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无砟轨道斜拉桥:寂寞荆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7:43:41
寂寞荆轲    

  九月的北京,晚上有些微寒。首都剧场门口,人潮开始出现,都是来看北京人艺制作的话剧《我们的荆轲》,我们虽临时到场,却也还购得到票。

  “荆轲刺秦”本是司马迁《史记》中着墨精简却形象灼灼的故事,从小背诵的名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破釜沉舟的悲怆豪情,历来是少年激情斗志的精神来源。不过,在作家莫言编剧的这部号称“北京人艺年度原创大戏”中,史书中、或者说后世文本中演绎出的荆轲,被彻底解构和打破,成了一场靠刺杀秦王为自己历史留名的故事主角。

  剧中的荆轲和他身边的狐朋狗友,都是一群为了在燕京之地能够扬名立万的草莽之徒。不断穿插始终的台词,诸如“在燕京出名怎么这么难啊?”、“只要出名,做什么都可以”、“出了名,你就什么都有了”,常常令人忍俊不禁,很自然地联系当下,制造讽刺效果。如果说针砭时弊、嘲讥出名是其表象的以古讽今,最令人惊心动魄的是整剧重新演绎荆轲刺秦的来龙去脉,以“名”为核心,从而重新诠释了荆轲刺秦不成的原因。

  从话剧的结构、编排、演员和布景等来看,制作算是精细严谨,名家出手、名剧场精心打造。然而,此荆轲不再是人们心目中的那个卓绝的孤胆英雄,俨然成了一介草莽,沉醉男欢女爱。美丽的燕姬鼓动他对秦王刺而不杀。燕姬的说辞满是现代意识:杀了秦王,仍有其他人会侵占燕国,没人会记得谁杀了秦王。因此若刺杀成功,在历史的书写里,秦王是主角荆轲是配角,杀死的只是一国之君而已。但若刺杀失败,日后秦王必成大业,荆轲则必然水涨船高,永远以悲剧英雄出现,则荆轲是主角,秦王沦为历史的配角。终归一死,何去何从?

  荆轲闻之心动,遂与燕姬模拟刺杀场面。行动的那天,两人做最后的模拟准备,荆轲在太子丹面前一剑穿透燕姬,弃绝唯一知道这个秘密的红颜知己。随后刺杀秦王不成,果然名留青史,传颂至今。

  事实上,荆轲刺秦改名为《我们的荆轲》,包含了以今人眼光来追溯荆轲心路,这种精细的虚荣评估、工于心计的计算,完全是其来有自。这不是历史的重现,而是切合当下的新鲜原创,换言之,新剧有着针砭现实的意涵,当然,也同样经过精准的衡量。

  和百年前相比,果有天壤之别。

  荆轲以微薄之力,挑战权威,虽可能是以卵击石,但仍不畏艰难、奋勇直前,最终舍身取义。面对权势对比的强烈反差,杀身求仁的壮士气概,皆保持自身精神力量的强大,这恰恰是革命者起事之初最为需要的。

  明天是辛亥一百周年。一百年前的舞台上,革命者就是用《荆轲刺秦》这样的经典故事来号召、鼓舞民众敢于同像秦王这样的强权抗争。1908年11月,在新加坡牛车水梨春园,上演了香港粤剧团志士班振天声社演出的《荆轲》。第一幕结束时,黄兴、胡汉民上台演讲,借荆轲带动鼓舞起来的民气宣扬反清革命思想,带动群情激昂。

  百年前,《荆轲》作为革命宣传剧的代表之作,以抗击王权的侠士风骨,发出号召革命、激发斗志的铮铮先声。然而,在今日的燕京,一个世纪过后,荆轲被标注了“我们的”归属,被改头换面,安上了争名夺利、精心筹划的新面貌,书写新一段故事。新剧讽刺燕京人士急于成名、成就侠士的故事,不过是借用荆轲这个大众熟知的符号,铺陈当下人心浮躁的心理观照。

  也或者,现在的场景,当政者不允许荆轲再以革命者的姿态出现,去鼓动对强权的抗争和号召革命,主创者也没有兴趣再赋予荆轲革命的形象,只好再次转移荆轲的姿态、重新刻画荆轲的身影,更能够获得创作的名利双收。

  世纪的印记,刻下了荆轲的寂寞。革命是他,争名是他,荆轲已然无从计较:到底哪一个真哪一个幻?他不知道他属于“我们”、“他们”、还是他自己。再一次,历史任人打扮的说法占了上风。荆轲别无选择,他的本原一再被埋没,为了不同时代不同人的功能需求。   然而,这出戏的吊诡情节,不无现实意义。人们在《我们的荆轲》里进入了一个直接了当、市侩气十足的社会本身,虽然是春秋战国的场景,上演的却是让人触目惊心的现实。