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禁书目录ova:鱼塘静水变活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3:16:12
  

鱼塘静水变活水

 

(主持人)千百年来,从我们的老祖宗开始,人们就通过人工开挖池塘来养鱼。俗话说“好水出好鱼”,要想鱼健康美味,鱼塘水质的优化就是关键。以前,养殖密度不高的时候,水质优化还不是个难题,但是近年来,随着鱼塘养殖密度逐步增加,优化水质变得越来越不容易了。新近在湖北荆州,人们找到了一种好方法来调控池塘水质,既经济有效又不污染周围的自然环境,他们的秘诀就是让自古以来静止的池塘水流动起来。那么这水是怎么个流动法呢?

(采访)

养殖户:你看,水都是黑的,大池子里放过来的水都是黑的,看,越放越黑。

记者:刚才呼呼冒出来的水是从哪儿来的?

养殖户:是这个大鱼塘的。

记者:怎么来的?

养殖户:大鱼塘底下的水很脏,就流到这个里面来净化。

这被放进藕塘的黑水,来自藕塘旁边的鱼塘,通过地下管道流过来。沉淀一段时间以后,又在另一端用水泵抽回到鱼塘里。也就是说,水在鱼塘和藕塘之间循环流动着,水还是那些水,但是经过这么一趟旅行,回到鱼塘的时候就变了个样。

(采访)这个水就特别适合养鱼,就清了。这水,你看它透明度就蛮高的。不是混浊的黑的。

冉红兵现在是很轻松了,以前她可不是这样。她家所在的地方,方圆几百里都是鱼塘,绝大多数都采用传统方式,业内专家称为静水鱼塘。最近两年因为大家增大了鱼塘养鱼的密度,让人头疼的事情就经常发生。比如冉红兵以前也和大家一样用静水鱼塘,为了改善鱼塘水质,半个月左右把鱼塘里的废水放一部分到旁边的沟渠里,随后又从沟渠抽水上来,给鱼塘加水。这样有几年,都还能正常养鱼,但近两年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采访)那个水好像就变了质一样的,就不行,抽到鱼塘来就死鱼。每次一抽,今天晚上抽吧,肯定就要死。

虽然这种情况不是很普遍,但人们不能保证每次补进水都没有问题了。那么,这条看起来很普通的沟渠,它哪里发生了变化,会引起死鱼呢?

(采访)这个水是来自于农田的,一排水这个水就污染,有些农药在这里边,第二个,这个水里长了很多水花生,把光线挡了以后,一方面缺氧,还会产生有害的物质,对鱼类都是有害的。

那么人们有没有想过采用其他的水源呢?

(采访)他们地下搞的井水,打井也造价不低。很费钱啊。一口井要大几千块钱。

即便是不惜本钱想用井水做水源,效果也并不理想。

(采访)井水养鱼也不行。抽上来要用高温晒了以后才能进到鱼塘里面,我们这里面根本就不具备这个条件。

其实,像这种让人头疼的静水鱼塘在当地有很多。人们也使用了一些其他改善水质的办法,但也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开增氧机,会大量地耗电,往水里喷洒化学药剂,化学药剂在积累到一定量之后,又会毒害鱼类。而静水鱼塘在使用时间过长之后,水质更会严重恶化。

(采访)氨氮超标,亚硝酸盐和各种细菌病毒超标。像以前一次药可以下好,现在就要两次药、三次药,它才管用,才能下好。

(采访)水池老化,鱼病多,第一是产品质量不安全了,要经常用药,第二养殖效益下降。

另一方面,鱼塘废水直接排放到外界,也会污染周围环境。比如沟渠里水花生等水生植物疯长,也是因为氮磷等营养物质太多了,这跟沿岸渔民长期往沟渠里直接排放鱼塘废水也有关系。

(主持人)当前在我国,鱼塘提供着多一半的养殖水产品,它的水质改善可以说关系到渔民的利益、消费者的健康、和自然环境的维护,意义重大。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研究员李谷,也就是使用循环水养鱼技术的冉红兵的老师,早在10年前,就开始了对改善池塘水质这个课题的研究。怎样能够寻找到一个巧妙的解决办法,从根本上经济有效地改善鱼塘水质、同时又能造福环境,是李谷多年的一个目标。那么传统上人们采用的改善鱼塘水质的方法,根本缺陷在哪里呢?

(采访)事实上我们传统的调控手段只是起到一个暂时的作用,我们也可以说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问题出现了,我们就采取这个措施,而且养殖过程当中产生的一些废物,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带出这个系统,它在一定条件下它有可能重新污染这个水体。

那么影响鱼塘水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李谷认为是鱼塘里的水草都被人们给清除了,只有鱼没有草,那么水草在鱼塘里有多大的作用呢。

(采访)在池塘里面,水草对系统的稳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直接吸收养殖过程当中的氮磷这些污染物质,同时因为它的缺失,一些相应的微生物还有一些浮游的生物,也可能缺失,所以它自身的自净能力会下降。 

李谷跳出了改良水质的传统思维模式,突破就水论水的框子,从池塘生态环境整体来考虑问题,他把解决问题的核心聚焦到了水生植物。但显然,在鱼塘里重新种上水草,会影响到捕鱼等等渔业生产活动。李谷就设想在鱼塘之外重新建立一个生态系统,来补足它在结构上的缺失。那么怎样来构筑呢?

(采访)我们自然就想到采用生态工程这么一个措施。所谓的生态工程,我们说是用少量的人工能来达到更大的一个效益,这个效益表现为水质净化的一个效果,或者是更大的生产的一个效果。目前我们采用的办法就是建立人工湿地这样一个生态系统。

要说人工湿地,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要一提起自然形成的湿地,人们就会想到那些一眼望不到边的芦苇滩,想到有成群水鸟栖息飞翔的沼泽地,而湿地能够净化水体、为环境"排毒"、"解毒",具有“地球肾脏”的美称,这也是很多人都熟悉的。人工湿地是人们模拟自然湿地专门构建的,通常用来处理城市工业和生活污水。李谷所说的要建立的人工湿地,跟冉红兵使用的净化鱼塘废水的藕塘,又有什么关系呢?

(采访)我们看到那个乌黑发臭的水,流到藕塘,再出来的水就变得清澈透亮。这是什么道理,我们的藕塘事实上在这里充当了一个人工湿地,相当于一个人工湿地的功能。

和鱼塘一样,在当地,藕塘也很常见。尤其是人们为鱼塘清淤的时候,常把塘泥集中填在一口鱼塘里,把它改做藕塘。恰巧这些藕塘就正好被李谷当人工湿地来用了。那么湿地的净化功能是怎样实现的,藕塘也具有同样的功能吗?要说起这些,对环境科学有深入研究的李谷简直是再熟悉不过了。

(采访)湿地去除污染物质,有70%~80%的贡献来源于微生物,也就是我们看到的在这个基质表面生物膜上附着的微生物在起作用。

这是放大**倍的微生物照片,原来微生物是极其重要的垃圾清运工。李谷告诉我们说,微生物的工作比较有特点,它们相当于是一个团队在流水线上协同配合着干活,离了谁也不成,在流水线上工作的两种主要微生物,一类是像我们人一样没了氧气就不能活命的需氧微生物,另一类是跟我们人截然不同的在没有氧气的环境中才生存的厌氧微生物,它们也得互相帮着才可能把垃圾清理干净。比如鱼塘里积存着不少鱼吃剩下的残余饵料,其中蛋白质含量很高,它的主要成分是有机氮。在一个完整的分解转化过程中,有机氮先由一些需氧微生物分解转化,然后厌氧微生物再来接手,把那些中间转化物最终转化成氮气释放到大气当中。但是需氧微生物和厌氧微生物,它们各自喜欢的生存环境完全相反,到哪里去找能交替提供这样两种环境的流水线呢?传统静水鱼塘就是一个典型的不利环境,基本没有水生植物,水基本不动,跟空气的接触面积有限,水里溶解的氧气很少,远远不能满足微生物分解鱼塘垃圾的需求,这时候就只有厌氧微生物在孤军奋战了。

(采访)厌氧微生物对物质的转化往往是不全的,它会产生很多中间或者说是过渡的产物,这其中就包括一些有机酸或是氨氮,硫化物,这些物质对鱼是有直接的毒害作用的。

但是湿地就正好为微生物们提供了理想的环境,那么湿地怎么就这么神奇呢?这里的关窍就在于湿地里大量生长着像芦苇这样的水生植物。

(采访)它通过光合作用,通过它的导管,将氧气输送到根区,在它的根区就形成了一层附着有很多需氧的微生物。远离根的部位就是一些厌氧的微生物。

这就是著名的湿地“根区理论”。而在藕塘里,大面积栽种的莲藕就担当起了湿地植物的职责,起到了李谷所说的鱼塘水草对水的净化作用。李谷设想中的新鱼塘系统成功构筑完成。

17-34-09这样一个系统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污染物不断地产生,然后我这个系统不断地给你净化,可以使整个系统达到稳定和谐的状态,有利于养殖能够健康地进行。

冉红兵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在村里,她是为数不多的采用这种循环水养鱼技术的人家之一,她率先尝到了新技术带来的甜头。

(采访)我通过去年净化和今年净化,水质大有改善。把藕塘的水放到鱼塘里,不死鱼了。我今年的鱼很好很好。像前段时间他们旁边的池子死鱼,我这池子没有。

冉红兵只看到从鱼塘出去的黑水流过藕塘回来变干净了,她还不清楚,其实这种循环还改变了整个鱼塘水流状态,使水变静止为微微流动,这对鱼的生存和生长是很有利的。而在静水鱼塘里,水不仅不流动,夏季,鱼塘水内部还分层。

(采访)夏季太阳光照可能使上层水体的藻类摄取到太阳光的照射产生溶氧,但是又因为太阳光让上层水体的温度增加,导致它水体的密度降低,下层水体的密度增高,水体不能够形成一个流转。我们说水是一个强的不导热的水体,导热性比较差,导致上下水层会有一个温度的差别,有一个溶氧的差别。

这种分层就造成静水鱼塘下层溶氧更加紧缺,垃圾也就越发处理不了,水越来越脏,鱼的日子也就越来越难过。最终,这种膜一样的东西很快就会在水面出现蔓延,把整个鱼塘封得严严实实。

(采访)都是蓝藻。本身蓝藻的造氧功能就比较差,而且浮在表面上,就是有些氧气,也跑到空气中了,水中严重缺氧。容易产生有害的物质,毒害鱼类。 

即便蓝藻没有大面积发生,另外一种危险也时刻悬在鱼的头上。那就是一旦发生暴风雨等恶劣天气,空气温度急剧下降,上层池塘水也跟着变凉,密度加大,变重,沉到池塘底部。这时候危险就发生了。

(采访)在鱼塘的底层,它本身就大量地缺氧,就是有氧进来,它很快就会给你消耗掉,上层的富氧的水体如果下沉到底层,溶氧的消耗可能是短时间的,特别是发生在晚上,很危险。溶氧消耗殆尽,鱼泛塘也就不可避免了。

(采访)水质不好,鱼在里边呆不住。晚上你要急急地照护,不然,一下子就泛塘了。泛塘很吓人了,能一下给你死光。那个臭啊,人都来不得。那就不是开玩笑的了。想都不敢想。

那么水流动起来以后,会带来怎样的改变呢?

(采访)因为水的流动,往往有效地打破了水的热的阻力,它就可以有效地把上层的溶氧带到下层,以前表现出来的上层溶氧丰富下层缺乏这种状态就有效地打破了。即使有这种恶劣的天气,泛塘死鱼的现象也不会发生。

同时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蓝藻主要靠悬浮在静态的水面生长,一旦水流动起来,蓝藻爆发也就被有效地遏制住了。你看,跟换水等传统方法相比,循环水养鱼技术的确是从根本上解决了鱼塘水的维护问题,鱼塘是实实在在地受益了。那么藕塘是不是就成了垃圾桶,成了受害者了?当然不是,鱼塘废水对鱼来说是垃圾,但对莲藕来说,富含氮磷等营养物质,可正是它们生长所需要的。

(采访)采取鱼藕结合的办法,这样鱼也得到了很好的改进,藕也得到了丰产。我们种一亩田的藕,效益也在4000块钱左右。

李谷考虑到要把这种循环水养鱼技术推广开来,那么在南方,稻田面积广大,也可以算做是人工湿地,如果能跟鱼塘结合,不是很好吗?李谷联系到水稻专家朱教授,开始了相关的探讨和试验研究。虽然同是水生作物,但通常稻田的管理比起藕塘来要更精细,那么这种结合是不是能行得通呢?朱教授说,这种结合,稻谷不仅长得好,还能减少生产成本。

(采访)我们是把这个试验区进行分区,不同的分区,不同的区我们进行不同的施肥处理。咱们现在所处的区里面,我现在站的这个位置上面,是80%的施肥量。你们现在看到的谷子长的是这个样子。我们再回头看一看,施肥量比较少的,像这块,这个我们是没有施底肥,仅仅是产量形成关键期之前,我们喷施了尿素和磷酸二氢钾,因为养殖用水里面,它所有营养是氮磷,没有钾或是钾非常少。

无论是我们的眼看,还是朱教授的试验数据,都看不出这两个区稻谷有什么差别。通常一亩稻田的氮磷施肥成本就是95~100块钱,这里不用施氮磷肥料,照样能长得好,你看,稻田在净化鱼塘水的同时,也吸收到了丰富的营养,又是一对互惠互利的好邻居。

(主持人)李谷想把这种循环水养鱼技术在全国推广开来,问题在于不是所有养鱼的地方都有藕塘或是稻田,甚至有的地区还干旱缺少水源,那怎么办呢?

李谷想到了专门构建用来处理污水的人工湿地,通过模拟自然湿地,在特殊的基质上栽种特定的水生植物,来降解污水中的污染物。近30多年来,不少国家都把人工湿地作为处理城市工业和生活污水的一种方法,它成本低廉又对环境有利,虽然可以借鉴的东西不算少,但把人工湿地用于处理鱼塘废水的报道并不多见。相对其他人工湿地,活水鱼塘要求处理的废水量通常是比较大的,那么采用什么办法,才能突破这个难题呢。

(采访)我们在底部埋的有曝气管,我们把这些泥土扒开,我们看到,就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气泡,通过这些气泡,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底部曝气的状况。

从这个模拟实验,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气泡来源于基质底部安装的曝气管。那么这些气泡对于提高净化水量又有什么作用呢?

(采访)我们可以通过通风强化的方式,给这个床体以曝气的方式,来增加它氧气的供应,来达到更好地氧化或是硝化的作用。

溶氧充足,微生物就会更快更好地处理垃圾。

(采访)它净化的水量可以较一般的人工湿地,提高2~3倍。

我们看到,鱼塘废水从一端被抽上来,在长廊一样的湿地里穿行一趟,到另一端出来的时候,就又可以合格地重返鱼塘了。

鱼跃人欢。看,这个生产基地原来一直是传统静水鱼塘,严重老化,几乎都要报废了,但是现在你看,它们被李谷和他的同事们改造成了循环水鱼塘,鱼的长势特别喜人。

(采访)这塘鱼今年就是没有得病。长的速度也很快。它就是比普通的传统的静水池塘,我们测的数据,就是比它高20%以上。

(主持人)当前,缓解水资源短缺、治理环境污染,这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受到了极大关注,而活水鱼塘能够实现鱼塘废水的综合利用,节约了资源,又降低了污染,对良好生态环境的维护做出了贡献,的确是一项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好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