把这四十九根蓍草任意拨开,就成了两堆,用以象征阴阳。从分成两堆的蓍草中任取一根,夹在左手小指间,象征天、地、人三才。然后再以四根为单位,分薮两堆蓍草。每堆分薮下来的结果,左堆余一,右堆必余三(反之亦然),左堆余二,右堆必余二,如果左堆是整数四,这四也要当成余数,右堆也一样要当成余四。这是因为用四来象征春夏秋冬四季。然后把这个余数放置一边,象征历法中每年该有的余数归纳而闰。五年闰两次,所以还得将两堆抽走了四根或者八根蓍草的蓍草堆合拢后再分,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再薮二次。
(注:这样再把两堆蓍草合拢薮,如果三次归奇于仂,提走的蓍草余数都是8的话,因为最大为8。那么三八也只提走二十四根。因为共有48根蓍草参与分割与运算,所以最后两堆多下来的蓍草最少也还有24根。再将这24根蓍草用4季除,24÷4=6。这个6便是一阴爻,而且是可变的老阴爻。于是画一(――)卦画,称之为所求卦的初六爻。这样三变只能画一爻,所以后文说”十有八变而成卦“,正好三六一十八。而现在的人是用三个银钱去丢卦,手掷银钱落地,三个正面为老阳,三个反面为老阴,正反反为少阳,反正正为少阴。这是朱熹告诉的方式,替个人算算小命可以,测国是的重大抉择,是绝不能采用的)。
乾卦蓍数取象二百一十六策,坤卦蓍数取象一百四十四策(参读第16问答题)乾坤两卦共三百六十策,相当于阴历年与阳历年的中间数(365天与354天的平均数)。这样乾坤阴阳各192爻的总策数,分别与阳36周相乘和与阴24节气相乘之积的相加便有11520。这个数就是世间万物的衍生数。
”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意译:所以,求卦起卦必须通过分二、挂一、揲四、归奇这个四营的步骤,才能筮得《周易》该有的卦形。分三六一十八次的同样的步骤才能求得完整的一卦,这还是不谈变卦和互卦的小成卦。只有在这一基础上引伸出来,进而观察各种变爻关系,上下关系,互动关系,才能触类旁通,把各种可能因素算清楚,则行事才能无不有始又有终(不做虎头蛇尾的无功之事)。
18,怎么理解阴阳、刚柔、仁义?、
答:《说卦传》的开头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这段文字解《易》的道理既简约,又博大精深。关于”易“”幽赞神明“”生蓍“”参天两地“这些概念的基本原理,我们已经在前面一一做了回答。而还有的” 阴阳“”刚柔“”仁义“三个概念,一为天道,一为地道,一为人道。这是《易》学的三个基本问题,我们尽量从易从简上来作回答。以便各位看官一读就懂。
至于”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这句话中还有另外三个概念”理“”性“”命“,则是中华文化的最高义理。今天已经不用”义理“一词论道了,而是代之以洋话语境,称之为最高哲学(但说最高哲学则似是而非。因为义理,情在理中,魂在理中。而哲学,则没有灵魂。这是中华文化跟西洋文化其概念内涵的根本不同)。这三个概念的最高义理,我们也恐怕只能放在三百问的最后来作总结回答了。
首先还是先读孔子《说卦传》中对”阴阳“”刚柔“”仁义“之道由来的进一步解释: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通过这段话的解释,我们知道了昔者圣人作《易》的目的,是想回答性命是从哪里来的。以便从而顺成生命的自然流程。于是发现阴阳变化是生生的原因,把它称之谓天道。又发现生命是由大地把它长成物体和形状的,从而有柔有刚。因此,又把这刚柔看成为地道的养生功能。回头再来考察生命的自性是怎么回事?于是,便发现人能感恩,也就是说生命能感恩,从而生出孝敬之心,仁爱之义。所以,情感仁义是人道。
由于阴阳、刚柔、仁义都是生命出现的原因,所以,从秩序上看,也就是从时间上看。乃是天道的阴阳在先,地道的刚柔在后,生命的仁义为末。因此,阴阳又是刚柔与仁义发生的总原因,故在普遍论理的情况下,阴阳又常囊括刚柔与仁义,以其”消“”息“而论道。总体说,从空间上看,此六者两两相伴,前后照应,互为因果。
(这里提示各位看官,我把阴阳、刚柔,仁义等事物的正反两面,用”两两相伴,前后照应,互为因果“作表述,应该说认理是相当准确,符合道理之自然本身的。也是想带头自觉否定”两两相对“这种西方语境。前面已经说过,西洋文化的相对意识,对我子孙的误导已贻害深重。因为,”相对“一词,其概念的内涵设定,就明明白白地带有了”对立“和”对抗“的情绪与意图。想用它表述自然生生之道,本身就是个错误,永无可能。最终,还会引导人与人相互残杀和斗争,反过来破坏自然的生生而毁生。这已是误导了人类数千年的不争事实。请各位用心想想,是不是这么回事?所以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才是阴阳相伴本身,夫妻恩爱本身,天地人道本身)。
中华文化本身就是鉴于如此认知原理,于是,就把阴阳看成生生的天道,以六画卦的最上两爻做表示的。又看万物都在地上长出,形态有刚有柔,就把最下两爻看成地道。只有生命是在天地之间长成的,所以用中间两爻表示人道。从而把卦位依序定死。这就跟一加一只能等于二一样,卦位定死就是道理不能变是同样的自然原理。于是,通过定位后的卦爻之变和互卦相比,就可综合判断天地人世间的万事万理,从而判断事物的发展与变化。
可见,《易》理中的阴阳、刚柔、仁义是圣人画卦摹拟世界演化的根本依据。它是仰观俯察天文地理的结果,也是卦用六爻的直接原因。所谓”乾乘六龙以御天 “,所谓”周流六虚,变动不居“,其实,皆指所谓”六爻效天下之动也“的不同表述。什么是天下之动?日月星辰,风霜雨露。所谓”效“者,即反复摹拟之,反复检验之。因为,只有”动“才是世间一切事物的生生之源。因此,”阴阳“”刚柔“”仁义“此六者,便同”六虚“、”六龙“,”六宗“”六爻“的时空概念一样,它们之间具有相同与相通的对应意义。
19、关于律与历的关系是怎么回事?
答:律与历是中华文化认知自然的两个重要观念,其中有情、理、义的多重含义。所以,对观念性的道理,我们不能用概念一词来作等同的理解。这就是东方文化完全不同于西方文化的认知进路。我们知道规是画圆的工具,矩是画方的工具。今天把”规“和”律“两者连起来做词组,称之为规律,用以表达自然的道理,是迎合西方科学的概念来论概念的,表意没有情义,语意极不完整。
那么,律的本来又是什么呢?第一,是声率,二,是命源,三,是时序。声率是对自然的天籁之音而定义,命源是对生生的气理而定义,时序是对时间的终始而定义。此三者又均有数理不变的逻辑。这就是一个律字在中华文化中的使用功能及其来历。所以,我说它具有情、理、义的三重含义。把祖宗文化的这些个道理重新梳理,这就是我辈该做的文化抢救,即”为往圣继绝学“是也。
对律吕的发现,传说是黄帝的乐官,一个名叫伶伦的人。他以《易》中最大的阳数九,按其数理损益,发明了律吕飞灰,从而搞出十二律吕。律吕飞灰究竟是怎么回事?史书只记传说,没有详实的细节资料。伶伦受命研究音律,他跑了很多地方,从大夏的西边一直跑到昆仑山北。发现了一种能做律管的竹子,于是就采伐一些厚薄均匀的竹子,把它中间掏空,做成长短不一的十二根管子,用它来测量一年十二个月的地气,看这地气是如何发声的。从而找出自然音律与生命流程的生化对应。这种方法被称之为”候气之法“。
据说,他把十二根同样粗细的竹子一头平锯,另一头斜削。最长的一根九寸,最短的一根四寸六分。然后把斜削带尖的一头同时插入阴山的地下,并将毎根长短不一的竹管装上苇膜灰,此灰名叫”葭莩“,非常轻。然后把它全用布幔遮盖,外面再筑不通风的房室,自己躲在里面观察。到了11月的冬至日,阴气已极,阳气来息,《易》理叫做一阳生时,地气把这最长管中的”葭莩“吹出,同时发出”嗡嗡“的声音。这就叫”律吕吹灰“。这种第一次和第一个月也是第一根九寸长管”吹灰“的声音,后来制造一种黄钟把它复制出来,就被定名为黄钟。吹灰的时辰就是冬至准时分。依次的第二个月节气亦如此,直到一年的十二个月都有不同音律相对应,周而复始。
这种伶伦用九的损益法而削成的相对短管,通过地气发出的飞灰及其声音,被一一命名记载。根据这种声率仿音制作的乐器,它们分别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这十二种乐器的声率名称就简称律吕。又因,这律管的长短尺寸的奇偶数不同,其所代表的月份奇偶数也不同,奇数代表阳,偶数代表阴,所以十二律吕其实是六律六吕,律阳吕阴。又因阴阳互根,通常说的”六律“,就包括了六律六吕。当然,关于律吕的发现与发明,这些都是传说,想重新做一次试骗,必须要有相应的人力物力,试验经费,中间还有很多细节也并不清楚,有待厘清。
于是,音律的秩序就这么被发现,它与历数同源。而其律管长短的损益法是将最大的天数九按3:2进行损,名之曰”参天两地“;然后再将损下来的数用同样的 3:2进行益,这也叫”参天两地“。9÷3=6,这叫九的三分损去一分便是六,这是第一损。那么,有损便有益,再将六以三分之,6÷3=2,二是六的三分之一,那么,所谓的益就是在第一次损的基础六上加上它的三分之一6+2=8。其他依此类推。伶伦的律管长短就是用此”参天两地“的自然天理求算出来的,所以律与《易》理同,”《易》与天地准“。
关于这一原理,《史记。律书第三》是这么记载的:”律数:九九八十一,以为宫;三分去一,五十四,以为徵;三分益一,七十二,以为商;三分去一,四十八,以为羽;三分益一,六十四,以为角“。去就是损,三分损一分的意思。益就是三分加一分的意思。宫、徵、商、羽、角是六律的五音归类。其”参天两地“损益计算公式如下:
宫;81
徵:宫×2/3=81×2/3=54
商:徵×4/3=54×4/3=72
羽;商×2/3=72×2/3=48
角:羽×4/3=48×1/3=64
再让我们来谈谈为什么说律与历同源?司马迁在《史记。律书第三》中说”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一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又说”武王伐纣,吹律听声,推孟春以至于季冬,杀气相并,而音尚宫。同声相从,物之自然,何足怪哉?“
这里面回答了六律的推定,其中已含有这么几层道理:第一,王者立法,物度轨则;吹律听声,推算四季;同类相聚,同声相从。这些统以六律为根本。由此可见,律与历本来就是一体之本。那么对历的推算又是怎么来的呢?
司马迁在《史记。历书第四》中说:”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馀,于是有天地神祗物类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历,首先是对日月星辰变化的考定。这便是说,咱们的祖先是以自己为坐标,观察天体在天球上的变化(今天叫以地球为中心)。这跟究竟是太阳绕地球转,还是地球绕太阳转,其对生命流程的本质理解没关系。所以,现代力学的天体运动原理,并不能否定以人为坐标的生命流程原理。因为两者根本没有冲突。
对五行流转的阴阳消长认知,对阳长阴短的时空矫正,乃是中国历法的生命流程。可以说这一生命流程会永世不变。一年365天又1/4多,这是太阳运行的周天结果,今天换成地球绕太阳的周期。倘以360度为圆周论,它多了5度又余1/4,只能是椭圆。倘以月圆月缺作观察,12个月又只有354天多1/4。这就为难了远古的祖先。于是他们以天干地支分时辰,用以调整阴阳变化的对应关系。从而发现”天行疾,地行迟“,对其进行”乾坤凿度“,然后矫正时差,不误农时。这就是黄帝考定星历的来历。
再把天干配地支,从甲子到甲子,即以十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配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共以六十时日为周期。也就是说十天干运行了六个周期,而地支才五个循环,甲与子才能重新相会。这就叫天行疾,地行迟。然后六个甲子日周期,6×6=360天,接近一年度,相差也有五天多。那怎么办呢?只能以地气循环为标准,测准冬至日,即每年阴气到了极点,阳气初生的那一刻,一般都在农历十一月。再以六十花甲子推算,从而进行损益,多的天数就用闰年解决,多的月数用闰月解决就很方便了。
比如:以月亮盈亏计算每月日期,12个月共有354天又1/4日。把这354日用花甲子相除,显然只够五个花甲子余54天多,这54天多就算成是坤凿度的多余日时。那么,乾的周期,即太阳年显然是365天又多1/4日,倘以6个花甲子相除,又余5天多1/4日。这显然又是乾凿度的多余日时。然后把乾的6个花甲子数,拿来填补坤的54日余数不足的1个花甲子,再加乾余的5天,这样便可依次推算出下一年的冬至日是哪一天。假如先一年的冬至日为冬月甲子日的话,那么,下一年的冬至日便是第二年冬月的己巳日。以下依此类推,从黄帝时代确定冬至日起,只要文化不中断,用六十花甲子依序推算,可确定一亿万后的某一年冬至日是花甲子的哪一天,哪一时,分秒不差。所以,《论语。尧曰》篇告诉我们,尧把帝位禅让舜时,一再嘱咐”天之历数在尔躬 “。舜禅位于禹时又同样嘱咐。可见,律与历对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这就是中华文化律与历的基本原理。
20、什么是卦辞和爻辞?
答:六十四卦每卦都有卦辞,用来说明该卦的形象要义。卦辞分卦名和卦形西种意义表达。比如乾卦,卦形下写着”乾。元亨、利贞“。其中”乾“就是卦名,”元亨,利贞“就是卦辞。卦辞是对卦名形象意义的总体回答。相当于文章的概论。
爻辞是写在每一卦的爻画之后的。每一卦都有六爻,每爻都有爻辞象事状物论吉凶,道得失。亦叫象辞和兆辞。每一爻辞的开头都以初、上、九、六为题是什么意思呢?原来阴阳爻画的排列,乃是对天地人道的象征定位,表达宇宙的时空节律。六爻一卦,均从最底下的一爻往上数,就跟万丈高楼从地起一样。这最底下的一爻就称”初“,最上的一爻就称上。
那么,为什么把”初“”上“又跟”九“”六“相连,从第二爻到第五爻又用其位次与”九“”六“相连呢?原来,九是宇宙间的最大个数,它只能用三分,因此既是奇数中的最大个数,也是阳变的极数原因。众所周知,九一变为一十,所以逢九必变,又回一。因此,九就是阳气的极数,乾天的极数。于是,把阳爻称之为九。比如乾卦六爻皆阳,第一爻就称”被九“,第二爻就称”九二“,接着便是”九三“”九四“”九五“和”上九“。所以,对每卦中阳爻的表述依此位次类推,全部以九论。这是读卦必须搞清的常识。
反之,同样的道理,因”九“与”六“的比率是”参天两地“的不变数理(前面已经详细解答,不予赘述),六便成了地数,代表阴气的极数。所以每卦的阴爻亦类推,分别称为”初六“”六二“”六三“”六四“” 六五“和”上六“。这样表述卦爻的时空关系,天人关系,爻画的象征意义就好明确了。比如既济卦的第一爻是阳爻,曰:
”初九,曳其轮。濡其尾。无咎“。
意思是:初九爻象征曳住车轮,不让其尾被水沾湿,这没有过错。
”六二,妇丧其茀。勿逐。七日得“。
意思是:六二爻象征妇人丢失了遮帘,不必去追逐,七日内可失而复得。
”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意思是,九三爻象征殷高宗征伐鬼方,苦战三年而胜,切莫任用小人。
”六四,(绵)有衣袽。终日戒“。
意思是,六四爻兆示,华美的衣服变成破烂,当整天警惕灾祸方可无恙。
”九五,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
意思是,九五爻象征东邻之国杀牛大祭神祗,不如西邻之国诚敬简朴的以心祭神。心诚便可实受其福。
”上六,濡其首。厉“。
意思是,上六爻兆示渡河被水淹顶,非常危险(只有修德守身才能渡过)。
以上这些举例就是卦辞爻辞的各种象征比方及其兆示提示。这就是卦爻辞的叙事作用。
21、什么是“五行?”
答:五行是自然界人人都能感觉到的五种自然形态,即木、火、土、金、水。但在中华文化的语境中,显然,你又不能仅仅把它理解成五官能够感性认知的物质形态。事实上,此种“形而下”的物质形态,只是起初的认知基础。到后来,多部分的五行观念,都用来对“形而上”的道体认知,即五行被纳入五行气数的运转。这就完全失去了物质形态的本来。比如,春、夏、长夏、秋、冬,对应木火土金水。又如中医诊病,他把肝、心、脾、肺、肾;怨、恨、怒、恼、烦,这些都用木、火、土、金、水的气数运转来对应,你怎能说这也是同样的物质形态呢?只能说这是“形而上者谓之道”的意识形态。
什么是五行?行作流转的功能之用而理解。五种形态,在这里被临时指代为某种生克制化的道体。其运行是逆是顺,一看便知。所以五行总是相生相克,相互制约,始终维持着各种生态的自然平衡。
最早对五行的书面解释,人们见之于《尚书。洪范》,是周公旦请教殷商遗贤微子的答疑:“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火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从这里可以看出,五行的用途不仅引伸到上下曲直的时空变化,而且引伸到生命味觉的酸甜苦辣咸。
五行的相生关系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的相克关系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见下图:
22、八卦与五行的关系是什么?
答:在八卦中,根据八种物象的特性,人们为了象征性的叙事,方便更好明白的加以联想,于是把五行纳入其中。其关系就是:
乾、兑属金;坤、艮属土;震、巽属木;坎属水;离属火。
为了便于好记,于是把它编成口诀:
坤艮属土坎属水,乾兑二卦性属金,震巽属木离属火,八卦五行关系深。
知道了八卦与五行的关系,也就知道了六十四卦与五行的关系。因为六十四卦是以八卦为本,从而分宫次的。这样的宫次就叫乾宫、坎宫、艮宫、震宫、巽宫、离宫,坤宫、兑宫。然后每宫的八卦又衍生八卦。这样就形成了八八六十四卦。这六十四卦各自的属宫是什么五行,该卦也就是什么五行。见下表:
宫次 乾 坎 艮 震 巽 离 坤 兑
五行 金 水 土 木 木 火 土 金
五行在六十四卦的排列,读《易》时理当熟记,因为它在星历纳甲中有关键性的作用,而且对占筮起作直接的预测信息的标示作用。
23、八卦以“乾坤”两卦为父为母,所生六子的气数原理是什么?
答:所谓的乾坤相感,其实是对阴阳(爻变)的交配而言。所谓生六子,其实是对乾坤两卦三阴三阳的爻画,它们之间相互消长,即相互“消”“息”的变化而言。我们已知原始八卦只有三爻。这三爻的阴爻、阳爻,各位次没有一个是一样的。所以才能构成八卦。也就是说,阴阳二爻的三个位次变换,无论如何也只能排出八个不同的图案。这八个不同的图案,才分别被命名为八卦。见下图:
乾卦三爻纯阳,坤卦三爻全阴。所以《说卦》中说:“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
孔子说这段话,对《易》的解释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我们不如把他要完整表达的意思意译如下:
《乾》的象征本来就是指天,(对人来说)所以,象征就是父亲。《坤》的象征本来就是指大地,(对人来说)所以,象征就是母亲。《震》是大地母亲向《乾》父第一次“索”爱后生出的孩子,所以是长子。
(为什么要说是长子而不说是长女呢?那是因为,乾的形象是三长横,三是奇数,所以,只要是奇数,指人时就代表了阳刚与男性。同时,坤母的形象是六短横,六是偶数,所以,指人时只要是偶数,就代表了阴柔和女性。而坤母去向乾父索爱,于是乾就拿自己的“阳”来“息”坤的“初六阴爻”,坤的初六爻就变成了初九爻。这个变了初爻的《坤》卦,请大家看看,它还是《坤》卦吗?不就成了《震》卦吗?再请各位看官数一数,这个《震》卦有多少画?不就是五画吗?所以说是长子,而不能说是长女。这就是卦理所涵的数理天机。而且神奇的很。假如说您的老婆初怀孕,你想求卦问男女,倘若得卦为《离》,就等于天机告诉你是个女儿。如你想生男绝不能,除非生出的是死胎。这就是《易》理不变的天机,今天叫自然规律)。
然而,《巽》的出现跟《震》相反,它乃是乾父向坤母第一次主动索爱,于是坤母把乾卦的初九爻“消”成为初六爻。(备注:乾向坤“索”为“消”,坤向乾“索”为“息”,所谓“消息”一词就是这么来的。消息就是阴阳消长,此起彼伏,相互转变或者相互转化的意思)。所以说,《巽》是乾父向坤母等一次索爱所产下的长女。
《坎》是坤母第二次向乾父索爱后产下的孩子,所以说是中男。
(请看,《坎》卦是《坤》卦的六二爻变成了九二爻,数一数总画数还是四短横加一长横,共计五画。所以说是中男。后文类推,再不另用括号注明)。
《离》是乾父第二次主动向坤母索爱的产物,所以称之为中女。
而《艮》则是坤母第三次向乾父索爱的结果,所以《艮》是最小的儿子,称之为少男。
同样的道理,《兑》是乾父第三次向坤母索爱的产物,所以《兑》是最小的女儿,称之为少女。
因此,乾坤生六子。以“六子”论阴论阳,十分巧妙。阴阳者,除了对应的物象与人道关系外,事实上是古圣先贤们“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所得到的一套自然气数的运转规律。它与自然完全合拍,而且永世不变。如此巧妙的象征,由我祖先把阴阳变化的原理认知的滥熟,真是人类文明的至高骄傲。
24、什么是“六节”藏象?
答:“六节藏象论”语出《黄帝内经、素问》,原话是黄帝问岐伯:“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所谓六六之节,是指五天一候,三候一气,六气一时节,故为六六之节,气象藏焉。此道理不能见之于教科书,看来已被人为的搞成了绝学(5天×3候=15天一节气×6节气=90天一季节×4季节正好=360天)。这就是“六节”藏象的基本原理。
接着黄帝继续问:“地以九九制会”。但这是指日行五天才能成一候,三个五天才能成气候而言的,不然此话说不通。故岐伯婉言回答,这叫“故其生五(指阴阳五行)其气三。三而成天(三阳为乾,乾者,天也),三而成地(三阴为坤,坤者,地也),三而成人(一生二者为乾坤,二生三者为人物,故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藏。故形藏四(时),神藏五(行),合为九藏以应之”。
事实上,他们君臣所讨论的问题,用今天的话说,是天体演化的自然规律。黄帝的问题还有下文:“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 这里的三百六十五节,中医学解读为人的全身有三百六十五个穴位,正好对应一年四季的天数,故曰天人合一,与天地同久,是宇宙的复写,亦称小宇宙。因此,黄帝的咨询本身就有高明的道理基础。
故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您提的问题高大而文明啊!)请遂言之(请让我试谈看法)。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所谓六六之节和九九制会,如上段解读译文的说明所述,是用来确定天度和生命流程之气数的)。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这段话无须解释,已明白告诉我们,先人对时空测度,历气运算,目的只有一个,全为纪化生之用)。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指日月运行的方位和秩序),周有道理(周者,圆也;道者,轨也。它们运行一周的轨道有理可循)。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此”度 “字前后意义没法联贯,疑为”周“字简牍传抄时的错讹,没法意译)。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因月份不足,节气有盈余,而产生闰月)。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只要确立了冬至日的开端,便能用圭表的日影推正中气的时间,跟随日月的运行,推算节气的盈余直到岁终,整个天度变化,便可完整计算清楚)。
这就是所谓”六节“藏象的基本原理。可见,所谓象者,运气也。所谓藏者,万物生化之节律也。故曰”生生之谓《易》“。(《系辞上传》)
25、《易传》中的”神“概念该如何理解?
答:神字的本意是对上天垂象的祭祀祈祷。引伸后的意思多指事物微妙变化的神奇,这里面不带任何迷信色彩。在《系辞上传》中多次说道一个神字,比如:”故神无方,而易无体“(所以说,神奇奥妙的道理无所不在,而《周易》的变化也没固定僵化的形式)。又说”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通达变化叫做明白事态事理,阴阳变化不可测定叫做神奇)。又曰”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以酬酢,可与佑神矣。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易卦能彰显幽隐中的生生道理,所以,可用易理酬酢世间一切人道该有的需求,从而与神佑相感。孔子说:明白变化道理的人,不几乎就是明白了一切神明的作用所在吗?)
另外还有一段言论中,亦多处用到神字:
”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于此哉。古之聪明睿知,神武不杀者夫。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
此一段言论中,孔子共用了五个”神“字来阐明《易》理,让我们用现代语言对之意译,看这几个神字是用来说明什么的?迷信不迷信?但胡乱编绎的杜撰教材除外。
”因此上说,《易》是圣人用来沟通天下心志,安定天下事业,决断天下疑难的工具。因此上说,蓍草的神奇是能够通过排卦,而圆润的达到对时间的抽象认知。从而借助卦理表达空间的具体方位的。这些都是六爻变化起的作用,从而对易理的深度贡献。圣人凭此明心见性,不用时把它深藏隐密的衷心,对吉凶的忧患跟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精神高人一等,知道事物的未来衍生,肚腹中已然深藏,即晓得了以往的来龙去脉。其他一般的人谁能这样做到呢?只有古代聪明睿智,神武而又不嗜杀生的伟人才能如此吧!这是因为他能明白了老天的生生之道,明察它没有彼此贵贱(君民)之分的原因。是以才有蓍草这样神奇的物种兴起,借以前兆于先民的吉凶之用。于是,圣人依此虔诚敬畏之心,体显在斋戒行为之上,用以同日月的神奇一道生生不息吧!“
在《系辞》上、下传中,还有很多用”神“字的地方,下面多列几处:
”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神“(对道、器、法的来去利用,百姓日用而不知这就叫神奇);”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易理,唯其精神微妙,所以来去自如,快而不见其速,慢而不行亦至);”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因此上,天生神奇的蓍草和灵龟,圣人从其数理上悟出变化的法则);”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对易理举一反三,就能变通理解,以利其用,精力受其鼓舞更神奇);”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对神明生生的德行理解,便能存信于社会人生)。
从以上论道所用神字,没有一处是不可理解的迷信,它无非讲了三重义理:一是事物变化的微妙为神奇;二是智慧的高超为神算(如能算卦明理);三是道德的高尚出精神(有德之人存德性)。
但有一处是指鬼神之神,孔子只是比方而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周易》是以天地变化的规律为准则,所以它能将天地间的道理普遍包容在内。因为这是仰观天文变化,俯察山河法则的结果。因此可知晓光明与黑暗的事理,追溯万物的初始,反求事物的终结,就可以了解死生的规律。考察精气凝聚能成为形体,魂魄游散是变为虚无的原因。由此便可推想鬼神的变化情状了。
这些话非常有道理,但全是比方。你可以说它具有道德报应的神鬼义理,但确实没有宗教迷信的神鬼意义。因为孔子只讲该怎么做人,主张”不能事人,焉能事鬼“。
26、怎么理解“器”的涵义?
答:“器”是一抽象概念,在中华文化中相当于西方文化的“物质”一词,这一点,学《易》时必须明白。我们已知“物质”一词是现代物欲社会的哲学概念,相对于物质的另一面便是精神。但这一点跟中华文化的义理又完全不同。中华文化讲“器”与“道”的关系,认为这两者都是心性的产物。因此,西洋文化把咱们的心性文化称之为“唯心主义”,在研究老庄哲学时,便说他是“客观唯心主义”,在回答孔孟之道时,便说他是“主观唯心主义”。这是今天祖宗文化之所以被丛林文化颠覆的根本原因。也是全民道德沦陷的根本原因。
在《系辞上传》中孔子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器对应由此而来。从而影响中国人的道德思想几千年。
什么是形而上之道呢?不能被感官直接捕捉,经验直接复制,只能凭心性体悟的形态以上的道理便是道,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见前7、8两问答疑)。
什么是形而下之器呢?显然,只要是在形态下能被感知的事物统称为器。这不就是物质的统称吗?但又不一样,因为我们的文化比各种洋文化来的高明,也因为器这个抽象概念包含了物质和工具的双重意思。我们可以说器是有形态的物质,但我们不能说有形态的物质就是器。这就如同我们可以说万里之行始于足下,但我们不能说没有足下,已到万里。所以我说中华文化高明,高就高在每一方块文字的制造,它已饱含了先哲们社会经验和人生智慧的结晶。这样的文字内涵,是任何语音文字的语义概念,都不可能包含的。
首先搞清楚了器概念的语义后,我们还必须举一反三的进一步认知:原来器是物质,器更是工具。而工具总是人制造的,它少不了力学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器又是工具理性的简称。中华文化简称工具理性为“器道”,亦叫“器道文明”。所以,西洋文化的一切文明,说到底就是“器道文明”。他们全部的认知特长就一枝独大,那就是“工具理性”。今天称之为科学技术。
然而,中华文化不同,从古至今就有“上知”“下愚”的甑辨。孔子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又说“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什么是“上知”“下愚”呢?这绝不是今天解释的统治阶级聪明,劳动人民愚蠢。如此解释是“五四”“文革”倒孔杜撰的胡说与歪曲。显然,“知”“愚”只能是指人的思想及其理路,只能是纯对认知而言。“上知”是指“形而上”之道,“下愚”是指“形而下”之道。这两条认知之路一上一下,它属于天地自然本身,你根本就没办法将它移换,所以称之谓“不移”。
那么,何为“上知”呢?显然,认形而上之道便是上知。这种上知便是认生命由来的生生之道。认生生之道就该与道同体,从而“明明德,止于至善”。(《大学》)所谓“明德”“至善”就是人不能因自己过度逐欲而毁灭了他人之生,他物之生,从而知道克己与感恩而生存。
何谓“下愚”呢?因工具理性同道德理性——这两种生存观念的思想理路完全不同,故其言行恰好相反。工具理性在认知上,总是只认形而下的逐欲之道,为物欲而竞争,因竞争而斗争,因斗争而战争,因战争而毁灭。这毁灭就是不能改变的——“下愚”的认知理路。所以说丛林竞争,弱肉强食,逐物逐欲的工具理性,其实是毁生的下愚之道。这就是孔圣教诲我们的——亘古不变的——“唯上知与下愚不移”的天理。
中华文化对“道”“器”二字的甑辨,是全部文化的骨髓。所谓“君子不器”就是这么来的。因为再好的器也不过是个工具和玩物,它不能修已安人,化成天下。
为人只有明道修德,才能推己及人,利人利已;才会“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便才会知道“道、器”者也,执其两端而用中。
27、关于“气”的含义怎么理解?
答:一个“气”字,在中华文化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化生概念。按照今天的哲学语言加以理解,你可以把“气”说成是信息、能量、质量的总根因。气字最早的古写是三横或三竖,像个“川”字或“三”字。这个字也读气,本意是呼吸。后来又引伸为看不见形态,而又能衍生万物的原始基因。它跟今天所说的空气的“气”,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但你可由其去引伸理解。在《易经》中,它指的是阴阳没分时的浑沌状态。
这种状态被称之为气。今天,因为汉字的简化,我们把诸种指事不同的“气”,即空气、臭气,骨气的气等,原来的字形是完全不同的,现在用一个气字来表达,于是词义就混合复杂了。这一点必须说清。
那么,什么又是宇宙未开浑沌基态中的阴阳二气呢?《系辞上传》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显然,太极才是阴阳二气能够从无到有的根因。
再看《彖辞传》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乾卦》)
又说:“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坤卦》)
这里面的元都是指的元始基因,本原的意思。且在《易经》中,乾坤二卦本来就是阴阳之象。所谓的“乾元”“坤元”,实际上也是指的阴阳二气。因此对这个气字的理解,我们又可把它解释为贯穿于“形上”“形下”之间的“生生”命门。
有了这种命门,便找到了万物化生的原因。因此《彖辞传》中说:“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咸卦》)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咸的意思是交感。阴柔居上位而阳刚处下位,阴阳二气交相感应,于此亲和喜悦,就像男子礼下求女,因此,“既亨通,且顺利,这是坚守了正道,娶妻吉祥”。天地交相感应,万物赖此化生的原因。(所以)圣人感动人心,带来天下和平。观察这一感应法则,便可发现天地万物的真情。
在《系辞下传》中又说“天地姻缊,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
所有这些道理,无不是讲的一个”气“之质——”气“之本体之所在。所以说,这个气是形上形下的”生生“命门。如此理解,方为正确。
28、太极图或八卦图是什么?
答:太极图和八卦图其实是一不是二。太极图,俗称”阴阳鱼“。这个阴阳鱼在中华文化中几乎家喻户晓。阴阳鱼是用来描绘阴阳二气如何流转从而形成八卦的。但八卦有先天后天之分,这个道理说起来有点复杂,其实都是后儒研读《易传》的心得成就,目的是让世人都能读懂孔子《易传。系辞上》关于”《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十六个字对宇宙生存图的形象描述。见下图:
我们知道,世界是由时间和空间组成的,这是现代物理学的知识。换一句话说,这是西洋文化的科学观念。可咱们的文化比洋人不知要高明多少亿亿万倍。也不知是多少万年前就把空间称之为宇,时间称之为宙,合二为一叫”宇宙“。从而形成自己非常有名的道统宇宙观。它在回答世界的终始时,是以”自性“”自在“为结论的。这种”自性“”自在“是以”心性“为凭的。时空大不过自性自在,时空也小不过自性自在。如此认知世界,非常圆润,所以它不受时空的限制。因此,只有工具理性一枝独大的西洋哲学,才老是走到终结的尽头。而中华文化,却没有这种灾难性的死亡终结。
什么是灾难性的死亡终结呢?例如现代物理,发现了科学的牛顿力学和科学的爱因斯坦量子信息学。于是,据此建立了现代天体运动物理学,从而推定黑洞大爆炸,光的辐射是空间时间同时产生的原因,热熵的收缩是天体与万物出现的原因,能量是空间曲张的结果等等。其实这些工具理性,确实有其局部意义的真实性、真理性。因此,彼真理又经常被此真理所否定。所以,从宏观的整体看,只有工具理性,缺乏道德支持,认知才没法圆满,总是漏洞百出。定义与定义之间总能相互否定不值一驳。例如,现代宇宙学,只问时空以外的宇宙是什么?神仙也不能自圆其说。换一句话说,黑洞以内的力学是什么?辐射以外的空间又是什么?爱因斯坦心知肚明,根本不能回答。
今天,全人类的所有科学成就,其实,均不过是从中华文化”自性“”自在“中,流出的沧海一粟的认知功用。倘把功用都用知识产权的自利进行营运,拼命的保护,从而使竞争无限,再由竞争而战争,由战争而科技。最终可以断定,人类将因科技的极大自利而毁灭。这就是所谓的西方哲学终结。因为这种工具理性能够推导出来的结果,就只有人类的自相残暴。因此,才使认知钻入了死胡同,这才叫哲学终结。故他们的先知先觉们,亦很了不起,很早就意识到了哲学终结的灾难。现在全球开始研究孔孟之道,中华文化,就是为了重寻世界大同之路,使自己固有的文化,走出始终是相对斗争的死胡同。
我们不把话扯的太远,还是来研究太极图,先天八卦图和后天八卦图的成图原理。
首先看看太极图。此图据说最早由北宋周敦颐所绘,后来跟学,而又发挥和修正的人很多,被称为”天地自然之图“,其黑白两部分正好把一个圆等分为两半,” 熟玩之有太极函阴阳,阴阳函八卦之妙“,设计非常精巧。关于其寓意,清人胡渭曾广采众说,在他着的《易图明辩》详加解释:
”其环中为太极,两边黑白回互,白为阳,黑为阴。阴盛于北,而阳起薄之:震东北,白一分,黑二分,是为一奇二偶;乾正南全白,是为三奇纯阳;离正东,取西之白中黑点,为二奇含一偶,故云对过阴在中也。阳盛于南,而阴来迎之;巽西南,黑一分,白二分,是为一偶二奇;艮西北,黑二分,白一分,是为二偶一奇;坤正北全黑,是为三偶纯阴;坎正西,取东之黑中白点,为二偶含一奇,故云对过阳在中也。坎、离为日月,升降于乾坤之间,而无定位,故东西交易,与六卦异也“。
由此可见,所谓太极图,原来图中的黑白是表阴阳二气的运转情状。这就有个问题,孔子说的”太极“显然是浑沌为一的,此图能表阴阳之状,但非太极本相,似乎不宜以”太极图“名之。所以,理当可以置疑,本图应为”两仪图“,抑或名”两仪四象八卦图“,亦相当准确。不过,此图刚开始就以”太极“命名,且流传日久,世俗公认,我们亦姑且从俗。但看官应当心里明白,说是”太极图“,孔子如有灵,必定批此作业做跑了题,言此而答彼。但若是言彼答彼,则应当是百分之百的正确,孔子必能给此作图之人以满分。
而八卦图的排列,是在”太极图“的形象上,来用孔子原话排定的,包括先天与后天。所谓”先天八卦图“是指伏羲八卦图,后天八卦图是指文王八卦图。两者的区别,前者论天地洪荒,后者论生命流程。《说卦传》说:”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这意思是说:乾代表阳光代表天,坤代表阴暗代表地,首先把这两者的方位确定(天南地北,或者说天上地下);艮代表山,兑代表泽就相互通气了;巽代表风,震代表雷就两相迫击了;坎代表水,离代表火就相反相成了。八卦就是这样两两交错的。要追溯以往的事就顺推,要预知未来的情况就逆测。而《易》的功用在预测,因此,卦是从下往上而逆数。
据此,宋儒绘制出先天八卦方位图(见上图中)。它的顺序是以阳的消长为始,天左转,地右旋。先左后右(见上图中,中间还有数字顺序做说明)。
那么后天八卦图,亦即文王八卦的方位又是怎么排定的呢?原来也是出于对孔子《说卦传》另一段言论的图解:”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絜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以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以终而所以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这段言论反复比说,其实是一副完整的生命流程图,现将意识意译如下:
生命之蒂出于惊雷的震动,然后被风吹生长齐,在暖阳的夏季欣欣向荣,这万物全靠大地的辛苦养育,喜得江海湖泽的滋润,然后就把乾阳耗尽,从而化成阴水,藏于坟墓般的艮山之中。这坟墓般的艮山既是生命的终点,也是生命的起点。万物出于春雷震动,春雷是东方的象征。又被和风吹生长齐,所以和风是东南方的象征。在暖阳中欣欣向荣,所以代表暖阳的离火,便是南方的象征。远古圣君向南听政,为的是天下苍生欣欣向荣,无非就是此种心态感应。坤地本来就是母亲,万物无不赖其育养,所以说最役苦的是母亲。秋天硕果累累,万物无不高兴,所以说兑秋是喜悦的象征。然后把乾阳耗尽,所以乾是西北落日的象征,说的是阴阳交替、乾父与坤母该于夜间交配,是其相薄感染的时间。由此化生精水,坎水是北方的象征,也是阴阳辛劳的象征,这才是万物归根的生命之源,所以说,坎水是辛劳的象征。为什么说艮是东北之卦呢?因为万物在这里埋藏也从这里出生,所以说,一切终始成就都在艮山之中。(注:四注预测中的生旺图表也是据此演绎出来的,后文还有详细的问答)。
显然,文王八卦对时空的认知切入,是跟太昊伏羲有所不同的,他以生命流程作观察,发现艮是生命的终点和起点。宋儒以此为据,排出文王后天八卦图(见上图,后天八卦图)。
应该说明的是:无论是太极图,还是先天八卦图和后天八卦图,都是历史的先儒们研读孔子《易传》的心得成就。各位看官如有更准确的理解,势必会更进一步的造福整个人类。一个洋人莱布尼茨,据此发现八卦二进制原理,另一洋人冯诺伊曼又据此二进制搞成电脑科技。可咱们这些不肖的子孙,竟然有人批孔骂孔,自毁文化长城,真是可耻而悲哀。
29、筮辞的类别可以大概分为几种?
答:所谓的筮辞,就是卦辞和爻辞的通称。当然有时也称兆辞。这些旧有用词必须明白。但卦爻辞,或者说筮兆词往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要讲分类的话,一般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记事类;二是取象类;三是叙事类;四是断占类。这四类情况又往往同时出现。
还是大致先从第一说起,什么是记事类?
所谓记事类,其筮辞所记载的文辞,一般是讲古代故事,从而指示吉凶祸福。故断占亦在其中。例如王亥丧牛羊于有易之事,讲的就是殷王亥客居有易之国,有易的国君绵臣杀王亥而夺其牛羊的故事。大壮卦六五爻爻辞云:”丧羊于易,无悔“。《象》:曰”丧羊于易,位不当也“。象曰是孔子的评论。为什么说是位不当呢?因为九五阳位被阴占,所以说,后面的占断不言而喻,没有什么好后悔的。故曰”无悔“,断占亦在其中。又如旅卦爻辞上九云:”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咷。丧牛于易,凶“。《象》曰”以旅在上,其义焚也。丧牛于易,终莫之闻也“。象辞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人行谓旅,鸟动谓飞。上九爻是”亢龙有悔“,即物极必反的爻位,故有鸟飞过高,被焚其巢之兆。因此,孔子《象传》才说,”以旅在上,其义焚也“。而”丧牛于易,终莫之闻也“,乃是凶灾的历史事实,不解自明。这些都是为了便于断占取象的记事类。也同时记录了断占的结果。
再说什么是取象类的大致情况?
取象类的筮辞一般是以事物作人事象征。其实上面举的”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咷“这句话就是典型的借事物象征人事。从而告诉人的吉凶祸福。又如乾卦诸爻皆用”龙“来象征人事。龙的图腾乃是对巨蟒的形象进一步的发挥和想象的产物。但用它来理解气象的滚动,确实能起到很好的形象作用,加深人的认知印象。然而,六十四卦所有卦的名称都属取象类,例如:益卦。《象》曰:”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益卦的卦辞则说”利有攸往。利涉大川“。益卦的取象是上巽下震,巽为风,震为雷。所以说,风雷交动,相互助长,象征增益。君子为人理当效法,见善而迁,有过必改,则益莫大焉。这就是所谓取象类的论事手法,它几乎贯穿通部《易经》。
下面再看叙事类的基本情况。
叙事类的筮辞,是直接告诉人的所作所为,从而指示吉凶祸福的。人的所作所为,或是或非,或成或败,本身就是吉凶祸福的象征和原因,因而含有吉凶祸福的意义。如乾卦的九三爻,爻辞云:”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君子整天勤勤恳恳,即便夜晚,仍时刻警惕,谨慎如此,虽有被欺的危险,但不可能造成危害。这种”终日乾乾,夕惕若“的叙事,其实就是对正人君子所作所为的肯定。这种所作所为,本身就含有”厉无咎“的道德意义。
最后我们来谈谈断占类。
所谓断占类筮辞,是指《易经》论断吉凶祸福的文辞。如元、亨、利、贞、吉;或悔、吝、厉、咎、凶。《易经》乃卜筮之书,孔子没作《易传》前,其用途主在卜问吉凶祸福上,所以,其筮辞均系论断吉凶祸福的文辞。有些文辞即便不作直接论述,也含有指示吉凶祸福的道理。故断占吉凶总与记事、取象、叙事合而为一。这是中华文化极善抽象思维的一大特色,细在注重整体的内在联系。这就跟中医看病一样,你可以说你手疼脚痛,把脚手分开论述描述。但医生却不管你这些,他在听你叙述时,只判断你的脉络出了什么问题,从而找到你手疼脚痛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这一切都是得益于《周易》文化的整体思维,与洋人动不动就分类划分完全不同。什么是思维整体的占断联系,下面举例稍加说明:”帝乙归妹,以祉,元吉“。这是泰卦六五爻爻辞,意思是说帝乙嫁妹,给妹福祉,因此大吉。此乃记事断占。又如未既卦九四爻爻辞云:”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意思是说:坚守正道吉祥,悔恨因此消亡。就像以振奋之师讨伐鬼方,三年苦战定可获胜封赏为大国诸侯。这是一种说理叙事的断占筮辞。再看取象,如坎卦初六爻曰:”习坎。入于坎窞。凶“。意思是:面临重重险阻,又在坠入穴陷深处,因此凶险。有时吉凶断占无须明说,意喻其中。如坤卦六三爻爻辞云:”或从王事,无成有终“。意思是说:若能辅助君王的事业,虽然功归君王,却也同样获取了好结果。因此,坤的总象征是臣帮君,妻帮夫,好结果不言而喻。
30、《易传》的内容及其要旨应当如何理解?
所谓《易传》,亦即《易大传》,乃孔子解易传文,共七种十篇,亦称十翼。分别为:
1.《文言》一篇,2.《彖传》上下二篇,3.《象传》上下二篇,4《系辞传》上下二篇5.《说卦传》一篇,6.《序卦传》一篇,7.《杂卦传》一篇。
《易传》在解释《易经》经文时,特别注重”天地定位“的根本作用,因此,围绕乾坤两卦有认知本体功能的详尽解释。对其他六十二卦亦各有特定的重点观察角度,现分叙如下。
一《文言》
文言的含义,就是文饰《乾》,《坤》两卦之言。文言分前后两节,分别解释说明乾卦和坤卦的象征意旨,故前节通称《乾文言》,后节通称《坤文言》。
《文言》之所以专解乾卦和坤卦,不解其他卦体,是因为这两卦在六十四卦中是本体,亦叫门户,犹如六十四卦的父母和家长。故把这两卦的秉性及其意旨辨明了,理解了,其余六十二卦的意旨就容易理解和把握了。所以姚信说:”乾坤为门户,文说乾坤,六十二卦皆放焉“。
二、《彖传》
彖者,断也。即论断,断定一卦之意旨,说明各卦的象征意蕴。
《彖传》随经文的上经和下经分上下两篇。上篇三十节,下篇三十四节,共六十四节,即每卦一节,分别解释六十四卦,内容是说明卦名,卦辞及卦意。解释卦名,卦辞及卦意时,往往依卦象,爻象进行解说,多能指明每卦中的为主之爻,并以简要明了的文字论断该卦主旨。
三《象传》
象,即形象,象征。形象,这里指卦形;象征,这里指卦辞所显示的该卦的象征意蕴和爻辞所显示的该爻的象征意蕴。
《象传》亦随经文的上经和下经分为上下两篇,解释各卦的卦象和各爻的爻象。其中释卦象者六十四则,每卦一则,称《大象传》;释爻象者三百八十六则,每爻一则(包括乾卦用九一则,坤卦用六一则),称《小象传》。
《大象传》的体例,是先释上下象相重之旨,而后再从重卦象的卦象中推衍出切近世事人情的象征意义,文辞多取”君子“的言行、道德为喻。如乾卦《大象传》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即表明该卦的上下象征均为天,君子当效法天的健行气质,奋发图强,永不止息。其他诸卦皆如此。
《小象传》的体例,是根据每爻的性质、处位特点,分析爻义吉凶利弊之所以然。如乾卦初九爻《小象传》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这是指明此爻微阳初萌,不可急于施用。其它各爻亦皆类此。
《象传》以简明的文辞,逐卦逐爻地解释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立象所在,使《易经》经文的象征意蕴有了比较整齐划一的解说。
四.《系辞传》
系者,系属也。系辞,即系属于经文,解释经文之辞。
《系辞传》是早期的《易经》义理的通论,对经文的各方面内容如基本含义、原理、功用、起源、筮法等等,作了较为全面的辨析与阐发。具体而言,即:对易经作者,成书年代的推测,对易经创作方法——”观物取象“——的追述,对阴阳之理的辨析,对八卦之象的阐释,对乾坤要旨的疏解,对筮法略例的陈述;并选择爻辞十九条,加以穿插解说,揭示其象征要旨。在这种通说过程中,也充分地表露了作者的道德价值体系,道统哲学观念。
总之,《系辞传》的要义,是发《易经》义理之深微,示《易经》研读之范例。
五.《说卦传》
这是阐述八卦象例的专论。
全文首先追述用蓍衍卦的历史,再申言八卦的”先天“和”后天“两种方位,而后又集中说明八卦的取象特点。其中还揭示了八卦最基本的象例,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八种象征意义:
乾  坤  震  巽坎  离  艮  兑
天  地  雷  风  水  火  山  泽
健  顺  动  入  陷  丽  止  悦
这在《易经》六十四卦象征义理中,是几乎每卦必用的象喻条例,对认识卦形符号的构成原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六.《序卦传》
序者,编次也。亦即先后的排列之次序。旨在解说易经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揭示诸卦相承的意义。
全文分两段:前段叙说上经三十卦的次序,后段叙说下经三十四卦的次序。其中所揭明的是各卦依次相承的意义,包含有事物的变易转化,阴阳互根的深层哲理。这表明,《序卦传》是一篇富于哲理性的六十四卦推衍大纲。
七.《杂卦传》
杂者,杂糅,错综的意思。
《杂卦传》的要旨是”杂糅众卦,错综其义“,即打乱《序卦传》所揭明的卦序,把六十四卦重新加以排比,分成三十二组,使两两对举,以精要的文辞概括卦旨。对举的两卦,其卦形或”错“——六爻相互交变,亦称”旁通“,亦称”旁通,或“综”——卦体相互倒置,亦称“反对”,其卦义多成相反。这种“错” “综”现象,是六十四卦符号形式的重要特征;而对“错”“综”现象的揭示,则显示出作者对卦形结构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
总之,《易传》七种“十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各有侧重地对《易经》经文作了深刻而精要的阐释,是唯独权威性的解经专着和读经指南,只有认真研读,仔细探讨,才能有所斩获,方可为往圣继绝学。
31、爻画爻辞及其象征意义有哪些定式?
答:通过前面的答疑,大家已知三阳、三阴的“乾”“坤”两卦爻画变更,只能产生六种不同的图案,分别取名象征为震、巽、坎、离、艮、兑,形象的称之为 “六子”。这样,连同乾坤两卦加起来,实则为“八卦”,于是称之谓原始八卦。据说这原始八卦是传承到了轩辕黄帝手头,为了测定星历的需要,才将三爻八卦 “迭用柔刚”变成六爻八卦的。这样,仍然完全相同的图案依然只有八卦,但不相同的图案就多了五十六卦。56+8=64,所以六十四卦,就是这么从原始八卦的基础上变化出来的,因此称之谓衍生。这样就赋予了八卦同人一样的生命衍生活力。而它的演算功能,事实上也神奇的跟生命活力同步。这就是中华文化的《易经》。
那么,六十四卦加起来有多少爻画呢?64×6=384爻。但是,六十四卦所配的爻辞却有386爻。这是怎么回事呢?因为乾卦加了“用九”的爻义说明,坤卦加了“用六”的爻义说明,因此,爻辞就比爻画多出两条,这是读《易》必须搞清的常识。
由于六爻在卦中有层次的定式,因此各爻次的象征意蕴就会各不相同。这种层次的定式是顺乎自然的,它以生命的流程为据,不是哪个人任意想出来的。什么是生命的流程呢?生——长——死;根──茎——叶,这就是生命的流程。一个是动物的生命流程,一个是植物的生命流程。这个流程必须顺应自然,此种顺应就是道德。没有人可以反其道而行之的将它改变。所谓圣王圣贤,就是极懂顺其生命流程之道而为人。只有魔王与癫狂之徒不承认,敢同老天赌(斗)憨狠。所以,学《易》的益处,是首先学会认知爻画的位次功能,从而知道追根溯源,敬天法祖。现将爻次的意蕴定式说明如下:
初爻象征事物萌芽发端,主潜藏勿用,意即婴孩时期,需人监护。
二爻象征事物崭露头角,主适当进取,意即青年气候,初学处世
三爻象征事物功业小成,主慎行防凶,意即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四爻象征事物登高发展,主警惧审时,意即茁壮成长,谨防过度
五爻象征事物圆满成功,主功德圆满,意即硕果累累,盈而不骄
上爻象征事物发展穷尽,主物极必反,意即认老服输,怡养天年
这种爻画层次的定式,分明是在教人学会为人处世,加强道德修养,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学会对自己生命流程的完整认知。应该说明的是,除了这种对生命流程的认知,从而在这一基础上又引伸开来,再以爻位比人位。初爻为士民、二爻为卿大夫、三爻为诸侯、四爻为三公近臣、五爻为天子(备注:九五至尊,贵为天子就是这么来的。阳爻在每一卦中的第五位都称“九五爻”。)上六爻则为太上皇。
而今断卦如想比照,则初爻便是市民和科员、二爻科长、三爻局长、四爻部长、五爻总理、上爻总统。这些都是可以类比的。
总之,在各卦各爻的具体环境中,我们可以看出各种错综复杂的情况及其变化。但总则是对生命流程的畅通影响,每卦都有提示,必须加以谨惧,只要正确的看待和处理即可。而在起卦算卦时,则跟阅读《易经》和理解《易经》,又是根本不同的两回事,它需要纳甲看生旺、定六亲。且只能依事而求,一事一求,事前斋戒。或者心正意诚,有所祈祷。不得一卦多求,漫无目的,胡乱发问。这属术数研算的内容,有关基本原理,留待后问再作回答。
32、爻画的阴阳正位怎么区分?
答:读《易》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爻题,这在第20题问答中我们已有所交待。
六十四卦全由阴阳两爻构成,于是爻画对每卦来说,就像建房的砖瓦一样,它不是建筑本身的名称,而是建筑材料的名称。
只有把这些材料在每个被建筑的卦上归位,这个爻画才具备了它的应有爻题。
阴爻全部称六,阳爻全部称九,爻画在卦中是从下往上薮,于是每卦的第一爻:是阳称初九,是阴称初六,二爻至五爻,是阳称九二,九三、九四、九五,是阴称六二、六三、六四、六五。而最上的第六爻,是阳爻的,称上九,是阴爻的,称上六。所有这些称谓就是爻题。亦称爻名。爻画只有有了爻题之后,然后在每一卦中才能找到它所起到的爻象作用。因为它有个处位当不当的问题,前进的道路畅不畅通的环境问题。这就是爻画在爻题中所起到的象征作用。
而判断各爻象征的前提,主要看阴爻是否处阴位,阳爻是否处阳位,这样就可以判断爻象的顺逆。顺则必定元、亨、利、贞,逆则多有悔、吝、厉、咎。
什么是爻画的阴位和阳位呢?
以奇数论:各卦的初、三、五爻为奇位、为阳位,二、四、上爻为偶位、为阴位。如果在每一卦中我们看到的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的话,那么,这样的爻题便称之谓当位,或称得正、得位,反之就叫不当位,或称失正、失位。现在我们以屯卦为例,看此卦的哪些爻题当位,哪些爻题失位: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屯卦从初九到上六,除了六三不当位,其余各爻都当位。
又如既济卦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本卦所有爻题都当位。当位表示环境顺畅,条件好,前途无量。但孔子的《易传》是专以道德论《易》的,所以他说“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在研究《易》理环境时,就如同人的命运一样,承认人有命运机会,注重运气好虽是天然条件,但为人处世也一定要坚守正道,否则,再好的命理环境也会变化很大,会向不正的方位发展。从既济卦的先天条件看,绝对是风调雨顺的象征,倘为人依靠这个条件不守正道,整体一变又能彻底失正。这就是为人守正的道理。读《易》就是这么理解、玩味、修身养性的。
再如未济卦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本卦所有爻题都失正,均不当位。
然而,此卦虽然爻题全面失正不当,但它的阴阳变化环境却很好、前途很畅通。因此,得此卦的这种环境,也是一个很不错的条件。为人处世只要坚守正道,一变就是正人君子。因为阴阳二象总在不停地流动变化,从下到上只要守正,岂不是一变就全面归正了吗?
33、怎么理解“二多誉,四多惧”“三多凶,五多功?”
答:《系辞下传》说:“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邪?”首先我们把这段文字意译如下:
二爻与四爻的指事功能相同,而爻位的层次不同,所以导致各自的天善结果各异。二爻是坤宫阴柔的正位(亦即皇后之位),所以母仪天下,誉满全国。而四爻则是靠近九五至尊的臣子或嫔妃之象征(伴君如伴虎),所以多有惊惧之惕。柔顺之道,在于亲近,不利疏远。用柔无过的关键,是使柔顺居中,不失中庸之道。三爻与五爻皆是奇数,指事的阳性相同而地位悬殊。因此,三为臣工多凶险,五为帝王多功勋,这是贵贱等级的差异所在。倘从刚柔贵贱而论,一般说来,总是柔弱的危险一些,阳刚总能胜出吧?
其实,爻位的象征意义,可以说孔子着《易传》,已经讲述的非常清楚,问题是对古文言的解读,你必须依生活中的道理说通,不能辞不达意的胡诌,更不能风马牛不相及,以显你教书先生(胡说八道)的高深莫测。孔子的学问,本来就像草根一株,生命力极其强盛,圣就圣在他的语言没有一句是不符生活道理本真的。如果有读不懂的地方,那是我们没有想对,一定要想对了再说。对圣言的经典我们绝不能再做胡编滥译的事了。祖宗文化就被这些胡编滥译者搞成绝学。为往圣继绝学,并不是说祖宗的经典已然绝了,而是说经典中所讲的本来道理被歪曲了,被五马分尸了,也就是今天学界说的,被我们这些不肖子孙,用丛林文化把她肢解的完全不是本来的样子了。
卦有六爻是常识,六爻的二位是阴位,此二位又居下卦之中,中而正位,象征坤母,所以多誉。四位也是阴位,但居上卦之下,故位正而不中,因此多惧。
再看三位是阳位,阳刚而居下卦终(极),不处中而处终,所以多凶。
五位也是阳位,但居上卦之中,中而位正,所以多功。
总之,无论怎么观象析分,道理都是一样。这里所论爻位贵贱,乃是说的万事万物以及生命流程的自然过程本身。先生为长,后生为幼,这就是自然的秩序。尊卑贵贱依此分明。所以说,卦爻的位次区分,乃是自然秩序的象征。读《易》断卦必须懂得以此为据。
34、什么是有象无位之爻?
答:有象无位之爻是指乾卦“用九”和坤卦“用六”。在乾卦的六个阳爻后面多一段爻辞:“用九,见群龙无首,吉”。这是没有爻画的爻辞。而在坤卦的六个阴爻后面亦多一段:“用六,利永贞”。这也是没有爻画的爻辞。因此,后儒读《易》称此两段爻辞有象无位。象是指有象征的意义,位是指有爻画的位置。有爻象之辞而无爻象之画,故曰有象无位。
35、为什么说八卦二进制是现代科技的鼻祖?
答:八卦用(——)和(――)两个符号,表示每一整体事物的“阴”“阳”两面。并以阴阳互根说明万物演变的机理。这与数学中的正(+)与负(-)是一致的。现代科学是在平面上用纵横两条直线构成一个直角坐标,坐标上就会分割成四个象限,象限内的任何一点都用横坐标(X轴)与纵坐标(Y轴)的正、负符号表示。从两条直线的交点即原点出发,规定向右为正,向左为负,向上为正,向下为负。这样,在四个象限中的第一象限里,其任何一点的坐标符号必然为(+、+),第二象限必然为(-、+ ),第三象限必然为(-、-),第四象限必然为(+、-)。而在八卦中,是以阳爻(——)为正,以阴爻(――)为负,称为两仪。再由两仪的不同组合,从而构成“四象”。这与直角坐标的四个象限,是完全相同的一码事,只是表述的方法不同而已。请看下图:
八卦以三个“——”阳爻或者三个 “――”阴爻,三叠构成同一个卦,恰好可以组合成八卦,而且只能组合八个。这不但正和代数的排列原理和方法相一致,而且也正和立体几何学把空间三个轴(X、Y、Z)分成八个卦限,用三个轴的正、负符号表示立体坐标上的一个点相符合。是谁要贬低中华文化不是现代科学的祖宗?请看:
八卦与立体坐标卦限对应图为:
由这个对应图可知,卦所表示的,实际上就是空中的一个物体——抽象的点;所不同的,只是表达符号的差别。洋人用的表达符号为“+、-”,八卦用的表达符号为“——”“――”。
八卦不仅用阴、阳(正、负)概念说明万物变化机理,而且于万年前就确定了数理的二进制。它以“太极(即一)”、“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以至无穷,表示数理二进的基本概念。这就是20=1(太极)﹑21=2(两仪)﹑22=4(四象)﹑23=8(八卦)﹑24=16(十六卦)﹑25=32(三十二卦)﹑26=64(六十四卦)……
古人为什么之用三个爻,而不用两个或四个组成一个卦呢?用现代的科学语言回答,叫空间的一个“点”为物体的抽象,是由三维坐标(X、Y、Z)构成的,而一个粒子也是由三个夸克,而不是两个或四个组成的。这说明,八卦以三爻成卦,乃是现代科学的认知鼻祖。
36,《易经》对宇宙万物的演变有否同现代科学一样的解释?
答:前问我们已经回答,八卦中的一个“卦”,如同现代科学的空间一个“点”,其度量是静止的。而两个“卦”的相对,就是变化的源泉。八卦以此类推,三个、四个,乃至无穷个卦,就可以表示并说明宇宙万物之间各种复杂的变化。所以,《易经》才取名为“易”。而所谓易者,变易,变化,变异之谓也。
自然界的有节律的变化,今叫“新陈代谢”,古曰“推陈出新”,意思完全一致。生命有生必然有死。事物总有发生和湮灭。这就是所谓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原理。(《大学》)这一思想进路及其观念,自古迄今,一直支配着中国文化界,尤其思想界。无论儒家、道家,抑或医家,无一不深具理解事物从无到有之变易的思想观念。这一点,与西洋文化完全不同。在欧洲,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基督教的教义,都主张“有”为物 “本”,物质不变,理念永恒。可只到迄今,也仍没找到基本的粒子,永恒的理源。当然,从公元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以后,力学的奠定,使宇宙星云成为假说,天体演化和生物进化成为假说。尽管这些假说并非本真,但至少促成中国名家的诡辩思维成其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接近于中华文化的变易思考,这才使情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宇宙是一个总体概念,它是无限的,但在这个无限发展过程之中,任何一个有限的存在,都是从无到有,从有到无。万物都既有其生,又有其死。宇宙的发展如此,生物的演化亦如此,人类历史的演变也是如此。所以左传说:“不有所废,其何以兴?”。
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这是宇宙万物阴阳变化的规律,也就是易。从现代科学的意义上说,力主万物皆易的《易经》,才是现代科学的根基。
37、为什么说易、律、历是一不是二?
答:易、律,历是一不是二,是当代绝学大师(泰国华侨)郑彜元老先生一辈子以《道统论》研究和修复中华文化,得出的心血结论。
(备注说明:郑彝元,老人家现年八十有六,一辈子研究国学,所谓绝学大师,是指他对经典的解读与教科书全然不同。他对四书五经的章句解读,无一字义的推敲不与孔子的“吾道”相通,非常精细的“一以贯之”。是在真正的帮助子孙后代把孔子的灵魂重新找回。季羡林对其非常敬佩,景羡不已。老先生之所以有以教我,是因两年前与他邂逅于香港汤恩佳先生孔教学院的一次祭孔机遇,他知晚生亦致力于道统研修,方将一生心血结成的心字,有以相赠,以期后传有人。先生讲学全球,亦屡进北大清华讲课,乃求有心研修道统之徒而一直不得,故使敝人有缘师焉。所以,本绝学智库的答疑,很多内容是对先生《道统论》的重新解读。因某此生“师无常师”,此师系某过“天命”之年而认师景尊的唯一,这里谨此说明。下面回到正题)。
大家知道,今天凡遇红白喜事,没有一家不 “慎终追远”,(《论语。学而》)在自家的神堂上烧炷香,瞌瞌头,祭祀祖先,以求其护佑。这一行为,纯系自发的“宗教”信仰(宗者,祖宗也。教者,教化也),不管你受的是什么无神论党派文化的利益教育,但下意识都能始终如此。只有这一点,仿佛是丛林文化全面占领人的思维,尚不能完全摧毁中华文化的祖传习俗。这种习俗是以祭祀为起源,迄今仍在延续而以筮占为基础的文化根本。
人们都说《易》是起源于占筮,于是把它理解为“封建迷信”,可为什么不说远古祖先的占筮行为,完全是为了很好的生活,很好的顺应自然呢?这种占筮的《易》学又与今天所讲的、所谓的科学的生活有什么不同呢?其实是《易》学可以帮助人修德大爱,科学可以催化人逐欲大害。两者只此不同,也是东西文化的分水岭。人要修德大爱不能凭口说,而要靠心性对自然正确的认知,这种认知就是《易》,这种认知就是律,这种认知就是历。所以说,易、律、历是一不是二。但它又可以分一为二,分二为三以至无穷。这乃是中华文化以易为体,以律、历为用的基本特点。换一句话说,离开了律与历,易将没有表达的内容成其为文化,这是不变的事实。下面我们还是举例来回答:
算命是为了预测个人的运气之祸福,这跟一个国家作财政预算,一个企业作产销规划,其运算取象难道不是一码事吗?它都是以时空的自然演化为考量,哪一时段完成多少任务这是历,是时间;哪一时段能积累多少财富,这是律,是条件,是环境,这是空间。把空间和时间两者合起来就是宇宙,亦叫时空。
而《易》不过就是认知时空的工具。一个人找方士排卦,卦排好后,他才能向你回答吉凶。他又不是神仙,无非是对你讲,你所求卦象的空间与时间,说你哪个时候有财发,说你哪个时候防倒霉。告诉你哪个方向顺利,哪个方向背塞。这种空间和时间的回答,就是通过你求的卦,他对该卦各爻的位次来换算的。每一爻都有“天地定位”的空间时间之指代,所以方士才能告诉你吉凶与祸福。可见,易与律、历总是同步而论。而一个算命先生不一定通《易》,但他能以子丑寅卯算你的命。子丑寅卯便是历,阴阳五行便是律。历、律的时空演算更详细。一般会算命的瞎子,对普通人的生命流程,几乎可以达到他说你寅时死,你就不能卯时生。但对有道德修养,或者修养极高的人,谁也算不准则要除外。
所以《易经》又能告诉你:修道可以避祸,可以明心见性,这是改变命运的有效方法。
故孔子论易时说“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意即两者认知的易、律、历完全相同,而道德结局根本相殊。
可见,正确认知易、律、历是一不是二,对学《易》悟道十分重要。
38、什么是十二时辰?
答:十二时辰是中华文化测算历数的名词,不能按纯时间量词理解。时辰虽是地球自转和月球绕地公转,古人用以检验时间过程的度量,但每一时辰不同于西历 24小时的纯时间刻度,都有其生化演变的具体含义。一天有十二个时辰: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戍、亥。一时辰长度为西历的120分钟,即两小时整。而时辰中的气数运转分阴分阳,五行各异。分别为“子、亥”北方水;“寅、卯”东方木;“巳、午”南方火;“申、酉”西方金;“辰、戍、丑、末”四季土。
此金木水火土不是实指事物,而是指阴阳二气变化的象数。今天叫象征。但地支的象征,只指地气的变化。又因为地支中的“辰、戍、丑、末”均归类为四季土,而土亦有燥湿不同,阴阳之分,故十二地支阴阳相迭之后,仍可分而为六,因此称之谓“六气”。而这种地气的变化所含五行,又是能与阳光或阳气相对应的。且这种对应的五行,亦总是互为关系,相生相克,守中为体,维持平衡的。所以,这种对应的阴(地)阳(天)五行专用名词就叫“地支循藏”,也叫“支中透干”。
关于地支循藏,支中透干的生化原理,可以透视一切生命现象的演化机理。但运算非常复杂,现只有以算命为生的人,他们在四柱运算中经常用。这种循藏分别为:子中包藏着癸水;丑中包藏着癸水、辛金与己土;寅中包藏着甲木、丙火与戊土;卯中包藏着乙木;辰中包藏着乙木、戊土与癸水;巳中包藏着庚金、丙火与戊土;午中包藏着己土与丁火;末中包藏着乙木、己土与丁火;申中包藏着戊土:庚金与壬水;酉中包藏着辛金;戍中包藏着辛金、丁火与戊土;亥中包藏着甲木与壬水。这样看来,阴阳二气是永远处在互根交配的调和中,就像一个家庭中的男女互动。但又强调主次的分工,总是阳气或阳光管生,阴气或地气管养。父亲的精水管生,母亲的乳水管养。一个生命的流程要判断哪种对应不足,所以命理讲这叫“用神”,从阴阳的五行上作选择。
(备注:所谓《易经答疑百问》,这只是一个概数。究竟能用多少问把自己觉得该说的话说清楚,实无定数的腹稿。《易》是中华文化的整体,没有谁敢说把这个整体分割后,可以有条不紊的再去拼接,所以,各种认知的切入,只能任取一点叙述,最后把整体圆润贯通。因此,本答疑读完,估计您可从中见仁见智,各取所需。当然您也可以从中学会算卦和算命,以此为业而谋生。尽管敝人答疑只从道德切入,对术数懒得背记,但术数的基本常识必喻其中。否则,道德说不通,你有什么资格去为往圣继绝学?因此,为了方便术数爱好者,行文时亦将先人背诵支中透干的口诀记录于下,便于您有算命爱好时推用)。
子藏癸水在其中,丑中癸辛己土同;寅藏甲木和丙戊,卯中乙木独相逢;辰藏乙木兼戊癸,巳中庚金有丙戊;午藏丁火并己土,末中乙木加己丁;申藏戊土庚行壬,酉中辛金独丰隆;戍藏辛金及丁戊,亥中壬水甲木存。
从以上这些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时辰绝不是单纯的时间量词。因此郑彜元先生称咱们的时辰历为生化历。因为历在“神农以前尚矣。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史记。历书第四》)即生化历在神农前业已相传,只是到了黄帝时代才重新结合星宿的运转进行考定。但有一点必须肯定,无论神农以前的前历,还是黄帝考定后的后历,他们均是站在地球上,诚然的以自己为坐标(今天叫以地球为中心),从而对日月星宿的变化进行的考量,进而观察阴阳二气的流程对生命作用的影响而得出的。所以,十二时辰又是生化量变的考察基数,每一时辰所涵五行性质各不相同,称之为“五运六气”,故生化的性质就会各异。因此,综合后的“五运六气”,日、月、年,也可用十二辰不断的放大配置。而观察的结论则是:生命的过程会随各种时辰的变化不同而改变。这是地球引力与月球引力对生命的作用。它与承认是地球绕太阳转,还是太阳绕地球转扯不上对错的关系。即中华文化只认定生命流程,亦即只认定生化演变的本质。
因此,中华文化的时辰度量,简称为生化历,定义非常准确
39、什么是天干?
答:天干是用来计算太阳变化的,也叫阳光和阳气的变化量。分别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共十天干。这十天干每一词也有其具体的五行含义。分别为:“甲、乙”东方木,“丙、丁”南方火,“戊、己”中方土,“庚、辛”西方金,“壬、癸”北方水。
L古人认为太阳自转一周为10天,故曰“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黄帝内经》)。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日的运行有十天(为一循环),六个十天一周甲(甲子日到甲子日名周甲),六个周甲一岁终。
这样看来便是:6个(日循环)×10日(为单位)=60日(一个花甲子),6个花甲子×6O日(为单位)=360日为一岁。正好对应天圆360度。这个 “天有十日”一循环,其实是观察到的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黄道“斗指”之变化。这与今天的天文观察除表述不同外,结论并无矛盾。可咱们的祖先,且于八千年前至一万年前,就如此“考定星历”,而且推算的非常精确,这是其它文明望尘莫及的。可惜“连山易”和“归藏易”的天理说明早已失传,现在只能从孔子《易传》与《黄帝内经》诠释和对话中窥测,部分复原其原理。
而用十天干交错对应地球十二时辰的四季变化,这是天文历法与生命气象合二为一的文化瑰宝,所以羲皇《八卦》的神奇认道功能天下无双。
然而,天干地支对应的基本道理则是:“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黄帝内经》)。用天干地支相互搭配,正好一候有60花甲子时辰、所以说五天为一候,称为气候一微变。三微变共15日,称为一着变,15日×12辰=180辰,形成一节气(称为小三元)。15日×24节气=360天(一岁终)。
可见,阳光的运行与地气的顺动才是中华文化的时辰依据,分而论之,前者称运,后者称气,中国人开口避口讲运气,可没有几个知道所以然,这就是原理。
40、天干地支与八卦的继承关系是什么?
答:天干地支对八卦的继承关系是前者为“体”,后者为“用”。而用则对体的进一步细化。这就是老子五千言《道德经》所反复阐述的道损而益,也是《易经》“损”“益”两卦的基本原理。
前问我们已经回答,五日谓之候,称为一微变,三微一着变=15日。那么,三着变则为45天一体变。这一体变在黄帝考定星历之前,即用干支纪年之前,显然,太昊伏羲是用《八卦》作表述,形成一卦象。45天×8卦=360天(含天象度),从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黄帝对《八卦》继承的渊源关系。
然而360天象度数与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365天又约1/4日为一岁相隔5天多,假如以月亮绕地球公转对应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年12个月计算,这叫“阴历年”又隔10天多,如用13个月计算称之为“阳历岁”共385天,又多出19天多。于是再用阴历闰年闰月来分划,称之为《乾坤凿度》。所以歧伯在《内经》中回答黄帝说“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八十五日而岁成,积气余而盈闰矣。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中,而天度毕矣。”
这样三年设一闰,十九年七闰,就把阴阳二历的“年”“岁”差距拉平,成为阴阳合历,易、历同步。倘用今天的话说,叫非常科学。但科学并不是真理,只有道才是。所以,我在论道行文中,始终记住要恰到好处时,才有选择的谨慎使用科学一词。因为科学总在某一时段和空间有其正确性,超过这一空间时段则有可能是完全的错误。比如,经典的牛顿力学,曾一度被全人类视为颠扑不破的真理,但在局部范围至今没错。可它却被爱因斯坦的量子力学攻破。而中华文化的儒学道统,则亿万年的时世变迁,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所以,我也提示各位看官们要先知先觉,以道立身行文,您也照样可以取得洋人的科学成就,而又绝不会落入丛林文化的科学彀中。
人的思想一旦离道,就很容易落入各种科学的逐欲彀中,往往回头非常困难。比如资本运作,金融股市科不科学?可就是这种科学,它使中华文化道统讲的商水(包括商场、商业、商人、金钱、金融、股市……,统称为五行之水)无处不被堵塞。从而造成了人类空前的生存危机。然而,道统又讲天人合一,且看举世的水灾、泥石流,和失衡后的干旱、森林火灾接踵而来,环境危机形成天报,吞噬着无数的生灵。由于心性可以转变自然,日本科学家江本胜研究发现,水能告诉你爱恨的不同答案,所以人类思想都朝截水努力的压力,必然反映在大自然的环境失衡报应中。
今天下无道,道德崩溃,也是世道缺仁的典型教训。此一现状岂非科学之苦?倘无圣人出世,则恐万劫不复,很难改变。因此,为往圣继绝学,实则是为万世开太平。
41、什么是五运六气?
答:五运六气这个概念,在前面的答疑中已经多次提到,但没具体加以解释和说明。五运是指阳光运行的生化作用,即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时空关系,变化原理。此天干也叫日干,分阴分阳,阴阳合二为五。其行为运,故称五运。六气是指阴气,即地气对应阳光的变化,实则为地球公转,近日远日的地气区分,四季和节气形成的时空刻度,称为十二地支。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因为这种时空变化有明显不同的湿热区分,故称为地气。这地气亦分阴阳,所以十二辰阴阳共六对,正好是六合,便称之为六气(此六气正好充斥六合中,即充斥于时空的“东南西北上下”中)。其实,所谓的五运六气,就是老百姓常说的运气佳不佳的——抽象的“运气”二字的具体表达,即“运气”二字的来历、或者说运气二字的所以然。原来“运气”不过是一个人生命流程中,天干地支的演化描述。
这就使我们知道,天干五合为运,地支六合为气,合起来观察生生之道的变化叫“运气”。这种对运气的详细了解,实则为古圣先贤站在地球上,以我为中心,亦即以地球为中心,跟着地球的运动,对日月星辰的长期观测,从而测出阴阳二气相对转化,以及这种转化对生命产生影响的时空依据,数理依据。
这种依据是生化流程万年经验的智慧积累,这同今天我们说的,错把地球运行当成日月星辰都是围绕地球在转,其对生命影响的结论之准确没有任何关系。亦即今天我们知道地球是太阳的行星,但不能说五运六气的生化流程,时空刻度有什么不准确。这就好比坐在停站的火车上,我们看到窗外的火车运行,总以为是自己的火车在跑一样,这叫错觉,但我们见到的两车之间的运动速度没变,这一点肯定不错,绝对是真实的。
所谓“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黄帝内经》)这里说的就是历数、即运数与生命气数对应关系的依据。《至真要大论》说“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也”。因此,无论是五运的划分,还是六气的表达,都是为了“纪化生之用也”。(“六六之节”和“九九制会”在第十六问和第十九问中,我们已经作了详细的解释,不另赘述)。至于其中包涵的五运六气,则分别为:(在天有)甲已土运、乙庚金运、丙辛水运、戊癸火运、丁壬木运。此之为五运。见以下排列(上下合运):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此五运者,在地转化为五行:春木、夏火、长夏土(或四季月为土)、秋金、冬水。
在地则有“六六之节”的六气。所谓六气是指:对应于天的为风、热(暑)、湿、火、燥、寒之六气。对应于地时则化为六元:“厥阴”为风为木,称为初气,于卦以初爻象征为指代;“少阴”为君为火,称为二气,于卦以第二爻象征为指代;“太阴”为湿为土,称之为三气,于卦以第三爻象征为指代;“少阳”为相为火,称之为四气,于卦以第四爻象征为指代;“阳明”为燥为金,称之为五气,于卦以第五爻象征为指代;“太阳”为寒为水,称之为六气,于卦以上爻象征为指代。这样,一个卦中的六爻,就确定了“天地定位”的指代关系。这一点,读《易》和解卦时,是必须搞明白的自然原理。总之,共分为六气,亦叫六元气。倘以年岁论六气,则厥阴(巳亥岁);少阴(子午岁);太阴(丑未岁);少阳(寅申岁);阳明(卯酉岁);太阳(辰戍岁)。见以下排列(上下同气):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戍 亥
且五运六气的形成,永远是乾健坤顺,男刚女柔,父慈子孝,夫唱妇随,一种天然的、伦常的、周而复始的生化流程之动态,随十二月建的推移,不断地按规律流转(孔子《易传》称之谓“原始反终”)。这也是中华文化的认知道德,亦即道德由来的精髓所在。30年一小转,60年一周期,60年×9周=540年一大转,所以,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依据就是如此。500年乃是一个抽象的概数。
弄懂五运六气的基本原理,对读懂和理解《易经》至关重要。
42、日缠逆行与二十八宿指的是什么?
答:日缠逆行二十八宿是指日往西行为逆,地往东行为顺,《说卦》称之为“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故六十四卦的爻画都是从下往上数,所以象征知来者逆。而事实上,这个“知来者逆”是指测定未来的阳气变化。算命断卦就是以此为据,称之为预测。
所谓阳气的变化,其实,其依据则是观测星象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生命的影响。
古人观测天象,选点就是自己,也叫站在地球上,跟着地球,以为地球不变,以地球为中心。地球相对太阳的运行来看,其错觉说来有点像两列对开的火车相会一样,一顺一逆。其实这是地球自转,人站在地球上没有动的观察结果。太阳没有动,地球自转,而人们的观察,则好象是太阳每天从东往西跑,地球从西往东跑。然而,人们对天球的观察选点,则总是以斗柄的指向为坐标。其实,所谓的斗指变化,无非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在黄道上的单向变化,使斗指方位发生变迁,而斗指并没变动。因为,斗指和太阳相对地球来说,它们属恒星,本来就是静止的。正如上例回答所比方的一样,就像我们坐在停在车站的火车上,向窗外观察行动的火车,其错觉总像自己的火车在跑。但有一方的运动变化却是事实。而作为静态中观测的人,其得出的变化结论并没有错。
二十八宿是指整个天球黄道上的恒星方位,分别为东方青龙木,含角、亢、氐、心、尾、箕七宿;北方玄武水,含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西方白虎金,含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南方朱雀火,含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共计二十八宿。其实这些名称的由来,都是人们把天上的恒星连成一个图像、用动物形象加以区别,便于指代观察。而恒星总是固定不变(不包括行星)。
行星的天象观测,祖宗万古就已发现。目测能见的行星指水星(古曰:辰星)、金星(古曰:明星、太白、见东方曰启明、见西方曰长庚)、木星(古曰:岁星、太岁、自西向东行,约12年一周,正好与地支12时辰对应,故每年在天球上运动的不同方位为太岁所在。太岁的不同方位,其实也是由地球自转和公转造成的。因为,木星的公转时间长,地球的公转时间短。当行星与行星的公转有时同步时,其黄道斗指方向东移。而当地球公转超过木星公转时,则木星好像反过头来往西移。其实,这是地球公转小的原因所造成的错觉,公转小的跑的快,而行星相同的公转方向并没变。但两星相距的远近,则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由于这个原因,所以,才有太岁所在方位不能侵犯一说。否则,叫太岁头上动土必灾。可见,木星在行星中的质量最大,它对地球的生化影响也至关重要,中华文化对之有明确认知,只有跟现代科学,以力学作用作表述的语境不同)、火星(古曰:荧惑星、光度变化大,运行复杂,故易惑人)、土星(古曰:镇星、填星、公转一周29、7年,与二十八宿基本对应)。
这些行星是完全可以用眼目观察其变化的,离地球越近时,产生的影响作用越大,尤其是木星的引力作用。所以古人视年成的吉凶与它所处方位有关,称之为太岁。
43、八卦二进制原理与洋人对《易经》的爱好怎么看出?
答:此种二进制原理可以从“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中看出。接着是八卦生十六卦,十六卦生三十二卦,三十二卦生六十四卦。此种二进制,其象征意义首先是指阴阳平衡而展开,表现在数理上,就是一种等比级数的,无穷的数学模式。从而支配着人的思想观念。请看:
1、2、4、8、16、32、64……m
20、21、22、23、24、25、28……2n
每一项和前一项的比值等于一个常2,此即公比。m的发展趋势既可以是无限大(如上),也可以是无限小:1、1/2、1/4、1/8、1/16、1/32、1/64……1/m
而西方人研究咱们的《易经》,就是从数理的神奇兴趣开始的。
《易经》从十七世纪二十年代传入西方以后,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特别是在近半个世纪,国外的心相学和未来学掀起一股《易经》热。不少科学家惊奇地发现,踏遍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他们的许多科学理论成果,无不与《易经》的八卦奇妙地吻合。中国人的祖先于万古前讲的道体,咱们只要摸到一点皮毛的功用,原来就可以成为院士,任意的去拿诺贝尔大奖。越往现代量子学的深度挖掘,越需《易经》作为思维工具的指导,这才是真正的神奇。
其实,早在十七世纪末,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在他的二进制算术论文中就发现数学的二进制可以用《易经》的六十四卦来表示。莱布尼茨通过传教士目睹了《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他将组成卦象的阳爻(——)和阴爻(――)分别用“1”和“0”来代替,于是就变成了数字的增减与排列,从而按照二进制的运算方法,把六十四卦卦象用数字变化标示出来。其研究方法现举八经卦为例表示如下,其余六十四卦可以类推:
000000(坤)、001001(震)、110110(巽)、010010(坎)
101101(离)、100100(艮)、011011(兑)、111111(乾)
莱布尼茨是否对《易经》的卦爻辞进行过研究,我们已无法得知。也许,正是因为他只看到“卦象”而无法研究卦爻辞,才使他印证了二进制数学的准确性和可能性。
今天,易学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生物学、电子学、心理学、计算机学、地质学、天文学物理学、管理学、幻方组合数学等等众多学科领域。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发现,《易经》的太极图,正好显示宇宙力场正极和负极的作用(场说);美国高能物理学家F卡普拉发现,太极的运动变化原理与动力学模型完全一致,而且八卦也同强子的八重态对应(运动说);刘子华先生于1939年在他的博士论文中,用天文学观点从八卦图中推论出太阳系存在第十颗行星(天文说);蔡福商先生于1956年写成《八卦与原子》一书,对门捷列夫化学周期表做了全面改造,并发现宇宙间存在着大量新元素的线索(元素说);国内外还有许多学者在研究生物遗传密码时,将太极图中八卦的推算程序有效地运用起来。
更有趣的是,太极图在南朝鲜的国旗上,新加坡的空军机徽,泰国的体育场上,以及 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开幕式上都能看到它。而量子力学哥本哈根学派的尊师N。波尔曾把太极图作为自己家族的族徽,以此象征他一生反复阐述的并协原理。由此可见,《易经》在洋人心目中并不是一部单纯的占卜书。
44、阴阳平衡可不可举明显的地理为证?
答:这些道理可以随便举例。我们知道,地球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而最深的海沟,则是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这一高一低,正好在地球的对过,且两者都在北纬的30度附近,这不就是阴阳必然平衡的原因吗?
这个原因,可以很好的运用《易经》的阴阳互根原理加以解释,并给出答案。
北纬30度附近有深沟即马里亚纳海沟,也有高山珠穆朗玛峰。倘用《易经》的语言来说,这叫有深泽之象,必有高山之象相对应。《易经》认为,山凸出地平面,走向为上,属阳;泽凹入地平面,走向为下,属阴。《易经》的阴阳互根理论,就是通过此种观察得出。
宇宙万物都有阴阳之分,有阳就有阴,有阴就有阳。双方相互与共,维系平衡。但绝不能用相对立而统一,似是而非的作表述。因为相对立意味着冲突与斗争、反对与破坏。而互根只有稳定和平衡。两种表达的不同,所引导出的思维导向会截然不同,其自然天理亦完全相异。而宇宙间的万物,也只有在取得阴阳间的平衡与和谐之后,才能成立或存在。
如此,地球上有山就有泽,有泽就有山,山泽互根,阴阳依存。地球才能取得平衡与和谐,从而保持永恒的稳定。
现在北纬30度附近既然有地球上最高的山——珠穆朗玛峰,也就必然有地球上最深的泽——马里亚纳海沟;山峰与海沟互为因果,相互依存,保持动态的平衡,维持互根的稳定。
在《易经》里,山为艮,艮为阳卦,卦象符号为( ),由一阳二阴构成;泽为兑,兑为阴卦,卦象符号为(),由二阳一阴构成。就卦象看,两组符号恰好三阴三阳,恰好保持平衡。因此也叫“山泽通气,万物生”。所谓“万物生”,就是世界形成了。
以上讲的平衡道理,可以依《易》理画图解如下:
45、我国的古塔层数为何都是奇数?
答:我国现存的古塔大约有两千多座,其种类和样式纷繁杂多,但层数却大多是奇数,并以七层,九层,十一层,十三层居多。
这种现象与《易经》为中华文化之本,并由之奠定的阴阳学说紧密关联。阴阳学说和阴阳概念是传统文化的基础,无不深刻影响祖祖辈辈,华夏子孙的思想观念。这种观念,亦更深刻的体显在医学、历法、数学、建筑等许多领域。在古代数学中,人们把一三五七九等单数归类为奇数,《易经。以奇为阳,所以,奇数是阳刚的象征;又把二四六八十等双数归类为偶数,《易经》以偶为阴,所以,偶数是阴柔的象征。阳在八卦中代表的是乾是天,是上是健,是生生之源,而阴在八卦中代表的是坤是地,是下是顺,是养生之本。所以向上的建筑,当然只能以象征生生的奇数为宜。向下的偶数作为宝塔和殿宇的层级,虽然也有听说,但谁也没有看见过,那就是十八层地狱。
今天城市的高层建筑,特别是居民宿舍楼,只要有中华文化深厚底蕴的建筑师设计,多部分以奇数决定图子的最高层级。这一点,在风水先生的眼中,也看的非常重要。中华文化讲生生不息,崇阳抑阴,趋吉避凶。万古实践证明,这是很有自然道理的。阴阳学说虽然强调的是阴阳的平衡与和谐,但崇阳向上始终是乾健坤顺的前提。所以,我国古塔层数多为奇数,就是这种乾健坤顺,生生不息观念在我国古代建筑领域的体显。
46、龙的图腾是怎么来的,象征什么?
答:龙的图腾是怎么来的,现已找不到详细的史料说明,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与万古祖先对气象的观察,从而取象认知有关。祖宗文化讲阴阳二气,这阴阳二气既有“形而上”的无形一面,也有“形而下”的有形一面。这形而下的有形一面,无非就是感观能见的风雷雨雾,以及阴阳变化的气旋形态(包括可见的龙卷风)。这些形态是人们可以直观其变化的,于是就拿动物的形状作联想,从而集飞禽走兽,鱼虾蛇虫的形体于一身抽象拼接,绘成表意的龙图腾,以便共同认知。因为龙是用来表达生生不息的变化的,又是生命的动物抽象,所以,龙又是万能的吉祥动物。
也许有人认为,对龙的图腾来源作上述推理解释,只是敝人一家之言的臆测,不足为信。但我能告诉各位,这种推理的依据相当充分。《系辞下传》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就是最好的、远古祖先对天地自然的认知,其抽象过程的系统说明。比如,在 “观象于天”时,就把天球上的每颗不动的恒星联成一遍以动物的图象作表述,便于人们背记和认知,而且还有具体的生化气象含其中,例如对天球东的群星体描绘叫青龙,南的群星体描绘叫朱雀,西的群星体叫白虎,北的群星体叫玄武,中方上下为螣蛇与勾陈。这些都是想象中的动物。且分别又代表东木、南火、西金、北水,中土之气象。
那么,龙的图腾想象又何不然?且再则《山海经》中记载,夏后启、蓐收、句芒等,都有“乘雨龙”之描述。
然而,龙又是中华文化中四瑞兽之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我们都是龙的传人,就是这一象征的血脉情缘。而四瑞兽则分别为龙、鳯、麒麟与灵龟。只有龙的想象形状各异。龙的总体想象是体长像巨蛇,有鳞、有角、有脚、能走能飞,能游泳,能腾空而起、腾云驾雾。龙有四种形态,有鳞的称蛟龙;有翼的称应龙;有角的称螭龙;无角的称虬龙。
总之,龙是中国人的血脉灵魂,一种神奇而刚健的想象动物,能飞能潜,变化莫测,其鳞计八十一片,而八十一为九九之数。所以,龙被祖先视为纯阳之物,因此纯阳之卦的《周易》乾卦皆取象于龙。故《周易集解》称“龙者,假象也”。
天地之气有升降,君子之德有行藏,龙之为物,能飞能潜,故借龙可比君子之德也。
47、八卦的基本象征意义是什么?
答:《易经》的义理主要是通过八卦的卦象,爻象之阴阳象征,及其变化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而象辞、爻辞则是对这样象征意义的解释和描述。《系辞下传》说: “《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这就告诉我们,《易经》一书,就是象征。而所谓的象征,其实是对大自然的运行规律,作高度的抽象观察。取其事物形态的高度共性,这便称之为象。见以下示意图:
《说卦传》说:“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悦)也”。《周易正义》解释说:“乾象天,天体运转不息,故为健也”。“坤象地,地顺承于天,故为顺也”。“震象雷,雷奋动万物,故为动也”。 “巽象风,风行无所不入,故为入也”。“坎象水,水处险陷,故为陷也”。“离象火,火必着(着)万物,故为丽也”。“艮象山,山体静止,故为止也”。“兑象泽,泽润万物,故为说(悦)也”。以上示意图,就是根据这两段解释绘制,简单扼要,清楚明白。
而所谓的八卦,《周礼》称之为“经卦”;又称小成之卦。它并不是《易经》的全部。只有八卦的两两相叠,才能构成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的全部内容,才是整部《易经》。因此,八卦又是六十四卦构成的基础。
应该说明的是,这种八卦的立名之义,取象完全是从生命的流程角度作观察,“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的。故其取象亦大。因为这八种物象,以乾坤为提纲,为本体,其余“六子”像六大金刚拱护乾坤一样,无不对万物生生直接发生作用。举例,一阳初生(乾天,日),坚冰感应(坎水),雷动惊蛰(震雷),春风和煦(巽风),日丽禾长(离火),果水甜蜜(兑泽,喜悦),堆粮如山(艮山),晾干入窖(坤地,墓藏)。可以看出,这是生命流程的大致线路。《易经》虽不这样明说,那是因其取象亦大的缘故,怕你受到认知的局限。
可见,如此立名取象,八卦事实上是构成生命活力之来源的基本象征。这种象征意义,在六十四卦中得到普遍反映,亦是理解六十四卦乃至《易经》象征学的基本前提。因此,研读《易经》时,必须深刻理解,才能准确掌握之。
48、郑彝元先生是怎么看待“观象画卦,历易同源”的?
答:现将老先生的相关赐教转录于下:
原始《易经》发轫于律历。中国历法包括太阳历、太阴历与根据日、月、地三者互动关系而制定的干支运气历。(见于《黄帝内经》)伏羲根据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观察地上动植鸟兽、人身物候种种变化,即观察天、地、人三才之象的时空推移与物象变化,然后据以画卦。因此,每卦均有一定的时序与方位,蕴涵时、空、物三项内容。伏羲作易的目的是模拟时、空、物变化过程,“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神”指万象“阴阳不测”(神奇)的变化;“明”指“悬象着明” 的日与月;“类”就是观象稽类;“象者像也”。观象,就是观察不同时序与方位的事物,加以比类,分别其刚柔之体,“以体天地之撰”。“于稽其类”,是根据不同时空,把万象归纳为四象(五行),八卦,以至六十四卦。所以,“其取类也大”。《易》把阴阳、时序、方位、五行量化,并用十个基本数字来表示“天地之数”,即一至五表示四象五行生数,六至十表示四象五行成数:一、六水(北、冬),二、七火(南、夏),三、八木(东、春),四、九金(西、秋),五、十土(四季)。象与数的配合,以一岁中的阴阳消长,即乾坤消息的观察结果为依据,是对宇宙过程的模拟,同历法密不可分。
象与数,是作易的基础,也是治历的依据。历分太阳历、太阴历、阴阳合历与干支运气历;易有连山、归藏、周易。两者之间肯定有对应关系。易历同源,易历相通。这是理解《易》的关键,也是理解象数的关键。宇宙万象都在一定的时空中生、长、收、藏;生、盛、衰、灭。卜筮就是以此一宇宙时空变化模式为依据,结合历象变化,预测万物消长、人事吉凶的。它依据形而上之道,预测形而下的万象变化归趋。其所蕴涵的思想,有其深刻的决定论根据。象数之学,言之有据,行之有验,不能简单视为迷信。
(以上全文见郑先生《道统论。象数与义理》284页)。这里有几个概念需要补充说明一下,所谓太阳历是指365天又1/4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阳历年,所谓太阴历是指354天又1/4日,月之盈亏12次的阴历年,所谓干支运气历是指以24节气,冬至回归日为标志,用花甲子推算的农历年。见37问至41问答疑的详细解释。
49、《八卦》是如何分阴分阳的?
答:八卦是指《易经》的八经卦,每卦只由三个阴阳爻画组成。分别为《乾》《坤》《震》《艮》《离》《坎》《兑》《巽》。八卦均有阴阳之分,除《乾》卦为纯阳卦,《坤》卦为纯阴卦之外,其余六卦之中,《震》、《坎》、《艮》三卦亦为阳卦;《巽》、《离》、《兑》三卦亦为阴卦。
八卦的阴阳之分,首先取决于八卦的爻象数理。奇数为阳,偶数为阴。有意思的是,八卦都是由阴阳二爻组合而成的。一长爻(——)为一,为阳;二短爻(――)为二、为阴。这是爻象的基本数理。但一、二两数可论阴阳爻画,而不能成其为卦,因为一二两数只可以表述天地,尚缺人位。这叫“三才”缺位,不成整体,无以成卦。何谓“三才?”天、地、人是也。
接着便是三、四、五、六爻,因为都在“三才”可以表述的范围,故都可组合而成卦。而最基本或者说最少的奇数三画,必须是三长爻即三阳爻,因而组成一《乾》卦。然后,最多的偶数也只有六短爻,便可组成一《坤》卦。三长爻组为纯阳之乾,六短爻组为纯阴之坤。故此二卦又为其余六卦的阴阳之本。本者为父为母就不言而喻了。
然后,长短不同的阴阳爻次交错,剩下就只有爻数的四、五二数分阴分阳了。这四、五的阴阳爻数,我们可以把阳爻(——)放在阴爻(――)的上、中、下交错配卦三次,产生三个不同的卦象,于是便可产生以长短共五画(奇数)为标志的三阳卦,它们分别就是《震》、《坎》、《艮》。不信,您可以参考八卦图数一数,看这三卦——每卦的长短横加起来都是五画为奇数?反之,我们又可以把阴爻(――)放在阳爻(——)的上、中、下交错配卦三次,也同样产生三个不同的卦象,于是又产生长短横加起来以四画为偶数的三阴卦,它们分别就是《巽》、《离》、《兑》。
然而,四、五两数爻象的不同组合,完全是三、六两数长短爻的交配结果。因为三为乾,六为坤,所以,又叫“乾坤生六子”,此六子又象征三男三女。因此,《说卦传》解释说 “乾,天也。故称父。坤,地也。故称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
这些话是什么意思呢?根据阳男阴女,《乾》卦,象征天。所以相当父亲。《坤》卦,象征地。所以相当母亲。《震》卦是《坤》母向《乾》父索取了一个阳爻,放在“初”位上,阳爻是男儿的象征,所以这个“初”爻变化出的儿子便是长子(《坤》卦的六短爻最下一爻变阳,由原来的“初六爻”变为“初九爻”就成了《震》卦。《震》卦是奇数——即长短横相加共为五画的阳卦,所以,母亲向父亲主动索爱,头胎养出的儿子肯定是长子。历代算命先生算卦的依据就是这,包括诸葛亮算卦借东风,也是根据《易传》讲解的不同指代精确计算的)。而《巽》卦是《乾》父向《坤》母索取的一个阴爻,放在“初”位上,阴爻是女子的象征,所以“初”爻之女便是长女(指《乾》卦的“初九”爻,变阴为“初六”爻,就成了《巽》卦,其长短爻数,总数为四,为偶,为阴、为女。后文类推,再译原文时不另加括号说明)。《坎》卦是《坤》母向《乾》父第二次索取了一个阳爻放在“中”位上,阳爻是男儿的象征,所以称为中男。《离》卦是《乾》父第二次向《坤》母索取了一个阴爻放在“二”位上,阴爻是女儿的象征,所以称为中女。《艮》卦是《坤》母第三次向《乾》父索取一个阳爻放在“上”位上,阳爻是儿子的象征,所以称之谓少男。《兑》卦是《乾》父向《坤》母第三次索取了一个阴爻放在“上”位上,阴爻是女儿的象征,所以称之谓少女。
以上就是乾坤生六子的阴阳变化原理,合起来共八卦。故八卦分阴分阳,象数是奇偶,象征则是男女与刚柔。,
为了便于各位看官牢记八个经卦(即八卦)的卦象,现将宋代人编写的《八卦取象歌》抄录于下。此歌诀既形象又顺口,一直延用至今,方便背记。
乾三连(乾卦的三个爻画是连接的)
坤六断(坤卦的三个爻画断裂成六部分)
震仰盂(震卦的形状象一个口朝上的盂)
艮覆碗(艮卦的形状好像一个倒放的碗)
离中虚(离卦的中爻是一条虚线)
坎中满(坎卦的中爻是一条实线)
兑上缺(兑卦的上面一个爻画有断缺)
巽下断(巽卦的下面一个爻画是断开的)
见下图:
50、八卦是怎样表示方位、秩序和阴阳刚柔的?
答:八卦表示方位,有两种排列方式,卦的阴阳刚柔性质不变,卦序各不相同:
一种是伏羲方位,又称先天方位;一种是文王方位,又叫后天八卦。先从先天八卦说起,《说卦传》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意思是说,乾坤有一定的位置,山与泽相互通气,风雷相互迫击,水火相反相成;八卦是两两相互交错的;要追溯已往的事理就顺推,要预知未来的情况就逆测;而《易》是用于预测的,所以要逆推卦次。
据此,宋儒绘出了一幅伏羲先天八卦图,旨在解释上面引述的《说卦传》中这段话。其图为:
在图中,《乾》南《坤》北,亦可谓,以乾坤定上下之位;《离》东《坎》西,以立左右之门;《兑》与《艮》居东南与西北;《巽》与《震》立西南与东北。这就是所谓的“天地定位”。当然,这只是从空间的方位去看。然后,所有八卦都阴阳相对、奇偶相对,从而形成流动转化,这又是对时间而论。进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宇宙整体观(关于这里面的奇、偶概念,对八卦来说,只指数一数每卦的长短横之笔画,然后相加,或三、或四、或五。三画、五画为阳,四画为阴)。乾、震、坎、艮为阳,坤、巽、离、兑为阴。所以,排卦以乾1,兑2,离3,震4为逆时针而运行,象征太阳从东到西,天往左旋为逆;巽5,坎6,艮7,坤8为顺,象征大地对应太阳顺时针而动。所谓乾健坤顺,就是这样认知自然天理,即对日月星之三光者与大地上的生命关系,仰观俯察而得出的。于是,宋儒们以此认知为体悟,画出先天太极八卦图,把阴阳逆顺的关系描述的非常形象和清楚。并按上图八卦标示的顺序,画出了相应的太极图曲线,以之形象的表示阴阳消长的旋转运动。见下面古太图:
从此图中可以看出,太极图是一对阴阳鱼。阳鱼白色,代表天乾与阳光,也可以说象征燥热、阳刚与白昼:阴鱼黑色,代表坤地与阴暗,也可以说象征凉爽、温柔与黑夜。看鱼身,当然是从头到尾,阳左阴右的顺序便清清楚楚。男左女右的道理也是这么来的。可见,阴阳二鱼,完全是互为因果,亦叫阴阳互根,总是一逆一顺,时空一体。乾坤定位,天生地养,天尊地卑,上下有别。没有什么是可以用丛林文化,来批判中华文化是崇阳抑阴的胡说八道,一切都是描述自然本身。自然就是道理。世界是由道理统治着的。因此,中华文化是道统文化。所以,这种文化你不能以科学的工具理性,即用科学的工具,去对其分析和肢解。而你只能以天然的心性去证悟。
然而,相对于先天八卦,又有所谓后天方位,亦即文王八卦的不同排定。这也是按孔夫子《易传》的另一段诠释而来。《说卦传》曰:“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显然,这段诠释是以生命流程来论卦的。帝者,蒂也。即生命的起始,它是从春“雷”惊蛰而开始的。因此,孔子进一步解释说“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洁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以说(悦)也,故曰说(悦);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这里所讲的道理,严格意义上讲,无非是生命流程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尤其对《艮》卦的解释为“终”为“始”,象征非常清楚。《艮》者,山也,山者,其像冬藏之粮堆也,亦为坟墓之象也。坟墓者,生命终埋之地也。生命终埋者,生命从有到无也。万物皆是从无到有,系无为无不为的生生之道所生,所以,埋生命的地方,正好也是生命从无到有的孕生所在。
可见,孔圣的每句言论,都应举一反三,才能透彻理解。无怪乎赵普只用半部《论语》治天下,亦即只要有选择的、记住孔圣人《论语》中的部分言论(这叫“半部论语”,不是说只用前面一半或者后面一半)就能把天下治理的安稳平定。
然而,根据孔子《说卦传》上述言论,为解释这段话,宋人亦画了另外一幅《文王后天方位八卦图》。其图为:
看此图描述,其形象解读孔子的原话,可谓一目了然。但有人说,文王把《乾》卦调置于西北方向。原因是周族崛起于西北,周人以西方为上,于是便把《乾》《坤》二卦都移到了西方。在占筮中,凡占到西方者均为吉,反之则不吉。这是一种没有自然天理依据的臆测,不必轻信。
当然,《离》卦为火,正好可以象征炎热,故以之表示南方;《坎》为水,水能凝结为冰,象征寒冷,故以之可以表示北方;《震》为雷,春日雷作于东,故可以以之表示东方;《兑》为泽,泽润心田,令人喜悦,以之可以象征收获的欢乐,表示西方。
至于《艮》为山,为万物所成终、成始之处,黑夜将尽,黎明即至,故以之表示东北方。
这就是《文王后天方位八卦图》生命流程的自然秩序,基本原理。
51、三才与卦理是怎么排定的?
答:要明白三才排定之卦理,首先需明白“三才”概念的产生和指代。三才者,天地人之谓也。此概念首出《说卦传》:“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显然,这里面的“三才”指的就是“立天之道”“立地之道”“立人之道”,即天地人之三才大道。
在八经卦中,三爻的位序都是有讲究的,严格按自然现象作划分。天在我们的头上,地在咱们的脚下,显然,人居天地之中。故三爻画的经卦中,初爻在下表示地,二爻居中表示人,上爻以之象征天。以乾坤两卦为例:
而在六十四卦中,因其每卦都是八经卦的两两相叠,这样正好表述天有阴阳,地有阴阳,人也有阴阳。于是,便可把八经卦用一爻画指代,叠用成用二爻画作表述。这样,每卦的初爻和二爻,合二为一指代地;三爻和四爻,合二为一指代人;五爻和上爻,合二为一指代天。正好天地人的爻画位次,都有奇偶之分,阴阳之辨。见下例;
由此可见,三才之分,爻位之别,乃是揭示天地人道的中华文化之本。难怪《系辞下传》解释说:“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也”。从根本上说,通部《易经》的内容,讲的其实是天地人和谐生存的“三才之道”。
52,六爻的贵贱之位是如何指代的?
答: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先,首先说明一些社会问题。今人只喜欢自由平等,无不讨厌所谓封建意识形态的贵贱之分,尊卑之别。殊不知,人类社会的贵贱之分,尊卑之别是天然形成的,没有什么封建迷信可论。它跟专制独裁没有直接的渊源关系,也没有什么专制不平等的根本性的理由可以胡扯,它完全是天然道序的体显。例如美国大讲自由民主,它也不能说不要尊卑贵贱,奥巴马不是一般的工人农民,依然是至高无上的美国总统,其身旁的工作人员,没有一个不是总统的臣工,必须忠实耿耿的依法办事(只是把臣工换一个名称,叫工作人员)。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贵贱等秩,尊卑序顺,它乃是国家存在的自然天理,没有人可以变更这种贵贱,除非你也争取。又如长幼有序,长尊幼卑这是天理,因为只有先生的父母,才能生出后养的儿女,没有后养的儿女能够生出先生的父母,这就是道序的自然等差,尊卑形成的天然原理。话不扯远。
卦位中的所谓贵贱,是指把六爻的位次,用来与社会等级的制度相比,从而显示各爻位次的尊卑与高下。
六爻的贵贱之位依次为:上爻为太庙之位,五爻为天子之位,四爻为公侯之位,三爻为大夫之位,二爻为士人之位,初爻为庶民之位。
那么现在你也可以这样指代:上爻是国家主席,五爻是总理,四爻是省部级,三爻是县市级,二爻是乡镇级,初爻是老百姓。
假如你想学会算卦,这就是指代关系。倘你要回答求卦人的元亨利贞,凶咎悔吝,必须明了此种人际关系的对应。当然,爻位还有六亲之辨,不在此问回答之列,留待后问具体说明。这不是故意留玄念,因为很多专用术语,一言两语很难解释清,只能循序而进。
但本人已有声明,敝人不是术数研究者和江湖术士,释《易》旨在修复道统,弘扬中华文化,承传孔孟之道。所以,绝不会以术数研究为业,以求发财生计。虽然对术数的基本原理必须了然于胸,那也是为了正如孔子研《易》所言,“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只重道德耳!旨在阐明中华文化的道统原理本身。
但讲道统原理的同时,术数作为知识技巧,从而上升为文化,乃是道统修复不能逾越的基础。因此,在传承祖宗道统文化时,必须回答清楚《易经》之为文的基本原理。否则,光研四书的人,是很难真正弄懂中华文化的道统体系是什么,孔孟之道所以然的。更何况完全只以自利,如鞠曦先生所说:“自以为是”的党同伐异,诸子百家。因此,今天的文人墨客,总是各说各话,以其所是,是人所非;以其所非,非人所是。文化改革和政治改革的前途暗淡,因为,始终没有找回业已丢失的文化道统可护身。一切改革都是利益集团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它乡是故乡”。因此,改革就成了丛林竞争,永远没有止尽的托词。
53、什么是六十四卦?
答:前面已经说过,六十四卦是把三爻为卦而构成的八卦两两相叠,从而排成六画卦的八经卦。而每个六画卦的八经卦,又能变化出八个全然不同的六画卦形。这就是八卦相生的自然关系,天然数理。然后,如此八个不同的八卦相乘,正好是八八六十四卦。
其数理关系,可以如下运算:
8×8=64卦,或者8×7+8=56+8=64卦。
通过“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的道统原理,我们可以以八卦为座标,绘画出一个完整的天球时空图。见下图:
从上图的直观描述中,我们可以很好的联想和意会,原来,宇宙时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四面八方,万殊归一。故有中华文化是天人合一一说的结论。从而知道和重新建立起中华文化关于生命是“自在”的、“自性”的,“原始反终”的道统世界观。这种世界观是自然的,是阐述“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的,即阐释道与生命是同性的(自性),与灵魂是同在的(自在)。这种世界观,它对自然的认知,没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等级之分。因此,不能进行人为的改造,也没法进行人为的改造。丢失它,破坏它,必然会遭到道德沦丧的天然报应,使人性墮落到不如禽兽。
所以说,中华文化是最讲道理的文化,不是最讲科学的文化。因为它从始至终认为“知识”不是“文化”,只承认“君子不器”,“知识”仅仅是“文化建筑”的工具和材料,不能把道义之“士”变成物欲竞夺的“知识分子”。反对把“器”(物质)当“道”(精神)对待,即把“工具理性”当“道德情感”对待,亦即特别反对不利生生之道的科技淫巧,始终把科学技术控制在生生的道德约束中,也就是道统约束下。这是学《易》必须注意、希望明白和力求搞懂的道理。
如今,举世都是科技一枝独大,所以,金融淫巧是最高的科技,不受道德约束造成的天灾人祸,跟原子弹满天飞没有区别,最终能把人类推向自毁的深渊。话不扯远,再说正题。
再看六十四卦是怎么形成的?我们已经知道:“形而上者谓之道”,“道”比太极高。然后才是“太极生两仪”。这两仪就是阴阳,就是乾坤。所以说,阴阳即乾坤就是天道衍生万物的不二法门,其中道是根因。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乾坤的演化来观察。
前面我们已经回答乾坤生六子,这六子就是(震)雷、(巽)风、(离)火、(兑)泽、(艮)山、(坎)水。然后把三爻卦变成六爻卦,就使天地人三才都可用阴阳来观察。而变成六爻卦后的八经卦,只是在原经卦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层级,所以,其经卦的卦形卦理依然完全不变。也就是八卦口诀中的“乾三连”,变成了“乾六连”,“坤六断”变成了“坤十二断”,其余六子类推。八经卦即本卦的情况如此,而把乾与坤相叠,则完全不同了,于是,就变成了六十四卦中的《天地否》卦。这种卦是完全有“别”于原有的八经卦的,所以专用名称统称之为“别卦”。六十四卦除八经卦以外,其余全部由别卦所组成。但气势的演化则完全不同了,它能描述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而且能根据阴阳二气的消息转化指代各种物象事理。现将八卦口诀复述如下,从而再给出六十四卦背记口诀:
乾三连, 坤六断, 震仰盂, 艮覆碗
▅▅▅  ▅ ▅  ▅ ▅  ▅▅▅
▅▅▅  ▅ ▅  ▅ ▅  ▅ ▅
▅▅▅  ▅ ▅  ▅▅▅  ▅ ▅
离中虚, 坎中满, 兑上缺, 巽下断
▅▅▅  ▅ ▅  ▅ ▅  ▅▅▅
▅ ▅  ▅▅▅  ▅▅▅  ▅▅▅
▅▅▅  ▅ ▅  ▅▅▅  ▅ ▅
易经64卦背记口诀:
乾为天:上乾下乾──坤为地:上坤下坤──水雷屯:上坎下震──山水蒙:上艮下坎──水天需:上坎下乾──天水讼:上乾下坎──地水师:上坤下坎──水地比:上坎下坤──风天小畜:上巽下乾──天泽履:上乾下兑──地天泰:上坤下乾──天地否:上乾下坤──天火同人:上乾下离──火天大有:上离下乾──地山谦:上坤下艮──雷地豫:上震下坤──泽雷随:上兑下震──山风蛊:上艮下巽──地泽临:上坤下兑──风地观:上巽下坤──火雷噬嗑:上离下震──山火贲:上艮下离──山地剥:上艮下坤──地雷复:上坤下震──天雷无妄:上乾下震──山天大畜:上艮下乾──山雷颐:上艮下震──泽风大过:上兑下巽──坎为水:上坎下坎──离为火:上离下离──泽山咸:上兑下艮──雷风恒:上震下巽──天山遁:上乾下艮──雷天大壮:上震下乾──火地晋:上离下坤──地火明夷:上坤下离──风火家人:上巽下离──火泽睽:上离下兑──水山蹇:上坎下艮──雷水解:上震下坎──山泽损:上艮下兑──风雷益:上巽下雷──泽天夬:上泽下乾──天风姤:上乾下巽──泽地萃:上兑下坤──地风升:上坤下巽──泽水困:上兑下坎──水风井:上坎下巽──泽火革:上兑下离──火风鼎:上禹下巽──震为雷:上震下震──艮为山:上艮下艮──风山渐:上巽下艮──雷泽归妹:上震下兑──雷火丰:上震下离──火山旅:上离下艮──巽为风:上巽下巽──兑为泽:上兑下兑──风水涣:上巽下坎──水泽节:上坎下兑──风泽中孚:上巽下兑──雷山小过:上震下艮──水火既济:上坎下离──火水未济:上离下坎。
以上是八卦重叠名称,及其64卦卦名。例“雷山小过”前面的“雷山”两个字,就是八卦的《震》《艮》相叠,震上艮下,故取名《小过》。其他全部类推,原理非常简单,也很好背记。所以,很多以算命为业的能熟记之后,在大脑中一闪而过,而64卦的音形意……则可以滥熟于胸。这从很多民间高手,速算八字脱口而出可以看出。
请看下列六十四卦阴阳宫次排序图:
从以上图解和口诀中,我们已然明白的看出,六爻卦首先是三爻卦的叠加,然后是从上到下看卦象的名称,原来《泰》卦名曰“地天泰”。也就是坤(地)在上,乾(天)在下的形象指代。难怪孔子以其《象传》解释说:“天地交,泰。后以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可见,本《泰》卦是围绕天地交融,从而泰和的化生现象,来喻事状物,指导人事顺应天事,从而管理天下的。意思是说“天地相互交融,象征太平安定。然后才能生养万物,裁分天地的功用,体显天地之道的生生之宜。君王以此效仿,用以管理天下百姓”。
由此可见,形象思维是六十四卦的重要特点,是悟道认道的道德依据,也是中华文化的本质特征。
再从阴阳宫次排序图中可以看出乾坤变化的规律,亦无不是从根到叶,从无到有的象征。它是从初爻的阴阳消息变化来体显的。因此,其生命流程的阴阳转化原理,也是从初爻变化说起,象事状物,与自然完全合拍。
所以,上表每宫的八卦排序,从左到右,都是从初爻变起。然后到第七卦,本宫最高的上爻作为该宫的气数本体不变,因此回头往下变,称之为游魂。到第八卦,再将下卦全变复原,称之谓归魂。
说明万事万物不管怎么变化,游魂最终不变,终究复原。“原始反终”。
54、五行是什么?
答:五行是道统文化的认知工具,应该说它同祖宗文化的阴阳观念同步产生。而在有文字的说明与解释上,则严重的滞后于河图洛书与八卦。因为,在黄帝史官仓颉造字以前,文化传承靠言传身教,没有书契。但究竟传承了多少万年,今天没有人能回答清楚,而从黄帝与歧伯的对话看,可以推想,言传身教是没有文字前──王官学承传的必然之路,必定有专司教化的师承专职,专家、专户对道理进行说教。
关于五行的最早记录见《尚书。洪范》。其实,该文记载的内容,是武王灭殷后,向殷之遗贤箕子所请求赐教的洪范九畴,即治国的王官学九种内容,其中第一条就讲道,必须认真地对待自然的阴阳五行。这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原话是这样说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这里面将五行举了三重的对应关系。一是五行名称的简单易懂,“简易”;二是五行的属性不变,“不易”;三是五行的作用不断的变化,进而造出酸甜苦辣,“变易”。事实上,道统文化可把世间的万事万物纳入五行作考察。所以五行又是八卦的阐释工具。
从表面上看,这五行是世间人人都能见到的五种物质形体,而实际的中华文化,早就把它从有形的知识上升到无形的道统,即中国人优秀的灵魂意识与文化,亦即华夏民族的意识形态──举世无双的中华文明。因此可以说,阴阳五行才是道统文化的认道工具。可是,今天的大学老师讲不出这些道理,因此搞成绝学。而不是说书本绝了,文字绝了。而是说能把祖宗文化所阐述的道理做明白证悟的人没有了,或者说太少太少了。这就要有人站出来为往圣继绝学了。讲中华文化,首先围绕道统把道理说清,因为道统就是自然生生的天理。一切违反此种天理的知识说教,都不是祖宗道统,即不是中华文化本身。
五行作为阴阳演化的补充,其生克制化的原理,正好能有效的回答清楚时空运转的顺逆与平衡,如果把万事万物万理都归纳在天人一体的时空中,那么利用五行测量各种平衡关系就非常清楚了,非常文明了。而五行的生克原理,则可直观而形象的比喻为:火把物件一烧变成了灰,灰者,土也。因此火生土。土为泥沙,沙中含金,所以,土生金也。金怕高温,化而为水,故曰,金生水也。水能滋润土地,然后植物才能生根发芽,植物有茎有干,茎干者,木也,故水生木。木干易燃,燃者,火也,故木生火。反过来说,木吃泥巴长大,所以木克土。土堆成山,水流不通,所以土克水。水湿就燥,燥者火也,水到而熄,所以水克火。火烈烁金,化金为水,故火克金也。金钢锋利,能伐草木,故金克木也。
这就是五行生克制化的基本原理。但这种比方都是“形而下”的感性知识,根本就不是“形而上”的深度文化。只有形上之道的五行衍生,才是真正的五行文明。这里举例来说,祖宗文化于万年前就把金钱归类为五行之水,与金钱相联系的金融、银行、信贷、商品、商业、商人、股市、期货、保险……统属五行之水,还包括亥猪子鼠与方位之北,颜色之黑,亦统属五行之水。金融危机是人为造成的,金融危机的道统原理就是人类养命的形上之水被人为堵滞所造成。它发端于美国,乃五行文化发源地的中国之北方,同时亦从此北之方位的墨西哥爆发猪流感,亥水为猪,水出了问题生猪瘟,继之而来的是全世界的大自然水失衡,各种自然报应肆虐各国,地震,干旱、飓风、洪灾、泥石流,雪崩等,向雪崩一样的频频爆发,乃至不可收拾。
这便是中华文化所论人性的道德缺失,道统五行之水的严重失衡所遭致。不要以为是天灾,其实是人祸。是人类文化彻底丢失的人祸。除了道统修复,人性改变,你说谁有本领用科学技术去人为的作补救呢?而人性的改变,道统修复的前提靠什么?难道不是靠教育吗?而教育又哪一天停止过呢?从小学到大学,受教育的人是越来越多,且有电视网络天天播,你能说教育不到位吗?只能说教育的文化种子不好,人们学的东西不是道统是道毁,所以做人绝不可能有道,只能是无道和缺德。因此,科学治不了文化病。因此,人类的前途只有道统修复,文化重新革命一条路。只有这样讲五行,才能让您记得住。现将五行生克图解如下:

从上图可以看出,圆形线条的顺时针相生,五星线条的顺时针相克。
55、天干地支的五行归类是什么?
答:五行的形上之气,无不都有阴阳之分,这从天干地支对五行分阴分阳的划分,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
首先说天干:甲乙为东方木,丙丁为南方火,戊己为中方土,庚辛为西方金,壬癸为北方水。这里不但把五行的形态(空间)抽象描述,也把五行的方位指向(时间)抽象表达。
又:为了观察同类事物,同类形态的刚柔不同,又把五行用阴阳界定,形事状物就非常明白了。例如同样为木,松柏杨柳为阳木,花草植被当然只能算阴木。同样是光、同样是热是火,太阳的光热只能是阳光阳火,月光烛光只能是阴光阴火。所以,天干规定:甲为阳木,乙为阴木;丙为阳火,丁为阴火;戊为阳土,己为阴土;庚为阳金,辛为阴金;壬为阳水,癸为阴水。
见下表:
阳木
阴木
阳火
阴火
阳土
阴土
阳金
阴金
阳水
阴水










同时,由于《易》理阐述天健地顺,男刚女柔是自然道统的天然本性。因此,表达地性顺天性的地支,当然亦有五行的阴阳之分。它们分别为:寅卯东方木,巳午南方火,申酉西方金,子亥北方水,辰戍丑末四季土。寅为阳木,卯为阴木;巳为阳火,午为阴火;申为阳金,酉为阴金;子为阳水,亥为阴水;丑辰为湿土(阴土),末戍为燥土(阳土)。
见下表:
阳水
湿土
阳木
阴木
湿土
阳火
阴火
燥土
阳金
阴金
燥土
阴水












以上这些,就是天干地支的五行归类。
通过归类,人们就可用天干地支相互配合,用以抽象的表达各种事物事理在时空中的定位、刻度、变易、转化。尤其是可以用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对生命流程的演化进行预测,直接为复杂的道统演变提供具体的数理依据。所以,天干地支就成了中华文化认知世界,为阴阳五行提供哲学思维的具体工具。
所以说,这种工具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思维对五行的生克制化比较来完成的,从而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用以指导人的行为去参考、达到人的生活幸福、社会和谐、环境优美。这就是三才大道,道与德(得)的关系。
见下图天干地支生克制化的直观表述:
上图外圆按顺时针转,表示天干地支的五行相生,圆中直线相对表示五行相克。由于中华文化以天干地支对宇宙时空无时不刻,无所不包的作解释,所以,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跳出时空界,不在五行中。这就是中华文化的道统原理,全部哲学。
而所谓生命的八字,就是指你出生时,年、月、日、时中蕴藏的天干与地支。因为,中华文化在万年前,咱们的祖先就以天干地支论时空,有文字记载的歧黄之术,也已然传承了五千年。没有文字的言传身教,究竟延传有多少万年呢?没有人能够回答。但知天干地支的花甲子循环,60一周,能把全部的时空进行囊括。于是,用五行指代万事万物和万理,就可框定所有的自然现象。见下表各种事物概念的五行对应,及其相互之间的生克制化。请参考下表中列举的中华文化中一些最基本的五行概念。
五行
五色
五音
五味
五窍
五脏
五气
五情
五养
五牲
五声
五元










































湿






































注:本表中的概念类别不同,而相同类别概念中,五行生克制化原理相同。其中相生顺序从上到下排定,但相克关系比较,则需参照下列五行生克制化示意表。
五行
五方
五化
五季
五形
五劳
五魔
五时
五 星
五魂
六腑
六 亲







平旦
岁星木星
游魂

印枭父母







日中
荧惑火星
神识
小肠
比劫兄弟



长夏



日西
镇星土星
妄意

食伤子女

西





合夜
太白金星
鬼魄
大肠
妻财妻妾







夜半
辰星水星
浊精
膀胱
官煞上司
本注说明同上表。但表后把六腑六亲列入五行中。前者为中医治病五行归类的调治原理,后者为四柱运算专用术语,算命先生算命的工具。
五行生克制化示意表(一)。圆线顺时相生,五星线顺时相克。
五行生克制化示意表(二)。示意原理同表一。本表主要能帮初学算命者默记命理六亲,从而提供印象。
56、天干地支的时空指代是怎么定位的?
答:天干,前面已经提到,但没详细解释,甲乙东方木,四象为春季,视觉为青色;丙丁南方火,四象为夏季,视觉像赤火;庚辛西方金,四象为秋季,视觉为白色;壬癸北方水,四象为冬季,视觉为黑色;戊己中方土,四季都在土中显变化,所以叫中方土,视觉为黄土。
再说地支,子亥北方水,寅卯东方木,巳午南方火,申酉西方金,辰戍丑末四季土。尤其对时间的指代,一天有十二个时辰,一年有十二个月,其时间的刻度除了年日可随六十花甲子流转,月与时则固定不变。其中深含《易经》“简易”“不易”“变易”的时空认知原理。
在不变的时间刻度中,子为冬月,属象为鼠,于日辰为西历时间的23、00──01、00;丑为腊月,属象为牛,于日辰为01、00──03、00;寅为正月,属象为虎,于日时辰为03、00──05、00;卯为二月,属象为兔,于日辰为05、00──07、00;辰为三月,属象为龙,于日辰为07、00──09、00;巳为四月,属象为蛇,于日辰为09、00──11、00;午为五月,属象为马,于日辰为11、00──13、00;未为六月,属象为羊,于日辰为13、00──15、00;申为七月,属象为猴,于日辰为15、00──17、00;酉为八月,属象为鸡,于日辰为17、00──19、00;戌为九月,属象为狗,于时辰为19、00──21、00;亥为十月,属象为猪,于时辰为21、00──23、00。
见下表:
十二支时辰
属相
五行
现今时间
子时


23时至01时
丑时


01时至03时
寅时


03时至05时
卯时


05时至07时
辰时


07时至09时
巳时


09时至11时
午时


11时至13时
未时


13时至15时
申时


15时至17时
酉时


17时至19时
戌时


19时至21时
亥时


21时至23时
以上时间刻度,是中国文化的夏历(夏朝的历法),也叫农历。值得说明的是,从冬至过后为阴极阳升,于八卦指代中为一阳初始。到大寒过后的立春,就是新年伊始。命理计算是以二十四节气的立春为据算第二年的,不是以正月初一起算新年开始。立春有时在腊月中上旬,有时在正月中上旬,原因是闰年闰月的变化所造成,这是中华文化的干支纪年法。所以,对春节前后生人的年命计算,其年柱的干支排定,只能以立春为伊始。例如民国14年(1925)乙丑年正月十二立春,那么,该年正月十二前十一天的生人,年柱就只能仍以上年甲子计,但月日时的干支不变。当然,如果是腊月立春时,反之亦然。这就是中国干支年的花甲子纪年原理。
而对生日的计算,不是以零点为一天的开始,而是以二十三点结束为始。夜晚十一点已过的生人,生日就只能以新的一天子时来计算。这是跟西历计时概念完全不同的地方,请注意甑别。前面已经提到,地支对月与时辰的时间刻度是固定不变的,但对年日则不能。因为年日不能以十二为单位作等分,所以必须随六十花甲子而流转。天干的循环以十为周期,地支的循环则以十二为周期,所以十与十二的相对循环不对称。只能是六十年或六十日一相会。也就是甲为天干即阳气的运行开头,子为地支即阴气的顺应开始,此为甲子年,或者甲子月,或者甲子日,或者甲子时。但此甲子必以六十为周期,即天干运行六周,地支运行五周,甲子才能再次重会。这便是六十花甲子的由来。所以,天干的运行,不能像十二地支一样定月定时,只能循环往复,见下图: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甲起子时,地支对月与时──其时间流程的刻度──是固定不变的,而天干的指代则是变化的,虽有规律可循,但变易是定理。这就是天地自然本身,中华文化的宇宙观相当高明,不像今天的科学宇宙观,没有一种能自圆其说,能走出认知误区的死胡同。
57、五行的旺相休囚怎么理解?
答:旺相休囚是命理学,中医学表达五行生克制化的专用术语。这些术数语言选词很怪,也许是跟早期术数家传播术数,其师承关系的保守有关,今天叫知识产权保护或技术保密。因此,这类术语的选用,如上图中的比肩劫财,食神伤官,正印偏印,正财偏财,正官偏官,不读命理学的解释书,或者经算命先生的传带,你根本没法从文字意义上,去悟彻这些概念的本意。因为,它完全去掉了中华文字的形象功用,即中国文字独有的视觉表意本能。
那么,什么又是旺相休囚呢?其实,它是对生命流程“原始反终”进行刻度认知的顺序表。请您一定记住,“原始反终”是中国哲学的最高原理,是孔子《易传》对 “知死生之说”的解释。所以后儒根据这一解释搞出旺相休囚表。生命从生到长,从长到壮,从壮到衰,从衰到死,它有非常明显的时间刻度,即顺序。把这个时间刻度,即顺序量化出来,就是所谓的旺相休囚表。也叫生旺死绝表,这对算命排八字非常重要。
没有这个表,就没有命理学。所以,吃这碗饭的人,大凡都能倒背如流。
这个表的旺相休囚排列顺序,分别为: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胎、养。共计十二个“公共汽车站”,与十二地支的周循相对应。
由此可见,生命从长生到胎养,它是一个循环往复的生命流程,即孔子告诉子孙的“原始反终”。(《系辞上》)所谓的旺相休囚,实际上是对这一流程的概括简称。
于是,从这一旺相休囚的自然原理出发,从而给五行作定位观察就很方便了。因为中华文化,不知于多少万年前就把时空用天干地支定位(前面已有解释说明,至少笔者不认为,此文明只是从黄帝时代才开始)。例如:
(正月)寅月:木旺火相水休金囚土死
(二月)卯月:木旺火相水休金囚土死
(三月)辰月:土旺金相火休木囚水死
(四月)巳月:火旺土相木休水囚金死
(五月)午月:火旺土相木休水囚金死
(六月)未月:土旺金相火休木囚水死
(七月)申月:金旺水相土休火囚木死
(八月)酉月:金旺水相土休火囚木死
(九月)戌月:土旺金相火休木囚水死
(十月)亥月:水旺木相金休土囚火死
(冬月)子月:水旺木相金休土囚火死
(腊月)丑月:土旺金相火休木囚水死
同时,从自然道理本身出发,经验告诉人们:
金赖土生,土多金埋;土赖火生,火多土焦;火赖木生,木多火炽;木赖水火,水多木
漂;水赖金生,金多水浊。
金能生水,水多金沉;水能生木,木多水缩;木能生火,火多木焚;火能生土,土多火晦;土能生金,金多土弱。
金能克木,木坚金缺;木能克土,土重木折;土能克水,水多土流;水能克火,火炎水灼;火能克金,金多火熄。
金衰遇火,必见销熔;火弱逢水,必为熄灭;水弱逢土,必为淤塞;土衰逢木,必遭倾陷;木弱逢金,必为斫折。
强金得水,方挫其锋;强水得木,方缓其势;强木得火,方泄其英;强火得土,方敛其焰;强土得金,方化其顽。
58、生旺死绝表的内容怎么理解?
答:前问解答中已经提到,生旺死绝表对命理解答的重要,它是术数家研《易》对生命流程旺相休囚具体量化的判断尺度。此表是透过天干五运的变化,来掌握人的生命流程的。亦即此表是以天干五运同地支六气的对应关系比较,从而找出人的命运之旺衰,之好坏。
因为,人的出生之日,无时不刻都有花甲子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流转。而把每个人出生日的天干(记住,是出生日的天干,而不是出生年或者出生月或者出生时的天干)抽出,看它所含五行若何?再把这个生日天干的五行,拿出来跟这生月的地支比较。因为地支指代生月的时间属性,即五行是定死的,万年不变的。因此,每月的五行旺衰是固定不变的,从而把它与命主日干的五行属性作比对,于是,命主的本命旺衰就可从表中查清楚了。
那么,地支指代月份和时辰是怎么不变的呢?因为一年有十二个月,一天有十二个时辰,正好均可用十二地支固定指代,因此不变。(见56问的详细解释)
但天干配地支则不然,甲木是参天大树,阳刚之木,犹松柏之不怕寒冷,生在水凝的亥月为长生,生在卯木得令的二月必帝(蒂)旺。可甲木生在夏天则不同了,夏日象征烈火炎炎,甲木被烈炎焚烧肯定会休囚。这是一种形象的比方。反过来说,乙木是阴木,是花草之木。阴木喜热怕冷,性情相反,故乙木生在午,而旺在寅,休囚于冰冷的寒水中。其他五行生旺死绝的象征,亦分阴分阳,依此类推,不另解读和赘述。
总之,五行之阳气与十二地支时辰的对应流转是顺数顺排,而五行之阴气的对应则逆数逆排。因为每个人出生的时辰不同,所禀赋到的阴阳二气当然不同,而当值的五行旺衰亦当然各不相同。这从下面的生旺死绝表中可以清楚的看出。其实,这个阴阳二气的逆顺定位,也是先天太极八卦图,关于阳气顺转,阴气逆转的细化描述。也是根据孔子《说卦传》的 “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的命理叙述。历史上的术数家,就是以此种《易》理研究替人算命的。这跟封建迷信扯不上边。术数的东西跟方程式一样,当然你也可以把它称之谓命理科学。总之它是算术,不是迷信。见下表:
十日干十二支生旺死绝表
从上表的生旺库中可以看出:甲木生在亥,旺在卯,埋在末土中。此种埋藏称为墓,因为墓库(窟)在土中。这是一种蛮有意思的象征叙事方法。然而,坟墓在人的命局中并不是坏事,它是生命的终点,也是生命的起点。所以,墓库在命理学中,又象征富贵人的财富聚积,亦称之为命根。再看丙火生在寅,旺在午,墓库埋在戍土中。戊土生在寅,生旺与丙同。庚金生在巳,旺在酉,墓库埋在丑土中。壬水生在申,旺在子,墓库埋在辰土中。这是阳日干的生旺库。
而阴日干的反推结果一样,墓库仍然归于土,即坟墓总是埋在土里。乙木生在午,旺在寅,墓库埋在戌土中。丁火生在酉,旺在巳,墓库埋在丑土中。己土生在酉,生旺与丁同。辛金生在子,旺在申,墓库埋在辰土中。癸水生在卯,旺在亥,墓库埋在未土中。
显然,生旺库的排列于十二支中来说,就跟公汽站一样,每隔三站一大站,反之亦然。总之,命在生旺库,都是好八字。相对而言衰、病、死、绝、胎、养的八字,就需命局中有贵人吉星相帮扶,这是命理学的不变原理。
顺附生旺死绝手推法:
这是瞎子算命的绝招。首先记住十干五行生旺死绝掌诀,再背生旺死绝顺序
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胎、养。
然后记住五阳干的四长生位,甲在亥、丙戊在寅、庚在巳、壬在申。
阳干长生的对宫、再进一位、就是阴干长生。阳死阴生,阴死阳生。 阳干顺行,阴干逆行。
记着口诀,十天干五行生旺死绝是很简单的。
食    中    無    小
指    指    名    拇
╭─╮   指    指
大   ╭─╮ ╭   ╮ ╭─╮  ╭─╮
拇  ╭   ╮│   │╭   ╮╭   ╮
指  │庚→→││←←乙││   ││  壬│
│巳  ││午  ││未   ││申 ↓│
╭───╮├───┤├───┤├───┤├───┤
│   ││   ││   ││   ││ ↑↑│
│   ││辰  ││   ││   ││酉丁己│
├───┤├───┤├───┤├───┤├───┤
│   ││  癸││   ││   ││    │
│   ││卯 ↓││   ││   ││戌   │
├───┤├───┤├───┤├───┤├───┤
│   ╰╯ ↑↑╰╯   ╰╯辛→→╰╯←←甲|
│     寅丙戊  丑    子    亥  |
.﹨                      ∕
│                     │
│                     │
例一:甲日干十二长生例(阳顺)
食    中    無    小
指    指    名    拇
╭─╮   指    指
大   ╭─╮ ╭   ╮ ╭─╮  ╭─╮
拇  ╭   ╮│   │╭   ╮╭   ╮
指  │ 病→││ 死→││ 墓→││  絕│
│巳  ││午  ││未   ││申 ↓│
╭───╮├───┤├───┤├───┤├───┤
│   ││  ↑││   ││   ││  胎│
│   ││辰 衰││   ││   ││酉 ↓│
├───┤├───┤├───┤├───┤├───┤
│   ││  ↑││   ││   ││  養│
│   ││卯帝旺││   ││   ││戌 ↓│
├───┤├───┤├───┤├───┤├───┤
│   ╰╯  ↑╰╯←冠帶╰╯←沐浴╰╯←長甲|
│     寅臨官  丑    子    亥生 |
.﹨                      ∕
│                     │
│                     │
例二:乙日干十二长生例(阴逆)
食    中    無    小
指    指    名    拇
╭─╮   指    指
大   ╭─╮ ╭   ╮ ╭─╮  ╭─╮
拇  ╭   ╮│   │╭   ╮╭   ╮
指  │ 沐浴││←長生││ ←養││ ←胎│
│巳 ↓││午  ││未   ││申  │
╭───╮├───┤├───┤├───┤├───┤
│   ││ 冠帶││   ││   ││  ↑│
│   ││辰 ↓││   ││   ││酉 絕│
├───┤├───┤├───┤├───┤├───┤
│   ││ 臨官││   ││   ││  ↑│
│   ││卯 ↓││   ││   ││戌 墓│
├───┤├───┤├───┤├───┤├───┤
│   ╰╯帝旺→╰╯ 衰→╰╯ 病→╰╯  ↑|
│     寅    丑    子    亥 死|
.﹨                      ∕
│                     │
│                     │
59、天干地支是怎么指代人命的?
答:天干地支指代人命首先从生日论起,前问已经回答,专用术语叫日主命造。日主命造的意思是:生日的天干代表主人的命运。
因此,记录一个人的命造,只需一个字,那就是每个人的生日天干。有了这个天干,就知道了这个命主的五行。这个天干如果是甲,就决定了此人本命属木;这个天干如果是丙,就决定了此人本命属火,其余依此类推。再看此木是阴木还是阳木?此火是阴火还是阳火?阳木阳火生人,于男造为顺,于女造为逆。阴木阴火生人,于女造为顺,于男造为逆,其余类推。此逆顺只对命主行运的推算有分别,与八字的排定不相干。
再说,命局的好坏怎么看出来呢?首先看命主八字中的生命之旺衰。这种旺衰是用命主的日“干”同出身月份的月令进行比较,从而可以知道。什么是月令?月令就是命主出生月的,月干支的 “支”,与出生月干支的“干”是什么──没关系。如上问已经回答的:甲木生在亥月为长生,生在卯月为帝(蒂)旺,生在巳午为休囚。命理学称此种生命的自然流程,是一个旺相休囚的过程。命主所生月令的旺相为好,休囚为差。
一个人要知道自己的生命情况,只要知道自己生日的天干,用它对照生旺死绝表一查,就可知道自己的命局旺衰。从而把握好自己的命运。命理学讲,命衰是可以医治的,它需用调候来完成,因此叫革命。关于这些道理,我们将在后问中去详细的讨论与回答。
这里还是先从日干围绕四柱中的八字说起,看它是怎么指代各种人际关系的,即从命主是怎么同身边的十神六亲发生关系说起。
什么是十神六亲呢?这也是命理术数的专门用术语。十神六亲是把天干五行的生克关系用在指代社会关系上。十干代表十神。十神便是:正官、偏官、正印、偏印、正财、偏财、比肩、劫财、伤官、食神。于是,我命之日干,也处十干之一,必然与其他九干发生生克制化的作用。再从生克制化的作用上,去分辨五行之间的生我者是谁?克我者是谁?我生者是谁?我克者是谁?与我同气者是谁?把这五种关系代入六亲,应该说也是自然道统的生命流程之写照。社会伦常的心理依据。
先说生我者是谁?为父母。术语用一个加密不外泄的怪名称,叫正印、偏印。简称正印为印,母亲的意思。偏印为枭,父亲的意思。枭神是父亲(这是正理,天理应从心中明白),但命学不这么说,以枭神主指继母。十个继母九个奸宄。所以,枭神是凶神,主赊财才可消灾。凡命局中有枭神者,则喜偏财为制(因偏财代表非命主劳动所得,故所发横财当然能填饱继母,免遭奸害。这些道理都是连环的,编命理学的人,当初应该就是这么想出来的。可惜,对原理的解释早成绝学)。比如,于甲木生人来说,壬癸之水为父为母。壬水与甲木的相生关系是阳对阳,如此为偏,故称偏印。癸水与甲木的相生关系则是阴生阳,就像母亲生儿女一样,如此阴阳相合为正,故称正印。这里只举甲木命造为例,其余类推。
再说我生者是谁?是子女,是子孙。命理术语把子女叫伤官、食神。阳生阴或者阴生阳叫伤官,为正,代表儿子,阳生阳或者阴生阴叫食神,为偏,代表女儿。一般术数家相互用语时,大凡简称食伤。例如,甲木生丙火,为阳生阳,甲木生丁火,就是阳生阴。这些都是指从命主日干的我出发,其余类推。
生我和我生说完,再说五行相同的平辈关系,平辈是兄弟姐妹(命理中也可指代同窗朋友),这是一种相互帮衬的关系。命理学把这称之谓比肩、劫财。阳对阳或者阴对阴为比肩,阳对阴或者阴对阳叫劫财。比肩为偏,劫财为正。比肩是性别相同兄与弟或者姊与妹的关系,劫财则为阴阳合璧的兄妹或者姊弟关系。甲木与甲木相遇是比肩关系,甲木与乙木相遇是劫财关系。余者类推。
再看五行相克的六亲指代。克我者是能管住我的人,能管住我的人是上司领导。上司领导就是官,官有威严和杀气。命理学把这层关系称之为正官、偏官。四柱八字中凡遇克我的,如果是阳克阴或者阴克阳,这被称之为正官;阳克阳或者阴克阴,这被称之谓偏官。正官有正气和威严,被人爱戴和尊敬。偏官不好,专制霸道,一身杀气,简称为杀。于命局中称之为凶神。按说被克都不是一件好事,可命理学把正官看是成最好的福星。命局有此福星,多为有官可做之命。而对偏官则不同了,因其为凶神,是霸道者,多涵官司牢狱信息于其中。所以,于命局中有之,则喜食伤为制,或者印枭相泄,就可成为操权柄,掌生杀大权的将官之命。否则便是骄横跋扈的牢狱浑球(见第55问六亲生克示意图)。
同样的道理,夫为妻纲,纲举目张,天然如此。在家庭,夫纲为领导,妻目为被领导,所以命理学以正官指代丈夫。因此,中华文化几千年都称丈夫为官人。而偏官便是“面首”即情夫了,所以很容易被丈夫发现惹灾上身。一般女命中只要官杀不混杂,杀就是丈夫,不作凶神看。就怕官杀重重混杂,必是歌舞尤物,杜十娘之命。
为什么正官克我是福星呢?因为这是孔孟之道──道统文化的基本原理,即乾健坤顺,阴阳合璧。所克者为君,被克者为臣。君臣是辅弼关系,天经地义。而阳克阳或者阴克阴,则象征君臣对抗了。如此,不被以谋反罪进牢或者诛杀才怪!要么是君昏被臣所推翻。所以,中国的命理学,实际上也是道统文化的道理学,道德学。把这些绝学原理不想明白,然后著书立说,故弄玄虚,无异于坑蒙拐骗,对子孙谋财害命。
最后是六亲中的我克关系。命理学把我克者称之为正财和偏财。财就是财富,财富是靠劳动得来的,克勤克俭,所以我之所以克勤者,只为财富,天经地义也。阳克阴或者阴克阳称谓正财,阳克阳或者阴克阴称谓偏财。正财偏财一是指代义财与不义之财(义为正,不义为偏),二是指代正妻与妾室,即老婆为正,二奶或情人为偏。男人打工只为钱财,有钱财便能养妻活口,故命理学让男命以财代妻,把生命流程的道统原理引伸的相当贴切。例如,甲木克戊土,称之谓偏财,甲木克己土,称之谓正财。其余日干类推。
总之,财星在命局中同官星一样,是十神中最好的吉神,有则官星升官、财星发财是也。但有一点,正财以正途获得,比较辛苦。偏财多为邪门歪道,不义所获。要么是淫技淫巧所获,今天叫知识产权,要么是坑蒙拐骗所得,要么是贪污腐败所得,要么是抺牌赌博赢得……。总之,命中有偏财,才成爆发户。俚语云,马无夜草不肥,人无偏财不富。这只要查查你身边任何爆发朋友的八字,那准的简直是出奇。但这里面风险也很大,一旦命局中有枭杀为制,很容易人财两空。
见下面十神六亲表
注:十神六亲的查法很简单,以命主的生日日干,比对命主四柱中的年干、月干、时干和命主年、月、日、时四柱中的地支中所有藏干,然后对表,所有的六亲关系就清清楚楚了。
另外,还有一种引伸的比法,跟上表的实用原理不一致,但道理也能勉强说的过去。现将说法和表附后,只供术数钻研者参考:
凡柱中偏财为父,偏印为枭。理由:偏财为印之官星,是母之夫,故偏财为父。柱中有食神者,偏财则为枭神,无食神者,作偏印。枭神是凶神,枭食并见为不利。命分阴阳,男女各异。谨供参考,道理不充分,虽不敢完全苟同,但亦有些道理。当然,于实用中准则行。见下表:
命造
日干
比肩
劫财
食神
伤官
偏财
正财
偏官
正官
偏印
正印


兄弟
弟妹
男孙
孙女
父亲
正妻
儿子
女儿
养母
母亲
祖母
偏妾
祖父

弟妹
兄妹
孙女
孙男
正妻
父亲
女儿
儿子
母亲
养母
祖母
偏妾
祖父
姑丈
儿媳
女婿
伯叔
兄嫂
姐夫
侄女
男外孙
外公
外母
情人
弟媳
妹婿
外婆
外父
外孙女
姑母
侄儿
命造
日干
比肩
劫财
食神
伤官
偏财
正财
偏官
正官
偏印
正印


兄弟
弟妹
儿子
女儿
父亲
养父
偏夫
正夫
养母
母亲

弟妹
兄妹
女儿
儿子
养父
父亲
正夫
偏夫
母亲
养母
家婆
情人
姐夫
孙女
女婿
家公
祖母
夫家姐
兄嫂
伯叔
儿媳
妹婿
外婆
夫家妹
弟媳
姑母
60、什么是地支循藏?
答:从上一问中我们回答了十神六亲的基本原理。但从命局中怎样比对,则还要把四柱中的地支换算成天干才能完成。我们知道,所谓四柱八字,是指把命主出生年月日时的各个不同干支找出来,共有八个字,以出生日干为命主。但出生日的地支,以及出生年、月、时的地支怎么对照比较呢?这就要靠找出地支中循藏的阳气而论了。命理学称这种阳气为天干,所以叫干支循藏,也叫支中藏干或地支循藏。总之都是一个意思。
关于支中藏干,一般地支中最少隐藏一种阳气,最多则有三种。但这三种又分本气、中气和余气,从而组成地支藏干的阳气三元素:1、本气──是藏干中力量最强的。2、中气──是藏干中力量中等的。3、余气──是藏干中力量最弱的。
十二地支藏干如下:
1、子藏天干为癸水。
2、丑藏天干己、癸、辛。(其中己土为本气,癸水为中气,辛金为余气)。
3、寅藏天干甲、丙、戊。(其中甲木为本气,丙火为中气,戊土为余气)。
4、卯藏天干为乙木。
5、辰藏天干戊、乙、癸。(其中戊土为本气,乙木为中气,癸水为余气)。
6、已藏天干丙、庚、戊。(其中丙火为本气,庚金为中气,戊土为余气)。
7、午藏天干为丁、己。(其中丁火为本气,已土为中气)。
8、未藏天干己、丁、乙。(其中己土为本气,丁火为中气,乙木为余气)。
9、申藏天干庚、壬、戊。(其中庚金为本气,壬凼为中气,戊土为余气)。
10、酉藏天干为辛金
11、戌藏天干戊、辛、丁。(其中戊土为本气、辛金为中气、丁火为余气)。
12、亥藏天干为壬、甲。(其中壬水为本气,甲木为中气)。
以上干支循藏有个背记的口诀,会算命的瞎子都能滥熟于胸,现考记如下:
子藏癸水在其中,丑中癸辛己土同;寅藏甲木和丙戊,卯中乙木独相逢;辰藏乙木兼戊癸,巳中庚金有丙戊;午藏丁火并己土,末中乙木加己丁;申藏戊土庚行壬,酉中辛金独丰隆;戍藏辛金及丁戊,亥中壬水甲木存。
而要计算一个命主八字中的六亲关系,正是要先将四柱中的四支藏干从上表中查对出来,再用日主天干与命局中的所有天干一一比对,各种关系就清清楚楚了。见下表:
命主八字排列干支循藏五行状况一目了然示意表(系任意假设)
年月日时
四柱八字
干支
地支藏干
文章来源:藏风得水 www.zangshu.com
文章来源:藏风得水 www.zangshu.com


m水


2010年
庚寅

1




1
1
1
2月
己卯

1


1
初3
丁卯

1


1
4时
壬寅

1




1
1
1
此八字五行:金2,木3,水1,火3,土3。m
2
3
1
3
3
注:查生旺以本表命造的生日丁,对月支卯看死绝表,便可知道为病。如查六亲,则以命主丁干与柱中所有天干比对六亲表,例丁与年柱庚的关系为正财,与年柱支的透干甲的关系为正印,丙的关系为劫财,戊的关系为伤官,其他柱中类比类推。
而关于地支所藏天干的原理,乃是根据天干五行的长生、临官、墓库之地而定(见生旺死绝表)。
子午寅卯为四宫。子为癸水之临官,故癸水藏于子中。卯为乙木之临官,故乙木藏于卯中。午为丁己之临官,故丁火己土藏午中。酉为辛金之临官,故辛金藏干于酉中。
再看,辰戌丑末是四墓库。辰为乙木与戊土之冠带,为水之墓地,故乙木、戊土、癸水藏于辰中。戊为辛金之冠带,为火和戊土之墓地,故辛金、丁火、戊土藏戌中。丑为癸之冠带,为金和己土之墓地,故癸水、辛金、己土藏于丑中。末为丁已之冠带,为木之墓地,故丁火、己土、乙木藏于末中。寅申巳亥为长生、临官、病之地,寅为丙戊之长生,甲木之临官,故丙火、戊土、甲木藏于寅中。申为壬之长生,庚之临官,戊之病地,故壬水、庚金、戊土藏于申。巳为庚之长生,丙戊之临官,故庚金、丙火、戊土藏于巳中。亥为甲之长生,壬之临官,故甲木、壬水藏于亥中。
61、六十花甲子纳音怎么理解?
答:六十花甲子纳音表,是把六十年的花甲子,用五行纳音来定性,于是就可得知每年的五行属性是什么。而对每个命主的命局,也可以此五行同日干的十神六亲作比对,看其与之发生的旺相休囚制化关系。这个纳音五行按《三命通会》载,据说是从黄帝时代秘传,只知它在命里实用中很重要。但解释是以五行各自的生旺流程论,语言像白话,而与纳音是什么,有点“王顾左右而言他”,不知所以然。这是敝人反复研读之感。也许是敝人愚陋不会解读,而信口雌黄的作解释,充学问,这是相当可耻的学术风气,本人做不到。因此实话实说。但知它是以十二律对应十二支的五行,然后同天干五行交错的结果。十二乘五,正好六十,同花甲子相符。至于音律配十二支,律吕是因十二个月的地气升降,使弦管飞灰发音不同而得音律,以及用此确立春分冬至等二十四节气的基本原理,我们是明白的。这已在前面第19问作了回答。但用干支纳音(打破干支既定的五行属性)另定五行,确实让人摸不着北,只能参照前人用生命流程的旺相休囚,作意会的理解于后。
纳音五行是把十天干与十二地支按顺序两两相配,从甲子到癸亥,共六十个组合,故称六十花甲子。又每两组配一纳音五行。到底是什么基本原理,以成绝学。对我国国学界,早成永久之谜.。这就好比是祖宗留给子孙一个工具,用起来很方便,但制造图子早已丢失。
以下摘录《三命通会》“论纳音取象”部分诠文。本书收于永乐大典,据传为唐李虚中所授,经五代徐子平秘传,后人手抄,然后传到一个叫育吾山人的手头,录于明朝永乐大典成书,后经清朝四库全书修撰。
原文:昔者,黄帝将甲子分轻重而配成六十,号曰花甲子,其花字诚为奥妙,圣人借意而喻之,不可着意执泥。夫自子至亥十二宫,各有金、木、水、火、土之属,始起于子为一阳,终于亥为六阴,其五行所属金、木、水、火、土,在天为五星,于地为五岳,于德为五常,于人为五脏,其于命也为五行,是故甲子之属乃应之于命,命则一世之事.,故甲子纳音象,圣人喻之,亦如人一世之事也。何言乎?
子丑二位,阴阳始孕,人在胞胎,物藏其根,未有涯际; 寅卯二位,阴阳渐开,人渐生长,物以拆甲,群葩渐剖,如人将有立身也;辰巳二位,阴阳气盛,物当华秀,如人三十、四十而有立身之地,始有进取之象;午未二位,阴阳彰露,物已成奇,人至五十、六十,富贵贫贱可知,凡百兴衰可见;申酉二位,阴阳肃杀,物已收成,人已龟缩,各得其静矣;戌亥二位,阴阳闭塞,物气归根,人当休息,各有归着。详此十有二位先后,六十甲子可以次第而晓。
甲子乙丑何以取象为海中之金?盖气在包藏,有名无形,犹人之在母腹也;壬寅癸卯绝地存金,气尚柔弱,薄若缯缟,故曰金泊金;庚辰辛巳以金居火土之地,气已发生,金尚在矿,寄形生养之乡,受西方之正色,乃曰白蜡金;甲午乙未之气已成,物质自坚实,混于沙而别于沙,居于火而炼于火,乃曰沙中金也;壬申癸酉气盛物极,当施收敛之功,颖脱锋锐之刃,盖申酉金之正位,干值壬癸,金水淬砺,故取象剑锋,而金之功用极矣;至戌亥则金气藏伏,形体已残,锻炼首饰,已成其状,藏之闺阁,无所施为,而金之功用毕,故曰庚戌辛亥钗钏金。
壬子癸丑何以取象桑柘木?盖气居盘屈,形状未伸,居于水地,蚕衰之月,桑柘受气,取其时之生也;庚寅辛丑则气已乘阳,得栽培之势力其为状也,奈居金下,凡金与霜素坚,木居下得其旺,岁寒后凋,取其性之坚也,故曰松柏木;戊辰己巳则气不成量,物已及时,枝叶茂盛,郁然成林,取其木之盛也,故曰大林木;壬午癸未,木至午而死,至未而墓,故杨柳盛夏叶凋,枝干微弱,取其性之柔也,故曰杨柳木;庚申辛酉,五行属金而纳音属木,以相克取之。盖木性辛者,唯石榴木,申酉气归静肃,物渐成实,木居金地,其味成辛,故曰石榴木;观它木至午而死,惟此木至午而旺,取其性之偏也。戊戌己亥,气归藏伏,阴阳闭塞,木气归根,伏乎土中,故曰平地木也。
丙子丁丑何以取象涧下水?盖气未通济,高段非水流之所,卑湿乃水就之乡,由地中行,故曰涧下水;甲寅乙卯,气出阳明,水势恃源,东流滔注,其势浸大,故曰大溪水;壬辰癸巳,势极东南,气傍离宫,火明势盛,水得归库,盈科后进,乃曰长流水也;丙午丁未,气当升降,在高明火位,有水沛然作霖,以济火中之水,惟天上乃有,故曰天河水;甲申乙酉,气息安静,子母同位,出而不穷,汲而不竭,乃曰井泉水;壬戌癸亥,天门之地,气归闭塞,水力遍而不趋,势归乎宁谧之位,来之不穷,纳之不溢,乃曰大海水也。
戊子己丑何以取象霹雳火?盖气在一阳,形居水位,水中之火,非神龙则无,故曰霹雳火;丙寅丁卯,气渐发辉,因薪而显,阴阳为治,天地为炉,乃曰炉中火也;甲辰乙巳,气形盛地,势定高冈,传明继晦,子母相承,乃曰覆灯火也;戊午己未,气过阳宫,重离相会,丙灵交光,发辉炎上,乃曰天上火也;丙申丁酉,气息形藏,势力韬光,龟缩兑位,力微体弱,明不及远,乃曰山下火也;甲戌乙亥谓之山头火者,山乃藏形,头乃投光,内明外暗,隐而不显,飞光投乾,归于休息之中,故曰山头火也。
庚子辛丑何以取象壁上土?气居闭塞,物尚包藏,掩形遮体,内外不交,故曰壁上土;戊寅己卯,气能成物,功以育物,发乎根茎,壮乎萼蕊,乃曰城头土;丙辰丁巳,气以承阳,发生已过,成其未来,乃曰沙中土也;庚午辛未,气当成形,物以路彰,有形可质,有物可彰,乃曰路傍土也;戊申己酉,气已归息,物当收敛,龟缩退闲,美而无事,乃曰大驿土也;丙戌丁亥,气成物府,事以美圆,阴阳历遍,势得期间,乃曰屋上土也……。
余见路旁之土,播殖百谷,午未之地,其盛长养之时乎?大驿之土通达四方,申酉之地,其得朋利亨之理乎?城头之土取堤防之功,五公恃之,立国而为民也。壁上之土明粉饰之用,臣庶资之,爰居而爰处也。 沙中之土,土之最润者也,土润则生,故成其未来而有用。屋上之土,土之成功者也,成功者静,故止一定而不迁。盖居五行之中,行负载之令,主养育之权,三才五行皆不可失。处高下而得位,居四季而有功。金得之锋锐雄刚,火得之光明照耀,木得之英华越秀,水得之滥波不泛,土得之稼穑愈丰。聚之不散,必能为山。山者,高也,散之不聚,必能为地。地者,原也。用之无穷,生之罔极,土之功用大矣哉!
以上是《三命通会》对“纳音五行”的诠释原文。后来,有人解释其搭配原因为:
1、甲子乙丑海中金:子属水,又为湖,又为水旺之地,加之金死于子,墓于丑,水旺而金死、墓,所以说是“海中金”。
2、丙寅丁卯炉中火:寅为三阳,卯为四阴。火既得位,又得寅卯之木以生之,此时天地开炉,万物始生,所以叫做“炉中火”。
3、戊辰己巳大林木:辰为原野,巳为六阳。木至六阳则枝叶繁茂,以繁茂之大林木而生于原野之间,所以称为“大林木”。
4、庚午辛末路旁土:以未中之木,生午未之火,火旺则土于斯而受刑。土之所生,未能自物,犹路旁土也。
5、壬申癸酉剑锋金:以申、酉,金之正位,兼临宫申,帝旺酉,金既生旺,则诚刚矣,刚则无逾于剑锋,所以名为“剑锋金”。
6、甲戌乙亥山头火:以戌、亥为天门,火照天门,其光至高,所以称作“山头火”。
7、丙子丁丑涧下水:因为水旺于子,衰于丑,由于由旺而衰,难以成江河,所以叫做“涧下水”。
8、戊寅己卯城头土:天干戊、己属土,寅为艮山。土积而为山,所以称为“城头土”。
9、庚辰辛巳白蜡金:金的养地在辰,长生于巳,因其形质初成,未能坚利,所以取名为“白蜡金”。
10、壬午癸未杨柳木:木死于午,墓于未,甲木既已死、.墓,虽有天干壬、癸之水相生,终究只能算是柔木,所以说是“杨柳木”。
11、甲申乙酉泉中水:金的临官是申,帝旺是酉,这时金既生旺,水便得力,可是当此方生之际,水量一时还未洪大,所以只称为是“泉中水”。
12、丙戌丁亥屋上土:丙、丁属火,戌、亥为天门,火既炎上,那就土从上生,所以姑称之为“屋上土”。
13、戊子己丑霹雳火:子属水,丑属土,水居正位,而纳音乃是火水中之火,非龙神则无,所以叫做“霹雳火”。
14、庚寅辛卯松柏木:木的临官在寅,帝旺在卯,这时木气生旺,非柔弱之比,所以名为“松柏木”。
15、壬辰癸巳长流水:辰为水库,巳为金的长生之地,金能生水,又逢水库,如此则泉源不绝,所以人称“长流水”。
16、甲午乙未沙中金:午为火旺之地,火旺则金败;未为火衰之地,火衰则金冠带。败而冠带,金力不足,所以只能称为是“沙中金”。
17、丙申丁酉山下火:申为地户,酉为日入之门,太阳之火到此而光辉敛藏,所以叫作“山下火”。
18、戊戌己亥平地木:戊为原野,亥为生木之地,由于大木生于原野,非一根一林之比,所以称为“平地木”。
19、庚子辛丑壁上土:丑虽土家正位,而子则水旺之地,土见水多则为泥,所以只得称为“壁上土”。
20、壬寅癸卯金箔金:寅卯为木旺之地,木旺则金羸,加之金绝于寅,胎于卯,所以这时金气无力,名之为“金箔金”。
21、甲辰乙巳覆灯火:辰为食时,巳为隅中,日之将午,艳阳之势光于天下,所以比之为“覆灯火”。
22、丙午丁未天河水:丙、丁属火,午为火旺之地,然而水从火出,阴阳互根,非银汉不能及此,所以称作“天河水”。
23、戊申己酉大驿土:申在八卦为坤,坤为地,酉在八卦为兑,兑为泽。戊、己之土加到坤、兑之上,非浮薄之土可以同日而语,所以叫做“大驿土”。
24、庚戌辛亥钗钏金:金遇戌而衰,至亥而病,金既衰、病,当然柔弱,所以名为“钗钏金”。
25、壬子癸丑桑柘木:于属水,丑为金库,水方生木,斧金伐之,就好比桑柘方生,便以戕伐,所以被说成为。桑柘木。
26、甲寅乙卯大溪水:寅为东方,卯为东方正位,川涧池沼,由西而顺流向东,所以人称“大溪水。
27、丙辰丁巳沙中土:丙、丁之火冠带于辰,临官于巳,这时火来生土,但未大旺,所以说成为是“沙中土”。
28、戊午己未天上火:午为火旺之地,未中之火又复生之,火性本属炎上,这时又逢木库生助,所以喻为“天上火”。
29、庚申辛酉石榴木:申为七月,酉为八月,这时木气已绝,只有石榴之木结果,所以名为“石榴木”。
30、壬戌癸亥大海水:水冠带在戌,临官在亥,这时水力雄厚,非他水可比,所以称作“大海水。
以上解释是前人的理解,以及今人在网络上最有见地的相关评论,这里只是笔者阅读后的认知转述。关于生旺死囚的生命流程,其五行规律很好理解,但纳音却很难想明白。不敢恭维这里面很多故弄玄虚之处。但非常谨慎而有取舍的转录于兹,可供您精研。算是敝人对本提问的答复。而敝人的人生履历经验,已知纳音五行的命理功用是对的。且没有一个靠术数算命吃饭的,不把这背熟。而它也是祖宗道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讲道统不能忽视。
62、六十花甲子五行纳音怎么查对和背记?
答:这个很简单,先把六十花甲子的顺序列出来,然后按顺序两个花甲子一组记纳音、记颜色、记属相。最简单的办法是列成下表(下表系从网络上直截下载,经笔者反复核对,完全正确),再对照命主出生年,一查便知。
一、干支纪年与五行关系:文章来源:藏风得水
甲子乙丑 海中金 白 此年生人,是海中金命,属相是白鼠和白牛
丙寅丁卯 炉中火 红 此年生人,是炉中火命,属相是红虎和红兔
戊辰已巳 大林木 青 此年生人,是大林木命,属相是青龙和青蛇
庚午辛未 路旁土 黄 此年生人,是路旁土命,属相是黄马和黄羊
壬申癸酉 剑锋金 白 此年生人,是剑锋金命,属相是白猴和白鸡
甲戌乙亥 山头火 红 此年生人,是山头火命,属相是红狗和红猪
丙子丁丑 涧下水 黑 此年生人,是涧下水命,属相是黑鼠和黑牛
戊寅已卯 城墙土 黄 此年生人,是城墙土命,属相是黄虎和黄兔
庚辰辛巳 白蜡金 白 此年生人,是白蜡金命,属相是白龙和白蛇
壬午癸未 杨柳木 青 此年生人,是杨柳木命,属相是青马和青羊
甲申乙酉 泉中水 黑 此年生人,是泉中水命,属相是黑猴和黑鸡
丙戌丁亥 屋上土 黄 此年生人,是屋上土命,属相是黄狗和黄猪
戊子已丑 霹雷火 红 此年生人,是霹雳火命,属相是红鼠和红牛
庚寅辛卯 松柏木 青 此年生人,是松柏木命,属相是青虎和青兔
壬辰癸巳 长流水 黑 此年生人,是长流水命,属相是黑龙和黑蛇
甲午乙未 沙中金 白 此年生人,是沙中金命,属相是白马和白羊
丙申丁酉 山下火 红 此年生人,是山下火命,属相是红猴和红鸡
戊戌已亥 平地木 青 此年生人,是平地木命,属相是青狗和青猪
庚子辛丑 壁上土 黄 此年生人,是壁上土命,属相是黄鼠和黄牛
壬寅癸卯 金箔金 白 此年生人,是金箔金命,属相是白虎和白兔
甲辰乙巳 佛灯火 红 此年生人,是佛灯火命,属相是红龙和红蛇
丙午丁未 天河水 黑 此年生人,是天河水命,属相是黑马和黑羊
戊申已酉 大驿土 黄 此年生人,是大驿土命,属相是黄猴和黄鸡
庚戌辛亥 钗钏金 白 此年生人,是钗钏金命,属相是白狗和白猪
壬子癸丑 桑柘木 青 此年生人,是桑柘木命,属相是青鼠和青牛
甲寅乙卯 大溪水 黑 此年生人,是大溪水命,属相是黑虎和黑兔
丙辰丁巳 沙中土 黄 此年生人,是沙中土命,属相是黄龙和黄蛇
戊午已未 天上火 红 此年生人,是天上火命,属相是红马和红羊
庚申辛酉 石榴木 青 此年生人,是石榴木命,属相是青猴和青鸡
壬戌癸亥 大海水 黑 此年生人,是大海水命,属相是黑狗和黑猪
二、现世两个花甲子年龄对照表
甲子【1924、1984】、乙丑【1925、1985】,海中金
丙寅【1926、1986】、丁卯【1927、1987】,炉中火
戊辰【1928、1988】、己巳【1929、1989】,大林木
庚午【1930、1990】、辛未【1931、1991】,路旁土
壬申【1932、1992】、癸酉【1933、1993】,剑锋金
甲戌【1934、1994】、乙亥【1935、1995】,山头火
丙子【1936、1996】、丁丑【1937、1997】,洞下水
戊寅【1938、1998】、己卯【1939、1999】,城墙土
庚辰【1940、2000】、辛巳【1941、2001】,白腊金
壬午【1942、2002】、癸未【1943、2003】,杨柳木
甲申【1944、2004】、乙酉【1945、2005】,泉中水
丙戌【1946、2006】、丁亥【1947、2007】,屋上土
戊子【1948、2008】、己丑【1949、2009】,霹雷火
庚寅【1950、2010】、辛卯【1951、2011】,松柏木
壬辰【1952、2012】、癸巳【1953、2013】,常流水
甲午【1954、2014】、乙未【1955、2015】,沙中金
丙申【1956、2016】、丁酉【1957、2017】,山下火
戊戌【1958、2018】、己亥【1959、2019】,平地木
庚子【1960、2020】、辛丑【1961、2021】,壁上土
壬寅【1962、2022】、癸卯【1963、2023】,金箔金
甲辰【1964、2024】、乙巳【1965、2025】,佛灯火
丙午【1966、2026】、丁未【1967、2027】,天河水
戊申【1968、2028】、己酉【1969、2029】,大驿土
庚戌【1970、2030】、辛亥【1971、2031】,钗钏金
壬子【1972、2032】、癸丑【1973、2033】,桑松木
甲寅【1974、2034】、乙卯【1975、2035】,大溪水
丙辰【1976、2036】、丁巳【1977、2037】,沙中土
戊午【1978、2038】、己未【1979、2039】,天上火
庚申【1980、2040】、辛酉【1981、2041】,石榴木
壬戌【1982、2042】、癸亥【1983、2043】,大海水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从甲子至癸亥60年间,每一个生肖都出现5次,并因配干的不同,分别用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再行命名指代,“海中金”就成了甲木、子水、乙木、丑土的联合产物(音是怎么纳为五行的原理不清楚),其他类推。这便是所谓干支交配的纳音结果(谜就谜在这里)。且在生克原理上又有不同的道理隐喻,例金怕火克,可海中金它不怕火克,因在海中,火怎能烧的着?但怕霹雷火。又如火怕水克,而天上火水又怎么克得着?但怕天河水等。其他不必一一举例,全部类推,不生之生,不克之克,此纳音五行都有对应,《易》理的象思维非常显著。文章来,,,源
三、纳音五行的记巧口诀 :
甲乙丙丁一到五,子丑午未一来数,
寅卯申酉二上走,辰巳戌亥三为足。
干支相加数余五,五行木金水火土。
四,瞎子算命的推算诀窍:
1、干支取数
甲 丙 戊 庚 壬 子丑 寅卯 辰巳
乙 丁 己 辛 癸 午未 申酉 戌亥
1 2 3 4 5 1 2 3
2、计算
干支数相加,超过5者减去5以差论之,1为木、2为金、3为水、4为火、5为土。
3、举例
①丙子:丙天干数为2,子地支数为1,和为3,纳音为水。
②庚申:庚天干数为4,申地支数为2,6减5余1,纳音为木。
四、附录六十花甲子顺序代码:
六十花甲子表

63、四柱八字怎么排?
答:最简单的办法是查《万年历》。该农历工具书,一般是把当今时代前后两个花甲子年,即120年的年干支、月干支,日干支(时干支因命主出生不同而异,没法编入除外),以及每年二十四节气的具体日、时、分,全部编篡在书中。而且,今天的人不记殷(阴)历、即农历,都只记西历,即洋(阳)历。而《万年历》把这两历放在一个表中标记,查阅非常方便。这样,一个人的生辰八字,就可从《万年历》中查出年、月、日三组天干地支。剩下就只有生时的时柱干支没法查出,命主可以说出自己的生时是几点钟,这很容易换算成地支时辰。但时辰的天干则要通过生日的日干来推算了。这种推算办法命理学称之为:日上起时法。既有推算口诀,也可列成查对表。质量好的《万年历》,有些后面也有“日上起时表”的附录说明。但这在 “老三届”年龄的人,年轻时读过,现在好像早已绝录了。见下表:
日上起时表
时 间 时 辰
甲己
乙庚
丙辛
丁壬
戊癸文章
23-01子水
甲子
丙子
戊子
庚子
壬子
01-03丑土
乙丑
丁丑
己丑
辛丑
癸丑
03-05 寅木
丙寅
戊寅
庚寅
壬寅
甲寅
05-07 卯木
丁卯
己卯
辛卯
癸卯
乙卯
07-09 辰土
戊辰
庚辰
壬辰
甲辰
丙辰
09-11 巳火
己巳
辛巳
癸巳
己巳
丁巳文章
11-13 午火
庚午
壬午
甲午
丙午
戊午
13-15 未土
辛未
癸未
乙未
丁未
己未
15-17 申金
壬申
甲申
丙申
戊申
庚申
17-19 酉金
癸酉
乙酉
丁酉
己酉
辛酉
19-21 戊土
甲戌
丙戌
戊戌
庚戌
壬戌
21-23 亥水
乙亥
丁亥
己亥
辛亥
癸亥
这个表查对方法很简单,只要记住你的生日天干,查第一排在哪一格,再看你的出生时间是几点,横向、纵向一比,生时干支就出来了。
再说口诀,是算命瞎子用手指心算的依据,非常方便。据我知道的,会以口诀心算的,要比咱们查书至少快百倍,快的三秒针,查书最快五分钟,因此是百倍。下面是口诀:
甲己还加甲,乙庚丙作初。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居。戊癸何方发,壬子是真途。
(甲己还加甲,都指从子时算起,凡甲己生日遇子时者,都叫甲子时,余类推)。
也许大家会问,你这只说了时柱心算的口诀,那么有没有年月日的心算口诀和方法呢?我只能告诉你,年与日的干支排列是变化着的,不像月支,时支的时间指代是定死的,只有天干配对单方面的变化。所以年与日的干支排列方式,其变化完全是以六十周期为循回。其中虽有数理可依,但靠经验诀窍,死背硬记。推年是以今年的干支记起,推日是记住今年正月初一的干支,然后将六十花甲子像数数一样,滥熟于胸,倒除顺减,是瞎子排八字、算运程的心算方法。
而对月干支的推算,则另有方法,即只要知道了生年的干支,再用年干推生月的干支,则又有口诀和方法如下:
年上起月表。
月/年
甲己
乙庚
丙辛
丁壬
戊癸
正月
丙寅
戊寅
庚寅
壬寅
甲寅
二月
丁卯
己卯
辛卯
癸卯
乙卯
三月
戊辰
庚辰
壬辰
甲辰
丙辰
四月
己巳
辛巳
癸巳
乙巳
丁巳
五月
庚午
壬午
甲午
丙午
戊午
六月
辛未
癸未
乙未
丁未
己未
七月
壬申
甲申
丙申
戊申
庚申
八月
癸酉
乙酉
丁酉
己酉
辛酉
九月
甲戌
丙戌
戊戌
庚戌
壬戌
十月
乙亥
丁亥
己亥
辛亥
癸亥
冬月
丙子
戊子
庚子
壬子
甲子
腊月
丁丑
己丑
辛丑
癸丑
乙丑
以上这个表的查对方法也很简单,跟日上起时法一样,只是第一排的天干,这里指的是出生年的天干,因此叫年上起月法。见口诀:
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岁戊为头。丙辛之岁寻庚上,丁壬壬寅顺水流。若问戊癸何处起,甲寅之上好追求。
64、四柱八字排定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答:四柱八字的基本原理,我们前面多次讲过,它是道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它是我们对生生之道的时空认知。而它的最直接体显,则是量化生命流程的运气状况。所谓运气,就是五运六气的简称。而五运六气又是用律吕飞灰测定一年二十四节气求算出来的,所以,生命的流程是严格以五运六气的节气为观测依据的。但凡人生所禀赋的自然之气,无不有五行的旺相休囚之刻度。于是,排人的生辰八字,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就只能是以二十四节气变化,为时辰变换的依据,包括年月日时。
我们知道,立年柱使用的是农历,每个人生年的干支,就是年柱的干支。例如生于农历甲子鼠年,“甲子”即为年柱干支;生于乙丑牛年,“乙丑”即为年柱的干支。这一点,就是我们每个人知道自己属相是什么的由来。属相是以出生流年的地支定性作指代的,与流年天干无关。但年与年的交替我们查《万年历》都是从正月初一算起,其实这是不准确的,因为这是对应月亮盈亏朔望的太阴历,俗称“斗柄回寅”而来。“斗”是对北斗七星的天象观察(斗指变化事实上是地球自身运行的方位变化),“斗柄回寅”是一年周期的目测结果,倘以整月计算,当然只能从每年的正月初一算起,是一个大概情况。显然,“斗柄回寅”不是“候气之法”(请参考第19问答疑),没经严格意义上的乾坤凿度,不是“天之历数在尔躬”(《论语。尧曰》)的准生化乾坤运气年。
所以,真正的生化运气年是以测定二十四节气为依据的。而这个节气的生化周年,则与现今的阳历年分秒不差。相关基本原理,前面已作回答,不另赘述。比如,用六十花甲子推算,我们可以知道2017年是丁酉年,属相为鸡,这年立春在正月初七子夜23时49分,冬至日则在冬月初五丑时1时24分。然而,此种干支生化年是从太昊伏羲以远,经口传至黄帝时代再流传至今,故称《万年历》,它又不是现代科学所谓阳(洋)历年,即地球绕太阳转一周,单一的天文时间演算之表达,而乃是详细的测定了这一周──地理变化的生化流程。
这流程是通过《易》理的《乾坤凿度》把生物的长生节气与节律搞准的,从而用天干地支的五行循环作表达,故称干支年。所以,是生化的自然命理告诉我们,用这样的年历来计算年月日时的交替,就只能以节气为区分。比如2011年为辛卯年,辛卯年的立春在正月初二,立春是二十四节气的一年开头,因此,正月初一的生人,他的年命不是辛卯,而仍然要算庚寅年。反过来说,2010年庚寅年的立春却在2009年己丑年的腊月二十一,那么己丑年腊月二十二的生人,其年柱则只能算第二年的庚寅了。
上述的道理,是四柱的年柱排定时,要切记的基本原理,这也是道统天理的由来,干支时序之纲。把这搞清楚了,四柱的月柱,日柱,时柱都是目,排定方法前问已作回答,就很好依序排列了。但这纲下之目有没有要注意的事项呢?
应该说有,因为同样的道理在月日时上也有同样的分界,但没有年柱那么显著重要。由立春开始,正月同二月分界线是惊垫,二月同三月分界是清明,三月同四月是立夏,四月同五月是芒种,五月同六月是小暑,六月同七月是立秋,七月同八月是白露,八月同九月是寒露,九月同十月是立冬,十月同十一月是大雪,十一月同腊月是小寒。这被称之为节令,令是节气的开头。而日柱的分界,则又只能以23点为子时。
严格意义上讲,古代命理学的这种规定,到今天,恐怕只有隐于山林深处的方士、有德的道士和方丈能够体悟坚守,以此为人立命,帮人指点迷津外。而一般为忽悠钱财的教授术士,包括漫天骗钱的道士和和尚,已早不明白所以然。也难怪,因为,时代教化使其然,他们也要搞“唯物主义”朝“钱”看嘛。而话说回来,能做到明心见性的人,往往对天机的泄露,又唯恐百分之百,因为这也不合道德。此犹对癌症病人告知实情一样,往往致人恐慌,不是生生之道。所以孔圣人教导我们“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这就是神圣的、道统的中华文化之神奇。这种神奇可让苏格拉底羞愧,没有柏拉图《理想国》中关于正义的二律背反。
而时辰以夜晚十一点后为第二天零晨,这一点,一般忽悠钱财的术士也都知道。所谓排四柱该注意的事项,无非就是上述这些。













癸辛己
甲丙戊

乙戊癸
庚丙戌
丁己
乙己丁
戊庚壬

辛丁戊
甲壬
65,什么是运气的行程?
答:运气的行程是命主以固定的八字,主要指命主的生日日干与行年五行发生的旺相休囚的对应关系。分大运行程与小运和流年。其实,大凡求卦算命者,运气的流年(指每年的)好坏,才是他所关心的事。回答这个问题,还是先讲原理,而术数的技巧,孔子说“君子不器”,把它归纳为“形而下”的雕虫小技,也不是本人志在修复道统的研究标的,每每只能顺便告知。前面说到了天干地支,也说到了生旺死绝的原理,但并没讲解祖宗造天干地支是以何种物象为据。这里先补做一个简短的回顾与说明。
所谓干支的总数,一共只有二十二个字。在干与支相互配对时,也只能阴配阴,阳配阳。原因是天为阳,地为阴,整体之间已区分,然后乾健坤顺,只能同气相求。所以,这二十二个字,其中十干是表阳气变化的,十二支是表地气顺阳气变化而作出自身反映的。这叫夫唱妇随,投桃报李。两者一多一少,证明天地之气不是绝对平衡,因此时空才是动态的。否则,阴阳静止,则时空就没法显现。这是郑彝元先生对祖宗文化的绝学提示。所以,以今天的力学看,时空是动态的结果。而中华文化则于千万年前,就开始称《易》为自然本身。易者,简易,不易,变易之谓也。难怪《易》理用之不竭!现在我们先从生气的变化说起:
1、“子”者,孽也。表万物繁殖之意。2、“丑”者,纽也。以绳绑索为纽,引伸为阳气纽住地气。3、“寅”者,螾也,演也。表万物伸长之象。4、“卯”者,茂也。乃万物茂盛之意。5、“辰”者,蜄也,震也,伸也。乃万物震动生长之象。6、“巳”者,已也。表万物已经成形成长。7、“午”者,仵也,乃万物极盛之象。8、“未”者,味也。乃万物滋味已成。9、“申”者,身也。是万物形体已成之象。10、“酉”者,老也。古写为“鲍”,乃指万物十分成熟之意。11、“戌”者,缩也,灭也。乃万物消灭归缩于土之象。12、“亥”者,核也。乃万物结成核桃种籽之象。
这是十二地支最元初的象事状物之指代。再看十天干:
“甲” 者,核壳也,铠甲也,万物破壳,必突其甲之象。“乙”者,轧也,万物生长之象。“丙”者,炳也,万物茂盛之象。“丁”者,壮也,已成壮丁之象也。“戊” 者,茂也,万物繁茂之象。“己”者,起也,乃万物奋然而起。“庚”者,更也。乃万物更化之象。“辛”者,新也。乃万物更化已新。“壬”者,任也,妊也。乃万物孕育之象。“癸”者,揆也。乃万物萌芽之象。这些基本原理,就是十天干的象事状物之指代。
把这些运气学的基本原理搞清楚了,再看生命流程的生旺死绝,就可理会每个人所禀赋的生命运气,是有其生化规律可循的,于是构成命理学。
而推算人的行运方法,即命运的行程或流年,则是从命主生年的年干出发,分别再找月干、日干参照,从而求算得出。怎么参照呢?即年干分阴分阳,阳年生男为顺,生女为逆,阴年生女为顺,生男为逆(所有的顺逆关系,都是太极图所形象表达的阴阳对流之象)。然后年干的参照物,是根据命主的生日,是阳年生男就顺推,看此生日离下一个节令有几天?如果是阳年生女就反推,则是看此生日离出生前的节令有几天?反之亦然,倘阴年生女则顺推,生男则逆排。然后,把这个从生日到节令的相隔天数用3除。为什么以3除呢?三者,乃天地人道,三才大道之必然。故以3除看能得几?这个几就是命主行运之岁的开始,命理学称之谓起大运。为把此道理说清楚,我们还是举第60问中假设的命造为例:
(2010年庚寅 (2月)己卯 (3日)丁卯 (4时)壬寅
此命造先看年干庚金为阳,因此叫阳年。倘使阳年生男,即此命造我们可查《万年历》,按命主丁卯日出生往下查,看此生日离下一个节令有几天。注意,节令是节气的开头,比如立春是节令,雨水则为节气,各管十五天。查对节令可以撇开节气不记。于是我们知道该男的命造从生日查到下一个节令清明是二月二十一日,二十一日减去本命造是本月三日的生人,则等于相隔只有十八天。再以十八除三得六,等于该男命造要到六岁时开始行运。命理学称这为“起运”或“起大运”的年令推定。
然而,“起运”推定的参照物和“行运”推定的参照物又不同,行运即运程的干支排定乃是以命主的年干对月干。第一步运的推定是接着该命造出生月的月干支,即己卯月往后数,这也叫顺推,亦即该男命造从6≈15岁行庚辰运;16≈25岁行辛巳……,一直往下推,每一干支管十年为一个运程。每一运程前五年以天干直接对十神,后五年以支中藏干的主气对六亲,十神六亲是一个意思,于是才有所谓行官运、财运、枭运、杀运之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假如上举命造是女命,所有的排法,则完全相反,都要往上推。上推的方法跟下推的道理是一码事,这里就不再查表赘述了。想必方法已经交待清楚。
另外,在大运之外的小运,如上例,则指行运还没开始的六岁前期,根据《渊海子平》等书讲的方法;“凡小运,不问阴阳二命,男一岁起丙寅,二岁起丁卯……。女一岁起壬申,二岁起辛未……”。这里不分阳年生女还是阴年生女,男命一律顺排,女命一律倒排。
命理学家讲,所谓命为一生之荣枯,运为一世之吉凶,流年为一岁之主宰。老怕“帝旺”少怕“衰”,中年最怕“死”“绝”“胎”。这些都是就运气和流年而言,参照命主日干与运气同流年的生旺休囚,作自然的生化考量。所以,大运与流年之间的生克制化,即相生相克,相冲相刑,乃是术数家判断人的命造好坏的全部依据。
66、什么是八卦的气象指代?
答:八卦的气象指代简称卦气,这是用后天八卦方位,震、兑、离、坎四卦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宫,从而指代春夏秋冬而定的。再从春夏秋冬中把一年的二十四节气纳入卦中指代,每一爻指代一节气,于是称之为卦气。见下表:

从上表看,一卦主一季,震居东方,象征雷动,代表春天。离居南方,象征火热,代表夏天。兑居西方,秋果硕累,象征喜悦,代表秋天。坎居北方,象征水凝,代表冬天。四卦二十四爻,每爻主一节气。
67、什么是爻辰指代?
答:这个问题回答起来有一点复杂。这复杂表现在抽象与具体的时辰区分,其爻辰指代各不相同上。我们知道,辰就是时辰的意思。时辰就是十二支。前问已经详细讲过,十二支在时间刻度中有两种定性指代,一是定月,二是定时。这是亿万年不变的时辰概念,分秒不能差,很具体。但抽象的运气指代,它又是流动变化的,所以说起来就有点复杂了。比如以抽象的爻变定时辰的具体指代,就只能用乾坤两卦的消息变化作区分了。原理是坤表极阴之象,乾表极阳之象,物极必反。故一年四季的气象变化,是从阴满阳息而开始的。时辰因此而立。其中阳满阴来为“消”,阴满阳来为“息”。我们日常生活中天天讲的消息、信息二字的本意,就是从这里来的。但没有几个人知道所以然。所以,孔子唉叹《易》道丢失:“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系辞上》)
有消息,于是才有坤卦阴极,初爻阳息为子月(指代农历冬月),被阳息去初爻后的《坤》卦,因阴中含孕初阳后,变成“地雷”《复》卦(见下图);接下来《坤》卦的六二爻再次被阳息为丑月(指代农历腊月),再次被息去六二爻的《坤》卦,阴中含二阳后,又进一步变成地泽《临》卦;本身的卦气亦可指代时辰或月份。依此类推,则六三爻被息变成《泰》卦,代表寅辰正月(三阳开泰,否极泰来,春联的横批成语,全部出自这一《易》理)只到阳气把阴气填满,化而为《乾》,再物极必反,阴消阳去。这一切变化请看下图都可以类推,不另举例。这就是爻变与时辰的对应关系,即天理。
十二时辰消息卦图(该图系网络下载,绘制的没错)

而爻辰在命理学意义上的指代,则是以地天《泰》和天地《否》的爻位区分作定性指代的。因为这两卦共有六阳爻和六阴爻,是天地互转之象,加在一起正好对应阴阳十二辰。见下表: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基本上是阳爻配阳辰奇月,阴爻配阴辰偶月,天理不变。于是,在命理学上求得六十四卦的任意一卦,上六爻就是四月,上九爻就是九月,或者上六爻就是的巳时、巳日、巳年,上九爻就是戌时、戌日、戌年。所有《否》《泰》两卦(上表中的)其他爻名指代,全部依此类推,就可告诉求卦者具体的时辰,有哪些具体的吉凶祸福。因为卦是你求出来的,爻名只把年月日时固定,但每卦同样爻题下的爻辞内容,爻象内容则千差万别。因此,吉凶祸福从中产生。不然,术数家又不是神仙,以什么去替人算卦而谋生呢?岂不是瞎打胡说,进退无据吗?
68、什么是八卦的像形之象?
答:所谓的像形之象,顾名思义,只能是从八卦六爻排列的形状上取象。比如说《鼎》卦,鼎之所以为鼎,它分上铉、接着是鼎耳、鼎腹,最下为鼎足。请看下图《鼎》卦排列像不像鼎?

从《鼎》卦上九爻看,分明像鼎铉,从六五爻看像鼎耳,从九二、九三、九四爻看又像鼎腹,再看初六爻,很像鼎足。这种像形之象的卦在六十四卦中还有《颐》卦、《节》卦和《噬嗑》卦。
例噬嗑象征咬合(见下图)。咬是嘴巴嗑瓜子的形象。从噬嗑两字的字面意义可以理解,“噬”是吞咬的意思,“嗑”是用上下门牙咬带壳或硬的东西,噬嗑两字合用,也正是嘴巴张而欲合,用上下嘴巴咬住硬物的卦象。且震下离上,震为雷、为动,有牙齿咬物并发出响声的含义。上卦为离、为火、为电、为明。故有电火光明,明辨是非之象。且离震互动,必是雷电相激,声威大振,用刑断狱,维护纲纪,明正典刑,仪态威严之象。这是噬嗑卦的“噬德”本义。八卦像形之象,看官可以自己体会,不再一一举例。
69、什么是八卦的互体之象?
答:八卦的互体之象,在断卦体用中非常重要,在诠释卦爻辞中亦经常用到。什么是互体之象呢?我们知道原始八卦只需三爻组成,六十四卦是以原始八卦两两相叠而成,取名亦称原始八卦上下卦义,如“地天泰”,“天地否”……等。但是,八卦两两相叠之后,原来的三画卦就变成了六画卦,那么。在六画卦中,就必然含有另外两个“互卦”。所谓“互卦”是指我们从每卦的二爻到四爻,这也是三爻画,是不是又可构成一卦呢?然后再从三爻到第五爻,这仍然也是三爻画,是不是又可构成一卦呢?这就是“互卦”。显然,这里面的第三四两爻是被二五两爻互为利用,然后方能成卦,所以取名“互卦”。“互卦”者,便是所谓八卦的互体之象。
见下图:
“互” 卦有“互体之象”,亦简称“互体”或者“互象”。这是古人解《易》常以之说理的天理依据。如上例噬嗑卦,其上下两卦相叠,本名叫“火雷噬嗑”,可你要是从 “互体”看,其中大有“水山蹇”的困难在其中。解卦时,势必参照《蹇》卦内容而论事。又如下例《泰》卦本名“地天泰”,可你从“互卦”上看,分明有“雷泽归妹”的卦理喜讯在其中。这就是八卦“互体之象”的基本原理。倘能把这些基本原理滥熟于胸,恐怕任何人都可像诸葛亮一样,任意的去起卦算卦借东风。
70、什么是卦象、卦体?
答:对这个问题,这里是补充回答或重复回答。所谓的“卦象”,又别称“卦体”。这都是解《易》的专用名词即术语,前面的解答中已经经常用到,但没作具体解释。我们知道,《易》的内容分符号和文字两种,这个符号的部分,就是六十四卦的卦体、卦象。而六十四卦的文字部分,就是用来说明卦体、卦象的卦辞和爻辞。
前面已经说过,构成六十四卦卦象的基本要素是爻象,即阳爻“──”和阴爻“――”。由这两种爻象符号分别以三画重叠,正好象征天地人道的关系。而此三重爻象叠加的变化,共能得出八个不同图案,也只能如此,因而构成“八卦”。于是又称之为八“经卦”。“经”是经纶即本体的意思。然后再把这八“经卦”两两相叠,图象依然不变,只是多了一倍的爻画,三爻八卦就变成了六爻八卦。可这六爻八卦的象体仍跟三爻八卦的象体一样,但这种象体一样的八卦,则是由八“经卦”相叠后变过来的,因此不同于八“经卦”称之为八“纯卦”。然后,把八“纯卦”打乱以后,又能排出56种不同的图象。这56种不同图象的八卦,研《易》的专用术语统称为“别卦”。再以56“别卦”加8“纯卦”,共计就是64卦。因此,所谓六十四卦的“卦体”,“卦象”就是这么来的。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有人想从原理上证明远古祖先为什么用爻画“──”表示阳,以为其象征的是男性生殖器,又为什么用爻画“――”表示阴,仍然是以其象征女性生殖器。并举出八“经卦”“卦体”为最古老文字的证明,例《乾》卦的符号,就是远古文字的“天”字,《坤》卦的符号就是远古文字的“地”字,其余《巽》的符号是古“风”字,《坎》的符号是古“水”字,《艮》的符号是古“山”字,《震》的符号是古“雷”字,《离》的符号是古“火”字,《兑》的符号是古“泽” 字。
71、什么叫老阴老阳,少阴少阳?
答:老阴,老阳,少阴,少阳乃是对《系辞上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即“四象”为春、夏、秋,冬,也叫生化流程,便于人们能作定性认知的另一种诠释。也就是说,它是春夏秋冬在不同语境的环境下,另一同义表述的代名词。这就好比今天的父母呼儿用小名,外人称呼只宜用大名一样,其语境虽然不同,但显然有礼与义的情感之分,可透露人的身份信息不同一样。而指代对象却是一码事。这一点,是中华文化跟其他文化完全不同之处,故老阴老阳,少阴少阳在《易》理认知上十分重要。因为,这是各种道德由来以“四象”论证的知识基础,敝人将在本问后面引伸具体的议论,帮您举一反三,让您读懂《易经》,理解《易经》,而不是停留在“辞面”上转圈圈,不能用其透视历史与现实。其中春天为少阳、夏天为老阳。顾名思义,少阳就是初升的阳气、阳光,年轻向上,象征进取。老阳就是成熟而旺盛的阳气、阳光,象征物极必反,必然变化。所以春天是阳气初升,万物复苏,生气盎然,阳光明媚,不冷不热的季节。到了老阳的夏天,则万物欣欣向荣,热气腾腾,热火朝天。阳光酷热难当,势必朝阴转化。这些就是阴阳分老分少的不同生化流程。所谓生化流程,就是万物生生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自然的道理本身。
请各位看官一定记住:中华文化之所以优秀,就因为它是认知自然“生生”之“道”的文化,否定人为破坏生生之道而毁生。而认知自然生生之道的文化,其教化人的作用,则是让人知道“生生”的阴阳演化秩序和道理,从而知敬畏,孝养育,知感恩,讲顺从,进而天人合一。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让人明白性命的由来,生存的道理,生活的道理。于是,为人才有道,社会才有道,国家才有道,政治才有道。所以说,是中华文化能教会你我该怎么为人,你我才知道顺乎自然,找准人生的定位,生存在道义之中。其他文化帮不上这个忙。其实,这些道理就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生之道。此道为一种伦常的秩序和过程,也可叫时间和空间的亿万年往复不变,从不乱套。孔子把这叫“天地定位,万物育焉”。
于是,是此种道统教化(今天已然丢失),你我就自觉而自然的知道了做父母的要慈爱,做子女的要孝顺。这是人性所禀赋到的自然天性。于是,你我又进而自觉的知道了,做丈夫的要疼爱妻子,做妻子的要顺从丈夫。这是人性所禀赋到的自然情感。于是,你我就更多的知道了,当领导的要严于律已,当下属的要忠诚办事。这是人性所禀赋到的自然诚实与厚道,就跟大地坤母承载万事万物的诚实与厚道一样。
此三者,是人之所以为人,而不同于禽兽──是以有文化的道统“三纲”。
这 “三纲”是与自然“生生”之“道”,即“四象”的流转,是完全协“和”的,同拍的,乃人的天然“自性”。亦即所谓“人之初,性本善”的天然原理。如此举一反三透视中华文化,便知道统的生生原理为何物。孔子把这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就叫认天地“生生”之“道”,知生命流程的所以然,然后能各自自觉找准顺应自然的人生道义定位。这就是孔子诲人时之所以强调,我们的为人要“名正言顺”的道理。
什么叫“名正言顺”?即有为父之名,必有为父之慈。“父”与“慈”名实相符,“道”与“义”德理相符,这就叫“正名”,这就叫“名正言顺”。万事万理依此类推。否则,就如手拖跑高速公路一样,名实不符,道义不顺(交通混乱)。原来,这些道德的文化内容,全是来自于阐述自然的生化秩序,文化的道统原理,体用关系。这样,咱们才算真正明白了,孔子为什么始终坚持“吾道一以贯之”。
此“一以贯之”之“道”,不是其他,而正是“生生”之道。以己之生,助人之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便是所谓天性之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便是所谓地性之忠,故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于是,人与人之间就情深义厚了,社会就大同和谐了。这就是阴阳依秩演化的生生道统。这就是中华文化。这就是孔孟之道。这就是全世界的洋人今天都在热衷研究的孔子智慧。原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下有道无道,“多行不义必自毙”的自然生化原理,都是从《易》理──论生命的流程这么得出来的。故一切文化的内容,政治的理论与实践,都是以能不能利人“生生”,利物“生生”为有道无道的检验尺度。
可今天,咱们把“道”玩丢了,把祖宗关于“生生之谓《易》”的“生生”之“道统”玩丢了,把为人的“道义”不叫道义叫“责任”,所以责任就失去了道体,即失去了道义的天然文化依据之所在。失去了人性本善的天然依据之所在。因此,责任便没有“道”根可栽。因此,没有道义的责任,就只能去找钱权做奴仆。因为,唯有替钱权做奴仆,这才是真真正正的“唯物主义”。而真真正正的唯物主义,除了物质第一,物性第一,物欲第一,存在第一,实在第一,是不承认情感和精神是物的主宰的,是不承认人可以明心见性的,即不承认人可以将心比心,不承认心性是普世的,人性都是一样的,不承认凡人都喜善厌恶,爱生恶死。因为这是“唯心主义”的心性学,没有利益的党性原则,阶级观念。因为这是只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知林妹妹不能爱焦大,因为阶级不同,不懂丛林规则只有强强联姻(联手)或弱肉强食。
显然,这才是典型邪教,禽兽不如。所以,今天怎么强调为人的责任,也只能以钱权为凭据。因此,人们笑贫不笑娼,所以不能限制人们不要脸,不造毒奶,不贩毒,不做人口贩子,不坑蒙拐骗……。可见,丢失了中华文化的道统灵魂,人性焉得不坏?
而所谓少阴,是指阳极而反,阴气初升,阳气由极热而转凉,变为秋天,重新变的不热不冷。这就是少阴。我们知道,万物都是由性熟开花而结果,由结果而衰老。少阴就是阴气没有发展到成熟极限,是年轻的阴柔之气,花蕾之气。而老阴则是万物成熟之气。此成熟之气的“器”道表现则为硕果,为万物之果而被储存于仓。故此也叫冬眠冬藏。象征大地寒风凛冽,冰封雪地,预示物极必反,阳必息阴。
72、什么是变卦法?
答:变卦法是术士算卦的重要依据。算卦是各种算命之术的祖爷爷。四柱运算更是这祖爷爷教乖后的小玄孙。历史的文化传承就是这么层关系。严格意义上讲,中华文化前三代无不由圣人下传(系王官学),“韦编三编”整理成“道统”“有教无类”传到民间始自孔子,诸子百家无不都是孔圣人的徒子徒孙。谁说算命就不是儒学而始自道家?算命是靠《易传》所诠释的术数知识去完成的。而术数知识又是道统文化的基础,所以我们讲祖宗文化时,不能离开文化之所以成其为文化的知识基础。也就是说咱们在讲“形而上者谓之道”时,离不开“形而下者为之器”的知识进路。那么,“变卦法”就是这个知识进路的产物。它并不是《易经》经文,而不过是求卦算卦的技巧方法而已。
算卦和算命不同,它不能用每个人出生时所禀赋的自然之气排四柱计算,只能用每个人揲蓍成卦时的运气中所碰卦理数据而获得,所得卦的卦体卦象卦爻辞,便是求卦者所能得到的全部命理信息的天机内容。在实践上,古人发现占筮时求卦,求占者只依据六十四卦中一卦的内容往往是不够的。因为一卦卦爻辞的内容有限,不能应付所有占问的事情。于是就出现了“变卦。“变卦”是根据占筮者所求之卦,把该卦成卦的爻数记清楚,然后,除了查阅组成该卦的信息之外,再把组成该卦的老阴6的成爻变成阳爻,老阳9的成爻变成阴爻,于是,原有的该成卦可作占断用,变卦也可作占断用。有时甚至不用筮者所求成卦,只以变卦论,甚至只以所求本卦的变爻论。具体原理在后问中回答。总之,有了“变卦”,就多了一卦的卦爻辞,这样就能应付所占问之事的复杂情况了
73、怎么求变卦?。
答:求变卦的方法绝不能人为杜撰,只能依卦爻的变化原理而定。所谓的卦爻变化原理,实指求卦者以蓍草成卦的每爻蓍数,把成爻的蓍数为6的(老阴爻“――”)变成阳爻“──”,或把成爻蓍数为9的(老阳爻“──”)变成阴爻“――”。而不能变的是成爻蓍数为8的少阴爻,或成爻蓍数为7的少阳爻。所以,所求卦中的少阳少阴爻照样不变。于是,在命主所求卦外,就多出一个可断占之卦。
我们知道起卦时用的蓍草“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根,然后抽出一根“挂一以象三”才大道,再把四十八根分扒开来数,这叫“分而为二以象两”仪,即阴阳(这都是孔子《易传》上教诲的具体排卦方法(第17问已有详细解答)。
这样,经“挂一”而又分开后的四十八根蓍草,把每边以四根为一组的整数用手扒分,这叫“揲之以四,以象四时”,于是扒分的结果以四整除,左边余三根著草,右边必余一根不能成整数,左边余二右余二,左边余一右余三。倘使左右都能用四分,那么两边余下的这个四,作为能够被划为整数的最后整数也算余,亦即左余为四右亦四。因为这叫“归奇于扐以象闰”年和闰月。即所求得余数蓍草,便是闰年闰月的多余象征。把这个多余蓍草放置左手食指与无名指间,这叫“归扐”(这是一个重要概念,请记住,后文中还可能经常提到)。从而再把两边整数后的蓍草合拢来,再分再数,再余再“挂扐”,照葫芦画瓢。不但如此,而且还要照葫芦画第三次瓢。这便叫“四营而成(一)易”爻。
然而,又是怎么知道求成这一爻的呢?原来是把三次分出余数后的蓍草,看它还剩多少?把总数数一数,然后以总数除四,得六与八为阴爻,其中六为老阴,八为少阴。得七与九为阳爻,其中九为老阳,七为少阳。这就是排卦中的少阴爻老阴爻和少阳爻老阳爻,通过“揲蓍”得来的成卦依据。其中“挂扐”只是“过揲法”的成卦步骤被提到,事实上,“挂扐”的余数也有同样的天理依据,下面分别叙述。总之,所有这依据是象征生化流程自然《易》理的,故与天机相符。由此可见,“变卦”其实就是通过起卦时,跟命主所求的本卦一起得出来的。
所以,“变卦法”是在占筮中以“过揲法”求得“本卦”可变之爻求出的,因此,占问事情的吉凶,往往可取可变之爻的爻象、卦辞爻辞论事,或者取“本卦”所变“之卦”论事。据说比“本卦”占断更准确。
如前所述,除此之外,历史的术数家们还有一种以“挂扐法”,即以挂扐数为据求变爻变卦的方法,与上法成卦的原理一样,求变爻略有不同,方法相当复杂,现也一并介绍如下。
通过上述“揲蓍”成卦法我们己经知道,六十四卦每卦六爻,所求每爻必是“四营而成(一)易”爻得出来的数,由数所代表的阴阳老少爻,或七或八或九或六。既然如此,“挂扐法”是再把这六爻成卦的总数加拢来,我们假定每爻的成数都是最大的九,那么六爻成卦的和数并没超过五十四。然而,“大衍之数”,即天地之数的总和却为五十五(1、3、5、7、9为天数,2、4、6、8、10为地数,相加总和55),这样,便可用(天地大衍之数)五十五减去任何一卦六爻成卦的和数。这个减去的余数为几,相对应的卦爻爻数便是变爻。但这有个问题,每卦只有六爻,如果余数超过六后怎么对应呢?好办,那就用余数自初爻往上数,数到上爻,如果余数还没有数尽,再从上爻往下数,数到初爻,再自初爻往上数,如此折回来数,直到把余数数尽时为止,所停止的那个爻,就是应变之爻。例如:
六爻都是六,六爻和数是6×6=36,五十五减去三十六,余十九。用十九自初爻往上数,数到上爻,再从上爻往下数,正好在上爻把十九这个数数尽,上爻就是应变之爻。又如:
六爻都是七,其和数是7×6=42,五十五减去四十二,余数十三。依照上述方法,可求到应变之爻为初爻。但上文已说,九,六为可变之爻,七、八为不变之爻,如果“本卦”六爻都是七或八,这个卦就是不变之卦。不变之卦,主要以“本卦”卦辞来判断吉凶,不必求应变之爻。
如果“本卦”六爻都是为九或六,这个卦是全变之卦。全变之卦的六爻若都是九,就用《乾卦》的“用九”爻辞断占吉凶;若都是六,就用坤卦的“用六”爻辞断占吉凶;若既有九,又有六,这也是全变之卦,就九变为六,六变为九,从而得之卦(另一卦),并用“之卦”卦辞占断吉凶,而不必求应变之爻。
除上述情况外,凡九、六、七、八混杂的卦,都需要依照上述求变爻的方法求出变爻。应当变的爻若是九,就变为六,即阳爻“──”变为阴爻“――”;若是六,就变为九,即阴爻“――”变为阳爻“──”。变后就用“本卦”变爻的爻辞占断吉凶,其他各爻都不必考虑。应当变的爻若是七或八,则不再变。在此情况下,确定占断吉凶的卦爻辞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六爻都是七或八,这是不变之卦,不需求其应变之爻,直接以“本卦”来判断。
二、一爻是九或六,又有下列情况:
1、如果这一爻正好是应变之爻,那么是九就变为六,是六就变为九,从而得到“之卦”。主要以“本卦”应变之爻的爻辞来占断吉凶。
2、如果这一爻不是应变之爻,虽然卦象中有九或六,但并不在应变之爻的爻位上,这样主要以“本卦”卦辞占断吉凶。
三、两爻是九或六,确定占断吉凶的卦爻辞,其方法与一爻是九或六基本相同。
四、三爻是九或六,有如下两种情况:
1、如果一爻是应变之爻,是九变为六,是六则变为九,从而得“之卦”。这种情况
主要以“本卦”应变之爻的爻辞来判断吉凶。
2、如果三爻都不是应变之爻,就变三爻的九为六,六为九,从而得出“之卦”。这种
情况主要把“本卦”和“之卦”的卦辞综合起来去占断吉凶。
五、四爻是九或六,有以下两种情况:
1、如果一爻为应变之爻,是九变为六,是六则变为九,从而得出“之卦”。这种情况
主要以“本卦”应变之爻的爻辞占断吉凶。
2、如果其四爻都不是应变之爻,则变四爻的九为六,六为九,从而得“之卦”。主要
以“之卦”的卦辞占断吉凶,这是因为可变之爻多于不变之爻。
六、五爻是九或六,其方法与四爻是九或六这两种情况相同。
总之,不变之卦,就用“本卦”卦辞去占断;全变之卦,则要用“之卦”卦辞去占断(乾坤二卦除外)。此外,如果应变之爻与可变之爻相等,就用“本卦”应变之爻的爻辞去占断;应变之爻与可变之爻的数目不相等,可变之爻少于不变之爻,就用“本卦”卦辞去占断;可变之爻多于不变之爻,就要用“之卦”卦辞去占断;可变之爻等于不变之爻,那么,就用“本卦”与“之卦”卦辞去综合占断。
附:过揲法与挂扐法对照表
过 揲 法
扐    法
爻性
策数
揲数
三演挂扐数
和数
总策数减挂扐数
差数
奇 偶
爻性
老阳
36
9
5—4—4
13
49—13
36
奇奇奇
老阳
老阴
24
6
9—8—8
25
49—25
34
偶偶偶
老阴
少阳
28
7
5—8—8
9—8—4
21
49—21
28
奇偶偶
少阳
少阴
32
8
5—8—4
9—4—4
17
49—17
32
奇奇偶
少阴
备注:所谓过揲法与挂扐法,其实是起卦时同步进行的,两者互为表里,前面已经讲的很清楚,55根象征自然总天数的蓍草,先抽6根象征天地人三才大道的八卦六爻而不用,这一开始便进入“挂扐”程序。再用49根求卦,起卦时“挂”一根放在左手无名指间,只用48根,这就是“挂扐”的名称来历。然后进入“过揲”步骤“四营而成(一)易”爻。而“过揲”每营一次的蓍草余数,不是四根就是八根。于是,把这余数再次“挂扐” 于左手无名指间,最后是经三次“挂扐”后,看还有多少蓍草,再用总余数除四。而所得结果,便是“过揲”的结论数。这数分别为六、七、八、九,从而确定阴阳老少之爻。反过来说,相对应的“挂扐”蓍草,除起卦时先抽出一根,而每一“揲营”后的余数只有两种,不是四、就是八。而表中“三演挂扐数”栏中第一演不是五就是九,是因起卦时先抽出一根放在一起。有意思的是天理无论你以哪种方法逆推顺排,结果毫无二致。
附:挂扐法求应变之爻方法表
大衍
之数
减号
六爻和数




数法及其所止


初爻
二爻
三爻
四爻
五爻
六爻
55-54=1
1

55-53=2
1
2

55-52=3
1
2
3

5551= 4
1
2
3
4

55-50=5
1
2
3
4
5

55—49=6
1
2
3
4
5
6

55-48=7
1
2
3
4
5
6
7

55 - 47 = 8
1
2
3
4
5
8
6
7

55 - 46 = 9
1
2
3
4
9
5
8
6
7

55 - 45 = 10
1
2
3
10
4
9
5
8
6

55 - 44 = 11
1
2
11
3
10
4
9
5
8
6
7

55 - 43 = 12
1
12
2
11
3
10
4
9
5
8
6
7

55 - 42 = 13
1
12
13
2
11
3
10
4
9
5
8
6
7

55 - 41 = 14
1
12
13
2
11
14
3
10
4
9
5
8
6
7

55 - 40 = 15
1
12
13
2
11
14
3
10
15
4
9
5
8
6
7

55 - 39 = 16
1
12
13
2
11
14
3
10
15
4
9
16
5
8
6
7

55 - 38 = 17
1
12
13
2
11
14
3
10
15
4
9
16
5
8
17
6
7

55 - 37 = 18
1
12
13
2
11
14
3
10
15
4
9
16
5
8
17
6
7
18

55 - 36 = 19
1
12
13
2
11
14
3
10
15
4
9
16
5
8
17
6
7
18
19

74、有没有不用蓍草求卦的简单办法?
答:有,而且很多。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应该知道,我远古祖先把卜筮看的很神圣,国家不遇重大的政事、军事、人事、外交、建都、祭祀等大事活动的疑难抉择,一般不使用占筮来协助决断。而且还有专门管理卜筮活动的官员,即以史、巫、祝,卜为官名的衙门官隶。春秋战国以后,物欲横流,列国兼并,礼崩乐坏,文化毁损空前。是孔子为了不使只由王道继承,而传承了万年的道统文脉湮灭中断,才“韦编三绝”,把它有教无类,传播到民间。严格意义上讲,当年那些在朝廷主管史、巫、卜、祝专门文化的有司官员,也是祖辈以此为业,包括留有五千言《道德经》于世的史官老子,他们也都只为王官服务,王道服务。所以一旦礼崩乐坏,他们就不被重视,只能流落侯国,或者隐遁山林了。因此,后继乏人,随之湮没。另一原因则是以此为生计的人,总把这当成“知识产权”,拒为己有,宁可带进棺材,也不外传他人。比如今天我们读的《黄帝内经》,就不是先秦的读本,有人说这是后儒作品的伪托,那是不可能的,只能是流落民间的巫医世家,其独门所有的传抄本。这是一个基本的历史状况。所以,只到天生孔子以后,才把道统文化整理成“人”所“需”要的道德“儒”学,使之成为天下公器,方有其后无一不是他徒子徒孙的诸子百家,形成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最纯正的道德之所以弥茫,也是从此肇始。
在远古,人们用蓍草通过三演十八变才能求得一卦,而在占卜之前还要沐浴,斋戒,清心,寡欲,焚香,叩拜等,做一系列庄严肃穆,敬天法祖,感恩上苍赋予生命的礼仪。此种恭敬庄重之心,自天子以至庶人无不如此。但这绝不是什么封建迷信,乃是对天地人三才大道的敬畏,对生生的道秩与人命的尊敬,比今天子虚乌有的所谓“人权”“民主”要人权和民主亿万倍,真实亿万倍。这一点,一定要通过启蒙说清道理,让人人明白,使之成为今天祖宗文化修复的正常观念。这样,人才有救,人性才有救。因为远古祖先的大同时代,人与人之间事实就是如此尊重人的人格和尊严,不允许任何的人为亵渎。
而人类真正的道统时代,是在三代以前“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礼运》)的大同文明时期。孔子对其极其向往。今天把这个漫长的文明时代称之谓“原始社会”,可这个原始社会的定义却被搞反了,即原始的文明才是真正的人的文明,绝非动物世界的原始社会,也非动物世界的弱肉强食,更非没有道德伦常的丛林社会。只有社会进入物欲化后,人类才从文明向野蛮退化,与丛林禽兽为伍。于是,早期的、天然的人性便逐渐被难以填满的物欲沟壑所阻隔、所障蔽,人类无为而治的时代从此终结。代之而起的是人为的教育时代,道统教育时期,这便是所谓的封建社会。而人类是进入封建社会之后,才开始有有道和无道的护道之争,改朝换代。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沿此恶性循环演进,乃至发展到满清对人性的奴役奴化,以致于才有“五四”,“文革”的归咎,历史的“愤青”要捣毁自己文化的胡说八道。
咱们不能因为物欲横流造成今灾,即长期“窝里斗”,引狼入室,八年抗战,四年内战,造成亿万白骨填沟壑,洋奴们卖国求荣,致使人性全盘西化,道德崩溃而污蔑祖宗文化有问题。而我所知道的,社会从世俗到功利化,已然不是一朝两朝的事了,只是人们不喜欢任何礼义过程的繁文缛节,包括谈情说爱,始自全盘西化的当代。连占筮排卦也更是如此。于是,后人便化繁为简,直接以抛掷硬币的方法去求卦。这是一种非常简易成卦法。当然,最早始自朱熹。
掷币法就是用三枚币值相同的硬币,将有币值的一面作为正面,另一面作为反面。然后双手捧着三枚硬币摇晃数次,再抛放到桌子上或较硬的地面上,这样就会出现四种图案组合的可能。即三个正面,三个反面,二个正面一个反面或一个正面二个反面。这四种图案组合的出现是必然的,但抛掷前应预先确定如下规则:
(正)(正)(正)(三个正面)为老阳,画“──×”
(反)(反)(反)(三个反面)为老阴,画“――×”
(正)(正)(反)(二正一反)为少阳,画“──”
(正)(反)(反)(二反一正)为少阴,画“――”
每抛掷一次,便出现一个爻画,这样依次从下往上画,抛掷六次就构成一个卦象。卦象上带“×”的爻画就是可变之爻。一卦演成之后,可以根据下面的卦序表,去查找该卦的卦名和卦辞。如果一卦之中出现一个或多个变爻,那就应根据前面讲到的“变卦法”或“变占法”的原则去占断吉凶祸福。
下附《卦序表》,可供查阅。此卦序表是根据通行的六十四卦卦序排列的。在查找时,根据卦象和箭号所指,先查到上卦,再查到下卦,其交叉点即为新卦之名和该卦的序号。
后来又有不用硬币,而用三枚棋子(一面是白色,另一面是黑色),以白色为阳,以黑色为阴,投掷六次,也能得到同样的卦序。
再则,也有用卵石抛掷的。以卵石抛掷问卦。这种方法比“掷币法稍为繁琐,但与“过揲法”和“挂扐法”相比,亦简便多了。
采用这种方法,首先寻找一块大小适中,扁平而圆滑的鹅卵石。一面用漆(或墨)标上两点,表示2;另一面标上3点,表示3.。先双手捧住,然后让它自由地落在地面上,这样就能出现一面的数字是2还是3了。如果每爻投掷三次,就可能出现以下四种数字的组合:2,2,2;──2,2,3;──2,3,3;──3,3,3.。根据每一种组合,确定如下规则:
2+2+2=6,为老阴,画“――×”
2+2+3=7,为少阳,画“──”
3+3+3=9,为老阳,画“──×”
2+3+3=8,为少阴,画“――”
如此投掷三次,就可出现一个爻画,而投掷十八次,就构成了一个卦象。其爻画的画法依然是自下而上,带“×” 的6或9,依然表示可变之爻。
卦象出现之后,就可以根据卦序表查对出该卦的卦名,然后再根据变卦或变爻的规则去阅读卦辞和爻辞,从而可得出所问事情的吉凶祸福来。
此外,世俗的算命先生只为“忽悠”钱财,常用的抽签法更简单。这种方法是将六十四卦的卦名直接写在竹签上,盛放在竹筒里,摇晃数次,然后让问卦人随意抽出一根。而占卜者就根据卦名结合卦辞,爻辞去解占释卦,这种方法就叫“抽签打卦”。
75、以爻象判断吉凶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答:大凡占卜问卦,无非是为断定所问事项的吉凶。而判断吉凶的依据,乃是对所求之卦的卦象、卦辞和爻辞进行象事状物的正确解读。解读绝不能信口雌黄,只能以生化流程所展现出来的道统为依据,举一反三。也就是以社会的伦常秩序为据,然后根据卦象、卦辞和爻辞判断一卦的吉凶。
《易经》判断吉凶有个总原则,把爻象当人看待,这是研《易》,读《易》和解《易》必须搞清楚的。把爻象当人看待就是看它具备了哪些人的德性,是否遵守做人的道义,就像做父母的要慈,做子女的要孝一样的符合道秩(这是最恰当和最形象的比方)。于是,吉凶就隐藏在这种道秩之中。
首先观察每一爻象的好坏,就看它在全卦卦象中所占的位值合不合礼?合礼则吉,无礼则凶。因为,礼者,理也。合礼就是讲道理。讲道理做人的人,就是合生生之道的人。合生生之道的人叫“有道”“得道”,没有人不欢迎,没有人不喜欢。故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无不是讲的中华文化的道统本根。这就是所谓《易》理的爻位说。
具体说来,共有以下七种类型:
一,当位说
每卦有六爻,但爻要各当其位才好。而爻位又有奇偶之分:初,三,五为奇,属阳位;二,四,上为偶,属阴位。六十四卦,共有三百八十四爻,凡阳爻居于阳位,阴爻居于阴位,则为“当位”,亦称“得位”、“得正”;反之,凡阳爻居阴位,阴爻居阳位,则为“不当位”,或称“失位”、“失正”。象征于人事来说,就是不合礼义,不讲道理,德不配位。亦即阴阳错位,犹老婆阳刚,她要丈夫温柔,逆反人性,不出问题才怪?如今天很多家庭,经常离婚。断卦者无需观听对象是谁,就看他(她)所求卦象若何?只要依《易》而思,如此解卦,而求卦者则一定会说:您是神仙,您我毫不相识,竟已然知晓我家的现实。这就是《易经》能够占筮的神奇。累试不爽,其实,对断卦者来说,一点也不神秘,各种天机就在道统中。
凡当位之爻,又象征事物的正常发展,亦即人性的变化,要遵循正道,符合规律;而不当位之爻,则总体象征事物的发展背逆正道,违反生化的规律。如此,在一般的情况下,当位则吉,不当位当然就凶。而占卜解卦者,就是以此来判断吉凶。
但是,爻象的当位与否,也并非判断吉凶的绝对标准,《易》理非常注重内外条件,即环境的“变易”。因为,在各卦各爻所处的复杂条件和诸多因素影响下,有时 “当位”之爻却有转向“不当位”的可能,犹当官有了贪污腐败的条件,往往亦能丢官杀头一样。反之,“不当位”之爻也有转向“当位”的可能。这要看爻象是不是处在可变环境中。所以,一部《易经》,“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系辞。上传》)所谓 “尚”者,守道尚德之谓也。故所有的爻辞常有提醒“当位”者守正防凶之语,亦多有勉励“不当位”者趋正求吉之嘱。
二、应位说
应者,相应、感应之谓也。
所谓的“应位”,是指凡六十四卦的下卦三爻,能与上卦三爻异性相吸,皆能两两交相感应,亦即初爻与四爻感应,二爻与五爻感应,三爻与上爻感应。这种两两交相感应之爻,《易》理称之为“应爻”。
“应位”说就这样把上下卦的爻象分“有应”与“无应”两种:凡阳爻与阴爻,才能相互感应,如初爻为阳,而四爻为阴,二爻为阴,五爻为阳,则为“有应”;反之,凡阳爻遇阳爻,或阴爻遇阴爻,这叫同性相斥,如初爻为阳,而四爻也为阳,或者二爻为阴,五爻也为阴,则为“无应”。在一般的情况下,“有应”为阴阳感应(亦称合璧),当然是一种吉象。而“无应”则是两性相斥,“相对斗争”者必凶。所以,丛林文化的“相对立而发展”是毒害我子孙,颠覆我中华文化的胡说八道。没有误人子弟的“相对统一”一说,只有“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道统天理认知。(《中庸》)
爻位之间的这种交感对应关系,象征着事物的阴阳和谐,“应位说”体显的正是中华文化的至高哲理“中庸之道”。
三、中位说
凡六爻卦的爻象所居位次,《易》理有道秩的严格讲究,第二爻在下卦中心,第五爻在上卦中位,称之为中,象征事物守持中道,行为不偏。
凡阳爻居于中位,象征刚中之德,凡阴爻居于中位,象征柔中之德。
在一般情况下,即使爻不当位,但如果居二爻,五爻之位即中位,仍然是吉利的。
若阴爻居于二位即中位,阴位;阳爻居于五位即中位,阳位,则既中且正,称为中正,这在《易经》中尤具“至善”美德的象征。
中与正相比,中德又优于正德,因为《易经》崇尚中和之道,中庸之道,“允执厥中”。
四,承乘说
此说所论,是一卦中相邻两爻的之间的关系:在下之爻为承,在上之爻为乘。承者,承接也。乘者,乘凌也,欺压也。
如果上爻为阳,下爻为阴,则为阴承阳,阳乘阴,此种关系为顺;反之,如果上爻为阴,下爻为阳,则为阳承阴,阴乘阳,此种关系为逆。顺则吉,逆则不吉。
《易经》注重揭示道秩伦常,体悟阴爻上承阳爻的自然意义,因其象征卑微顺承尊高,柔弱者顺承刚强者。此谓阴阳和顺。但此时爻义须视具体情况而定,大体是以阴阳当位之爻相承为吉,不当位相承为凶。《易经》以阴爻乘阳爻为“乘刚”,这是一种违背自然秩序即道德伦常的现象,它象征弱者乘凌强者,小人欺侮君子,爻义多不吉善;但阳爻居于阴爻之上,则不言乘,因为这是天道常理。
由此可见,所谓承乘之说,表述的也是《易经》阳生阴养,重生轻死的自然道统观念。
五,往来说
持此说者认为,凡卦中各爻之间可以上下往来,但又特定有指,即从下到上为往,从上到下为来。然后,以此道秩是否相符,从而判断吉凶,主要看往来的自然之道是不是如此。如以随卦为例,震下兑上,从卦象整体看,下卦为震,为刚为动,上卦为兑,是柔是悦,如此上下往来,刚柔相济,便有随和之义,随卦的本意就是如此,凡占卜求得此卦,当然为吉。
六 比位说
持此说者诠《易》时,把《易经》的诸爻逐一相连,将并列者谓之比,如初爻与二爻比,二爻与三爻比,三爻与四爻比,四爻与五爻比,五爻与上爻比。然后通过爻位的互比关联,象征事物处在相邻环境时的作用与反作用,往往由于其他因素的交互配合而影响爻义的吉凶。
七、趋时说
时者,时机也,时间也。
持此说诠《易》者认为,一卦卦爻辞的吉凶取向,会随卦爻象所处时机的不同而变化,当适时之时才会吉,不适之时才会凶。
八、据位说
持此说诠《易》者认为,在一个重卦中,如果一个阳爻位居阴爻之上,那么这一阳爻对于其下的阴爻的关系为据,如升卦,其第二爻为阳爻,初爻为阴爻,二者的关系就是九二爻据初六爻,简称“二据初”。
总之,凡占断卦象,必须心系四象演变的天道整体,然后综合阐述各种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从而判断求卦主体的顺逆情况,以此说明吉凶。所以说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是体悟自然的时空整体,否定片面的科分世界,这跟西洋文化的科学进路完全不同。一个是注重归纳性的综合,一个是强调解剖性的分析。注重归纳的文化,善于体察多种因素,不执于一端。强调科学分析的文化,只会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讲综合者,关心各种生存因素;强调分析者,只会盲目自利。而道统的原理则是,关心其他生存因素者生,因为得道多助,只会盲目自利者亡,因为失道寡助。
因此,术数断卦,也必须以中华文化的道统为据,无道不得生搬卦辞爻辞,硬套卦理。而只有善于体察所占事物的各种自然道理,如卦辞,爻辞,卦象,爻象,方位,易数,五行等等的关联,这种关联察知得越多,所占事物在《易》的宇宙图式中的坐标点就越清晰,越明确,占断就会越准确。
81、中医学上的“六亲”原理怎么理解?
答:所谓“六亲”,前面我们已经解释过了,它是论生克制化原理的借代词,亦即阴阳五行原理在不同环境下的语言表述。所以说它与五行的生克定义高度一致。有些行当称“六亲”,有些行当称“六神”,有些行当叫“五运”,有些行当称“六气”,有些行当叫“十神”。这是中国语言文字同义表述,而经常不同词面的一大特色。我们绝不能把书读死──书呆子气的望词生意而曲解。今天,很多学术上的无谓争论,都由把书读死的书呆子争辩而造成。中华文化的道统遭破坏,被肢解,就由此种胡闹争辩而造成。
什么是道统?什么是五行?其实,道统就是以“道”为“体”,五行就是以道“行”为“用”,简称为“体用”,因此叫道统,因此叫五行。犹如耳为体,听为用一样,没耳无从听。这就是道“体”与行“用”的关系。今天的人只有知识无文化,把人叫“知识份子”,再不叫有道心的文化“士”人了,完全不知文化同知识有区别。所以,只有知识的人,就只懂一切朝“钱”看了,不知道统的文化为何物。也更不知钱需道统生。
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及早归正自己的文化道统呢?为了讲清这个道统的功用好处,为人只要懂得不本末倒置即可。于是,以爱钱而论,我们也可这样比方:道“体”好比印钞机,五行便是钞票的功“用”。钞票的行“用”固然是无所不在,但钞票本身却不是道体,它乃是道体即印钞机的产儿(这是形象的比方)。然而,以钞票之行“用”为购买,有人拿一堆钞票买回来的是坦克,有人买回的是飞机,有人买回的是电脑,有人买回的是核武器。这些商品千差万别,用途各异,但“钞票”确是一致的。即钞票的购买行“用”功能则是统一的。而为人,总不能只要钞票好用,而从不关怀印钞机!这就是中华文化理该修复的道统与五行。
用这种比方作启蒙,来讲中华文化的“道统”与“五行”,想必对其好处的理解不困难。
同样的道理,而中医是给生命的病态以修复的特定行当,所以不用“六亲”指代身体部位,直接用“五行”表述即可。举例如下:
中医以五脏配属五行,肝气升旺而归属于木,心阳温煦而归属于火,脾气润化而归属于土,肺气降下而归属于金,肾气阴滋而归属于水。就方位配属五行而论,日出东方,与木的升发相类,故东归属于木;南方炎热,与火的炎上特性相类,故归属于火;日落于西,与金的肃降特性相类,故归属于金;北方寒冷,与水的特性相类,故归属于水。
因肝气属木,故肝所主之“筋”与肝开窍之“目”,即“筋”“目”二者亦属于木;因心气属火,故所主之“脉”“舌”亦属于火;脾气属土,故所主之“肉”“口”亦属于土;肺气属金,故所主之“皮毛”与“鼻”亦属于金;肾气属水,故所主之“骨”与“耳”及其“二阴”亦属于水。
由于道体相通,凡时空中举凡五行属性相同的事与物,都有相关的必然联系。如方位的“东”和自然的“风”,颜色的“青”口味的“酸”和物质的“木”都与“肝”气相通。相关的归类请参看第54问──56问的答疑。
而中医在以五行说明五脏的生理活动时,据我所知道,就有论肝喜条达,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发的特性,故以肝属“木”;心阳有温煦的作用,火有阳热的特性,故以心属“火”;脾为生化之源,土有生化万物的特性,故以脾属“土”;肺气主肃降,金有清肃、收敛的特性,故以肺属“金”;肾有主水、藏精的功能,水有润下的特性,故以肾属“水”,
再则,在五脏的五行之间,其生化功能,生克原理非常紧密。如肾(水)之精以养肝,肝(木)藏血以济心,心(火)之热以温脾,脾(土)可化生水谷之精微以充肺,肺(金)清肃下行以助肾水。这就是五脏相生的五行原理。肺(金)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的上亢;肝(木)的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壅郁;脾(土)的运化,可以制止肾水的泛滥;肾(水)的滋润,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这就是五脏相互制约的五行原理。
在人体与外部环境上,在四时五气与饮食五味上,中医同样以五行观察而论之。
如肝病可以传脾,是木乘土;脾病也可以影响肝,是土侮木;肝脾同病,互相影响,即木郁土虚或土壅木郁;肝病还可以影响心,为母病及子;影响肺,为木侮金;影响肾,为子病及母。肝病是这样,其他脏器的病变也是如此,都可以用五行生克乘侮的关系,说明它们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
在疾病诊断的五行运用上,从本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本脏病。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可以诊断为肝病;面见赤色,口味苦,脉象洪,可以诊断为心火亢盛。脾虚的病人,面见青色,为木来乘土;心脏病人,面见黑色,为水来乘火,等等。
从它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五脏疾病的传变情况。如脾虚病人,面见青色,脉现弦象,为肝病传脾(木乘土);肺病之人,面见红色,脉现洪象,为心病传肺(火乘金)。五脏中任何一脏有病,都可以传及其他四脏,用五行学说来分辨,存在着相乘、相侮、母病及子、子病及母等四种传变关系。
而在疾病的治疗上,则以五行的运用,来控制五脏疾病的传变,这也是中医常识。如肝病能传脾(木乘土),预先予以补脾,防其传变。“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
这些道理在中医理论上,则概括为“补母泻子”法,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补母,是针对具有母子关系的虚症而治疗的,如肝虚补肾,因为肾为肝之母,所以补肾水可以生肝木。泻子,是针对具有母子关系的实症而治疗的,如肝实泻心,因为心为肝之子,所以泻心火有助于泻肝木。可见,这些讲法,亦为“六亲”之论。
而用五行相克来治疗疾病,亦可论之为“抑强肤弱”法,即泻其克者之强,补其被克者之弱。如肝木太过而乘脾土,肝木太过为强,必须泻之,脾土为弱,必须补之。
在药物治疗方面,中医论五行,又有所谓滋水涵木法,即用滋补肾阴以涵养肝阴的方法,该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的病症。又有所谓培土生金法,该法是用健脾益肺的方法,来调治脾失健运而肺气虚弱的病症。还有所谓扶土抑木法,该法是用疏肝健脾的药物,用以治疗肝旺脾虚一症。这些道理,功用于当今,但一般都在《黄帝内经》中有明确的记载。
除此以外,在针灸和精神疗法方面,也是利用五行的生克制化,来选穴刺激,用以调节情志。如悲可以胜怒,是因为悲为肺志而属金,怒为肝志而属木的缘故。
总之,中医离开五行,不能成其为中医。犹如生命离开五行,不能成其为生命一样,这就是“道统”与“五行”的关系。且看脏腑中的木、火、土、金、水。
木:肝与胆互为脏腑之表里,一阴一阳,一虚一实,又属筋骨和四肢。木之过旺或过衰,过犹不及,故较易患肝,胆,头,颈,四肢,关节,筋脉,眼,神经诸方之疾病。
火:心脏与小肠互为脏腑之表里,一阴一阳,一虚一实,又主血脉及整体循环系统.过旺过衰均不好,故较易患小肠,心脏,肩,血液,经血,脸部,牙齿,腹部,舌部诸方之疾病。
土:脾与胃互为脏腑之表里,一阴一阳,一实一虚,又属肠道及整个消化系统.过旺过衰均不宜,故较易患脾,胃,肋,背,胸,肺,肚腹诸方之疾病。
金:肺与大肠互为脏腑之表里,一虚一实,一阳一阴,又主气管及整个呼吸系统.过旺过衰也不宜,故较易患大肠,肺,脐,咳痰,肝,皮肤,痔疮,鼻气管等诸方之疾病。
水:肾与膀胱互为脏腑之表里,又主脑与泌尿系统.过旺或过衰,过犹不及,故较易患肾,膀胱,胫,足,头,肝,泌尿,阴部,腰部,耳,子宫,疝气诸方之疾病。
而在药物的运用中,五味的五行原理也非常的神奇: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木、火、土、金、水,一一相对应。
以上举例,这些就是中医的“六亲”关系,五行无所不在的基本原理。
82、什么是二十八宿?
答:二十八宿是镶嵌在太阳的黄道平面上,二十八个平行的天球恒星坐标体。我们知道,坐标是观星的依据,但这里的坐标体并非一星一宿,而是以宿为中心的恒星群落。根据《史记。天官书》的详细记载,二十八宿分四宫,每宫有七宿,四七二十八。于是,二十八个坐标,便把整个天球沿黄道平面插满了标记。有了标记,人们再去观星斗,就好记住天球上每一颗恒星的方位,以及详细观测可动行星的移动情况。这就是二十八宿的基本原理,其中的神说和官名,也许都是无关紧要的废话,不在本答疑解释之列。但有些天象神话与生活中的道理相应对,解决社会问题是有益的,属于不可认识的现象,在此必要提示。总之,请参看《史记。天官书》即可。
东宫名青龙,七宿分别为角宿、亢宿,氐宿、房宿、心宿、尾宿和箕宿。每一宿的前后左右有星落无数,司马迁都用官邸官名作介绍,以其象事状物,故名“天官书”。
南宫名朱雀,七宿分别为井宿、鬼宿、柳宿、星宿、张宿、翼宿和轸宿。
西宫名白虎,七宿分别为奎宿、娄宿、胃宿、昴宿、毕宿、觜宿和参宿。
北宫名玄武,七宿分别为斗宿、牛宿、女宿、虚宿、危宿、室宿和壁宿。
通过这二十八个星宿坐标,便可把整个星天像省、市、区,乡镇一样管理起来,区分开来。东宫七宿管春天,南宫七宿管夏天,西宫七宿管秋天,北宫七宿管冬天。太阳巡天,从东到西,从春到冬,一一对应,周而复始,谓之黄道。其实,这是错觉也好,正觉也罢,如此观星测斗,其数据的正觉错觉,则完全一样。亦即是地球中心也好,太阳中心也罢,两者的观星察斗,所测数据的相对结论,则是绝对的一致。在古巴比伦的占星观测中,洋人的祖先发现黄道上有十二个星座交替沉没。其实这也是错觉,所谓的星座沉陷,实际上是星座朝阳光的一面,地球人没法目测。而今天用哈勃望远镜在地上观测,对这个所谓按月沉没的星座,则能够看的更加清楚。因为,只有背地的星座,哈勃望远镜不是神器,才根本无法探测。因为它在地球的背面。
这些都是自然现象的天理。
83、什么是十二星座?
答:十二星座不是中华文化所固有的天象概念,它是古巴比伦人的天象知识,饱含神话迷信,于隋唐时期就由明教传入中国,正好与中华文化天象刻度的十二地支对应,于是成为融入中华文化的舶来部分,但其舶来印迹相当明显,不能像佛理一样,生在印度,长在中国,成为道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说得出星座所以然的人非常少,包括以星座论命理的现代术士,一百个就有九十九点九个是骗人钱财的胡说八道,根本就不知道洋人的祖先当年发现星座的自然原理是什么。
其实,洋人文化的十二星座,它与中华文化的二十八宿一样,乃是黄道平面上的十二个恒星群落座标体,这个座标的恒星群落,也在我二十八宿的肚腹之中,不过人家对星座的命名跟我完全不同,以物命名很具体,没有抽象的联想空间。天象原理见下图:
(该图系从国家天文台网下载,但时间标注应该是南半球的情况,显然与我时间不符。)
所谓十二星座,即是洋人观星的黄道座标,排除占星学的胡扯,其实是用它描述太阳在天球上经过黄道的十二个区域(当然这也是以自我为中心,即以地球为中心说太阳是巡天行走的错觉表述),包括白羊座、金牛座、双子座、巨蟹座、狮子座、室女座、天秤座、天蝎座、人马座、摩羯座、宝瓶座、双鱼座。而现代天文发现蛇夫座也被黄道经过,但不在占星学使用的黄道十二星座之列,在占星学的黄道十二星座(宫)定义,只是指在黄道带上十二个均分的区域,不同于天文学上的黄道十二星座。而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在1928年规范星座边界后,黄道中共有13个星座。而习惯的俗称十二星座一直被固定沿用。
上图所表达的时间不符,国家天文台也有如此说明:由于岁差的关系,当前太阳经过的十二星座与现在占星学所用的黄道十二星座(宫)的日期已不一致。以下转录国家天文台就十二星座在天球上具体位置及其说明如下:
白羊座—Aries,又名牡羊座,为黄道十二星座的第一个星座,守护星为火星,位于黄道0度起到30度前的区间,相对星座为天秤星座。
金牛座—Taurus,黄道十二星座的第二个星座,守护星为金星,位于黄道30度起至60度前的区间,相对星座为天蝎座。<
双子座—Gemini,黄道十二星座的第三个星座,守护星为水星,位于黄道60度起到90度前的区间,相对星座为射手座。
巨蟹座—Cancer,是黄道十二星座的第四个星座,守护星为月亮,位于黄道90度起到120度前的区间,相对星座为摩羯座。<
狮子座—Leo,黄道十二星座的第五个星座,守护星为太阳,位于黄道120度起至150度前的区间,相对星座为水瓶座。<
室女座—Virgo,又名处女座。黄道十二星座的第六个星座,守护星为水星,位于黄道150度起至180度前的区间,相对星座为双鱼座。<
天秤座—Libra,黄道十二星座的第七个星座,守护星为金星,位于黄道180度起至210度前的区间。<
天蝎座—Scorpius,黄道十二星座的第八个星座,守护星为冥王星、火星,位于黄道210度起至240度前的区间。<
人马座—Sagittarius,又称射手座。黄道十二星座的第九个星座,守护星为木星,位于黄道240度起至270度前的区间。<
摩羯座—Capricorn,又名山羊座,黄道十二星座的第十个星座,守护星为土星,位于黄道270度起到300度前的区间。<
宝瓶座—Aquarius,又名水瓶座,黄道十二星座的第十一个星座,守护星为天王星,位于黄道300度起到330度前的区间,相对星座为狮子座。<
双鱼座—Pisces,黄道十二星座的第十二个星座,守护星为海王星,位于黄道330度起到0度前的区间,相对星座为室女座。
黄道十二宫图
白羊宫
金牛宫
双子宫
巨蟹宫
狮子宫
室女宫
天秤宫
天蝎宫
人马宫
摩羯宫
宝瓶宫
双鱼宫
84、什么是太阳的黄道?
答:所谓太阳的黄道,跟地球的赤道不是一个概念,它是指太阳一年四季围绕地球旋转的星天轨迹。其实,这是以观测人的自我为坐标,即以地球为中心所能看到的太阳黄色光辉的变化轨迹,故称黄道。
事实上,今天我们已知这是一种错觉,黄道在客观上可以说是不存在的,而它不是太阳变化的运行轨迹,乃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线路平面。也可说是九大行星绕太阳公转的线路平面。在行星与行星之间,黄道面虽有偏差,但很小,正负都在16度之间。因此,这个整体的行星公转,它们在天球上形成的平面,统属黄道面。(见九大行星黄道轨迹平面图)
在这种公转过程中,星天是随地球公转角度不同,方位整体发生变化的。于是,才有二十八宿,或者十二星座定期变化给人的感觉。事实上是因为地球的轨道(当然也包括所有行星的轨道)被固定,它只能在这些星际中穿行而造成。
但这么讲,恐很多人仍不能明确理会,我们来打个比方,在大城市的十字路口,一般都有很大的转盘来舒通车辆,我们就把这个大转盘用来比方,假设转盘花坛中心电线杆上不动的霓虹灯就是大阳,然后再把沿转盘旋转的汽车比地球,那么,这个汽车围绕转盘旋转的路线就是黄道。假如你坐在汽车上向窗外看,周遭的环境总在不断的变化。可你如果不想到窗外环境的变化,是因为自己坐的汽车在跑动而造成的话,那么,你势必就会感觉是阳光所能照射到的周遭环境有变化。而事实上转盘中心的霓虹灯和转盘周遭的建筑物,都是固定不变的,这就是你坐在行动中的汽车上,其自我感觉的错觉。
这样比方来理解天球上的太阳黄道就好明白多了。
那么,黄道上的二十八宿,或者十二星座又该如何理解呢?这个简单,我们仍以上例再来个接着的比方,让你心知肚明,将记忆深刻于脑海之中。一般城市的交通转盘,其圆面积不过几百平方米,但你可把黄道这个地球转盘(当然也是九大行星的转盘),在自己脑海中无限放大,放大到能测定整个宇宙。那么,二十八宿,或者十二星座作为天球上的坐标,都是“地球”或者说“行星”这个“交通汽车”,其围绕天球转盘旋转时必须路过的公汽站。二十八宿就是二十八站,假如每站都停,今天称之谓普快车;如果只停大站,那便只有十二个星座,今天把停大站叫直快车;如果一般大站不停,只停特大城市,今天叫坐特快,那么,特快就只停八个站。而这八个站形象的比方,就是太昊伏羲的八卦名称和其在天球上的指代方位。每一卦的名称就是黄道上的特大城市、即特大星区,特大站。而二十八宿或者十二星座,其实它们也不过是这些特大城市,即特大星区中的成员之一,不过因为它们都住在黄道平行区。如果这样形象的比方,应该每位看官都可听懂。因为无论你用什么名称在黄道上建站,或者说在地球轨道上做标记,而地球的运行轨迹则始终不变。这就是所谓的黄道,以及黄道与二十八宿、十二星座、伏羲八卦、黄帝干支之间的对应关系。
为了把这些对应关系一一比对清楚,郑彝元先生绘制了一幅星天八卦图,此图后经晚生整理修正,已然作为敝人讲学的依据,现将其公诸于网络。因图面较大,但可通过网络软件放大后阅读。如此,则中国最博大精深的道统文化之来龙去脉,便可一目了然。

而在黄道上,当我们能全面看到东宫星宿的时候,说明这部分星天正好朝太阳的一面远离地球,当地球把阳光遮住时,因此看的特别清晰。反之,此时的西宫星天,必然大部分正好对着太阳的背面,彻底暴露在阳光之下,地球根本遮不了阳光,所以阳光把星宿档住,地球人不可能看的完全清楚,除非用哈勃望远镜。因此说,这就是太阳黄道的成相原理。可惜今天的天文学家,大凡没有传统文化该有的道统功底,多以洋人的词汇表述,很难把道理讲清。讲天文地理,又往往故弄玄虚,没头没绪,神仙也听不懂所以然。
85、赤道与黄道是不是一个概念?
答:通过上问的解答,我们已知黄道是地球或者行星绕太阳公转──在天球上的平行轨道面。而赤道则不同,古今概念有很大差异,今天的赤道指:以地球中心为坐标,划一个与地轴成直角相交的平面,赤道即是地球的表面点,是地球自转轨迹中心的圆周线,赤道半径 6378.137Km ;两极半径 6359.752Km;平均半径 6371.012Km ;赤道周长 40075.7Km。如果把地球看做一个纯圆球体的话,那么,赤道便是距离南北两极相等的一个球面大圆(就跟发动机飞轮外圆一样)。它把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赤道作为外圆正好居中,其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所以,赤道也是划分地球纬度的基线。赤道的纬度为0°。赤道是地球上重力最小的地方。赤道是南北纬线的起点(即零度纬线),也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这是今天的赤道概念,它跟黄道完全不是一码事。
但赤道的古义又不同,古代的浑天说认为,天是个浑圆形的球体,如果把南北看成两极的话,那么赤道便是自东而西穿过头顶,即天球表面距离南北两极相等的圆周线。今天的天文学称之为天球赤道,类同于黄道。《汉书·天文志》载:“立春、春分,月东从青道……立夏、夏至,南从赤道。” 又《后汉书·律历志下》“黄道去极”刘昭注引汉张衡《浑仪》:“赤道横带浑天之腹,去极九十一度十六分之五。”《尚书·洪范》“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唐孔颖达疏:“正当天之中央、南北二极中等之处谓之赤道,去南北极各九十一度。”明·何景明《六月望月食》诗:“未月黄衢厄,妖遮赤道行。”这些讲的都是类同于黄道的天球赤道。
但也有指地球赤道的说法,例清·徐继畲《地球志略》:“地球从东西直剖之,北极在上,南极在下,赤道横绕地球之中,日驭之所正照也。”又清·黄遵宪《以莲菊桃作歌》:“地球南北倘倒转,赤道逼人寒暑变。”总之,赤道一词的概念古今有歧义,但不外乎天球赤道与地球赤道之辨,应该说两者都说的过去。但在如今认知时,宜以黄道同赤道严格区分,以矫正歧义。即赤道该以现代天文学的定义为宜,也就是说赤道是地球南北纬线的起点。
而相对于纬线的另一条线,则叫子午线,也叫经线。经线连接南北两极,表示南北方向。经线和纬线的交错,才能构成地球上的经纬网,从而形成纵横坐标,绘制出全球地图,便于人们给地球以精确的测量。于是,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人们都可以用一条经线和纬线的交叉点来表示。从南到北或者从北到南,所有的经线长度是相等的,但纬线越靠近南北极地,则越短。于是,这就有个问题,纬线的0度可以赤道为起点,那么,长度完全相等的经线又该如何区分呢?西历.1884年的10月1日,全球科学家在美国的华盛顿召开了国际子午线会议。10月23日,大会通过一项决议向全世界各国政府正式建议,采用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子午仪中心的子午线,作为计算经度起点的本初子午线。所谓本初子午线,就是把该台所处的子午线从0°经线算起,向东划分0°~180°,为东经度,向西划分0°~180°.为西经度。1953年,格林尼治天文台迁移到东经0°20′25〃的地方,但全球经度仍然以原址为零点计算。所以,在英国伦敦有一条为0度的本初子午线。
再说,黄道和赤道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地球或者说行星绕太阳公转的天球平面,而后者只是地球自转的球面轨道。如果从字面的意义理解,赤是红、是热、是被阳光直照的意思的话,那么,赤道便是地球上一年四季太阳当头直射,没有寒暑之分的热带地区了。事实上,这样的理解是似是而非的。因为你不能说它是这样,也不能说它不是这样。因为,所谓地球的自转轨道平面,是相对地轴来说的,而不是相对太阳的直照来说的。于是,这就有个明显的问题,假如地球的自转轨道始终是对着太阳转动不变,那么,对赤道作这种字面意义上的理解,肯定就是对的。事实上,靠近赤道面,也的确是热带,一年四季的温差很小。问题是地球的自转并不老是赤道迎着太阳直照,它在绕太阳的公转中,转一圈即一年的行程中,其地轴受外力的作用而两次偏南或偏北的晃动。在此晃动过程中,其自转轨道并没变,但南北球的受光面,则发生明显的倾斜和变化,从而造成南北球的四季相对。在这一过程的变化中,南北两半球夏天的太阳对着地面,几乎都是直照,但你不能说这是地球自转的赤道发生了位移。
其实这个道理用生活经验可以直观感觉,陀螺是一种游戏工具,70代以前的生人,做小孩时,城市和农村的孩子们都会玩。但现在很少看见了。我们就拿陀螺比地球。陀螺因上圆下尖,所以,下尖的一点跟上圆是对应的,可作为圆心能够转动的轴,再让下尖的轴心接触地面,然后用鞭绳套住轴外的圆面,该轴外的圆面就相当是地球的赤道,而且道理是一模一样的。然后,玩游戏的人用力把鞭绳拉动,陀螺受鞭绳拉力的作用在地上就自转起来了。倘若要它加速快转的话,那么,玩游戏的人就要用鞭抽。在这个抽打自转的过程中,陀螺因受外力作用,其轴心的上圆(即下尖的对极)在转动的过程中,有时歪向左边,有时歪向右边。但自转的平面,则始终不变。假如我们在灯光下观察陀螺左右(即南北极)歪斜过程中的受光面,显然,受光面会随陀螺南北倾斜度的不同而变,而且会非常明显。而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其自转因受宇宙其他们引力的影响而南北晃动,就跟上述陀螺旋转的比喻一模一样。
现代天文学测定,由于地球的自转轴决定赤道平面,所以赤道平面不能与黄道完全平行,而有23°26'的夹角,这就是所谓的黄赤交角。该交角由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与天球的交集所形成,这两个平面的交叉点,正好在一条天球直径线的两端点,因此也叫二分点,即春分与秋分。太阳从南向北经过的二分点,称为春分点;太阳从北向南经过的二分点,称为秋分点。
换一句话说,一年四季的形成,所谓太阳“向南”和“向北”的现代天文表达,根本就是一种错觉,事实上这种向南与向北,是由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其自转轴心的两极偏移所引起。也就是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这样,便使地球上每个地方在一年中的太阳高度并不一样。于是形成四季。夏季在一年中太阳当头高照,是白昼最长的季节。冬季在一年中太阳最低,是白昼最短的季节。可是,这种寒暑变迁,并不由日地距离的远近,即约500&127;万千米微小变化的差别而造成,经验告诉人们,这种差别而是由太阳对地面的直射还是斜射,以及日照时间的长短而造成。对于我们居于北半球中纬度的人们而言, “夏至”的前后,日中时的阳光几乎垂直地照射于地面。按字面意义理解,这才称得上准“赤”道。可是,显然我们并不在赤道面上,而在北回归线的纬度上。
到了“冬至”前后,中午时的阳光,则十分倾斜地射向地面。而照射角度的大小,正好决定热量接受的多少,从而造成地面气温的高低。此外,“夏至”前后,太阳从东北方升起,又在西北方落下,处地平上的时间很长。这叫昼长夜短,使地面处于长时间的光照之中,因而地面气温必高;反过来的“冬至”前后,太阳从东南方升起,到西南方就落下,处地平之上的时间甚短,这叫昼短夜长,必然使地面的温度急剧下降。如此冬夏形成。至于“春分”和“秋分”前后,则太阳照射的角度,正好介于两种情况之间。且太阳从正东附近升起,正西附近下落,昼夜长短相近,于是,便形成了不冷不热的春秋两季。
以上这些,就是敝人所理解的赤道与黄道的不同,以及两者之间各不相同的自然关系。
86、什么是太岁?
答:说到太岁,我所知道的就有天上的太岁和地上的太岁两种分别。这里先从天上的太岁说起:我们已经解答完天球上的星宿星座,又讲完了天球上的黄道赤道,而一直就没有介绍围绕天球上的黄道,以及星宿星座中可行走的行星《易》理是怎么回答的。
“子不语怪、力、乱、神”,敝人著此《答疑》,每一文字的推敲始终谨遵圣训,全部讲中华文化的道统原理,亦即自然的生化秩序,倘您问太岁的神君是什么?我不知道,孔子也没有教诲后人,所以无从回答。其实所谓的太岁,就是天球上的可动行星,即九大行星中质量最大、体积最大、亮度最大的木星。此星在以人事命名的 “天官”中,被称之谓“太岁”,也叫“岁星”或“福星”。该星在黄道上一年移动一个星座,以该星座为值勤的岗哨,司管一岁的祸福与吉凶。
我们知道,水、金、火、木、土这五大行星,前两星今天叫内行星,后三星今天叫外行星,它们在黄道这个平面上的运行,从来不偏轨道,很好观察。所以,万古前就被我们的祖先明确发现和认知。其中内行星水星因靠太阳最近,能见角度从来没有超出地平线的60度,总是伴随日出而现,因此叫辰星。内行星金星,在古代称之谓明星、也叫太白星,又见于东方曰启明,见于西方曰长庚。再说外行星火星,因其靠地近,光度变化大,或红或黄,或明或暗,故易惑人,因此取名曰荧惑星。接着就是木星,由于它在能动的行星中光亮最大,加上它在天球的黄道上,每年行走的位移很清楚,一年一个星座,因此也叫巡星。当把黄道上十二个星座巡视完毕,正好十二年,也就是木星绕太阳公转一个来回。因此,人们便把木星称之为岁星,也叫太岁。太岁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而太岁每年所处的星座,便是太岁的当年所在。然而,因星座计年是古巴比伦的天文学理,十二星座正好对应祖宗文化的十二地支,其与地支纪年的时空原理,即天象变化完全一致,故星座由明教传入中国一千多年,被以干支纪年同化,而每年的属相及其方位,便是每年太岁运行的星座所在。换一句话说,属相正好代表星座,中国人只记属相,非天文爱好者,根本就没几个人知道星座,而讲属相,没有人不知道自己属鸡还是属狗,包括幼稚园的儿童。
而数千年的民谚中,有太岁头上不能动土的说法,这是不是迷信呢?不得而知,而作为绝学的知识,可以留些说明以存照,供后来的研究者作参考:什么是太岁头上呢?今天已没几个学者能说清楚。太岁头上是指太岁每年所处的方位(以子午为南北,以卯酉为东西,余者按顺时针而推定,见第83问答疑图示),以命主的住所或者出生地去对应,即不能对自己身边此方位,亦即太岁所在的土地轻举妄动(例今年2011年太岁在卯,卯为正东,故自家所在的正东之土不宜乱动。但此土于东邻而言,便为他家之西,故东邻之家可动此土而无灾)。
所谓动土,是指如造宅搬迁之类,如果不注意的话,则有可能犯太岁而运气不佳,或者事与愿违,或者灾祸不免。这就是五大行星中的太岁之辨。
讲完天上的太岁是什么,最后还得说说土星,土星绕太阳一周需耗时29、7年,可见,它对黄道的“星宿管理”更细心,因为二十八宿与29、7年大致相等,所以它每年只能走星宿中的“一家”进行“视察”,这就是土星的“天官”之责,因此叫镇星,也叫填星。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先在万古前“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察星观斗,象事状物,以天官论职责的比方非常有道理
再说地上的太岁是什么?地上的太岁是一种神奇的生命体,生命现象,十分稀罕,很难见到,因为它既不是根生之物,也不是胎生之物,好象一个天然的化学肉圢。没人知道它是从土中长成,抑或还是从空气中长成。因此,一直为现代生物科学所不能解释。
这种生物体既不是植物,也不是动物,更非食用菌类。因为它可深埋地下形成,也可从水上漂流形成,人们有时于无意中把它从土中刨出,又有时于无意中从河水漂流物中获得。此物既无根须,也无动物的腔肠和五官,而独有生物之肉体。此肉如同猪肉一般可割食,据说味也差不多,亦能很快再长还原,十分神奇,古今多有记载,于是被赋予天上的太岁化生一说。因此也叫地上的太岁。
而对此物的最早记载见《山海经》,最近的记录是2005年央视台发现太岁的专题报道。
他们认为太岁是一种大型的复合型菌类,称它是一种介于动物与植物之间的古生物,所以,
从生物学上没法具体归类。说它不但没有任何神力,而且是个自身难保的家伙,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只能把它分在“菜”一类。话是这么说,但是研究一直没中断,科学家们没有一天不想破解此种生物之谜。(见下图,该图为网络照片下载)

关于太岁的见闻,唐《酉阳杂俎》记载:有名曰王丰者“于太岁头上掘坑,见一肉块,大如牛,蠕蠕而动,遂填,其肉随填而长。丰惧,弃之。经宿,长塞于庭。丰兄弟奴婢数日内悉暴卒,唯一女存焉。”
在《山海经》、《本草纲目》等书中,对地上太岁均有详细记载,与今之发现完全相同,称其为“肉芫”,“视肉”、“土肉”、“聚肉”、“封”等。《山海经》曰:“聚肉有眼而无胃,与彼马勒颇相仿佛,奇在不尽,食人薄味。”晋代著名学者郭璞在注释《山海经》时,对“视肉”做的解释是:“聚肉形,如牛肝,有两目。食之无尽,寻复更生如故。”
唐虞世南《北堂书抄》中也有相关“土肉”记载:“土肉,正黑,大如小儿,臂长五寸,中有腹,无口目,有三十足,大如钗股,浚克食。”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把“肉芫”收入“菜”部“芫”类,称其为“本经上品”:“肉芫状如肉,附于大石,头尾俱有,乃生物也。赤者如珊瑚,白者如截肪,黑者如泽漆,黄者如紫金。”同时,《本草纲目》“芫”类条目中还列举了几部以“芫”为主的药方,说明“芫”类对一些疑难病症有特殊疗效,其共同特点是:“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
而当今的太岁复现,分别见于内蒙,陕西,吉林等地,吉林桦甸夹皮沟云峰村双合屯发现“太岁”,被保存于纸盒箱中虽已半年有余,依然不腐烂、无虫蛀、不变质,“太岁”仍鲜活如初,无任何异味。
87、闰年闰月是如何确定的?
答:回答这个问题,涉足历法,它是道统生化流程的自然依据,是中华文化成其为中华文化的根本,不是一言两语能说清。《论语。尧曰》引《书经》记载,尧王禅位于舜时对舜嘱托两件大事是为君之道的根本。这两件大事一是历法不能错,一错百姓耕种乱套,天下颗粒无收,则百姓生计无望,天禄永终;二是必须中庸仁慈,爱护天下苍生,不违天地生生之道。舜在禅位于禹时,也是同样的嘱咐。原文是:“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永执其中。(否则)四海穷困,天禄永终。’ 舜亦以命禹”。由此可见,历之为用,直系苍生,是天人合一的文化根本。
我们知道,历是用来判别气候,记载时空变化刻度的,它以时辰的单元规定为数理,用以作为“时间”计算的依据,又以时辰的生化流动,来观察“空间”的变化状态。也就是说时空是一体的,“历”是对这个时空一体进行准确观测的思想工具,行为的指南。
所谓时辰的单元规定,古今有所不同,今为秒、分、时、日、月、年,太古时没有秒分,只以时辰论,一个时辰为今天的两小时,以一昼夜为一日,以月亮的盈亏一回为一月,以一寒暑的循环为一年,此即太阳历法之基础。
历之起源流传了多少万年,现已没人知道,司马迁也只能记传说,相传天皇氏制干支,伏羲氏作甲历,黄帝氏命大挠作甲子,太昊氏设历正,颛顼氏作新历,帝尧氏命羲和敬授人时,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而成岁,这才是流传至今的回归年。
到夏后氏颁夏时,为中国正朔之唯一标准。
三代历制各不同:夏以建寅之月为岁首,商以建丑之月为岁首,周以建子之月为岁首。秦以建亥之月为岁首,汉初因袭秦制,武帝时始改正朔用夏正。王莽改用殷正,建丑,其后魏明帝唐武后以及肃宗,先后改朔,但未久仍用夏正,以迄于清末。
清咸丰四年,太平天国亦改历,以三百六十六日为一年,一年十二个月,单月三十日,双月三十一日,而以干支纪日的中历不变,其礼拜顺序亦与西俗一致,唯“节”置于月首,“气”置于月中,历十四年而废。
汉太初以迄清末,二千余年间,大抵以建寅为岁首,其间虽改正朔,多者十余年,少者一二年,皆因不合天时,不久仍用夏正。
然而,西洋人的古代历法,则非常紊乱,只有古希腊历,与我旧历相近,亦是采用太阴历。可见,人类的真正文明在远古,总被后来物欲放荡的战祸所毁灭,达尔文说这是进化,我说他是胡说八道。罗马人建国时所定之历法,一年为十个月,共三百零四日,洋元公元前四十六年,罗马大帝由利士凯撒命其执政官改正历法,为现今所用太阳历之鼻祖,至公元一五八二年,经, 罗马, 法王格列高里更加改正,即今世界各国通用历法。
西洋古代历,多以春分为岁首,埃及以秋分为岁首,由利士原拟用冬至日为岁首,因城邦市民泥守阴历习惯,必欲以是月之朔日为起点,遂以冬至后十日,为一月一日矣。
“阳历”即“洋历”又名“太阳历”,系以地球绕行太阳一周为一年,清末为泰西各国所通用,故又名“西历”。后民国改元亦采用,并规定为“国历”。为与我国旧有之历相对应,故又名之曰“新历”。
“阴历”又名“太阴历”,系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再配合地球绕日一周之时数为一年,实际上就是《乾坤凿度》后的阴阳合历。我国在民国开元前一直用此历,为与开元后的改历相对应,故名之曰“旧历”。而所谓“阴历”“阳历”的不同,并不是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又六小时九分九秒为恒星年、六小时十三分四十六秒为回归年有什么不同,而是整月计年的方法阴历有闰月,所以,一年有时十二月,有时十三月,不严谨,没有阳历只用十二个月等分,仅把余时用四年积攒成一天,然后放入二月作闰年来的方便。
以上讲了历的来龙去脉之后,下面才能回答闰年闰月的道理。
首先说明,年有三种:地球绕日一周。历三百六十五日六小时九分九秒,谓之“恒星年”;太阳过近地点,循天球之黄道东行一周,复过近地点,历三百六十五日六小时十三分四十八秒,谓之“近点年”;太阳过春分点,循黄道东行一周,复过春分点,历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谓之“回归年”,亦称“岁实”。因二分点(春分点秋分点)每年沿黄道向西逆行约五十秒,故回归年较恒星年之时间为短,相差二十分二十三秒,谓之“岁差”。
此三种年名的时间不同,要使每年的节气寒暑不变,故取回归年为制历之年。先人们对回归年的时间掌握为便于记忆起见,曾编歌诀一首:
地球绕日一周年,要知时间有多少?三六五日加五小,四十八分四六秒。
这样,阳历便是自一月一日至次年一月一日谓之一年。年长本应与岁实相符,然一年之日数,必须是整数,不便将奇零之时数计入,故以三百六十五日为一年,每年余五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积至四年约满一日,故每四年增加一日,为闰日,谓之“闰年”,其无闰日之年,谓之“平年”,平年三百六十五日,闰年三百六十六日。
但四年之闰余,仅二十三时十五分四秒,要闰一日,未免过多,超过之四十四分五十六秒,积至二十五闰,为十七时五十八分二十四秒,约合一日之四分之三,故每满百年废一闰,至第四百年又不废。如是每四年置一闰,每四百年减三闰,计超过二小时五十三分二十秒,须八个四百年后,即三千二百年后,始补足此一日之差。
今置闰之法,可以阳历的公元来计算:凡公元年数能以四除尽者皆为闰年(例1972年,1976年);唯世纪年则不闰(例1800年,1900年);世纪年之世纪数,可以四除尽者,则仍为闰年(例1600年,2000年);即西历年数,若以百除之得整数,再以四除之而除不尽者,皆不置闰,其能除尽者则仍为闰年。
因地球公转轨道为椭圆形,故距日有远近,一月一日,其距离最近,谓之“近日点”;七月二日距离最远,谓之“远日点”。而一年的开始,谓之“岁首”,亦称“年始”。阳历以近日点为岁首,为元月一日。
阳历每年分十二个月,每月的日数不规则,月大三十一天,月小三十天,平年二月二十八天,闰年二月二十九天。阳历的一个月,与月球之运行无关,不过是一年分为十二段,失去月的意义。除二月份有平年闰年之分外,每年各月的天数均有一定;七月以前,单月是三十一天,双月三十天;八月以后,双月是三十一天。单月三十天。先人制历为便宜记忆,亦编歌诀一首:
一三五七八十腊,每逢此月全是大;四六九冬三十天,唯有二月二十八。每逢四年闰一日,一定准在二月加。(注:冬,即十一月;腊,即十二月。)
再说阴历
月球运行的轨道,名曰白道,白道与黄道同为天球上之两大圆,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绕地球一周,出没于黄道者两次,历二十七日七小时四十三分十一秒半,即为月球公转一周所需之时间,谓之“恒星月”。唯当月球绕地球之时,地球因公转而位置亦有变动,计前进二十七度余,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绕地球一周,复至合朔,实需二十九日十二时四十四分二秒八,谓之“朔望月”,习俗所谓一月,即指朔望月而言。
因每月天数不能有奇零,故阴历一个月为二十九日或三十日。每月以合朔之日为首,即以朔日为初一日。每年以接近立春之朔日为岁首。
然地球绕日一周,等于月绕地球周转十二次又三分之一。一年内之月数不能有奇零,故一年十二个月,仅三百五十四日,与岁实相较,约余十一日,积至三年,余三十三日,故每三年须置一闰月,尚余三日或四日,再积二年,共余二十五日或二十六日,可置一闰月,平均计算,每十九年须置七闰。以有“节”天气之月为闰月(指二十四节气),在闰月之年为闰年,闰年有十三个月,平年则十二个月。
以上就是“天之历数”的精确计算,也是万年以来关于闰年闰月的基本道理。而我传统文化对历数的正确掌握,则远胜世界其他任何文明,与今天的天文历数相比较,只有古今测度的工具与方法不同(请参读第19问“关于律与易的关系是怎么回事?”之答疑),没有历法的时辰分秒之差,这就是夏正即华夏民族夏历的骄傲。
88、二十四节气的历法原理是什么?
答:所谓二十四节气,是我中华文化于乾坤凿度的历法刻度中,对自然的生化流程再进行详细的解读与标注。在这一时空刻度中,每一个节气都有其不变的生化意义。然后,透过节气的名称,表达时空的气象条件及万物的变化现象。古代依据阳气即阳光的变化来测定,迎圭推日,立竿见影,现代依据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度数来测定,半斤对八两,殊途而同归。但你得承认万年前的中华文化,就有如此的优秀和高明,绝不是不肖“愤青”即洋奴们眼中的不如人,非要捣毁而后快。现简述如下:
夏至,冬至,“至”是来到的意思,表示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快要到来。中国各地最热的月份是阳历七月,夏至是阳历六月二十二日,表示最炎热的夏天快要到了;中国各地最冷的月份是阳历元月,冬至是阳历十二月二十二日,表示最冷的冬天快到,故称夏至与冬至。又因夏至日的白昼最长,冬至日的白昼最短,所以,亦分别称为“日长至”和“日短至”。
春分,秋分表示昼夜平分。此两天昼夜相等,故又统称为“日夜分”。这两个节气又正处于立春与立夏,立秋与立冬之间,把春季与秋季各一分两半,因此,也可据此解释春分和秋分。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乃我祖先以天文划分季节之方法,此方法是把四“立”作为四季之开始,自立春到立夏为春;立夏到立秋为夏;立秋到立冬为秋;立冬到立春为冬。立,是开始的意思。故此四个节气是指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
雨水,表示少雨水的冬季已过,降雨开始,雨量开始逐渐增多。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动物钻到土里冬眠叫入蛰,至第二年回春钻出土来活动,便是春雷惊醒所致,故日惊蛰。
清明,天气晴朗,温暖,草木开始现青,因而清洁明净。表示草木枯黄,满目萧条的寒冬已过。
谷雨,降雨明显增加,雨水促使谷类作物生长,从而生机盎然,雨生百谷。
小满,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完全成熟,故曰小满。
芒种,芒指有芒作物,种是种子。芒种表明小麦,大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可以收割。
小暑,大暑,暑是炎热之意,是一年中最热之季节。小暑是开始炎热,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处暑,处是终止或躲藏的意思。处暑表示炎热的夏天快要“躲藏”起来。
白露,指处暑后气温的降低,夜间温度已达到成露的条件,露水凝结的较多,呈现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露水更多,也更凉,故称寒露。
霜降,气候已渐寒冷,有白霜出现。
小雪,大雪,入冬以后,天气冷,开始下雪,小雪时,始下雪。大雪时,雪下得大,地面可以有积雪。
小寒,大寒,寒是寒冷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气候开始寒冷,称为小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称之为大寒。
以上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事实上是对自然生化流程时空刻度的详细标注,用以指导人类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生生之道而生存。
通过前问答疑,我们已知地球绕日一周,历三百六十五日六时九分九秒,此为阳历一年。事实上,夏历即阴历并不是不知阳历周年自然如此,而是要让月亮的盈亏即阴历与阳气的周年循环合拍,中国是以节气作区分,通过闰年闰月来解决,这叫乾坤凿度,孔子《易传》与《黄帝内经》也有详细解释,前面的答疑已有具体说明,这里不另赘述。
然自春分回至春分,须三百六十五日五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是谓岁实。盖春分点逐渐西行,故岁实较地球周天之时刻为短,相差凡二十分二十三秒,是为岁差,自正月一日至次年之正月一日,谓之年。授时之要,首在节气,必年长与岁相等,庶春秋之代谢有常。然一年之内,不能有奇零时数,故以三百六十五日为平年。每年所余之五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积至四年约满一日,故每过三年,增加一日,为闰年,但四年之闰余仅二十三时十五分四秒,而闰一日未免过多,所过多之四十四分五十六秒,积至二十五闰,约得四分日之三,故每满百年废一闰,至第四百年又不废。如是每四年置一闰,而每四百年中减三闰,平均计算,每年得三百六十五日五时四十九分十二秒,须三千年后始有一日之差,此乃全部置闰之法。此置闰之法,实与节气同天象的对称有关,亦为阳历年法之略也。
阳历每年分十二月,其日数有定,七月以前,单月皆三十一日,而双月三十日,八月以后,双月皆三十一日,而单月三十日,二月平年二十八日,闰年二十九日。种地的农民都知道:七前单月大,七后双月大。
民国以前历代历法,虽制作各异,为法不一,然其要旨则完全相同。无异于阳历者,旨在一年的月法对称,即新历之月,仅为年之分段,虽以月论,实与月亮晦朔弦望无关,故其日数可以规定。然旧历即阴历之月,乃以日月合朔之日为首,而二次合朔相距约二十九日有半,故月之日数,或为二十九,或为三十。又因阴历与阳历的月法之不同,故年法亦异。阴历之年以近立春之朔日为始,一年之内,因月数不能有奇零,然积十二零,仅得三百五十四日,以之为年,则与岁实比较,相差约十一日。积至三年,则少了三十三日,故每三年须置一闰月。再积二年,又少了二十五日,亦可置一闰。平均计算,则每十九年,须置七闰。
然一年的二十四节气,它是阳气或阳光的生化流程,它在时空中的刻度是固定的,则不能因闰月而变。通常一月之内,都有一节一气,然每一节气之日数,平均约三十日又十分之四。而阴历每月之日数,则为二十九日有半,故每历二三年必遇一月,其内仅有节无气者,即用以为闰月,此阴历对应二十四节气历法之大要。
而何谓月之朔望,亦顺便作一交待:月绕地行,地至何处月亦随之而行,每日行十三度十分有奇,故每月有盈亏之别,阴历每月一“朔”一“望”,月初则全“晦”,历二三日成弯形,再四五日见其半,再七八日见其盈,至是又渐渐亏缺以至于晦。
因月体不能自发光,故月光乃藉日光反射而有不同,每当全晦时,即月在日地之间,日月同一经度,月之受光面不能反射于地球之上,是为“朔”。及离朔七日余,而距日九十度时,日在月后,渐见其半,是谓“上弦”。至于月与日正对面为一百八十度,日月又同一经度,地在日月之间,月之受光面则完全向地,故光圆而为 “望”。离望七日许,距日亦九十度,日行于月前,又仅见其半面,是谓“下弦”。至距日愈近,仍介于日与地之间时,光又全晦而位朔也。
地球绕日一周,谓之一岁,而一岁之气候不齐,一因所处之地带不同,一因球面受光远近不同。以北半球言之,当地球行至南纬二十三度二十七分四十五秒北回归线时,得正射日光,故气候炎热,谓之夏至,而南半球则相反。由冬而夏,地球行至冬至与夏至轨道之中间时,寒热适中,谓之“春分”,由夏而冬,地球行至夏至冬至之间时,气候与春分等,谓之秋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谓四时。
自春分起算,将周天分为三百六十度,则春分适当零度,夏至九十度,秋分一百八十度,冬至二百七十度,再将相距之九十度以六分之,得每分十五度,一周天有二十四个十五度,故以之分为二十四节气。
以上解答就是历法二十四节气的生化原理,可见,易历同源一体。
89、什么是“伏羲八卦次序”?
答:伏羲八卦次序,又称先天八卦次序,它是相对于文王八卦次序,即后天八卦次序而言的。其排列次序是:
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这个八卦次序的排列,乃宋代学者研《易》成果,他们依据孔子《说卦传》第三章:“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的诠释,首先绘制《先天八卦图》。见下图:


此图亦称《伏羲八卦图》。然后将阴阳二气的演化,象征的绘制成阴阳鱼,这便是众所周知的太极图。而事实上所谓的太极图,就是先天八卦次序的模拟:一二三四为阳面,五六七八为阴面,正好成为一对以S线相绕而旋转的阴阳鱼。根据宋人邵雍说明:“乾南坤北,离东坎西,震东北,巽西南,兑东南,艮西北。自震至乾为顺,自巽至坤为逆”,以此正好表达阴阳二气的循环往复,道统宇宙的生生不息。太极八卦图如下:

《伏羲八卦》的方位,在数字排列上具有天左旋,地右转,即太阳从东往西运转,大地从西往东而行的特征。其数理排序对称稳定。如图:
1
2 5
3   6
4 7
8
图中:1与8,2与7,3与9,4与5,都是奇偶相对,其和又均为9。
然后,按照1至8的数字顺序,人们可以顺数,逆数,一直数到64,就会排出一个天然数理方阵图。这个方阵图非常有意思。见下图:
六十四数理排序方阵图
64
63
62
61
60
59
58
57
474
410
346
282
213
154
90
36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48
47
46
45
44
43
42
41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32
31
30
29
28
27
26
25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6
15
14
13
12
11
10
9
1
2
3
4
5
6
7
8
260 260 260 260 260 260 260 260
有意思的是,这个方阵图把八卦的八位数排成一横排,然后像万丈高楼从地起一样从下到上按S顺序往上数,一直数到六十四,正好是横竖八排的方阵图。再看横排的和数,均以64递增,竖行的各数之和,均为260,竖行无论从下到上还是从上到下,八行的第一格和第八格,第二格和第七格,第三格和第六格,第四格和第五格数字的和,均为65。
以上就是伏羲八卦的秩序由来和数理奥秘,其中有关的天机可供您无限探秘。
90、什么是“文王八卦次序图”?
答:“文王八卦次序图”又称“后天八卦次序图”。它亦是宋人研《易》成果,也是依据孔子《说卦传》第五章和第十章,分别对《易》理的具体言诠绘画而成。
《说卦传》第五章曰:“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洁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把这段言诠绘成“八卦图”,就是所谓的《后天八卦图》。见下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后天八卦”的排序,八卦的四阳卦和四阴卦,分别都聚在一起,然后按顺时针方向一致排列,如巽、离、坤、兑四阴卦居东南到正西;乾、坎、艮、震四阳卦居西北到正东都是依顺时针序所排列,这是完全不同于“先天八卦”以“天地定位”的天象对称而论的,它完全是从生命流程的终始而着眼。所谓“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分明就是生命流程的具体写照。“帝”者,蒂也。有蒂之物就是生命的指代,亦即万物生化的指代。而命理学的《旺相休囚表》也是依此而来。
又《说卦传》第十章曰:“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再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而“文王八卦次序”的排列,也是根据这段话的言诠而绘制的。(请参读第23问答疑详细解读)
在这段言诠中,孔子以“父母六子”之说,介绍文王演八卦,是以家庭的父母子女关系作比拟,说明《乾》《坤》二卦为阴阳之根本,万物之始祖,而《震》,《坎》,《艮》和《巽》,《离》,《兑》六卦,乃至六十四卦,均出自乾坤二卦,就如同家庭一样,有父母然后有子女,有子女然后有子子孙孙。
索是求的意思,就是乾坤阴阳相互求交。这段经文的意思简言之:即凡乾之一阳来交于坤之阴,则成阳卦而得三男,此三男即震,坎,艮三卦是也;凡坤之一阴来交乾之阳,则成阴卦而得三女,此三女即巽,离,兑三卦是也。具体而言,即:坤阴一次来交于乾阳初爻,而成震,称长男;乾阳一次来交于坤阴初爻,而成巽,称长女。坤阴二次来交于乾阳中爻,而成坎,称中男;乾阳二次来交于坤阴中爻,而成离,称中女。坤阴三次来交于乾阳上爻,而成艮,称少男;乾阳三次来交于上爻,而成兑,称少女。其关系示意图如下:

上述二图,就是所谓“文王八卦次序图”,亦即“后天八卦次序图”。这个次序图的依据,纯粹是《说卦传》中所讲的,天然《易》理的生化流程。
91、读《易》有哪些基本概念需要厘清?
答:本《易经答疑百问》因受篇幅限制,将在本问答疑中回答多重研《易》术语及其概念涵义。以下分别说明:
第一,六十四卦即《易经》的“上经”和“下经”是如何排列的:
首先说明,《易》在三代前,属由史、巫、祝等世袭王官所管理的不外传的王官学,本来就是一部观察时空变化、生化流程的占卜书。到春秋战国以降,由于全社会的礼崩乐坏,周王朝空有其名,孔子为抢救文化,韦编三绝,晚年研《易》并作《易传》,即《易经十翼》以诠《易》。是他“有教无类”把《易》传播到民间。后儒在学《易》和占卜实践中,对六十四卦卦象,三百八十四爻爻象的体系进行了精心地研读,发现了六十四卦的形成,有其严格的自然程序和系统,亦简称道统。得知了这个程序和系统,就可把卦爻象和卦爻辞连在一起来整体思考,从而归纳出每卦的道德本体,思想内容,这也是《易经》的自然道统特点。通行的读本六十四卦象的排列顺序是: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同仁》《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共三十卦。
以上三十卦为上经。
《咸》《恒》《遁》《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渐》《归妹》《丰》《旋》《巽》《兑》《涣》《节》《中孚》《小过》《既济》《未济》共三十四卦。
以上三十四卦为下经。
而卦名是由卦象的爻画排序来决定的,阴阳气数的互根转化从不脱离道体,总是互为因果。即生生之道是从一到二,从三到四,从五到六……总是奇偶对应,阴阳对应。如果仔细比对前后卦象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现:第一卦《乾》与第二卦《坤》的卦象正好阴阳爻相反,第三卦《屯》与第四卦《蒙》的卦象阴阳爻位正好倒置。然后继续往下比对,就会清楚的看出,在卦序的排列上,前后相邻奇偶两数的卦象不是阴阳爻相反,就是阴阳爻倒置。这说明自然的生生之道,是始终如一的中庸平衡,阴阳互根。
这一点《易传。序卦》在卦名的义理上,诠释的非常清楚:“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穉也。物穉不可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
这说明生生之道有前因后果,前卦和后卦具有因果联系,来根在往,无往生不出来,所以,后卦赖于前因,因此,相应相反相成。这样从《乾》卦到《未济》卦,六十四卦就是一个时空变化,由道统治着的,即生生之道的因果链条。唐人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称这种卦象链条为“二二相偶,非覆即变”。所谓“二二相偶”,即每两卦为一对,互相配合。所谓“非覆即变”,即两卦配合的形式不是卦象互相倒置,就是卦象的阴阳爻相反。统观六十四卦象的排列顺序,卦象六爻相反的,有八卦。不相反的有二十八卦,这二十八卦的阴阳六爻倒置过来,又各成另一新的卦象,成为五十六卦。这就是孔氏所说的“非覆即变”。
以上六十四卦上下经文,其卦象名次的排序,宋儒为便于诵记编歌诀一首,现录于兹: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咸恒遁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继。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
第二,“错卦”也叫“正卦”:
在研究六十四卦的排列方法时,孔颖达《周易正义》指出的“二二相偶”,即奇偶连数的两卦一对,.其卦象的交错配合“非覆即变”,这就是所谓的“错卦”。错是错位的意思,是说两卦配合形式不是覆就是变,即不是两卦卦象互相倒置就是卦象阴阳爻正好相反。
统观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卦象六爻相反的,共有八卦四对,即《乾》卦和《坤》卦,《颐》卦和《大过》卦,《坎》卦和《离》卦,《中孚》卦和《小过》卦。见下图:

这都是所谓的“错卦”,即两两相对的卦,又称“对卦”。汉儒将这种情况称为旁通。
为什么说“错卦”又称“正卦”呢?难道不是自相矛盾吗?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其实这是后儒研《易》的切入点不同,因此表述的方法在概念的侧重点上各有不同,在六十四卦中,把上下重叠之卦颠倒,正看反观,六爻的性质和次序均不变,仍为卦名和卦象本卦的卦,称之为“正卦”。统观六十四卦,这样的“正卦”恰好跟错卦同体共有八卦:乾上乾下之《乾》;坤上坤下之《坤》;坎上坎下之《坎》;离上离下之《离》;艮上震下之《颐》;兑上巽下之《大过》再加震上艮下之《小过》;巽上兑下之《中孚》。见下图:

第三,“综卦”也叫“反卦”:
六十四卦除了上述《乾》《坤》《颐》《大过》《坎》《离》《中孚》《小过》这八个“错卦”或者说八个“正卦”之外,其余即都是卦形相覆即颠倒过来而成的卦。也就是说,六十四卦中,卦形不相反的卦有二十八卦,这二十八卦卦体一颠倒,又各成另一新的卦形,遂成五十六卦。五十六卦加八,正好六十四。
这就是所谓的“综卦”,又称“覆卦”。汉儒谓之“反卦”。从卦象上说,它们之间每一对互成反对之象或倒置之象,所以又称“反对之象”,“倒象”。见下图:

第四,“经卦(单卦)”“重卦(上下卦)”“纯卦(原卦”各自的概念涵义:
我们知道,原始八卦都只有三画,这三画八卦就称为“经卦(单卦)”。而所有由六爻画构成的六十四卦,都是由原始八卦即“经卦(单卦)”重叠而来,因此六十四卦相对三画八卦而言,又统称“重卦”或“上下卦”。
把原始三画八卦上下重叠,从而产生的八卦的卦象不变,卦名不变,性质不变,那就是八“纯卦(原卦)”。亦即重叠后的《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纯卦(原卦”是为了区别于“经卦”的卦爻不同而言,但卦象与性质不变。
第五,“纯阳卦”和“纯阴卦”:
八纯卦中六爻皆阳者,称为“纯阳卦”。六十四卦中,“纯阳卦”只有《乾》卦一卦。六爻皆阴者,称为“纯阴卦”。六十四卦中,“纯阴卦”也只有《坤》卦一卦。
第六,“四正卦”和“四维卦”:
“四正卦”与“四维卦》是就八卦图的空间方位而论。所谓“四正卦”是指“后天八卦方位图”中位于正南的《离》卦,正北的《坎》卦,正东的《震》卦,正西的《兑》卦。这四卦代表东木、南火、西金、北水,每卦方位得正,而五行之土总是居中不变,或者称为四季土。这就是所谓“四正卦”的指代关系。
“四维卦”,是指“后天八卦方位图”中位于西北的《乾》卦,西南的《坤》卦,东南的《巽》卦,东北的《艮》卦。这四卦分别居于东西南北之四维,故称“四维卦”。
第七,何谓“八宫”?
八宫指八经卦的重卦,又称八纯,即乾宫卦,震宫卦,坎宫卦,艮宫卦,坤宫卦,巽宫卦,离宫卦,兑宫卦。
第八,“九宫图(九宫格)”
“九宫图”亦叫“九宫格”,它是依据洛书数理排列绘制而来,是有关宇宙时空的函数机理(请参读第11问“河图洛书是什么?”也是指认知天地为“四正宫”,“四维宫”和“中宫”所组成的图。我们已知《易》理讲“四正宫”为《离》《坎》《震》《兑》,“四维宫”为《乾》《坤》《巽》《艮》,但这只有四面八方。那么,充斥宇宙四面八方的内容是什么?显然,只有能够从无到有的五行之气,故其天数为5,别无其他。如此认知,则时空尽矣。从无到有方能成物,故中宫为五。可见,洛书之数非常神奇,后天八卦就是依此而立。见下图:



4
9
2



3
5
7



8
1
6
此图有一个数理天机,即各宫中的数字纵向,横向,斜向相加,其和均为15。
92、什么是“八宫卦图”及其卦序是如何排列的?
答:八宫卦图是按照阴阳转化的生化自然来编排六十四卦次序的。它是后儒研《易》按照文王八卦次序图,把《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纯卦分为八宫,并以每一纯卦为本体,然后,分辨每一纯卦从初爻到五爻,其自然变化的成卦原理,得出每纯卦各宫的后世“子”系,于是被称为“一世卦”“二世卦”“三世卦”“四世卦”“五世卦”及“游魂卦”和“归魂卦”,再加本卦,便成八卦为一宫。八纯卦各主一宫,则六十四卦俱备,故称八宫卦。见下表“八宫卦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举《乾》卦为例,《乾为天》是八纯卦阳四宫的首卦,在这个首卦之后的一世卦是《天风姤》,显然,这个所谓纯乾卦的第一世“子孙”《天风姤》,其整体卦象跟乾卦的相比不同,只有《乾》卦本卦的初爻变成了阴爻,没有其他区别,即《乾》卦的阳爻初九被阴爻初六所“消”〈阳去阴来为消,阴去阳来为息〉,从而改变了《乾》的卦象及性质,成其为《风天姤》。六十四卦的世系原理,就是以此爻变而依次分辨。再看纯《乾》卦的二代“子孙”《天山遁》即二世卦,不仅初爻变了,而且二爻也变了。同样的道理,三世卦,四世卦、五世卦也是依此类推。而到五世为止,因八卦只有六爻,上爻象征太极,代表一宫的本体之宗祖不变,因此到第五世后只能回头从上往下变,这个从上往下的顺序,就是从五爻的下面变第四爻,称之谓“游魂”,亦即六世卦。“游魂”之后,是再把游魂卦的下卦即内卦三爻全部变光光,如此形成七世卦,名之曰“归魂”,到此,每宮的阴阳造化魂归故里,重新再来。如果换一种说法就是:
一,由每宫纯卦变起,先变初爻,成为该宫第二卦;
二,再变该宫第二卦的第二爻,成为该宫第三卦;
三,变该宫第三卦的第三爻,成为该宫第四卦;
四,变该宫第四卦的第四爻,成为该宫第五卦;
五,变该宫第五卦的第五爻,成为该宫第六卦;
六,纯卦上爻为宗祖,始终不变;
七,向下退,变该宫第六卦的第四爻,成为该宫第七卦;
八,将该宫第七卦的内卦三爻全变,成为该宫第八卦。:
应该说明的是,这个八宫卦图又有“阳四宫”和“阴四宫”之分。那么,八宫中的“阳四宫”和“阴四宫”又是如何划分的呢?
其中《乾》《坎》《艮》《震》为阳四宫;《巽》《离》《坤》《兑》,为阴四宫。而《乾》《坎》《艮》《震》《巽》《巽》《离》《坤》《兑》这个次序,是从“文王八卦方位图”中来的。《易经》以《乾》卦为首,依图,从《乾》卦起始,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所得八卦的次序就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
而“文王八卦方位图”又是根据《说卦传》传画出来的。《说卦传》:“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乾》《坎》《艮》《震》四者均为男性,故此四宫为阳宫;《巽》《离》《坤》《兑》四者均为女性,故此四宫为阴宫。
从卦画来看,《乾》三画,《坎》《艮》《震》为五画,其画数均为奇数,奇为阳,故此四卦为阳卦,自然此四宫,也就是阳四宫;而《巽》《离》《兑》均为四画,《坤》则为六画,其画数均为偶数,偶为阴,故此四卦为阴四卦,自然,此四宫也就是阴四宫。见下图
93、如何正确理解“爻”字和“爻画”?
答:“爻”是一个会意字,交错变化的意思。爻字造出来是专门用来解释八卦爻画的。而阴阳爻画的发明,并以其指代各种自然之道,其高明真是旷古烁今,无与伦比!一个小小的阴阳爻画符号,不仅能够指代时空的整体,而且能够以其组合的程序,用以指代各种生化秩序的具体,乃至细化到一事一物,一情一理。
敝人研读《易经》时常常想:咱们中国人的远古祖先不知比今人要简单多少,高明多少,文明多少。今人要搅尽脑汁,才能造出一个笨重的宇宙飞船到太空去晃荡晃荡,而且自鸣得意这是远超古贤先贤的高科技成就,殊不知中国古籍中有很多远古“至人”的传说记载,该种传说记载证明,只要把人的“心性”潜能修身到极致,便能穿墙走壁,水不能浸,火不能热,遨游太空十万八千里,不过弹指一挥间。尤以《庄子》《列子》《淮南子》记录传说最多,而且每一传说都有具体人名。这些都是神话吗?我总觉得耐人寻味,值得认真研究。当然,这是一家之言。但启蒙的道理却是有益的。据现代科学证明,人体潜能的发挥确实不到亿万分之一。有意思的是:人类只到很迟才出现象征文化的《易经》,而其基本的观念,则是透视时空的交错变化,万物的生化流程。这能说就是蒙昧时期的原始社会吗?显然是胡扯。只能说在这以前是超文明或者说超文化的时代。为什么孔子一辈子“信而好古”呢?他没有明说的道理,我以为是可以如此点化人们去开悟的。
再看,到了后来有文化后,其对宇宙时空的生化流程之透视,最早原来是透过八卦的爻画表述来完成的。今天的社会,是现代高科技的工具制造时代,可没有任何一种高科技的工具技术和理论方法,它能像八卦的阴阳爻画一样,帮助你对时空的生化流程,去进行正确的思维。所以,一个小小的、大道至简的爻画符号,则是时空的生化流程,阴阳变化的表述工具。这就是敝人想提示学者对爻字和爻画的正确解读。爻画对阴阳的表述,今天可以肯定它,是产生于文字之前的。而爻字对爻画的解释,则只能是出现在文字的记事之后。
同样的道理,爻画即爻,它是《易经》中组成卦的工具。前面已多次解释,八卦中的卦由三个爻画即爻组成,六十四卦中的每一卦,均由六个爻画即爻组成。
再说,爻画的排列方式,也有严格的自然讲究。六爻为什么自下而上排列,又名曰:初,二,三,四,五,上呢?那是因为万物的成长总是由低而高,由微而著的。如《周易。乾凿度》说易,气从下生,郑玄注:“《易》本无形,自微及著,故气从下生,以下爻为始也。”
可见,六爻的自下而上排列,完全是万物发展的自然秩序,生生之道的生化流程。我们知道,阴阳造化是时空的整体,那么,爻位的递进,显然便是时空造化的具体,非常有意思!
初位之爻象征事物发端萌芽,主潜藏勿用;
二位之爻象征事物崭露头角,主适当进取;
三位之爻象征事物功业小成,主慎行防凶;
四位之爻象征事物新进高层,主警惧审时;
五位之爻象征事物圆满成功,主处盛戒盈;
上位之爻象征事物发展终尽,主穷极必反。
这是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包括社会的产生,生命的成长顺序,无不如此涵盖。而生命的长幼年齿,心性对生命由来的畏敬与感恩,因敬生礼,因爱生乐,乃是道德伦常,社会人伦形成的根本依据。然后,再由人伦产生人与人之间地位的尊卑高低,父母在先,子女在后,这便是尊卑有序,“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即礼乐文化的道统依据。所以,父慈子孝,夫唱妇随,敬生礼,爱生乐,乃是天经地义。爻画一并以此象征。于是,爻的位次便有:初为士民,二为卿大夫,三为诸侯,四为三公,近臣,五为天子,上为太上皇之指代。一切都不出社会形成的自然原因。
而爻位的具体安放之指代,不过是为了对时空进行正确认知所立下的坐标明细,犹如观星测斗一样以星座为坐标一样。各爻在卦中所处的位置,正好是事物发展的生化秩序,必须正确应对,过犹不及,从而适中。这就是爻在卦中所处位置的正确解读。所谓的正确解读,其实就是正确的思维方法,使“思无邪”,才能正确指导人的言行准则。
“思无邪”是《易》的最高宗旨,我们必须知道,读《易》的目的在悟道,悟道就是明白生生之道的自然秩序。悟道的目的,则在于正确的顺应生生之道,不逆天行事,以免遭到天谴天报。天谴天报是什么?如逐物逐利的战争灾难和由环境破坏而产生的地震海啸之类,这些都是过度逐欲的人祸之天报。所以,此种悟道便是德。德的本意是心得,心得就是对生生之道的纹路,即自然秩序的明白与认知。此种明白与认知就是悟道,因此合称道德。
然后,只有对生化之道的纹路明白了,方能称之为文明。否则,象现代社会,人与禽兽为伍,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如此斗来斗去,弱肉强食,坑蒙拐骗,伦常乖舛,这才是彻头彻尾的伪文明。因为:纹者,文也,生生之道也。而伦常一旦颠倒,又岂来文明可论?
再说,同样的道理,所谓的“文化”,其实就是对生生之道“纹”路秩序的伦常教“化”。而今天的这种“文化”教化,实则早已式微乃至绝迹,所以,整个现代教育,就只有怎么进攻他人和攫取它物的“唯物主义”的“知识”教化而已。而所谓的知识教化,又不过就是工具理性的斗争哲学。因此,使人成其为不以性情支配灵魂,不修心性而只懂“唯物”是争,唯利是夺的知识份子。
此种知识份子,无论高级低级,则绝大多数人,实无古圣先贤所教诲的真正的文化可论,如北大教化出的范跑跑,当教师的人,只有自利的知识,没有天然的善良人性,没有恻隐仁爱之心,于生命危机关头只顾自己逃生,不顾稚幼学生的性命,就是典型的一例。而能就读北大之徒,必是当代知识精英。可人们能够深切的感受,如此知识精英,事实上其文化的教养,则远不及生活在穷山僻壤而胸无点墨的大爷大娘,但你得承认,他是当今中国最高学府教出来的高级知识分子。由此看来,文化同知识的等差与殊异,经这一提示比较,虽然十分清晰,但只能以心辨,没有物象可通,这才叫人性文化。
然而,由于“五四”“文革”对道德伦常的否定,从而造成自然的人性文化,即人伦的修道教育彻底颠覆。于是,人们只会为逐物趋利去求各种以斗争或竞争为前提的知识,不会修文化,殊不知知识虽是文化的基础,但它完全不能等同于文化,两者一高一低,等差十分悬殊。哪知从知识上升到文化,必须通过道德的粘贴而完成,就跟万丈高楼从地起,其砖墙必须用水与泥的粘贴来完成一样。因为,知识是物感的,道德则是情感的。物感是被动的,情感是主动的;物感是人与禽兽共有的天然的物欲条件反射,情感是伦常的心理活动,只为人性所独有;物感是由存在决定意识的,情感则是由道德支配灵魂的;物感是工具理性的,情感是道德理性的。工具理性是形而下的认知进路,道德理性是形而上的认知进路。两者中庸平衡,允执其中,方能成其为人文,否则禽兽不如。
因此,只有情感的理性,才能称之为文化,成其为人文。因为,物感的理性,不过是人与禽兽共有的逐物逐欲的知识而已矣。所以,情感的理性不可能由存在决定意识,只可能用心性去反映存在。因为,情感的理性是由心性对生生之道的正确理解,并以爱的能量去帮人化物,即用无形的心性能源去化生存在。而只有物感的理性,才对有形的存在耿耿于怀,恨不得将天下的财富和资源据为己有。所以说,知识不是文化,更不能等同于文化,因为前者是物质的,后者是精神的。
举例:猫见老鼠必追,猫见老虎必逃,这是存在决定了猫的意识,即动物本能的、自然的、物欲的、下意识的条件反射,而我们能说,这是天赋给猫与禽兽的生存知识,但我们绝不能说这是天赋给猫与禽兽的文化。可见,文化与知识,两者完全不是一个等同的概念。一个是情感的东西,一个是物欲的东西。因此说,文化仅为天然的人性所有。
而文化与知识的区别甑辨,则在于人有恩爱、恻隐、善良与仁慈的心性。但这些心性层面的东西,包括语言和肢体语言,谁都可以感受和知道,它是精神的,心情的,道德的,灵魂的东西,而绝不是物质的东西。所以说,文化仅为正常的人性所独有,不为禽兽与非正常的人性所共有。也就是说文化的意思是指:知道生生之道的天然纹路并以心性去顺应,去遵循,绝不悖逆。因为纹者,文也,故对此种纹路的遵循即叫文明。明者,日月之光也,因此“文明”一词本义:就是像日月一样,是明朗自然的生生之道。而“性本善”的文明人性,又靠修道教育完成,因此,这才叫文化。
这就是敝人在这里要重新启蒙,而必须夹叙夹议解答清楚的往圣之绝学。所谓绝学,并非祖宗经典已然绝迹,而是同样的经文解读,道理已被歪曲的不堪回首,不符自然,面目全非,因而使经文教人认知生生之道的本来功能尽失,必须重新修复,如此才叫“继绝学”。
话不扯远,回头我们再对正确理解爻字和爻画进行总结:
爻画除了用它能表述时空抽象的阴阳变化,即生生之道的基本原理以外,还可由每卦六级爻位自下而上的排列递进,通过对初、二、三、四、五、上的明白解读,了解各种具体事物的生化流程。人们可以通过这种思维工具的文化指导,便可把各种道统秩序,潜意识的默化于每个人的心底,用以指导人的心性行为,从而明心见性,推己及人,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安人利已。绝不会让人成为历史的“愤青”,即只会以个人的自利情绪,说横话,扯横皮,损人利己,聚敛财富,带坏子孙后裔的心性,给社会专门制造灾难,成为只会破坏社会和谐,而禽兽不如的罪人。
94、什么是爻位的得正与失正?
答:这个问题,我们在第32问中有明确回答,这里是再次补充。我们知道,六十四卦各卦六爻的位次,都有奇偶之分,阴阳之别,其中初,三,五为奇为阳,二,四,上为偶为阴。所以,初,三,五这三个位次便是阳位;二,四,上这三个位次,是为阴位。而阳居阳位,阴居阴位,方得其所。而所谓的爻位得正与否,便是以此而论。
因此,举凡六爻在每卦中的当位,先儒解读时称之谓“得正”或“得位”,而不当位则称之谓“失正”或“失位”。
然而,六爻的当位与不当位又有何种不同的象征意蕴呢?这一点我们前面已经解答,那就是当位之爻,象征事物的发展遵循正道,符合规律,因此多吉多利;不当位之爻,象征事物的发展背逆正道,违反规律,因此多凶多弊。
但是,当位与不当位,并非是爻象指代吉凶和利弊的绝对标准,占断时还要看各爻在各卦中所处的复杂条件,转化的进路。即在错综因素的影响下,往往当位之爻也有转向不正的可能,不当位之爻也有转化成正的可能。所以爻辞常有警戒当位者守正防凶之语,以及诫勉不当位者趋正求吉之言。总之,《易》思无邪,持正则吉。
95、占筮中的“世”爻,“应”爻和“身”爻如何理解?
答:在第75问“以爻象判断吉凶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中,我们已经详细回答了爻象排比的各种自然关系,理清这些关系,就好比明白人的社会关系一样。人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因受生命的成长秩序(也就是道统)所限,无不与周遭的人际发生情感交流。这种情感交流总是有先有后,有亲有疏,有爱有恨,有善有恶。而在《易经》的纳甲占筮中,如何解读这类当事信息,确定当事人,或者当事事者其各自的命理事由,及其人际关系,乃是以当事人或当事事者所求八卦的“世爻”“应爻”和“身爻”为指代的。这就要搞清什么是“世爻”,“应爻”和“身爻”,因为术士们以术数算卦,主要是凭此依据而占断。
什么是“世”?世是世间的意思,因此,世也是时空的代际意思。我们常说的“世世代代”,就是这个“世”字的本义。那么,在研究《易》理时,先儒们发现指代整个宇宙时空的《周易》六十四卦,每卦的爻次排列,显然也模拟了自然之道的生化秩序。每一卦所形成的爻变顺序,都能体显“老子”生“儿子”,“儿子”变“老子”“儿子”生“孙子”,“孙子”变“老子”……,这种“原始反终”(《系辞上》)循环往复的“世代”关系。此种体显就称之为一世卦、二世卦、三世卦、四世卦、五世卦。
由于重卦的“八纯卦”每卦都有六爻,所以只能取每一纯卦的上爻为该宫本卦的宗祖,即八宫的“本卦”上爻象征不能变,因此,每个纯卦所生的“孩子”,都是从初爻变为第一代算起,到第五爻变为第五代,即“五世卦”,然后到顶,依序指代就只能转头将外卦,即上卦的初爻(亦即本卦的四爻)变过来,称之为“游魂卦”,这就是“五世卦”后的第六代,即六世卦。在这六世之后,是把这个六世“游魂卦”的内卦,即下卦的爻象是阳变为阴,是阴变为阳,全部变光光,这样就形成了七世卦。而七世卦不叫七世卦,称之谓“归魂卦”,即游魂卦的下三爻已然魂归到故里,然后新起新发,可以从头再来了的意思。这就是八卦的世系家谱,从而形成六十四卦,秩序非常井然。
这里重复第92问已经回答的问题,但侧重点又完全不同,是想通过重复的答疑前提,引出“世”“应”“身”爻的来龙去脉。(请参看本问下附64卦阴阳宫次身应世系图表)
再说什么是“应”,什么又是“应爻”?应是顺应的意思,相应的意思,感应的意思。在第75问关于“应位说”的解释中,我们已经明确回答:八卦的下卦三爻与上卦三爻,皆能两两交相感应,即初爻与四爻交应,二爻与五爻交应,三爻与上爻交应。这种两两交应之爻,《易经》称之为“应”爻。
而“身”即“身爻”的本意则是指自己,这比用卦象的五行来指代求卦当事人和当事事的自身更严谨。“身”就是当事人,或者当事事的本身,亦称“本体”或“主体”。这就是所谓“身”爻的指代意义。
在六十四卦中,每一卦要确定“世”“应”“身”之各爻,应首先推出卦中的“六亲”即六爻的干支所在(怎么推干支?其实非常简单,请参看第76、77、78、79问,表中一查便知),再定出“世”爻,然后根据“世”爻,即可定出“应”爻“身”爻来。
“世”的确定是以六十四卦分宫,即一卦所在宫中的次序为依据的。
关于六十四卦的分宫,也可参考本问下表。阳四宫为《乾》、《坎》、《艮》、《震》;阴四宫为《巽》、《离》、《坤》、《兑》,共八宫,每宫八卦。而每宫八卦的生成秩序毫不紊乱,即秩序为:纯卦,一世,二世,三世,四世,五世,游魂,归魂共八卦。
附,六十四卦阴阳宫次“身”“应”“世”爻世系表

从上表中的卦象比对,我们已然明白了,每一世卦的排定秩序,原来是由每宫纯卦的爻变从下至上,再从上往下循环往复来决定的。
而在八宫中,各宫也均有一个“游魂卦”,一个“归魂卦”,所以,游魂卦,归魂卦各有八个。其中“游魂卦”是:《火地晋》,《地火明夷》,《风泽中孚》,《泽风大过》,《山雷颐》,《天水讼》,《水天需》,《雷山小过》。“归魂卦”是:《火天大有》,《地水师》,《风山渐》,《泽雷随》,《山风蛊》,《天火同人》,《水地比》,《雷泽归妹》。
再对卦象一一细细比对可以发现,原来每宫“纯卦”的“世”都是安放在上爻;
每宫一世卦(第二卦)的“世”放在初爻;
每宫二世卦(第三卦)的“世”放在第二爻;
每宫三世卦(第四卦)的“世”放在第三爻;
每宫四世卦(第五卦)的“世”放在第四爻;
每宫五世卦(第六卦)的“世”放在第五爻;
每宫游魂卦(第七卦)的“世”放在第四爻;
每宫归魂卦(第八卦)的“世”放在第三爻;
从以上“世”爻的安放还可以看出:它总是随每宫纯卦的变爻而动。即纯卦的第几爻变,则此卦的“世”系家谱就放在第几爻上。这跟中国历代百姓家的家世族谱,大凡都由最早出生的长房长孙掌管于祠堂,然后进行传承的道统原理,几乎是完全一样。
于是,前人总结的安世歌说:
“八卦之首世当上,以下初爻轮上飏,游魂七位四爻立,归魂八位三爻详”。
歌的详细意思是:八卦指六十四卦的经卦或纯卦,因此为每宫之首,其“世”系的家谱都该安放在上爻。以下从第二卦起到第六卦止,“世”系家谱的安放依次为初爻、二爻、三爻、四爻和五爻。游魂卦为第七卦,因其四爻变,所以其“世”系的族谱应安放第四爻。归魂卦为第八卦,因其初二三爻全变光,所以其“世”系的族谱只能放在第三爻。
把“世”爻安定好后,“应”爻的确定就很容易解决了。“应”爻的意思,前面已经反复解释,也就是第75问详细解释的六爻之间“承”“乘”“比”“应”“据”“中”“趋”之关系中的“应位说”,其中的“应”即指此。那么“世”和“应”的关系是:
世初应四;世二应五;世三应上。世四应初;世五应二;世上应三。
关于“世”,“应”爻的确定,除了从上图《六十四卦阴阳宫次身应世系表》中可以查对出来,我们还可以另绘简表直接示意如下:
六十四卦世爻与应爻之对应表
序号
爻变
阳  宫
阴  宫


1
本宫










2
一世




小畜





3
二世


大畜

家人





4
三世

既济



未济




5
四世




无妄

大壮



6
五世




噬嗑





7
游魂

明夷
中孚
大过



小过


8
归魂
大有




同人

归妹


最后来谈“身”的爻位,“身”的爻位是依据“世爻”的地支来确定的。前人总结的《安身诀》说:
子午持“世”“身”居初;丑未持“世”“身”居二;寅申持“世”“身”居三;卯酉持“世”“身”居四;辰戌持“世”“身”居五;巳亥持“世”“身”居上。
现将“世”爻和“身”爻的搭配列表如下:
世爻地支
身爻位置
子午
初爻
丑未
二爻
寅申
三爻
卯酉
四爻
辰戌
五爻
巳亥
上爻
从上表可以看出:“身”爻的确定是有序可循的。这就是把十二地支划分为前六支和后六支两部分,再依次对应构成六组——①子午②丑未③寅申④卯酉⑤辰戌⑥巳亥,这样一卦六爻从下到上正和六组地支从①到⑥一一对应(如上表)。确定“身”爻时,看“世”爻的地支在哪一组,“身”爻就确定与哪一组地支相对应的那一爻上。举例说,如果“世”爻的地支是子或午,那么“身”爻的位置就在初爻;如果“世”爻的地支是丑或未,那么“身”爻的位置就在二爻,等等。
现以《丰》卦为例,把“世”“应”“身”的安放以及干支,“六亲”都标明在卦图中,作为一个完整的图示。

备注:上图排列中的纳甲纳支,六亲关系,如没能记清口诀,您就不能自己标示出来。但有一点,凡六十四任意一卦,您都可到本《易经答疑百问》的第76、77、78问解答中,查表即可获得。
96、如何理解八卦中的“六神”关系?
答:所谓“六神”,是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勾陈”“螣蛇”,即东、西、南、北、上、下六方之神。这里的神,实际上是天上的星宿或星座的坐标方位,因为中华文化讲道统,讲天人合一,因此,生生之道的空间和时间,理所当然的被看的十分神奇和神圣。此种神奇与神圣,但与迷信无干。而在用八卦的纳甲占卜时,历代术士是将“六神”按一定次序配入卦中六爻的,并以其五行推断吉凶。
六神分配的主要依据是时间,即占卜的日辰。
前面的答疑中,我们已经明确回答,中华文化的时间概念是干支,并以之计算年、月、日、时。此种计时方式,对人的生命来说,其概念称之为“四柱”。而这种时间的概念,完全不同于西方文化的工具理性,即他们讲的时分秒的时间概念,仅指时间而已。而我所不同乃是道德理性的时间概念,饱含自然之道的生化信息。这是中西文化的本质区别,思维方式的进路殊异。且从有书记史的夏朝以来,一直沿用至今,因此简称夏历。而纳甲占卜的日期,就是运用夏历的干支推算。事实上,干支纪年非常精明,是可对年、月、日、时的万年演变都推算出来的,不过比较繁琐。这些道理,我们已在前面的答疑中详细回答。而一般人要求卦算命,最简便的方法还是查万年历。
而在卦中六爻配入“六神”,是只看天干,不管地支的。
所谓起“六神”,就是依据占筮日辰先给挂的初爻配上一“神”。其法则是:首先将十个天干分为六组,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尔后按照青龙、朱雀、勾陈、螣蛇、白虎、玄武的顺序,配之以“六神”构成甲乙日初爻配青龙,丙丁日初爻配朱雀,……壬癸日初爻配玄武这种一一对应关系。据此,前人总结出了如下起“六神”的规则:
甲乙起青龙;丙丁起朱雀;戊日起勾陈;己日起螣蛇;庚辛起白虎;壬癸起玄武。
只要占卜日辰的天干确定了,就可依照以上规则,将初爻配上一“神”,其后顺推。也就是说给二至上这五爻配“神”的方法则是:从青龙“神”之后的朱雀“神”起,依照以上顺序,将“六神”循环上推,一一对应地配给六组天干。
“六神”在与六爻相配过程中,是循环出现的。共循环六次(包括与初爻相配),所以配法亦有以下六种(见下表)
起卦之日爻配“六神”


初爻
二爻
三爻
四爻
五爻
上爻
甲乙日
青龙
朱雀
勾陈
螣蛇
白虎
玄武
丙丁日
朱雀
勾陈
螣蛇
白虎
玄武
青龙
戌 日
勾陈
螣蛇
白虎
玄武
青龙
朱雀
已 日
螣蛇
白虎
玄武
青龙
朱雀
勾陈
庚辛日
白虎
玄武
青龙
朱雀
勾陈
螣蛇
壬癸日
玄武
青龙
朱雀
勾陈
螣蛇
白虎
例如:2010年3月5日为己未日,倘于此日占筮,其天干为己,根据以上口诀或查表,我们已知此日所求之卦,初爻就配螣蛇,依次则为二爻配白虎;三爻配玄武:四爻配青龙;五爻配朱雀;上爻配勾陈。其他日子先查万年历,首先确实当日天干,按此方法类推。
97、什么是“六神”的命理象征指代?
答:前面我们已经解答了“六神”的指代,从时空而论虽属玄虚,但是,“六神”的配爻原理则有严格的实象,该实象就是命理“十二生旺库”的自然流程,它是依据占卜日辰的天干,作为生化过程的时空坐标。而依次将“六神”纳入卦中六爻的。那么,如何根据六神去占断吉凶呢?
历代术士们认定:青龙爻动,万事亨通,福禄无穷。因青龙属木,指象为春,方位在东,故春气盎然,草木青秀。而木者,但怕金克,所以,木如临于金爻,势必受金之克,或者落入空亡,则又为不祥。
朱雀主是非口舌,朱雀爻动,多有争讼。朱雀属火,指象为夏,方位在南,故夏炎火热,万物茂盛,虽有富贵旺相,但防物极必反。而争讼之火怕水,故火如临于水爻,必受水之克,或者落入空亡,则争讼是非可免。
勾陈方位在上,于四面八方居中属土。勾陈爻动,主田土之争,如临水爻,或者落入空亡,可以息事宁人。
螣蛇方位在下,亦于四面八方居中属土。螣蛇爻动,主人多噩梦,精神晃忽,体不安康。如临木爻,受木之克,或者落入空亡则吉;如遇动爻,或者处于旺相则凶。
白虎属金,指象为秋,方位在西。秋风萧瑟,肃杀气象,为人刚直不阿。白虎爻动,主凶丧病患,特别是处于世爻,或者临于金爻则大凶。如临于火爻而受火之克,或者落入空亡,则凶灾可免。
玄武属水,指象为冬,方位居北。冬水寒冷,性格清润,正直者多福。玄武主盗贼,玄武爻动,或者临水爻,必遭贼劫失财,如遇土爻之克,则可幸免。
什么叫爻动?爻动就是可变之爻。什么是可变之爻?这在第72问和73间中已详细解释,就是求卦时所得变爻。
“六神”之中,青龙、白虎最为占卜者所重,勾陈、螣蛇用的较少。六神各有其用,任何吉凶指代,一旦所临之爻遇到空亡,则结果必然相反。所以,这就是“生生之谓易”的《易》道变化原理。因此,历代术士为之编《六神空亡诀》一首曰:“青龙空亡空虚喜,朱雀空亡讼得理,勾陈空亡无勾连,螣蛇空亡怪异己,白虎空亡病可痊,玄武空亡盗贼死”。
总体来说,一切占筮活动,都以“五行”,“六亲”为据,这是中华文化之所以悟道的不二法门。但因祖传文字的同义丰富,所以,同一悟道法门的进入,往往因语言的环境不同,用词各异。天有“五运”“六气”,身有“五脏”“六腑”,虽然其用各殊,而道体一也。然对生化空间──命理人际关系的推演,从来就抛不开“五行”“六亲”。同样的道理,所谓的命理“六神”,显然也是命理“六亲”的另一同义表述。一切都离不开自然的生生之道,也更不可能纯以“六神”去推断命理。因为天理从来就不可能本末倒置。
98、什么是“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答:以上原话简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语出《易传。系辞上》,是孔子针对正人君子读《易》受教,可以从而获益,即就正人君子正常理解天地秩序,道德伦常,以获养身之道而论。意思是:有仁爱天赋的人读完《易经》,就会发现通部《易经》是教人效仿自然生生之道至善仁慈的法则,从而生人生己;而有智慧天份的人读完《易经》,则会发现通部《易经》的工具理性,数理逻辑相当严谨,它能让人开发智慧,效仿天地生生的天则机巧(即今语言西化后所讲的高科技、高能物理数理的规律,中华文化把这叫“形而下者谓之器”,器者,器道也,器皿也,机器也,工具也),助人智慧无穷。
“见”同现,就是发现的意思。
这里应该指出,本题答疑重在回答中华文化形上形下,道心物心,执两用中的道德进路。由于古今语言的殊异,加之现代教育的全盘西化,传统文化又被“五四”“文革”的反复焚坑与捣毁,读《易》对今天的知识份子来说,几乎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了(而从中找一两句成语,然后断章取义的为我所用并不困难除外)。
为了弘扬中华文化,延续我万年道统文脉,重续我华夏民族的道德灵魂,即落实胡锦涛所讲的“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本《易经答疑百问》就是出于这种考虑而写。首先必须承认,笔者因受悟道水准的鄙陋限制,要诠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道统原理,往往总是只能挂一漏万谈天机。但良知绝不允许胡诠是事实。当把答疑百问写到第98问,则本《易经答疑百问》逼近尾声,到此对《易》理所阐述的天机虽然都只有孔窥之见,但想必能帮助读《易》者读懂《易经》,从而使各位看官能自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定会有所裨益。因为,敝人到此已对《易经》的成书原理,人伦道德的道统依据,以及各种命理学的术数原理,即各方面的工具理性、知识技巧已然基本讲清。所以说这对各位看官来说,帮您读懂和理解《易经》应该不再十分艰涩。
《易传、系辞上》说:“《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於此。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於此。《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於此。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这段经文诠释意在说明什么?倘不以全盘西化,即不以现代教科书的“辩证唯物主义”肢解为凭,而是以修复我文化道统的天责为据,我们可以结合生活中的经验感受意译如下: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即“辞”“变”“象”“占”。
以雄辩的口才来谈论《易经》道理的人,则崇尚《易》的言辞;以动作来实践《易》的道德行为之人,则崇尚《易》的生生之道,即道统变化原理;以制造工具器皿为乐趣的人,则崇尚《易》的象事状物机巧;以筮卦算命为乐趣的人,则崇尚《易》的占筮功用。
所以,凡正人君子将有作为,将有行动的时候,总是探问于《易》而听筮卦的言对,而《易》则是以探问者得卦的爻辞作答,凡筮得吉凶之辞,则受《易》道之指引,犹如对探问者应之有响声。无论远近幽深,以《易》所占卦、爻、象、辞提供之信息,便知将要来临的事物之变化,如果不是天下最精深的生生玄机,谁能如此办得到呢?由天、地、人者──此三才大道的五行变化,错综其生化数序的推演,从而通达它的变化,于是天地万物及其生理秩序和道德伦常,则为人类所了然而文化。极尽生化流程的数理变化,遂能肇定天下的物象,如果不是天下最神奇的变化奥秘,谁又能够如此办得到呢?
《易》是思维的工具,它能帮你矫正思路,但本身是没有思虑的,没有作为的,寂静安祥不动的,可人能感知其工具理性的作用而运用之,遂能通达天下一切的事故,如果不是天下最高的神奇所在,谁又能够如此办得到呢?。
因此,《易经》是圣人极尽幽深,研究万物生机的一门大学问。正因唯其幽深,故能通达天下人的心志;正因唯其能知生机奥秘所在,故能成就天下的一切事务;正因唯其神妙,故看不见它有速度,而能帮你,使你的思绪速通万理,看不见它能行动,却能帮你,使你的思想远达目的。
孔子说:《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辞、变、象、占,就是指此而言。
以上白话,是敝人对孔子这段《易传》经文斟词酌句,按现代汉语与时偕行的意译。各位看官不妨对这种意译的每一句话细细比对,看有没有受全盘西化的影响,有现代教科书全面肢解祖宗文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信口雌黄之嫌。这就是《本易经答疑百问》跟现代教科书诠释经文,完全不同的根本所在!不然文化复兴的重新启蒙就无从谈起。这一点,我同蒋庆先生立志要修复我中华文化的传统语境,其自觉心态是完全一致的。可惜任重而道远!
在《易传》中孔子又说,“《易》与天地准”。
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去体会读《易》的正人君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悟道风范呢?这里不妨将绝学大师郑彝元先生《道统论》中的一段研《易》解读抄录于下,也许能给您我的良知启蒙,提供自觉修复祖宗道统文化的明白启示:
“《易》是一部‘弥纶天地之道’的书。因为它‘与天地准’,所以具有‘开物成务’与‘冒天下之道’两个基本内容,也即形而上的‘道’与形而下的‘器’两个层次。其中包括象、辞、变、占四项‘圣人之道’。这是易学分化出象数与义理两个发展方向的根源。
先说形而下——开物成务。
什么叫开物?开物即是天地造物,‘天工开物’,‘曲成万物而不遗’的意思。什么叫成务?务即事务。‘通变之谓事’。天运不息,专力从事以成岁功,就叫做成务。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兴焉,天何言哉!’
《系辞》说:‘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乾》卦《彖》辞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
《坤》卦《彖》辞说:‘至哉坤元,乃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由上可以看出,孔子用简单明白的语言,阐述了乾坤、天地在宇宙时空更迭中,如何主宰着万物生长收藏、开物成务的生化过程。所以说:‘易与天地准。’
次说形而上——冒天下之道。
天下之道,不止一端。《易》道赅括万有,‘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故说‘冒天下之道’。伏羲根据观察天、地、人三才之象画卦作《易》,故《易》道包括三才之道:天道、地道、人道。人道又有君子小人之别。‘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同而不和’,‘见利忘义’,‘行险以侥幸’,就是小人之道。‘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和而不同’,‘居易以俟命’,就是君子之道。至于圣人之道,则已不为历数所拘,六合之外,可以存而不论。
道有方向,路途二义。异向殊途,其道自别。所以,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为谋’。易道有形上形下两个层次。形下易见,形上难明。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学,为的是形下之学。向外驰求,欲壑难填,学无止境,这是形下之学,西方科技文明,走的正是这个路向。为道,为的是形上之道。这是‘反身而诚’,养心寡欲之学,非‘惩忿窒欲’(损卦象辞)不为功。老庄佛陀之教,都是形上之道,而其层次尚有高下之分。三才之道,讲的是天地万有生化过程,了解已属不易,要进而了解佛老空无妙道,没有智慧是不行的。孔子说:‘君子下学而上达’。孔子五十学《易》之后,始逐步由知天、知人而上达圣人之道,终于与佛老同归,可知‘先圣后圣,其揆一也’(孟子)。
《易》学中的象数,是以可感知的形下器物、乃至人事吉凶祸福为对象。《易》学中的义理,则以形上的道德人伦,即君子之道为对象。象数讲的是事实之必然,义理则着重讲价值之应然。两者同属《易》学,但对象与层次不同,不能混同或相提并论”
以上这段文字,是郑先生研《易》悟道的见仁见智。他对形上与形下,君子与小人,物欲与道心,科技与文明,诸多方面的利欲之辨,透视的十分清晰。
然而,这些文化知识的收获,无一不是透过孔子对《易》的天理诠释,以及他对《易》的褒扬赞叹与指导而得。所以说天不生孔子,万古如长夜。由此可见,是一部《易传》使千百年来的读《易》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了解了《易经》,更是《易传》对《易》理的天道定义牢固的树立了整个中华民族论道统、讲道德、认道理的意识形态。从而使道统牢固的凝聚着整个民族的人心,让人的思想行为符合自然的道理。使人有敬畏之心,情深义厚知感恩,感恩天地养育之泽,感恩父母生命之恩,感恩各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和谐平衡。于是人与人之间文明有礼。让有礼(理)之人走遍天下,无礼(理)之人寸步难行。中国古代的礼,通理。后又通过宋代程朱理学,将远古礼乐之学直接解读为理。事实上,礼即理,以通“形而上”之“道”,故自程朱始,“道理”二字连词延用至今。所以,中华文化的意识形态,道统原理的源远流长,智慧的沉淀十分深厚,人们对不讲“道理”之人,只会自利之辈,大凡三岁的小孩也会讨厌,很不受欢迎。
总之,在本《易经答疑百问》的开篇我们就已指出,《易》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又是万代道统中华文明的乳汁。倘天不生孔子作《易传》,恐《易经》已成天书,则中华文明有可能早已中断而湮灭。现如今,物欲横流,西学东渐,道统文化于一个多世纪以来,又面临毁灭性的冲击,尤以全社会的阶级斗争,斗的人心煌煌,斗的人心对抗,斗的引狼入室,斗死逾亿国民,把人心斗散,斗的中华不及蛮夷,斗的长期天灾频频,斗的人祸不断为代价。因此,敝人是带着对孔圣高山仰止的恭敬之心,立志重塑做人的道统灵魂,竭力把孔子之后两千五百多年来儒、释、道、名、兵、法、农、医、杂等,但无一不是孔子徒子徒孙的诸子百家,其研读《易传》的术数成就,技巧知识,工具理路,尽量说清。从而为开启您对生命由来的自觉感恩,再由工具理性走入文化的情感道德进路,达到“形而之上”的明心见性,进而为推己及人,规范天良人性扫清思想障碍。以便您能以至善仁爱之心,去站好各自的人生之岗,守住人生的道义,去与自然和谐,去与社会和谐,去与自身和谐。我想,这应该就是孔子诠《易》,面对高徒端木子贡质疑时所说的“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的道理所在。
孔子之后的两千五百多年来,释儒文化,各种研《易》读本,在诸子百家中可以说汗牛冲栋,浩如烟海,经、史、子、集整列火车恐也装载不完,没有任何一个人能用一辈子的时间把它读完。但这些都是文化之树的枝叶末节,病枝与绿叶俱在。而本《易经答疑百问》所要完成的是:帮您在五彩缤纷的文化之树上,找出我中华文化的主要根系和躯干。这个主要根系和躯干便是“道”,即是“生生之道”(当然也可简称为“孔孟之道”则最形象,更精确)。这生生之道便是中华文化的,由孔子韦编的“一以贯之”之“道”,用今天的汉语讲,这“道”就是生命的生化流程,自然规律。然而,认道并不是人生的目的,只有依道做人为人,顺道生活,不以自利毁他生,从而爱人利物而益己,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才是人生的自在之目的。
如此“率性”“修道”,才是读《易》的道体功用,所以叫“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无一不受道统道德的潜移默化。
99、历代史巫即术数家的研《易》命理学可以相信吗?
答:这个问题问的好,这是一个文化来源的原始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笔者答复更直接:有德者可以不信,无德者必须要信。这就是敝人研《易》所获得的全部结论。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结论呢?因为,这个结论不是敝人下定的,乃是孔圣知会的。正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易传》所载,孔子在讲述《易传》时,回答其高徒端木子贡的疑惑时所说,“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也”,“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吾求其德而已”。这说明道德比生命尊贵,命可凭德造。
无德者为什么必须要信呢?因为命对不能修身养性,依道而行的人来说,它要你寅时死,你不能卯时生。这已由能熟背命理口诀的算命先生所累试不爽。听说邵伟华先生深得祖上秘传,为人算命就能做到这样。他也以此算命术赚了很多钱,卖了很多书。他的书我也读过几本,总体印象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什么才算辩证唯物主义呢?那就是利用工具理性,数理逻辑大量剖析命局,然后唯物是争,唯利是夺吧!也就是说当我把1+1算出=2,2+2算出=4,算对了是要钱的,算准了是要巨额回报的。至于天机泄露会不会只有一人受益,有可能众人受害则不管。这就大有以丛林意识肢解祖宗道德文化之嫌,故孔子与史巫同途而殊归,这是我的理解。看来,研《易》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思想进路。
也许这种理解,才是我要讲的,能帮您把中华文化真正闹明白的绝学。现在的术数家都很功利,研《易》跟中华文化的道统原理总能背道相弛,教人趋吉避凶的办法与明心见性,反身内省总能格格不入。但对“器”道术数计算功用(不要道体),则大凡都可讲对命数天机,就像算代数一样简单。记得有个叫鲁扬才的先生和一个叫李定的博士,这是我认识的当今研《易》很有市场的两位大才子,我知道他们对术数赚钱的应用研究也很优秀。听他们自我介绍,他们能用起卦排卦的术数,算准每天的股市行情。
但我却常常杞人忧天,大家经常把股市行情点破,从而帮人赚钱,也利自己。这可不算“天行健”“地势坤”吧!帮少数人,利自己,损多数人恐怕不能算地道。地道者,厚道也,厚德载物也。这就是孔子说的“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的绝学道理。为什么说对命理而言,有德者可根本不信呢?因为德能改变先天命局。《孟子。公孙丑上》说“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人作孽,不可活’”。天作孽就是天作恶,即命不好。犹可违,就是人心可以不依,人心可以修善对抗,尽心尽性去改变。人作孽,就是人不向善,人心恶,只会自利,损人利己。不可活,就是宿命不可改变的意思。所以,有道有德之人,根本无需信命,但要以理(礼)为人,不得造次。
读过《了凡四训》的人都知道,先天的命理演化,或好或坏,匡不住明心见性的修身之人,有德之人。命理学讲运气,此种运气是“形而上”的──看不见的一种跟“场”相同的东西。而此场在物理学上讲,就是能量与质量能够展现的真空。而真空本身不是能量和质量,但它乃是质量和能量她娘。这种比方,对思维方式被教育丛林化后的现代年青人来说,应该很容易听懂。所以,这种“场”的化合性能,总是与人的善恶思维波(中华文化叫“心性”)相对应,你给出一个损人利己的恶性思维波,它就会给你一个凶灾祸身的报应回答。反之,你为人心性善良,以帮人为利己的前提,它就帮你展现一个福寿绵绵的幸福前景。
跟袁了凡先生算命的术数家姓孔,自称受邵伟华先生祖上邵康节《皇极数正传》嫡传,想必肯定比今天的邵伟华先生和李定博士还利害,他能断定了凡先生“某年考第九名,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生),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寿)终于正寢。惜无(儿)子。余(我)备录而谨记之,自此已后,凡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从了凡先生这段自述可以看出,哪一年乡试第几名,哪一年做官吃俸禄,所得俸禄又几何,哪一年罢官,哪一年呜呼哀哉。寿命不过五十三岁。那准的已经是出奇。所以,五十三岁前,就只等寿终正寝,什么事都不想干了。
后来,先生到栖霞山游玩,听了云谷禅师一席话,方知命理不可不信,但不能全信。理由是“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所谓禅师,当自为佛学高僧。于是,他把六祖慧能大师的话转述于他:“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从此,了凡先生终于悟到了生生之道的天机,行善积德,专做善事。
不久,应证了云谷禅师断言,后来的进士考取第三名不准了,变成了第一名,官越做越大。命中无子,后来生个儿子叫天启。所谓《了凡四训》,原本就是袁了凡先生于六十九岁时,对此子立家训而写。可见,修道之命,行善之命是有德之人,除了老天知道,谁能把他的命算准?五十三岁就该寿终正寝,可到了六十九岁,才对儿子留家训,“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它只能靠人的良心去证悟。只能靠心证意证才知道。
因此说,庸庸碌碌,无德之辈,基本逃不出宿命,而有德之人,则根本不必信命。
总体来说,占卜是中华文化的道德实践。它植根于生生之道的基本原理,对整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有着深刻的影响,且被洋人视为东方文化的神秘主义。他们哪知这种文化的理论和文化的实践,除了以道进行解读,根本没法以科学知识进行解释。在他们看来,中医学也属于这种典型的神秘文化。然而,由于它的应用价值极其显著,加之其高深的理论与《易经》的占筮原理,完全是一个道统体系。所以,洋人才不得不承认其先进性与伟大。加之气功这些年来由民间绝学有所恢复,发展很快,乃至在全国尉为壮观,在国际上也有影响。这两个门类,特别是中医,古代有着丰富的道统实践及其理论著作,不得不为举世所公认。但这些生生之道的道统理论,其与西方的实证科学,总是毫不搭界。再则,所谓特异功能,中国古书记载颇多,当今社会,被发现秉有这种特性的人也不少。再如风水这个门类,因其仅属道统文化最低级的“器道”部分,已然被现代科学得彻底承认;还有些门类,如辟谷服食,望气等,曾被彻头彻尾判为迷信,而近年来的人体科学实践,已然证明古书中的这类记载和民间的某些说法,并非出于无知虚妄。
100、为什么说中华文化的本根就是孔孟之道?
答:第一百题答疑最后回答的这个问题,就是对中华文化进行整体阐述,从而透视其骨架,并结合现实,帮助解决问题。这是本绝学智库的答疑目的,旨在重续我祖宗文化的道统文脉,意识形态,道德灵魂。我当然知道这一道义责任的份量,当今时代,面对所谓现代化的高度文明,事实上是面对物欲横流而没法节制的高度膨胀及愚昧,从而进行启蒙,讲清自然的人文道理,舍我其谁?孔孟之道是什么?中华文化是什么?还得从《易》说起。
《易》是中华文化的源头,这个文化的源头是讲生生之道的。八卦的成文,事实上是一部工具书。什么工具书?是人的思想正确活动的工具书,是万古祖先的生活经验书。是生命演绎的流程图。而把《易》变为中华文化的道统,把生生概括为“形而上者谓之道”,然后对道定义,从而进行修道教育,则是由孔子诠释开来的。于是,后人便知孔孟之道就是天地自然──至高无上的生生之道。
这生生之道是专讲生命的由来,人性之天然的,社会之和谐的。
因此,对此生生之道的同义解释,最早把“道”叫做没法用语言解释的──自然的──无中生有之“无”。因为“道可道,非常道”,这是老子释道的原话,《道德经》的开篇。那么“常道”是什么?它叫“无”,也叫“无为”,也叫“无极”,也叫“太极”。此“无”“无为”“无极”“太极”便是这宇宙时空之所以存在的──生生“道体”所在。因此,对道体如何表达最好理解──最好懂呢?无非只有生生之义最好懂。所以,孔子说“生生之谓易”,《易》者,变化之道也,生生的法门也。
此生生的法门该怎么打开?原来,它是从“太极”那里打开来,所以,孔子又进一步解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就是孔子讲的生生之道的生生法门,也叫“吾道一以贯之”的“一”贯之道。
原来,这生生的法门就在太极所生的阴阳两仪的演化之间。这两仪的演化便把宇宙时空生出来。
但这种宇宙产生论是情理的,它不是物理的;是有机的,它不是无机的;是生命的,它不是非生命的。所以,它绝不光只以物为对象、只讲无机的黑洞大爆炸,光热的辐射高能力学效应,同时产生时间与空间。因为,此种光只会以物理为对象的时空哲学,因其只有“唯物”的片面的功利短视,所以根本不符自然的道理本身。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人们只要问一问黑洞内的物理是什么?光热辐射为时空,而辐射以外的世界是什么呢?高科技的丛林文化,即西洋哲学,它们早已走入死胡同,永世回答不了,根本不能自圆其说。然而,中华文化的时空哲学,就只论阴阳两仪的演化,万物的旺相休囚,情理的“原始反终”。这都是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生命现象,非常高明,与自然的时空整体同步。
此阴阳两仪的演化就是道。因为,它是一切自然之所以生生的原因,也就是自然生生的不二法门。
于是,孔子把这至高无上的生生之道又从其功用上进行诸多方面的切入解释,一、政治上讲“道心”“人心(物欲)”,“允执其中(执两用中)”,阴阳平衡。二、经济上讲“德本”“财末”,散财聚民,阴阳和谐。三、军事上讲奇偶相应,“以人治人”(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阴阳互根。四、社会生活上讲,“孝悌也者,其为仁(人)之本欤”,是以“人有亲爱之心,五常之性(仁义礼知信)”。五,信仰安顿上讲,“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故国人视宗庙社稷为上帝,辱莫大于挖祖坟,哀莫大于丧考妣。六,自然秩序上讲,天地国亲师,“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尊师而重道。
而这一切都是经过人的社会活动用心性的“内省”获得地良知,亦即从“格物致知”得到的真理。什么是“格物致知”?格是格斗的意思,物是物欲的意思,即与危害心性健康的物欲格斗所获知。一切从心性出发,以“反身”“反省”而悟道。即从反观生命的由来想命理。今天把这叫认识论,方法论。传统文化的语境把这叫认知进路。这一系统的认知进路,自孔子始,几千年来被提炼为十三个字,简称定、静、安、虑、得;格、致、诚、正;修、齐、治、平。
这一认知进路,到今天为止,依然是中华五十六个民族沉淀在血脉中的意识形态,只有遇上512汶川大地震这样的大灾难,逐物逐利的党文化才肯暂时放弃其斗争哲学的邪教舆论,再把这块血脉搅动一下,以凝聚整个民族的力量为我所用。
什么是定静安虑得?什么是格致诚正?什么是修齐治平?跟斗争哲学完全相反,孔子把其原理阐明在《礼记。大学》之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薄者厚,未之有也。”
这段话需要解释的有几个关键词,什么是“明明德”?前一“明”字为动词,后一“明”字为名词,主谓清晰。“明德”就是日月光明之德。“明明德”亦即明白阴阳造化之德,生生之道也。什么是“亲民”?亲民即“爱人”,亦即亲善众民之意,做人要“仁者爱人”,以人为本,就是这个本义。而把亲民作新民解是朱熹的杜撰,不符孔孟之道。什么是“格物”?格是格除的意思,格斗的意思,物是财物的意思,物欲的意思。“格物致知”就是格除物欲对心性的障蔽,或者说通过内省,格斗物欲之贪,知道生带不来,死带不去,只有仁爱功德能万世永存,从而让心智达到透明的意思。而不是说把物拿来进行解剖分析,明白其中的物理,借此从中获利。这是朱熹错误的理学解读。此种错误的理学解读是有问题的,它将直接导致意识形态的逐物逐欲倾向,跟孔孟之道的推己及人,明心见性恰好相反。
当初这样解读,跟现代西洋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其实是一样的工具理性逻辑,有其短视的、“半边理由”的功利作用。所以程朱理学并非人性天然的孔孟之道,它把宋后的儒学直接引入了歧途,导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一系列违背人性的理学成立。致使“五四”“文革”爆发,从而使孔孟之道为没有人权的封建专制背黑锅。所以,从上述几个关键词的正确解读和提示来看,对今后修复中华文化的道统非常重要。
以上大学之道就是中华文化,亦即孔孟之道非常系统的认知进路,当然你也可以用丛林文化的语境说,这是孔孟之道比现代科学──科学亿万倍的“认识论”“方法论”。这就是我全部文化的道统内容。因此说,道统文化是讲道礼(理)的文化,是礼义之邦的依据。
有了这些道统内容,于是,社会人生,政有政道,器有器道,商有商道,医有医道……,一句话,各行各业,士农工商各有其道,各行其道,全部是阴阳和谐之道,湿热均衡之道,自然生生之道。道义责任就跟耳朵管听,眼睛管视一样清晰井然。然后进一步演化,乃至为人,父有父道,子有子道,夫有夫道,妻有妻道,一切从自然的生生出发,利生而动,趋吉避凶,趋生避死,先利人物,从而益己。
此种生生之道的仿效,总体又叫乾健坤顺,“天行健,地势坤”,天道薄,地道厚,阳气薄,阴气厚,薄生而厚养,天地之自然。是故阳刚而阴柔,男刚女温柔,天性之自然。如此认道悟道,这才是文化,真正的人类文化。也叫中华文化。所以,中华文化不同于弱肉强食,只知逐物逐欲而“辩证唯物”与禽兽为伍的丛林文化。此种丛林文化也就是当今已然全盘西化的党文化。包括共产党文化,国民党文化,亲民党文化,统属党文化。所有的党文化无一不是邪教,但它必须挂整个民族意识形态的牌子,即挂孔孟之道的道德羊头,才能推销其弱肉强食的奸邪狗肉。这是现代政党文化的一大特点。故社会凝聚力始终是一个沙丘。因为这种凝聚力是靠“小人同而不和”,以政治恐惧力震慑人心,只要赶上天灾人祸,稍微处理不慎,很容易崩盘。
为什么说党文化是邪教呢?是因为,中华文化是道统文化,道统文化是孔孟之道,孔孟之道是生生之道,所以孔子对生生之道进行解释时说“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礼运》)。当年孙文造反,所打旗号就是孔孟生生之道的“天下为公”四个字,从而解读为民生、民主、民权,即所谓三民主义。于是天下义士云从。后来立党,造成党派纷争,由纷争导致引狼入室,日本岛国小夷之邦,几乎蛇吞大象,此立党叛道之灾也。所谓立党,就绝不是替天行道,以有道诛无道,必是人为树敌,党同伐异。所以,结党必定营私,营私必然“窝里斗”,此天道演化之必然。因此,孔子从生生之道出发,为爱护子孙后裔着想,诲人“君子不党”。这是中华文化颠扑不破的道统真理。
然而,什么才能使天下为公呢?只有生生之道,阳光雨露。其生人育物,一视同仁,没有私心。人们可以结社起誓而效仿,这便是人性的社会天良。道统一环扣一环。什么是结社起誓?“社”是祭祀天地神祗的祭坛,人们从四面八方云集到此祭祀为“会”,因此合称“社会”,这就是人类社会的道统由来。以“社会”对天地起誓叫结盟,因此也叫结社,也叫同盟会。所以,这才叫“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而人的行为只能依道而动,以效天则。这叫“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立党明明是个营私的东西,可你偏要撒谎号召人民说:立党为公,于是人民跟着你撒谎,从而形成自欺欺人的意识形态。因此,全社会都说假话,学会坑蒙拐骗,尔虞我诈,弱肉强食,使得中华文化的道德伦常彻底崩溃。到如今,胡锦涛治国非常难,难就难在这里。他想构建和谐社会,但治国的理论却是个邪教的东西,既得利益的结党营私集团,不可能主动从意识形态上改邪归正,除非遇上像512汶川地震同样的大灾,他们才肯将教化人的舆论机器,放下斗争哲学,聚焦于人的天地良知,恻隐之心,同胞亲情,五常之性,以求助于孔孟之道,获取人性的救灾支持和凝聚。
而灾难一过,立马又是国民党杀共产党,共产党杀国民党,全是“煮逗燃豆箕,豆在釜中泣”的舆论教化内容。兄弟阋墙,只为夺利,你叫他胡锦涛如何在这种邪教的党文化基础上去构建和谐社会?这才是一切重大社会病态的全部症结所在。道统文化讲,国家民族就是一个自然生命体,不以道治国,替天行道,必然多病。为往圣继绝学的目的,就是要正确修复人性天善的意识形态,从而把病根摊到桌面上讨论,让全民知道症结,然后给出药到病除的诊治方案。
然而,要用天道,即用孔孟生生之道来充分证明党文化就是邪教,敝人是一介野儒,方敢冒以身殉道之险而启蒙,以求子孙万代之福。可这些道理,胡锦涛作为一国之君的当家人,肯定会深有体会,他又岂能明说?岂敢明说?事实上他自己也没有想清楚各种社会的问题出在哪里?共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已然试探着把毛泽东思想从文件表述中删除,不就是因为他是斗争哲学的邪教鼻祖,比秦始皇更魔王吗?再看全国新闻媒体舖天盖地演红戏,唱红歌,到处毛主席万岁万岁万万岁,仿佛又回到文革时期,逼着习近平跑重庆,下韶山,以求拉拢这个巨大利益集团群体,笼络各路“愤青”的人心。如此内斗内耗,人们究竟要干什么?何必活的如此辛苦?
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不是毛泽东的遗产,也不他私人开的公司,干吗非要继承他的坏东西,坏习惯。而政权是用来维护天下苍生的,其指导言行的道德准则,为什么就不能朝生生之道去归正,去立法,去效法呢?这才是道统人性之天然,往圣之绝学。
然而,以党文化的邪教,因党同伐异,操权柄者之党魁,则可以任意指称敌我,这是党的权威依据,然后使社会成员人人自危,必须变成打砸抢的角斗士,只至自相残杀到死,就像古罗马的角斗场,人与人的相残,仅为权柄贵族所娱乐。由于党文化就是这么一个恐惧人心的东西,因此,用它扰乱社会,制服执政精英群体,从而抢夺政权非常容易。从孙文到毛泽东,都是如此过来的,而问题是,抢夺政权你可以无所不用其极,可政权既然抢夺到手,这叫“马上得天下”,而“马上”能治天下吗?干嘛老不改邪归正呢?这道理非常清楚,难道不怕被人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吗?所以,长期坚持斗争哲学,致使历届执政当局者,难道不是每日每时如坐针毡吗?因此,人们一旦当权,首先捞取好处,然后就想把子女的国籍移入到英美,以防后患,这就是政权始终不能归道的现实人心。
所以,不修道统,是何道理?今天的执政党,干嘛自己老是跟自己过不去?这里只是以中华文化的道统来启蒙,把人生的道理说清楚,并不是要跟现政权过不去,而是要诚恳的帮助和促成现政权的和谐与稳定,这才是整个中华民族之福。因为,每个正直善良之人,能救自己和孩子的唯一方法,也只有重修孔孟生生之道,化党为儒,化党为士一条路。因为,今天的社会,每一个正直善良的人,都早已非党亦党,因为咱们的孩子,咱们的亲属,会争名利的大多都会是党员和干部,难道不是非党亦党吗?难道不该为他们着想,为救救孩子而化党为儒,化党为士吗?化党为儒,化党为士,不过是放弃丛林文化的斗争哲学,重新弘扬祖宗文化的道统,这并不会影响现政权每一个党员和干部的既得利益,可它却能把每个人熏陶成担大道的士阶层,从而为民执政,促成“君子不党”,幸福人生。而最大的好处则是子孙后代,可以万世人性健康而受益。
今天,已然由最高执政当局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跟斗争哲学是两种根本相反的治国心态。于是斗争哲学的抵触力量非常庞大。
为此,敝人常常为那些对抗胡温新政的人着想,倘把胡锦涛的位置就把你去做,首先你没有和谐中华民族的神经,就已然非常差劲,你能比他强吗?你能做好吗?只有鬼才信。
然而,今天任何一个想让中华民族重新崛起,中华文化重新复兴起来的人,无不都要重新找回自然人生的生生道理。用孔孟之道重塑我们每个人的道德灵魂,建立起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从而加速人的心智启蒙,使斗争哲学的党文化,能够极早自觉地改邪归正,形成牢不可破的生生凝聚力。以求整个国家民族的平安与稳定。
而这一切自然的生生道理,乃是“人需”之道。孔子自称为“儒”,旨在诲人“人需”之道,一个“人”字加个“需”字就是一个“儒”字,因此,孔子讲的生生之道,也叫中华文化的“儒道”,所以孔教也叫儒学,儒学也叫“孔孟之道”。然而,此种“儒道”、“孔孟之道”、“生生之道”都是同一个本体之指代,等于孔子,名丘,字仲尼,其指孔圣一也。因此,儒道,生生之道被孔子总体称谓阴阳“中和”之道,乾坤“中庸之道”。因为只有“致中和”,才能“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什么是“致中和”?男欢女爱,心中平和就是致中和,于是子女生焉,道理非常浅显。所以说孔孟之道讲:“中庸之谓德,其至矣乎”。“至矣乎”就是宇宙根本的意思。
由此可见,只有孔孟之道,阐明的才是万年道统中华文化的本根。也只有知道明道之人,人生才能活得心安理得。怎么知道明道呢?“修道之谓教”,一切靠教化。教者,孝之为文也。首先从“孝悌也者,其为仁(人)之本欤”的孝敬教育开始,方能知感恩,然后方可人人亲其亲,长其长,再然后,则天下可太平。如此身教言传,形成文化。这才能知道而明道。天下有道无道,就是以此为象征。因此,文化的道统靠教化。所以,一个“教”字是由一个“孝”字和“文”所组成。也就是说,人只有有了孝敬之心,才能感天动地知天伦。知天伦就是有文化,“天伦”就是“文”的意思。文同纹,纹指纹路,而纹路的第一本意就是生命的由来之秩序,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讲到的纹路一词,都是从这一本义引伸出来的。
于是,孔孟之道又进一步回答,“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可离,非道也”。(《中庸》)
从这一段回答中我们又可看出,生生之道无所不在,生生之道无时不在,关键在于人该如何为人,如何顺应?这种顺应就叫认“性”知“命”,因为人“性”就是“天”然的人“命”所在,所以顺乎人性就叫“率性”,此种率性便是道。
怎么率性呢?非常简单,问自己,绝不向外求,因为心之外没有宇宙,没有世界。只有明白自己之心,才能立即洞见人性。怎么明白自己之心,然后立即见性呢?那就问自心,是不是我之所喜,亦必人之所喜?是不是我之所恶,亦必人之所恶?答案是肯定的。从而推己及人,这就是天然的人性,清晰可见。这就叫“明心见性”。所以,为人只有认性率性,方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方知待人处世应“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方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方知自然为人,应该乐人之所乐,忧人之所忧,急人之所难,救人之所困。这就是“明心见性”。由此可见,人能明心见性,世界焉能不和平?
因此说,心性就是世界本身,世界就在我心中。所以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宇宙唯心所现。所以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有心办事事必成,就怕心不在焉。所以说,人类全部的文化,其实就是“唯心所识”的文化,即所谓的“唯心主义”,这才是正教。而此种正教跟丛林社会的邪教,也就是党文化教人坏透顶的相互斗争、相互残杀而逐物逐欲的“唯物主义”,难道不是正好相反吗?
然而,今天人类社会的全部问题,都出在这个坏透顶的邪教上。因为这个邪教推不出中庸和谐的生生之道,它是只有坑蒙拐骗,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资源抢劫,无限占有的欲膨毁生之道,伦常乖舛之道,斗争残杀之道,环境毁灭之道,地震海啸之道,金融危机之道,经济危机之道。
由此可见,要拯救二十一世纪的人性危机,只有修复中华文化的道统,落实孔孟之道,才能有效的幸福人生。而一切现代社会制度的东西,都不过是工具理性的逐欲手段,解决不了人性危机,只能加重危机。所以,任何人首先都不能指望颠覆现有的社会制度,从而可以解决问题。而解决危机的根本,则在于以万古纯正的道统意识形态,重新教育人性,文化人心,从而逐步改造社会制度,道化社会制度。
什么是道化社会制度?倘以社会制度论,如果说以养生的土地必须人人拥有为天然封建制度的话,那么,则该制度乃是人类社会最文明的生生状态。所以,只有真正的封建制度,土地才能人人私有,皇帝老儿都无权侵犯。繇是大禹之父,亦是一家之长,受封有一个家族的土地,尧让繇代国人管理水利(相当于今天的水利部长),以利天下苍生。繇玩忽职守,未尽道义,他不懂得理会和顺应生生之道,去疏浚河流,引水入海,而是逆天行事,筑坝堵水,致使汛期水泛,坝毁水泄,淹没良田万顷,千里漂尸。因此依道当斩,此乃天诛。于是,虞舜代尧诛繇。繇子大禹因贤受命,子承父业,继续治水。但他顺道而为,凿山为渠,引水入海,跑遍天下,心系道义,三过家门而不入,十年疏浚九州,天下人无不感恩戴德。于是,虞舜把禹作为阐位的国君接班人。
如此一祸一福,一父一子,一个家庭,两种待遇同出虞舜之手。虞舜只有道心,祸福凭道赐取。这才是人类社会的大同文明,正义封建社会制度对给生命与人权的天然保障。父祸不及子孙,君位不传不肖子,每一生民的土地,子嗣万代拥有。这才是人类社会的生生之道。
其他任何社会制度都是罪恶,不符生生之道,尤其是垄断生生资源的资本主义制度和土地被政权垄断的社会主义制度。准确的说,后两种社会制度,远比秦皇汉武以降打封建旗号,行专制之实的假封建社会坏得多。而奴隶社会,在中国没有,跟动物一样所谓的原始社会,乃是丛林文化,斗争哲学物种进化的胡扯。人类至始自终都是人类,不可能有此动物世界。
而中华文化,孔孟之道,则乃人类社会最文明的,最优秀的道统封建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道统封建社会制度,实际上是把养命的土地资源量化到每一生命的家族,让其成员及其子嗣万古共同拥有。从而以家族封疆建土。此种正道的封建文化,意识形态,乃是人类文明的最高境界。
总之,纯正的中华文化的主干就是孔孟之道,孔孟之道就是世界大同的生生之道,让我们为往圣继绝学!彻底与现代愚昧决别。
备注:《易经答疑百题》基本结束。解经断卦的附件将在后期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