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航空的空姐18mp3:以产业集群引导城市功能优化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3:17:16
以产业集群引导城市功能优化*
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陈柳钦**
光明观察刊发时间: 2007-7-10 17:47:39 http://guancha.gmw.cn
内容提要
产业集群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产业集群对城市功能亦存在诸多依赖,因此,以产业集群为导向来优化城市功能,我们要以城市产业集群为基础规划城市功能定位,要强化城市主导功能,优化城市功能空间结构,加强城市功能支持体系建设,并促进城市功能区际协调。
关键词:产业;产业集群;城市功能
一、产业集群在城市发展中的功能分析
产业集群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和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集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它具有的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是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
1、产业集群能提高城市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产业集群的本质是企业在地缘基础上相互交流、竞争与合作的一种新的产业组织形式。与分散的产业组织形式相比,集群的最大优势是发挥内部企业的聚集效应、共生效应、协同效应、区位效应,使集群内的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产业竞争力增强。一般说来,当产业集群形成后,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加剧竞争等,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能力,并形成一种集群竞争力。这种新的竞争力是非集群和集群外企业所无法拥有的。也就是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集群将比非集群更具有竞争力。集群加剧了竞争,竞争是产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动力。竞争不仅仅表现在对市场的争夺,还表现在合作上。产业集群的最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它的地理集中性,即大量的相关产业相互集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由于地理位置接近,产业集群内部的竞争自强化机制将在集群内形成“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机制,刺激企业创新和企业衍生。在产业集群内,大量企业相互集中在一起,既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又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如联合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建立生产供应链,由此形成一种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合作竞争机制。这种合作机制的根本特征是互动互助、集体行动。通过这种合作方式,中小企业可以在培训、金融、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出口、分配等方面,实现高效的网络化的互动和合作,以克服其内部规模经济的劣势,从而能够与比自己强大的竞争对手相抗衡。在产业集群内部,许多单个的、与大企业相比毫无竞争力的小企业一旦用发达的区域网络联系起来,其表现出来的竞争能力就不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力,而是一种比所有单个企业竞争力简单叠加起来更加具有优势的全新的集群竞争力。集群使得许多本来不具有市场生存能力的中小企业,由于参与到了集群里面,不但生存了下来,而且还增强了集群的整体竞争力。
2、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和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1)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生产率提高。同一产业内大量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能很快形成区域规模经济效应。一是关联性供应商的聚集,不仅能提高区域内企业对供应商的谈判能力,同时也降低供应商的违约风险。二是专业化市场的形成,从原材料供应、配套产品支持到最终产品销售,集群区域内可以自然形成巨大的专业产品市场。三是高素质员工的流入。产业集聚对技术员工而言,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较低的流动风险,由此带来人才的集聚。四是专业信息的共享。有市场的、技术的以及与竞争相关的信息有可能在区域内大量会集并迅速传递。五是政府或其他公共机构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上的大量投入。(2)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创新。首先,产业集群是新企业诞生的催生婆。专业市场的形成、技术工人的流动、信息资料的共享等,极大降低了集群区域内创立新企业的“壁垒”。其次,区域内企业间的非正式交流有利于技术创新。集群企业间可能存在的技术溢出效应也有利于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第三,企业家的集中有利于促进组织创新。(3)产业集群提高区域竞争能力。竞争能力的获得既来源于竞争,又来源于合作。产业集群为区域内企业的竞争与合作提供了双重机会。首先,竞争对手的存在迫使企业不断革新技术、创新产品、改进服务。其次,产业结构在竞争与合作中得到优化。竞争使产业内部的分工更加专业化,合作使企业间形成的产业链更加紧密。第三,促进企业在更高层次上展开竞争。集群区企业竞争的最大特点是在合作中竞争。从理论上讲,这不是一种零和博弈,而是一种正和博弈。
3、产业集群能发挥资源共享效应,有利于形成城市“区位品牌”。产业集群具有地理集聚的特征,因此,产业关联企业及其支撑企业、相应辅助机构,如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金融部门与教育培训机构都会在空间上相应集聚,形成一种柔性生产综合体,构成了区域的核心竞争力。此外,集群的形成使政府更愿意投资于相关的教育、培训、检测和鉴定等公用设施;另外,这些设施的设立又明显地促进了集群内企业的发展。公共物品共享使资源在产业集群内具有更高的运用效率。随着产业集群的成功,集群所依托的产业和产品不断走向世界,自然就形成了一种世界性的区域品牌。“区位品牌”即产业区位是品牌的象征,如法国的香水、意大利的时装、瑞士的手表等。单个企业要建立自己的品牌,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然而企业通过集群,集群内企业的整体力量,加大广告宣传的投入力度,利用群体效应,容易形成“区位品牌”,从而使每个企业都受益。区位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更形象、直接,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更具有广泛的、持续的品牌效应,它是一种珍贵的无形资产。这种区域品牌是由企业共同的生产区位产生的,一旦形成之后,就可以为区内的所有企业所享受。因此,区域品牌同样具有外部效应。这种区域品牌效应,不仅有利于企业对外交往,开拓国内外市场,确定合适的销售价格,也有利于提升整个区域的形象,为招商引资和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而区域品牌共享大大增强了集群内企业的比较竞争优势。
4、产业集群为城市化集聚生产要素与产业。城市是生产要素及各类经济活动在地理上规模集中的产物。在经济学中,城市化被认为是各种非农产业发展的经济要素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它不仅包括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转移,还包括非农产业投资及其技术、生产能力在城市的集聚。其实质是由生产力变革引起的人口和其他经济要素从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所以,要素(主要是劳动力,即人口)与产业是城市化的两个主要方面,产业集群为城市和城市化提供了这两个要素。产业集群为城市化提供了要素与产业的集聚力与承载力。在外部性的作用下,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有着更高的比较优势、要素回报率,高的回报率吸引着要素向产业集群地区流动和集聚,同时对于企业来说,由于外部性的作用,企业可以共享产业集群的专有劳动力市场、专业化的中间投入品,以及技术外溢,即产业集群的外部经济利益,这些经济利益的存在和产生,直接吸引大量企业的进入,甚至催生相关企业的诞生。大量企业的进入与产生最终导致更强的外部经济作用,从而对企业、生产要素产生更强的吸引力,并最终导致产业聚集的形成。也就是说,产业集群的过程,也就是要素集聚与产业形成的过程,同时也是要素在城市集聚的过程,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非农产业在城市产生、发展的过程。人口、产业在城市集群的过程当中,人们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变更,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人们的思想状况产生了变化,从而推动城市文化、习惯、规则以及法律的产生与演进,从而形成了城市制度。产业集群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强大载体,已经成为驱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动力。它不仅可以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带动城市交通、宾馆、展览、商业等第三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集群及相关产业吸引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城镇人口比重上升,社会总产出中城市经济的比重不断上升,区域城市化进程加快。
5、产业集群通过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城市化进程。产业集群使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共享外部经济、范围经济、规模经济的利益,从而提升集群内企业的竞争能力。产业集群内主、次产业的合理分工与搭配提高了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又提高产业的自生能力,从而促进了集群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同时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与竞争能力的提高。城市发展是城市化的最重要内容,而产业是城市经济的主体,产业集群的存在必定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了产业的发展,为城市化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化的过程。产业集群所根植的区域将形成一个经济增长极,不仅可在全球范围内吸纳资金与技术,还对周边地区的增长起了推动刺激的作用,这样就有利于促进区域、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提高过程也是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一方面,城市发展是城市化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城市竞争力的提高对城市的吸引、控制资源能力将更强,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福利,这样,各种要素与人口将不断地流向竞争力强的城市,在达到一定的城市规模之前,这个过程是良性循环的;城市竞争力的提高带动了城市的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是城市化的基础,而经济的增长使城市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与福利,从而吸引更多的劳动力进入。一句话,产业集群对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有利于城市化的进程。
6、产业集群推动城市化进程。产业集群是城市化的基础。城市作为一个“经济景观”,本质上是空间集聚的经济。聚集经济包括同一产业内部同类企业聚集的地方化经济和不同产业多类企业聚集的城市化经济。地方化经济是指一种产业的聚集经济,即位于某个地区某一特定产业内的同类企业聚集而形成的由整个产业扩大而产生的成本节约。地方化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典型的空间上的外部规模经济。城市化经济是指多个产业的多类企业的聚集经济,即多个产业在城市集中,由于共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所获得的利益。由于经济活动的外部性,在外部性的作用下,企业通过集聚可以获得外部规模经济、外部范围经济,以及技术外溢和品牌外部性,所以,假设土地、劳动力为同质生产要素,在要素和产品市场均处于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企业为了获得外部性带来的经济利益,就会有选择在某个地方进行联合生产的倾向,企业的员工为了减少工作成本和时间等就会选择在企业附近生活,从而形成人口的集中,企业与人口的集中为其他相关产业(像上下游产业、相关配套的服务业等)的进驻本区域产生巨大的社会需求,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人口在此集聚,以共享外部性带来的经济利益。其结果是城市的形成,城市化由此开始。米尔斯和汉密尔顿把这个过程分为两个层次:假如规模经济存在于某种经济活动中,那么从事这种经济活动的经济主体为了获得规模经济就必须在某地(具体的区位选择取决于经济活动的性质和内容)进行大规模生产,这就是经济活动的地方化或本土化(Localization)过程。这个经济主体的雇员为了避免通勤成本而在附近定居,这样就引起了人口(需求)的集中,在需求指向下,一些相关的经济活动及其从业人员也就近选址(克服运输成本和通勤成本)。聚集在一起的人口和经济活动又会产生积极的外部效应。聚集经济甚至吸引了那些与最初活动无关的人口和经济活动的进一步聚集,从而开始了城市化(Urbanization)过程(见图1)。产业在城市空间的集聚还增强了城市持续演进的自增强动力机制,导致城市地域的外延与扩展。可以说,产业集群的迁移是城市化在空间上扩张的动力。大城市的产业集群形成后,由于污染、地价盘升、人工成本提高等原因产生一种离心力,集群企业会向市郊迁移,带动周边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周边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后,形成城市且其城市化水平也会快速上升。
图1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米尔斯—汉密尔顿模型

资料来源:李清娟:《产业发展与城市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4页。
7、产业集群能够促进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特大或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发生与发展着纯属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随着周边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提高,在一些相距不远的城市中,相同的产业结构会把城市联系起来形成城市群。城市群是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城市与城市之间形成的复杂的城镇自组织系统,是城市外的集群。而产业集群是城市内部的集群,是城市内部系统发展演化最基础的动力源。城市群内部的各种层次个体间的相互作用是推动城镇群体演进的根本动力。可以说产业集群是城市集群的基础。20世纪 80年代以后城镇群体空间在区域层面的大分散趋势继续成为主流,传统中心城市的作用被一种多中心的模式所取代,形成城乡交融、地域连绵的“星云状”大都市群体空间。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形成、发展和演进与该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大城市产业集群形成后,集群的产业可能因土地价格上升、劳动力成本的提高等原因,产业集群会向周边地区扩散,带动周边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周边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后,其城市化也会快速上升。随着周边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提高,在一些相距不远的城市中,相同的产业结构会把城市联系起来,形成都市圈。都市圈形成后又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二、产业集群对城市功能的依赖
1、城市功能的内涵。所谓城市功能是指城市这种特定的组织形式对经济文化等社会活动产生的影响及发挥的作用。不同学科对城市功能有不同的界定,社会学中功能主义学派认为,城市为人类提供重要的生活环境,是现代人类文化创造和传播的中心;城市管理学从城市经营管理角度分析,认为城市功能体现为文化承载体、社会生活依托体和经济中心;城市经济学的观点则提出,城市是一个坐落在有限空间地区内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状系统,认为城市就是市场的集合,城市存在的最大功能是服务于交易的实现。尽管各种理论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城市的特定功能,但城市经济学从城市的形成和本质来界定其功能,具有更深刻的内涵。城市经济学指出,城市的形成过程集中体现出两种经济效应,即区域经济效应和集聚效应,城市功能正是在这两种效应基础上得以实现。城市将一定地区的人口流、智力流、物质流、能量流、资金流、信息流聚集起来,通过城市活动满足城市内部需要并向其他地区扩散,此即城市功能的本质。
2、城市功能是促进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本质因素。从直观看,产业集群的所有促成因素是城市功能直接提供的,如图2。城市功能的基本作用是聚集物质和人力资本、消费市场,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适合个人、家庭、企业、产业等各层次发展的制度环境。虽然农村地区也可能同时具备这些要素,但无论从数量和质量看都远未达到城市的聚集程度,获取成本因此较高。这可以解释为什么集群经常出现在城市,即使初级产品加工等依赖农产品的产业集群也多位于城乡交叉的边缘地带。城市经济是一个开放系统,而不是一个封闭系统,这种城市系统的开放性以及中心城市经济的溢出效应,一方面使得城市与域外空间发生广泛的经济贸易联系,并不断加强产业的空间集聚,另一方面使的劳动力流动、资本流动、技术扩散和信息传播可自由进行,有利于各种要素向城市导入,减少了产业集群的障碍,这种状况随着城市化水平提高呈强化之势。
图2 产业集群的城市功能依赖

资料来源:葛海鹰等:《产业集群培育与城市功能优化》[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3、城市对产业集群有拉动作用。在城市发展进程中,过去形成的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分布会影响到现期的区位选址决策。一般而言,产业总是在区位条件比较优越、现有人口和经济活动集聚状况较好的地方实现间上的集聚。城市自身的发展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产业空间上的集聚:(1)城市人口多,密度大,企业集中因而市场规模大。大规模的本地市场降低了实际的生产费用。(2)良好的基础设施(能源供应、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供水设施)降低了城市生产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吸引更多的企业和劳动力选址于此,并刺激私人部门的投资。(3)城市汇集了有才能的企业家、会计和功效研究专家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口,吸引大量的资金和产业并形成高度密集的空间集聚状态,这为产业集群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本支持网络。(4)城市具有一个能够容纳并支持众多产业相互合作、协调发展的系统。从横向来看,包括提供互补产品的制造商或其他能够提供相关技能、技术支持的企业。从纵向来看,包括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比如零部件、机械设备、产品服务、分销渠道和客户等。此外,还包括政府及其他提供专业化培训、交易、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机构,比如大学、质量标准检测机构等。(5)金融和商业机构的优越性,能在筹措资金和管理投资方面提供很大的帮助。(6)良好的娱乐、社交、教育及其他设施,舒适的生活水平对人们有很大的吸引力。(7)面对面的交流,这对于做生意的人更重要,有利于增进彼此间的信任。
城市在本质上是集聚经济,聚集经济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企业内部聚集经济,其形成原因是企业内部规模经济,第二个层次是企业外部、产业内部的聚集经济,也被称为“区位经济”,主要是通过产业功能联系所获得的外部性而形成;第三个层次是多个行业(产业)向城市地理集中形成的聚集经济,也称“城市化经济”,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产业间的外部性。城市经济学强调城市中产业规模和空间分布的均衡点是积极外部性和消极外部性相同的时候。在城市化达到一定规模之前这些优势会产生一种拉力效应,拉动产业向城市集聚。社会生产力带动社会分工,加速了城市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城市完善便利的交通和服务设施,充分的经济要素,使产业聚集在城区。这种集聚效应有利于利用城市经济资源以及生产协作、配套与专业分工,节约劳动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城市产业的聚集增强了城市作为经济中心的作用。
4、城市化给产业集群带来巨大的社会需求。在城市化过程当中,城市的作用,从经济地理学的观点看,其实就是生产要素、产业的空间地理载体,而生产要素和产业之所以会在城市这个空间地理上集中,主要原因就是生产要素、产业的集中会产生聚集经济,聚集经济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也就获得聚集利益。城市化是聚集经济在一国或一地区动态发展的过程,当这一过程达到某些标准,便实现了城市化。城市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个城市不断兴起与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城市化会对国民经济产生巨大的社会需求,例如,城市化需要农产品的大量剩余,工业提供基本建设品和资金,服务产业提供完善的服务等等。所以城市化为企业提供了一个优越的区域进行社会生产,更重要的是为企业提出了巨大的社会需求,促使企业开足马力进行生产,为城市化提供资本品。其结果是:一方面为城市建设、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经济基础,像基建品、公共设施、资金等,另一方面,给乡村生产要素转移到城市提供了巨大的经济引力和机会与可能。由于外部经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存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为了获得这些经济效益会在一定的范围进行集群,企业的集聚为人员、生产要素的集聚提供了引力和承载力,企业与人口的集聚又会强化外部经济、范围经济、规模经济的作用,从而吸引更多企业、人口、生产要素等从乡村转移到城市,并最终形成产业的集群,以及产业集群的深化。
5、城市化为产业集群带来不断的要素与产业转移。城市化一旦开始,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的比较经济利益就会随着时间不断扩大,这种比较利益来源于城市的外部经济、规模经济以及范围经济,这种比较利益会不断地把乡村人口、资金等生产要素吸引到城市,加入城市经济中来,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这更加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加深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的差距,从而吸引更多的生产要素转移到城市中来。同时,为了共享外部经济、范围经济,企业的集群的倾向,从而引导生产要素的集聚。城市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会不断扩大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的比较优势。所以,城市化可以为产业集群带来持续不断生产要素的流入,这是生产要素驱利的直接结果,当且只有当城市化的结果使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的比较优势消失,生产要素才会不再向城市转移,这时经济维持一个平衡发展的过程,这既是城市化完成的标志,也是工业化成功的标志。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向城市集聚的产业内容也发生相应变化:工业不但不再向城市集聚,而且逐渐迁出城市(即使剩下一些工业,也主要是以电子计算机和生物医药等高科技产业为主),而金融业、房地产业和信息产业等第三产业纷纷向城市集聚,使城市产业结构趋向高级化、集聚结构合理化。
三、基于产业集群的城市功能优化
城市功能的优化是指在现有资源、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依据城市功能发展的客观规律,调整城市功能的合理结构和空间布局,确立城市功能运作的有效方式,对原有城市功能中不合理部分进行调整,使城市功能系统更加有效的运行,以实现城市价值的不断增值。城市是产业集群的产物,城市形成以后,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又进一步强化了产业集群。城市化的本质是产业集聚,城市化的发展主要是产业集群的发展。产业集群必须高度重视城市所带来的巨大外部性经济利益,充分利用城市的集聚功能和城市化的经济效应,以获事半功倍之成效。另一方面,只有将产业集群纳入城市发展的总体框架,在空间上围绕城市或城区而展开,才能更有效地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更多地以近域推进的方式加快城市的发育和城市化的进程。以培育产业集群为导向的城市功能优化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系统性原则,即城市功能优化实质是整个功能系统的优化,要从功能要素、结构、支持体系全面入手。它既是城市功能系统本身的要求,更是产业集群发展的要求。二是个性化原则,即城市功能优化要有针对性,为特定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专门化服务。主要有如下途径:
1、以城市产业集群为基础规划城市功能定位。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城市发展的核心,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必须有强有力的产业作为支撑。城市经济功能的形成与发展要有相应的产业来支持,实际上城区经济功能的演化是城区产业不断分化升级的过程。城市经济功能的完善迫切要求城区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合理且高效的产业结构。从城市经济学分析,区域的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以及经济要素的空间聚集与扩散更多是在城市与城市之间进行,并且是以城市产业联系作为载体来实现的。产业集群理论是新型的区域发展理论, 它强调发挥区域内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合能力,发挥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的作用,更强调区域分工的重要性。在进行的区域经济规划试点中,核心是“优化调整”,即通过限制和鼓励的项目,对整个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进行调整,从而实现城市产业的梯度转移。这种产业转移实际上就是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以及区域内城市间的优势互补和分工合作。一定意义上说,实现城市产业集群化发展,把整个产业布局与城市建设渗透融合,是从更大区域谋划城市功能定位的基础。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应强调产业集群概念,因势利导地寻求在区域产业集群中适合自己的位置,从而实现城市功能的准确定位。当然,城市规划发展产业群要着眼于在城市群、城市圈、城市带三级层次上构筑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态势;要着眼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构筑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地区优势;着眼于跨区域联合与合作,通过要素资源的市场化整合,发展空间和泛空间的各种形式的城市联盟,在区域贸易和各种形式的贸易区框架下构筑产业集聚的新的发展态势
2、强化城市主导功能。主导功能,指在城市诸功能中处于突出地位和起主导作用的功能,影响或左右城市的其他功能的运行,甚至决定着城市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城市功能,尤其是城市的主导功能是由分工决定的。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分工和分工所决定的功能也就不同。因此,分工和分工所决定的功能是动态的、发展的。每一个城市都要由自己的主导功能,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各种社会、经济、历史条件的不同,城市的主导功能也应有所变化。城市主导功能优化就是要适应时代的变化,不断寻找并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实现城市的持续发展。但在一定时期,城市的功能、主导功能是一定的,寓于城市的产业之即城市功能必须通过产业结构体现出来。今后,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空间耦合程度将进一步加大。城市功能的发育发展需要产业发展予以支撑,产业空间与城市空间、人口分布的关联程度进一步加深;城市功能的实现和产业的发展需要专业化空间承载。城市功能与城市产业相辅相承。有什么样的功能,就必然有创造这些功能的产业,有什么样的产业,一般就具有相应的功能,并且主导功能往往是由城市的优势产业创造出来的。如钢铁城鞍山、石城克拉玛依、汽车城十堰、旅游城桂林都是围绕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发展起来的。城市要素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与对城市的功能和质量评价相关。明确并且处理主导产业和其他产业的关系,配置最佳的产业结构,是发挥市功能作用的关键所在。发挥城市多功能、突出主导功能既是培育城市产业集群的指导思想,也是搞好城市经济建设中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重要内容。城市规模不同、辐射范围和内容不同,其主导功能必然不同。在城市功能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强化主导功能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关键。
3、优化城市功能空间结构。城市是现代区域社会经济要素及产业的核心空间载体。城市功能的空间结构优化主要是通过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的。在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过程中,必须伴有相应城市化的发展,因为任何产业都要有自己的空间载体——产业的空间实现形式。没有产业空间载体的变换,就不可能有产业结构的全局高度化。城市即是这个空间载体的主角,而城市化是产业空间实现方式的主要形式。因此可以说,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需要依托城市化,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内容。现代城市发展的过程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与升级的动态变化过程。城市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不仅促进城市发展能力的增强,而且是现代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城市化模式、城市地域形态的有序变化。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升级变化离不开城市空间扩展、城市新区开发、城市职能体系变化等城市化诸多方面的空间支撑和需求拉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能强化城市的辐射功能,而且还会引起城市功能系统在空间分布格局上的巨大变化。当城市产业结构由第二产业主导型向第三产业主导型发生转变时,生产方式也会相应地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过渡,这种经济结构上的根本性转变一方面使得进一步的聚集发展变得不经济,另一方面也为扩散式发展提供了可能。因此,城市功能系统所承载和赖以发展的,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扩散作用所形成的产业在城市内的重新分布。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功能分区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为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选择在城市边缘地带设立集群先导区(如开发区、高新技术区等)的模式被证明是成功的。不同功能区之间的协调是空间结构优化的关键。
图3  产业集群的城市功能支持体系图

4、加强城市功能支持体系建设。城市功能系统的运行离不开外界环境的支持,从积极的角度看,称为城市功能支持体系,包括硬件体系和软件体系。硬件方面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资本、基础设施和区位;软件方面主要包括科技、文化以及制度,如图3所示。所有集群的形成都与外部环境存在着直接或间接联系,而且,有些集群就是外部环境直接作用下的产物,有些集群是外部环境作用于其他因素而形成的。人力资源是城市经济的直接推动力,决定城市产业集群的关键小只是劳动力的数量,更重要的是劳动力的素质和适合地方需求的教育体系。一个城市的资本融通和控制能力将决定该城市对全球和区域的经济、科技决策和控制能力,决定着产业的集群和优化。基础设施是城市经济、社会活动的缺本承载,在缺础设施对提高城市产业集群作用方面,技术性基础设施越来越至关重要。技术性基础设施状况决定一个城市产业的水平。区位环境状况影响城市的牛产和交易费用,影响城市对人力等资源要素的吸引,是城市产业集群的重要内容。要素市场是决定着一个城市的辐射强度和对产业集群的吸引强度。科技创新水远是城市产业集群获取动力和力量的物资源泉,是城市致胜的利器。城市文化诱导劳动力需求偏好,影响劳动力的创业冲动,是产业集群的深层诱导力因素。制度安排通过影响交易费用进而影响产业的投入成本。城市制度是城市产业集群的关键。这些为城市功能系统运行提供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的体系。城市产业集群是城市功能各支持要素作用力的耦合,各要素系统及系统内诸要素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途径影响城市产业集群,决定产业的产出水平和竞争优势。完善的城市功能支持体系是城市功能系统发挥作用必不可少的条件。
5、促进城市功能区际协调。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与城市空间联系不断加强。城市一般都是人口与生产力高度密集的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发挥协调组织的市场及行政作用,其发展对周边的资金、信息、技术和人员等集聚和辐射功能强大。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正日益凸现出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重要性,经济功能是城市的主导功能,反映了这些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地位和分工状况,体现着城市经济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城区经济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心脏所在,而基于功能导向来发展城区经济的优势产业是城市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实现经济要素的有效配置,形成强大的内聚力和辐射力,其它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与升级,促进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以及活跃区域经济。开放协调是城市功能优化的重要途径:第一、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城市带和城市群是相邻城市协调发展的有效形式,处于同一产业链上的不同集群分布在同一城市群内的相邻城市,这种现象很普遍。相邻城市要素禀赋相似,城市功能状况相当,通过城市间的功能协调能共同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城市群区域内各城市之间密切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维联系通过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技术流等城市流的空间流动得以实现,这是城市群体空间功能联系的产物和表现形式。城市群体空间的产业形态表现出产业链经济和产业集群经济并行不悖、交错发展的新趋向。从而,城市群体空间内部产业整合的方向不仅在于形成垂直分工的产业链,水平分工的产业集群将日益成为城市间分工的主要模式。第二、中心城市就要发挥自己增长极的作用,通过自身经济的辐射和扩散,与周边城市加强资源、市场、人才等要素的交流与合作,引导其他城市主动向都市圈经济靠拢,逐步形成都市圈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要形成一定的产业集群,需要有一个特大城市的辐射,否则难形成固定、强大的产业集群。只有强化中心城市的市场和服务功能,成为功能完善的服务中心、繁荣活跃的市场中心,才能够带动周边城镇的共同繁荣。如能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前瞻性地统一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的发展规划,有意识地引导中心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区实现对接,则无疑既有助于产业的集聚与整合,也有助于城市的发育及其功能的增强。第三、在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功能定位与发展要考虑全球范围内的协调,发展中国家通过城市功能有针对的调整,以集群的形式接收国际产业转移,是融入全球经济的重要途径。随着产业集群的成功,集群所依托的产业和产品不断走向世界。由于区域和全球化的联系日益增强,区域创新体系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要与其它地区和全球产业价值体系相融合,使创新要素在跨区域和全球流动。产业集群的发展也必须与全球产业链或全球市场的大背景相结合,只有融入更大区域乃至全球产业价值链体系,不断朝着全球价值链的髙附加值环节攀升,地方产业集群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因此,城市政府要积极开展跨区域科技合作和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推进产业集群融入更大区域乃至全球产业价值链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孙志刚:《城市功能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
[2]朱智文:《基于产业集聚的城市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产业集聚》》[J],《开发研究》2006年第6期。
[3]苏雪串:《城市化进程中的要素集聚、产业集群和城市群发展》[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4]杨宝良:《外部经济与产业地理集聚:一个基本理论逻辑及对我国工业经济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文汇》2003年第6期。
[5]冯云廷:《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聚集机制》[J],《经济地理》2005年第6期。
[6]赵红军:《从演进经济学视角解读城市形成原因》[J],《城市问题》2006年第1期。
[7]卢向南、李洁:《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理论研究》[J],《经济论坛》2006年第1期。
[8]罗文:《产业集群对城市化进程的意义》[J],《科技与管理》2005年第1期。
[9]葛海鹰等:《产业集群培育与城市功能优化》[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10]赵淑玲、曹康:《产业集群与城市化关系问题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11]李清娟:《产业发展与城市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李丽萍、郭宝华:《城市化形成及演进机制的比较》[J],《改革》2006年第3期。
[13]原毅军、葛海鹰:《城市价值与城市功能优化》[J],《中国城市化》2004年第4期。
[14]李海婴等:《城市产业集群的机理分析与政策安排》[J],《现代管理科学》2004年第3期。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集群视角下的创新网络与区域国际竞争力研究》(编号:05BJL066)、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东北老工业基地技术创新体系实现模式研究》(项目号:2005DGQ4D14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行为生态学的企业技术创新集群行为研究》(项目号:70372016)和黑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我省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资本支持研究》(项目编号:GC06D230)的一部分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陈柳钦(1969—),男,湖南邵东县人,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城市经济。作者联系地址:天津市河西区黑牛城道纪发大厦1-205#(300061)陈柳钦收。电话:022-23940580,13174885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