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与剑初章剑圣攻略:意大利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模式及借鉴意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8:03:17
意大利素有中小企业“王国”之称。以小企业、大容量,小产品、大市场,小集群、大协作而闻名的产业区,在意大利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它提供了意大利制造业70%以上的增加值,80%以上的就业容量,50%以上的出口总额。意大利由此成为西方第七工业强国,第三贸易大国。我省现有中小企业108万多家,借鉴意大利的成功实践,提升优化中小企业产业层次和布局,做强做大块状经济“蛋糕”,对于实现中小企业新飞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意大利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的形成与发展
意大利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块(区域特色专业区)起步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经历了二三十年的滚动发展之后,到九十年代初,产业集聚区达到了相当规模,大都成了当地的“聚宝盆”,并涌现了一部分“全球性产业区”。如蒙特贝鲁纳运动服产区,不仅在意大利本土有9000名员工,而且在全球10多个国家建立了连锁基地,为其从事运动服生产的员工达到了近7万名。在意大利,产业区涉及的行业领域也十分广泛,有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区、纺织服装专业区、制革皮鞋专业区、家具专业区、眼镜专业区,等等,充分显示出“一地一品”特色。
产业集聚是工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也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意大利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的形成,得益于区位优势、文化底蕴和良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政府的导向作用和扶持力度非常之大。早在1956年,意大利就颁布了保护扶持小企业发展的《手工业法》,并在《民法典》、《破产法》、《反垄断法》等法律中都对维护小企业权益、促进小企业集聚方面作了明确规定。1999年又从法律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地区政府在产业区的标准制定、确认程序、以及各种资源配置等方面应尽的职责。近期,为了促进中小企业进一步走向国际化,意大利一些大区的经济促进局正在把本地区中小企业专业区整体推出,帮助专业区和中小企业群寻找合作伙伴。
除此之外,良好的社会化服务环境,也是意大利产业集聚区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在意大利,行业协会即雇主协会密如蛛网,各种私营服务机构,如联合采购合作社、销售联合体、融资担保联合体遍及各地,有的还设立了民间性质的产业区俱乐部,迄今已有130个各类服务机构介于56个产业区,从而构成了中小企业生产的上、中、下游的保障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全天侯、全方位服务。例如,在皮安蒙特汽车产业区,由当地商会组织150家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商,开展了一系列国际间的交流活动,从而为意大利汽车产业走向国际市场搭建了宽广的平台。实践证明,中小企业实行专业化生产,离不开健全有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作支撑,而这种服务体系,恰恰又是建立在专业化基础之上的更加细密而有序的分工。
二、意大利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的基本特征与运作模式
意大利现有非农企业412万多家,雇员在10人以下的微型企业占95%。但并非“散兵游勇”式的孤军奋战,而是通过正式或非正式协议,企业之间形成网络,按照分工分别在生产链的某一环节上进行生产。就中小企业组织形式而言,可概括为四种运作模式:
(一)“群星拱月”模式。这种模式,通常以一家中型企业为龙头,周边围着许多小企业为其供应零部件,或专门从事某种工艺的生产加工。例如,我们在考察中发现,翁布里亚的中小企业专业区大多属于这种模式,一些较有实力的中型企业以主导产品为纽带集合了近千家小企业为其生产。
(二)股份合作模式。在意大利,相互依存度高的小企业,通过相互参股形成企业集团,将企业的某些职能集中,以利扩大规模,健全机能,使其能像“巨人”那样,发挥更大作用。目前,意大利约有16%的中小企业加入企业集团,在高新技术行业,这一比重达到了30%以上。每个集团的平均企业成员在12个以上,平均雇员约1500人。企业集团的涌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意大利工业体系分散的弱点,起到了“航母”效应。
(三)龙头牵引模式。这以普拉托纺织服装专业区最为典型。这种模式通常以一家专门负责设计、订货、运销于一体的企业为龙头,其他数个相关中小企业参与其产品生产过程,负责不同工序或不同部件的生产,形成相对稳固的协作关系,如同一个无形的大工厂。能否成为龙头,不在于企业规模,而在企业是否具有设计技巧和营销本领。在托斯卡纳大区有几百个类此的无形大工厂。
(四)分产联销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各个小企业按照统一的生产规格和技术要求,分别独立制造某一产品,然后经过共同检测机构的严格检验,合格后,使用统一商标,由共同销售机构统一销售。例如,阿斯蒂汽酒专业区,采用的就是这种模式。
三、意大利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的功能与作用
(一)产业集聚区创业环境优,发展空间大,就业岗位多。意大利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不只是单一的加工厂,而是集加工、营销、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厅”。良好的条件和周到的服务为广大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目前,全意大利190多个产业集聚区已集纳了70%的中小企业,并为社会提供了1500多万个就业岗位,成为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强大吸收器。不仅如此,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失业率不足5%,低于意大利平均失业率约4个百分点。有效地缓解了社会就业的压力。
(二)产业集聚区互为依托的产业链凸现,有利于降低中小企业经营成本。从总体上看,高度的专业化,稠密的服务网,加上产业集聚区内企业相互信任,优势互补,不仅使产业区提高了整体实力,而且也使每家小企业降低了经营成本。例如,在产业集聚区的联合采购合作社、销售联合体、融资担保联合体等大多是由多家小企业联合创办的。这种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服务组织,采取雪中送炭,排忧解难,使许多微型企业和初创型小企业急需解决的一些实际问题如愿以偿,而且成本降低50%以上。
(三)产业集聚区成为工业化的重要一翼,有力地促进了小城镇的兴起和发展。工业化呼唤城市化,而城市化必将加速工业化的进程。在意大利,城市化水平跃居世界前列,特别是在东北部和中部,中小城市星罗棋布,这与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的大量涌现密不可分。中小企业集聚度越高,城镇化的品位和知名度也越高,相互驱动,相得益彰。如普拉托地区已成为意大利的工业重镇,正是得益于这里涌现了数以百计的中小企业产业群。
(四)产业集聚区外向型程度高,成为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的桥头堡。2000年,意大利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第六出口大国,除了其产品技术含量位居当今高科技前沿,也与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的形成和发展休戚相关。据有关资料显示,意大利出口企业占非农企业总数的54. 9%。企业的外向度很高。近几年,还陆续涌现了一批加工和销售两头在外的产业区,在招商引资和直接开展对外贸易中发挥了桥头堡作用。如伦巴底大区的瓦雷泽棉纺织产业集聚区,已于2002年在我国上海浦东设立了办事处,拓展了意大利棉纺织品进入中国市场的渠道。
四、借鉴意大利实践经验打造块状经济的对策与建议
(一)引导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大集团结成产业链。中小企业量大面广,对增加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扩大就业,都是一个巨大的资源,优势显而易见,但它毕竟属于弱势群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决胜千里,往往力不从心。意大利中小企业产业集聚运作模式告诉我们,只有大中小企业有机组合,形成合力,才会有强劲的竞争力。我省99%的企业是中小企业,能否真正发挥群体优势,关键在于与大企业大集团结成产业链,捏成拳头,形成合力,否则“船小难以抗大浪”。
(二)注重产业集聚与小城镇建设同步推进。城镇化离不开工业化,工业化是实现城镇化的先决条件和重要基础。意大利的实践证明,坚持产业集聚与小城镇建设同步推进,有利于提高城镇化品位,有利于发挥中小企业的集聚优势。为此,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引导和鼓励中小企业向小城镇集中,以集镇为轴心,优化资源配置,打造产业集聚加工区,提高综合设施利用率,改变小企业“散兵游勇”的发展状况。对入驻产业集聚区的中小企业,拟免征城镇建设配套费,并根据就业容量的大小和对三产的带动作用,在企业登记、税收、信贷、市场融资等方面予以倾斜,允许搬迁企业原厂区出让金地方留成部分返还给企业。
(三)强化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的服务功能。这直接关系到产业集聚区的凝聚力、向心力。要象高速公路设立生活服务区那样根据产业集聚区的规模、行业特点,建立相应的服务机构,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咨询、科研攻关、质量诊断、产品开发、市场拓展、员工培训和人才引进等服务。尤其要着重在产业集聚区创建共性技术服务中心,建立行业协会,按照市场化运作,法人化管理,帮助企业解决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问题。政府要加大对共性技术服务中心的扶持,选好配强资质技术人员。把管理寓于服务之中。
(四)做好内联外引工作,做强做大产业集聚区块“蛋糕”。所谓外引,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改善投资环境,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大力引进和利用区域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借梯登高楼,使块状经济的触角不断得以延伸。尤其要抓住当前外商在中国沿海地区找投资场所、选合作伙伴的机遇,放宽准入领域,努力扩大利用外资规模,让更多的独资合资企业落户于产业集聚区,提高产业区的外向度。所谓内联,就是要以建立行业协会为载体,把区域范围内的各类企业凝聚起来,加强行业自律,广泛开展协作,实行优势互补,拧成一股绳,结成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