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灵召唤鲨鱼:《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中的常出现的四大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6:04:40
单位:东湖区教研中心   发送时间: 2007-3-30 8:46:25   阅读次数:920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作为新课程改革中所设置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注重让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从而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这门课程不同于任何学科课程,它有着自身独特的规律和特点。
问题一:教师主观确定课题,对课题可行性缺乏论证。
我看了网上一个案例:负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老师们都会遇到“不知道怎么样去选择课题”的困难。有的老师就想:不如先规定一个课题,再让学生围绕老师布置的任务去开展活动。我校某些老师曾有两次不太成功的经历:一是在四年级学生中要求他们进行《家乡的民歌、民谣、民间游戏的调查研究》期望以此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这个收集、整理的任务,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求是过高了一些,是目前学生的能力水平所不能及的,学生不太感兴趣,缺少探究的主动性。但在指导老师的要求下,还是进行了一些收集活动。当学生收集不到什么有价值的资料时,他们主动向老师请求放弃这一课题的研究。这一课题是从老师的主观想法、从学校的德育工作的角度出发所确定的,使得课题研究半路夭折。而另一个课题《页岩的研究》,却是选题时没有考虑到安全因素而夭折的。六年级的一个学生在上学途中发现一种奇怪的石头,上面有一些奇特的花纹,他把这些石头捡了几块带到了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他向老师提出来想研究这种石头,他的想法立刻得到了全体师生的认同。学生的兴趣这么浓厚,老师大受鼓舞,和学生一起确定了课题《页岩的研究》,并让学生每人都去收集几块这样的石头。可没想到,第二天一早,就有学生来报告说,一个学生在收集石头时,不慎从山坡上滚落了下来,摔伤了腿,差一点酿成大祸,这次活动也不得不紧急终止。这次选题的失败,在于对课题的可行性没有充分预测、设计。
解决策略:尊重主体意愿,科学慎重选题。学生是活动的主体,科学选题应遵循如下原则:①是否是学生生活中最近、最感兴趣的事情;②是否有研究的价值;③是否具备研究资源和条件;④是否是非常安全的研究对象。例如在《生活垃圾的处理》中,垃圾随处可见,特别到了夏天,垃圾散发出难闻的气味,影响人的健康。……在综合实践课上,目前最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就是“哪里垃圾最多”,“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垃圾”。组织学生讨论,共同确定了“如何处理生活中的垃圾”的活动主题,并决定围绕这一主题,开展关于“垃圾的回收与利用”的系列调查研究活动。又如在三年级《方寸邮票》中,由于邮票能反映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那么“使用邮票有什么好处”、“邮票是怎么产生的,有什么典故?”等等成为学生想要探究的问题,于是学生们确定了课题《邮票的研究》。
问题二:可以分工研究,不能合作交流。
用什么样的形式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动性,是老师们在实施过程中思考的又一个问题。于是,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应运而生。例如在《广告与生活》课题研究中,有的教师为了激励学生的探究兴趣,利用学生喜好比试的心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什么是广告”、“广告的作用”、“广告的种类”、“生活中有哪些广告”、“广告怎样设计”等进行研究,比一比哪个小组收集的广告多,哪个小组的汇报形式好等等。由于从开始就将学生严格地分为几个小组,并且设立了奖项。学生的好胜心理让他们把其他几个小组的成员看作是竞争对手,只是在小组内团结协作,也只对自己小组的研究任务感兴趣。这个课题最后实施的结果是:每个小组实质上只参与了整个课题中一个部分的研究。分工后,学生没有将研究的每一个过程和成果进行资源共享。虽然每个小组在汇报展示环节都有较好的表现,但他们并不愿意接受其他小组比较好的做法。有如“井底之蛙”,因为小组分工太呆板,使他们只看到了“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就觉得“天空”只不过就那么大。
解决策略:分工不分段,强化合作意识.
在《广告与生活》这个案例中,分工合作对探究失败的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恰当地处理好分工与合作的关系.而在《生活垃圾的处理》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根据每一阶段的目标,组织学生先后三次分组:第一次四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寻找“垃圾产生”的原因,学习采访﹑调查的方法.第二次分成美工设计组,负责设计手抄小报;资料综合组,负责综合全班同学的建议;演讲呈报组,负责将手抄小报送给学校行政办公室;模拟表演组,负责排演“假如我是学校校长,我将怎么处理?”的小品.第三次分成垃圾清运调查组,车辆调查组,对于大家讨论出的想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合作研究.每一阶段小组交流后,鼓励全班同学为其他小组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把自己的研究资料中,涉及到别的小组的内容拿出来进行友情赞助.学生参与了整个过程,是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建议,能让其他小组信服.这种合作围绕着探究的内容在不断深入,因为针对性强,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也得到了增强.。
问题三:只重最终结果,不管研究过程.
教师的指导目前存在着包办代替和放任自流的状况.这种情况的产生,分别基于两种认识:一﹑学生太小,以前从未这样自主去研究某一课题,教师想帮助他们收集资料,帮助他们准备好汇报的内容;二﹑既然是活动,可以给他们布置任务,研究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只要最后有资料汇报就行.课题研究的最终表现形式就是最后一步的总结交流阶段.老师如果只重视这一环节,表现出来的就是课堂上每个小组汇报交流的形式丰富多彩,但其他小组的学生只是被动地观察,缺少主动质疑,没有参与的积极性和浓厚的兴趣.例如在《广告与生活》活动中,由于是一节有领导和教师听课的研究课,上课教师担心学生在汇报环节出问题,所以着重在这一阶段加强了对学生的指导,课堂上热热闹闹,课前课后对学生的发展却促进不大.
解决策略:问题引领,关注过程,兼顾结果.
正如“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一样”,课题研究的价值,也在于过程.教师应紧扣学生发展的三维目标(认识----能力----情感),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的研究行为,关注研究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及时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教给学生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例如在《生活垃圾的处理》活动中,教师在第一阶段引导学生提出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垃圾?”这一问题,学生回答说可以进行调查采访.教师又引导学生提出与此相关的一系列问题:“采访哪些人呢?”“采访时应注意些什么呢?”等等,当学生得出的结论与生活实际发生矛盾冲突时,教师应及时引导他们对自己的采访行为进行调整.通过模拟采访,全班讨论,每个学生都学会了一些与陌生人说话的基本技巧.在后期的设计制作环节,教师和学生一起明确设计思路,为他们的动手操作活动不断提出合理的建议,让活动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有序地向前发展.在汇报阶段,学生围绕“垃圾的产生”方面的问题展开了讨论、辩论、解答,并不断提出新的问题,这些新的问题又引起了新一轮的思考与争论。在这样真实的问题研究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想象力、注意力、问题意识等多方面都得到了发展。在有趣、有序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办手抄小报、学会了垃圾的位置、还学会了画宣传画、写标语……关注过程,能让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的发展得到落实,但也不能完全忽视结果。我们不要求学生掌握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不刻意追求小学生活动结果和活动产品的科学性和独创性。兼顾结果,不仅要考虑有形的结果,更要突出无形的结果。比如学生的“主动自我整理”习惯,学生的规划意识和能力等等。
问题四:评价内容和方式单一。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评价十分重要,是对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综合表现的一种反馈,学生往往对评价寄予较高的期望。传统评价最大的弊端在于:对没有可比性的不同个体进行甑别,分个三六九等,比个你我高低。这不仅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在实践上也有极大的危害性。教师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过程中,一般对于学生研究的内容进行评价,但在学生活动方式上不太注重,对于学生“怎么去评价”缺少指导,且评价的形式也十分单一。如《广告与生活》活动中,教师设立了一些奖项,仅仅通过学生的一些相互评价和老师自己的观点,评出了“最佳创意奖”、“最佳合作奖”、“最佳表现奖”。如何让评价真实发挥自身的魅力,激励学生自信,促进学生发展,也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解决策略:激励相随,多元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在评价观上首先应当是整体的,既要看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又要看学生在活动中的成果。其次是评价取向应当是多元的,可以有多个标准,而不是只有一个整齐划一的标准。具体讲,就是允许学生对同一个问题有多种的解决方案。再次就是要强调过程,而不是过于在意结果,有的结果可能是失败的,但是学生所获得的教训同样是宝贵的,在评价中同样也应该得到肯定。在《生活垃圾的处理》活动中,老师以活动内容为载体,通过随机评价,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评价,指导学生相互之间评价,让学生在每一次活动之后学会反思,寻求最优化方案,挖掘新的思路和创意,得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在活动中和活动结束之后,老师和学生共同征求学科教师、家长及社会有关人士的意见和建议。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对于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充分发掘教育资源,应通过各种方式得到班主任老师、任课老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个行业的鼎力支持,让学生在巨大的教育合力中得到最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