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暑期工怎么找工作:《易经》百问回答 (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0:01:28
    ,为配合当局构建和谐社会,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兴国的设想,敝人愿将生平所悟之道统绝学,点点滴滴贡献于社会,于是,写成《〈易经〉答疑百问》,力争把中华文化优秀道统的来龙去脉说清,从而加速国学的有效复兴。斯为答疑之引。   1、《易》是什么?  答:《易》即《易经》,亦称《八卦》,它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其产生的具体时间不详,有说7000年前,有说1、7万前,有说5000万年前。只要不是说人是猿猴变成的,除了这是丛林文化的胡说八道,要为弱肉强食找进化理由,从而把人性变成禽兽找依据、找借口外,人性的文明历史,怎么上推都能说得过去。因为,人类文明的传承方式有口授和书契两种。史前一直是言传身教。  远古简单的书契指事明了,然后与口授同步而传。“仁者爱人”的人性(这与禽兽根本不同),究竟传了多少万年,谁也说不清楚,且由考古去找证明,这已不是学《易》非要争清弄明的事了。但孔子明确告诉我们:“昔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系辞下传》)  《八卦》就是原始《易》。包牺氏就是太昊伏羲氏,风姓,天水人。相传娶女娲为妻,乃三皇之首。被尊为华夏文明的始祖,大概在7000年前建立第一个有史传说的华夏帝国。三皇者,通指羲皇、神农、轩辕黄帝。这些人可能都是以一个为首的帝王名字,指代很长一段历史时期。这就是远古文明多用身教言传作继承,很容易丢失记忆的缺陷。但是,伏羲时代,人类社会相当文明是肯定的,这需用三条幸福指数鉴别,即人与自然和顺,人与社会和顺,人与身心和顺(敝人甚至猜想,当时的人性文明,不知比今天强多少倍,物欲攀比、工具不如今人除外)。所以《易》是伏羲时代相当文明的证明标记。这种标记的思辨智慧极其显着,对宇宙,即时空生命的理解,令今人永世研究,望尘莫及,甚至被洋人称之为,它是外星人传给中华祖先的文明智慧,不是他们能够用史前的、石器时代的划分分析能够解通的。  又据《周礼。春宫。大卜篇》记载,《易》有三种传承形式,夏代叫《连山》,商代叫《归藏》,周代叫《周易》。夏易商易在孔子“苇编三绝”时就早已失传。现在只能通过孔子的《易传》对《易经》的诠释和《黄帝内经》对生命小宇宙的详细描述,人们可以窥测复原部分原理。所谓《连山》是指以 “艮”山为据,观察日月星辰同其变化关系的。所谓《归藏》是指以“坤”地为据,观察日月星辰同其变化关系的。所谓《周易》是指以“乾”天为据,观察日月星与地转时辰对万物影响变化关系的。  但无论是以哪种自然现象作为认知切入的先后凭据,作为观测的出发点,而全部是讲天道运转的基本原理则不会变,从而成为人心必须遵守的道统秩序。当代民间智库绝学研究大师郑彜元老先生告诉我们:《易》是我远古祖宗记录天文、历法、医学的智慧宝典。当然也具有卜筮预测的认知功能。  总之,《易》之为书有道德机理和工具机理的双重功用;有情感逻辑和数理逻辑——两种理性的中和思辨方法。是举世独一无二的智慧宝典。  2、“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是什么意思?  答:《系辞下传》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天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现代任何一本教科书,对本段论文前半部分尚能正确解读,却解释不通后半部分孔子所说,圣人“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的本意是什么?总是把“神明之德”解读成“神明的德性”。就字画来说仿佛没错,但神明的德性是什么?等于没说。且弄的玄之又玄,神鬼莫测,搞成迷信。  而绝学大师郑彜元先生的解释却非常明了,他能把前后文的意思“一以贯之”说通。因此叫“为往圣继绝学”。他告诉我们:神明者,日月星宿之谓也。因为它们能发光,所以祖宗造这个“明”字就是个会意字,日月为明。“神明”就是神奇的日月星宿之光。而“之德”就是摸清日月光辉之变化原理的意思。德同得是一个意思,它是人对日月光明的观察与思考。也就是认知和明白的意思。认知明白什么呢?认知明白日月星宿的神明之光,乃是万物发生和区别的根本原因。这就叫“以通神明之德”。不带任何神秘色彩。倘解读为“神明的德性”,那就只有神鬼才能认知了。所以说这种解读是故弄玄虚的胡扯,目的是自愚愚人,搞成迷信,让孔圣背锅。  至于“以类万物之情”是什么意思呢?乃指神明,即日月星宿对辰的影响。辰是时辰的意思。时辰乃是坤地变化的原因。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是地球自转的时间刻度,春、夏、秋、冬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时间刻度,统称为辰。辰的前面加时,是现代汉语的组词习惯。在神明与时辰的交汇中,地球上的万物各自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从而把它归类区分。这就是仰观俯视的结论。  所以,这就叫“以类万物之情”。  3、为什么用一个“易”字来阐述《八卦》原理?  答:易有多重意思,怎么说都以变化二字有关。第一,郑彝元先生说:仓颉造这个易字的原始意义就是指能变化的日月,也就是说这个“易”是日月上下移动的会意字,跟日月平行为“明”的会意有所不同。  第二,易也是远古人们对蜥蜴的形态变化描绘。蜥蜴是壁虎类爬虫动物,其身体肤色能随时辰变化变动颜色,故为“变易”之易。  总之,两种解读,其自然现象的本质(叫变化)则完全相同。讲的都是变化即“变易”的道理,这是《易经》认知世界的第一重基本原理。  而“变易”同时又是永恒不变的道理。此道理又被称之为“不易”之理。于是,变化的不变即“不易”是《易经》认知世界的第二重基本原理。  然而,谁都知道变是不变的,这个道理非常简单,故又称之为“简易”之理。因此,“简易”是《易经》认知世界的第三重基本原理。  所以,一个“易”字能用它表述自然界的所有道理。《八卦》就是解释万事万物这种“简易、变易、不易”之道的认知工具。  4、《易》分经传两种是什么意思?  答:《易经》指《周易》64卦的全部卦画和经文。经文又分卦名,卦的象辞和卦的爻辞。据说卦画除外,卦名和卦的象辞爻辞,系由周文王在原只有卦画符号的 64卦基础上所配,指事喻意的辞语相当简约。倘孔子不作《易传》加以诠释,此书便成了谁也不可能读懂的天书。所以说“天不生孔子,万古如长夜”。  而《易传》乃是孔子对《易经》进行解释的传文。《易传》共有七种十篇,分别为《文言》一篇;《彖传》上、下两篇;《象传》上、下两篇;《系辞传》上、下两篇;《说卦传》一篇;《序卦传》一篇;《杂卦传》一篇。这十篇传文就像《易经》的翅膀,所以也称“十翼”。有时经传合称也叫《易大传》。  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基本概念,自称中国人,如不明白这些,面对洋人提问,经常会闹笑话。  5、一个“象”字的含义是什么?  答:中华文化是以抽象思维为本质的。通部《易经》以卦象作表述,比如说上地下天(注:因八卦符号夹于行文中电脑打不出来,故括号中的卦画请您参考64 卦,卦图查对,后文中的同样情况,也只能用括号注明卦名,不另解释,请各位看官谅解)这个卦象为泰,卦名就叫“地天泰”,是用以说明天地平衡必安泰。因此,其象征意义的卦名就叫地天泰。这说明象思维是中华文化认知世界的特点。  什么是象思维呢?认知事物的平衡一致,相同整体,承认你我他之间虽各不同,但自然的心性却是高度的一致,这就叫高度的抽象。小一点说更好明白,比如说“植物”一词是个抽象的概念,它包括所有土地上的根长之物,而它们有个共同特性完全一致,那就是根、茎、叶。这就是植物一词是被高度抽象出来的思维依据。那么,人性和畜性的区别又以善恶情仇的完全不同为抽象,所以说,中华文化的本质,是一种抽象思维的特点。这种抽象思维,最擅长的是寻找世界大同的道本依据。  又因为“形而上”的“道”是统摄万物万事万理的最高抽象,它只论事物的“生生”之道,只对事物的共同“生生”进行抽象,不论事物的“毁生”,不对事物的毁灭与死亡进行抽象,因此,中华文化之“道” 从而得出结论,我们对“道”的“德”(得)可以影响一切。也就是说“道德”可以改变一切,只到承认境由心转,病由心生。这又是象思维认知世界的绝招。这样讲过于抽象,没有深厚的哲学功底,很难悟道明白。还是具体一点来说。  首先说象字的名词意义,指事物的现象、表象和形象。故《系辞上传》解释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又曰“见(同现)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  再说象字的动词意义乃指思维的哲理象征,这才是64卦的认知主体,它以天动地静之象为时空产生的根源,更何况万物。从而以八卦相荡模拟万物在时空过程中的演化。八卦者,八种物象的阴阳气数。故孔子在《系辞上传》中这样定义:“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者物宜,是故谓之象”。又曰“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天下之赜,是无中生有的微妙之意。有从无中来,唯有阴阳的变化之象可捕捉、可证悟。所以也叫“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乾是天,坤是地,乾是阳,坤是阴,乾是男,坤是女……等等,这就叫天地〈定〉位焉,再生儿女,因此才有万物(生)育焉。   6,“幽赞神明而生蓍”是什么意思?  答:这段原话语出《说卦传》:“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神明而生蓍,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蓍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片尖细长带齿壮。据说用它起卦卜筮很有灵性。但孔子这话的本意是说:“古代的圣人,之所以作易,(是因为)从玄虚的空无中神奇的发现日月推移,使有灵性的蓍草从无到有而生。(于是)观察阴阳变化(是造就蓍草和世间各种生命的基本原理,从而对这个从无到有的造就过程)用画卦来做记录。(但这个生生的过程又有)刚柔之分,于是要用不同的爻画做记录,(用以象征性做区分)。这就等于明白了天道自然的演化秩序。因而会”时中“适宜的遵守它(即理于义。义者,宜也)。这样就算穷理尽性,完成了生命的演化流程(明心尽性,情义俱佳,不会被物欲拖累而夭折的意思)”。  7:“道”是什么意思?  答:“道”是中华文化的本体,至高无上。但这种至高无上必须与人对它的认知连起来才有意义。这种认知叫心得。心得就是“德”。所以,道需要与德合起来,才叫道德。倘倒过来说,只有遵守道德规律做人,这样才能算“得道”。由此而论,道德与得道是完全相同的意思。所以孟子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都是讲的中华文化的道德之本。  做事想问题不合道,就是人人都鄙厌的不道德行为。怎么区分呢?就看你是不是按道的“生生”善良本性而为人。  什么是道的生生善良本性呢?因为道生万物,无处不生,无时不生,无所不生。而不合道的人就只会利己,毁人生生,毁物生生。因此,无道德的人,就不知道 “仁者,爱人”,不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知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以,也就不知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论语》)于是,明白了这些关于道德的根本原理,人们就可以其言行作检验。便知道哪种人有道无道、有德和无德?同时也可大而言之,或者说哪种政权对人的帮助及其对人的教化是有道还是无道?这一切都看能不能按道统秩序而为政?  正人君子爱道,邪恶小人怕道。一部《易经》就是这么论道,而专讲道德报应的。  因此,这个“道”始终统治着中国人的思想灵魂。所以,中华文化几千年来是举世公认的道统文化。只到“五四”和“文革”才被彻底破坏。  这个道统文化是通过孔子对《易经》以道德二字作总结而完成的。所以,通过读《易传》使我们懂得:《易经》原来是一部道德工具书,因此,其中也装满了工具理性的知识和技巧。因为道德才是智慧的源泉,而智慧又乃是知识和技巧的祖先。  在没有孔子“苇编三绝”、对中华文化进行系统总结前的“道”字,仅指人走的路,属“形而下”的有形路,不具备这层至高无上的“形而上”的本体意义。这一点,在读《易经》中的道字和《易传》中的道字时,我们必须要注意区分,两种道字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这是因为《易经》的存在,要远远早于孔子的原因。  道是人走出来的路,这是道的“形而下”之路。形下之路是看的见的路。也是道的第一本意。这在《易》的经文中共有四处,做第一本意解读。  分别为复卦卦辞:“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意思是往来在路上的人,七天就可返回,外出是吉利的。  小畜卦初九爻辞:“复自道,有何咎,吉”。意思是外出能从原路返回,没有灾祸,并且吉利。  履卦九二爻辞:“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意思是走在平坦的道路上,幽静之人必吉利。  随卦九四爻辞:“有孚在道,以明何咎”。意思是有俘虏在道路上行走,就知道是什么样的灾祸了。  可见,以上经文中的四个道字,都是指人走的道路,即“形下之路的意思。  8、”道“的”形而上“之路是怎么来的?  答:道的”形而上“之路是由生命的”自性“或”自在“证悟出来的。首先用”道心“对治”人心“语出《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其中“。意思是:人心争物逐欲,非常危险:道心恰好相反,微妙生生。只能一贯的精心坚持,执其两端而用中(用中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意思)。又曰:”蠢兹有苗,昏迷不恭,侮慢自贤,反道败德“。大意是说:东方的苗夷之所以愚蠢,是因为他们人性张扬,个个傲慢,自以为是,欺侮贤能,违反道心,缺乏德性(其实,这说的就像是今天的社会人性)。  以上两段话,指没用白话翻译的文言,它是我华夏祖圣先王的治国言论。但2500年前的人们该怎么理解这里面的道与德呢?首先是由老子作”道篇“解道和”德篇“解德,共5000言,合称《道德经》。在该经中首先把”道“作宇宙本体来理解,但讲的很玄。  《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意思是说:能用语言表述的道,不是自然的常道本体。叫得出名字的事物,也不是事物的本来常性(名义)。(我只能告诉大家)一个无字,叫做天地的开始。一个有字,叫做万物的母亲。  可见,老子解道是朝宇宙本体认知的,只是他把话说的很玄,一般人不会举一反三,根本就没法直观的理解。你比如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么,”常道“”常名“又是什么呢?接着他自答:是无;是有。这个无字又怎么理解呢?这个有字又怎么理解呢?这就要举一反三了。显然,天地是有形可察的,无既然是天地的开始,那么就等于天地生于无。或者说无中生有才有天地。因此,天地之有就成了万物之母。  老子是孔子的前辈,孔子非常尊敬老子,并曾经和自己的学生南宫适,此人是鲁国的贵族,受鲁君派遣适周,专向老子请教学礼。在他”苇编三绝“,集大成整理中华文化时,就把老子讲的很玄的”道“与”名“的关系进行明确的定义,旨在让后裔子孙一听就懂。  他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系辞》)意思是说:高于形象的本体认知是道,从形象下面可以认知的东西叫器(这里他把老子论道,跟”道 “这个概念相对应的”名“改为”器“,这就比选择一个”名“和”道“作相对的概念论事更好理解。因为器是有形物和器皿的总抽象,也是万有的总指代。同时,器也是万有都有名称的总指代。因此,”道“”器“对应,”有“”无“对应就非常好理解了)。  接着他又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易传》)  可见,认道首先就要知道怎么从无到有?道门原来在一个”生“字上。所以说”生生“才是悟道的不二法门。所以说对天地的最大理解就是一个”生“字。所以说祖宗万年的文化源泉之《易》都是讲”生生“。所以说,只有”阴阳“的不断流转中和,才是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因此,阴阳也便是从无到有的生生之道。  但是,”道“与”器“所指,其认知理路上,它有明显的”上“”下“之分。上是认知自然的生命之根,下是认知自然的生态之果。上是认知无形的精神来源,下是认知有形的物质成果。上是认知情感中的道德文化,下是认知填欲时的科学知识。  ”道“与”器“的不同,就有这么三重意识层次的区别。  因此,在认知上,是完全不同的两条思想进路。孔子把这两条进路用”上知“”下愚“加以区别。又进一步定义”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论语》)  ”知“”愚“绝对是指人的思想;”不移“是指两种思想的进路相反,过程不能移动更换。好比两人同从武昌上火车,一个往郑州,一个往广州,因前面的进路不同,终到目的会完全不同。洋人到今天才发现人有情商和智商。它犹如生命的智慧双翼。情商是文化情感、道德良知;智商是科学技术、知识技巧。所谓鼠目寸光,其实是因为老鼠没有人的情商,不是说老鼠没有趋吉避凶,捕食食物的天然知识和技巧。这就是”上知“和”下愚“不移的原因。只有在修道中掌握的技巧,才是” 上知“”下愚“的”执两用中“,万物平衡的和谐之道。  以上这些,就是道的形上之路,即文化被称之为道统的系统认知由来。  9、”义“是什么?  答:义者,宜也。义的本意是适当适宜的意思。  适当适宜是言正名顺的意思。言正名顺是做人必须严格遵守的伦常道德及其自然秩序。义、宜同伦常,同道德,同自然秩序的紧密联系是一不是二。在《论语。子路》篇中,有这么一段孔子对他的学生子路的答问记载:  子路问孔子”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如果卫灵公让您替他管理国家,您打算首先做什么?)  孔子回答说”必也正名乎!“(我肯定是纠正各种名份不当〈道义无所适从〉的现象吧!)  子路不理解为人的大道理,反唇相讥老师:”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哪能这样,您太迂腐了吧!怎么对它纠正?)  孔子听后非常气愤:”野哉,由也!(真是个野性子的仲由啊!)君子于其所不知,(君子对他所不懂的道理,)盖阙如也。(大都持保留意见的态度,〈可你却不知天高地厚的戏谑我〉)。名不正,则言不顺;(名称不恰当,语义就没法顺理成章);言不顺,则事不成;(语义不能顺理成章,则事情就干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事情干不成,则礼乐这样的国家制度就兴旺不了);礼乐不兴,则邢罚不中;(以礼乐为载体的国家制度都兴旺不了,则刑罚肯定不恰当);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形罚不恰当,则老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不知动手是对还是动脚是对)。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所以,君子对名称的保持必能与语义相符),言之必可行也。(名称与语义相符必可通行于社会)。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君子对自己的言语措词,无不想好再说,绝不敢马虎抢话说〈最后这句话,是专为提示仲由要如何为人而说〉)。  以上这段圣言教诲,其实讲得全是”名“与”义“的关系。那么,生活中的道理是不是如此呢?这就要会举一反三了。下面我们举例回答:  前面的第8问,我们已经回答了”名“和”器“是一个等同的概念。做人,每个人都是有名称指代的。因为人也是”形而下“的有形之物。但这里如果把”形而下 “的有形之人,不加区分的统称为”器“的话,那显然也是不合适的。所以只能给人取个”名“加以区分。于是,同是”形而下“之”器“这个概念可以涵盖的人,在人与人之间就各有指代了。所以这个形而下之”器“的”器“字,就成了老子玄学中的抽象概念——”名“的同义词。  然而,这样的”名“怎么可能会是自然天性的”常名“呢?所以说”名可名,非常名“。”非常名“的意思是:不是常名的意思。那么,”常名“又是什么呢?显然只有与生俱来的悟性可以回答。这悟性便是自然的”天命“之”性“,人必须”率性“而行。只有率性而行,这便是老子没法用语言表述的”常名“。由此可见,此种”常名“它由孔子用”天命之谓性,率性之为道“(《中庸》)把它进行了严格的定义表述。  什么是”率性“呢?怎样才叫”率性“呢?  这就是说,做人很难,人被称呼的名字并”非常名“,它能因人因时和因环境的不同而不断的变换。这种变换必须要”名正言顺“,从而才能”率性“而行。”率性“适当,便有义在其中。例如面对子女,名字叫父母;面对父母,名字叫子女;面对上级,名字叫臣属;面对下属,名字又叫君上;面对对相名字叫夫妻,面对兄姊名字叫弟妹。等等、等等。做人没有”常名“,随着社会环境变化,不断转换名称和角色。这个角色转换便是”率性“之”义“(适宜)。只有”义“在这里扮演了”常名“的角色。这就是老子说的很玄的”名可名,非常名“的原因。原来,老子的”非常道“和”非常名“就这样被孔子用”天命“和”人性“的自然道义,给予了准确的定义。  这样,是孔子发现了天然的”常道“,它是以伦常秩序的形式来凸显的。只可用正名从义来回答。从而亦对人性进行了天然的铸造,体现为形而上之道统。伦常就建立在这个天然的道统上。比如父对子慈,子对父孝,君对臣义,臣对君忠,以及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只要良知不被物欲裹挟,人性都能自然的找到”常道“”常名“的道义所在。以往的道义文明都是自然形成的,孔子只是”述而不作“对之进行了道统的总结和传承,从来没去人为的杜撰道义,为自利而逼人遵守。他只是提示人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告诉人们不能因逐物逐欲而忘了道义。即不能见利忘义而已矣。  这就是”形而上之道“的道德作用。道统只要人人坚守,道义就永远不会丢失,社会就大同和谐,修、齐、治、平了。  这就是”义“理的适宜所在。与言正名顺为伴。请各位看官牢记,这样的道理就是绝学。  10、《说卦传》的”天地定位“指的什么?又怎么个定位法?  答:知道天地怎么定位,这是学《易》的第一块敲门砖。  什么是天地定位呢?乾健坤顺,阴阳互根,天生地养,分工明确这就是天地定位。  至于有”天南地北“的说法,那是后儒对八卦的理解,并不代表天地就是如此定位。  而乾代表天,坤代表地;乾代表阳,坤代表阴。”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上传》)这就叫”天地定位“。  阳清阴浊,清生浊养。万物因此生生不息,天地就是这么分的工,就是这么个定位法。所以《系辞上传》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高卑以陈,贵贱定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人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可见,天地定位后,各行其职的作用就大致有这么多”分工“的内含。  因此也叫”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   11“河图”“洛书”是什么?  答:《系辞上传》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是说祖宗相传,在伏羲时代,有龙马出于黄河。这龙马背上有毛旋如星点,自然的排列顺序很有讲究,前后左右中,这毛旋都分别有阴阳两数排列,亦即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且奇数为白旋,偶数为黑旋,排列十分整洁。就龙马河图观察,其奇偶相对为后一、六;前二、七;左三、八;右四、九;中五、十。因之被称作河图,亦作龙图一说。故伏羲因这种自然现象的发现,据说以此画阴阳二爻演八卦,推出卜筮生蓍法。现在能知一,六合水,居北方;二、七合火居南方;三、八合木居东方;四、九合金居西方;五、十合土居中立。中立者,大地也。见下图:  对河图数理排列古人编了一个口诀如下:  一与六共宗而居乎北,  二与七为朋而居乎南,  三与八同道而居乎东,  四与九为友而居乎西,  五与十相守而居乎中。  从这里可以看出生数1、2、3、4、5和被生数6、7、8、9、10逐级递升与对应。居北之水为木生之源,再由木而生火,火生土于中,土又能生金,金一化便是水。循环而往复。  洛书则是夏禹治水时,发现有神龟出于洛水,其背有裂纹:前九后一,左三右七,中五,前右二,前左四,后右六,后左八。于是,研究这些个数字的排列,发现是个圆形的宇宙图。见下图:  4─9─2  3─5─7  8─1─6  请记口诀: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央。  这个天纹数的自然排列秩序井然,纵向、横向、斜向三数相加都为15,且相加之和又正好是45。按照“周三径一”的说法,所以说“洛书者,圆之象也。(《周髀经解》)即洛书本是天的”圆之象“。  12、什么是生数和被生数?  答:”生数“是指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被生数也叫”成数“是指六、七、八、九、十这五个数。为什么要这样分它们为生数和被生数呢?原来我们的祖先发现数从一到五以后,六便是一与五相加,七便是二与五相加,八便是三与五相加,九便是四与五相加,十便是五与五相加,其他数都不能做到这点,只有五居中而能。例  1+5=6  2+5=7  3+5=8  4+5=9  5+5=10  由此看来,从一到五,五是一个最圆满的自然生数,故自然之气亦有五行对应而圆满。这应该就是”仰观“”俯察“天文原理的基本结论。再看九作为”成数“又算一个最大的个数,而十则乃是物极必反的九的个数回头,称之谓一十。因此,也叫逢九必变,或变而为一十,或变而为一百,或变而为一千……以致无穷。九一变,必然重新回到一,只是一的后面加十、加百、加千乃至无限。是故八卦把阳爻称为九。把阴爻称为六。这都有天然的数理之据。  13、阴阳出于《易经》,乃国学基本原理是为什么?  答:《易经》经文中没有阴阳二字,但原始的八卦就由阴阳两个符号组成,从而演变出万事、万物和万理。这两个符号由一长横(——)表示阳,两短横(――)表示阴。每卦都是阴阳原理的推演,所以它不必再用阴阳二字写经文,读经时人们也能心照不宣。  那么,为什么祖先要选阴阳的变化论世界呢?  因为,生命过程的心性感知,自然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白天与黑夜。而白天黑夜的相互更替就是阴阳概念的直接来源。这一直接来源除了日月更替外,还有日光的向背,热冷的感觉,外向内向的对比,躁动与宁静的比较,亢奋与深沉的甑别……等等,不一而足。乃至于阴气阳气是生生之道的进一步体悟,亦完全是建立于这一直观观念的基础之上。庄子说”《易》以道(阐发)阴阳“,乃是一语中的,抓住了中华文化的源水本质。  阴阳对于事物来说,就是同一事物的前后整体,倘用西洋哲学的”对立统一“作表述,乃是胡说八道的大错而特错,其引导人的思想行为就可完全的似是而非。阴阳是自然变化的整体,整体不能用相对立作描述。没有听谁说前胸和后背是相对立的,只知它们是一个人的生命整体。就如阴阳只能用调和和互根作表述一样。如果把前胸后背说成是相对的统一,那就意味着前胸和后背是矛盾着的斗争双方,随时可以分割。如此一旦分割,则生命必定呜呼哀哉!所以说,在西洋哲学语境中的对立统一观念,它对中华文化的”肢解 “,乃是毁灭性的破坏与颠覆。且完全就是胡说八道,必须从咱们的语境中彻底清除,不能再让似是而非的是非观念,永远贻害于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  然而,举凡互根的事物整体,确实能相比较而名分的进行表述,而不是相比较而存在,因为存在已成事实。这是有生命的思想,能认知客观存在的一大特色。但你一旦用相对立对之理解,表面上似乎是对的,而事实上就会引导出有生命的——思想的斗争情绪。这于人类的互爱,世界的大同和谐十分有害。  然而,相比较而名分的事物概念却是举不胜举。例如:天地、日月、明暗、冷暖、东西、南北、前后、左右、上下、远近、胜负、动静、内外、快慢、进退、往来、得失、出入、方圆、大小、刚柔、宽严、损益、增减、生死、存亡、吉凶、祸福、否泰、优劣、父母、夫妻、官民、君臣、男女、老少……,等等这些能比较的概念,我们不能把它都说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从而意喻出对立者必有斗争的一天。准确的描述只能是:能名分的事物都有阴阳互根。  所以,孔子教导我们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系辞上传》)又说:”道不可以须臾离,可离,非道也“。(《中庸》)  说的就是阴阳互根作为整体的,自然生生的原因。我们只能继其生生之善,这便是遵道而行,以成就我们的天然人性。  14、”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怎么理解?  答:”易道广大,无所不包“者为太极,太极是看不见的生生之道,是宇宙时空的极限。有太极然后有阴阳,有阴阳然后有天地,”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措“。(《序卦传》)  从孔子这段序卦解释来看,反过来咱们又可举一反三问问自己:我是谁?自己问自己的追问上去,这就是中华文化所强调的反观、反省,反躬、反身。这几个反字后面的连词不同,但意思完全一样,都是向自我生命的心性发问。心性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我是谁的答案是:我是我父母亲的孩子。  那么父母亲又是谁的孩子?我的心性又对我回答:他(她)们是爷爷奶奶的孩子。  这样一直往上追,最终得出结论,人和万物都是天生地养的。  那么天地又是谁生的呢?  答案:阴阳二气。  阴阳二气乃谁所生?  答案:太极。  所以叫太极生两仪,这两仪就是阴阳。阴阳是八卦的全部爻画。至于太极的父母是谁?那便是”形而上“之道,可以意会,但很不好言传。故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孔子也只说到”太极“和”道“止。不过到了后世,有自作聪明,想把自己抬高到孔子之上的后儒,又在太极之上加了一”无极“,无极成了太极的老子,从而来个无极生太极。  而老子的表述最简单:”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讲的就是易道,亦即阴阳之道。也就是说”一“就是孔子说的”太极“,”二“就是孔子说的”两仪“。圣人与圣人之间只有语境不同,用词各异,但对易理的描述完全一致。  至于”二“和”两仪“你既可把它理解成阴阳,也可把它说成是乾坤,还可把它说成奇偶或玄黄,均都没有丁点矛盾。那么”四象“是什么?同样的道理,你可以把它理解成春夏秋冬,万物赖此四象生灭成立。也可把说成少阳少阴老阳老阴。两种解读本来就是半斤八两,一个意思。可是历史的腐儒胡搅蛮缠,总爱争论不休。  但求卦指事不同时,就要看是用四季准确,还是用四象表述明白,可以因事而宜。  至于”四象生八卦“,当作”三生万物“理解。八卦者:乾、坤、震、离、兑、巽、坎、艮。没有万物万事万理不从八卦中来。  15、八卦为什么要分”三爻“和”六爻“?  答:爻画是八卦叙事认理的基本工具,前面已经回答,自然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白天与黑夜,从而使人产生阴阳观念。这阴阳观念其实都是地球对应日月星辰运转的结果。对这种结果通过远古圣人的仰观俯察,于是对其变化进行摹拟和认知。首先以三画认定最基本的宇宙时空坐标。凡事都有起点、过程和终止。这是三个基本点,就是时间的坐标。凡有形体和形态必具上、中、下。这也是三个基本点,又叫宇宙的空间坐标。如此再从天、地、人来看,天上、地下、人居中,这也是三个基本点。故曰人与时空”天人合一“。  为了把任一事物置于何时,居于何位的时空坐标表叙出来,三画卦就构成了易卦的基本部件。但这些基本部件都是纯阴纯阳有所感动而生。  纯阴纯阳是什么?纯阴为坤,纯阳为乾。  乾为天为父、坤为地为母,有感交配生六子。  这六子便是震(为雷)、离(为火)、兑(为泽)、艮(为山)、坎(为水)、巽(为风)。  这样,便把世间产生万物的物象即条件全部概括出来。这就是八卦三画,老子解读说的”三生万物“的基本原因。孔子称这为”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於阴阳而立卦“。  但这种三画卦叙事有限,称之谓小成八卦,亦称八经卦,八纯卦。倘把这小成八卦重而叠之,卦画就成了六爻,八卦乘八卦的重叠,于是就成了八八六十四卦。然后,这所谓的六十四卦相对于经卦来说,统统称之为别卦,或曰大成卦,或曰复卦(别是有别于经卦的意思)。  于是,先天的八卦就成为卦体,后生的别卦就成其为卦用。这样,万事、万物、万理的体用关系就不会混乱而清楚明白了。这就是孔子说的”发挥於刚柔而生爻,和顺於道德而理於义,穷理尽性以致於命“的道理所在。因为六爻卦可把认知涵盖到宇宙空间的方方面面,无一遗漏。  首先,六爻又称”六虚“。什么是”六虚?“于空间来说叫:上、下、东、南、西、北。于时间来说叫:寒、暑、春、夏、秋、冬。再则,于”天之历数在尔躬 “来说,(《论语。尧曰》)六爻画的纯乾纯坤合二为一,阴阳共十二爻,正好对应一年十二个月的阴阳变化,一天十二个时辰的阴阳变化,即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故”子“为11月,亦为半夜11时。其余顺时类推。这就叫易历同源,都是祖宗观察天文地理的结论。  所以,卦分三爻和六爻都是记录和表述天象变化的工具。   16、“参天两地而倚数”是什么意思?  答:参是叁,叁天两地是大自然的倚(ji)数与耦数的对应。倚数是周天立度的依据。所谓周天立度,36O度为一圆周,360天为一周年。倘以四季分,90天为一季,四九三百六十天。倘以四维分,正好90度为一维,四九三百六十度。关于圆面积径一围三,方面积径二围四,这是人们必学的数理常识。但这个常识的发现历史非常悠久,则是远古祖先用监视日圭“推策迎日”的方式计算出来的。  据《周髀算经》记载:“周公问于商高曰:‘窃闻大夫善数也,古者包牺立周天历度,夫天不可阶而升,地不可将尺寸而度,请问数从安出?’商高对曰:‘数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赵注曰:“推方圆之率,通广长之数,当须乘除以计之。九九者,乘除之原也)。  所谓”圆出于方“,是说一个等边四方形(或者看成立体也行)的四维,每维划弧90度,则4×90=360度,正好为一圆。所以说圆出于方。而方的四维边长,每维则只有60为度。(见下图)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周天的圆,即时间是以倚数,即天数90度为四时历数(春夏秋冬)进行刻度的。至于空间的宽广,则是以耦数(圆中包括的方)即地数 60度的边长为东南西北之四维的,从而正好永恒的对应圆的时间刻度。这好比时间与空间同时展开,时间的长度永远是以90度为单位的延长,空间的宽度则永远只能是以60度为单位的顺从延伸一样。对宇宙时空的数理推算就这么演绎出来。再看90和60相比,地数只有天数的3:2。换一句话说,地数6只有天数9的 2/3,这就叫”参天两地而倚数。“  有意思的是:阳气以十天干计算为周循,也就是说阳气运行十天为一个小循环(称之谓十天干,”乾“字左边是”十日干“三字组成,右边是一个”气“字,仓颉造这个字时就把先人观天的意象全部涵盖在字中)。大约36个周期循环为一年,即360天。四季平分便是90天。根据天圆地方是中华文化的宇宙观,以圆周计算便是90度。所以易卦的阳策以36来定就是这么仰观俯察得出的结论。再用36×乾卦阳6爻,正好=216策。这就是对太阳阳气在一年内循环变化的基本认知。  再看坤的阴气变化,所谓阴气地气,实际上是对月亮的周期观察。月亮叁五一变化,也就是十五天一盈缺,这被称之为节气。《黄帝内经》上说”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从这里可以看出,以阴之”六气“(即六节气,共90天)正好对应阳气”九周“循回,亦即四分之一时(季)。所以,用四时(季)乘阴之”六气“,又正好等于24节气,”立春、雨水……“就是以八卦这么推算出来的。这就是八卦阴策只有24的认知原理。  所以叫,”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系辞上传》)也就是说,如果不是月亮三五一变,与四季错综其数,形成生命节律的固定节气,以显天地变化的伦常,除了与自然完全合拍,谁有能力人为做到?  再用24节气×坤卦6爻正好=144策。所以孔子说”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当万物之数是怎么算出来的?不以上述阴阳变化的数理举一反三,郑彝元先生之前,前人没有一个解通,全部都是臆测,早成绝学。事实上64卦总爻数为 384,当以阴阳各半相分,则为384÷2=192。再用阳气周年36循×阳爻192正好=6912策。而阴气一年只有24节气×阴爻192恰好=4608策。把这一年内阴阳交感的总策数相加,不多不少11520。这就是孔子的原话本意,”万有一千五百二十“。而所谓”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 “,是指阴阳二气循环一年后的相交运行日。  (360日这是一个大致时间,因为太阳年12个月为365天多1/4日,月亮年十二个月又只有354天多1/4日,一多一少取其中,所以说是个大致时间。而两者相距的时日只能用闰年闰月来补齐,才能把阴阳拉平,使生命流程能与二十四节气对应,永远不变,不影响作物的耕种时间。称之为”乾坤凿度“。在这之先,孔子已明确的加以了说明。所谓”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仂,以象闰。五岁再闰……“讲解的非常清楚。但如何您读后,仍有难以理解的词意,我们下问再答)。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90与60对比,还是36与24对比,抑或是216与144对比,还是6912与4608对比,都是叁天两地的自然数据。  况且,卦画的阳爻以九论,从初九爻,九二爻,九三爻,九四爻,九五爻到上九爻,形成易卦专用术语。又如阴爻全部以六论,从初六爻,六二爻,六三爻,六四爻,六五爻到上六爻,也是因此而来。  因为天数九的无限放大,与地数六的无限放大,其方圆都是”叁天两地“的比例,它与日月星辰的时空演化,其循环轨迹几乎完全一致。这就是易理的神奇。因此,刘徽在《九章算术序》中曰:”昔者包羲氏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注:神明者,日月星辰,德者,得也。即对日月星辰运转规律的明白了解),以类万物之情。作九九之术以通六爻之变。暨于黄帝,神而化之,于是建历纪,协律吕,用稽道源,然后两仪四象精微之气可得而效焉。“  17、怎么求卦和起卦?  答:这个问题很简单,一点都不神秘,只要把孔子《系辞上传》一段原话用现代汉语意译,并加适当说明就非常清楚了。可是,如果我们不能举一反三,老是胡乱的猜译,找不到对应的,无论是自然的还是数理的根据,就会把它变成绝学,使其高深莫测,让您永远不知所以然。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意译:一三五七九,这是阳数,奇数也叫天数;二四六八十,这是阴数,偶数也叫地数。这样,阳数有五位,阴数也有五位,把它们的各自五位相加,于是各有得数。奇数相加得25,偶数相加得30。再把两得相加等于55。这个55就是天地二数的基础生数。用这个基础生数来推算世间万物的变化,可以叫神出鬼没、无所不通。  (备注:为什么要说”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孔子以后,没有人将它解通。后文又说”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这就让历代儒者百思不得其解了。是错了简牍的原因呢?还是后儒传写笔误?历史上有很多争论。笔者认为孔子前后的解读都是有原因的。或者说都是对的,只是他没有深入细说,后人没能听懂。这里面应有很深的天机原理在其中,有待后人深入研究和发现。这就好比洋人莱布尼茨学我《周易》,从而发现八卦二进制,冯诺伊曼又据此搞出信息时代的电脑科技。其实《易》中的天机无所不包,点滴破译都可受益无穷。笔者认为祖宗立卦时重五,是有自然原因的,因为举手投足都是五。故左五便是阳五,右五便是阴五。因此,才有有关阴阳五行的自然之体会。这首先见之于手足左右各五之功用,理应是”包牺氏“立卦时”近取诸身 “的必有之考虑。阳是生数,阴是长数,阴阳之合便是十。所以,远祖立天干为十,阴阳各五。再看天数地数的总数加起来,正好等于55。如果我们撇开55中的函数,只从象上看这两个5,品在一起一模一样,正好是一双手。如果这样观察自然现象,后文”大衍之数“只说五十,就是把五衍生了十倍,前后文就没有丁点矛盾了。目前知道五的功用只在五行上,怎么将其自然作用无限放大,乃是每一炎黄子孙必须好好继承和研究的课题。这个备注没有任何文献依据,只有孔子要求”学而时(实)习之“的举一反三的自然联想,谨供各位看官受启参考)。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仂,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仂而后挂。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意译:占筮起卦用蓍草五十根作大象推衍,演算时还要取出一根置于一侧放着,只用四十九根。把这四十九根蓍草任意拨开,就成了两堆,用以象征阴阳。从分成两堆的蓍草中任取一根,夹在左手小指间,象征天、地、人三才。然后再以四根为单位,分薮两堆蓍草。每堆分薮下来的结果,左堆余一,右堆必余三(反之亦然),左堆余二,右堆必余二,如果左堆是整数四,这四也要当成余数,右堆也一样要当成余四。这是因为用四来象征春夏秋冬四季。然后把这个余数放置一边,象征历法中每年该有的余数归纳而闰。五年闰两次,所以还得将两堆抽走了四根或者八根蓍草的蓍草堆合拢后再分,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再薮二次。  (注:这样再把两堆蓍草合拢薮,如果三次归奇于仂,提走的蓍草余数都是8的话,因为最大为8。那么三八也只提走二十四根。因为共有48根蓍草参与分割与运算,所以最后两堆多下来的蓍草最少也还有24根。再将这24根蓍草用4季除,24÷4=6。这个6便是一阴爻,而且是可变的老阴爻。于是画一(――)卦画,称之为所求卦的初六爻。这样三变只能画一爻,所以后文说”十有八变而成卦“,正好三六一十八。而现在的人是用三个银钱去丢卦,手掷银钱落地,三个正面为老阳,三个反面为老阴,正反反为少阳,反正正为少阴。这是朱熹告诉的方式,替个人算算小命可以,测国是的重大抉择,是绝不能采用的)。  乾卦蓍数取象二百一十六策,坤卦蓍数取象一百四十四策(参读第16问答题)乾坤两卦共三百六十策,相当于阴历年与阳历年的中间数(365天与354天的平均数)。这样乾坤阴阳各192爻的总策数,分别与阳36周相乘和与阴24节气相乘之积的相加便有11520。这个数就是世间万物的衍生数。  ”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意译:所以,求卦起卦必须通过分二、挂一、揲四、归奇这个四营的步骤,才能筮得《周易》该有的卦形。分三六一十八次的同样的步骤才能求得完整的一卦,这还是不谈变卦和互卦的小成卦。只有在这一基础上引伸出来,进而观察各种变爻关系,上下关系,互动关系,才能触类旁通,把各种可能因素算清楚,则行事才能无不有始又有终(不做虎头蛇尾的无功之事)。  18,怎么理解阴阳、刚柔、仁义?、  答:《说卦传》的开头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这段文字解《易》的道理既简约,又博大精深。关于”易“”幽赞神明“”生蓍“”参天两地“这些概念的基本原理,我们已经在前面一一做了回答。而还有的” 阴阳“”刚柔“”仁义“三个概念,一为天道,一为地道,一为人道。这是《易》学的三个基本问题,我们尽量从易从简上来作回答。以便各位看官一读就懂。  至于”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这句话中还有另外三个概念”理“”性“”命“,则是中华文化的最高义理。今天已经不用”义理“一词论道了,而是代之以洋话语境,称之为最高哲学(但说最高哲学则似是而非。因为义理,情在理中,魂在理中。而哲学,则没有灵魂。这是中华文化跟西洋文化其概念内涵的根本不同)。这三个概念的最高义理,我们也恐怕只能放在三百问的最后来作总结回答了。  首先还是先读孔子《说卦传》中对”阴阳“”刚柔“”仁义“之道由来的进一步解释: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通过这段话的解释,我们知道了昔者圣人作《易》的目的,是想回答性命是从哪里来的。以便从而顺成生命的自然流程。于是发现阴阳变化是生生的原因,把它称之谓天道。又发现生命是由大地把它长成物体和形状的,从而有柔有刚。因此,又把这刚柔看成为地道的养生功能。回头再来考察生命的自性是怎么回事?于是,便发现人能感恩,也就是说生命能感恩,从而生出孝敬之心,仁爱之义。所以,情感仁义是人道。  由于阴阳、刚柔、仁义都是生命出现的原因,所以,从秩序上看,也就是从时间上看。乃是天道的阴阳在先,地道的刚柔在后,生命的仁义为末。因此,阴阳又是刚柔与仁义发生的总原因,故在普遍论理的情况下,阴阳又常囊括刚柔与仁义,以其”消“”息“而论道。总体说,从空间上看,此六者两两相伴,前后照应,互为因果。  (这里提示各位看官,我把阴阳、刚柔,仁义等事物的正反两面,用”两两相伴,前后照应,互为因果“作表述,应该说认理是相当准确,符合道理之自然本身的。也是想带头自觉否定”两两相对“这种西方语境。前面已经说过,西洋文化的相对意识,对我子孙的误导已贻害深重。因为,”相对“一词,其概念的内涵设定,就明明白白地带有了”对立“和”对抗“的情绪与意图。想用它表述自然生生之道,本身就是个错误,永无可能。最终,还会引导人与人相互残杀和斗争,反过来破坏自然的生生而毁生。这已是误导了人类数千年的不争事实。请各位用心想想,是不是这么回事?所以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才是阴阳相伴本身,夫妻恩爱本身,天地人道本身)。  中华文化本身就是鉴于如此认知原理,于是,就把阴阳看成生生的天道,以六画卦的最上两爻做表示的。又看万物都在地上长出,形态有刚有柔,就把最下两爻看成地道。只有生命是在天地之间长成的,所以用中间两爻表示人道。从而把卦位依序定死。这就跟一加一只能等于二一样,卦位定死就是道理不能变是同样的自然原理。于是,通过定位后的卦爻之变和互卦相比,就可综合判断天地人世间的万事万理,从而判断事物的发展与变化。  可见,《易》理中的阴阳、刚柔、仁义是圣人画卦摹拟世界演化的根本依据。它是仰观俯察天文地理的结果,也是卦用六爻的直接原因。所谓”乾乘六龙以御天 “,所谓”周流六虚,变动不居“,其实,皆指所谓”六爻效天下之动也“的不同表述。什么是天下之动?日月星辰,风霜雨露。所谓”效“者,即反复摹拟之,反复检验之。因为,只有”动“才是世间一切事物的生生之源。因此,”阴阳“”刚柔“”仁义“此六者,便同”六虚“、”六龙“,”六宗“”六爻“的时空概念一样,它们之间具有相同与相通的对应意义。  19、关于律与历的关系是怎么回事?  答:律与历是中华文化认知自然的两个重要观念,其中有情、理、义的多重含义。所以,对观念性的道理,我们不能用概念一词来作等同的理解。这就是东方文化完全不同于西方文化的认知进路。我们知道规是画圆的工具,矩是画方的工具。今天把”规“和”律“两者连起来做词组,称之为规律,用以表达自然的道理,是迎合西方科学的概念来论概念的,表意没有情义,语意极不完整。  那么,律的本来又是什么呢?第一,是声率,二,是命源,三,是时序。声率是对自然的天籁之音而定义,命源是对生生的气理而定义,时序是对时间的终始而定义。此三者又均有数理不变的逻辑。这就是一个律字在中华文化中的使用功能及其来历。所以,我说它具有情、理、义的三重含义。把祖宗文化的这些个道理重新梳理,这就是我辈该做的文化抢救,即”为往圣继绝学“是也。  对律吕的发现,传说是黄帝的乐官,一个名叫伶伦的人。他以《易》中最大的阳数九,按其数理损益,发明了律吕飞灰,从而搞出十二律吕。律吕飞灰究竟是怎么回事?史书只记传说,没有详实的细节资料。伶伦受命研究音律,他跑了很多地方,从大夏的西边一直跑到昆仑山北。发现了一种能做律管的竹子,于是就采伐一些厚薄均匀的竹子,把它中间掏空,做成长短不一的十二根管子,用它来测量一年十二个月的地气,看这地气是如何发声的。从而找出自然音律与生命流程的生化对应。这种方法被称之为”候气之法“。  据说,他把十二根同样粗细的竹子一头平锯,另一头斜削。最长的一根九寸,最短的一根四寸六分。然后把斜削带尖的一头同时插入阴山的地下,并将毎根长短不一的竹管装上苇膜灰,此灰名叫”葭莩“,非常轻。然后把它全用布幔遮盖,外面再筑不通风的房室,自己躲在里面观察。到了11月的冬至日,阴气已极,阳气来息,《易》理叫做一阳生时,地气把这最长管中的”葭莩“吹出,同时发出”嗡嗡“的声音。这就叫”律吕吹灰“。这种第一次和第一个月也是第一根九寸长管”吹灰“的声音,后来制造一种黄钟把它复制出来,就被定名为黄钟。吹灰的时辰就是冬至准时分。依次的第二个月节气亦如此,直到一年的十二个月都有不同音律相对应,周而复始。  这种伶伦用九的损益法而削成的相对短管,通过地气发出的飞灰及其声音,被一一命名记载。根据这种声率仿音制作的乐器,它们分别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这十二种乐器的声率名称就简称律吕。又因,这律管的长短尺寸的奇偶数不同,其所代表的月份奇偶数也不同,奇数代表阳,偶数代表阴,所以十二律吕其实是六律六吕,律阳吕阴。又因阴阳互根,通常说的”六律“,就包括了六律六吕。当然,关于律吕的发现与发明,这些都是传说,想重新做一次试骗,必须要有相应的人力物力,试验经费,中间还有很多细节也并不清楚,有待厘清。  于是,音律的秩序就这么被发现,它与历数同源。而其律管长短的损益法是将最大的天数九按3:2进行损,名之曰”参天两地“;然后再将损下来的数用同样的 3:2进行益,这也叫”参天两地“。9÷3=6,这叫九的三分损去一分便是六,这是第一损。那么,有损便有益,再将六以三分之,6÷3=2,二是六的三分之一,那么,所谓的益就是在第一次损的基础六上加上它的三分之一6+2=8。其他依此类推。伶伦的律管长短就是用此”参天两地“的自然天理求算出来的,所以律与《易》理同,”《易》与天地准“。  关于这一原理,《史记。律书第三》是这么记载的:”律数:九九八十一,以为宫;三分去一,五十四,以为徵;三分益一,七十二,以为商;三分去一,四十八,以为羽;三分益一,六十四,以为角“。去就是损,三分损一分的意思。益就是三分加一分的意思。宫、徵、商、羽、角是六律的五音归类。其”参天两地“损益计算公式如下:  宫;81  徵:宫×2/3=81×2/3=54  商:徵×4/3=54×4/3=72  羽;商×2/3=72×2/3=48  角:羽×4/3=48×1/3=64  再让我们来谈谈为什么说律与历同源?司马迁在《史记。律书第三》中说”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一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又说”武王伐纣,吹律听声,推孟春以至于季冬,杀气相并,而音尚宫。同声相从,物之自然,何足怪哉?“  这里面回答了六律的推定,其中已含有这么几层道理:第一,王者立法,物度轨则;吹律听声,推算四季;同类相聚,同声相从。这些统以六律为根本。由此可见,律与历本来就是一体之本。那么对历的推算又是怎么来的呢?  司马迁在《史记。历书第四》中说:”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馀,于是有天地神祗物类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历,首先是对日月星辰变化的考定。这便是说,咱们的祖先是以自己为坐标,观察天体在天球上的变化(今天叫以地球为中心)。这跟究竟是太阳绕地球转,还是地球绕太阳转,其对生命流程的本质理解没关系。所以,现代力学的天体运动原理,并不能否定以人为坐标的生命流程原理。因为两者根本没有冲突。  对五行流转的阴阳消长认知,对阳长阴短的时空矫正,乃是中国历法的生命流程。可以说这一生命流程会永世不变。一年365天又1/4多,这是太阳运行的周天结果,今天换成地球绕太阳的周期。倘以360度为圆周论,它多了5度又余1/4,只能是椭圆。倘以月圆月缺作观察,12个月又只有354天多1/4。这就为难了远古的祖先。于是他们以天干地支分时辰,用以调整阴阳变化的对应关系。从而发现”天行疾,地行迟“,对其进行”乾坤凿度“,然后矫正时差,不误农时。这就是黄帝考定星历的来历。  再把天干配地支,从甲子到甲子,即以十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配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共以六十时日为周期。也就是说十天干运行了六个周期,而地支才五个循环,甲与子才能重新相会。这就叫天行疾,地行迟。然后六个甲子日周期,6×6=360天,接近一年度,相差也有五天多。那怎么办呢?只能以地气循环为标准,测准冬至日,即每年阴气到了极点,阳气初生的那一刻,一般都在农历十一月。再以六十花甲子推算,从而进行损益,多的天数就用闰年解决,多的月数用闰月解决就很方便了。  比如:以月亮盈亏计算每月日期,12个月共有354天又1/4日。把这354日用花甲子相除,显然只够五个花甲子余54天多,这54天多就算成是坤凿度的多余日时。那么,乾的周期,即太阳年显然是365天又多1/4日,倘以6个花甲子相除,又余5天多1/4日。这显然又是乾凿度的多余日时。然后把乾的6个花甲子数,拿来填补坤的54日余数不足的1个花甲子,再加乾余的5天,这样便可依次推算出下一年的冬至日是哪一天。假如先一年的冬至日为冬月甲子日的话,那么,下一年的冬至日便是第二年冬月的己巳日。以下依此类推,从黄帝时代确定冬至日起,只要文化不中断,用六十花甲子依序推算,可确定一亿万后的某一年冬至日是花甲子的哪一天,哪一时,分秒不差。所以,《论语。尧曰》篇告诉我们,尧把帝位禅让舜时,一再嘱咐”天之历数在尔躬 “。舜禅位于禹时又同样嘱咐。可见,律与历对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这就是中华文化律与历的基本原理。  20、什么是卦辞和爻辞?  答:六十四卦每卦都有卦辞,用来说明该卦的形象要义。卦辞分卦名和卦形西种意义表达。比如乾卦,卦形下写着”乾。元亨、利贞“。其中”乾“就是卦名,”元亨,利贞“就是卦辞。卦辞是对卦名形象意义的总体回答。相当于文章的概论。  爻辞是写在每一卦的爻画之后的。每一卦都有六爻,每爻都有爻辞象事状物论吉凶,道得失。亦叫象辞和兆辞。每一爻辞的开头都以初、上、九、六为题是什么意思呢?原来阴阳爻画的排列,乃是对天地人道的象征定位,表达宇宙的时空节律。六爻一卦,均从最底下的一爻往上数,就跟万丈高楼从地起一样。这最底下的一爻就称”初“,最上的一爻就称上。  那么,为什么把”初“”上“又跟”九“”六“相连,从第二爻到第五爻又用其位次与”九“”六“相连呢?原来,九是宇宙间的最大个数,它只能用三分,因此既是奇数中的最大个数,也是阳变的极数原因。众所周知,九一变为一十,所以逢九必变,又回一。因此,九就是阳气的极数,乾天的极数。于是,把阳爻称之为九。比如乾卦六爻皆阳,第一爻就称”被九“,第二爻就称”九二“,接着便是”九三“”九四“”九五“和”上九“。所以,对每卦中阳爻的表述依此位次类推,全部以九论。这是读卦必须搞清的常识。  反之,同样的道理,因”九“与”六“的比率是”参天两地“的不变数理(前面已经详细解答,不予赘述),六便成了地数,代表阴气的极数。所以每卦的阴爻亦类推,分别称为”初六“”六二“”六三“”六四“” 六五“和”上六“。这样表述卦爻的时空关系,天人关系,爻画的象征意义就好明确了。比如既济卦的第一爻是阳爻,曰:  ”初九,曳其轮。濡其尾。无咎“。  意思是:初九爻象征曳住车轮,不让其尾被水沾湿,这没有过错。  ”六二,妇丧其茀。勿逐。七日得“。  意思是:六二爻象征妇人丢失了遮帘,不必去追逐,七日内可失而复得。  ”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意思是,九三爻象征殷高宗征伐鬼方,苦战三年而胜,切莫任用小人。  ”六四,(绵)有衣袽。终日戒“。  意思是,六四爻兆示,华美的衣服变成破烂,当整天警惕灾祸方可无恙。  ”九五,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  意思是,九五爻象征东邻之国杀牛大祭神祗,不如西邻之国诚敬简朴的以心祭神。心诚便可实受其福。  ”上六,濡其首。厉“。  意思是,上六爻兆示渡河被水淹顶,非常危险(只有修德守身才能渡过)。  以上这些举例就是卦辞爻辞的各种象征比方及其兆示提示。这就是卦爻辞的叙事作用。    21、什么是“五行?”  答:五行是自然界人人都能感觉到的五种自然形态,即木、火、土、金、水。但在中华文化的语境中,显然,你又不能仅仅把它理解成五官能够感性认知的物质形态。事实上,此种“形而下”的物质形态,只是起初的认知基础。到后来,多部分的五行观念,都用来对“形而上”的道体认知,即五行被纳入五行气数的运转。这就完全失去了物质形态的本来。比如,春、夏、长夏、秋、冬,对应木火土金水。又如中医诊病,他把肝、心、脾、肺、肾;怨、恨、怒、恼、烦,这些都用木、火、土、金、水的气数运转来对应,你怎能说这也是同样的物质形态呢?只能说这是“形而上者谓之道”的意识形态。  什么是五行?行作流转的功能之用而理解。五种形态,在这里被临时指代为某种生克制化的道体。其运行是逆是顺,一看便知。所以五行总是相生相克,相互制约,始终维持着各种生态的自然平衡。  最早对五行的书面解释,人们见之于《尚书。洪范》,是周公旦请教殷商遗贤微子的答疑:“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火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从这里可以看出,五行的用途不仅引伸到上下曲直的时空变化,而且引伸到生命味觉的酸甜苦辣咸。  五行的相生关系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的相克关系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见下图:  22、八卦与五行的关系是什么?  答:在八卦中,根据八种物象的特性,人们为了象征性的叙事,方便更好明白的加以联想,于是把五行纳入其中。其关系就是:  乾、兑属金;坤、艮属土;震、巽属木;坎属水;离属火。  为了便于好记,于是把它编成口诀:  坤艮属土坎属水,乾兑二卦性属金,震巽属木离属火,八卦五行关系深。  知道了八卦与五行的关系,也就知道了六十四卦与五行的关系。因为六十四卦是以八卦为本,从而分宫次的。这样的宫次就叫乾宫、坎宫、艮宫、震宫、巽宫、离宫,坤宫、兑宫。然后每宫的八卦又衍生八卦。这样就形成了八八六十四卦。这六十四卦各自的属宫是什么五行,该卦也就是什么五行。见下表:  宫次   乾   坎   艮   震   巽   离   坤   兑  五行   金   水   土   木   木   火   土   金  五行在六十四卦的排列,读《易》时理当熟记,因为它在星历纳甲中有关键性的作用,而且对占筮起作直接的预测信息的标示作用。  23、八卦以“乾坤”两卦为父为母,所生六子的气数原理是什么?  答:所谓的乾坤相感,其实是对阴阳(爻变)的交配而言。所谓生六子,其实是对乾坤两卦三阴三阳的爻画,它们之间相互消长,即相互“消”“息”的变化而言。我们已知原始八卦只有三爻。这三爻的阴爻、阳爻,各位次没有一个是一样的。所以才能构成八卦。也就是说,阴阳二爻的三个位次变换,无论如何也只能排出八个不同的图案。这八个不同的图案,才分别被命名为八卦。见下图:  乾卦三爻纯阳,坤卦三爻全阴。所以《说卦》中说:“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  孔子说这段话,对《易》的解释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我们不如把他要完整表达的意思意译如下:  《乾》的象征本来就是指天,(对人来说)所以,象征就是父亲。《坤》的象征本来就是指大地,(对人来说)所以,象征就是母亲。《震》是大地母亲向《乾》父第一次“索”爱后生出的孩子,所以是长子。  (为什么要说是长子而不说是长女呢?那是因为,乾的形象是三长横,三是奇数,所以,只要是奇数,指人时就代表了阳刚与男性。同时,坤母的形象是六短横,六是偶数,所以,指人时只要是偶数,就代表了阴柔和女性。而坤母去向乾父索爱,于是乾就拿自己的“阳”来“息”坤的“初六阴爻”,坤的初六爻就变成了初九爻。这个变了初爻的《坤》卦,请大家看看,它还是《坤》卦吗?不就成了《震》卦吗?再请各位看官数一数,这个《震》卦有多少画?不就是五画吗?所以说是长子,而不能说是长女。这就是卦理所涵的数理天机。而且神奇的很。假如说您的老婆初怀孕,你想求卦问男女,倘若得卦为《离》,就等于天机告诉你是个女儿。如你想生男绝不能,除非生出的是死胎。这就是《易》理不变的天机,今天叫自然规律)。  然而,《巽》的出现跟《震》相反,它乃是乾父向坤母第一次主动索爱,于是坤母把乾卦的初九爻“消”成为初六爻。(备注:乾向坤“索”为“消”,坤向乾“索”为“息”,所谓“消息”一词就是这么来的。消息就是阴阳消长,此起彼伏,相互转变或者相互转化的意思)。所以说,《巽》是乾父向坤母等一次索爱所产下的长女。  《坎》是坤母第二次向乾父索爱后产下的孩子,所以说是中男。  (请看,《坎》卦是《坤》卦的六二爻变成了九二爻,数一数总画数还是四短横加一长横,共计五画。所以说是中男。后文类推,再不另用括号注明)。  《离》是乾父第二次主动向坤母索爱的产物,所以称之为中女。  而《艮》则是坤母第三次向乾父索爱的结果,所以《艮》是最小的儿子,称之为少男。  同样的道理,《兑》是乾父第三次向坤母索爱的产物,所以《兑》是最小的女儿,称之为少女。  因此,乾坤生六子。以“六子”论阴论阳,十分巧妙。阴阳者,除了对应的物象与人道关系外,事实上是古圣先贤们“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所得到的一套自然气数的运转规律。它与自然完全合拍,而且永世不变。如此巧妙的象征,由我祖先把阴阳变化的原理认知的滥熟,真是人类文明的至高骄傲。  24、什么是“六节”藏象?  答:“六节藏象论”语出《黄帝内经、素问》,原话是黄帝问岐伯:“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所谓六六之节,是指五天一候,三候一气,六气一时节,故为六六之节,气象藏焉。此道理不能见之于教科书,看来已被人为的搞成了绝学(5天×3候=15天一节气×6节气=90天一季节×4季节正好=360天)。这就是“六节”藏象的基本原理。  接着黄帝继续问:“地以九九制会”。但这是指日行五天才能成一候,三个五天才能成气候而言的,不然此话说不通。故岐伯婉言回答,这叫“故其生五(指阴阳五行)其气三。三而成天(三阳为乾,乾者,天也),三而成地(三阴为坤,坤者,地也),三而成人(一生二者为乾坤,二生三者为人物,故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藏。故形藏四(时),神藏五(行),合为九藏以应之”。  事实上,他们君臣所讨论的问题,用今天的话说,是天体演化的自然规律。黄帝的问题还有下文:“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 这里的三百六十五节,中医学解读为人的全身有三百六十五个穴位,正好对应一年四季的天数,故曰天人合一,与天地同久,是宇宙的复写,亦称小宇宙。因此,黄帝的咨询本身就有高明的道理基础。  故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您提的问题高大而文明啊!)请遂言之(请让我试谈看法)。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所谓六六之节和九九制会,如上段解读译文的说明所述,是用来确定天度和生命流程之气数的)。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这段话无须解释,已明白告诉我们,先人对时空测度,历气运算,目的只有一个,全为纪化生之用)。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指日月运行的方位和秩序),周有道理(周者,圆也;道者,轨也。它们运行一周的轨道有理可循)。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此”度 “字前后意义没法联贯,疑为”周“字简牍传抄时的错讹,没法意译)。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因月份不足,节气有盈余,而产生闰月)。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只要确立了冬至日的开端,便能用圭表的日影推正中气的时间,跟随日月的运行,推算节气的盈余直到岁终,整个天度变化,便可完整计算清楚)。  这就是所谓”六节“藏象的基本原理。可见,所谓象者,运气也。所谓藏者,万物生化之节律也。故曰”生生之谓《易》“。(《系辞上传》)  25、《易传》中的”神“概念该如何理解?  答:神字的本意是对上天垂象的祭祀祈祷。引伸后的意思多指事物微妙变化的神奇,这里面不带任何迷信色彩。在《系辞上传》中多次说道一个神字,比如:”故神无方,而易无体“(所以说,神奇奥妙的道理无所不在,而《周易》的变化也没固定僵化的形式)。又说”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通达变化叫做明白事态事理,阴阳变化不可测定叫做神奇)。又曰”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以酬酢,可与佑神矣。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易卦能彰显幽隐中的生生道理,所以,可用易理酬酢世间一切人道该有的需求,从而与神佑相感。孔子说:明白变化道理的人,不几乎就是明白了一切神明的作用所在吗?)  另外还有一段言论中,亦多处用到神字:  ”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于此哉。古之聪明睿知,神武不杀者夫。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  此一段言论中,孔子共用了五个”神“字来阐明《易》理,让我们用现代语言对之意译,看这几个神字是用来说明什么的?迷信不迷信?但胡乱编绎的杜撰教材除外。  ”因此上说,《易》是圣人用来沟通天下心志,安定天下事业,决断天下疑难的工具。因此上说,蓍草的神奇是能够通过排卦,而圆润的达到对时间的抽象认知。从而借助卦理表达空间的具体方位的。这些都是六爻变化起的作用,从而对易理的深度贡献。圣人凭此明心见性,不用时把它深藏隐密的衷心,对吉凶的忧患跟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精神高人一等,知道事物的未来衍生,肚腹中已然深藏,即晓得了以往的来龙去脉。其他一般的人谁能这样做到呢?只有古代聪明睿智,神武而又不嗜杀生的伟人才能如此吧!这是因为他能明白了老天的生生之道,明察它没有彼此贵贱(君民)之分的原因。是以才有蓍草这样神奇的物种兴起,借以前兆于先民的吉凶之用。于是,圣人依此虔诚敬畏之心,体显在斋戒行为之上,用以同日月的神奇一道生生不息吧!“  在《系辞》上、下传中,还有很多用”神“字的地方,下面多列几处:  ”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神“(对道、器、法的来去利用,百姓日用而不知这就叫神奇);”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易理,唯其精神微妙,所以来去自如,快而不见其速,慢而不行亦至);”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因此上,天生神奇的蓍草和灵龟,圣人从其数理上悟出变化的法则);”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对易理举一反三,就能变通理解,以利其用,精力受其鼓舞更神奇);”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对神明生生的德行理解,便能存信于社会人生)。  从以上论道所用神字,没有一处是不可理解的迷信,它无非讲了三重义理:一是事物变化的微妙为神奇;二是智慧的高超为神算(如能算卦明理);三是道德的高尚出精神(有德之人存德性)。  但有一处是指鬼神之神,孔子只是比方而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周易》是以天地变化的规律为准则,所以它能将天地间的道理普遍包容在内。因为这是仰观天文变化,俯察山河法则的结果。因此可知晓光明与黑暗的事理,追溯万物的初始,反求事物的终结,就可以了解死生的规律。考察精气凝聚能成为形体,魂魄游散是变为虚无的原因。由此便可推想鬼神的变化情状了。  这些话非常有道理,但全是比方。你可以说它具有道德报应的神鬼义理,但确实没有宗教迷信的神鬼意义。因为孔子只讲该怎么做人,主张”不能事人,焉能事鬼“。   26、怎么理解“器”的涵义?  答:“器”是一抽象概念,在中华文化中相当于西方文化的“物质”一词,这一点,学《易》时必须明白。我们已知“物质”一词是现代物欲社会的哲学概念,相对于物质的另一面便是精神。但这一点跟中华文化的义理又完全不同。中华文化讲“器”与“道”的关系,认为这两者都是心性的产物。因此,西洋文化把咱们的心性文化称之为“唯心主义”,在研究老庄哲学时,便说他是“客观唯心主义”,在回答孔孟之道时,便说他是“主观唯心主义”。这是今天祖宗文化之所以被丛林文化颠覆的根本原因。也是全民道德沦陷的根本原因。  在《系辞上传》中孔子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器对应由此而来。从而影响中国人的道德思想几千年。  什么是形而上之道呢?不能被感官直接捕捉,经验直接复制,只能凭心性体悟的形态以上的道理便是道,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见前7、8两问答疑)。  什么是形而下之器呢?显然,只要是在形态下能被感知的事物统称为器。这不就是物质的统称吗?但又不一样,因为我们的文化比各种洋文化来的高明,也因为器这个抽象概念包含了物质和工具的双重意思。我们可以说器是有形态的物质,但我们不能说有形态的物质就是器。这就如同我们可以说万里之行始于足下,但我们不能说没有足下,已到万里。所以我说中华文化高明,高就高在每一方块文字的制造,它已饱含了先哲们社会经验和人生智慧的结晶。这样的文字内涵,是任何语音文字的语义概念,都不可能包含的。  首先搞清楚了器概念的语义后,我们还必须举一反三的进一步认知:原来器是物质,器更是工具。而工具总是人制造的,它少不了力学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器又是工具理性的简称。中华文化简称工具理性为“器道”,亦叫“器道文明”。所以,西洋文化的一切文明,说到底就是“器道文明”。他们全部的认知特长就一枝独大,那就是“工具理性”。今天称之为科学技术。  然而,中华文化不同,从古至今就有“上知”“下愚”的甑辨。孔子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又说“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什么是“上知”“下愚”呢?这绝不是今天解释的统治阶级聪明,劳动人民愚蠢。如此解释是“五四”“文革”倒孔杜撰的胡说与歪曲。显然,“知”“愚”只能是指人的思想及其理路,只能是纯对认知而言。“上知”是指“形而上”之道,“下愚”是指“形而下”之道。这两条认知之路一上一下,它属于天地自然本身,你根本就没办法将它移换,所以称之谓“不移”。  那么,何为“上知”呢?显然,认形而上之道便是上知。这种上知便是认生命由来的生生之道。认生生之道就该与道同体,从而“明明德,止于至善”。(《大学》)所谓“明德”“至善”就是人不能因自己过度逐欲而毁灭了他人之生,他物之生,从而知道克己与感恩而生存。  何谓“下愚”呢?因工具理性同道德理性——这两种生存观念的思想理路完全不同,故其言行恰好相反。工具理性在认知上,总是只认形而下的逐欲之道,为物欲而竞争,因竞争而斗争,因斗争而战争,因战争而毁灭。这毁灭就是不能改变的——“下愚”的认知理路。所以说丛林竞争,弱肉强食,逐物逐欲的工具理性,其实是毁生的下愚之道。这就是孔圣教诲我们的——亘古不变的——“唯上知与下愚不移”的天理。  中华文化对“道”“器”二字的甑辨,是全部文化的骨髓。所谓“君子不器”就是这么来的。因为再好的器也不过是个工具和玩物,它不能修已安人,化成天下。  为人只有明道修德,才能推己及人,利人利已;才会“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便才会知道“道、器”者也,执其两端而用中。  27、关于“气”的含义怎么理解?  答:一个“气”字,在中华文化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化生概念。按照今天的哲学语言加以理解,你可以把“气”说成是信息、能量、质量的总根因。气字最早的古写是三横或三竖,像个“川”字或“三”字。这个字也读气,本意是呼吸。后来又引伸为看不见形态,而又能衍生万物的原始基因。它跟今天所说的空气的“气”,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但你可由其去引伸理解。在《易经》中,它指的是阴阳没分时的浑沌状态。  这种状态被称之为气。今天,因为汉字的简化,我们把诸种指事不同的“气”,即空气、臭气,骨气的气等,原来的字形是完全不同的,现在用一个气字来表达,于是词义就混合复杂了。这一点必须说清。  那么,什么又是宇宙未开浑沌基态中的阴阳二气呢?《系辞上传》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显然,太极才是阴阳二气能够从无到有的根因。  再看《彖辞传》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乾卦》)  又说:“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坤卦》)  这里面的元都是指的元始基因,本原的意思。且在《易经》中,乾坤二卦本来就是阴阳之象。所谓的“乾元”“坤元”,实际上也是指的阴阳二气。因此对这个气字的理解,我们又可把它解释为贯穿于“形上”“形下”之间的“生生”命门。  有了这种命门,便找到了万物化生的原因。因此《彖辞传》中说:“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咸卦》)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咸的意思是交感。阴柔居上位而阳刚处下位,阴阳二气交相感应,于此亲和喜悦,就像男子礼下求女,因此,“既亨通,且顺利,这是坚守了正道,娶妻吉祥”。天地交相感应,万物赖此化生的原因。(所以)圣人感动人心,带来天下和平。观察这一感应法则,便可发现天地万物的真情。  在《系辞下传》中又说“天地姻缊,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  所有这些道理,无不是讲的一个”气“之质——”气“之本体之所在。所以说,这个气是形上形下的”生生“命门。如此理解,方为正确。  28、太极图或八卦图是什么?  答:太极图和八卦图其实是一不是二。太极图,俗称”阴阳鱼“。这个阴阳鱼在中华文化中几乎家喻户晓。阴阳鱼是用来描绘阴阳二气如何流转从而形成八卦的。但八卦有先天后天之分,这个道理说起来有点复杂,其实都是后儒研读《易传》的心得成就,目的是让世人都能读懂孔子《易传。系辞上》关于”《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十六个字对宇宙生存图的形象描述。见下图:  我们知道,世界是由时间和空间组成的,这是现代物理学的知识。换一句话说,这是西洋文化的科学观念。可咱们的文化比洋人不知要高明多少亿亿万倍。也不知是多少万年前就把空间称之为宇,时间称之为宙,合二为一叫”宇宙“。从而形成自己非常有名的道统宇宙观。它在回答世界的终始时,是以”自性“”自在“为结论的。这种”自性“”自在“是以”心性“为凭的。时空大不过自性自在,时空也小不过自性自在。如此认知世界,非常圆润,所以它不受时空的限制。因此,只有工具理性一枝独大的西洋哲学,才老是走到终结的尽头。而中华文化,却没有这种灾难性的死亡终结。  什么是灾难性的死亡终结呢?例如现代物理,发现了科学的牛顿力学和科学的爱因斯坦量子信息学。于是,据此建立了现代天体运动物理学,从而推定黑洞大爆炸,光的辐射是空间时间同时产生的原因,热熵的收缩是天体与万物出现的原因,能量是空间曲张的结果等等。其实这些工具理性,确实有其局部意义的真实性、真理性。因此,彼真理又经常被此真理所否定。所以,从宏观的整体看,只有工具理性,缺乏道德支持,认知才没法圆满,总是漏洞百出。定义与定义之间总能相互否定不值一驳。例如,现代宇宙学,只问时空以外的宇宙是什么?神仙也不能自圆其说。换一句话说,黑洞以内的力学是什么?辐射以外的空间又是什么?爱因斯坦心知肚明,根本不能回答。  今天,全人类的所有科学成就,其实,均不过是从中华文化”自性“”自在“中,流出的沧海一粟的认知功用。倘把功用都用知识产权的自利进行营运,拼命的保护,从而使竞争无限,再由竞争而战争,由战争而科技。最终可以断定,人类将因科技的极大自利而毁灭。这就是所谓的西方哲学终结。因为这种工具理性能够推导出来的结果,就只有人类的自相残暴。因此,才使认知钻入了死胡同,这才叫哲学终结。故他们的先知先觉们,亦很了不起,很早就意识到了哲学终结的灾难。现在全球开始研究孔孟之道,中华文化,就是为了重寻世界大同之路,使自己固有的文化,走出始终是相对斗争的死胡同。  我们不把话扯的太远,还是来研究太极图,先天八卦图和后天八卦图的成图原理。  首先看看太极图。此图据说最早由北宋周敦颐所绘,后来跟学,而又发挥和修正的人很多,被称为”天地自然之图“,其黑白两部分正好把一个圆等分为两半,” 熟玩之有太极函阴阳,阴阳函八卦之妙“,设计非常精巧。关于其寓意,清人胡渭曾广采众说,在他着的《易图明辩》详加解释:  ”其环中为太极,两边黑白回互,白为阳,黑为阴。阴盛于北,而阳起薄之:震东北,白一分,黑二分,是为一奇二偶;乾正南全白,是为三奇纯阳;离正东,取西之白中黑点,为二奇含一偶,故云对过阴在中也。阳盛于南,而阴来迎之;巽西南,黑一分,白二分,是为一偶二奇;艮西北,黑二分,白一分,是为二偶一奇;坤正北全黑,是为三偶纯阴;坎正西,取东之黑中白点,为二偶含一奇,故云对过阳在中也。坎、离为日月,升降于乾坤之间,而无定位,故东西交易,与六卦异也“。  由此可见,所谓太极图,原来图中的黑白是表阴阳二气的运转情状。这就有个问题,孔子说的”太极“显然是浑沌为一的,此图能表阴阳之状,但非太极本相,似乎不宜以”太极图“名之。所以,理当可以置疑,本图应为”两仪图“,抑或名”两仪四象八卦图“,亦相当准确。不过,此图刚开始就以”太极“命名,且流传日久,世俗公认,我们亦姑且从俗。但看官应当心里明白,说是”太极图“,孔子如有灵,必定批此作业做跑了题,言此而答彼。但若是言彼答彼,则应当是百分之百的正确,孔子必能给此作图之人以满分。  而八卦图的排列,是在”太极图“的形象上,来用孔子原话排定的,包括先天与后天。所谓”先天八卦图“是指伏羲八卦图,后天八卦图是指文王八卦图。两者的区别,前者论天地洪荒,后者论生命流程。《说卦传》说:”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这意思是说:乾代表阳光代表天,坤代表阴暗代表地,首先把这两者的方位确定(天南地北,或者说天上地下);艮代表山,兑代表泽就相互通气了;巽代表风,震代表雷就两相迫击了;坎代表水,离代表火就相反相成了。八卦就是这样两两交错的。要追溯以往的事就顺推,要预知未来的情况就逆测。而《易》的功用在预测,因此,卦是从下往上而逆数。  据此,宋儒绘制出先天八卦方位图(见上图中)。它的顺序是以阳的消长为始,天左转,地右旋。先左后右(见上图中,中间还有数字顺序做说明)。  那么后天八卦图,亦即文王八卦的方位又是怎么排定的呢?原来也是出于对孔子《说卦传》另一段言论的图解:”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絜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以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以终而所以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这段言论反复比说,其实是一副完整的生命流程图,现将意识意译如下:  生命之蒂出于惊雷的震动,然后被风吹生长齐,在暖阳的夏季欣欣向荣,这万物全靠大地的辛苦养育,喜得江海湖泽的滋润,然后就把乾阳耗尽,从而化成阴水,藏于坟墓般的艮山之中。这坟墓般的艮山既是生命的终点,也是生命的起点。万物出于春雷震动,春雷是东方的象征。又被和风吹生长齐,所以和风是东南方的象征。在暖阳中欣欣向荣,所以代表暖阳的离火,便是南方的象征。远古圣君向南听政,为的是天下苍生欣欣向荣,无非就是此种心态感应。坤地本来就是母亲,万物无不赖其育养,所以说最役苦的是母亲。秋天硕果累累,万物无不高兴,所以说兑秋是喜悦的象征。然后把乾阳耗尽,所以乾是西北落日的象征,说的是阴阳交替、乾父与坤母该于夜间交配,是其相薄感染的时间。由此化生精水,坎水是北方的象征,也是阴阳辛劳的象征,这才是万物归根的生命之源,所以说,坎水是辛劳的象征。为什么说艮是东北之卦呢?因为万物在这里埋藏也从这里出生,所以说,一切终始成就都在艮山之中。(注:四注预测中的生旺图表也是据此演绎出来的,后文还有详细的问答)。  显然,文王八卦对时空的认知切入,是跟太昊伏羲有所不同的,他以生命流程作观察,发现艮是生命的终点和起点。宋儒以此为据,排出文王后天八卦图(见上图,后天八卦图)。  应该说明的是:无论是太极图,还是先天八卦图和后天八卦图,都是历史的先儒们研读孔子《易传》的心得成就。各位看官如有更准确的理解,势必会更进一步的造福整个人类。一个洋人莱布尼茨,据此发现八卦二进制原理,另一洋人冯诺伊曼又据此二进制搞成电脑科技。可咱们这些不肖的子孙,竟然有人批孔骂孔,自毁文化长城,真是可耻而悲哀。  29、筮辞的类别可以大概分为几种?  答:所谓的筮辞,就是卦辞和爻辞的通称。当然有时也称兆辞。这些旧有用词必须明白。但卦爻辞,或者说筮兆词往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要讲分类的话,一般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记事类;二是取象类;三是叙事类;四是断占类。这四类情况又往往同时出现。  还是大致先从第一说起,什么是记事类?  所谓记事类,其筮辞所记载的文辞,一般是讲古代故事,从而指示吉凶祸福。故断占亦在其中。例如王亥丧牛羊于有易之事,讲的就是殷王亥客居有易之国,有易的国君绵臣杀王亥而夺其牛羊的故事。大壮卦六五爻爻辞云:”丧羊于易,无悔“。《象》:曰”丧羊于易,位不当也“。象曰是孔子的评论。为什么说是位不当呢?因为九五阳位被阴占,所以说,后面的占断不言而喻,没有什么好后悔的。故曰”无悔“,断占亦在其中。又如旅卦爻辞上九云:”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咷。丧牛于易,凶“。《象》曰”以旅在上,其义焚也。丧牛于易,终莫之闻也“。象辞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人行谓旅,鸟动谓飞。上九爻是”亢龙有悔“,即物极必反的爻位,故有鸟飞过高,被焚其巢之兆。因此,孔子《象传》才说,”以旅在上,其义焚也“。而”丧牛于易,终莫之闻也“,乃是凶灾的历史事实,不解自明。这些都是为了便于断占取象的记事类。也同时记录了断占的结果。  再说什么是取象类的大致情况?  取象类的筮辞一般是以事物作人事象征。其实上面举的”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咷“这句话就是典型的借事物象征人事。从而告诉人的吉凶祸福。又如乾卦诸爻皆用”龙“来象征人事。龙的图腾乃是对巨蟒的形象进一步的发挥和想象的产物。但用它来理解气象的滚动,确实能起到很好的形象作用,加深人的认知印象。然而,六十四卦所有卦的名称都属取象类,例如:益卦。《象》曰:”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益卦的卦辞则说”利有攸往。利涉大川“。益卦的取象是上巽下震,巽为风,震为雷。所以说,风雷交动,相互助长,象征增益。君子为人理当效法,见善而迁,有过必改,则益莫大焉。这就是所谓取象类的论事手法,它几乎贯穿通部《易经》。  下面再看叙事类的基本情况。  叙事类的筮辞,是直接告诉人的所作所为,从而指示吉凶祸福的。人的所作所为,或是或非,或成或败,本身就是吉凶祸福的象征和原因,因而含有吉凶祸福的意义。如乾卦的九三爻,爻辞云:”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君子整天勤勤恳恳,即便夜晚,仍时刻警惕,谨慎如此,虽有被欺的危险,但不可能造成危害。这种”终日乾乾,夕惕若“的叙事,其实就是对正人君子所作所为的肯定。这种所作所为,本身就含有”厉无咎“的道德意义。  最后我们来谈谈断占类。  所谓断占类筮辞,是指《易经》论断吉凶祸福的文辞。如元、亨、利、贞、吉;或悔、吝、厉、咎、凶。《易经》乃卜筮之书,孔子没作《易传》前,其用途主在卜问吉凶祸福上,所以,其筮辞均系论断吉凶祸福的文辞。有些文辞即便不作直接论述,也含有指示吉凶祸福的道理。故断占吉凶总与记事、取象、叙事合而为一。这是中华文化极善抽象思维的一大特色,细在注重整体的内在联系。这就跟中医看病一样,你可以说你手疼脚痛,把脚手分开论述描述。但医生却不管你这些,他在听你叙述时,只判断你的脉络出了什么问题,从而找到你手疼脚痛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这一切都是得益于《周易》文化的整体思维,与洋人动不动就分类划分完全不同。什么是思维整体的占断联系,下面举例稍加说明:”帝乙归妹,以祉,元吉“。这是泰卦六五爻爻辞,意思是说帝乙嫁妹,给妹福祉,因此大吉。此乃记事断占。又如未既卦九四爻爻辞云:”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意思是说:坚守正道吉祥,悔恨因此消亡。就像以振奋之师讨伐鬼方,三年苦战定可获胜封赏为大国诸侯。这是一种说理叙事的断占筮辞。再看取象,如坎卦初六爻曰:”习坎。入于坎窞。凶“。意思是:面临重重险阻,又在坠入穴陷深处,因此凶险。有时吉凶断占无须明说,意喻其中。如坤卦六三爻爻辞云:”或从王事,无成有终“。意思是说:若能辅助君王的事业,虽然功归君王,却也同样获取了好结果。因此,坤的总象征是臣帮君,妻帮夫,好结果不言而喻。  30、《易传》的内容及其要旨应当如何理解?  所谓《易传》,亦即《易大传》,乃孔子解易传文,共七种十篇,亦称十翼。分别为:  1.《文言》一篇,2.《彖传》上下二篇,3.《象传》上下二篇,4《系辞传》上下二篇5.《说卦传》一篇,6.《序卦传》一篇,7.《杂卦传》一篇。  《易传》在解释《易经》经文时,特别注重”天地定位“的根本作用,因此,围绕乾坤两卦有认知本体功能的详尽解释。对其他六十二卦亦各有特定的重点观察角度,现分叙如下。  一《文言》  文言的含义,就是文饰《乾》,《坤》两卦之言。文言分前后两节,分别解释说明乾卦和坤卦的象征意旨,故前节通称《乾文言》,后节通称《坤文言》。  《文言》之所以专解乾卦和坤卦,不解其他卦体,是因为这两卦在六十四卦中是本体,亦叫门户,犹如六十四卦的父母和家长。故把这两卦的秉性及其意旨辨明了,理解了,其余六十二卦的意旨就容易理解和把握了。所以姚信说:”乾坤为门户,文说乾坤,六十二卦皆放焉“。  二、《彖传》  彖者,断也。即论断,断定一卦之意旨,说明各卦的象征意蕴。  《彖传》随经文的上经和下经分上下两篇。上篇三十节,下篇三十四节,共六十四节,即每卦一节,分别解释六十四卦,内容是说明卦名,卦辞及卦意。解释卦名,卦辞及卦意时,往往依卦象,爻象进行解说,多能指明每卦中的为主之爻,并以简要明了的文字论断该卦主旨。  三《象传》  象,即形象,象征。形象,这里指卦形;象征,这里指卦辞所显示的该卦的象征意蕴和爻辞所显示的该爻的象征意蕴。  《象传》亦随经文的上经和下经分为上下两篇,解释各卦的卦象和各爻的爻象。其中释卦象者六十四则,每卦一则,称《大象传》;释爻象者三百八十六则,每爻一则(包括乾卦用九一则,坤卦用六一则),称《小象传》。  《大象传》的体例,是先释上下象相重之旨,而后再从重卦象的卦象中推衍出切近世事人情的象征意义,文辞多取”君子“的言行、道德为喻。如乾卦《大象传》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即表明该卦的上下象征均为天,君子当效法天的健行气质,奋发图强,永不止息。其他诸卦皆如此。  《小象传》的体例,是根据每爻的性质、处位特点,分析爻义吉凶利弊之所以然。如乾卦初九爻《小象传》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这是指明此爻微阳初萌,不可急于施用。其它各爻亦皆类此。  《象传》以简明的文辞,逐卦逐爻地解释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立象所在,使《易经》经文的象征意蕴有了比较整齐划一的解说。  四.《系辞传》  系者,系属也。系辞,即系属于经文,解释经文之辞。  《系辞传》是早期的《易经》义理的通论,对经文的各方面内容如基本含义、原理、功用、起源、筮法等等,作了较为全面的辨析与阐发。具体而言,即:对易经作者,成书年代的推测,对易经创作方法——”观物取象“——的追述,对阴阳之理的辨析,对八卦之象的阐释,对乾坤要旨的疏解,对筮法略例的陈述;并选择爻辞十九条,加以穿插解说,揭示其象征要旨。在这种通说过程中,也充分地表露了作者的道德价值体系,道统哲学观念。  总之,《系辞传》的要义,是发《易经》义理之深微,示《易经》研读之范例。  五.《说卦传》  这是阐述八卦象例的专论。  全文首先追述用蓍衍卦的历史,再申言八卦的”先天“和”后天“两种方位,而后又集中说明八卦的取象特点。其中还揭示了八卦最基本的象例,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八种象征意义:  乾  坤  震  巽坎  离  艮  兑  天  地  雷  风  水  火  山  泽  健  顺  动  入  陷  丽  止  悦  这在《易经》六十四卦象征义理中,是几乎每卦必用的象喻条例,对认识卦形符号的构成原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六.《序卦传》  序者,编次也。亦即先后的排列之次序。旨在解说易经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揭示诸卦相承的意义。  全文分两段:前段叙说上经三十卦的次序,后段叙说下经三十四卦的次序。其中所揭明的是各卦依次相承的意义,包含有事物的变易转化,阴阳互根的深层哲理。这表明,《序卦传》是一篇富于哲理性的六十四卦推衍大纲。  七.《杂卦传》  杂者,杂糅,错综的意思。  《杂卦传》的要旨是”杂糅众卦,错综其义“,即打乱《序卦传》所揭明的卦序,把六十四卦重新加以排比,分成三十二组,使两两对举,以精要的文辞概括卦旨。对举的两卦,其卦形或”错“——六爻相互交变,亦称”旁通“,亦称”旁通,或“综”——卦体相互倒置,亦称“反对”,其卦义多成相反。这种“错” “综”现象,是六十四卦符号形式的重要特征;而对“错”“综”现象的揭示,则显示出作者对卦形结构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  总之,《易传》七种“十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各有侧重地对《易经》经文作了深刻而精要的阐释,是唯独权威性的解经专着和读经指南,只有认真研读,仔细探讨,才能有所斩获,方可为往圣继绝学。   31、爻画爻辞及其象征意义有哪些定式?  答:通过前面的答疑,大家已知三阳、三阴的“乾”“坤”两卦爻画变更,只能产生六种不同的图案,分别取名象征为震、巽、坎、离、艮、兑,形象的称之为 “六子”。这样,连同乾坤两卦加起来,实则为“八卦”,于是称之谓原始八卦。据说这原始八卦是传承到了轩辕黄帝手头,为了测定星历的需要,才将三爻八卦 “迭用柔刚”变成六爻八卦的。这样,仍然完全相同的图案依然只有八卦,但不相同的图案就多了五十六卦。56+8=64,所以六十四卦,就是这么从原始八卦的基础上变化出来的,因此称之谓衍生。这样就赋予了八卦同人一样的生命衍生活力。而它的演算功能,事实上也神奇的跟生命活力同步。这就是中华文化的《易经》。  那么,六十四卦加起来有多少爻画呢?64×6=384爻。但是,六十四卦所配的爻辞却有386爻。这是怎么回事呢?因为乾卦加了“用九”的爻义说明,坤卦加了“用六”的爻义说明,因此,爻辞就比爻画多出两条,这是读《易》必须搞清的常识。  由于六爻在卦中有层次的定式,因此各爻次的象征意蕴就会各不相同。这种层次的定式是顺乎自然的,它以生命的流程为据,不是哪个人任意想出来的。什么是生命的流程呢?生——长——死;根──茎——叶,这就是生命的流程。一个是动物的生命流程,一个是植物的生命流程。这个流程必须顺应自然,此种顺应就是道德。没有人可以反其道而行之的将它改变。所谓圣王圣贤,就是极懂顺其生命流程之道而为人。只有魔王与癫狂之徒不承认,敢同老天赌(斗)憨狠。所以,学《易》的益处,是首先学会认知爻画的位次功能,从而知道追根溯源,敬天法祖。现将爻次的意蕴定式说明如下:  初爻象征事物萌芽发端,主潜藏勿用,意即婴孩时期,需人监护。  二爻象征事物崭露头角,主适当进取,意即青年气候,初学处世  三爻象征事物功业小成,主慎行防凶,意即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四爻象征事物登高发展,主警惧审时,意即茁壮成长,谨防过度  五爻象征事物圆满成功,主功德圆满,意即硕果累累,盈而不骄  上爻象征事物发展穷尽,主物极必反,意即认老服输,怡养天年  这种爻画层次的定式,分明是在教人学会为人处世,加强道德修养,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学会对自己生命流程的完整认知。应该说明的是,除了这种对生命流程的认知,从而在这一基础上又引伸开来,再以爻位比人位。初爻为士民、二爻为卿大夫、三爻为诸侯、四爻为三公近臣、五爻为天子(备注:九五至尊,贵为天子就是这么来的。阳爻在每一卦中的第五位都称“九五爻”。)上六爻则为太上皇。  而今断卦如想比照,则初爻便是市民和科员、二爻科长、三爻局长、四爻部长、五爻总理、上爻总统。这些都是可以类比的。  总之,在各卦各爻的具体环境中,我们可以看出各种错综复杂的情况及其变化。但总则是对生命流程的畅通影响,每卦都有提示,必须加以谨惧,只要正确的看待和处理即可。而在起卦算卦时,则跟阅读《易经》和理解《易经》,又是根本不同的两回事,它需要纳甲看生旺、定六亲。且只能依事而求,一事一求,事前斋戒。或者心正意诚,有所祈祷。不得一卦多求,漫无目的,胡乱发问。这属术数研算的内容,有关基本原理,留待后问再作回答。  32、爻画的阴阳正位怎么区分?  答:读《易》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爻题,这在第20题问答中我们已有所交待。  六十四卦全由阴阳两爻构成,于是爻画对每卦来说,就像建房的砖瓦一样,它不是建筑本身的名称,而是建筑材料的名称。  只有把这些材料在每个被建筑的卦上归位,这个爻画才具备了它的应有爻题。  阴爻全部称六,阳爻全部称九,爻画在卦中是从下往上薮,于是每卦的第一爻:是阳称初九,是阴称初六,二爻至五爻,是阳称九二,九三、九四、九五,是阴称六二、六三、六四、六五。而最上的第六爻,是阳爻的,称上九,是阴爻的,称上六。所有这些称谓就是爻题。亦称爻名。爻画只有有了爻题之后,然后在每一卦中才能找到它所起到的爻象作用。因为它有个处位当不当的问题,前进的道路畅不畅通的环境问题。这就是爻画在爻题中所起到的象征作用。  而判断各爻象征的前提,主要看阴爻是否处阴位,阳爻是否处阳位,这样就可以判断爻象的顺逆。顺则必定元、亨、利、贞,逆则多有悔、吝、厉、咎。  什么是爻画的阴位和阳位呢?  以奇数论:各卦的初、三、五爻为奇位、为阳位,二、四、上爻为偶位、为阴位。如果在每一卦中我们看到的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的话,那么,这样的爻题便称之谓当位,或称得正、得位,反之就叫不当位,或称失正、失位。现在我们以屯卦为例,看此卦的哪些爻题当位,哪些爻题失位: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屯卦从初九到上六,除了六三不当位,其余各爻都当位。  又如既济卦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本卦所有爻题都当位。当位表示环境顺畅,条件好,前途无量。但孔子的《易传》是专以道德论《易》的,所以他说“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在研究《易》理环境时,就如同人的命运一样,承认人有命运机会,注重运气好虽是天然条件,但为人处世也一定要坚守正道,否则,再好的命理环境也会变化很大,会向不正的方位发展。从既济卦的先天条件看,绝对是风调雨顺的象征,倘为人依靠这个条件不守正道,整体一变又能彻底失正。这就是为人守正的道理。读《易》就是这么理解、玩味、修身养性的。  再如未济卦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本卦所有爻题都失正,均不当位。  然而,此卦虽然爻题全面失正不当,但它的阴阳变化环境却很好、前途很畅通。因此,得此卦的这种环境,也是一个很不错的条件。为人处世只要坚守正道,一变就是正人君子。因为阴阳二象总在不停地流动变化,从下到上只要守正,岂不是一变就全面归正了吗?  33、怎么理解“二多誉,四多惧”“三多凶,五多功?”  答:《系辞下传》说:“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邪?”首先我们把这段文字意译如下:  二爻与四爻的指事功能相同,而爻位的层次不同,所以导致各自的天善结果各异。二爻是坤宫阴柔的正位(亦即皇后之位),所以母仪天下,誉满全国。而四爻则是靠近九五至尊的臣子或嫔妃之象征(伴君如伴虎),所以多有惊惧之惕。柔顺之道,在于亲近,不利疏远。用柔无过的关键,是使柔顺居中,不失中庸之道。三爻与五爻皆是奇数,指事的阳性相同而地位悬殊。因此,三为臣工多凶险,五为帝王多功勋,这是贵贱等级的差异所在。倘从刚柔贵贱而论,一般说来,总是柔弱的危险一些,阳刚总能胜出吧?  其实,爻位的象征意义,可以说孔子着《易传》,已经讲述的非常清楚,问题是对古文言的解读,你必须依生活中的道理说通,不能辞不达意的胡诌,更不能风马牛不相及,以显你教书先生(胡说八道)的高深莫测。孔子的学问,本来就像草根一株,生命力极其强盛,圣就圣在他的语言没有一句是不符生活道理本真的。如果有读不懂的地方,那是我们没有想对,一定要想对了再说。对圣言的经典我们绝不能再做胡编滥译的事了。祖宗文化就被这些胡编滥译者搞成绝学。为往圣继绝学,并不是说祖宗的经典已然绝了,而是说经典中所讲的本来道理被歪曲了,被五马分尸了,也就是今天学界说的,被我们这些不肖子孙,用丛林文化把她肢解的完全不是本来的样子了。  卦有六爻是常识,六爻的二位是阴位,此二位又居下卦之中,中而正位,象征坤母,所以多誉。四位也是阴位,但居上卦之下,故位正而不中,因此多惧。  再看三位是阳位,阳刚而居下卦终(极),不处中而处终,所以多凶。  五位也是阳位,但居上卦之中,中而位正,所以多功。  总之,无论怎么观象析分,道理都是一样。这里所论爻位贵贱,乃是说的万事万物以及生命流程的自然过程本身。先生为长,后生为幼,这就是自然的秩序。尊卑贵贱依此分明。所以说,卦爻的位次区分,乃是自然秩序的象征。读《易》断卦必须懂得以此为据。  34、什么是有象无位之爻?  答:有象无位之爻是指乾卦“用九”和坤卦“用六”。在乾卦的六个阳爻后面多一段爻辞:“用九,见群龙无首,吉”。这是没有爻画的爻辞。而在坤卦的六个阴爻后面亦多一段:“用六,利永贞”。这也是没有爻画的爻辞。因此,后儒读《易》称此两段爻辞有象无位。象是指有象征的意义,位是指有爻画的位置。有爻象之辞而无爻象之画,故曰有象无位。  35、为什么说八卦二进制是现代科技的鼻祖?  答:八卦用(——)和(――)两个符号,表示每一整体事物的“阴”“阳”两面。并以阴阳互根说明万物演变的机理。这与数学中的正(+)与负(-)是一致的。现代科学是在平面上用纵横两条直线构成一个直角坐标,坐标上就会分割成四个象限,象限内的任何一点都用横坐标(X轴)与纵坐标(Y轴)的正、负符号表示。从两条直线的交点即原点出发,规定向右为正,向左为负,向上为正,向下为负。这样,在四个象限中的第一象限里,其任何一点的坐标符号必然为(+、+),第二象限必然为(-、+ ),第三象限必然为(-、-),第四象限必然为(+、-)。而在八卦中,是以阳爻(——)为正,以阴爻(――)为负,称为两仪。再由两仪的不同组合,从而构成“四象”。这与直角坐标的四个象限,是完全相同的一码事,只是表述的方法不同而已。请看下图:  八卦以三个“——”阳爻或者三个 “――”阴爻,三叠构成同一个卦,恰好可以组合成八卦,而且只能组合八个。这不但正和代数的排列原理和方法相一致,而且也正和立体几何学把空间三个轴(X、Y、Z)分成八个卦限,用三个轴的正、负符号表示立体坐标上的一个点相符合。是谁要贬低中华文化不是现代科学的祖宗?请看:  八卦与立体坐标卦限对应图为:  由这个对应图可知,卦所表示的,实际上就是空中的一个物体——抽象的点;所不同的,只是表达符号的差别。洋人用的表达符号为“+、-”,八卦用的表达符号为“——”“――”。  八卦不仅用阴、阳(正、负)概念说明万物变化机理,而且于万年前就确定了数理的二进制。它以“太极(即一)”、“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以至无穷,表示数理二进的基本概念。这就是20=1(太极)﹑21=2(两仪)﹑22=4(四象)﹑23=8(八卦)﹑24=16(十六卦)﹑25=32(三十二卦)﹑26=64(六十四卦)……  古人为什么之用三个爻,而不用两个或四个组成一个卦呢?用现代的科学语言回答,叫空间的一个“点”为物体的抽象,是由三维坐标(X、Y、Z)构成的,而一个粒子也是由三个夸克,而不是两个或四个组成的。这说明,八卦以三爻成卦,乃是现代科学的认知鼻祖。   36,《易经》对宇宙万物的演变有否同现代科学一样的解释?  答:前问我们已经回答,八卦中的一个“卦”,如同现代科学的空间一个“点”,其度量是静止的。而两个“卦”的相对,就是变化的源泉。八卦以此类推,三个、四个,乃至无穷个卦,就可以表示并说明宇宙万物之间各种复杂的变化。所以,《易经》才取名为“易”。而所谓易者,变易,变化,变异之谓也。  自然界的有节律的变化,今叫“新陈代谢”,古曰“推陈出新”,意思完全一致。生命有生必然有死。事物总有发生和湮灭。这就是所谓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原理。(《大学》)这一思想进路及其观念,自古迄今,一直支配着中国文化界,尤其思想界。无论儒家、道家,抑或医家,无一不深具理解事物从无到有之变易的思想观念。这一点,与西洋文化完全不同。在欧洲,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基督教的教义,都主张“有”为物 “本”,物质不变,理念永恒。可只到迄今,也仍没找到基本的粒子,永恒的理源。当然,从公元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以后,力学的奠定,使宇宙星云成为假说,天体演化和生物进化成为假说。尽管这些假说并非本真,但至少促成中国名家的诡辩思维成其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接近于中华文化的变易思考,这才使情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宇宙是一个总体概念,它是无限的,但在这个无限发展过程之中,任何一个有限的存在,都是从无到有,从有到无。万物都既有其生,又有其死。宇宙的发展如此,生物的演化亦如此,人类历史的演变也是如此。所以左传说:“不有所废,其何以兴?”。  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这是宇宙万物阴阳变化的规律,也就是易。从现代科学的意义上说,力主万物皆易的《易经》,才是现代科学的根基。  37、为什么说易、律、历是一不是二?  答:易、律,历是一不是二,是当代绝学大师(泰国华侨)郑彜元老先生一辈子以《道统论》研究和修复中华文化,得出的心血结论。  (备注说明:郑彝元,老人家现年八十有六,一辈子研究国学,所谓绝学大师,是指他对经典的解读与教科书全然不同。他对四书五经的章句解读,无一字义的推敲不与孔子的“吾道”相通,非常精细的“一以贯之”。是在真正的帮助子孙后代把孔子的灵魂重新找回。季羡林对其非常敬佩,景羡不已。老先生之所以有以教我,是因两年前与他邂逅于香港汤恩佳先生孔教学院的一次祭孔机遇,他知晚生亦致力于道统研修,方将一生心血结成的心字,有以相赠,以期后传有人。先生讲学全球,亦屡进北大清华讲课,乃求有心研修道统之徒而一直不得,故使敝人有缘师焉。所以,本绝学智库的答疑,很多内容是对先生《道统论》的重新解读。因某此生“师无常师”,此师系某过“天命”之年而认师景尊的唯一,这里谨此说明。下面回到正题)。  大家知道,今天凡遇红白喜事,没有一家不 “慎终追远”,(《论语。学而》)在自家的神堂上烧炷香,瞌瞌头,祭祀祖先,以求其护佑。这一行为,纯系自发的“宗教”信仰(宗者,祖宗也。教者,教化也),不管你受的是什么无神论党派文化的利益教育,但下意识都能始终如此。只有这一点,仿佛是丛林文化全面占领人的思维,尚不能完全摧毁中华文化的祖传习俗。这种习俗是以祭祀为起源,迄今仍在延续而以筮占为基础的文化根本。  人们都说《易》是起源于占筮,于是把它理解为“封建迷信”,可为什么不说远古祖先的占筮行为,完全是为了很好的生活,很好的顺应自然呢?这种占筮的《易》学又与今天所讲的、所谓的科学的生活有什么不同呢?其实是《易》学可以帮助人修德大爱,科学可以催化人逐欲大害。两者只此不同,也是东西文化的分水岭。人要修德大爱不能凭口说,而要靠心性对自然正确的认知,这种认知就是《易》,这种认知就是律,这种认知就是历。所以说,易、律、历是一不是二。但它又可以分一为二,分二为三以至无穷。这乃是中华文化以易为体,以律、历为用的基本特点。换一句话说,离开了律与历,易将没有表达的内容成其为文化,这是不变的事实。下面我们还是举例来回答:  算命是为了预测个人的运气之祸福,这跟一个国家作财政预算,一个企业作产销规划,其运算取象难道不是一码事吗?它都是以时空的自然演化为考量,哪一时段完成多少任务这是历,是时间;哪一时段能积累多少财富,这是律,是条件,是环境,这是空间。把空间和时间两者合起来就是宇宙,亦叫时空。  而《易》不过就是认知时空的工具。一个人找方士排卦,卦排好后,他才能向你回答吉凶。他又不是神仙,无非是对你讲,你所求卦象的空间与时间,说你哪个时候有财发,说你哪个时候防倒霉。告诉你哪个方向顺利,哪个方向背塞。这种空间和时间的回答,就是通过你求的卦,他对该卦各爻的位次来换算的。每一爻都有“天地定位”的空间时间之指代,所以方士才能告诉你吉凶与祸福。可见,易与律、历总是同步而论。而一个算命先生不一定通《易》,但他能以子丑寅卯算你的命。子丑寅卯便是历,阴阳五行便是律。历、律的时空演算更详细。一般会算命的瞎子,对普通人的生命流程,几乎可以达到他说你寅时死,你就不能卯时生。但对有道德修养,或者修养极高的人,谁也算不准则要除外。  所以《易经》又能告诉你:修道可以避祸,可以明心见性,这是改变命运的有效方法。  故孔子论易时说“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意即两者认知的易、律、历完全相同,而道德结局根本相殊。  可见,正确认知易、律、历是一不是二,对学《易》悟道十分重要。  38、什么是十二时辰?  答:十二时辰是中华文化测算历数的名词,不能按纯时间量词理解。时辰虽是地球自转和月球绕地公转,古人用以检验时间过程的度量,但每一时辰不同于西历 24小时的纯时间刻度,都有其生化演变的具体含义。一天有十二个时辰: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戍、亥。一时辰长度为西历的120分钟,即两小时整。而时辰中的气数运转分阴分阳,五行各异。分别为“子、亥”北方水;“寅、卯”东方木;“巳、午”南方火;“申、酉”西方金;“辰、戍、丑、末”四季土。  此金木水火土不是实指事物,而是指阴阳二气变化的象数。今天叫象征。但地支的象征,只指地气的变化。又因为地支中的“辰、戍、丑、末”均归类为四季土,而土亦有燥湿不同,阴阳之分,故十二地支阴阳相迭之后,仍可分而为六,因此称之谓“六气”。而这种地气的变化所含五行,又是能与阳光或阳气相对应的。且这种对应的五行,亦总是互为关系,相生相克,守中为体,维持平衡的。所以,这种对应的阴(地)阳(天)五行专用名词就叫“地支循藏”,也叫“支中透干”。  关于地支循藏,支中透干的生化原理,可以透视一切生命现象的演化机理。但运算非常复杂,现只有以算命为生的人,他们在四柱运算中经常用。这种循藏分别为:子中包藏着癸水;丑中包藏着癸水、辛金与己土;寅中包藏着甲木、丙火与戊土;卯中包藏着乙木;辰中包藏着乙木、戊土与癸水;巳中包藏着庚金、丙火与戊土;午中包藏着己土与丁火;末中包藏着乙木、己土与丁火;申中包藏着戊土:庚金与壬水;酉中包藏着辛金;戍中包藏着辛金、丁火与戊土;亥中包藏着甲木与壬水。这样看来,阴阳二气是永远处在互根交配的调和中,就像一个家庭中的男女互动。但又强调主次的分工,总是阳气或阳光管生,阴气或地气管养。父亲的精水管生,母亲的乳水管养。一个生命的流程要判断哪种对应不足,所以命理讲这叫“用神”,从阴阳的五行上作选择。  (备注:所谓《易经答疑百问》,这只是一个概数。究竟能用多少问把自己觉得该说的话说清楚,实无定数的腹稿。《易》是中华文化的整体,没有谁敢说把这个整体分割后,可以有条不紊的再去拼接,所以,各种认知的切入,只能任取一点叙述,最后把整体圆润贯通。因此,本答疑读完,估计您可从中见仁见智,各取所需。当然您也可以从中学会算卦和算命,以此为业而谋生。尽管敝人答疑只从道德切入,对术数懒得背记,但术数的基本常识必喻其中。否则,道德说不通,你有什么资格去为往圣继绝学?因此,为了方便术数爱好者,行文时亦将先人背诵支中透干的口诀记录于下,便于您有算命爱好时推用)。  子藏癸水在其中,丑中癸辛己土同;寅藏甲木和丙戊,卯中乙木独相逢;辰藏乙木兼戊癸,巳中庚金有丙戊;午藏丁火并己土,末中乙木加己丁;申藏戊土庚行壬,酉中辛金独丰隆;戍藏辛金及丁戊,亥中壬水甲木存。  从以上这些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时辰绝不是单纯的时间量词。因此郑彜元先生称咱们的时辰历为生化历。因为历在“神农以前尚矣。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史记。历书第四》)即生化历在神农前业已相传,只是到了黄帝时代才重新结合星宿的运转进行考定。但有一点必须肯定,无论神农以前的前历,还是黄帝考定后的后历,他们均是站在地球上,诚然的以自己为坐标(今天叫以地球为中心),从而对日月星宿的变化进行的考量,进而观察阴阳二气的流程对生命作用的影响而得出的。所以,十二时辰又是生化量变的考察基数,每一时辰所涵五行性质各不相同,称之为“五运六气”,故生化的性质就会各异。因此,综合后的“五运六气”,日、月、年,也可用十二辰不断的放大配置。而观察的结论则是:生命的过程会随各种时辰的变化不同而改变。这是地球引力与月球引力对生命的作用。它与承认是地球绕太阳转,还是太阳绕地球转扯不上对错的关系。即中华文化只认定生命流程,亦即只认定生化演变的本质。  因此,中华文化的时辰度量,简称为生化历,定义非常准确  39、什么是天干?  答:天干是用来计算太阳变化的,也叫阳光和阳气的变化量。分别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共十天干。这十天干每一词也有其具体的五行含义。分别为:“甲、乙”东方木,“丙、丁”南方火,“戊、己”中方土,“庚、辛”西方金,“壬、癸”北方水。  L古人认为太阳自转一周为10天,故曰“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黄帝内经》)。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日的运行有十天(为一循环),六个十天一周甲(甲子日到甲子日名周甲),六个周甲一岁终。  这样看来便是:6个(日循环)×10日(为单位)=60日(一个花甲子),6个花甲子×6O日(为单位)=360日为一岁。正好对应天圆360度。这个 “天有十日”一循环,其实是观察到的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黄道“斗指”之变化。这与今天的天文观察除表述不同外,结论并无矛盾。可咱们的祖先,且于八千年前至一万年前,就如此“考定星历”,而且推算的非常精确,这是其它文明望尘莫及的。可惜“连山易”和“归藏易”的天理说明早已失传,现在只能从孔子《易传》与《黄帝内经》诠释和对话中窥测,部分复原其原理。  而用十天干交错对应地球十二时辰的四季变化,这是天文历法与生命气象合二为一的文化瑰宝,所以羲皇《八卦》的神奇认道功能天下无双。  然而,天干地支对应的基本道理则是:“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黄帝内经》)。用天干地支相互搭配,正好一候有60花甲子时辰、所以说五天为一候,称为气候一微变。三微变共15日,称为一着变,15日×12辰=180辰,形成一节气(称为小三元)。15日×24节气=360 天(一岁终)。  可见,阳光的运行与地气的顺动才是中华文化的时辰依据,分而论之,前者称运,后者称气,中国人开口避口讲运气,可没有几个知道所以然,这就是原理。  40、天干地支与八卦的继承关系是什么?  答:天干地支对八卦的继承关系是前者为“体”,后者为“用”。而用则对体的进一步细化。这就是老子五千言《道德经》所反复阐述的道损而益,也是《易经》“损”“益”两卦的基本原理。  前问我们已经回答,五日谓之候,称为一微变,三微一着变=15日。那么,三着变则为45天一体变。这一体变在黄帝考定星历之前,即用干支纪年之前,显然,太昊伏羲是用《八卦》作表述,形成一卦象。45天×8卦=360天(含天象度),从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黄帝对《八卦》继承的渊源关系。  然而360天象度数与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365天又约1/4日为一岁相隔5天多,假如以月亮绕地球公转对应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年12个月计算,这叫“阴历年”又隔10天多,如用13个月计算称之为“阳历岁”共385天,又多出19天多。于是再用阴历闰年闰月来分划,称之为《乾坤凿度》。所以歧伯在《内经》中回答黄帝说“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八十五日而岁成,积气余而盈闰矣。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中,而天度毕矣。”  这样三年设一闰,十九年七闰,就把阴阳二历的“年”“岁”差距拉平,成为阴阳合历,易、历同步。倘用今天的话说,叫非常科学。但科学并不是真理,只有道才是。所以,我在论道行文中,始终记住要恰到好处时,才有选择的谨慎使用科学一词。因为科学总在某一时段和空间有其正确性,超过这一空间时段则有可能是完全的错误。比如,经典的牛顿力学,曾一度被全人类视为颠扑不破的真理,但在局部范围至今没错。可它却被爱因斯坦的量子力学攻破。而中华文化的儒学道统,则亿万年的时世变迁,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所以,我也提示各位看官们要先知先觉,以道立身行文,您也照样可以取得洋人的科学成就,而又绝不会落入丛林文化的科学彀中。  人的思想一旦离道,就很容易落入各种科学的逐欲彀中,往往回头非常困难。比如资本运作,金融股市科不科学?可就是这种科学,它使中华文化道统讲的商水(包括商场、商业、商人、金钱、金融、股市……,统称为五行之水)无处不被堵塞。从而造成了人类空前的生存危机。然而,道统又讲天人合一,且看举世的水灾、泥石流,和失衡后的干旱、森林火灾接踵而来,环境危机形成天报,吞噬着无数的生灵。由于心性可以转变自然,日本科学家江本胜研究发现,水能告诉你爱恨的不同答案,所以人类思想都朝截水努力的压力,必然反映在大自然的环境失衡报应中。  今天下无道,道德崩溃,也是世道缺仁的典型教训。此一现状岂非科学之苦?倘无圣人出世,则恐万劫不复,很难改变。因此,为往圣继绝学,实则是为万世开太平。   41、什么是五运六气?  答:五运六气这个概念,在前面的答疑中已经多次提到,但没具体加以解释和说明。五运是指阳光运行的生化作用,即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时空关系,变化原理。此天干也叫日干,分阴分阳,阴阳合二为五。其行为运,故称五运。六气是指阴气,即地气对应阳光的变化,实则为地球公转,近日远日的地气区分,四季和节气形成的时空刻度,称为十二地支。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因为这种时空变化有明显不同的湿热区分,故称为地气。这地气亦分阴阳,所以十二辰阴阳共六对,正好是六合,便称之为六气(此六气正好充斥六合中,即充斥于时空的“东南西北上下”中)。其实,所谓的五运六气,就是老百姓常说的运气佳不佳的——抽象的“运气”二字的具体表达,即“运气”二字的来历、或者说运气二字的所以然。原来“运气”不过是一个人生命流程中,天干地支的演化描述。  这就使我们知道,天干五合为运,地支六合为气,合起来观察生生之道的变化叫“运气”。这种对运气的详细了解,实则为古圣先贤站在地球上,以我为中心,亦即以地球为中心,跟着地球的运动,对日月星辰的长期观测,从而测出阴阳二气相对转化,以及这种转化对生命产生影响的时空依据,数理依据。  这种依据是生化流程万年经验的智慧积累,这同今天我们说的,错把地球运行当成日月星辰都是围绕地球在转,其对生命影响的结论之准确没有任何关系。亦即今天我们知道地球是太阳的行星,但不能说五运六气的生化流程,时空刻度有什么不准确。这就好比坐在停站的火车上,我们看到窗外的火车运行,总以为是自己的火车在跑一样,这叫错觉,但我们见到的两车之间的运动速度没变,这一点肯定不错,绝对是真实的。  所谓“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黄帝内经》)这里说的就是历数、即运数与生命气数对应关系的依据。《至真要大论》说“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也”。因此,无论是五运的划分,还是六气的表达,都是为了“纪化生之用也”。(“六六之节”和“九九制会”在第十六问和第十九问中,我们已经作了详细的解释,不另赘述)。至于其中包涵的五运六气,则分别为:(在天有)甲已土运、乙庚金运、丙辛水运、戊癸火运、丁壬木运。此之为五运。见以下排列(上下合运):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此五运者,在地转化为五行:春木、夏火、长夏土(或四季月为土)、秋金、冬水。  在地则有“六六之节”的六气。所谓六气是指:对应于天的为风、热(暑)、湿、火、燥、寒之六气。对应于地时则化为六元:“厥阴”为风为木,称为初气,于卦以初爻象征为指代;“少阴”为君为火,称为二气,于卦以第二爻象征为指代;“太阴”为湿为土,称之为三气,于卦以第三爻象征为指代;“少阳”为相为火,称之为四气,于卦以第四爻象征为指代;“阳明”为燥为金,称之为五气,于卦以第五爻象征为指代;“太阳”为寒为水,称之为六气,于卦以上爻象征为指代。这样,一个卦中的六爻,就确定了“天地定位”的指代关系。这一点,读《易》和解卦时,是必须搞明白的自然原理。总之,共分为六气,亦叫六元气。倘以年岁论六气,则厥阴(巳亥岁);少阴(子午岁);太阴(丑未岁);少阳(寅申岁);阳明(卯酉岁);太阳(辰戍岁)。见以下排列(上下同气):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戍 亥  且五运六气的形成,永远是乾健坤顺,男刚女柔,父慈子孝,夫唱妇随,一种天然的、伦常的、周而复始的生化流程之动态,随十二月建的推移,不断地按规律流转(孔子《易传》称之谓“原始反终”)。这也是中华文化的认知道德,亦即道德由来的精髓所在。30年一小转,60年一周期,60年×9周=540年一大转,所以,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依据就是如此。500年乃是一个抽象的概数。  弄懂五运六气的基本原理,对读懂和理解《易经》至关重要。  42、日缠逆行与二十八宿指的是什么?  答:日缠逆行二十八宿是指日往西行为逆,地往东行为顺,《说卦》称之为“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故六十四卦的爻画都是从下往上数,所以象征知来者逆。而事实上,这个“知来者逆”是指测定未来的阳气变化。算命断卦就是以此为据,称之为预测。  所谓阳气的变化,其实,其依据则是观测星象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生命的影响。  古人观测天象,选点就是自己,也叫站在地球上,跟着地球,以为地球不变,以地球为中心。地球相对太阳的运行来看,其错觉说来有点像两列对开的火车相会一样,一顺一逆。其实这是地球自转,人站在地球上没有动的观察结果。太阳没有动,地球自转,而人们的观察,则好象是太阳每天从东往西跑,地球从西往东跑。然而,人们对天球的观察选点,则总是以斗柄的指向为坐标。其实,所谓的斗指变化,无非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在黄道上的单向变化,使斗指方位发生变迁,而斗指并没变动。因为,斗指和太阳相对地球来说,它们属恒星,本来就是静止的。正如上例回答所比方的一样,就像我们坐在停在车站的火车上,向窗外观察行动的火车,其错觉总像自己的火车在跑。但有一方的运动变化却是事实。而作为静态中观测的人,其得出的变化结论并没有错。  二十八宿是指整个天球黄道上的恒星方位,分别为东方青龙木,含角、亢、氐、心、尾、箕七宿;北方玄武水,含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西方白虎金,含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南方朱雀火,含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共计二十八宿。其实这些名称的由来,都是人们把天上的恒星连成一个图像、用动物形象加以区别,便于指代观察。而恒星总是固定不变(不包括行星)。  行星的天象观测,祖宗万古就已发现。目测能见的行星指水星(古曰:辰星)、金星(古曰:明星、太白、见东方曰启明、见西方曰长庚)、木星(古曰:岁星、太岁、自西向东行,约12年一周,正好与地支12时辰对应,故每年在天球上运动的不同方位为太岁所在。太岁的不同方位,其实也是由地球自转和公转造成的。因为,木星的公转时间长,地球的公转时间短。当行星与行星的公转有时同步时,其黄道斗指方向东移。而当地球公转超过木星公转时,则木星好像反过头来往西移。其实,这是地球公转小的原因所造成的错觉,公转小的跑的快,而行星相同的公转方向并没变。但两星相距的远近,则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由于这个原因,所以,才有太岁所在方位不能侵犯一说。否则,叫太岁头上动土必灾。可见,木星在行星中的质量最大,它对地球的生化影响也至关重要,中华文化对之有明确认知,只有跟现代科学,以力学作用作表述的语境不同)、火星(古曰:荧惑星、光度变化大,运行复杂,故易惑人)、土星(古曰:镇星、填星、公转一周29、7年,与二十八宿基本对应)。  这些行星是完全可以用眼目观察其变化的,离地球越近时,产生的影响作用越大,尤其是木星的引力作用。所以古人视年成的吉凶与它所处方位有关,称之为太岁。  43、八卦二进制原理与洋人对《易经》的爱好怎么看出?  答:此种二进制原理可以从“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中看出。接着是八卦生十六卦,十六卦生三十二卦,三十二卦生六十四卦。此种二进制,其象征意义首先是指阴阳平衡而展开,表现在数理上,就是一种等比级数的,无穷的数学模式。从而支配着人的思想观念。请看:  1、2、4、8、16、32、64……m  20、21、22、23、24、25、28……2n  每一项和前一项的比值等于一个常2,此即公比。m的发展趋势既可以是无限大(如上),也可以是无限小:1、1/2、1/4、1/8、1/16、1/32、1/64……1/m  而西方人研究咱们的《易经》,就是从数理的神奇兴趣开始的。  《易经》从十七世纪二十年代传入西方以后,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特别是在近半个世纪,国外的心相学和未来学掀起一股《易经》热。不少科学家惊奇地发现,踏遍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他们的许多科学理论成果,无不与《易经》的八卦奇妙地吻合。中国人的祖先于万古前讲的道体,咱们只要摸到一点皮毛的功用,原来就可以成为院士,任意的去拿诺贝尔大奖。越往现代量子学的深度挖掘,越需《易经》作为思维工具的指导,这才是真正的神奇。  其实,早在十七世纪末,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在他的二进制算术论文中就发现数学的二进制可以用《易经》的六十四卦来表示。莱布尼茨通过传教士目睹了《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他将组成卦象的阳爻(——)和阴爻(――)分别用“1”和“0”来代替,于是就变成了数字的增减与排列,从而按照二进制的运算方法,把六十四卦卦象用数字变化标示出来。其研究方法现举八经卦为例表示如下,其余六十四卦可以类推:  000000(坤)、001001(震)、110110(巽)、010010(坎)  101101(离)、100100(艮)、011011(兑)、111111(乾)  莱布尼茨是否对《易经》的卦爻辞进行过研究,我们已无法得知。也许,正是因为他只看到“卦象”而无法研究卦爻辞,才使他印证了二进制数学的准确性和可能性。  今天,易学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生物学、电子学、心理学、计算机学、地质学、天文学物理学、管理学、幻方组合数学等等众多学科领域。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发现,《易经》的太极图,正好显示宇宙力场正极和负极的作用(场说);美国高能物理学家F卡普拉发现,太极的运动变化原理与动力学模型完全一致,而且八卦也同强子的八重态对应(运动说);刘子华先生于1939年在他的博士论文中,用天文学观点从八卦图中推论出太阳系存在第十颗行星(天文说);蔡福商先生于1956年写成《八卦与原子》一书,对门捷列夫化学周期表做了全面改造,并发现宇宙间存在着大量新元素的线索(元素说);国内外还有许多学者在研究生物遗传密码时,将太极图中八卦的推算程序有效地运用起来。  更有趣的是,太极图在南朝鲜的国旗上,新加坡的空军机徽,泰国的体育场上,以及 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开幕式上都能看到它。而量子力学哥本哈根学派的尊师N。波尔曾把太极图作为自己家族的族徽,以此象征他一生反复阐述的并协原理。由此可见,《易经》在洋人心目中并不是一部单纯的占卜书。  44、阴阳平衡可不可举明显的地理为证?  答:这些道理可以随便举例。我们知道,地球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而最深的海沟,则是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这一高一低,正好在地球的对过,且两者都在北纬的30度附近,这不就是阴阳必然平衡的原因吗?  这个原因,可以很好的运用《易经》的阴阳互根原理加以解释,并给出答案。  北纬30度附近有深沟即马里亚纳海沟,也有高山珠穆朗玛峰。倘用《易经》的语言来说,这叫有深泽之象,必有高山之象相对应。《易经》认为,山凸出地平面,走向为上,属阳;泽凹入地平面,走向为下,属阴。《易经》的阴阳互根理论,就是通过此种观察得出。  宇宙万物都有阴阳之分,有阳就有阴,有阴就有阳。双方相互与共,维系平衡。但绝不能用相对立而统一,似是而非的作表述。因为相对立意味着冲突与斗争、反对与破坏。而互根只有稳定和平衡。两种表达的不同,所引导出的思维导向会截然不同,其自然天理亦完全相异。而宇宙间的万物,也只有在取得阴阳间的平衡与和谐之后,才能成立或存在。  如此,地球上有山就有泽,有泽就有山,山泽互根,阴阳依存。地球才能取得平衡与和谐,从而保持永恒的稳定。  现在北纬30度附近既然有地球上最高的山——珠穆朗玛峰,也就必然有地球上最深的泽——马里亚纳海沟;山峰与海沟互为因果,相互依存,保持动态的平衡,维持互根的稳定。  在《易经》里,山为艮,艮为阳卦,卦象符号为( ),由一阳二阴构成;泽为兑,兑为阴卦,卦象符号为(),由二阳一阴构成。就卦象看,两组符号恰好三阴三阳,恰好保持平衡。因此也叫“山泽通气,万物生”。所谓“万物生”,就是世界形成了。  以上讲的平衡道理,可以依《易》理画图解如下:  45、我国的古塔层数为何都是奇数?  答:我国现存的古塔大约有两千多座,其种类和样式纷繁杂多,但层数却大多是奇数,并以七层,九层,十一层,十三层居多。  这种现象与《易经》为中华文化之本,并由之奠定的阴阳学说紧密关联。阴阳学说和阴阳概念是传统文化的基础,无不深刻影响祖祖辈辈,华夏子孙的思想观念。这种观念,亦更深刻的体显在医学、历法、数学、建筑等许多领域。在古代数学中,人们把一三五七九等单数归类为奇数,《易经。以奇为阳,所以,奇数是阳刚的象征;又把二四六八十等双数归类为偶数,《易经》以偶为阴,所以,偶数是阴柔的象征。阳在八卦中代表的是乾是天,是上是健,是生生之源,而阴在八卦中代表的是坤是地,是下是顺,是养生之本。所以向上的建筑,当然只能以象征生生的奇数为宜。向下的偶数作为宝塔和殿宇的层级,虽然也有听说,但谁也没有看见过,那就是十八层地狱。  今天城市的高层建筑,特别是居民宿舍楼,只要有中华文化深厚底蕴的建筑师设计,多部分以奇数决定图子的最高层级。这一点,在风水先生的眼中,也看的非常重要。中华文化讲生生不息,崇阳抑阴,趋吉避凶。万古实践证明,这是很有自然道理的。阴阳学说虽然强调的是阴阳的平衡与和谐,但崇阳向上始终是乾健坤顺的前提。所以,我国古塔层数多为奇数,就是这种乾健坤顺,生生不息观念在我国古代建筑领域的体显。   46、龙的图腾是怎么来的,象征什么?  答:龙的图腾是怎么来的,现已找不到详细的史料说明,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与万古祖先对气象的观察,从而取象认知有关。祖宗文化讲阴阳二气,这阴阳二气既有“形而上”的无形一面,也有“形而下”的有形一面。这形而下的有形一面,无非就是感观能见的风雷雨雾,以及阴阳变化的气旋形态(包括可见的龙卷风)。这些形态是人们可以直观其变化的,于是就拿动物的形状作联想,从而集飞禽走兽,鱼虾蛇虫的形体于一身抽象拼接,绘成表意的龙图腾,以便共同认知。因为龙是用来表达生生不息的变化的,又是生命的动物抽象,所以,龙又是万能的吉祥动物。  也许有人认为,对龙的图腾来源作上述推理解释,只是敝人一家之言的臆测,不足为信。但我能告诉各位,这种推理的依据相当充分。《系辞下传》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就是最好的、远古祖先对天地自然的认知,其抽象过程的系统说明。比如,在 “观象于天”时,就把天球上的每颗不动的恒星联成一遍以动物的图象作表述,便于人们背记和认知,而且还有具体的生化气象含其中,例如对天球东的群星体描绘叫青龙,南的群星体描绘叫朱雀,西的群星体叫白虎,北的群星体叫玄武,中方上下为螣蛇与勾陈。这些都是想象中的动物。且分别又代表东木、南火、西金、北水,中土之气象。  那么,龙的图腾想象又何不然?且再则《山海经》中记载,夏后启、蓐收、句芒等,都有“乘雨龙”之描述。  然而,龙又是中华文化中四瑞兽之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我们都是龙的传人,就是这一象征的血脉情缘。而四瑞兽则分别为龙、鳯、麒麟与灵龟。只有龙的想象形状各异。龙的总体想象是体长像巨蛇,有鳞、有角、有脚、能走能飞,能游泳,能腾空而起、腾云驾雾。龙有四种形态,有鳞的称蛟龙;有翼的称应龙;有角的称螭龙;无角的称虬龙。  总之,龙是中国人的血脉灵魂,一种神奇而刚健的想象动物,能飞能潜,变化莫测,其鳞计八十一片,而八十一为九九之数。所以,龙被祖先视为纯阳之物,因此纯阳之卦的《周易》乾卦皆取象于龙。故《周易集解》称“龙者,假象也”。  天地之气有升降,君子之德有行藏,龙之为物,能飞能潜,故借龙可比君子之德也。  47、八卦的基本象征意义是什么?  答:《易经》的义理主要是通过八卦的卦象,爻象之阴阳象征,及其变化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而象辞、爻辞则是对这样象征意义的解释和描述。《系辞下传》说: “《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这就告诉我们,《易经》一书,就是象征。而所谓的象征,其实是对大自然的运行规律,作高度的抽象观察。取其事物形态的高度共性,这便称之为象。见以下示意图:  《说卦传》说:“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悦)也”。《周易正义》解释说:“乾象天,天体运转不息,故为健也”。“坤象地,地顺承于天,故为顺也”。“震象雷,雷奋动万物,故为动也”。 “巽象风,风行无所不入,故为入也”。“坎象水,水处险陷,故为陷也”。“离象火,火必着(着)万物,故为丽也”。“艮象山,山体静止,故为止也”。“兑象泽,泽润万物,故为说(悦)也”。以上示意图,就是根据这两段解释绘制,简单扼要,清楚明白。  而所谓的八卦,《周礼》称之为“经卦”;又称小成之卦。它并不是《易经》的全部。只有八卦的两两相叠,才能构成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的全部内容,才是整部《易经》。因此,八卦又是六十四卦构成的基础。  应该说明的是,这种八卦的立名之义,取象完全是从生命的流程角度作观察,“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的。故其取象亦大。因为这八种物象,以乾坤为提纲,为本体,其余“六子”像六大金刚拱护乾坤一样,无不对万物生生直接发生作用。举例,一阳初生(乾天,日),坚冰感应(坎水),雷动惊蛰(震雷),春风和煦(巽风),日丽禾长(离火),果水甜蜜(兑泽,喜悦),堆粮如山(艮山),晾干入窖(坤地,墓藏)。可以看出,这是生命流程的大致线路。《易经》虽不这样明说,那是因其取象亦大的缘故,怕你受到认知的局限。  可见,如此立名取象,八卦事实上是构成生命活力之来源的基本象征。这种象征意义,在六十四卦中得到普遍反映,亦是理解六十四卦乃至《易经》象征学的基本前提。因此,研读《易经》时,必须深刻理解,才能准确掌握之。  48、郑彝元先生是怎么看待“观象画卦,历易同源”的?  答:现将老先生的相关赐教转录于下:  原始《易经》发轫于律历。中国历法包括太阳历、太阴历与根据日、月、地三者互动关系而制定的干支运气历。(见于《黄帝内经》)伏羲根据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观察地上动植鸟兽、人身物候种种变化,即观察天、地、人三才之象的时空推移与物象变化,然后据以画卦。因此,每卦均有一定的时序与方位,蕴涵时、空、物三项内容。伏羲作易的目的是模拟时、空、物变化过程,“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神”指万象“阴阳不测”(神奇)的变化;“明”指“悬象着明” 的日与月;“类”就是观象稽类;“象者像也”。观象,就是观察不同时序与方位的事物,加以比类,分别其刚柔之体,“以体天地之撰”。“于稽其类”,是根据不同时空,把万象归纳为四象(五行),八卦,以至六十四卦。所以,“其取类也大”。《易》把阴阳、时序、方位、五行量化,并用十个基本数字来表示“天地之数”,即一至五表示四象五行生数,六至十表示四象五行成数:一、六水(北、冬),二、七火(南、夏),三、八木(东、春),四、九金(西、秋),五、十土(四季)。象与数的配合,以一岁中的阴阳消长,即乾坤消息的观察结果为依据,是对宇宙过程的模拟,同历法密不可分。  象与数,是作易的基础,也是治历的依据。历分太阳历、太阴历、阴阳合历与干支运气历;易有连山、归藏、周易。两者之间肯定有对应关系。易历同源,易历相通。这是理解《易》的关键,也是理解象数的关键。宇宙万象都在一定的时空中生、长、收、藏;生、盛、衰、灭。卜筮就是以此一宇宙时空变化模式为依据,结合历象变化,预测万物消长、人事吉凶的。它依据形而上之道,预测形而下的万象变化归趋。其所蕴涵的思想,有其深刻的决定论根据。象数之学,言之有据,行之有验,不能简单视为迷信。  (以上全文见郑先生《道统论。象数与义理》284页)。这里有几个概念需要补充说明一下,所谓太阳历是指365天又1/4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阳历年,所谓太阴历是指354天又1/4日,月之盈亏12次的阴历年,所谓干支运气历是指以24节气,冬至回归日为标志,用花甲子推算的农历年。见37问至41问答疑的详细解释。  49、《八卦》是如何分阴分阳的?  答:八卦是指《易经》的八经卦,每卦只由三个阴阳爻画组成。分别为《乾》《坤》《震》《艮》《离》《坎》《兑》《巽》。八卦均有阴阳之分,除《乾》卦为纯阳卦,《坤》卦为纯阴卦之外,其余六卦之中,《震》、《坎》、《艮》三卦亦为阳卦;《巽》、《离》、《兑》三卦亦为阴卦。  八卦的阴阳之分,首先取决于八卦的爻象数理。奇数为阳,偶数为阴。有意思的是,八卦都是由阴阳二爻组合而成的。一长爻(——)为一,为阳;二短爻(――)为二、为阴。这是爻象的基本数理。但一、二两数可论阴阳爻画,而不能成其为卦,因为一二两数只可以表述天地,尚缺人位。这叫“三才”缺位,不成整体,无以成卦。何谓“三才?”天、地、人是也。  接着便是三、四、五、六爻,因为都在“三才”可以表述的范围,故都可组合而成卦。而最基本或者说最少的奇数三画,必须是三长爻即三阳爻,因而组成一《乾》卦。然后,最多的偶数也只有六短爻,便可组成一《坤》卦。三长爻组为纯阳之乾,六短爻组为纯阴之坤。故此二卦又为其余六卦的阴阳之本。本者为父为母就不言而喻了。  然后,长短不同的阴阳爻次交错,剩下就只有爻数的四、五二数分阴分阳了。这四、五的阴阳爻数,我们可以把阳爻(——)放在阴爻(――)的上、中、下交错配卦三次,产生三个不同的卦象,于是便可产生以长短共五画(奇数)为标志的三阳卦,它们分别就是《震》、《坎》、《艮》。不信,您可以参考八卦图数一数,看这三卦——每卦的长短横加起来都是五画为奇数?反之,我们又可以把阴爻(――)放在阳爻(——)的上、中、下交错配卦三次,也同样产生三个不同的卦象,于是又产生长短横加起来以四画为偶数的三阴卦,它们分别就是《巽》、《离》、《兑》。  然而,四、五两数爻象的不同组合,完全是三、六两数长短爻的交配结果。因为三为乾,六为坤,所以,又叫“乾坤生六子”,此六子又象征三男三女。因此,《说卦传》解释说 “乾,天也。故称父。坤,地也。故称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  这些话是什么意思呢?根据阳男阴女,《乾》卦,象征天。所以相当父亲。《坤》卦,象征地。所以相当母亲。《震》卦是《坤》母向《乾》父索取了一个阳爻,放在“初”位上,阳爻是男儿的象征,所以这个“初”爻变化出的儿子便是长子(《坤》卦的六短爻最下一爻变阳,由原来的“初六爻”变为“初九爻”就成了《震》卦。《震》卦是奇数——即长短横相加共为五画的阳卦,所以,母亲向父亲主动索爱,头胎养出的儿子肯定是长子。历代算命先生算卦的依据就是这,包括诸葛亮算卦借东风,也是根据《易传》讲解的不同指代精确计算的)。而《巽》卦是《乾》父向《坤》母索取的一个阴爻,放在“初”位上,阴爻是女子的象征,所以“初”爻之女便是长女(指《乾》卦的“初九”爻,变阴为“初六”爻,就成了《巽》卦,其长短爻数,总数为四,为偶,为阴、为女。后文类推,再译原文时不另加括号说明)。《坎》卦是《坤》母向《乾》父第二次索取了一个阳爻放在“中”位上,阳爻是男儿的象征,所以称为中男。《离》卦是《乾》父第二次向《坤》母索取了一个阴爻放在“二”位上,阴爻是女儿的象征,所以称为中女。《艮》卦是《坤》母第三次向《乾》父索取一个阳爻放在“上”位上,阳爻是儿子的象征,所以称之谓少男。《兑》卦是《乾》父向《坤》母第三次索取了一个阴爻放在“上”位上,阴爻是女儿的象征,所以称之谓少女。  以上就是乾坤生六子的阴阳变化原理,合起来共八卦。故八卦分阴分阳,象数是奇偶,象征则是男女与刚柔。,  为了便于各位看官牢记八个经卦(即八卦)的卦象,现将宋代人编写的《八卦取象歌》抄录于下。此歌诀既形象又顺口,一直延用至今,方便背记。  乾三连(乾卦的三个爻画是连接的)  坤六断(坤卦的三个爻画断裂成六部分)  震仰盂(震卦的形状象一个口朝上的盂)  艮覆碗(艮卦的形状好像一个倒放的碗)  离中虚(离卦的中爻是一条虚线)  坎中满(坎卦的中爻是一条实线)  兑上缺(兑卦的上面一个爻画有断缺)  巽下断(巽卦的下面一个爻画是断开的)  见下图:  50、八卦是怎样表示方位、秩序和阴阳刚柔的?  答:八卦表示方位,有两种排列方式,卦的阴阳刚柔性质不变,卦序各不相同:  一种是伏羲方位,又称先天方位;一种是文王方位,又叫后天八卦。先从先天八卦说起,《说卦传》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意思是说,乾坤有一定的位置,山与泽相互通气,风雷相互迫击,水火相反相成;八卦是两两相互交错的;要追溯已往的事理就顺推,要预知未来的情况就逆测;而《易》是用于预测的,所以要逆推卦次。  据此,宋儒绘出了一幅伏羲先天八卦图,旨在解释上面引述的《说卦传》中这段话。其图为:  在图中,《乾》南《坤》北,亦可谓,以乾坤定上下之位;《离》东《坎》西,以立左右之门;《兑》与《艮》居东南与西北;《巽》与《震》立西南与东北。这就是所谓的“天地定位”。当然,这只是从空间的方位去看。然后,所有八卦都阴阳相对、奇偶相对,从而形成流动转化,这又是对时间而论。进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宇宙整体观(关于这里面的奇、偶概念,对八卦来说,只指数一数每卦的长短横之笔画,然后相加,或三、或四、或五。三画、五画为阳,四画为阴)。乾、震、坎、艮为阳,坤、巽、离、兑为阴。所以,排卦以乾1,兑2,离3,震4为逆时针而运行,象征太阳从东到西,天往左旋为逆;巽5,坎6,艮7,坤8为顺,象征大地对应太阳顺时针而动。所谓乾健坤顺,就是这样认知自然天理,即对日月星之三光者与大地上的生命关系,仰观俯察而得出的。于是,宋儒们以此认知为体悟,画出先天太极八卦图,把阴阳逆顺的关系描述的非常形象和清楚。并按上图八卦标示的顺序,画出了相应的太极图曲线,以之形象的表示阴阳消长的旋转运动。见下面古太图:  从此图中可以看出,太极图是一对阴阳鱼。阳鱼白色,代表天乾与阳光,也可以说象征燥热、阳刚与白昼:阴鱼黑色,代表坤地与阴暗,也可以说象征凉爽、温柔与黑夜。看鱼身,当然是从头到尾,阳左阴右的顺序便清清楚楚。男左女右的道理也是这么来的。可见,阴阳二鱼,完全是互为因果,亦叫阴阳互根,总是一逆一顺,时空一体。乾坤定位,天生地养,天尊地卑,上下有别。没有什么是可以用丛林文化,来批判中华文化是崇阳抑阴的胡说八道,一切都是描述自然本身。自然就是道理。世界是由道理统治着的。因此,中华文化是道统文化。所以,这种文化你不能以科学的工具理性,即用科学的工具,去对其分析和肢解。而你只能以天然的心性去证悟。  然而,相对于先天八卦,又有所谓后天方位,亦即文王八卦的不同排定。这也是按孔夫子《易传》的另一段诠释而来。《说卦传》曰:“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显然,这段诠释是以生命流程来论卦的。帝者,蒂也。即生命的起始,它是从春“雷”惊蛰而开始的。因此,孔子进一步解释说“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洁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以说(悦)也,故曰说(悦);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这里所讲的道理,严格意义上讲,无非是生命流程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尤其对《艮》卦的解释为“终”为“始”,象征非常清楚。《艮》者,山也,山者,其像冬藏之粮堆也,亦为坟墓之象也。坟墓者,生命终埋之地也。生命终埋者,生命从有到无也。万物皆是从无到有,系无为无不为的生生之道所生,所以,埋生命的地方,正好也是生命从无到有的孕生所在。  可见,孔圣的每句言论,都应举一反三,才能透彻理解。无怪乎赵普只用半部《论语》治天下,亦即只要有选择的、记住孔圣人《论语》中的部分言论(这叫“半部论语”,不是说只用前面一半或者后面一半)就能把天下治理的安稳平定。  然而,根据孔子《说卦传》上述言论,为解释这段话,宋人亦画了另外一幅《文王后天方位八卦图》。其图为:  看此图描述,其形象解读孔子的原话,可谓一目了然。但有人说,文王把《乾》卦调置于西北方向。原因是周族崛起于西北,周人以西方为上,于是便把《乾》《坤》二卦都移到了西方。在占筮中,凡占到西方者均为吉,反之则不吉。这是一种没有自然天理依据的臆测,不必轻信。  当然,《离》卦为火,正好可以象征炎热,故以之表示南方;《坎》为水,水能凝结为冰,象征寒冷,故以之可以表示北方;《震》为雷,春日雷作于东,故可以以之表示东方;《兑》为泽,泽润心田,令人喜悦,以之可以象征收获的欢乐,表示西方。  至于《艮》为山,为万物所成终、成始之处,黑夜将尽,黎明即至,故以之表示东北方。  这就是《文王后天方位八卦图》生命流程的自然秩序,基本原理。 51、三才与卦理是怎么排定的?
  答:要明白三才排定之卦理,首先需明白“三才”概念的产生和指代。三才者,天地人之谓也。此概念首出《说卦传》:“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显然,这里面的“三才”指的就是“立天之道”“立地之道”“立人之道”,即天地人之三才大道。在八经卦中,三爻的位序都是有讲究的,严格按自然现象作划分。天在我们的头上,地在咱们的脚下,显然,人居天地之中。故三爻画的经卦中,初爻在下表示地,二爻居中表示人,上爻以之象征天。以乾坤两卦为例:  而在六十四卦中,因其每卦都是八经卦的两两相叠,这样正好表述天有阴阳,地有阴阳,人也有阴阳。于是,便可把八经卦用一爻画指代,叠用成用二爻画作表述。这样,每卦的初爻和二爻,合二为一指代地;三爻和四爻,合二为一指代人;五爻和上爻,合二为一指代天。正好天地人的爻画位次,都有奇偶之分,阴阳之辨。见下例;   由此可见,三才之分,爻位之别,乃是揭示天地人道的中华文化之本。难怪《系辞下传》解释说:“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也”。从根本上说,通部《易经》的内容,讲的其实是天地人和谐生存的“三才之道”。 
52,六爻的贵贱之位是如何指代的? 
答: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先,首先说明一些社会问题。今人只喜欢自由平等,无不讨厌所谓封建意识形态的贵贱之分,尊卑之别。殊不知,人类社会的贵贱之分,尊卑之别是天然形成的,没有什么封建迷信可论。它跟专制独裁没有直接的渊源关系,也没有什么专制不平等的根本性的理由可以胡扯,它完全是天然道序的体显。例如美国大讲自由民主,它也不能说不要尊卑贵贱,奥巴马不是一般的工人农民,依然是至高无上的美国总统,其身旁的工作人员,没有一个不是总统的臣工,必须忠实耿耿的依法办事(只是把臣工换一个名称,叫工作人员)。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贵贱等秩,尊卑序顺,它乃是国家存在的自然天理,没有人可以变更这种贵贱,除非你也争取。又如长幼有序,长尊幼卑这是天理,因为只有先生的父母,才能生出后养的儿女,没有后养的儿女能够生出先生的父母,这就是道序的自然等差,尊卑形成的天然原理。话不扯远。卦位中的所谓贵贱,是指把六爻的位次,用来与社会等级的制度相比,从而显示各爻位次的尊卑与高下。六爻的贵贱之位依次为:上爻为太庙之位,五爻为天子之位,四爻为公侯之位,三爻为大夫之位,二爻为士人之位,初爻为庶民之位。那么现在你也可以这样指代:上爻是国家主席,五爻是总理,四爻是省部级,三爻是县市级,二爻是乡镇级,初爻是老百姓。假如你想学会算卦,这就是指代关系。倘你要回答求卦人的元亨利贞,凶咎悔吝,必须明了此种人际关系的对应。当然,爻位还有六亲之辨,不在此问回答之列,留待后问具体说明。这不是故意留玄念,因为很多专用术语,一言两语很难解释清,只能循序而进。但本人已有声明,敝人不是术数研究者和江湖术士,释《易》旨在修复道统,弘扬中华文化,承传孔孟之道。所以,绝不会以术数研究为业,以求发财生计。虽然对术数的基本原理必须了然于胸,那也是为了正如孔子研《易》所言,“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只重道德耳!旨在阐明中华文化的道统原理本身。    但讲道统原理的同时,术数作为知识技巧,从而上升为文化,乃是道统修复不能逾越的基础。因此,在传承祖宗道统文化时,必须回答清楚《易经》之为文的基本原理。否则,光研四书的人,是很难真正弄懂中华文化的道统体系是什么,孔孟之道所以然的。更何况完全只以自利,如鞠曦先生所说:“自以为是”的党同伐异,诸子百家。因此,今天的文人墨客,总是各说各话,以其所是,是人所非;以其所非,非人所是。文化改革和政治改革的前途暗淡,因为,始终没有找回业已丢失的文化道统可护身。一切改革都是利益集团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它乡是故乡”。因此,改革就成了丛林竞争,永远没有止尽的托词。53、什么是六十四卦?
答:前面已经说过,六十四卦是把三爻为卦而构成的八卦两两相叠,从而排成六画卦的八经卦。而每个六画卦的八经卦,又能变化出八个全然不同的六画卦形。这就是八卦相生的自然关系,天然数理。然后,如此八个不同的八卦相乘,正好是八八六十四卦。其数理关系,可以如下运算:8×8=64卦,或者8×7+8=56+8=64卦。通过“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的道统原理,我们可以以八卦为座标,绘画出一个完整的天球时空图。见下图:  从上图的直观描述中,我们可以很好的联想和意会,原来,宇宙时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四面八方,万殊归一。故有中华文化是天人合一一说的结论。从而知道和重新建立起中华文化关于生命是“自在”的、“自性”的,“原始反终”的道统世界观。这种世界观是自然的,是阐述“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的,即阐释道与生命是同性的(自性),与灵魂是同在的(自在)。这种世界观,它对自然的认知,没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等级之分。因此,不能进行人为的改造,也没法进行人为的改造。丢失它,破坏它,必然会遭到道德沦丧的天然报应,使人性墮落到不如禽兽。 所以说,中华文化是最讲道理的文化,不是最讲科学的文化。因为它从始至终认为“知识”不是“文化”,只承认“君子不器”,“知识”仅仅是“文化建筑”的工具和材料,不能把道义之“士”变成物欲竞夺的“知识分子”。反对把“器”(物质)当“道”(精神)对待,即把“工具理性”当“道德情感”对待,亦即特别反对不利生生之道的科技淫巧,始终把科学技术控制在生生的道德约束中,也就是道统约束下。这是学《易》必须注意、希望明白和力求搞懂的道理。如今,举世都是科技一枝独大,所以,金融淫巧是最高的科技,不受道德约束造成的天灾人祸,跟原子弹满天飞没有区别,最终能把人类推向自毁的深渊。话不扯远,再说正题。再看六十四卦是怎么形成的?我们已经知道:“形而上者谓之道”,“道”比太极高。然后才是“太极生两仪”。这两仪就是阴阳,就是乾坤。所以说,阴阳即乾坤就是天道衍生万物的不二法门,其中道是根因。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乾坤的演化来观察。前面我们已经回答乾坤生六子,这六子就是(震)雷、(巽)风、(离)火、(兑)泽、(艮)山、(坎)水。然后把三爻卦变成六爻卦,就使天地人三才都可用阴阳来观察。而变成六爻卦后的八经卦,只是在原经卦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层级,所以,其经卦的卦形卦理依然完全不变。也就是八卦口诀中的“乾三连”,变成了“乾六连”,“坤六断”变成了“坤十二断”,其余六子类推。八经卦即本卦的情况如此,而把乾与坤相叠,则完全不同了,于是,就变成了六十四卦中的《天地否》卦。这种卦是完全有“别”于原有的八经卦的,所以专用名称统称之为“别卦”。六十四卦除八经卦以外,其余全部由别卦所组成。但气势的演化则完全不同了,它能描述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而且能根据阴阳二气的消息转化指代各种物象事理。现将八卦口诀复述如下,从而再给出六十四卦背记口诀:乾三连,  坤六断,  震仰盂,  艮覆碗▅▅▅    ▅  ▅    ▅  ▅    ▅▅▅▅▅▅    ▅  ▅    ▅  ▅    ▅  ▅▅▅▅    ▅  ▅    ▅▅▅    ▅  ▅离中虚,  坎中满,  兑上缺,  巽下断▅▅▅    ▅  ▅    ▅  ▅    ▅▅▅▅  ▅    ▅▅▅    ▅▅▅    ▅▅▅▅▅▅    ▅  ▅    ▅▅▅    ▅  ▅易经64卦背记口诀:乾为天:上乾下乾──坤为地:上坤下坤──水雷屯:上坎下震──山水蒙:上艮下坎──水天需:上坎下乾──天水讼:上乾下坎──地水师:上坤下坎──水地比:上坎下坤──风天小畜:上巽下乾──天泽履:上乾下兑──地天泰:上坤下乾──天地否:上乾下坤──天火同人:上乾下离──火天大有:上离下乾──地山谦:上坤下艮──雷地豫:上震下坤──泽雷随:上兑下震──山风蛊:上艮下巽──地泽临:上坤下兑──风地观:上巽下坤──火雷噬嗑:上离下震──山火贲:上艮下离──山地剥:上艮下坤──地雷复:上坤下震──天雷无妄:上乾下震──山天大畜:上艮下乾──山雷颐:上艮下震──泽风大过:上兑下巽──坎为水:上坎下坎──离为火:上离下离──泽山咸:上兑下艮──雷风恒:上震下巽──天山遁:上乾下艮──雷天大壮:上震下乾──火地晋:上离下坤──地火明夷:上坤下离──风火家人:上巽下离──火泽睽:上离下兑──水山蹇:上坎下艮──雷水解:上震下坎──山泽损:上艮下兑──风雷益:上巽下雷──泽天夬:上泽下乾──天风姤:上乾下巽──泽地萃:上兑下坤──地风升:上坤下巽──泽水困:上兑下坎──水风井:上坎下巽──泽火革:上兑下离──火风鼎:上禹下巽──震为雷:上震下震──艮为山:上艮下艮──风山渐:上巽下艮──雷泽归妹:上震下兑──雷火丰:上震下离──火山旅:上离下艮──巽为风:上巽下巽──兑为泽:上兑下兑──风水涣:上巽下坎──水泽节:上坎下兑──风泽中孚:上巽下兑──雷山小过:上震下艮──水火既济:上坎下离──火水未济:上离下坎。以上是八卦重叠名称,及其64卦卦名。例“雷山小过”前面的“雷山”两个字,就是八卦的《震》《艮》相叠,震上艮下,故取名《小过》。其他全部类推,原理非常简单,也很好背记。所以,很多以算命为业的能熟记之后,在大脑中一闪而过,而64卦的音形意……则可以滥熟于胸。这从很多民间高手,速算八字脱口而出可以看出。请看下列六十四卦阴阳宫次排序图:  从以上图解和口诀中,我们已然明白的看出,六爻卦首先是三爻卦的叠加,然后是从上到下看卦象的名称,原来《泰》卦名曰“地天泰”。也就是坤(地)在上,乾(天)在下的形象指代。难怪孔子以其《象传》解释说:“天地交,泰。后以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可见,本《泰》卦是围绕天地交融,从而泰和的化生现象,来喻事状物,指导人事顺应天事,从而管理天下的。意思是说“天地相互交融,象征太平安定。然后才能生养万物,裁分天地的功用,体显天地之道的生生之宜。君王以此效仿,用以管理天下百姓”。由此可见,形象思维是六十四卦的重要特点,是悟道认道的道德依据,也是中华文化的本质特征。再从阴阳宫次排序图中可以看出乾坤变化的规律,亦无不是从根到叶,从无到有的象征。它是从初爻的阴阳消息变化来体显的。因此,其生命流程的阴阳转化原理,也是从初爻变化说起,象事状物,与自然完全合拍。所以,上表每宫的八卦排序,从左到右,都是从初爻变起。然后到第七卦,本宫最高的上爻作为该宫的气数本体不变,因此回头往下变,称之为游魂。到第八卦,再将下卦全变复原,称之谓归魂。说明万事万物不管怎么变化,游魂最终不变,终究复原。“原始反终”。54、五行是什么?
答:五行是道统文化的认知工具,应该说它同祖宗文化的阴阳观念同步产生。而在有文字的说明与解释上,则严重的滞后于河图洛书与八卦。因为,在黄帝史官仓颉造字以前,文化传承靠言传身教,没有书契。但究竟传承了多少万年,今天没有人能回答清楚,而从黄帝与歧伯的对话看,可以推想,言传身教是没有文字前──王官学承传的必然之路,必定有专司教化的师承专职,专家、专户对道理进行说教。关于五行的最早记录见《尚书。洪范》。其实,该文记载的内容,是武王灭殷后,向殷之遗贤箕子所请求赐教的洪范九畴,即治国的王官学九种内容,其中第一条就讲道,必须认真地对待自然的阴阳五行。这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原话是这样说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里面将五行举了三重的对应关系。一是五行名称的简单易懂,“简易”;二是五行的属性不变,“不易”;三是五行的作用不断的变化,进而造出酸甜苦辣,“变易”。事实上,道统文化可把世间的万事万物纳入五行作考察。所以五行又是八卦的阐释工具。从表面上看,这五行是世间人人都能见到的五种物质形体,而实际的中华文化,早就把它从有形的知识上升到无形的道统,即中国人优秀的灵魂意识与文化,亦即华夏民族的意识形态──举世无双的中华文明。因此可以说,阴阳五行才是道统文化的认道工具。可是,今天的大学老师讲不出这些道理,因此搞成绝学。而不是说书本绝了,文字绝了。而是说能把祖宗文化所阐述的道理做明白证悟的人没有了,或者说太少太少了。这就要有人站出来为往圣继绝学了。讲中华文化,首先围绕道统把道理说清,因为道统就是自然生生的天理。一切违反此种天理的知识说教,都不是祖宗道统,即不是中华文化本身。五行作为阴阳演化的补充,其生克制化的原理,正好能有效的回答清楚时空运转的顺逆与平衡,如果把万事万物万理都归纳在天人一体的时空中,那么利用五行测量各种平衡关系就非常清楚了,非常文明了。而五行的生克原理,则可直观而形象的比喻为:火把物件一烧变成了灰,灰者,土也。因此火生土。土为泥沙,沙中含金,所以,土生金也。金怕高温,化而为水,故曰,金生水也。水能滋润土地,然后植物才能生根发芽,植物有茎有干,茎干者,木也,故水生木。木干易燃,燃者,火也,故木生火。反过来说,木吃泥巴长大,所以木克土。土堆成山,水流不通,所以土克水。水湿就燥,燥者火也,水到而熄,所以水克火。火烈烁金,化金为水,故火克金也。金钢锋利,能伐草木,故金克木也。这就是五行生克制化的基本原理。但这种比方都是“形而下”的感性知识,根本就不是“形而上”的深度文化。只有形上之道的五行衍生,才是真正的五行文明。这里举例来说,祖宗文化于万年前就把金钱归类为五行之水,与金钱相联系的金融、银行、信贷、商品、商业、商人、股市、期货、保险……统属五行之水,还包括亥猪子鼠与方位之北,颜色之黑,亦统属五行之水。金融危机是人为造成的,金融危机的道统原理就是人类养命的形上之水被人为堵滞所造成。它发端于美国,乃五行文化发源地的中国之北方,同时亦从此北之方位的墨西哥爆发猪流感,亥水为猪,水出了问题生猪瘟,继之而来的是全世界的大自然水失衡,各种自然报应肆虐各国,地震,干旱、飓风、洪灾、泥石流,雪崩等,向雪崩一样的频频爆发,乃至不可收拾。这便是中华文化所论人性的道德缺失,道统五行之水的严重失衡所遭致。不要以为是天灾,其实是人祸。是人类文化彻底丢失的人祸。除了道统修复,人性改变,你说谁有本领用科学技术去人为的作补救呢?而人性的改变,道统修复的前提靠什么?难道不是靠教育吗?而教育又哪一天停止过呢?从小学到大学,受教育的人是越来越多,且有电视网络天天播,你能说教育不到位吗?只能说教育的文化种子不好,人们学的东西不是道统是道毁,所以做人绝不可能有道,只能是无道和缺德。因此,科学治不了文化病。因此,人类的前途只有道统修复,文化重新革命一条路。只有这样讲五行,才能让您记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