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世界7.0耐力饰品:真理之主观性与真理之质的规定性(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2:51:02
2011-10-11
草根简介

民间马克思主义者。本名:郭志,重庆人。1951年3月生,13岁下乡,21岁进厂,25岁入狱,32岁平反,40岁流亡,现寄居纽约。迄今为小学(重庆市南岸区野猫溪小学)文凭持有者。虽说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却只能在体制外讨学问:64年因“出身低劣”而失学;77年恢复高考正身陷囹圄;82年虽有四所大学导师欢迎报考其研究生,又因政审被拒发了准考证。
文革中没有回城,一直呆在大巴山社办林场的煤油灯下啃了好几年大部头哲学社科读物。这些书全都来自当时“破四旧”以一斤纸换一斤面的途径汇集于乡村各面房。这样,早年对抽象思维的爱好便在无缘涉足数理化的日子里偶然地拐进了哲学的幽谷,自此便与哲学、人文科学结下不解之缘。
现为美国工人阶级,产业工会会员,纽约MTA蓝领技工。用中文写作,纯系挤“喝咖啡时间”而为之。
最新评论更多>>
工农差别,城乡差别,民族,差别是特...
回windmill网友:阶级斗争是马克思..
to 5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与 资本..
向“阶级斗争”索取生产资料生活资..
56年社会主义革命前的小资产阶级与..
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即中国..
不是信不信的问题,是能不能自圆其..
在阶级社会,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
改到第一篇
A 1+1=1的逻辑运算 恰恰 内容客观..
最新文章更多>>
真理之主观性与真理之质的规定性(..
真理之主观性与真理之质的规定性(..
真理之主观性与真理之质的规定性(..
真理之主观性与真理之质的规定性(..
真理之主观性与真理之质的规定性(..
真理之主观性与真理之质的规定性(..
【附录二】郑义:最后的图腾——原..
【附录一】王若水:我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辩(一)
马克思主义辩(二)
简短的结语
其实,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从而自然科学真理、社会科学真理,这些都是人类思维抽象的产物。人类为了把握外部世界和把握人类自身,使自己的认识不致停留在混沌的感性具体之表面, 作种种抽象无疑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人之高于动物的一大特征。但是,作为人类生活于其中的环境,作为这个环境中的现实具体本身,则是多重规定的综合。因而作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认识对象的所谓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则不过是人类为了分别认识客观世界的两大类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而建构出来的认识客体而已。换言之,它们本身就是人类思维的产物, 故其只是作为抽象物而存在就是自然而然的了。既然,从纵向上看,人类只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结果,因而从发生学意义上亦可把社会归结为自然;而从横向上看,同我们认识发生联系的现 实对象既是自然的,亦是社会的,那么,我们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界限本身并不是绝对分明的,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对于正象一切差异都有中间环节互相过渡一样,自然科学、社会 科学之间一开始就伴随有若干介乎其间、亦此亦彼的科学如逻辑学、语言学等等,就不会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了。诚然,逻辑、语言只能产生于人们的相互交往,因而只能是社会的产物。但是 ,我们毕竟并不能因此就可断定逻辑规律、语言规律属于社会规律。因为逻辑、语言现象及其规律,无论在人们认识社会还是人们认识自然时均会发生并起作用;况且人们作为认识逻辑、语 言规律的主体,也不会由此发生基于经济关系的利害冲突。即任何阶级既不可能在对这类规律的反映中实现利益,也不可能因此而失去利益。因而有关这类中介科学的真理不以社会意识形态 为其存在的方式,不含有阶级性,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今天,人类的认识史已翻开了这么一页,即人类认识越发展,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的趋势亦越强盛。在上世纪科学分化越来越精细的基础上,自本世纪初以来,各门科学相互综合, 逐渐形成了一股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科学整体化潮流。在这个潮流面前,倘若我们不在绝对、相对意义的结合上辩证地思考社会科学真理阶级性这一命题,那么我们将陷入进退维谷的悖 论怪圈就实难避免了。如果说,自然科学是把自然界作为自己的无机界,那么社会科学则是把社会作为自己的无机界。从主体上说,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是同一个人类思维把握外部世界的 精华;从客体上说,历史是自然的历史,自然是历史的自然。因而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化、扩展,人类认识史终将证实马克思的如下预言:“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象关于人的 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73)无疑,那将是人类已具备这样的条件,即:人类对自身相互关系的认识,已经不需要在利益冲突中来开辟道路之后。
初稿于1979年5月-1982年4月 四川省第三监狱
二稿于1982年9月-1983年4月 四川省第四监狱
1985年3月-10月第5次改定于广元-成都
1986年2月27日改定于重庆
注:
(1)《列宁选集》(以下简称《列选》)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以下版本不另注),第二卷p.441,重号原文所有。
(2)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以下版本不另注)p.205
(3)转引自列宁《哲学笔记》p.207
(4)列宁《哲学笔记》p.205
(5)列宁《哲学笔记》p.207
(6)、(7)黑格尔语,同(3)、p.142;143,重号原有
(8)、(9)黑格尔语。转引自列宁《哲学笔记》140;145,重号原文所有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以下简称《马恩选》)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以下版本不另注)第2卷p.217
(11)、(12)转引指列宁《哲学笔记》p.216;p.142-143 重号原文所有。
(13)列宁《哲学笔记》p.200
(14)、(15)、(16)列宁《哲学笔记》p.217;216;210,重号原文所有
(17)、(18)分别见《社会科学》1985年11期p.58;1985年4期p.50
(19)恩格斯语《马恩选》4卷p.243
(20)《费尔巴哈哲学着作选》上卷p.75
(21)、(22)、(23)《马恩选》4卷p.236;232;233
(24)《马恩选》1卷p.50
(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以下简称《马恩全》))42卷p.124
(27)参见《哲学笔记》p.412
(28)《列选》2卷p.580
(29)《哲学笔记》p.386-387、重号原文所有
(30)《马恩全》42卷p.126
(31)《马恩选》1卷p.18
(32)《马恩选》4卷p.237
(33)《马恩选》4卷p.226,重号引者加
(34)《马恩全》42卷p.95
(35)《马恩全》25卷下册p.921
(36)参见《马恩选》1卷p.16
(37)《毛泽东选集》(以下简称《毛选》)四卷本p297
(38)转引自列宁《哲学笔记》p .170
(39)转引自《马恩选》3卷P.552
(40)参见朱长超“意识论研究资料(二)”载《国内哲学动态》1984、7期
(41)《马恩选》1卷p.24
(42)《马恩选》1卷p.24-25,重号原有
(43)《马恩全》42卷p.169重号原有
(44)《马恩选》1卷p.35
(45)《马恩全》42卷p.169重号原有
(46)克劳塞维茨《论战争》第1卷第1篇第1张第24节
(47)《马恩选》1卷p.16重号原有
(48)《马恩全》42卷p.178
(49)《马恩全》42卷p.125重号原有
(50)《马恩选》3卷p.465重号引者加
(51)参见《马恩选》1卷p.9
(52)转引自《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丛刊》1984年4期。P33-34
(53)、(54)、(55)、(56)、(57)《马恩选》4卷p.238;238重号引者加;237;244;238
(58)《孙子兵法》卷三“谋功篇”
(59)亚当。斯密《国富论》三卷,中华书局1949年版,p35
(60)《马恩选》4卷p.212
(61)《马恩选》3卷p.64
(62)列宁《哲学笔记》p.239
(63)恩格斯语《马恩选》第3卷p.56
(64)列宁语《列选》2卷p.441
(65)《马恩选》3卷p.320,重号引者加
(66)《列选》4卷p.348
(67)转引自《马恩选》4卷p.211
(68)黑格尔语。转引自列宁《哲学笔记》p.271
(69)马克思语《马恩选》2卷,p.103
(70)、(71)《哲学笔记》p.411重号原有,412
(72)恩格斯语《马恩选》第3卷p.441
(73)《马恩全》42卷p.128,重号原有
所有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