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枪士预约活动:浅谈“一体化”教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6:23:47

浅谈“一体化”教师

内容摘要:“一体化”教师是技工学校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理论上对其进行界定,有助于消除认识分歧,指导“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发挥其在技工学校教学中的特殊作用。

关键词:一体化    教师

 

在新制定的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评估标准中,将“一体化”教师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估指标,凸显了“一体化”教师在技工教育发展中的突出作用。但在对“一体化”教师的认识上,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没有定论,使得许多技工学校在“一体化”教师的建设上存在误区,难以体现“一体化”教师的特色。因此,必须加强对“一体化”教师的理论研究,以指导“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活动。笔者结合多年从事技工学校教学研究的实践,就“一体化”教师的问题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一体化”教师问题的提出

“一体化”教师问题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期,产生于对传统技工学校教学模式的发展。一般来说,技工学校长期实行理论教学+实训教学的教学模式。相应地把教师也按照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分为从事专业理论教学的理论课教师和从事实习教学的实习指导教师,而且在职称方面也各成系列,条件上存在差别。应该说这种教学模式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培养出数以万计的优秀技能人才。

然而,随着事境的变迁,技工学校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考验。其一,在“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影响下,在高中、大学“扩招”的诱惑下,家长和学生的升学愿望更多地转向高中,盲目的将上大学作为人生的根本选择,因而技工学校的招生空间受到限制,生源素质普遍下降,突出表现在学生学习主动性、自觉性的下降,这就对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和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技工学校只有改变自己,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其二,实习教学模式的变化。过去的技工教育是生产性实习为主,而现在则是以课题教学为主,实习更多地存在于模拟空间,学生练习实践的机会逐渐减少。

其三,课时安排上的变化。技工学校为了更好地实现学生技能的提高,在课时安排上普遍采用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的“隔周倒”的形式,即一周理论课,一周实习课。如此,不仅对教学内容,而且在教学方式、师资队伍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事技工教育和研究人员认为上述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诸多环节的脱节问题,如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不同步,如工艺学由理论课来完成任务,学习的内容可能在实习中不能利用,即为其一。其二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习课,互相之间没有协调,如《工程力学》、《车工工艺学》、实习课《公差配合》等,分别由数个教师来讲授,互不衔接,不理解各科目、各课题的学习价值,很难在学生的专业成长中起作用。其三是技校学生特点的变化。处于技校层次的学生一般来说学生文化知识基础较差,学习缺乏空间想象力,理解普遍感到困难。尽管加强了直观教学,但机械专业的学生对机械零件的空间形体、零件之间的位置关系、装配关系、传动关系、以及工作原理难以形成完整的认识,学习理论的积极性不高,动手实践练习的愿望却很强。

在各自教育实践中,一些教学人员针对以上问题自觉地进行了教学改革,提出了理论课与实习课的一体化,即理实一体化,把部分专业课与实习课以课题的模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体化课程,安排有较扎实理论功底的实习指导教师来承担教学工作,这样就产生了“一体化”教师。

二、“一体化”教师的界定

从“一体化”教师的形成过程来看,可以说,所谓“一体化”教师就是指能够同时胜任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习指导教学工作。了解掌握、熟悉企业生产服务一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掌握的专业技能的深度和广度能适应实现教学目标的承担“一体化”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但却由此产生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什么样的课程可以定为“一体化”课程;第二个问题“一体化”教师基本特征。承担了“一体化”课程,但没有质的考核和确定,他如何就是“一体化”教师。所以用课程来界定“一体化”教师是非常难量化的。也不利于学校在培养“一体化”教师上引导。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从课程的角度来看

“一体化”课程是指在技能操作实习教学过程中,融入相关理论知识来提高学生在技能操作中的理解。加深对于技能操作规律的掌握。“一体化”课程的基本要素在于技能操作过程中来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将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融为一体,而不是一定时间讲理论,一定时间进行技能操作。是在技能训练的课程中进行相关理论知识讲解。

(二)从教师要求的角度来看

教师要进行“一体化”课程的教学,首先要有技能操作的基础,因为真正掌握技能操作,不是一日之功,必须有十年以上进行技能操作的基础,才能处理在技能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如学生在技能操作学习中需要掌握那些内容,学生在学习技能操作中容易出现哪些问题等等,否则很难让学生掌握技能。其次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相关理论知识,能够从原理的角度来分析,学生在技能操作中存在着的现象,总结出技能操作的规律,让学生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进行技能操作训练。所以作为“一体化”教师,要以技能操作的水平为基础,再具有一定理论水平。

(三)“一体化”教师的基本特征(适当具体)

“一体化”不仅仅是一种追求,而且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事物。只有文字性的描述,难以统一实践中的分歧,也缺乏一种比较的尺度。因此,笔者认为“一体化”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量化指标。

1、技能指标:“一体化”教师是以技能操作能力为基本要求,因此,“一体化”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水平。在实践中表现为生产与实践的经历,形式上应该具有高级工以上资格证书。

2、专业指标:“一体化”教师的职业特征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是属于教师的专业要求,他不但自己具有做石能力,而且要具有让别人会做的能力,这就要求“一体化”教师具有教师的各种资格证书,例如,教师资格证书。

3、学历指标。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操作技能也由手工为主发展成为机光电一体为主体的控制系统,对于操作技能人员的知识理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一体化”教师必须具有大学专科以上的学历。

三、“一体化”教师与“双师型”教师的比较

在目前的中等职业教育领域尤其是中专学校系统中,还存在着一个与“一体化”教师相类似的概念,这就是“双师型”教师,有必要从二者的比较中来挖掘“一体化”教师的内涵。

(一)“双师型”教师的含义

虽然对“双师型”教师概念的界定还没有统一的表述,但笔者考察各级评价体系中涉及“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以及职业教育工作者对此研究,所谓“双师型”教师指的集普通教师素质与工程师素质于一体,即能从事专业理论课教学,又能指导专业技能实训的新型教师,即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具有双重专业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复合教师。

(二)“一体化”教师与“双师型”教师的相同点

1、都要求具备教师资质,作为职业教育自然需要突出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对学生“传道解惑”的作用,他需要将知识或者技能,通过专业的技巧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同时对学生实施职业道德的教育,这就需要教师的素质。

2、都要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水平,职业教育的特点之一是在各类课程中要和社会相结合,要把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无论专业理论课中还是技能训练课中,都要互相融合。使学生易于理解,专业理论知识在实训中的应用,易于掌握在技能训练中的规律性的东西。

(三)“一体化”教师与“双师型”教师的不同点

1、对教师的技能操作水平要求不同。

“一体化”教师必须具备生产中的操作能力并达到高级工以上水平。“双师型”教师不一定具备这个水平,工程师不一定会给学生演示或直接进行生产操作,他只是在实训过程中进行指导。

2、对教师所承担的课程要求不同。

“一体化”教师所承担的是“一体化”课程,该课程是以技能操作课为基础,在学生进行技能操作的过程中,进行专业技术理论的传授,使学生更易于掌握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对于教师的技能水平要求较高,而“双师型”教师更加偏重于专业技术理论课,在课程中实践的内容融合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易于理解所学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无论是“一体化”教师,还是“双师型”教师,都是具有职业学校特点的教师,都是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而且就实践需要来看,“一体化”教师和“双师型”教师都具有趋同的趋势。

四、“一体化”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为了适应现代化需要,培养高素质熟练劳动者。我国各职业学校普遍实行了专业理论和实习的一体化教学。所谓“一体化”教学是指专业课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教学一体化,教学场地一体化,教材一体化,教师一体化。一体化教学,通俗的理解是为了使理论与实践更好的衔接,将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融为一体,即:实践-理论-再实践的一体化。其内涵主要是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来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从而逐步实现三个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如何“教给”学生,向以学生为中心如何“教会”学生转变;从以教材为中心向以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为中心转变;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验室、实习车间为中心转变。而进行一体化教学教师的能力则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它要求教师即为讲师又为技师,要能系统的讲述理论知识,又要指导学生进行操作训练;既要组织整个教学活动,又要管理实习所需设备、工具、材料等。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 理论授课能力是实践的基础,没有理论就没有实践,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技能实践的效果,所以上好理论课是每一位教师应当具备的“传道授业”的最基本能力。应在教法上打破传统的纯理论注入式教法、在对学生和器材设备上因材施教、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专业知识的教学效果。

1、首先是教学内容的优化,就是针对课程特点和实际技能操作的规律,精选教材的教学内容,依据教学大纲及技能鉴定标准,按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针对性、适时性、有效性原则编写一体化教材,形成整套教学模块,它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基础。

2、其次是因材施教。这里的“材”首先是指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技工学校学生入学时的平均素质相对偏低,文化知识基础比较薄弱,许多学生在学习基础课和专业课中都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要了解技工学校学生的特点,摸清他们的学习态度、兴趣爱好、现有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等,并针对技工学校学生基础较差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利用实物直观演示法,将书本上的零件名称、具体的工作原理,实实在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便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理解,缩短认知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较快地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初步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的“材”是指实习设备,既要理论上精通,又要熟悉设备的操作、拆装、维修等。

(二)操作技能指导能力

“一体化”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外,首先,还应在技能上具备会操作、会拆装、会维修。更重要的是具备善于指导学生实训,把实训作为一种探索知识的手段,让学生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开展实训,直接对各种现象进行实验探索,在很大程度上与问题解决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教师严格操作规程进行各种教学,在教学中采用直观的一体化演示法,并善于最终使实训中的问题得到解决。其次是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在各种操作时既要按规程进行,又要采取不同方式鼓励学生思考,求取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其成为熟练的操作者。

五、 “一体化”教师的培养

“一体化”教师的培养过程,可分为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和在职教育。首先,职前教育是指在学生时期的学习阶段,在学校如果接受的教育是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专业教育,这就为他们就业上岗成为一体化的教师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如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在校学习时接受了一体化教学,这就为其成为“一体化”教师打下了良好的工作基础。其次,入职教育是指在上岗前接受短期培训,以达到“一体化”教师的基本要求。再次,在职教育是指“一体化”教师必须定期接受继续再教育,时刻保持其具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教学的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先进性,适应职业学校和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

六、“一体化”教师建设注意的问题

(一)“一体化”教师建设应重在实际应用

目前部分学校为了达到评估标准的要求,只简单以教师是否具有“双证”作为判断“一体化”教师的标准。虽然从形式上达到要求,但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还不健全、不完善的今天,资格证书与实际能力的等值性值得怀疑。以此来判断教师是不是“一体化”教师,不利于在教师学习技能操作的引导作用,很难将“一体化”教师在实际教学应用中落到实处。

(二)“一体化”课程创新是重点

没有“一体化”课程的改革,很难促进“一体化”教师队伍的建设。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科学技术高水平在生产过程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如何将专业技术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应用起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这就迫切对课程进行改革,使基础较差的中职生在“一体化”课程教学中,引起兴趣产生学习的动力。将枯燥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作为职业学校应将“一体化”课程的建设作为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以此来促进“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

(三)引进生产任务,不断强化教师生产经验的积累。

笔者认为“一体化”教师建设的关键在于“一体化”教师必须不断积累,生产实际操作经验。无论教师来源是何处,如果不再进行生产实践都将落伍。很难达到“一体化”课程的要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作为职业学校要将产教结合工作建立起来,教师要不断从事生产实践的活动,从中不断丰富自己生产实践经验,把专业技术理论知识进行融合,来提高指导学生技能操作的能力。

总而言之,中职学校教育的特点,决定专业课教师必须有知识结构的广博性、交叉性、应用性,素质结构的综合性、职业性,必须是更加熟悉一线,注重应用的学深艺高的“一体化”教师。“一体化”教师是实施一体化教学法、培养一体化学生的高技能人才,是职业技术教育迫切需要的教师。培养职业教育急需的“一体化”教师是职教工作的重中之重。“一体化”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仅是评估问题,是一个职业学校长久发展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作为职业学校重在政策引导,分配机制的侧重,职称晋升,都要给予支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唐井伟、周明星,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研究综述[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校学报2005(4)

   4、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7.

   5、徐清林.浅谈专业一体化教学. 职业技术教育,20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