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管家官方网站:人生64个怎么办(31-64易经下经)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2:17:51

易经启示录---人生64个怎么办—31

当你老是交不到好朋友的时候怎么办

不像先有鸡还是先有鸡蛋那样让人不可捉摸。

在人类社会当中,是先有人,然后有夫妇,有父子。有了社会各式人等之后,才有君臣,上下。

然后,再有友谊,礼仪。

《易经》说,人与人的交往,先是感应。而且说这种感应,是无心的,不是处心积虑要去交往谁,古代叫咸。有了咸之后,第二步是爱慕,谦虚的追求,诚意使对方喜悦感动。于是,就成了好朋友。

感应伟大。因为感应产生爱。

天地感应而生万物;圣人以诚信感应万民,天下就太平;所以说,青年男女,相互感应,一见钟情,结为夫妻,繁衍后代,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至于交朋友的结交,感应是信息,之后诚信就是基石了。

如果说感应是一个朋友间的银行,那么存入的是诚信。存入的诚信越多,朋友间的友爱就越浓。

《易经》里讲了两个故事。

一个是说感应的。一个是说山与水的。两个都很有意思。

如果你对一个人感应了,但刚刚开始,像是一个脚拇指感应,那时候还不能前往。因为一个脚拇指想动,并不足以指挥全身,所以,虽然感应了,还是不能动。(这个拇指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呢?是指地位在最低下的时候,人微言轻,那个时候,你虽然有感应,但也没有用。只是刚刚开始,还不到积极行动的时候。)

但这种感应到脚肚子了,虽然还不足以指挥全身,但已经比原来有力量了。这个时候,还不可以妄动,不可强求。因为感应还不是很深。(交朋友,不可强求。)

如果感应到了大腿,那已经很有力量,可以行动了。但《易经》说,还是要静观一下,不要急,不要盲目跟随别人,要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主见,更容易交上朋友)

等到感应到心了,这下可以交往了。但这样一来的交往,还是不能有私心,要坚持纯正,才会吉祥。(不要有很多相法,无私才能交友,无私交友才长久。)

如果再往上,发展到用嘴,用甜言蜜语,也就过了。《易经》说,以动人的言语,取悦于人,使其感动,根本缺乏诚意,这是小人的行为。

另一个故事,是说山上有一个泽。上方泽中的水向下渗透;下方的山,因吸收水分而滋润。相互感应沟通,使泽更清澈,使山更美丽。

其实,人同山一般。虚心接纳他人,毫无成见,广泛与他人感应沟通,会使自己更加完美。

老子认为,能看到世界的“无”,比看到世界的“有”重要得多。天下的人都要回到同一地方去,只是我们各自的路不同罢了。目的一致,人的思虑却是千百种。太阳去了月亮来了,月亮去了太阳来;冬天去了春天来,春天去了夏天来。过去一步步退缩,未来一步步延伸;而人的生命却有限。你思虑什么?小心眼什么?

“有”的深处,站着一个“无”,只要我们稍稍疏忽;

“无”的背后,也站着一个“有”,只要我们真诚拥抱。

无,就意味着更大的有,只要我们虚怀若谷。比如说,我现在还没有朋友,只要我真诚地接纳,明天也许就会有;如果今天我已经有了朋友,但我付出的真诚太少,也许明天就不会有了。

今天有了,并不等于明天还有;

今天没有的,也并不意味着明天没有。

我们失望什么呢?我们骄傲什么呢?

我们要做的,是心地光明,虚怀若谷,顺从温柔,坚持原则,排除私心。

只要我们做到了,我们就会朋友遍天下。

易经启示录 ---人生64个怎么办-32

当你总是不能持之以恒怎么办

持之以恒是成功之本。

没有持之以恒,成功便打了折扣。

最初的持之以恒,以及恒久,是指夫妻之道的。《易经》说:“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

古人认为,感应不能长久,像闪电。男女之间的感应时期,一般男的在女的下方,女尊男卑,所以感应期是不长久的。夫妻之道呢,是男的在女的上方,男尊女卑,是正道,是常理,所以是长久的。

现在的女同胞当然不同意这种说法。

但有意思的是,千百年来,还是这个样子,恋爱时期,一般都是男的顺着女的,女尊男卑,结婚了之后,就反过来了,男尊女卑。男人先前的那些温良恭让全没了,一下子“男人的嘴脸”全露出来了。

《易经》说,无论是谁,只要有恒,坚持自己的意志,就能亨通。

不能持之以恒的人,一般都怀疑自己。

一是怀疑目前的定位,二是怀疑自己的正确性。

持之以恒的东西,一定得是正确的。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正道”这么一个词。毛泽东说过,人间正道是沧桑。正道是最为重要的东西。《易经》说,日月长存,普照万物,是日月巡着固有的轨道运行;四季不断,生成万物,是四季循环自然法则。正确,才能长久,才能持之以恒。

《易经》里说了一个故事。狩猎的时候,假如你选的位置不正确,即使你坚守,也不会得到任何擒获。

正确的东西,才值得持之以恒。

知道是正确的东西之后,就要坚持。

上进之心人皆有之,但不能安于本位,不能坚守固有的德性,往往会蒙受羞耻。原因是不能安于本位的人往往没有把事情做好。尤其是自己的德行,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坚守。德行都没有了,那你就什么都没有了。

孔子在《论语》的“子路篇”中也说:“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一个人持之以恒的东西,首先是德行。没有德行,你就要承受羞辱。

有时候,你要持之以恒,但别人不让你持之以恒。

因为别人认为你不适合。比如说,在某一个行当,某一个岗位,你认为你最合适,而人家认为你不合适,这是一个盲点。

有过打工或者工作经历的人都有体验,坚守柔顺服从德行的人,总是能够长久。

所以说,有柔顺服从的德性,一般能持之以恒。

但柔顺服从,也是有原则和立场的。

《易经》举了一个例子,但现在看来是不合适的。他说柔顺服从的妻子是正道,坚持这一纯正的德性,会吉祥;但对丈夫来说,是不应有的德性。身为丈夫的人,衡量事理,应当以正当与否为依据,不能以服从为美德。

它的意思是说,立场不同,所以坚持的德行也不同。

即使是正确无比的东西,也不能够强迫人家接受。强迫人家接受的东西,都不会持之以恒。因为还没有变成人家自觉的行为。

毛泽东当年有两句话很出名。一句是菩萨是群众自己立的,搬走它也得靠群众自己。另一句是重要的问题是教育农民的问题。

要持之以恒,一定要变成人的自觉。

不停活动,相互助长,可以持之以恒。

就像风与雷,雷承风而行,风因雷增强。

雷厉,风行,都是持之以恒不可缺少的。

易经启示录 ---人生64个怎么办--33

当你遇到小人怎么办

虽然你有救世之心,但如果你的上方或下方有小人在伸张的时候,你必须退避。

远小人,不是逃跑,而是保持自己的纯洁,用自己的德行与他保持距离,让他不能接近你。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他既然不是你的同类,久而久之,他也就“另谋暗算”了。

《易经》说,山高天退,山不论多高,也不能接近天。我们应当效法这一精神,远离小人,但也不能憎恶小人,而是严于律己,以使小人不能接近。

远离,其实就是退避,隐遁。

但人,为什么要退避?尤其是正确的人。

《易经》里有一句很有深意的话,“物不可以久居其所”。你见过哪个物体能久居其所的么?肯定没有。因为世上没有绝对永久的东西。

你要进场了,坐在位置上,但你有一个时候得退场;

你要工作了,坐在办公室,但你有一个时候得退休;

你要入伍了,守在边界上,但你有一个时候得退伍...

狂风怒号,狂风总有息的时候;霜雪飘飞,霜雪总有停的时候;大雨滂沱,大雨总有止的时候...

冬天过去了,霜雪也就隐遁了。

太阳出来了,大雨也就隐遁了。

某君逝世了,某群也就隐遁了。

隐遁,退避,是一种自然法则。

《易经》教你一套完整的远小人的方法。

当小人的势力伸张,小人十分得势的时候,正直的人就会逃避。如果你逃避落后了,当然危险。但这个时候,你不采取积极的行动,隐忍等待时机,是不会有什么灾害的。

在与正直之人不利的小人时期,如果我们能够柔顺地和从众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团结大多数,就不会有事。这种团结,好像用金黄的牛皮捆绑在一起,牢靠,有力量。

如果应当与小人了断的时候,你迟疑了,陷了进去,那就像得了疾病,感染病毒了。这个时候,需要自养,伺机脱离险境。

但应当摆脱的时候,你毅然摆脱,那当然大吉。为什么大吉呢?因为这种决然,小人是做不到的,小人会患得患失,考虑这考虑那。而你没有,所以大吉。

电影《南征北战》里有一句话,那是动员群众撤退家乡的,大家舍不得离开,但那位指导员说:我们今天的后退,是为了明天能大踏步的前进!

话之感人,情之难舍,然人过目难忘。果真,几个月后,部队就反攻了,回到了原来的地方;从原来的地方又向前方胜利挺进。

古人常说,退一步海阔天空。

如果你在小人的包围之中,你不能像那些隐士一样,超越世俗,隐入丛林,云去云往的话,你就要坚持正确,刚毅,中正,隐遁于世俗中。

应当指出的是,这种退避,不是消极。退避是一种智慧,应当退避的时候,就应当退避。不与小人争一日之长短。坚持自己的主张,不与小人同流合污,就是斗争。隐忍等待时机,也是斗争。积极对抗,徒然造成伤害,那是毫无意义的。

但也无需违言,遇到了小人,虽然有智慧,但也是一种无奈。

阴长阳消,小人得势,君子不得不退避。

硝烟弥漫,大势已去,壮士不得不退避。

摆脱所好,断然离去,智者是主动退避。

退避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智慧;但同时也是一种无奈。。。

易经启示录 ---人生64个怎么办--34

当你壮大了怎么办

壮,表示盛;大,表示阳。

老子说:自胜者强。

真正的壮大,不在于胜过他人;而在于克制自己。

怎么克制自己?老子没说,孔子说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实践礼仪,不舍乎礼仪的事不做,这是壮大的开始。

壮大的时候,有一句话不能不记,不能不理解。这句话是“大者正也。”这句话应该解释为,惟有正,才能大;大了;必须正。但这句话有歧义,它容易让人理解为“大了,就正;大了,代表正”。

所以,壮大之后如有不测,就是横暴。

壮大的命运,是一只羊的命运。
壮大了,有力量了,往往会以势压人。就像一只羊,长大了,就用角抵触篱笆,结果羊的角被篱笆挂住,无法摆脱。

《易经》说,羊在这个时候,不是极端的刚强,只是想小试羊角而已,如果迅速改正,还不至于后悔。篱笆被公羊撹溃,角最终挂不住。

羊还要继续壮大,于是不安于现状,到处乱跑。

最后失落在田畔...

为什么走失了呢?《易经》说,位不当也。

如果一个人壮大了,没有正确的目标,没有纯正的动机,必定进入物极必反的阶段,开始走向衰落。

二十余年改革开放,数风流人物多之又多。但到了世纪末,还几个榜上有名?

俚语说,人怕出名猪怕壮...

人真的怕出名吗?否,出名自然是好事。关键是出了名之后,自己把握不住自己了,用角抵篱笆了;这还不算,最后自己走失了。

但猪确实怕壮。壮了也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

克服了弱点、缺点和错误的人,自然强大;

让每一片叶子都嫩绿的树,是长青树;

让每一瓣花芯都盛开的花朵,是美丽的花朵。

东方人都知道:树大招风。花艳惹蝶。

很少人知道:真正的大树,不怕风。

《易经》的故事,东方的道德----

一只公羊抵触篱笆,角被挂住,进退不得。

其实,故事想告诉我们:智者不用壮;用壮者,最终不壮。

爬在梯子上,当然比原来高;站在别人的肩膀上,也比原来高;爬到山顶上,更比原来高。

但梯子不可能永远在你的脚下,小心下不来;

别人的肩膀痛了,可能要耸动耸动,小心掉下来;

山顶自然高,一览众山小,但高处不胜寒。

能不能壮?

要不要壮?

全在你自己的把握之中。

 

 

易经启示录 ---人生64个怎么办—35

当你想晋升的时候怎么办

晋升的局面,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在古代,晋升是诸侯前进到天子面前,接受褒奖.

如果你想晋升,你先要弄清楚哪些人组容易得到晋升。

《易经》里说,柔顺的人容易得到晋升。就像太阳与大地。太阳普照大地,大地万物柔顺依附。以人事比似,象征诸侯恭顺依附天子。

恭顺是第一关。忠于职守是第二关。忠于职守,将自己领地治理得非常好,晋见天子时,报告地方的政情,得到褒奖,被赏赐许多马匹,一天之中,天子可以接见三次。

晋升当然好,但最初的晋升是最困难的。

在《易经》思想中,无论人与事,最初都是艰险的,不吉祥的;惟有说到晋升时,开始是吉祥的,不吉祥是在晋升以后。

当你在最下位的时候,地位低微,又没有援手,如果前进,往往被挫败。但这个时候,只要你坚持正确,仍然是吉祥的;即或你不能取信于人,但只要心里坦然,面对现实,也不会有灾难。

人在最初阶段,应该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努力干和努力前进,才是道理。

在前进的时候,要注意团结志同道合的人。

《易经》说,得到众人的信赖与支持,本来应当后悔的因素,都消失了。

众人信赖,是由于志向都在向上升进。

在没有上方的援引下,前进会困难重重,开始时,可能是孤立无援,但只要坚持,会有福气。

一朝升晋,你又该怎么办?

晋升之后的第一术是,像初升的太阳,渐次升起,柔和的光芒普照大地和万物,给人家福音,给人家温暖。

其二,既然你有如太阳,你要有光明的德性。用自己优秀的品行影响他人,昭示他人。《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左传》恒工二年中也有:“人君者,将昭德塞远,以临昭百官。”

如果缺乏道德,地位又高,贪婪之性会乘虚出现。这时候官就变成硕士鼠了。《易经》说,像硕鼠般贪婪的人,晋升到高位,即使他行为正当,前途也有危险。原因是这样的人不中不正。

晋升之后,还有一险就是,不再前进,不思进取。这样会自取灭亡。

《易经》说,如果在高位上,不计较个人得失,依然持光明的秉性,继续前进必然有利。

晋升到高位时,就像钻进了牛角尖,回旋的余地就小了。

如果你治下的地方有了乱子,你再设法镇压下去恢复平静,这样虽然一时没有危险,但已经羞愧难当了。治理、建设,才有功,而不是平乱。

千百年来,学而优则仕。

但郑板桥有一首诗,颇能说明仕途冷暖。抄录于下,对想晋升的人会有好处。

“老书生,白屋中,说黄虞道古风。许多后辈高科中。门前仆童雄如虎,陌上旌旗去似龙,一朝势落成春梦。倒不如蓬门僻巷,教几个小小蒙童。”

易经启示录 ---人生64个怎么办--36

当你抱负实施不了怎么办

太阳沉没地下,古人说,光明负伤了!

如果以现在的人事比拟,是君子光明的德性受到创伤,立场非常艰难,抱负难于实施的时刻。

周文王被纣王囚禁的时候,就是隐藏了自己的明智,收敛了自己的光芒,外表柔顺,最后得以安全脱险。

这个故事在于告诉人们:在艰难的时候,应当韬光养晦以自保,等待着时机。

如果大难临头了,就得像箕子一样,装疯卖傻。相传,当侄子纣王残暴施政,箕子又无法劝阻的时候,箕子就装疯了。他最后捡了一条性命,免遭纣王杀害。

《易经》告诉人们,在非常时期,自己的抱负不能实现,那是正常的。而且有时侯,非但抱负不能实现而且性命都无法保障,这时候,应该退而自保。

如果在平时,你的抱负也实现不了,你就要检查自己是不是因为锋芒太毕露。

《易经》说,太阳普照万物,但太阳光芒太强,万物就忍不住,要逃避。

路人说,太阳灿烂,但我们要到树阴底下去阴凉阴凉。

还有,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经验:特别灿烂的地方,让人睁不开眼睛。所以,《易经》教你一个让群众接纳你的办法,假如你想让同志、朋友看清你,感觉你和谐可亲,你最好收敛自己的光芒,隐藏自己的智慧,以平朴的态度去接近群众,这样,你就会被接纳。

再有,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你对周围要有宽宏大量的气魄。世界上最聪明的表演,是装聋扮哑。如果你过分明察秋毫,巨细无遗,你的部下会过于拘谨,没有创造性,局面会毫无生气。

所以,古代皇帝戴的帽子,面前有珠帘,耳边还有棉珠。目的是让皇上不要太耳聪目明。

为了大事,日常小事糊涂点好。

郑板桥的名言:“难得糊涂”,你明白了吗!

佛教也有一句禅诗:终日看天不举头,桃花烂漫始抬眸。

这个“不举头”,并不是不知道,而是心中有数。糊涂是装的。

智者说--

飓风的中心,没有风。

危险的地方,反而没有危险。

《易经》说---

要进入卑鄙的心腹之中,才能获知残暴伤害光明的心理;

接近暴君没有危险,留在家中反而招祸...

太阳跌落深渊。

大鹏不飞。狮子不走。猴子不跳。鱼儿不游。
......

该收敛的就收敛;该潜遁的就潜遁。

这个时候,什么都可以失去,唯一不可以失去的是信心。

有了信心,有心等待,你就有实施抱负的时候。

 

易经启示录 ---人生64个怎么办--37.

当你想有个家怎么办?

当你想有个家了,就成一个家。

家----

是呢喃的巢穴;

是爱情的小屋;

是失败者舔治伤口的地方;

是成功者光宗耀祖的场所。

暮色苍茫。孤鸟叽呱。

------那是鸟在寻找归宿呵!

也许它心灵疲惫,也许它气力已尽;也许它翅膀带伤,或者心有创伤…

鸟弩末之箭般投向森林。

惫在外,必想成家。

伤在外,必返其家。

难怪英国人说:我的家就是我的堡垒。
    也难怪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人,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战战谈谈,谈谈战战。他们几经战火,几经磨难,都是为了有一个家。

古往今来,人们无不尊重家。人如果不尊重家,就不成其人了。

中国的孔子主张家庭中要有严厉的君主,那就是父母。他想把每一个家庭切成一个个方块,工工整整,以此建造堂皇的国家。他还津津乐道:惟有孝顺父母的人,才能友爱兄弟。使这一道理实行于每一个家庭中,使其端正,就是从政了!何必一定要去做官,才算从政呢?

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家庭是建造国家的砖块。

《易经》认为,男人主外,女人主内,这是家的形象。

主妇正,则一家正;家庭正,延伸到家庭以外,必然也正。

古人说,家庭的语言,不是空洞的说教,应该是有具体的内容。家庭的第一要义是和谐;和谐应该把握最好的时机。《颜氏家训》的“教子篇”中说,教导媳妇,应该在刚来的时候;教导儿女,应当由婴儿开始。

一代伟人邓公也说,教育要从娃儿抓起。

现代人则说,家庭不是一个说理的地方,它是靠感觉而存在的。亲昵和撒娇,是没有理由的。

柔顺和谦爱,是家庭坚实的支柱;

和睦和相敬,是家庭的金碧辉煌;

疑心和罗嗦,则是毁灭家庭的利斧。

诚实与反省,则是家庭最大的快乐。

孟子说,自己做不到的,就不能要求妻子。

〈〈大学〉〉中的教诲则是:先要诚实,正心和修身,然后才能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

但家不仅仅是一个安乐窝。

家,还是一个加油站。

人需要家。但没有走出家门的人,一生不会长大。

苏联一位杰出的女诗人玛丽娜·茨维塔耶娃说:一切的家园我都感到陌生…

是的。心灵对任何墙壁都会感到压抑!中国的一带文豪钱钟书写了一本《围城》,几十年后还风靡街头巷尾。同是中国,30年代一位青年,他走出了家门,悟透了家里家外,他因为成了世人皆知的大文学家。

我们站在东方故土上,往西张望。远处有一支吉普赛人,他们又歌又舞,一辈子都在路上,而很少归家。

家只是我们一个摇篮,只是我们长征的驿站。

家可以泡软翅膀。

成熟只有在路上….

易经启示录 ---人生64个怎么办-- 38.

当你和别人说不到一块怎么办?

相见不相识, 形同路人; 或者, 你说东我说西;  甚至, 反目了…..

这样的时候, 最令人苦恼和泄气.

但这也是无奈的事情.

《易经》认为, 合必有离, 离必有合; 同中有异, 异中有同. 说不到一块, 也是必然的事情.

当你和别人说不到一块去的时候,关键的是要把握时机, 在异中求同. 异中求同, 是人生的亮点. 它意味着你, 在坚持最基本的前提下, 宽宏大量, 摒弃杂念, 接受他人. 它是人生升华的过程.

《易经》说, 乖异之时,最重要的是求同存异. 世界上任何事物, 尽管它们形态各异, 但往往有看不到的同一性的存在的存在.

比如说, 天高地卑, 形象不同,  但作为育万物的功能是相同的;  又如男女的体制不同, 但彼此的意志 善良的愿望, 是,可以沟通的.  世间的万物形态也许各有不同, 但它们的成长过程也许类似. 所以, 表面的背离,  往往有实质的相同.  我们为什么不去追求呢?

为了异中求同, 有时候还要有异常的举动.

《论语》”阳货篇”中曾记载: 阳货是鲁国的奸臣, 但孔子还是去拜会了阳货. 人情反复无常, 为了避免灾祸, 有时不屑理会的恶人,也不得不交往. 人与事都难以意料, 宽宏包容, 在危难中往往有意外的援引.

即使对恶人, 也不可以完全排斥, 适度交往, 反而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毛泽东也终于见了尼克松.

周恩来一生中, 和多少种人喝过酒, 握过手? 他总是微笑着, 从国内走到国外, 杯中的酒有时候是苦的, 他也要把它喝成是甜的.

异中求同, 正邪之间没有例外.

我们仰天呼唤宽容, 我们俯地呼唤沟通.

因为, 异中总有同.

与别人说不到一块,  往往对别人有疑虑,  甚至怀疑.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我们的警惕并不少, 而同情, 相信并不多. 我们应当学会相信别人.  相信别人, 你看世界是美好的; 如果你怀疑别人, 你看世界是丑恶的.

相信自己, 相信别人, 有好心情.

如果说, 连自己的同志和朋友也怀疑的话,  那是自己吓唬自己. <易经>里说了一个故事, 一个人为了摆脱困境, 拼命挣扎, 以至背上, 脸上全是泥巴. 朋友以为这个人是一头伤人的野兽, 举起弓箭就要瞄射. 好在稍有迟疑, 才没有把箭射出.

<易经>说,如果怀疑自己的同志, 就好象看到满车的鬼, 当然危险.

好多好多年前, 我们也许是这样.  以至有一位朦胧诗人写道: 你离我很远, 星星离我很近.

但我们已经抛弃了过去.  当我们前进的时候,  没有得到支持,  甚至前堵后拖, 象被刺额削鼻子那样愤怒.  但我们已经懂得, 不要因此而懊恼,  我们应当异中求同.  这样, 艰难就会消失.

人和万物成.  家和百业兴,  国宁万民富.

易经启示录 ---人生64个怎么办--39

当你陷入了困境怎么办

风如厉鬼, 从森林走过.

桉树倒了.  油加利树倒了, 木麻黄断臂了。榕树却无所谓,耸耸枝叶,依然茂生。

桉树陷入了困境,油加利、木麻黄也陷入了困境。

桉树  油加利, 木麻黄 , 都应该问问自己: 我为什么仆倒了?我为什么折断了?

雨如盗贼, 从花丛跑过.

桃花落地了. 李花落地了. 茉莉花也楼地了.木棉花却依然故我, 灿烂如霞.

桃花, 李花, 茉莉花,  都应该反省自己:  我为什么落英满地?

困难不要紧,  要紧的是不知道为什么陷入困难.

《孟子》中说: 当实践没有得到效果时, 一切都要反省自己.

是刚强不足, 还是韧性不够?

是一意孤行, 还是坚持不住?

是把握不准, 还是时运不济?

当遭遇困难时, 必须反过来追问自己, 要知道发生困难的原因何在; 并且从修养品德入手, 去克服困难.

有人在穿越沼泽地, 不小心踩到泥潭里去了. 他想自拔, 可越动陷得越深.

你是那个人么?

这个时候, 那个人应该屏息不动, 支持住.  等待一只援引的手, 或者伸过来的一根竹竿, 然后脱离险境.

见到危险, 立即停止.  这是智慧.

身陷困境,  耐心等待,  有了协助,  才能继续前进.  这是经验.

可是, 一味地等待, 也许延误生机.

如果遇到十万险阻, 需要我们去营救,  或者自救, 那我们只好冒险,  不问成败,  奋不顾身而为之.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才不会遗憾终身.

我们读过这样的课文: 在一场战斗中, 一位战士托起一包炸药, 以自己的躯体和炸药炸掉了敌人的碉堡. 战士死了,  但胜利了, 战友胜利了,  他的灵魂和精神也胜利了.  他活在了亿万人的心中.

但巍巍虎山,  你空手向前,  就不是英雄了,  为什么?

冒险,  最好是结合同志,  充实力量.

《易经》说, 如果你在最困难的时候, 都坚持自己的刚健中正,  一定有正义的同志,  前来营救。

这也是古人说的:  德不孤, 必有邻.

或者说,:  得道多助..

易经启示录 ---人生64个怎么办-40

当你刚脱离险境怎么办

《易经》的思想, 是周而复始.

有了困难, 必须解除;  解除了困难,  容易安乐, 安乐便又产生了困难.

而解决困难的真谛在什么地方呢?《易经》在64卦的排列中, 有一个很深刻的含义.  解决困难,  或者说脱离险境,  来自升卦.  也就是, 任何事情,  任何难题,  要想解决,  都要在升进之后;  前进可以解决问题.

所以现代人说的: 这些问题都是发展中产生的, 解决这些问题,  也一定要在发展中加以解决.  这个说法是非常有哲理性的.

如果你刚刚脱离了险境,  你的第一任务是休养生息.

就像我们过去看到的电影一样,  一场战斗胜利了,  如果是形势许可,  接下来的一定是休整.

《易经》说,在艰难解除之后,  一切都应当简易宁静,  与民休息;  不可再繁琐扰民.  就像平坦的大地,,宁静是富足的先兆.

《易经》有一些很神奇的想法.

它认为, 既然困难已经解除, 闭赛已经不再存在,  就像冬天已经过去.  春雷春雨一来,万物同生.

人也应该效法这一精神, 对以往故意或者不是故意犯错犯罪的人,应当有一定的赦免,  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  处理历史问题要粗线条.

对一些在困难中表现不好的人,  也就不宜过分追究.

《后汉书》”陈宠传”中说:  到除夕,  如果死刑还没有执行完毕,, 春天已经到来,  就要延迟到第二年的冬天执行.

意思是说,  春天万物都在生长, 你也不要杀人. 要杀, 到了冬天,  万物干枯之时你才动手.

古人做事, 强调要因应时宜.

如果说,  你虽然脱离了险境,  但还有一些困难尚未解决,这个时候,应该用柔,用一些宽松的办法去解决。.

如果都还不能解决,  那么就要有一定的耐心来等待.  期望冬天有滂沱的大雨,  是不现实的. 但等到春天,  大雨就不期而至了.

虽然脱离了险境,  但从今以后,就要明了很多事理, 要不危险还会再来.

鸡相信黄鼠狼,  牵牵扯扯, 以至黄鼠狼有机会给鸡拜年, 拜年的目的, 在于吃掉鸡.  这怪谁呢?

卑贱的人,  乘坐了富贵人家的车子,  贼人以为他是富贵之人,  把车子劫了, 把卑贱的人杀了. 这又怪谁呢?

昏庸, 定会被有野心的人包围;

贪婪,  享受自己不应该享受的, 则是自己走进了困境.

古人认为狐是迷惑人的, 使人中邪的动物.  人们就不惜用带有黄金的箭头去射狐.

困难虽然解除,  但弓要藏在身上.  《易经》说,  如果一个人像一只恶鸟从空中飞来,  你站在高墙上将它射落, 有什么不好呢?

这是东方的智慧----
不惜代价,  远离献媚;
不要迟疑,  决断侵犯.

冰雪消融, 翠绿终还青山; 洪涝退尽, 金黄终还良田; 严冬隐遁, 艳丽终还鲜花……

时间裁决着一切.

但毛泽东又说过,一万年太久, 只争朝夕.

时间意义虽然伟大, 但世界讲实力.

解除困境,  也要讲究真本事.

 易经启示录 ---人生64个怎么办-41

当你受损的时候怎么办

受损,  在一般人看来,  是坏事.

受损时, 心焦急,  觉难睡, 饭难吃.  如果是这样,  那就真正的损了.

损, 并非完全是坏事.

搬山填海,  造福于民; 山是没了,  但损之有益.

抢救伤残,  舍己为人; 已是累了, 但损之有益.

征收赋税,取一为众,一是少了,但损之有益。

----减损,  并非完全坏事.

损并非坏事, 但也绝非完全的好事.

不是好事的损, 总是一种失去. 以一般凡人之心, 拥有总比失去的好.

损, 是在什么样的状况下发生呢? 《易经》认为, 是你对事情或者事物,认识得迟缓, 抓得不及时, 所以,就产生损失了.

“:损卦”的”序卦传”说: “缓必有所失, 故受之以损.”

按照老子的思想, 所有的人,都要把自己的有为, 聪明,欲望, 减损到最低点, 回到无为无欲的自然状态. 这样, 社会就会增益于人.

减损是不可避免的.

主动的减损, 是智举; 被动的减损, 是蠢事.

损私益公, 会吉祥; 损公肥私, 是灾难.

古人认为, 治理国家, 为了让大众有所得, 有时候人民会受到某种减损, 但必须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 才会被人民接受.

对公众的减损, 无论何种需要, 应该说都是不吉利的, 是过失. 所以这种减损, 千万不能过分, 更不能长久维持.

这种减损, 惟有诚信于天下, 才能无咎.

如果他人有事, 你停止工作去助人, 这是善举, 是损己而益人. 只是斟酌量力, 使其适度, 就无大妨碍.

但如果不减损自己, 又能增益他人, 这样才是上策. 我们不需要愚忠, 也不需要愚义.

如果你认为你是高山, 也许会有许多人到你这里来取石挖土, 自得自满是损的开始. 如果你是高山, 你认为你是平地, 也许会有许多人把多余的土移置给你, 谦虚谨慎是受益的发端.

《易经》说, 如果你虚心柔顺, 又处君位的时候, 下面会自动增益于你. 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就是用价值十朋的大龟占卜, 结果也会如此. 这里的朋, 是贝币两枚.

损和得不到, 都是自己不虚心接纳的结果.

三人同行, 则损一人, 一人行, 则得一友.

三个人同一路行走, 如果你稍稍不留意, 就会亲一个疏一个, 这样你就损害了其中一人的感情, 如果有猜疑, 你不知道亲哪个疏哪个, 其中一人就因为找不到同志而离去. 如果你自己独行, 你一定会感到孤独, 那个时候, 你渴望, 你虚心接纳, 你必然会得到一个同伴.

损有余, 益不足.--------天下之理.

但我们在单位里,见到的长官都是三个、四个, 你就可以想象那是怎样的一个局面.

总而言之, 当你面临损失的时候, 如果是损己利人, 或者自己损抑欲望, 或者自己的作为、聪明、抱负都受到抑制的时候, 你应该认为是好事. 这样于你的成长和健康, 有大的益处.

刘少奇有一句被批判了10年的名言:吃小亏占大便宜。你主动地受损多时,你必有增益的时候。

天地悠悠,日月在上, 你怕什么呢?

安心生活.

要有好心情, 看月圆月缺。

 

易经启示录-人生64个怎么办--42

当你想得到利益的时候怎么办

当你有帮助别人之心,并付诸于行动,你就是受益的开始了。

惠心天下,天下心惠。

对天下的人布施恩惠,天下人必然诚心回报。这样的人,就可以大展宏图。这是最大的利益。

我们没有能力对天下的人施以恩惠,但对周围的人有帮助,周围的人回报于你,给你了一颗心,你就得到信任与支持,那是最大的利益。

被风吹动的木,是什么呢?

是船。古人是这样比拟的。

船浮在水上,被风吹动,船就发挥了功用。

所以,古人说,顺从道理而动,必然每天都在增益,直至无穷。

这是我们得到利益的一条原则。

古代的人是很崇拜风和雷的。《易经》在许多地方,都有风和雷的比喻和阐述。

古人把风和雷,比拟成朋友,风越强烈,雷就越响亮;雷越响亮,风也越急速。风与雷相互助长,使气势增益。

我们也应该像风与雷一样,见到他人的优秀善良,就豪不犹疑,像风一般急速的追随;自己如果有过失,我们就应当像雷一样,果断改过。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这也是得到利益的有效方法。

《易经》最崇尚的是损上益下。他说任何时候,损上益下,都是民悦无疆,都是道义大义光芒。

在上者自然知书识理,自然情操高尚,所以在个人利益上,谦让于下,是理所当然的。如果在上者,能够谦让,能够让利,能够放权,那么整个社会将受益匪浅。

《易经》说,由于信任,由于委任,由于放权,在最底层的人,本来不能胜任大事的,结果可以从事伟大的事业。

在下有了权,有了运作的空间,又能柔顺、虚心和中正,肯定得到益处。一个人无论他地位多低,如果他有上述的品质,任何人都会对他施予帮助。

庇护,也是一种利益。

但这种利益,恐怕会使我们感到有些无所适从。因为一贯以来,我们都强调独立自主,不靠天,不靠地,不靠神仙皇帝。

但在自然界里,庇护所得到的利益,是举目可触。

母鸡翅膀下的小鸡,能躲过鹰的侵犯,那是因为庇护。

海龟把蛋埋在沙滩上,让日光的温度孵化成小龟,躲过海洋中的动荡不安,也是一种庇护。

古代有小国迁都,靠近大国,在大国的庇护下安然无恙的。比如《左传》就有“我周东迁,依靠晋、郑”的记载。

但庇护要正当,就像现在的一些国家,加入联盟,其实就是想寻找一种庇护。

在中国人人皆知的“狐假虎威”,也是一种庇护。但这样庇护不正当。狐狸由此成了国人数千年来讥笑的对象。但公正而论,狐狸颇具智慧。

俗话说,雪中送碳的人少,锦上添花的人多。

送碳的人少,但并不是没有。

《易经》里说,当困难的时候,要求助别人,从而得到利益,不是不可以。

古代就有“以凶礼哀邦国之忧”的故事。在周朝就有这样的惯例,诸侯各国发生君主生死、饥荒、天灾、战乱等重大事故时,就报告天子,并通知邻国请求援助。但请求援助的使者,不能空着手去,要带上方正、有棱角的叫圭的玉,去见君主,表示自己的诚实。一是表明自己所说的全是真实的情况,没有半点虚假;二是表示这是迫不得已,以后一旦情况好转,会有回报。

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圭”。

如果有诚信,即使困难的时候,也会得到帮助。

但一个人,如果行为放纵在利益上,贪得无厌,甚至要求他人奉献,那么就会招致祸端了。

只看重利益的人,意志必定摇摆不定,当然凶险。

这样的人,在危险时采取行动,人民不会参与;在释疑时说话,人民不会响应。彼此意志已经不沟通,却还有所要求,人民不会响应,不予支持,伤害就要来临了!

私心,不会得益,反而招祸。

别人给你什么,你都要,你是傻瓜;别人给什么,你都不要,你也是傻瓜

易经启示录-人生64个怎么办--43

当你当断不断的时候怎么办

在你当断不断的时候,往往是缺乏信心和力量。

当断,了断,是在势力强大之时。因为决断、决裂有两个原则:一是认识该决断的东西不好的,是必须排除的;二是懂得该怎样排除。

《易经》说,如果要排除人或者事,都要当众宣布他们的罪状,然后以诚信号召众人,合力将胜利争取。但行动之前,要告知自己领地的人,先获得支持,方可行动。因为小人虽然是少数,但诡计多端,没有事先的完全之计,行动仍然有危险。

当年,毛泽东与林彪决断之前,为什么要“南巡讲话”,也是这个道理。

决裂,以柔克刚为上策。

虽然我们有力量,阳刚之气十足,可以刚健地勇往直前;但在做法上,还应当使人心悦诚服。先要有舆论,让众人有了共识,意识到危险,然后决裂,才有利。

如果一味依仗力量,或者武力,反而会有行不通的情形发生。

没有力量,便绝不能决断小人。

坯土,不能截流浩荡之江;钝斧,不能砍千年之树;短弓,不能射落高飞之鹏。。。

以幼弱决断强大,心有余而力不足。

《易经》说,决断小人,要有完全的准备。不能胜任而勉强而为,必然是灾难。

了断,还有一个时机上的把握。

凿冰捕鱼在隆冬,布网捕鸟在深秋,袭击敌阵在夜晚,追击敌人在白天….

取胜的把握,往往在于时机。

当双方势均力敌的时候,胜利往往在于出手的选择。

拳击场上,我们经常看到:迟疑或者冲动,都会招致失败。

东晋的温峤,表面上服从逆臣王敦,却在暗地里备战,后来时机成熟了,一举将王敦消灭。

这是决裂小人最好的范例。

把决断写在心里的人,他往往是胜利者;

把决断写在脸上的人,他往往是失败者。

可是,世界上最好的决断,是不决断。

也就是说,用感化的手段,把小人感化了,教育了。

《易经》说,特别是我们要决断的人是上司的话,最理想的手段,是以感化的方式,让其改过从善。以力量的方式将其决断,也没有什么过错,但中庸和宽恕的道理就没有得到光大。

所以,战场上,胜劵在握的一方,往往有告对方的士兵书。

世界上最稳妥的决断方式,是以众决一。

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多国部队的联合行动。

易经启示录-人生64个怎么办--44

当你意外地遇见他(她)的时候怎么办

绚丽的朝霞,与和煦的晨风,一起来到初醒的窗前,那是相遇;

满树的桃花,与温馨的阳光,结伴来到欢笑的门前,那是相遇;

匆匆而来的春与匆匆而去的冬相遇,然后擦肩而过,改变了万物;

翩翩而来的风与绵绵而来的雨相遇,然后交融在一起,滋润了万物。

相遇,是一种机遇。

然后,成熟的果,钻进了一条虫子,那也是相遇;

乱蹦乱跳的虾,遭遇了瘟疫,那也是相遇;

涌荡的江水,承接连续的暴雨,那也是相遇;

相遇,有时不仅不是机遇,而是一种苦难。

意外的相遇,种植在我们的生活中。

我们怎么样对待它呢?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相遇还有更高层面上的。那是思想、意识和感情。

《易经》教导我们,应该像风吹遍万物一样,将自己的和蔼、关怀与智慧,与所有的人相遇,这样,会有好的结果。

因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恶与善。

结果都在相遇的过程之中。如果相遇得当,即使恶也有善的一面。

相遇首先是好事。

天与地相遇,然后有世界万物;

男人与女人相遇,然后有人类的生生不吸。

但相遇过程,就不能大意。《易经》举例说,一个混在几个男人中间的女人,就不能与之相遇。这样的女人娶为妻子,不会长久厮守。(为什么直指女人涅?^%%$%^&*^...)

如果是恶人与你相遇了,就趁它还小,像一条小鱼,把它捡起来用茅草纸包好。因为鱼离开了水,它就不能活了。包鱼的动作很悠闲,做得好像非常随意,但可以置小人于死地。

相遇,还有一个自我警醒的问题。

《易经》里面有一个读起来非常有趣的故事。瓜匐匍在地上,甜美但容易腐烂。以此来比如人如果机灵、谄媚,甘于死心塌地的话,容易引来腐败的小人。如果用柔软的柳条编成筐,把甜美的瓜束之高阁,句能防止腐烂于末然。

《易经》赞美柳枝,它生于河边,阴柔,具有包容性。象征一个人如果善于用柔,又有包容的话,往往会使人和事都向好的一面转化。

如果遇到好斗的公牛,远远避开,虽然可能被讥为胆小,但避免了伤害。

远离小人,排斥小人,虽然有自视甚高,心胸狭窄的嫌疑,但安然无恙。

钢与钢相遇,会火花四溅。

水与水相遇,会泛滥满地。

岁月悠长,人生苦短。我们每一位都是匆匆过客。当我们站在风浪与沙滩面前选择黄金彼岸的时候,我们都应该知道-------

鱼不能同钓相遇,虽然有好吃的,但包藏着危险;

风浪与航船相遇,风浪簇拥着船,但船不能听风浪的;

舵轮与擎闸相遇,不仅没有阻碍前进,反而能避免危险。

相遇等着我们。

选择也等着我们。

易经启示录-人生64个怎么办--45

当你与人相聚的时候怎么办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相聚是免不了的。

中秋月,游泳于云海之中。

圆满,明亮,纯洁,就相聚在一起了,呼唤着美丽的思念。

畅快的吉它,激动的鼓乐,像小溪的明丽,洗涤着人们的心。

父子、姐妹、夫妻、同事、朋友、知己…….

至亲至爱,相亲相爱,相聚团圆,酌着月光,酌着亲情,酌着憧憬,酌着美丽。

这时候,高尚与高尚相聚,美好与希望荟萃。

月黑风高。

光明逃遁了。黑影迭着黑影,风追逐着树,响弓迭着响弓。

黑暗,神秘莫测,萌生着邪恶。

盗贼与盗贼会合,毒蛇与猛蝎会合,诡计与毒舌伸向藏匿于黑暗的人们。

这时候,相依为命的人与黑暗相聚了。听命于贪婪,听命于淫威。

东方有格言-------

好皇上不如天下太平;天下太平不如夜不闭户。

跟着好人成好人,跟着贼人成坏蛋。

相聚以纯正为本。

水聚成泽。泽满容易为患。所以,凡是相聚,必有礼俗,必有警惕。无论人或者钱,聚集越多危险越大,越容易发生意外的灾祸。

故乡下有古言:夭夭涌涌,必有事端。
相聚,要握手言欢,不可追溯已往,论不快之事;
相聚,要给人诚信,不可耍奸玩滑,哗众取宠;
相聚,要坚持原则,不可投其所好,同流合污;

相聚,要看好结果,不可图一时快乐,杯盏交酌;
相聚,要以德服人,不可争强好胜,弱肉强食……

志同道合,相聚自然是福祉,这样的相聚能齐心合力,开创光明。

乌合之聚,没有纯正,必然成为暴力,害人害己。

孤高必然失去相聚,应当反省,不可怨天尤人。

易经启示录-人生64个怎么办--46

当你在升进的时候怎么办

从形象的意义上讲,地中生木,为之升。                                                                                       

地里生出树木,不断长大升高,这就是升的含义。如果哪一天树停止了生长,那么它也许快枯死了。
        《易经》告诫人们,要效仿树,谨慎自己的德行,不断进修,由小处着手,积累而成高大。

在16个浙江之大的新疆,在那渺渺茫茫的戈壁滩上,我看见过向上的典范――胡杨。

热,热到摄氏四十多度;冷,冷到零下三十多度。

沙漠上,胡杨居然发芽了,扎根了,向上伸展着。

一排排卫士般勇敢的胡杨,一排排将军风度的胡杨-----

以自己的风采,向人们默默诉说:怎样全副身心汲取沙漠底层的水分,怎样不动声色地抗拒铺天盖地的冰雪,怎样顽强地承受能烫熟鸡蛋的阳光……

那里的人们告诉我,胡杨能在沙漠上蓬勃生长一千年;枯萎以后,也能站立一千年;倒下去,也不腐烂,还能躺上一千年!

沙漠中的胡杨,使人懂得怎样成长

从事理上讲,聚而上者,为之升。

聚集了学识,道德,以及力量之后,而又有进去之心,升的迹象就该出现了。

升进的时候,一定是通达的。所以这个时候,不应当有什么疑虑,只管大步前进。

升进从性格和形态上讲,柔为升,顺为进。

柔顺,可以得到上升的机会;《易经》并没有说聪明得到上升的机会。

《易经》认为,柔顺,可以见到大人物,得到援引。所以升进。

如果你在最低层,没有上升的机会,也没有上升的能力。这时候,你要追随你周围的能人,正气之人,就能上升。

如果这个时候,你说要靠自己的力量,来升进。这是痴人说梦,这是傻瓜想法。

在升进的过程中,要相信自己,更要相信同志,不讲究形式,要注重本质。

这个时候,高大不一定伟岸,而在于顽强。

我在戈壁滩上见到的,被当地人誉为沙漠之王的梭梭草,身材矮小,高不过尺把,当就是这些短小的梭梭草一寸寸向沙漠挺进,在荒漠中逐渐展示绿的希望。

一位植物学家告诉我,梭梭草,别看它高不过尺把,但根系异常发达,向沙漠深处伸展的正根有一丈多,向四周伸展的旁根却是几丈,并且分上下层。

为了节省所需要的水分,梭梭草的叶子上有一层蜡膜,当水分奇缺时,它可以让部分老枝暂时佯枯,待霜雪融化之后再度回绿….

为了生存,为了伸展,梭梭草在生命的旅途中,抑制了多少安然,放弃了多少舒适。

信心十足,又能吃苦,这是升进的本钱。

平地总是熙攘。

高处就呈静穆。

你越往高处走,你越往前头赶,前方的人就越少,如入无人的村落。

先进,总是少有阻碍。不需要缩手缩脚。

但到了高处,就应当正当,不可胡作非为。如果高处得意,头晕目眩,就会摇摇欲坠。君不见许多高官,因了一个“贪”字,一个“色”字,纷纷落马。

升进,在前面说比较多的是援引。

其实,升进要有坚实的基础。

没有援引的手,你有梯子,也一样能够攀升的。

而你的梯子,其实就是群众。

用贤,得到辅助。

有了辅助,就能够升进。

易经启示录-人生64个怎么办--47

当你穷困潦倒的时候怎么办

坎多必困。

这是难而穷困,不得已。

升而不已,也困。

这是好而穷困,物极必反。

困,当然是进退不得,潦倒。

如果从《易经》“困卦”的性格来说,是阳被阴淹没了,亦即君子被小人穷困;如果从卦象来说,是泽中无水,泽中无水。鱼自然穷困,走投无路。

当你穷困之时,要想没有灾难,要想通达,必须做到冷静相对。虽然身陷穷困,仍然自得其乐,不心急火冒,坚持自己的理想,坚守中正的原则。

另外,要沉默,要隐忍。因为在穷困之时,说话不会有人相信。你说了也等于白说,多言巧辩,对实际无补。

什么样才算困难?困难是什么样子?

《易经》说,“入与幽谷,幽不明也。”

你进入了深山老林,困在幽暗的深谷中,三年都走不出来;又见不到光亮,所到之处遮天蔽日;坐在一个树庄上,屁股又不舒服,难以长久地忍受。

这比喻穷困到了极点;另外,还有反问你自己的意思,你怎么来到这么一个地方?本身智慧不明,昏昏庸,就是穷困。

广州人骂人的话:难呀!教唔真。

“教唔真”本身就是困难。

这个时候,要明智,要思索,要极端隐忍,不可浮躁。

过于丰盛,也是一种困难。

《易经》里说,酒菜过于丰盛,也会造成困扰,让人苦恼。过度丰盛的酒菜,只适合于祭祀,平时享用,过于招摇,就会凶险。应当慎守本分,才会没有灾难。

现代官还有一难,面对过于丰盛的酒席,你想守本分不吃,但这样就使下属难堪。这样你会脱离了下属,而下属通常是你晋升官阶的时对你考核的“群众”。而下属之所以准备这样的丰盛,就是把你当神祭祀,以祈求福禄。如果你要保持与“群众”的亲密关系,你就得吃,
吃了当然凶险;但不吃你也凶险,因为会得罪下级。

吃了凶险,不吃也凶险。

结果就是吃了。

过度丰盛会造成困扰。

困难,还来自于锦上添花。

意外获得高贵的地位,又有人送钱送物。

而贺新贺喜是中华民族的好传统。你怎么好拂人家的好意?你怎好有升官就不认兄弟众生?

放松自己,或者得意忘形,也会困难,甚至是灾难。

困难潦倒的时候,不要轻言突破,或者妄言前进。

《易经》里描述了一个因困难急得团团转的人。他想前进,碰到大山,没有路可走;他想后退,后面全是蒺藜,难以立足;转回家去,又不见妻子。

找不到出路,是困难。

但找不到安身的处所,就是凶险了。

由此可见,困难之时,千万要冷静,冷静才出办法。本来有办法解决的事情,最后弄得也没有办法了,这就是困难。

不应当穷困而穷困,名声必定受到羞辱;

不应当占据的占据了,那就是危险。

困难时所受的痛苦,那还不是真正的困难。

困难时被人许以高官厚禄,被安逸收买了,那才真正的困难。

困难时,被割鼻砍脚,虽然不完整了,但还有自己;如果被利益所收买,连自己都没有了。

雪花纷飞,逆风蒺进的鸟,艰难但并不穷困;

如果飞鸟落入了金丝笼,戴上了金脚圈,那是真正的穷困了。

困难之时,经得起考验最重要。

云南热带雨林里有一中树,叫“将军生美人”。

一棵树好好的,一只鸟飞来在树上拉下粪便,那粪便里有一粒种子。这粒种子在树上发芽以后,就缠着老树生长起来。几年后老树被缠死了,新的蔓树就取而代之了,导游把这种现象叫:“将军生美人”。美人成长起来,将军就死了。

《易经》里也有这样的例子。说小人像藤蔓,缠住你,你挣脱不了,那就危险了。

被小人包围,也是一种困难。

我们应当有所反省,要不就会越陷越深。

如果我们说得文学一些,形象一些,可能更助于我们的理解。

当最后一丝晚霞在黛色的远山后面消失,世界落入了黑夜贪婪的胃口。

阳被阴淹没了!

------这可谓之穷困。

哥白尼最清楚他脚下的地球,他却被地球上的同类谋害了。

只剩下他那伟大的“日心说”。

哥白尼之死,是君子被小人陷害。

------这亦谓之穷困。

中国一个古老的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的是螳螂为捕捉到一只蝉而高兴的时侯喜欢吃螳螂的黄雀已经悄悄站在它的后面了。黄雀本该高兴,可树下又有一张拉开的弓在等候它。

满足欲望,往往将自己置于死地。

------这可谓之穷困。

面对大海,人造出了帆船。

面对高山,人造出了缆车。

面对饥饿,人种出了粮食。

面对寒冷,人织出了布匹。

-----只要本分,只要明智,只要创造,就没有穷困。

易经启示录-人生64个怎么办—48

当你是老板的时候怎么办

当你是老板的时候怎么办?

你也许会说,开心花钱!或者说,大吃大喝!

说这话的人,一定还没当过老板。

当老板的人,就不会这样说了。他首先想到的,也许是用贤。

现在的人最时髦的一句话也是:人才的竞争,是最高级别的竞争。

古人为了说明用贤的道理,用井来比喻。

井,在古代不仅是汲水的地方,而且是重要的场所。

有一个人与朋友打睹,说他可以吻遍村里的姑娘。别人不相信。他就说,那你们等着瞧。一大清早,他就到井边对打水的人说,我家老爷昨天晚上丢了一只羊,你们谁家偷了吃?老爷说,要闻闻大家的嘴。别人没有偷他家的羊,当然不怕他闻。于是,他就把一个个挑水的姑娘的嘴都吻遍了。

------这是个古老的故事。

《孟子》说到井田法的时候,主张将一里见方的田划分成井字形的九份。四周八份是私田,中间一份是公田和宅基地,并且掘井公用。

《司马法》中说,四处井田合成一邑。全邑的人都到井边汲水,形成了交易场所。古人说的“市井”就来源于此。

所以,古代人说用人,用贤的事,就用井来理喻。

到底怎么样用贤呢?

就要像瓦罐汲水一样,要小心慎重,并且始终如一。不要功亏一篑。如果你的绳子不够长,瓦罐才到井壁的一半,晃来晃去,瓦罐就被井壁打破了,水就打不到了。

象征用人,你如果没有耐心,又没有长远的眼光,你就会打烂了罐而打不到水。凶险。

古人说-----

树木茂盛,是根部汲收了水分。

水能灌溉田,是因为水车的作用。

你是老板,你想事业之树常青,你就要有根须;

你是老板,你想庄稼田亩常绿,你就得有水车。

井有泉常涌。能饮人,能养畜。这样的井,人就常用。

如果井有泥,不能饮,就被舍弃了。

人如井。没有新泉新知,不合时宜,就会被淘汰。

而井里的水不能全在井里。水会从井壁的裂缝中流失许多。有时候,井里的水全跑掉了,剩下的水只能养些小鱼,你想打水只打到一点点泥水。

也就是说,贤人不全在你的视野之内。许多贤人流散在社会的各个角落。求贤,应当挖掘。

井重新挖深了,水又流回来了。

水为什么流失呢?

古人说,井壁不好。所以你要把井壁修好。

也就是说,充实完善提高自己,以吸引贤人。

如果你有了涌泉般的水,你就可以造福人民了。

所以要把井水保护好,不让水被污染了。

现在说:爱护干部。

这样一来,井的含义就深刻了。

井之所以甘、清爽,是因为选准了一点深入进去的缘故。

---井也是立人立学立业的典范。

井中甘冽之泉,滋润着人类,繁衍着人类。

---井也如圣贤。

然而,井壁如果脱落,泉眼淤塞,也会变成废井。

---不经常自新,圣贤也会被淘汰。

甘泉为爱井者所享。经常掏淤,疏通泉眼,会得取之不尽之富址。

《易经》说,圣贤为明君所用。

用贤者,得天下。

废贤者,天下失。

易经启示录-人生64个怎么办--49

当你想改变自己的时候怎么办

有人说,男人要改变自己的形象,首先从“三件头”开始。

所谓“三件头”,是皮鞋,皮带和手表。男人的富裕和高贵,就看这三样东西。意大利的“老人头”,泰国的鄂鱼皮带,还有瑞士的金表,这三样顶级的身份象征,能让浅薄的女人的眼睛越来越亮。但如果再加一条手指粗的金项链,你就是黑社会老大了,而不是什么公司大老板。

皮鞋、皮带,和手表,深究起来,也是改革了原来的牛皮、猪皮和钢铁而来的。

也就是说,不仅仅是你,而是整个世界,都是充满变革和改革的。既然世界都在变,你不可能不变。

所以,改变自己,是正确的,是正常的。

皮毛变成皮衣,鲜果变成果脯,牛肉变成罐头;乃至葡萄变成酒......

变革根据需要,变革使事和物再生。

《易经》说,兽皮经过加工,制造成柔软的皮革,就含有改革和变革的意思。兽皮要经过水泡,火烤,然后才能成为适合各种用途的皮革,不再是原始的带毛的兽皮。

人也同理。要经过熏陶,甚至水与火的考验,才能更有用。没经过教育和考验的人,只能适合一些低级的用途。

老虎强悍,但老虎也改变自己。

当霜雪还躲在飘渺的云层,当朔风还躲在遥远的山峦,老虎早早就换毛了。他要使自己更加丰厚,毛色更加斑斓;连眼神也变了,变得深沉刚毅......

因为它预测到,考验可能来了,前面是一个寒冷的冬天。

皇帝至高无上,但皇帝也要改变自己。

人们认为,天子受天命而成为天子。但天命的有无,显示在人心的向背。违反了民心的天子,就丧失了天命。

皇帝老子,也要改变自己的独断专横,倾听民众的呼声。

如果你不改变,别人替你改变(而你终将被淘汰)。这种改变,也就是变革,或者说是改革和革命。

英国的圈地运动,日本的明治维新,中国的戊戌变法,都是这样的一些变革。只是中国的康有为、梁启超等,无法扫清皇朝老树的落叶,无法斩落缠绕老树荆刺。救树者反而淹没在枯叶之中,他那单薄的身躯难以耕梨一个弱肉强食的荒野。

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意外的嫁接成功,日本因此像一棵杂交的树种,洋溢着青春,生机勃勃伸向深远碧静的天空,以自己的圆熟精致林立于色彩纷呈的世界。

欧洲的改良,也使那片遥远大陆,吐露出一种典雅的气息,在世界之林中飘逸着芬芳而美妙的韵味。

几千年前,《易经》就说:“君子豹变,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顺以从君也。”

君子应当随着时代的演进,革新自己,改变自己的品位和文化。就像豹的斑纹,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使其更加光彩夺目。而普通老百姓呢,也要改变自己一些固有的陋习和无知,以善良温顺的德性,去追随革新的潮流。

无论社会或者人,改变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

可是,如何改变?

改变自己,先要有基础。

先巩固自己的长处、优点、然后去改变自己的短处、缺点。俗话常说,扬长避短。长可以扬,但短往往避不了。有尾巴总要露出来,尽管很短。取长补短,最可取。短的补成长的了,没有短了,就什么时候都露不出来。这个“补”,就是改革。

改变自己,也要讲究时机。

你要种出大的瓜果,你可能要压蔓,要去掉多余的花蕾。这些都要讲究时机。慢了,就不奏效了。

你要清除树枝上的藤蔓,在春天你会多花很多力气;如果在秋天以后,树叶落了,你看清楚了藤蔓的走向,除掉它就很容易。

讲究时机,摸清脉络,对改变自己,会事半功倍。

改变自己,不要随风,要谨慎,要再三考虑。

改变自己,不是要你做变色龙,做墙头草,做风派。就像皮毛改变成皮革,只是改变了它的表面,而皮的坚韧,内在的实质,并没有改变。

改变的根本,是去掉不好的东西,增加好的东西。

如果是一个国家,可以移风易俗,可以提倡新的东西,但亲民爱民、治国的根本的原则不可以改变。

改变自己,要持之以恒,要有决心和信心。

旧与新,习惯与提倡,历来是水火不相容。

火旺了,水就干;水旺了,火就灭。

《易经》告戒我们:真要改变自己的人,属于革心者,肯定大吉。如果你的改变不到家,只是表面,只注重“三件头”,就像一个革面者,就有凶。

易经启示录-人生64个怎么办—50

 当你处在一个动荡的时期怎么办

 

当你处在一个动荡时期,你必须隐忍,必须等待。

这在《易经》中,已经是老话了。

旧的时期已经结束,新的时期正在来临,而伴随着新时期的来临,往往会有一个动荡期。

人或家庭,变迁,变动,或者迁徒,都会引起动荡不安。

在这个时候,该怎么办?

如果是社会,动荡时期,往往是变革的时期。

变革之后,君王第一件事就是铸鼎。鼎象征革新。《易经》说:“革物者莫若鼎。”鼎是煮东西的器皿,一切生硬的东西,经过鼎的作用,就会变软,变熟,有更新的含义。

而且,古代的君王,铸新鼎的时候,会把法律的条文刻上去,以表示威严。鼎有革新,又有养贤的意思。因为鼎是煮东西吃的。

当然也有敬奉的意思。烧香的那个鼎,就是敬奉先祖先帝的。

新鼎,象征一个新的时代。

个人也一样,你在动荡时期,要有“鼎”。个人的“鼎”,它含义应该是,首先有一个应变的计划,就像鼎上的条文,说到做到。另外,既然是鼎,就应当养一些贤能。也就是说,在动荡时期,应当多交一些智士,请他们帮忙出出点子。

毛泽东就如此。

动荡的时期,往往是一个上下衔接的时期。

好像鼎在煮东西,但还未熟,当然要等待。

旧的东西没有了,新的东西又还未有成熟。你不等待你能做什么呢?

等待着新的东西成熟;想办法使新的东西快点成熟。这是在动荡时期所要做的事情。除此无他。

要想做得好一些,就是要把鼎倒过来,让旧的东西尽量去掉。旧的东西不去,新的东西就不来。

《易经》里说,开始的时候,几个家伙毛手毛脚,把鼎碰翻了,本来是坏事。但此时正是一个除旧迎新的时候,鼎翻了,旧的东西倒出来了更好。

鼎中装满了好东西,但煮的时候,还要小心翼翼,不要有过火的行为,把东西煮得溢了出来。

也就是说,你有才华,但也要慢慢来,不要一下子就把东西倒出来,反而坏了事情。

如果在这个时候,你有足够的准备,也有足够的能人智士和你在一起,你就得善待他们。

要不,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情的进化,内部会发生分化。就像煮沸的汤,要有出路,要不就溢满了地。

这时候,你可要想到茶壶的功用。茶壶,为什么有一个壶嘴呢?就是要里面的醇香的茶,顺顺当当地流出来。

《易经》里说,如果你是贤能不被重用,你也要坚守正道,这样,终有出头的时日。

打个不好的比喻,如果你是芳香的茶,总有顺着壶嘴流出来的时候,不必从壶口溢出来

鼎里的佳肴,已经熟了,并且还有美味的汤。

这个时候,动荡已经过去,安定就要来了。如果让几个力气不足的人,把鼎足折断了,美食又盛不出来,弄湿淋淋的一片。这是凶的表现。

你委任了没有能力的人去做重要的工作,结果闯了大祸,这怪谁呢?

动荡的时候,无论用人,还是用己,都要得当。

《易经》告诉我们:才能浅薄,而地位尊贵,欠缺智慧,这样的人去图谋大事,必定能力不足,而又责任重大,就很少没有灾祸的。
当才能不足担当重任时,而去担当了,必然凶险。

《易经》说,不是信任不信任的问题,而是才能是否可以胜任的问题。

毛泽东有两句话。一句是“盛名之下,其实难负。”一句是引苏轼的话:“高处不胜寒。”就是这样的意思。

知人善任,这是常人常说的。

但知己善任,我们也要自己对自己常说。

我们不能做鼎,去担任革新的主要任务,那么我们做鼎上的耳。

刚毅的臣,得到明智的君,也是相得益彰的好事。

《易经》里还说了一个更通俗的例子。说鼎里的汤,只有大猪大牛的肉,没有山鸡做副菜,味道就不会好。

君子最有本事,出巡四方,没有前后的牵引侍卫,就少了礼节。

所以古人有曰:鞍前马后,必有智慧;前呼后拥,才是蠢才。

能做一些大事情的配角,并非屈才。这是要清楚的。

在你变迁、变动和不安定的时期,你要有变革的思想准备;要储备知识,要起用能人,方能除旧布新。

在这个时候,你需要知人善任。但更要知己善任,自己能做什么,善于做什么,要清楚,不能像不自量力的小人,汤舀不到,还碰翻了鼎,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

如果你是一个人才,得不到重用,也不要心恢意冷。只要坚守正道,总有施展抱负的一天。

如果你实在忍受不下去了,你也可以说,此处不养爷,自有养爷处。说完之后,就可以很有礼貌地同别人说再见了。

易经启示录-人生64个怎么办--51

当你静不下来的时候怎么办

佛家无门有一句语录:世界这般广阔,为什么僧人只披袈裟,听钟声?

一般的僧人认为,能够执于声色,闻到钟声就能悟道,见到黄色就可以明心,知道自己是出家之人,要做出家之事,就认为了不起。是为专心致志了。

无门大师却认为,能够做到以上的地步,在佛门当中只算小儿科,初级阶段。

你能够执于声色,为外境所转,说明你作为修禅人境界不高,只知糊糊涂涂过日子。你能够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只是寻常事,不足为道。为什么这样说呢?无门大师没有说下去。但我想,这是有道理的。如果你闻不到钟声,见不到袈裟呢?你就悟不了道,明不了心。那么你这个和尚也太不是和尚了。佛家不是常说,佛在我心么?有钟声无钟声,有袈裟无袈裟,佛都应当在你的心中才对。

所以无门大师说,能骑声盖色才是高僧。在声色,又能超声色。即从声色悟道,却又不滞于一声一色。对任何声色都能头头上明,着着上妙,都能悟道得大自在。用耳朵去听,由耳遂声,还是执着于外境。要用眼去听,能够打破原来声色的执着,才是圆融无碍的境界。

这就是佛家入静的要求。一般人做不到用眼去听声音。但声色之中无声色总可以做得到。

按照《易经》的理论,动是世界的阳面,静是世界的阴面。

阳面,是看世界的;阴面,是想世界的。

动,是世界的亨通。但静,才是世界的推动。

所以,人在行动的时候,往往会被认为很有力量,其实人在思想的时候,最有力量。

静不下来,是对静的意义认识不足。

处变不惊,你才能静下来。

孔子说:迅雷烈风,必然使人变色。

世界震动,许多人必然恐惧,如果因恐惧而戒备,后来就会幸福。

《易经》说,当灾难来临,恐惧万分,但过后就忘记,谈笑自若,不知警惕,这样没有好处,将来要吃大亏。只有平时戒备的人,当突然遭到震惊,才不致于不知所措。

你要静得下来,要对周围发生的一切,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要知道发生的一切对你没有影响。

即使有影响,你也有能力应付。

这样,你才能静得下来。

记取了教训,你才能静得下来。

过去发生的事情,曾经使你夜不能寐,惊恐万状,但你已经有了经验,再次发生这样的事情,你就能安静如初。

你经历了打击,经历了磨难,经历了别人的整治,以后你重新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你内心也会平静如水。

毛泽东说过,“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这就是静的最高境界。

没有静思,一鼓劲的动,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毛泽东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但户枢像风扇叶一样频繁的活动,那就不是门了,已经成了风扇。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然而,风雷吓不跑虎狼,却震撼了身边的唐山。洪流冲不掉污泥,却淹没了一代功臣......

太动,为太过。太过必有灾。

江河奔腾,虽然能够百川汇海;然而,每一条江河都宣泄无度,就回泛滥成灾。

民情沸腾,虽然能够百业兴旺;然而,每一个人都狂热无度,就会歇斯底里。

群芳尽绽,虽然能够春光搅扰;然而,每一朵花都争奇斗艳,繁荣的背后已经隐藏着衰败。

进而不急,动而不躁,张而不露,才是动的极致;

也是静的基础。

静能生美。静能出思。

静是万动之源。

你为什么不先静下来呢?

易经启示录--人生64个怎么办-52

当你要停止的时候怎么办

不是任何事情都是有始有终的。

比如,你正在往前走,走到一半,看到一个牌子:此路不通。

你只好折回来。

当你停止的时候,你便停止了。

当止而止,是一种智慧。

走到顽强的尽头,你如果再走,那就是顽固了;

走到自信的尽头,你如果再走那就是自满了,自满了你还再走呢,那就是骄傲了;

你能言善辩,也许得到掌声;如果越过去了呢?可能是夸夸其谈,掌声就稀稀拉拉了;再越过去呢,可能就是花言巧语,听的人就骂娘了。

《大学》中说:“止于至善。”

孔子说:“于止知其止所。”

知止而止,知止而又善于止,那就是智士了。

适可而止。

这句话是中国人最爱说的。但适到什么程度可以止呢?那就未必所有的人都知道了。

孔子说,君止于仁义,臣止于敬,子止于孝,父止于慈,人与人之间止于信。

正如《易经》上说的,停止的含义就是: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应当止的时候止,应当行的时候行,动静不失时机,前途必然光明。

没有力量的时候,时机不适合的时候,这种停止,应当止于心。连想都不要想,止在行动之前,才有利。

如果你追随他人,而他人的道德和力量都不足,勉强前进,你又不听别人的劝告;或者你已经意识,劝了你的头头,可是他不听,你又拉不下面子断然分手;这样你的心中起码闷闷不乐。

这样的前进不会愉快。

知错即止,要有一个缓冲的过程。

如果知道走错了路,立即勒住缰绳把马拉回头,操作没有错;但由于动作过急,以至人仰马翻,当然危险。

最好的停止,是自我控制。知止而止。

好比开车,刚好在红灯亮的时候,停在黄线上。那时车子的停止,是自动的,适合的,预先已经有自我控制的。

停止,往往大家都可以只在行动上。其实,言语也有该停止的时候,该止的必要。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句话说了千百年了,但依然有为谗言吃亏的。

好话一句暖三冬。恶语伤人三年寒。

西方也有谚语说:套马索是长的好,说话是短的好。

无论说话还是办事,见好就收,是止的妙处。

鸟儿因一条虫失去了翱翔的机会。鱼儿因一点饵料失去了游戈的自由。

从此,鸟儿因困笼而忧郁,鱼儿因远离清波而懊丧。

世间的苦恼,违背,皆因内心与行为,应在停止之处不停止。

东方的智慧是:内心安静,理智冷静,不为外物所动,能够适可而止,就不会有灾难。

易经启示录-人生64个怎么办--53

当你急于求成的时候怎么办

急于求成,是傻瓜做的事情.但人往往要当傻瓜.

古代的“拔苗助长”就是一个例子。苗老是长得慢,于是,就一棵棵把它拔高一些。后果当然是可想而知了,人们也会忍俊不禁。但当初拔苗的人,一定很认真,认为自己找到一个绝好的办法。

现代生活中,快速增高法,婚姻速配法,肥猪速效灵等等,都有急于求成的味道。速成,有没有可能呢?回答是肯定的。但速成并不等于急于求成。

世界上的事情,都有着它自己固有的规律。

而循序渐进,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一场大雨,山洪四溢,不叫渐;一场大雪,遍野冰封,不叫渐;锋利的刀砍杀过来,不叫渐;一拳把墙壁穿透了,也不叫渐。

渐,是不知不觉中花蕾开了,看不见的毛毛雨把衣服濡湿了,满头的青丝一年一年花白了......

柔顺的进,或者柔顺的退,才是事物发展的本质。

山上的小树一年比一年茂盛。我们的才能是否可以像山上的小树?

小鸟的毛羽一日比一日丰满。我们的德行是否可以像山中的小鸟?

羽翼未丰的小鸟只能在水边蹒跚,但展翅的老鹰可以在长空遨游;

幼小的小树往往被风折断,但真正的大树不怕风!

我们是小鸟,我们同时也是苍鹰;我们是小树,我们同时可以是参天古柏。

只是我们要渐渐地。

我们不可能急于求成。

渐进的意义,是柔顺的进进停停。

有时候停也进,比如说部队行军中的休整;

有时候进却是停,比如毛毛躁躁急着做一件事,做不好,结果要重来。

古人认为,山上有木,逐渐长成,山也跟着增高。所以人应当效仿这一精神,渐渐积累自己的才能和德行,道德才能高了,人也跟着伟大了。这样的想法,应当成为一种风气。

做事做人,不可急于求成。《易经》里用一只鸿雁的成长过程做比喻。

古人认为鸿雁是水鸟。它从水里走上岸时,步履蹒跚,刚开始,少不了小心。寻觅也要量力,如果稍有大意,就有掉队离群的危险。

这个时候,找到一快干净平稳的地方落脚比什么都重要。如果你是水鸟,也想去找一根高枝来栖宿,反而危险。因为自己不像鹰,爪子抓不稳。当鸿雁终于长成,那它的路已经是在天上往来无阻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道路如天高,智士如流云。

鸿雁飞在天上,掉下一根鸿毛,都可以做成典礼上的装饰。

高贵,是长期锻炼和积累;而不是一蹴而就。

你急什么呢?

易经启示录-人生64个怎么办--54

当你要归隐了怎么办

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归隐,和归去,隐没,消失等等有牵连。

但按照《易经》的意思,这又是无法避免的。有来必有去,有得必有失,有明必有暗,有生必有死......

归隐,同时是一个自然的话题。

雁来了,雁又去了,这是归;

花开了,花又落了,这是归;

人来了,人又走了,也是归。

剪不断的烟雨蒙蒙,数不清的花蕾粉红;绿树掩隐林中小径,雀鸟快活是林中的精灵。但当青果代替花蕾的时候,春天已经悄然离去......

春天不知怅然,怅然的是留恋春天的人。

当累累的葡萄呈现莹莹的淡紫,当串串的荔枝映红了晚霞,夏天已经完成使命,在人们品尝甜美的时候消失......

夏天没有遗憾,遗憾的是了瞭望萧瑟的人。

当光滑的额头不再光滑,修起了岁月的沟壑;

当浓密的黑发不再浓密,还未聪明但已经绝顶;

青春就已经归隐了......

这,就是人生。

《易经》说的“归”,则有婚嫁的意思。

嫁,也是归。一种人生的归宿。天地不交合,就不会有万物;男女不婚嫁,就不能传宗接代。嫁,是天经地义。

在古代,女人的婚嫁被看成是最大的“归去”,所以有许多的讲究。

比如,女人的主动,就违反了夫唱妻随的原则,被认为不正,以至凶险。不像现在的女人,在山坡上高喊:爱你爱到天荒地老,要啃就啃你一口。

春秋时代,还流行正夫人的妹妹以介妇的名义从姐姐嫁去为妾的风俗。说介妇的身份低下,不像正夫人,但只要坚守本分,也不会有灾难。

想嫁的人,往往嫁不出去;不急于嫁人的,往往就有许多人登门说亲。这个事例想说明的是,轻佻,不是归隐的路。

表面的华丽,并非内在的圆满。身份高贵,品行高尚,而衣着朴素,则有圆月的光辉。

如果是女人,如果想嫁人,品德永远比打扮重要。

这是古人说“归”的要义。

前进到了尽头,就要返回了。

山登上了顶巅,就要下来了。

人到了老年,就要离开工作退休了。

有才华的人出现,你主动让位了。

这都是归隐!

归隐既是无奈,也是美德;

更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事。

有过一个著名公报,说:尽管我们国家的制度不同,但我们的目的地是相同的。我们都是要把我们的国家与人民带到一个富裕与文明的未来。

这叫殊途同归。

当你要归隐的时候,你要高歌。

歌唱自然而然,歌唱目光悠长。

既然,一切事物和人,都回到应该回到的地方--归隐。那我们何不目光放远,事先筹谋?

易经启示录-人生64个怎么办--55

当你日正中天的时候怎么办

正当你鸿运当头的时候,你能说,“麻烦了,我老是走运”吗?

正当你步步高升的时候,你能说,“糟糕了,我老是高升”吗?

太阳未升起来,它可以升起来;升起来之后,又可以日正中天。

日正中天,光芒万丈,是盛极的场面。

但谁能永托中正之红日?

盛大之日,便是衰落的开始。

歌舞升平,对酒当歌。

但古往今来,哪有不散的宴席?

狂欢之时,寂寞同时受孕了。

在我们的这个地球上,没有人能够改变抛物钱。

当你处在一个最丰盛的时候,拥有财富,拥有得意,拥有愉悦,不必忧患,像太阳一样普照人间,让别人分享你的果实与胜利,就叫日正中天了。

日正中天来自盛大。

盛大,按《易经》的比喻,是高怀盛物。大是大矣,但有点危险。

盛大的特征,是光明而活跃。换一句话来说,有光明而活跃的性格和行为,一般来说,可以盛大。

但盛大了以后,它隐藏着危险。

就好像十五的月亮,你去拥抱她吧,她是圆满的,但十天以后,她满而亏了。天地间的亏盛,是随着时间的消长而变,何况我们人呢?

满而亏。缺而补。

我们永远都不满,不外满,也不自满,那我们就不会日西斜了,不会满月而亏缺了。

追求盛大,但要适度。

永远不日正中天,也就没有日西斜的烦恼。

要盛大而不衰,《易经》说,还要真用贤。

你去探索,而且在黑夜出发,你找谁?

找志同道合的人。

如果你有不足,你有美德的智士前来辅助,你会得到吉庆和荣誉。

正因为如此,昏君本来不可能招来贤士,但昏君也喜欢沽名钓誉,所以也会招揽一些贤士来装装门面。

如果你为这样的昏君来做事,那就是灾难,而不是盛大。

盛大而衰,有时候是因自大而倒。

屋大是天下。无屋走天下。

屋顶高大,里面又住着小人的话,他感觉屋子里面就是天下了,以致昏昏庸,孤芳自赏,终于被人舍弃。自己将自己封闭了。

而没有盛大的屋,他双脚走天下,终于盛大。

鲜花,眨眼就凋谢了。

熟果,瞬间就腐烂了。

天空飘着的,永远是神秘的白云;大地怀揣的,是永恒的沉默。

我们生在其间,得极细极细地体验。这样,我们的盛大,我们的惬意,也许会天长地久一些。

当然,树要秀茂,花要怒放,蝶要翩舞;

天要高竣,云要飘逸,海要翻腾;

人要追求发达,追求盛大,追求流芳,也无可指摘。

只是要光明,公正,节制而已。

易经启示录--人生64个怎么办—56

 当你不安定的时候怎么办

心安即是家。
       如果你感到不安定的话,多半是因为心也是不安的。
       不安,来源于穷困。
       但也有不安来源于盛大。《易经》说,过度盛大,容易迷失,盛极必衰,又流离颠沛。
       今日之贪官,多数因盛大而不安。
       最初的不安,是为了生活,到处颠沛流离。后来的不安,是生活富足了,有目的地去颠沛流离,那叫旅游。是现在人的潇洒。
       不安定怎么办?
     《易经》认为的不安定,是经常交换场所,多半因为失业,犯罪逃亡,或者不得志。
     《易经》有精彩的比喻,山上烧火,火势蔓延,不停地往前燃烧,像旅行的人。
     “序卦传”说:“穷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
      盛大到了极点,必然又会失去安定。
       生活不安定,思想不安定,周围就缺少关照的人,心里一定很悲戚。这个时候,情绪容易激动。千万   要坚守正道,小心行事。
       如果行为不安定了,那就要有一个固定的住所,把身先安定,然后安定心灵。
       如果心灵不安定了,那就要出游,要在山水间求得心灵的安定。
       人穷志短,是千百年来描绘穷途末路之人的窘态。
       人在不安定的时候,千万不要琐碎小器;如果斤斤计较于小事,必有灾难。忠实可靠,谦虚对人,这样反而能反危为安.
     《易经》里有两个例子,告诫人们:在不安定的旅途中,如果你稍有傲慢,童仆可能逃走,投宿的旅馆也可能被别人一把火烧了。你不是走投无路了嘛。
       如果你旅途中有足够的资费,不必求助于别人。但你还是一个颠沛的人,人家可以乘你不安定之机,用重金收买你。
        孟子在齐国,国王就以爵禄万钟,劝他留下,又赠给他黄金百镒。但孟子都不接受。
        不安定的时候,你千万不要丢失了“牛”。
        柔顺,不声不响地干活,是这个时候最需要的品德。
        你是老虎,也要装成一只猫。
        要听话,要勤抓老鼠,还要永不翻案。
        澳地利诗人莱瑙说过一个关于三个吉普赛人的故事:他们三人正在沙漠中间一个荒凉的地方。第一个吉普赛人手拿提琴,悠然自得,自拉自唱一首热情的歌曲,夕阳就映照在他坚毅的脸上;第二个吉普赛人嘴里衔着烟斗,望着袅袅的烟雾,还是那样的快乐,好像世界上没有什么让他忧愁的;第三个吉普赛却愉快地睡着了,他的提琴就丢在草丛中,风儿掠过他的琴弦,也掠过他的心房......
        人在艰难的不安定之中,还能奢望什么呢?
        渴望的是,尽快穿越。
        大度,随和,是安定的支柱。
        贪婪,猜疑,是安定的蛀虫。
        贤惠的媳妇,从酒鬼的家中出走。
        安定的华夏,在夺利的倾轧中倒塌。

易经启示录--人生64个怎么办--57

当你走不进别人的心里的时候怎么办

走进别人的家门,容易。只要别人邀请你。或者你和别人很熟悉,随便打个招呼,就进去了。
        可是,你想走进别人的心里,就不那么容易了。
        一个人活在世上,别人走不进你的心里,你也走不进别人的心里,说起来还真不算成功。
        当一个人要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他什么也带不走。但情感,也许可以。就在那么一刹间。
        走进别人的视野,不难,只要别人睁开眼睛。
        走进别人的家里,不难,只要受别人邀请。
        走进别人的心里,如果说不难,你怎么走?
      《易经》说,谦逊。谦逊地顺从他人,就容易被接纳,走进他人的心中;谨慎,顺从道理,就容易被承认,走进社会的心中。
        伟大的不是人,是品格。
        而品格之中最伟大的,是谦逊。
        怎样才算谦逊呢?
        反复地叮咛自己,顺从又顺从,坚毅且中正,这就叫谦逊。
      《论语》“颜渊篇”中说:君子的德行像风,人民的德行像草,风吹草上,草必倒伏。
        也就是说,君子的德行,要让人民佩服。
        进进退退,做什么都拿不准主意,常常说,我不行,还是你来吧,这样的人,不是谦逊。
        谦逊并非优柔寡断。
        对人畏惧,或者阿谀,老是顾及别人的心态,选择好的对别人说,这也不是谦逊。
        谦逊没有自卑,只有适度的自我抑制。
        不想甘居人下,却为了名声居人之下;不想听到别人的,却为了利益,而不得不听别人的。这样的人,更不是谦逊。
         谦逊并非虚伪。
         谦逊是不轻易承诺,不轻易出手;但一承诺是一言九鼎,一出手是身手不凡。在古代,狩猎分三等,射中心脏的是上杀,射中腿的是中杀,射中肠的是下杀。上杀的猎品是可以祭神,中杀的猎品可以宴宾,下杀的猎品只能自己吃。
         谦逊是普照万物的,但不刺人眼睛。
         谦逊不是事必恭亲,但每每临事,事前有周全的交代,事后有慎重的反省。
         谦逊应该是一杯甘泉,清澈而解人渴。
         谦逊应该是一缕微风,清凉而解人热。
         在《易经》64卦中,哪一卦都没有十全十美的,唯有“谦卦”全是好的。可见古人多么崇尚谦虚。
         如果你谦逊,你就可以进入。古人的解释,有顺和入的意思。
         所以说,你要进入别人的心里,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谦逊。
         除此别无他道。

易经启示录--人生64个怎么办--58

当你不能给别人快乐怎么办

泽中的水,滋润了万物,因而使万物喜悦。这是《易经》对喜悦的解释。
        作为一个人,如果外柔内刚,能使人喜悦,又可以亨通,这样,无论自己还是别人,自然就快乐融融。
         你如果给了别人快乐,你自己就快乐。
         幽默大师的表演,为什么能使笑声不绝于耳?谈恋爱的情人,为什么男女都轻松愉快?
         皆因相互间给予快乐。
         要使自己常常地喜悦与快乐,那么,我们首先给别人喜悦与快乐。
         当然,给人快乐,不是叫你附庸他人,事奉承献媚之能;不是拉拉扯扯的快乐,而是以光明正大的态度,来取得喜悦与快乐。
       《论语》的“子路篇”中说:“君子和而不同”。
         与人和谐,并不是同流合污,可以并且应该有自己的态度与立场。
         与人交往,有诚信;与人相处,善学习;与人结友,不势利。这些都是快乐的源泉。
         如果交往,有疑虑,必有介蒂,快乐何在
         如果相处,不善于沟通,不善于互相学习,快乐哪来
         如果与人结友,不是看人品,而是看官位,看钱财,于心不正,哪有快乐
         如果你在中心位置,你有主宰权,如果你还要快乐,你得防止小人的甜言蜜语
         你如果享用了小人出卖给你的快乐,最终你会后悔,甚至毁了自己。因为小人给你的快乐,是蘸着糖的砒霜
         快乐有两种。
         一种是可以享用的;一种是不可以享用的。
         心心相印。相敬如宾。忠诚坦荡。与人为善。乐施与人。......
         这些园地开放的喜悦之花,才是美丽的,长久不凋谢的。
         这些花朵酿出来的蜜,享用了才是快乐的。
         阿谀奉承。曲意迎合。别有用心。惟利是图。口是心非。.......
         这些园地开放的喜悦之花,其实是罂粟花,美丽却有毒。
         这些花朵酿出来的蜜,享用了就失去了快乐。
         要给别人快乐,你给别人和谐之心。
         要给别人喜悦,你给别人心之默契。
         快乐,不需要摇头摆尾。
         快乐,更不是鲜花与音乐掩盖着的陷阱。
         你给了别人一份快乐;你会收回双份的快乐。
         给别人快乐,是一个双赢的投资。

(读者注:无痕读到此处不禁拍案叫绝,真是词词到位句句经典!世上待人之道也算就这些了,但我们时常陷于其中不能明辨,苦了自己也苦了别人。看到这一章节,自己处于哪一境地?对号入座吧。)

易经启示录--人生64个怎么办--59

当你处在涣散之中怎么办

涣散有两种。一是心之涣散;一是环境之涣散。
          涣散有两面。好的事情涣散了,结果就坏了;坏了的事情涣散了,结果就好了。
        《易经》说涣散,是风吹水面、波纹离散的现象。
          它的事理依据是“序卦传”说的:“说而后散之,故受之以涣;涣者离也。”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是最高兴,最喜悦,也有一个尽头的时候,所以就散了。
         非常朴素的道理,但也非常深刻。
         如果要挽救涣散,要重新凝聚涣散的心,古人就到庙去求神,表示自己的至诚,以至感化人民,让民众重新聚拢。
         向神祈祷,是一种形式。表示诚意是关键。
         所以说,要挽救一个离散的局面,是要拿出自己的诚意的。这是根本。
         挽救涣散的最好方法,当然是在涣散之初。
         涣散才开始,一经发现,就要迅速制止。迅速到什么程度呢?
       《易经》说,用健壮的马追,就可以拯救。
         挽救涣散,第一步是先就安定。
         用今天的话说:稳定压倒一切。
       《易经》说,涣散的时候,你首先找到矮桌子,即几,让大伙席地而坐。先坐下来,有话慢慢说。
         涣散,很多时候散去的是自己的心。欲望无望,就灰心了,散心了。(读者注:应该是丢掉了信心了)
       《易经》说,要克服涣散,首先要克服私欲。一般来说,有高尚志向的人,做事做人才热情,才紧凑。
         涣散,有时候则来自私党的利益。如果没有私党,那么大团结的现象将会降临。
         所以,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一开始就倡导:立党为公。
         唐代的有位名臣曾说:“散小储,成大储。”一个社会,每个人都牺牲一些自己的小利益,国家的大利益才有保障,才能够做大事。
         古代有个说法,叫“纶言如汗”。亦即君王或者领导者发布的命令,或者说的话,就应该像人体发出的汗,发出就不能再收回。(读者注:所以阶级越高说话越要三思而行,要负责)
         如果这样,社会一定不涣散。人心也一定不涣散。        

       《易经》还说,拯救涣散必须除害。如果有制造涣散的害群之马,按照古典,肯定诛之。(读者注:同意,关键时候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
         所以,涣散局面的事,一定不能为之。
        因为,一直拳头高举的时候,手指不能涣散。
        一支进行曲合唱起来的时候,音节也不能涣散。
        而我们需要拳头,同时也需要进行曲
.......
         一列火车高速行驶的时候,车轮不能涣散。
         一架飞机高速飞翔的时候,机翼不能涣散。
         而我们需要火车的高速,同时也需要飞机的高速。
......
         心向太阳,心向圆满,心就不会涣散。
         眼观百溪汇海,耳听八面来风,身就不回涣散。
         龙舟如箭,那是众人的合力;万里长城,那是众志成墙。
         我们涣散为了什么?
         我们不能涣散。

 

易经启示录--人生64个怎么办--60

当你不懂节制怎么办

雨下过头,就成了水灾。
         风刮得太大,就成了风灾。
         人长得太胖,就成了肉团。
         人长的太小,又成了侏儒。
         任何事情,如果没有节制,都有可能走向反面。
         如果花有节制地开,它就能长久的美丽。
         如果水有节制的流,她就能长久的清亮。
         如果树有节制地长枝,它就能长久的高直。
         如果人有节制地表现,他就有长久的魅力。
         任何事情,如果有了节制,都有可能好上加好。
         如果没有节制,就成了当代的笑话。
         一个老农想把瘦牛卖掉,但牛瘦得难看,肚子瘪塌。老农抱来干稻草,想让老牛吃饱了才牵到牛市去卖。但老牛对干稻草没有兴趣,它不吃。老农就骂牛,说“你以为你是领导呀,没有小姐陪,就不吃?”不吃就不吃,不吃也得卖。老农和牛一起去牛市了。半路上,走过田埂,牛就伸头去吃路边的禾苗。老农一巴掌往牛背打去,骂:“你以为你是乡长呀,走到哪吃到哪儿!”到了牛市,牛看到了母牛,它就想挣脱缰绳跑过去。老农勒住缰绳,悄悄骂:“你以为你是公安呀,跑到哪干到哪?”
          这个笑话针砭的就是那些不知节制的干部,那些肮脏的行为。
        《易经》认为,节制就是美德。有甘节和苦节两种。
          甘节能够亨通;但苦节就不可贞,也就是不可测的意思。
          节制如果过度,就成了苦节。比如,清寂的庙宇,木鱼声声,青灯悠悠。光秃秃的头陪伴的,不一定是光秃秃的心;素净的尼姑服包裹着的,也不一定是素净的心......
          像这样的苦节,你能说好呢?还是不好?
          现代社会的各种规章制度,其实就是一种节制。(读者注:对哦,对于当代规章制度的解释,太贴切了!怎么原来就没想到)
          它以节制人的无穷欲望和人的弱点为目的。它使人的长处得到适当的发挥。既造福社会,又不伤害个人。
          从历史看,礼节,制度春秋末期就盛行了。那时人们的认识是这样的:人如果没有节制,见到目标,猎心就起,就想盲目突进。这样兽鸟猎不到,反倒误入老林,会有危险。天地正因为有了节制,才有四季的分明,才循环不已,声声不息。人就应当效法这些精神,建立制度,以法礼去节制人的欲望;评论德行,以节制人的行为。
          但人的节制,从哪几方面着手呢?
         首先是言语。少说多做。古人曾说:言多必有失。
          如果你不中不正,又常常牢骚满腹,埋厌别人,这样造成的灾难,你又能怪谁呢?
        《易经》说:这是咎由自取。
          但你一味地节制,没有行动,也没有作为,这样你又往往错失许多机会。当需要你外出,而你没有外出,你就错过了机会。
          所以,当你有一定的能力,有一定的威望,就要愉快地接受使命,积极地行动,建功立业,从而得到群众的尊重。这就是甘节了。在重要的位置,含蓄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当然大有作为了。
如果你太放肆,太违反了常规体例,就得对你进行苦节。
          像强制那些犯罪的人进行改造。但这种节制如果太极端了,又反而造成不利的效果。
        《易经》的”序卦传“说,过分使人痛苦的节制,在道理上也行不通。
          所以,仁政和宽严结合,古已有之。
          当然,该拨尖的,还是拨尖;该开放的,还是开放;该展示的,还是要展示。
          没有杨柳枝头的新芽,就没有春天的形状;没有荔枝花朵招来蜜蜂,就唱不出春天的颂歌;没有含羞草的悄悄展开,就没有早晨露珠的舞蹈......
          在美的世界里,我们都要展示自己。
          但节制是德,含蓄是美。
---这是东方的智慧。

易经启示录--人生64个怎么—61

当你弄不懂听自己的还是听别人的时候怎么办

一个渔民的故事---
       他在海上遇到了飓风,四周的骇浪包围了他。
       每起骇浪都似乎在向他咆哮:“你完了,你遇上了我们”。
       那位渔民没有把风浪放在眼里,顽强拼搏。心里老是想:我能划回去,我能划回去!
       他真的逃离了风浪,安抵家中。
       事后他对别人说:如果那时我听信了风浪的恐吓,我真的完了;好在我心中充满信心,我听我自己的。
一个农夫的故事---
       天很冷,他走在路上。他见到一条被冻僵蛇,他可怜蛇,把蛇放在麻包里,还用身体把蛇捂暖。
       人家说,你不能那样做,很危险的。农夫不听。
       结果,蛇苏醒了,把农夫咬了。

一句古老的俚语---
       你扛棺材就棺材,不要听死佬说话。
一个亲历的故事---
       在20世纪70年代末,我在一所农村中学教书。那时,时兴“教育也要学大寨”,让学生不念书,去干活。
        教师们不满,劝校长还是要抓学习。校长说,我听你们的,到头来错了,还是我扛着。我不如听我自己的。他依然大办学校农场,荒废了学生的学业。
        20年后,学生聚会。我们都被请回去,老校长头发苍白,在台上说:我对不起同学们,那时我跟形势,没有让同学好好读书。
        你听别人的,还是听自己的呢?
        应该说,听正确的。
        正确是什么?
        首先心中有诚信。
        就像渔民,即使遇到风浪,也心中有诚信,相信自己。
        古代人对诚信很看重,认为如果一个人有诚信,他做什么事,都会有成功的可能。
       《礼记》中记载,平民于春秋两季,用豚和鱼祭祀。身份低的平民,虽然用简单的豚和鱼祭祀,但表示了心中的诚信,还是会被神接纳赐福的。
         这就是我们老百姓平时说的:虾公脚都是心意。
         古代人用孵卵不能延误日期,来比喻有信。
         说什么时候就什么时候,做事有个准。就像孵卵,你不按时,事情就坏了。
         听别人的。这个“别人”要看他是否有信用。
         首先他是一个谦虚的人,他是一个守信的人,他是一个坚守正道的人。
         虽然做任何事情,你都应该听听别人的意见。但不可轻信,要忖度对方,是否可信,才能相信,这样才会吉祥。
         但如果一旦相信别人,就不要怀疑。如果再有疑虑,反倒使自己的心不安。
         所以,古人有言: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易经》说,一只鹤在远远的阴暗处鸣叫,小鹤们看不到,但也会应和。
         这是心中的愿望,所以能够沟通。
         古人的酒得来不容易,如果你有了好酒,愿意与别人同杯共饮,正如你可以与人彼此沟通。
       《易经》的意思是说,与人能够沟通的人,他的意见你可以听。但《易经》又进一步说,正确的意见才有人听。
        “驳辞”说:君子在家里说的话,如果是好的,在千里之外,也会响应,更何况在近处呢?君子在家里说的话,如果不好,在千里之处,也会违背,何况在近处呢?
         听无能的人的话,是使自己不知所措的缘故。
         要远离无能的伙伴,要追随有所作为的人。
         因为事业往往需要携手并肩。
         自信过度,不听别人的,也往往要吃亏。(读者注:过度自信乃自负)
         鸡的声音可以传到天上。但不要以为鸡能飞到天上。
         如果鸡要登天,不久就会堕落地下。
         孟子说:匹夫匹妇将自己推落水沟中,自作自受,就不可原谅了。
         无论听到别人的还是听自己的,你都应当像火。
         火心中是空的,就容易烧旺;人心中是虚的,就容易纳益。
         也就是古人说的:火要空心,人要虚心。
         外实内空,是船的形象,可以冒险前进,不怕风浪。

易经启示录--人生64个怎么办--62

当你做事过度了怎么办

过度因为自信;自信容易过度。
         行动就难免有过度,过度本身虽然不好,但还是亨通的。
         作为一种经历,过度与过火,虽然有不满意的地方,有过分的东西,但毕竟经过了。
         人生,是一种经过。
         前面无论是福是祸,是平坦是坎坷,是君子是小人,是阳关道是鬼门关,我们都得经过。
         所以,过度就在所难免。
         但不要以为,事事都可以过度。
         过度,只能在小事上;大事,则不可以过度。
         在人生的取向上,我们一定不能过度。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留。但《易经》告诉我们:鸟在天空上飞过,只留下声音,不会发生什么作用。鸟不宜一股劲往上飞,要往下飞,才能找到觅食和栖息的地方。
         人生也一样,不可好高骛远。应当务实,否则就可能过度了。
         过度,《易经》认为,有两种。
         一种是正面的,可以稍为过分一些;一种是反面的,就一点也不可以过分。
         比如说,行为应稍为恭顺一些;服丧应稍为哀伤一些;用度应稍为节俭一些。
         如果是消极方面的行为,就不能过分。比如,上班不可以稍迟一些;工作不可以稍懒一些;待友不可以稍傲一些。
         要做到《论语》的“为政”中所说的:“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一心想飞是好的,但好高骛远就过度了。
         勇往直前是好的,但一味鲁莽就过度了。
         疾恶如仇是好的,但固执偏见就过度了。
         顺其自然是好的,但有所强求就过度了。
         登高望远是好的,但脚下飘摇就过度了。
         过度的奢望,会产生过度的失望。
        “密云不雨,自我西郊”。你看到云了,但云还不够厚,不够浓,雨还是下不来;你还得在阴的地方等着。
         急有什么用呢?
         登高可以望远,一览众山小。但高处不胜寒,太高了你也许受不了。如果有天的话,一不小心还会碰破了头。
         一味地想高又有什么好处呢?
         过度,其实一种烦恼。
         如果你做事,常常会有过度发生,那我劝你记住一个字“敛”。
         凡事要收敛。自视甚高,自不量力,好高骛远,好大喜功,这些往往都会招致杀身之祸。
         而适当节制,因应时机,通变善变,反而易成大事。
         软易着陆,硬易相撞。

易经启示录--人生64个怎么办--63

当你成功了怎么办

成功是好事,当然是好事。
         成功也是坏事。
         怎么办?
         月圆之后是弯月。翠绿之后是落叶。
         极盛之后是衰败。狂欢之后是寂寞。
         功成名就之日,便是暮气升起之时。
         我们奈何?
         先哲说:创业难,守业更难。
         历史说:李自成进城难,但进城以后更难。
         胜利者如果稍不留神,就会初吉终乱。
         按《易经》的卦象说,形象最完整,排列最整齐,心情最明朗,这时候象征着成功。
         但过于完整,过于整齐,反而容易僵化,丧失奋进的活力,不会再有大的作为。只有小事,还勉强可以亨通。
         凡事成功之后,跟着来的,必然是颓废松懈,趋向没落;因而,必须坚守正道,继续奋斗,才能长久。
         成功,是东西煮熟了,就可以享受了。
         但水在火上,一不小心,水就灭了火。
         所以,《易经》在体现成功的这一卦中,每一句驳辞都有警惕和告诫的语气。
         我们应当做的是,在完成或者说成功之初,就应当考虑到接踵而来的弊端,事先加以防范。
       《孟子》中说到郑国的子产,用他的车载人过河,就告诫人们要小心,要有人把住车轮,不像在陆地上,因为有水流的力量冲击。
          狐狸过河,自然会翘起尾巴,但一不小心,水还是会把尾巴打湿的。
        《易经》中举起这些例子,是想说明胜利之后,更要小心。如果稍为疏忽,就会出问题。
         胜利以后,要有一种平常的心态。
         不可盛气凌人。
         失落的首饰,象征散落在社会上的贤能,你胜利了,不急着去找,但你坚持得好,常胜不衰,贤能会自己找上门来,归顺于你。
          胜利以后,不事张扬,先做好自己的事情。
        “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高宗相传是殷代中兴时期的英明帝王。他领导军队和人民与边疆的敌人作战,三年才取得了胜利。胜利之后,对那些立了战功的小人,他只用重赏打发他们,却不重用他们。
          船连续渡河,一帆风顺。但船里还要有备用的破棉絮,以防万一船漏时可以应急。
          在现代的意识里,船可以渡海,乘风破浪。但船上还是备有救生艇和救生圈。这已经是常识。
          成功不自满,时刻提防着,才会安然。
          有时候,盛大的庆典,不如简单的祭祀。
        “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榆祀,实受其福。”
          有钱人,胜利了,大事庆典,形式主义,往往不如未成者简单的宣誓和祭祀。后者更能激发人们的斗志。
          如果狐狸渡河,连头都淹没了,那就凶多吉少。
          哪怕狐狸成功地渡过无数次的河。
          成功不是永远属于成功者。
          胜利是好事。人人都会这样说。
          胜利是坏事。只有《易经》这样说。
          但是,历史坚持这样说---
          胜利是好事,胜利也是坏事。
          胜利把握好了,才是真正的好事。

易经启示录--人生64个怎么办--64

当你要重新开始的时候怎么办

成绩只能说明过去。
          一切从零开始。
          这样的思想,经过几千年的传播,已经深入人心了。
          事情可以终结,但世界永远是刚刚开始。
          你去理过头发,但你还得重新去理。
          你去买了衣服,但你还得重新去买。
          短的可以变长。长的可以剪断。
          新的可以变旧。旧的可以换新。
          世界在生生不息。
          动乱的终结是安定,长久的安定隐藏着动乱。
          凋零的终结是繁华;长久的繁华隐藏着凋零。
          一切在完成与未完成之中。
          所以,有伟人说:我们要从胜利走向胜利。
          其实,从胜利走向胜利就是重新开始。
          有一则寓言,说一只飞鸽得了一枚奖章,因为在众多的飞鸽中,它飞得最快。但这只戴奖章的飞鸽,后来再也没有得奖了。因为它戴着奖章飞行,负重前进,老是飞不快。
          可怜的飞鸽,把成功当成了包袱。
          飞鸽不懂得从零开始。
          把奖章扔掉。
          重新开始,意味着你前进的空间很大。
          即使失败,你也可以从失败走向胜利。
          重新开始,一切都在过程中,说不上凶或者吉。结果还是一个未定之数。
          就像小狐狸在渡河,头已经靠岸了,但被濡湿的尾巴还在水中。这个时候,不能说已经成功,还要一鼓作气。
          就像船已经成分破浪多时,但还要从风浪中驶向风浪......
          重新开始,即使你积累了许多经验,但争取成功的关键时刻,你还要小心量力,并一鼓作气,善始善终;在成功的前夕,还要小心谨慎,不要让胜利冲昏头脑;在决定胜利的最后时刻,还要看准时机,断然冒险。
          在成功与未成功的边缘,往往更加艰苦,更加危机四伏,成功与失败,往往就在一刹那间到来。
          谁守住了明智,守住了诚信和谦虚,谁就守住了成功。
          量力,等待,不逞强;
          聚力,瞅准时机,断然冒险。
          成功会向你招手。
          但成功以后,又从零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